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五位一体”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步入新阶段
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的“五位一体”,这种变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落实科学发展本质要求,是使我国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升华之举,标志着现代化转型正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代表、宁夏中卫市委书记马廷礼认为,“‘五位一体’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品质赋予了新标准,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
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各项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内在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政治建设要蕴含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文化建设要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观念和精神;社会建设要兼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认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定要将生态文明根植于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美丽中国”梦想
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也是生态系统承载量不断增多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在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的经济模式下,我国在生产端产生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和经济向内需转型,消费端面临的生态压力将会逐步增大;同时,我国未来还将处于城镇扩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化的阶段,城镇化水平提高带来的高人口密度、高物质消耗与高废弃物排放,也会成为诱发高生态压力的主因。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我国的环境状况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
面对这样的形势,只有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如十报告所言一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具体而言,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就曾强调,“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如今,生态文明的战略定位明确,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更为明晰。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使经济发展沿着可持续的道路保质保量地前行。
除了引领经济转型的功能之外,生态文明建设还关乎社会民生,针对群众对于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呼声,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确立为建设既富强又美丽的中国,意即一方面增加GDP,一方面提高生存生活环境的质量,让人民拥有健康。
绿色评价体系壮大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拥有诸多优势。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规划的十二个约束性指标中包含六个环保指标,这些涵盖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森林覆盖率等内容的指标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严格标尺。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由偏重速度转向以质量为重。党的十强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经济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都将有所降低,生态压力有望在释放缓解过程中逐步消解。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产业,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十年,也是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向绿色转型的机遇,各个层面应该更多关注自然资本投资、保证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在这其中,政府宏观层面的推动将是首要的举措。
十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方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将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从根本上优化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副首席代表李琳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一起开发了衡量绿色经济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的张焕波介绍说,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不仅考量人的发展,同时考量公平因素;资源环境可持续指标考量自然财富与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经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效率;绿色转型驱动指标考量政府在环境政策制定、绿色产业投入领域的引导作用,以及各个地方未来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走向。
[关键词]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12 — 02
2012年以来,多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他还强调,为了实现这样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3〕。去年五四青年节,他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梦,都在思考中国梦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为中国梦应尽的责任”〔4〕,“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5〕。去年7月,他又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明确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6〕
从城乡规划专业的视角来学习理解这一系列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我认为,要想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积极凝聚中国力量;青年学子必须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一、要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建设之路
中国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要走的发展道路,是关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建设的科学道路。城乡规划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注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建设道路必然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讲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乡规划建设之路,并不是说我们要闭门造车,不用学习借鉴国外关于城乡规划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发达国家进行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比我们早很多,城市化率和发达程度比我们高很多,仅以城市化率为例,我国目前刚过5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甚至80%。在这方面他们有很多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过程之后,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许多有价值的经验,这些关于城乡发展的科学创造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要学习国外的理论,但绝对不是照搬照抄,因为外国关于城乡规划建设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独特的中国国情,独特的自然地理,独特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国有些地方尽管在城乡规划方面学习了国外的理念,运用了西方的规划模式,甚至请了国外设计团队来进行规划设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中国道路,不照搬照外国的理论、不照抄国外的做法,充分结合中国各地城乡规划实际,尊重当地文化,才能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才能摆脱目前“千城一面”、“欧风一片”的状况,建设出独具特色的美丽中国。
这些年来,虽然城市发展的“中国范式”成为国际规划界热议的话题,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城乡规划理论的本土化建设进展还比较缓慢,〔7〕或者说,我们的城乡规划理论还不充分具有中国特色,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短腿。因此,中国的规划工作者应“增强文化自觉”〔8〕,在学习消化外国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城乡规划理论的本土化建设,发展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语言,建构中国化的城乡规划思想、理论体系,建构有本土色彩的分析架构、解释框架。
二、要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发展进步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引领。中国精神不但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正能量和最大限度地汇聚中国力量。因此说,中国精神既是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也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和深层底蕴。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伟大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就缘于中国人的崇高精神追求。
【关键词】 “美丽中国”;彰显;道德创化;伦理精神
"Beautiful China" concept highlights the moral and ethical spirit
Gai Yong-qiang
(Handan City, Yue Feng Drainage Management OfficeHandanHebei056000)
【Abstract】The image of a beautiful Chinese sketched colorful map i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eople's happiness, "China Dream" depicts.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hina", is the party in eighteen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sons and daughters of the report to achieve closed eagerly awaited new life, a solemn commitment made by ringing round for centuries, "China Dream."
