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及其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充分了解市场各参与者的情况,从而更好的进入市场。本文从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对公司造成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财务会计 可靠性 会计信息
目前,国家资本市场的运作活跃,很多投资者手中掌握着大量的闲余资金,都希望通过投资优质企业等方式参与资本市场,从而实现资本收益。而这些投资者对于充分了解市场的信息就具有很强的需求,其中会计信息作为最直观的反映是被很多投资者所看重的。企业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本土化经营,这就需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确保企业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本身的经营状况和资金状况,从而确定是否进行投资建设或股本收购,获得收益。
一、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及其特征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可靠性对公司投资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公司在投资上的影响,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公司扩张规模的影响,一方面是对公司资金的融通产生的影响。不管是公司规模扩张下的股权收购或重置成本,还是资金融通的成本,都能或多或少有信息质量决定。
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中,由于公司作为市场参与者并不能充分了解市场信息,需要通过必要的手段来了解其他公司或产业的发展情况。能否最大程度上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是决定企业能否通过其对外投资获取收益的关键,而这就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程度产生了要求。公司能够编制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报告,表面上公司能够将公司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反映给股民,给股民能掌握公司发展状况的机会,从而使股民了解参股能为自己带来收益。而且从侧面来说,公司能编制真实的会计信息,说明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不需要隐瞒任何经营信息,这无疑会增强投资者对这公司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为企业发展获得更多的资金。
(二)会计信息可靠性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反应公司经营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于市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传播信息的媒介,能够将真实信息传递给需要了解信息的机构和个人。会计信息作为市场参与者进入市场的重要参考信息,会对市场中的各项资源,尤其是资本的流向,造成很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层面来介绍,资金作为公司生产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影响公司能否扩大再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作为反映市场运作真实情况的重要参考信息,能够有效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在参与市场时,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而真实的会计信息就为市场参与者能够通过投资时自己满足利益诉求提供了一种可能,从而使市场能够自由发挥机制效用得到实现。
从微观层面来介绍,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来了解市场上每一个公司是如何进行资源配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降低公司需要支付的风险补偿,减少出现的信息不完全的现象。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报告,真实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督促管理者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三)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员工的影响
会计信息是公司财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资金运用的各方面来反映公司在现阶段的发展现实,能够在短期预见公司的发展能力。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如实表现出公司目前的发展现实,为接下来的公司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主要是实行委托人制度来运营公司,而这一制度中,由于公司经营者与所有人所追求的愿望差,导致雇佣者不能正确履行管理公司的职能。这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能够作为影响企业员工的薪资报酬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约束力,而会计信息的编制作为一种商业行为,通过加强有关会计信息编制的立法,是推动会计信息编制程序化的重要力量,从而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国家应该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及时的更新会计信息的有关法律,使其能够充分适应市场的变化,保护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性的培训
在会计信息的制作过程中,整理会计信息人员的专业性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要求企业在对会计信息编制人员要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看待财务会计信息可靠性及其特征时,要明白真实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生需要从现在开始就树立诚信意识,诚信为人,诚实为学,而这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建设者。
参考文献:
一、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要求分析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财务报告已经达到了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这样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着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我们必须在提供通用信息之间做出选择。
比如,在承认决策相关性的前提下,对相关性的理解可归纳为四种:(1)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价格会随着会计信息的而波动,即会计信息领先于股票价格的波动,已有研究表明,股票市场能充分了解给予权责发生制所不能及时反映的信息,从而领先于会计信息的。(2)如果会计信息能有助于使用者进行预测,它就是相关的。(3)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其“俘获”或“汇总”能影响股票价格的信息的能力,而不要求会计信息是市场上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信息中最先的。(4)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在一个严格的实证研究环境下,会计信息的与股票价格的反应没有明显的关联,就认为会计信息不具备相关性。
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由于通货膨胀的盛行,理论界对此的批判由来已久,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历史成本信息和公允价值信息何者更相关,和提供公允价值信息能否增加相关性,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应计制是会计走向成熟、科学的标志之一,但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特别是证券界认为现金制信息更相关,也无法操纵,而应计制信息不仅相关性弱,而且容易纵。应计制信息可以为计量企业效率提供有用的量度,并为预测企业的未来活动和利润分配提供信息,但由于分配程序和历史成本所造成的内在和人为偏见,导致了人们对应计制的怀疑,而现金制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现金制信息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现实利益。应计制信息和现金制信息何者更相关,和提供现金制信息能否增加相关性,还存在着争论,但各国都已开始关注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了,我国也已经颁布了现金流量表准则。在现实中,上述问题还远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二、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要求分析
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决策,所以可靠性也是会计信息的一个主要质量特征。应该把可证实性和如实反映同时作为可靠性的标志。