【Key words】"Beautiful China";Highlights;Moral Creation;Ethical Spirit
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所形象勾勒的色彩丰富图谱,是对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生动描绘。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十报告中为亿万中华儿女实现关好新生活的热切期待、为圆百年“中国梦”所做的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1. “美丽中国”彰显道德创化之美
(1)“美丽中国”关的丰富伦理图谱中,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表现的是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幸福安定表现的是美丽和谐的社会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都是人的活动场所,其美丽程度取决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文明程度高下。只有通过道德创化和道德教育从整体提升人民的心灵美丽和精神文明,美丽中国画卷才会显得生动,过得长久。十对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从深层次把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互动,从而衍生出“美丽中国”全新的国家建设思路。
(2)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富强,离不开物质文明的提升,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内在支撑。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莫测,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领域不稳定、不安全、不确定的因素较以前更多更隐蔽。一方面国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社会变革的脉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更多样化和便捷化,人们每天都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形形、鱼龙混杂的信息,如果公众没有理性甄别意识和能力,跟着感觉走,就会误入歧途。诸如网络微博“大V”们有意或无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行而导致粉丝围观者的人云亦云,引起社情民意波动。而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管控,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夯实全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公民的道德素养是人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体现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强弱。十强调,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关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关德,弘扬时代新风。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报告对“美丽中国”蓝图中最主体的因素一公民的道德素养的要求和创造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目标和具体做法都给予明确措施和方向指引。
(3)伟大的时代总是有着先进的道德精神引领,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进道德文化提供持续的前行动力。与建设丰富的物质家园并重,精神家园建设一刻也不容缓。建设“美丽中国”精神家园,其核心就是要用十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伦理思想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回。通过多种形式的道德创化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意识,使道德建设生活化,引导人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注重道德品行的塑造,道德情感的产生,内化形成道德习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证明,发挥道德典范、道德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感可知的榜样的典范作用具有更大的可信度、更强的召唤力,能从内心激起人们见贤思齐的道德渴求,激化人们道德自律的主动性、积极比“美丽中国”所蕴含的道德创化之美除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的道德教育内容之外,为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应在生态教育科学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全民生态教育的培育上下工夫,积极引导公众形成绿色价值观,养成绿色、文明、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保护生态自然的道德意识和能力,履行生态道德义务与责任。
2. “美丽中国”凸现伦理精神之美
(1)恩格斯曾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美丽中国”这一语词出现在严肃的十报告里,一改以往报告用词中性、严谨、缺乏感情彩的风格,用生动形象、可感可知、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话语勾画了人们对关好生活所期待的民族振兴、国富民强的中国梦。贴近基层、贴近百姓,给人以春风扑而的亲切感,内涵丰富又通俗易懂,如话家常却又寓意深远,体现党吸取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本国国情,领导全国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而努力前行的大关伦理精神。
(2)回望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几百年所经的发展历程,不管已取得多大成就,但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的基本制度决定了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就是逐利,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这一生产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自工业文明以来几百年资本主义国家出自资源利己主义思想而产生的生态殖民主义,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不幸沦为了发达国家的附庸。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等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市场被大肆掠夺,另一方面又将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企业和产业转入发展中国家,实行代价转嫁。生态殖民主义是一种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高度物质财富的同时给全球带来了灾难无比深重的生态危机。
(3)建设“美丽中国”的响亮提出,体现了党带领全国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道路自信和价值追求。自十六大以来,党就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指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十七大报告首提“建设生态文明”,到十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门列入为报告的一个大的部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昭明了我党从更深层次上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透彻把握。美丽中国的建设始终是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人的核心价值与周围环境价值的和谐统一,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协调一致。完全摒弃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所走的生态殖民主义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4)文明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头上一束光芒,使人类挣脱了野蛮愚昧的枷锁,而追求智慧真知。但人类社会又存在多种悖论,其中最有根本意义的莫过于人类追求文明的愿望与人类自毁文明的行为所构成的悖论。西方工业文明与所影相随的生态危机就是这一悖论的明证。刘湘溶教授指出,在生态危机危及整个人类的今天,人类防止其孜孜以求的文明大厦毁于一旦的惟一途径就是走生态文明道路。“生态文明是经济与社会协同进化的文明,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它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主体的自主选择。既是我们所憧憬的理想境界,又是我们身边的已发现实。”“美丽中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是我党反思和重新审视高耗能、低产出、重污染的片而强调经济成就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模式后痛定思痛的一种理论超越和实践转型。十报告所提出的切实解决好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推进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科学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资源节约、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勾勒了党带领全体国人努力走向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图,深刻体现了党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荣伦理关系时道德思维水平上所取得的进步。对自然的人文道德关怀说到底实质上还是以人为本,对人与社会自身长久健康发展的关怀。
(5)“美丽中国”所体现的中国特色伦理之关,正如前而几部分所分析的,不仅仅指生态文明建设所达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容共荣、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生态环境的隽美目标,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文明态势,公平正义、运行有序的政治文明环境,政通人和、和谐安定的社会文明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色满园的精神文明环境也是“美丽中国”的旨中要义。“美丽中国”所涵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整体意蕴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和及全人类伦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理性地“扬弃”着传统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精神,但是它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和所具有的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文明理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3. 结语