如实反映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其所要表达的现象或状况保持一致或吻合,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所计量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如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如实反映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方法的偏差,使会计信息更能恰当地表达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其更具有可靠性。我们强调如实反映比可证实性更重要,如实反映是第一位的,可证实性是第二位的,适当的方法是前提,恰当的运用是条件,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得出可靠的会计信息。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可证实性是指由相近背景的不同的个人分别采用同一会计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处理,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可证实性的特征旨在减少会计人员的偏差,而不计较会计方法是否恰当。可证实性的实现,要求有确定的会计方法和无偏见的会计人员,而会计方法是可以选择的,会计人员也有偏好和理性的,所以,可证实性的达到也是有困难的。
一般来说,在如实反映方面,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而在可证实性方面,历史成本信息优于公允价值信息。但在可证实性方面,有时公允价值信息也会优于历史成本信息。在如实反映方面,应计制要优于现金制,历为应计制信息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信息,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现金收付的表面形式;在可证实性方面,现金制要优于应计制,因为现金收付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事项而不仅是会计符号,不随会计人员的判断而改变,而应计制则充满了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受他们的个人偏好影响很大。
会计是一门以符号来表示事项的学科,即以特定的会计符号表示具体的经济事项。符号与事项一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靠性,但由于会计中的各种估计和限制,会计符号很难与经济事项保持绝对一致,二者的差异导致了会计信息对可靠性的偏离。另外,各国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在会计体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相同的经济事项各国会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讨论何者更可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能从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来判断其可靠性。正是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也导致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相对性,要想对此有所改进,必须对财务会计体系做出重大的实质性改革,这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特征评价
传统会计一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直到近代才开始强调相关性,可以说,传统会计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做得比较好。
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可靠性是接近于真实性的,但真实的一定是可靠的,可靠的却未必是真实的。
对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当客观意味着公正、无偏见和不偏不倚这样一些所谓道德标准时,可靠性就演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而很难直接地进行检验和分析;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时,根据会计凭证能够得到证实的信息就未必是客观的。具备可靠性的会计信息总是客观的,而客观的信息却未必是可靠的。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特征 企业
2011年2月23日,财政部副部长、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军在中注协行业信息化委员会上指出,信息化已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是否发达的新标准,是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重要的一类,它不仅可以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用作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为形成真实、完整的其他经济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灵活。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主动力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势在必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财务部门所从事的工作只是把手工会计转变成由计算机会计,利用相关财务软件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简便处理,本质上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无差别,远不及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所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需不断完善。下面将总结出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满足的特征,企业财务部门可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改变以往会计工作中信息不集中、闲置等问题,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1.财务信息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财务信息与决策更加紧密,企业在做财务管理预测时,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情况。会计信息只能反映出部分财务状况,虽然财务信息在决策中占首要地位,但并非是惟一指标。企业不仅仅需要了解其经济实力,也需要诸如软硬件实力、职工素质、科研实力等表现企业竞争力等指标来代表一所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加入效用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时间价值等形式,衡量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将财务信息向多元化信息转变,以全面反映整个企业的状况。
2.财务目标针对性
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预算管理、拨款管理、工资管理、科研费用管理等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性信息,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但是其综合性却无法体现个别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交易,而且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不同人士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企业各部门在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应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特殊核算业务针对性的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有效性。
3.财务机制创新性
当前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虽然达到了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但是并未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改进,距离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创新财务机制,才能避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混乱,出现例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情形。
企业财务信息编码规范化是企业已实现的创新机制之一。信息编码规范化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网络财务系统,不仅减少了数据的输入量,避免多次输入出错,而且对实现信息的分析和共享都有积极的作用。
4.财务人才复合性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实践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活动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避免发生因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出现的数据丢失等现象。另外还需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企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从过去的查错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网络技术审计,为高层管理人员提出有用的建议或评价,使企业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5.财务措施安全性
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是财务系统的保障,关系着企业财务系统的发展。财务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在总体规划上制定完善的制度,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认证机制,达到信息规模化,其次必须运用网络技术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等技术的防范,建立多层防御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目前企业已建立起账务处理系统、业务收费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财务管理系统,还需要重点加强各管理系统之间的控制,建立网络访问权限,实行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建立资料备份机制。
二、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推进与发展,至今为止,虽然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已迈入全新的快车道,但这仅仅是从手工到计算机的阶段性过渡。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企业需顺应时代客观环境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软件技术,再不断的完善,逐步迈向成熟在管理工作中创新思路,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富有特色,企业的建设发展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军.给力行业信息化 促进行业跨越式发展.[OL].中国会计协会.2011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文化;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并广为传播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从经济表现来看,是指在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已经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又与低通胀和低失业率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一高两低”现象。而从更深层次上讲,新经济是指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联合推动下,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一系列质和量上的变革并导致世界经济的系统关联结构、功能和所遵循的规则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已经由生产实体产品转变成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运用。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知识、拥有知识的劳动力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说,新经济是指建立在网络经济和知识、信息经济基础上的,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规模收益递增为主要特征、以享受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外部性为条件、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的新型经济形态。
二、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速度文化
由于现代通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上的竞争。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是:“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因此,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当务之急。
首先,企业速度文化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仅看谁的技术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更要看谁最先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当前需求,抢先占领市场。其次,企业速度文化要求企业每个员工更新观念,树立时问观念,增强危机意识。企业要营造出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知识和才智的企业文化氛围,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最快速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都讲求效率,不断增强企业的合力,牢牢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
三、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
新经济时代的人本文化主要体现在内外两方面:1.是企业内部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2.是企业对外要以顾客为出发点,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标准。
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为一种社会主题。国家的强盛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也是通过创新得到的,而不是继承来的,创新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企业只有基于创新制订战略,才能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不畏风险的人,敢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也就是在思维模式上能迅速改变的人。在信息社会中,“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未来似乎不可预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那么怎么让它确定呢?答案应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主动性和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
企业要在市场的大潮中做一个成功的弄潮儿,依靠的是其核心竞争力,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创新,包括企业文化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企业文化的创新在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文化的创新,转变了员工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企业实施文化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创建于1937年的麦当劳,从最初的汽车餐厅发展到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快餐连锁店,并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不能不归功于它的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先生创业初期,就为自己设立了快餐店的三个经营信念,后来又创造性地加上了“v”信条,构成了麦当劳快餐店完整的Q、S、c、V经营理念,即质量、服务、卫生、价值的经营理念。正是以这一经营理念为核心,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麦当劳文化,使麦当劳创下了世界最大的连锁体系纪录。
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各种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有形资产。虚拟文化可理解为通过专利局、互联网和其它媒体使无形资产增值的人文环境,例如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网页和广告宣传等,以及由于电子商务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引起的市场全球化,营销观念、交易和支付手段的变化所带来的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