关键词:生态文明 建设措施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121-01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报告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生态环保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
生态文明是理念的升华,美丽中国是未来的目标,永续发展是庄严的承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应运而生。建设美丽中国,陕西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美丽陕西,着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美丽陕西,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发展之路;美丽陕西,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在生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打造美丽陕西,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陕西应有的贡献。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隅,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关天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结合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属梁洲,县境金牛峡、五丁关等气势磅礴文人墨客多有吟咏赞誉。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60%以上,生物、矿产、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三千里汉水源头、三千年氐羌故地,自然与历史的多重偏爱、山水与人文的美妙融合,使宁强成为宜业宜游宜居的魅力之地。
作为山区县,资源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宁强发展完全可以摒弃常规模式,按照“经营环境”和“享受环境”的全新理念,让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得到充分显现。走出一条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宁强“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也是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生动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宁强县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要善于发挥优势、勇于抢抓机遇、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为建设美丽陕西做出贡献。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一、要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是基础、是根本,只有通过产业发展才能使更多的农民富起来。靠山吃山,用生态的理念,依托于特色优势,促进特色发展。坚持培育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有机统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推进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引导社会资金打造环保型新兴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及深加工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方向转变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药用植物开发、生物中药为重点,打造陕南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实施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力打造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进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更多特色知名品牌。着力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要用生态的方式谋划休闲旅游先行区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这种自然之美,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宁强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旅游县。在宁强,可以说每一个村庄都有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汉水之源、氐羌故里”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首选地。正是这种文化内涵的提升,不但提升了宁强旅游的知名度,而且联动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发展。因此,要培育发展以生态、文化禀赋为基础的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生态健康产业,做好经营乡村、经营农户这篇大文章。通过诚信经营,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三、要用生态的思维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变革的革命。因此,要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要按照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面融入。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互动、示范带动、覆盖全县的总体要求,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全县所有村全部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走城乡统筹的城镇化道路。一方面,要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趋势,针对进城农民研究制定由就业居住转移向身份保障转移的有效办法,让农民真正融入城镇、变成市民。另一方面,要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通过中心村培育推进村庄集聚,提升农村人口的居住集聚度,在村庄集聚过程中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盘活,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
行得春风,必有秋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丽乡村建设将让宁强升值中的区位优势、释放中的资源优势、增强中的产业优势、提升中的人文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一定会早日把宁强建设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为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建设书写属于汉水之源、氐羌故里的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吴玲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表达了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环境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创新和重构,而“美丽中国”正是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
“美丽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越过了6000美元。但是光鲜的经济发展背后,是周而复始的雾霾天气和触目惊心的水源污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依然是“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在恶化”的状态。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权益之于当下的中国,已然是奢侈品。人们对这类奢侈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递增。在生态经济学中,这被称作“生态需求递增规律”。
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社会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您认为该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当下的困局确实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正是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要求。
目前,舆论对于“美丽中国”仍抱有疑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概念的炒作,甚至只是空中楼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打算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中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同时,在安吉县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出台。可以说,“美丽中国”概念是十报告中富有“浙江元素”的词汇。此后,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广东、海南、福建、天津等地纷纷开始创建美丽乡村。其实,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文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美丽区域建设,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
您如何解读“美丽中国”?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建设包括其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其有形部分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在有形之美的背后,则是无形之美,也就是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理念等。
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浙江省历来走在前列,如杭州市在发展动漫产业、东阳市在发展影视产业方面已经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也正因此,有人提出,政府需当机立断,只有关闭传统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您对此怎么看?