企业虚拟文化的要旨在于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耐克、可口可乐等美国公司就是虚拟经营的典范,它们不断地制造概念,通过概念来进行市场扩张。此外,在新经济中,企业大小的重要性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所以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象大企业一样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虚拟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创造消费、购买消费。在全球生产普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超市化,传统的消费概念已经过时,发现消费、创造消费,从有限消费转变为无限消费,就成为虚拟经营的重要内容。
六、新经济时代的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
企业自身具有追求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企业已经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主观和客观因素都迫使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企业文化的融合铺平了道路,让身处这个时代的企业成为跨文化的组织。实际上,企业融合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企业有了包容性的融合文化,就能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组,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成双赢或多赢的商业运作。在最近几年以来,市场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形,只有善于竞争和合作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一、定义
管理创新就是将创造性思想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
二、特征
1.创新性
(1)能揭示和反映企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其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取的办法达到或超过国内同行业企业管理先进水平;
(2)获奖的成果应该接近或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3)应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或创新;
(4)首次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同行业应用并获得成功。
2.实践性
(1)能体现企业的行业特点,反映企业在管理活动中所进行的成功实践;
(2)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4)一年以上的实践成果,有推广应用价值。
3.效益性
(1)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
(2)经过科学评估、测定与计算;
(3)确实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比较显著。
三、成果分类
1.总体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企业管理总系统,它涉及到各子系统、各管理层次、各生产经营要素,带有全局性,如战略管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等;
2.专业性成果
主要是作用于某一专业管理领域(或某个专业分系统),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信息化管理等;
3.单项性成果
主要作用于某一管理要素,或某一特定的管理范围(如某个环节、某个控制点);
4.应用性成果
主要是成功地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四、成果创新的七大领域
1.创新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支撑企业运行的基本架构。企业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而存在,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生物的机体一样,必须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调整。一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创新。二是企业之间组织结构的创新。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定的企业战略要求有恰当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为保障。
2.创新技术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思想、新发明、新工艺等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企业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及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技术创新一则为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二则独特的个性,使企业形成不同于同行产品的竞争优势,推动了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创新经营理念
企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时代,原有的经营模式及价值取向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一是转变经营观念。管理要面向顾客和市场,由重生产经营转为重资本经营,由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由重销售转为重服务,由重利润转为重战略;二是要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知识管理为重点。
4.创新管理制度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企业高效地将企业核心资源整合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制度包括企业的文化制度、产权制度以及影响产权制度的实施从而影响到资源配置结果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制度。例如,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原来的一个企业被分为二个,各有自己的法人,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7.创新流程和信息技术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五、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从企业实际出发,在管理理念、组织与制度、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的结果。企业要想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真正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挖掘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创新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作者简介:
研究”(项目编号:08CJY053)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旅游创新系统的研究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是对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不为所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并与一般制造业、其他服务产业的创新系统相比较,归纳出旅游创新系统的独特特征,最后阐述了构建旅游创新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创新系统 概念 特征 构建意义
引言
创新是国家或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新的系统化范式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认同。建设创新系统已经被认为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创新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广泛存在,旅游创新的系统化范式也广泛存在于旅游实践中。如广西省桂林市的“两江四湖”工程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木龙湖升船机是我国第一个载客观光用垂直升降升船机,丽泽桥是我国第一个自锚式柔性钢桁梁悬索桥等。这些都是规划、环保、地质、园林、水利等政府部门,法国、美国、日本、东南大学等海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企业和旅游者等交互作用的结果。目前,Mattsson(2005)、Flagestad(2006)、Sundbo(2007)、丁焕峰(2002)、李剑(2007)、阎友兵(2009)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目的,对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构成、学习机理、创新的扩散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尚未形成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特征的系统的基础理论。因此,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特征和构建意义的研究成为旅游可持续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对此展开研究,以便丰富旅游创新理论体系,为旅游创新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旅游创新系统的概念
1987年英国学者弗里曼(Freeman)在研究日本的技术政策和经济绩效时,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创新系统的概念是基于创新的交互模式,这一概念的核心特征是:国家经济产生创新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的表现,更取决于它们作为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及其作用方式(胡明铭,2008)。随后,Cook(1992)最先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Sundbo(1998)提出“服务创新系统”概念,首次将创新系统理论运用到服务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新系统理论也被引入旅游中,以解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旅游创新系统(Tourism Innovation System)概念的研究相对较少。Mattsson(2005)认为运用到旅游部门的创新系统的普遍性观念是一个比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更松散连接的系统,可以恰当的定义为“一个网络”,并认为基于吸引物的旅游创新系统的模式包括旅游吸引物开发中的某些步骤和因素。这些相关因素包括:吸引物、场景、场景制造者、场景接受者和场景制造与旅游企业以及其他企业间的社会或合作网络。Sundbo(2007)认为旅游创新系统是旅游企业中影响学习和创新的经济结构的部分和某方面以及建立的制度。它可以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是旅游企业的部门。丁焕峰、陈烈(2002)认为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是为了开发大城市边缘区的山地旅游,由各级地方政府、旅游开发企业、旅游地居民、旅游科研机构和游客组成的,为创造、使用和转让旅游知识、技术和旅游新产品(服务)而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学者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对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于“网络”,有的侧重于“制度”;二是对功能的认识不同,有的认为是“创造、使用和转让旅游知识、技术和旅游新产品(服务)”;有的出自“学习和创新”视角;三是要素组成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根据旅游发展特点,结合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研究,将旅游创新系统(Tourism Innovation System ,即TIS)定义为特定区域内政府、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旅游者等旅游创新主体,为促进旅游创新,相互协同作用而组成的网络系统。
(二)对旅游创新系统概念的理解
1.强调“区域”理念。将创新系统理论引入旅游研究中,必须具有“区域”理念。其原因在于:一是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旅游产业的泛化、融合化,旅游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单一的从产业角度来寻求旅游发展越来越受到局限,以“旅游目的地”、“城市”、“块状经济”等区域理念来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二是许多旅游创新已经跨域了产业边界,如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形成的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就是典型的例子。三是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趋向于旅游流选址,必然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并存在的共生关系,同一空间范围内旅游创新系统的网络特征更为明显,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因此,研究旅游的创新系统必须从区域视角来展开。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不同等级区域的规模可能相差甚大。一个城市、一个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一个区域。对其进行研究必须根据研究需要来探讨不同空间范围的旅游创新系统。
2.核心功能是“促进旅游创新”。旅游与创新是一对耦合体,旅游业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旅游创新系统是以促进旅游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系统。对“旅游创新”的理解存在两种视角:“旅游活动”或“旅游产业”的视角。“旅游产业”的视角只从旅游自身产业角度来探讨旅游创新,相对局限,不利于旅游创新理论的发展。旅游活动视角来研究旅游创新更应被推崇。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类企业或产业,只要服务于旅游(活动)的创新,都应被视为旅游创新。因此,旅游创新系统中的“旅游”只是强调创新系统的功能属性,并不是将创新系统限定在旅游产业范畴。换言之,只要是促进旅游创新的要素都应纳入系统中,不管它是否归属于旅游产业。如工业旅游中的工业企业并不能将其纳进旅游产业,但它确实参与了旅游创新,应当纳入旅游创新系统中来。
3.一个“网络系统”。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苗东升,1998)。旅游创新系统是特定区域内政府、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旅游者等旅游创新主体要素所组成的系统。旅游创新主体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正式的市场交易关系,非正式的血缘、地缘、学缘等关系,通过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旅游创新主体之间产生了交互作用,实现了知识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了主体对知识的获取、创新以及应用,最终产生旅游创新。旅游创新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成为旅游创新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环节。如果将旅游创新主体看作“结点”,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看成“联接”,旅游创新系统的结构可以简化形成的一个网络。因此,旅游创新系统应当被看成一个网络系统。
(三)旅游创新系统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1.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系统辨析。旅游创新系统是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系统实际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在旅游业被确立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的,旅游创新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和带动创新系统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创新系统发展的约束和限制。同时,创新系统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和带动旅游创新系统的发展。旅游创新系统与创新系统存在差别。旅游创新系统侧重于旅游创新,其表现为服务创新,而创新系统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
2.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系统辨析。旅游系统就是运用系统论思想来研究旅游问题(郭长江等,2007)。旅游系统是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系统模型。现有的旅游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三类: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混沌模型、旅游地理系统模型(李文亮等,2005)。在旅游发展研究中实际主要采用的是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旅游功能系统模型是1972年Gunn最早提出,其后Mill和Morrison(1985)、吴必虎(1998)、王家骏(1999)、刘峰(1999)等做了相关研究。他们大多将旅游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主要在需求要素和供给要素基础上构建系统模型。
旅游系统与旅游创新系统的共同点在于都采用了系统思维来分析。它们的不同点则在于:一是功能不同。旅游系统主要支持旅游活动的进行;旅游创新系统则侧重于特定区域内促进旅游创新。二是组成要素不同。旅游系统是在旅游活动的需求要素和供给要素基础上组成的系统;旅游创新系统则是特定区域内旅游创新活动主体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网络系统。三是范围不同。旅游系统由于涉及需求和供给,必然出现跨区域的空间范围,即包含有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旅游创新系统只侧重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