■在我看来,发达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量经济与传统产业要循环化、绿色化,走循环发展与绿色发展之路。对于纺织产业、石化产业、医药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等资源投入多、废弃物排放多的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不能简单地“放弃”,而是要科学地“扬弃”,努力使之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二是增量经济与新兴产业要高新化、轻型化,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之路。
刚才您提到了绿色消费模式。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国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常常见诸报端。对此,您认为绿色消费应该怎么引导?
■绿色的消费模式的养成,既需要通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社团力量等,使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真正“内化”;又需要通过政府的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社区的垃圾分拣等管理手段,使得消费者“不得不”绿色消费以及“何乐不为”绿色消费。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强调了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同时兼顾这三者呢?
■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不敌天”的史前文明阶段、“天人合一”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定胜天”的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转向“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阶段。舒适的生态人居是“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人民感知的部分。无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美丽城市建设中,都必须把生态人居、低碳建筑、绿色能源等天人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居住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小区建设、建筑使用、社区管理等各个环节,让人民深切体会到人居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您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美丽中国”的图景,那么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应该怎么做?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型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必须注重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禁止或控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技术;二是基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三是立足于长远大力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源头控制的目标。总之,通过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之美、技术之美、创新之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党的十报告的亮点之一,作为一种制度建设,您觉得该如何构建才能有效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一是要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中既要有约束性制度,遏制非绿色的、非循环的、非低碳的发展方式;又要有激励性制度,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同的制度之间既存在替代性关系,例如环境税制度与排污权制度,要根据成本收益比较选择最佳制度。与此同时,不同的制度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关系,例如排污权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根据制度匹配性原则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高校作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阵地,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观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态文明观,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观是人们不断反思生态环境问题而形成的理性认识;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观是人们关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理性认知;还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文明观就是人们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观点总和。综合众多学者关于生态文明观的论述,笔者认为生态文明观是人们不断反思生态环境问题后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观点的总和,其核心是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理性认知。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指高校对大学生开展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进而促使大学生积极弘扬并践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的意义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能够有效促使大学生形成、弘扬并践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1.提升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道德素质。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生态文明道德缺失的现象。比如,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便容易放松对自我的道德约束,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时有发生。2.增强保护生态的生态文明法治素养。总书记明确指出:“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因此,高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整合思修课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能够有效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法治观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素养。3.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消费观念。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盲目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不良的消费现象,进而对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压力。在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消费观教育,能够及时纠正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念,进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消费观念。4.树立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理念。当前,一些大学生知道保护环境很重要,但没有从生命健康角度去审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此,高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生命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的理念。5.树立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实践观念。当前,一些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知行不合一的现象。