3.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发展辨析。旅游发展是以旅游增长为基础,以旅游结构优化为核心,带动整个技术、经济、社会变革的综合发展过程,并具有较强的扩大和发展的潜能。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资源禀赋、物质资本,而是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因此,旅游创新是实现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旅游创新系统正是促进旅游创新的系统,因而,旅游创新系统是实现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旅游创新系统的主要目的和结果。同时,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旅游创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旅游创新系统的发展。
4.旅游创新系统和旅游产业集群辨析。旅游创新系统与旅游产业集群都是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从研究视角来看,旅游产业集群虽然具有旅游创新功能,但更强调空间集聚和主体间的结网互动;旅游创新系统不强调空间集聚,则关注主体间的结网互动,更侧重于旅游创新功能的实现,因此,旅游集群与旅游创新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从空间范畴来说,在国家、省等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创新系统中,必然存在多个旅游产业集聚点,各旅游产业集聚点也较分散,因此在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旅游创新系统中,存在多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在城市(镇),尤其旅游城市(镇)等中小尺度的旅游创新系统中,旅游产业集聚点分布较为集中,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创新系统存在重叠,旅游产业集群就是一个旅游创新系统。大量的研究发现:空间集聚更有利于知识流动,产生创新。建设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旅游创新系统,将更有利于旅游创新的产生和扩散。
旅游创新系统的特征
(一)与制造业创新系统相比较的独特特征
1.服务性特征强。旅游创新系统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旅游创新主体,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大学及研究机构、还有企业等,大多都是服务性主体;二是旅游创新系统所产生的旅游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非技术创新,属于服务创新。而制造业创新系统中的企业主要是工业企业,其创新主要是技术创新。
2.网络结构松散。旅游创新系统中旅游企业之间较少有纵向的投入产出关系,而更多的表现为虽然分工不同,却直接服务于旅游者的横向关系;从联系纽带上来看,资产、契约、战略联盟等具有长期、稳定特征的紧密型关系相对缺乏,主要是建立在客源信息共享上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间歇性、松散的联系,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缺乏约束,随意性较大。制造业创新系统中,纵向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企业之间非常重要的和广泛的联系,而且以资产、外包性契约、战略联盟等紧密型联系为主,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相对稳定。
3.缺乏科技中介。科技中介机构是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组织,在合理调配科技资源、整合各类专业知识,建立沟通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制造业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咨询公司及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等。
但是在旅游创新系统中缺乏专门的科技中介机构。其原因在于:一是旅游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在加上技术含量少,各种企业或个体容易进入并进行创业;二是旅游创新从概念的产生到商业化的过程中,即使创新成果不成熟,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并在生产或服务中改进。但制造业如果这样做,会涉及生产设备的重新设计以及批量产品的报废,增加创新成本,因此一般都需要创新成果成熟化和孵化过程;三是企业进行旅游创新,所需要的创新知识咨询、投资基金等可以通过其他的服务企业或途径来实现,对专门的科技中介的依赖相对偏弱。如许多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地方政府直接采用招商引资来实现,可以不依赖于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
4.消费者参与性。旅游创新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旅游者。他们常常是旅游创新的合作者,因此是旅游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主体,如许多城市的营销宣传口号或景区门票的设计方案都采用了民间征集的方式,让消费者广泛关注和参与。而制造业创新系统中企业常常关注下游的消费性企业,并与其互动合作,却较少将最终消费者,即消费个人纳入到创新系统中来。
(二)与其他服务创新系统相比较的独特特征
1.主体综合性。由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 以及旅游内涵宽泛造成的旅游产业边界的日益模糊,旅游创新系统与其他服务创新系统相比,所包含的旅游创新主体更为复杂,更具综合性。从系统包括的主体范围来看,除了通常所指旅游六要素企业外,还涉及许多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投入产出关系企业,如旅游装备生产企业,贸易交往服务企业,如广告企业,经济互动关联企业,如会展组织企业等。
2.营销共生性。“共生”主要是指两个以上独立主体共存的状态。旅游企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以营销网络形成了共生关系。这主要因为在旅游营销中,整体形象以及所形成的综合性产品,日益成为旅游营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旅游市场竞争的主要承载体,而不再是单个或少数旅游企业的形象或产品。除此之外,营销网络也是供需双方的联接点或平台,营销网络成为旅游企业获取客源的重要途径。因而特定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出于利益的考虑,有意或无意中在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共荣共衰”的共生关系,而其他服务创新系统通常较少具有这一特征。
3.天生外向性。旅游创新系统的天生外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由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是跨区域进行的,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要获取客源,必须与旅游客源地的旅游企业保持合作,信息和知识的外部交流成为必然;二是旅游产业的国际化特征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主体非常关注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常常加入国际性旅游组织,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旅游营销活动等;三是合作旅游创新是旅游创新的常见形式,旅游创新主体常常与本地以外的企业或机构共同来进行旅游创新活动。这些都表现出旅游创新系统天生所具有的外向性特征,它是其他服务创新系统所不能比拟的。
4.本土特色性。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都会根据本土文化特点、历史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特点等因素,从发展战略、营销形象、产业规划等方面来强化其旅游特色,以形成差异化的营销形象和旅游产品体系,获得旅游市场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旅游创新活动也摆脱不了这种发展需求,常常也围绕本土的旅游特色展开,促使旅游的本土特色进一步强化,并形成了良性循环。旅游创新系统也烙上了本土特色的印记,而这一特征在其他服务创新系统中表现并不明显。
旅游创新系统构建的意义
(一)形成旅游竞争优势
过去的传统经济理论强调比较优势,然而现代经济学更加强调竞争优势,其重点在于创新。旅游创新成为衡量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区域或企业已有的旅游竞争优势,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其他区域或企业的旅游竞争努力,会逐渐消弱,以至消失。任何区域或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旅游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旅游创新。因此,构建旅游创新系统成为实现旅游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推动产业结构更新升级
旅游创新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内旅游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旅游创新的动力,激发根本性旅游创新的出现,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加快旅游创新扩散,推动旅游创新从旅游企业扩散到整个区域,从而推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实现区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旅游发展能力存在差异,导致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可以通过学习国内外其他地区旅游创新的成功经验,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新,提高区域的自主旅游创新能力,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旅游创新系统成为保证区域或企业持续旅游创新的重要途径。构建旅游创新系统成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明铭.创新系统:评价、发展模式与政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Mattsson,J.,Sundbo,J.,Jensen,C.F..Innovation Systems in Tourism:The Roles of Attractor and Scene-Taker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5(3)
3.Sundbo,J.,Orfila-Sintes,F.,Sorensen,F..The innovative behaviour of tourism firms—comparative studies of Denmark and Spain[J].Research Policy,2007
4.丁焕峰,陈烈.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初步研究[J].山地学报,2002(3)
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郭长江,崔晓奇,宋绿叶,韩军青.国内外旅游系统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4)
7.李文亮,翁瑾,杨开忠.旅游系统模型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8.Mill R C,A Morrison.The Tourism System[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5
9.吴必虎.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
10.王家骏.旅游系统:整体理解旅游的钥匙[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1)
11.刘峰.旅游系统规划—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
作者简介:
的培养,是信息管理学的目标之一。围绕这一目标,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特征,总结了影响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几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启示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自然科学)项目资助,Nos.700693,70070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42-02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围绕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加工(组织和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1]。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智慧地球、物联网等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使得信息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更新较快。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信息管理学的学科特点,采用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但是,目前信息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时过于关注书本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分析;教学方式单一,常常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满堂灌”,师生无法进行双向交流;教学过程缺少互动,学生只能被动学习,无法融入到教学中等。这些问题致使信息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不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其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考虑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对一些真实、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消极旁观为积极参与,不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通过课后延伸材料的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管理学科领域与实业界的最新发展趋势,从而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
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首先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类课程的授课中,后来被逐渐推广,并在全球闻名的管理学院得到普及[3]。20世纪80年代,我国管理教育及培训机构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即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案例开发小组编写具有典型性、非偶然性的企业案例,通过相互讨论和独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设计案例时,案例教学法会把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隐藏在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观察和挖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信息管理学涉及信息系统、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等相关学科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单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加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管理案例问题设计的若隐若现,恰恰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洞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案例中的问题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建立知识总体架构,可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信息管理学的教学方法。
2.2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实践中,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过程体现出如下特征:
(1)教学目标的鲜明性。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特点是强调知识点的专业性和操作性,对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都比较重视,前者如信息的获取和组织,后者如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系统操作等。与之对应,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鲜明,也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排列,这种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和管理,再通过运用所学理论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验证和解决,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义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相对应。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很多与人合作的小组活动,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组员的互动,相互学习,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案例分析的整个过程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单向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法过于教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且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安排较多,往往是“满堂灌”,使得学习过程过于呆板、枯燥。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典型案例、控制案例讨论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并适当进行归纳点评[4];学生可以针对典型案例的问题,自由参与讨论,充分表达观点。很明显,双向教学过程对教师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和督促者。另外,双向教学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要对案例提供的感性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同时还要寻找零散的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转换为技能以找到解决方法,使得学习从简单接受知识的层次升华到整合、消化知识的层次,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启示