例如,一些大学生仅仅是在生态文明实践周、生态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等个别时期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当中,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却忽视了生态文明实践。在这种情形下,高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实践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生态文明实践观念,进而激励大学生投入生态文明实践中。6.树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价值理念。在过去,我国一些地方存在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象,因此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而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价值支撑。因此,高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生。7.确立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终生的人生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目标。然而,建设美丽中国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者为之付出辛勤劳动。因此,高校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人生观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确立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终生的人生追求,进而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的生态文明建设者。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思修课的教学探索
兴奋
兴奋,是基于一种反思,让我们看到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升华。
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发展观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
第一次,由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工业革命后,人类走上了征服大自然的征程。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绝灭……
第二次,由征服自然到对话自然。20世纪中叶以来,有识之士越来越看到了传统工业文明可怕的未来。1961年,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激起人们对传统发展道路、发展方式的反思。
第三次,由对话自然到尊重自然。这就是十七大提出、十充分阐述的生态文明建设。十报告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宣言,又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观,意味着我们党不仅对民族负责、对当代负责,而且对人类负责、对未来负责。
亲切
亲切,则是基于自身的一些经历。
记得30年前选修《生态学基础知识》的时候,我就被其中奇妙的生态现象、生态规律所吸引。西部大开发启动后,我开始作生态化的思考。世纪之交,参与雅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便把生态化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一并提出,并在目标定位上加入“美丽”二字,即:“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的新雅安”。为了探讨“生态化”,在2001年7月雅安市社科联举办的跨越式发展研讨会上,我提交了《关于生态化的几点思考》。文中,把生态化概括为“再造秀美山川,把生态融入经济发展之中,塑造生态文明”,并分别作了简要阐述。这篇短文经修改后,以《西部“生态化”雏议》为题,发表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3月9日的“百家谈”上。
有了这样的经历,今天学习十对生态文明的精辟论述,倍感亲切,也有点欣慰。
“想入非非”
“想入非非”,是基于一种刺激,这是由“美丽中国”四个字引发的。
看看我们四川的新农村建设,要问“美丽中国”美在哪里,我会大声说:最美在乡村。田园美的一个新兴元素――“微田园”,尤其让人联想丰富。
“微田园”,源于农民在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实践中的创造,是新村建设实践中的否定之否定。最先,农民的梦想是,把乡下的家园建得像城市一样,让新村像城市一样“洋气”。乡村建设照搬城市建设的模式,其结果适得其反。
绵竹市清平新农村综合体是“微田园”的命名地,在建设过程中,清平的老百姓把“小花园”改成“小菜园”,被命名为“微田园”。
实践证明,建设这样的“微田园”, 打破了钢筋混凝土崇拜和城市景观崇拜,既有效利用了日益珍贵的土地资源,又富有农家情趣,让新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了这样的“微田园”,我们又看到了新村里面独特的田园之美、和谐之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总体目标,一些相关科目的课程标准中对生态文明教育也都规定了具体的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这样的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提出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目标。为实现课程的这些目标,现有小学品德课程中安排了不少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内容。如苏教版品德教材中《别把花草弄疼了》《绿色小卫士》《地球在“发低烧”》《许多物种消失了》等教学内容,为对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知识性文本和体验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有意识地在学生心中播下追逐美丽中国梦的种子。
一、在亲近自然中感受美丽中国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苏教版《品德与生活》根据不同的时节安排了“冬爷爷来了”“火热的夏天”“走进秋天”“春姐姐的脚步”四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几个单元都把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通过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领略自然的美,感受四季的变化。比如在教学“走进秋天”这一单元主题时,教师组织开展“找秋天”的活动,让学生用相机拍下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画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天,用铅笔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秋天,上网找找描写秋天的文章读一读,找找秋天的图片看一看,找找秋天的歌曲唱一唱,组织秋游,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到大自然去感受、体验、领悟,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大自然的欲望。在学习《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学生通过交流旅游见闻、观看风景名胜的录像、图片资料,就能充分获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体验,激发对美丽中国的热爱之情。学生只有感受到美丽中国的奇妙和美好,体验到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才能全身心投入关爱自然的活动,形成生态文明意识。
二、在生活事实中辨析美丽中国梦
21世纪,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许多问题,各种奢侈消费、劣质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现象说明很多人都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必须要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苏教版《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不光介绍了塑料的优点,更把一个“白色污染”的现实问题带到了课堂之中。在学生认识到塑料的优异性能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塑料袋被英国媒体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通过观看录像、查阅资料,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是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有哪些危害,进而联系生活事实,交流我们生活中产生了哪些白色污染,又造成了什么污染,最终懂得我们的生活虽然离不开塑料,但美好、洁净的生活环境更需要我们合理、谨慎地使用塑料。再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教师提前布置学生组织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身边污染、浪费用水现象,课堂上先组织观看地球上咸水和淡水比例图,使学生明白地球虽然是一个“水球”,但大部分是不能为生活所直接利用的海水,再结合介绍相关资料,计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率,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学生便会知道我国其实是一个缺水大国,淡水资源占有率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比任何一个国家更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最后结合现实生活,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调查结果,了解到在我们拥有非常有限的淡水资源的情况下,许多人还不注意节约用水,甚至还污染水资源,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生态危机感。
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共存共荣的关系,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资源耗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现象,从而充分感受到实现美丽中国梦任务之艰巨,从小树立起保卫自然家园、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文明观念。
三、在家庭作业中延伸美丽中国梦
法国的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过:“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皮亚杰的建构学说认为:作业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语数有家庭作业,品德学科自然也不能例外,但品德的作业不应只是认知性的作业,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的作业,布置实践性的生态文明作业,学生就能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感悟。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广泛搜集资料,总结节水金点子,如用洗米水清洗筷碗,不玩耗水游戏,随手关闭水龙头等,再要求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实际运用,成为真正的“节水小卫士”,这种作业还带动了家庭也参与到节水的行列中。再如教学《地球在“发低烧”》一课,学生懂得了地球“发烧”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保护地球的责任应落实在人类的身上,便会不约而同地发出“保护地球妈妈”的呼声,教师再引导学生为“发低烧”的地球妈妈开药方:多植树,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尽量不坐轿车、不骑摩托车,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不用纸巾,改用手帕,不开无人灯,使用节能电器……学生开好“处方”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积极行动,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和家人一起为保护地球妈妈贡献力量。
四、在社会实践中落实美丽中国梦
品德课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强调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学生只有走上社会,才能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道小小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品德课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保护生态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知”到“行”。如教学《绿色小卫士》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学校周边工厂和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状况,以及市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制订《绿色行动宣言》,到环保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活动等。学习《许多物种消失了》之后可组织学生撰写《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倡议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员,劝告人们不要捕捉青蛙等有益动物,不要食用野生动物,在实践中培养起生态保护意识。
为什么党的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增添“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了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必要性的理解,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们一起回顾、讲述我们身边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和谐的事件,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对学生们说:“我们的学校下坡后往南一直到黄河岸,其中间曾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小引河、老蟒河、新蟒河,在二十多年前,这三条河里还流水淙淙,鱼虾成群,特别是新蟒河,平时水质清澈,映照着蓝天、小鸟缓缓流动,其水可直接饮用。每到夏秋季节,三条河流便成了人们的乐园。大人小孩在半米深的河里戏水玩耍,捉鱼逮虾。波光粼粼的河水与河堤上旖旎的风光装扮了家乡人的梦境。若是天旱之时,人们便用抽水机用河水灌溉农田,确保农业丰收,这三条河为家乡的生存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许多乡镇蜂涌上马了造纸厂、化工厂、淀粉厂等,各种工业污水鱼贯而入三条清澈的河流,从此以后,三条河中水质污染,鱼虾灭绝,发展至今天,小引河和老蟒河已经干涸。新蟒河整日流淌着使人掩鼻的污水。由于河流干涸,造成地下水得不到补充,水位不断下降,机井越打越深,弥足珍贵的地下水源日渐减少,这不仅成为制约我们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更严重的是由于工业污水危害地下饮用水源,导致我们家乡的癌症和心脑血管发病率成暴涨趋势(具权威人士透露:我县癌症发病率已超过全国闻名的癌症高发区林州市)特别是沿河一带的居民,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形成了‘前半生拼命挣钱,后半生用钱买命’的惨痛现状,我们因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在制定政策上的短视行为,使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学生们听后议论纷纷,情绪激动,讨论热烈。有的提出了恢复往日河流清澈的具体措施,有的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条例让昔日美丽的滩区重现,有的建议向国家媒体部门呼吁“退耕还田”,大搞植树造林……,我被感动、被感染,为学生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学生们充分感觉到“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纷纷表示不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维护环境,爱护树木,低碳生活,而且还鼓励身边的人也应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尽职尽责。
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对今天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概念,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还向学生们介绍了现在某些地区破坏“生态文明”的事件。几天前中央电视台特别录制了节目,报道在我们国家还有不少的非法之徒,利欲熏心,整日出入深山老林,河滩湖泽,专门猎杀捕捉野生动物和鸟类,然后高价出售以谋取暴利,这些人无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蛀虫,而有些餐馆饭店为了招揽顾客,也常以野味特色吸人眼球。这些人可谓是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帮凶。
这里有个真实故事震撼我们的心灵:我国一个赴澳大利亚留学的女大学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很受她的导师青睐,那时导师给了她不少帮助,这是在异国他乡她甚为感激,为了表示她的感谢,她在她的住所特地准备了一顿美餐邀请她的导师享用。按照约定时间,她的导师如约而至,来到餐厅看到餐桌上丰富的菜肴,屋子里肉香扑鼻,导师惊叹道:都说中国菜好吃,看来果名不虚传。开饭后,导师从热气腾腾的汤盆里捞一块肉,边吃边夸赞说:这鸡怎么让你做的这么好吃呢?她忙回答说:这哪是什么鸡,这是鸽子,为了欢迎您,我特意用竹竿在院子里敲死了几只鸽子……,还没等她说完,她的导师勃然大怒,猛地从椅子上站起,随口把嘴中的残肉吐出,怒吼道:什么?鸽子!然后用手指着她的鼻子喝叱道:想不到你是个如此残忍的家伙!你不配做我的学生,请你滚开吧!说完扬长而去……,后来她再去解释,也没有取得她导师的谅解,最后她黯然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