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几个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现总结如下:
(1)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案例的选择、案例分析问题的设计、案例讨论重点的拟定以及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提前酝酿筹划和巧妙安排。例如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要求删繁就简,突出知识要点,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
信息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发言似乎减少了,学生的活动则相对增加了,但是这种转换并不能降低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教师这一角色反而更加重要了。具体而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备课,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案例,并筹划案例教学的重要议题以及实施方法,创造热烈而有秩序的讨论气氛,安排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都无形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的进程,准确扮演导演、主持人、演讲者以及专家等不同角色。
(3)重视案例教学的组织引导。
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更取决于其主观上是否重视课堂的组织和引导。其中,面对难以预测的教学环境,掌握并善于运用一定的课堂组织引导技巧,是保障教师进退自如的重要“法宝”。具体而言,首先要善于把握信息管理案例教学的速度和节奏。根据课堂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掌控学生发言时间等手段进行进度微调,而调整节奏的关键是澄清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就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进行阶段性小结和最后总结。其次,要善于利用沟通技巧和技能,当面对冷场、跑题、争执等突况时,能够准确把握沟通时机、恰当运用沟通方式,避免出现课堂失控的难堪局面。
(4)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信息管理学案例分析的基础是阅读案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案例的阅读是布置在课外进行的,而课外阅读可进一步分为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两种。其中,课前阅读的对象是教师提前布置好的任务,一般在下次案例教学课之前进行,目的是为做好案例分析打基础;课后阅读是则是本节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余涉猎更多信息管理学科知识,通过课后案例阅读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更新知识,以拓宽专业视野。
4.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的鲜明和教学过程双向交流的特点。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形式,通过案例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角色扮演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的课前准备、案例讨论的正确引导是实施信息管理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费成, 宋恩梅. 信息管理学基础[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岩松, 赵明晓, 李健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解析[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徐有芳.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5(5): 107-109.
[4]刘春, 程效军, 吴杭彬. “地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特征分析与应用[J]. 中国地质教育. 2012(3): 90-93.
[5]马云鹏. 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点;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40.4+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c)-217-02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除少数人有不典型心悸、胸闷、胸痛外,大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虽然绝大多数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均为良性临床表现,但近年报告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由于其心电图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对部分表现有症状的患者常易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相混淆。本文通过对26例诊断为E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特点,提高对ERS的诊断,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均为2004~2009年在本院住院确诊为ERS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25~60岁,其中50岁以下23例占88%,50岁以上3例占12%。以心前区疼痛症状就诊者9例,心悸、胸闷16例,上腹部疼痛1例,其中心电图首次诊断疑心肌梗死16例占62%,变异型心绞痛8例占31%,心包炎2例占7%;全部患者分别经临床病史、心肌酶学、心电图追踪、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病理性ST-T改变。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深圳奥生ECG8110型心电图机进行十二导联同步描记,记录平卧位十二导联心电图,每个患者均行运动平板试验,描记运动后即刻心电图,常规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诊断标准:①ST段抬高,在V2~V5导联最为明显,可达0.2~0.6 mV。呈弓背向下,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②T波改变,高大直立。③在V2~V5导联或Ⅱ、Ⅲ、aVF导联出现J波。④运动或情绪激动等应激情况下ST段可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运动试验结果均可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者。
2 结果
26例均为窦性心律,其中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18例占69%。ST段于J点处呈凹面向上抬高,幅度为0.1~0.5 mV,以 V2~V5导联最明显,同时伴有高大对称的T波,其中单纯肢体导联ST段抬高5例占19%,幅度在0.1~0.2 mV,单纯胸前导联ST段抬高13例占50%,幅度在0.2~0.5 mV,二者均抬高8例占31%。肢体导联ST段抬高程度较胸前导联为低,对应导联无ST段压低,窦性心动过缓者ST段抬高较正常窦性频率者明显。26例患者运动平板试验后即刻描记心电图,结果全部患者ST段基本回降至等电位线,T波振幅也随着ST段回降至等电位线。26例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ST段抬高变异,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0%~2.5%[1],常见于中青年,男性多见,运动员的发生率偏高,以黑人最为常见,有的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ERS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2]:①心电复极变异。②旁路加速传导。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④心外膜受到机械性刺激。⑤先天性因素和遗传因素。
临床上ERS主要靠ECG诊断,其ECG上表现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并且以胸导联为明显。本组资料单纯胸导联J点处ST段弓背向下抬高占50%,单纯肢导联J点处ST段弓背向下抬高占19%,胸导及肢导两者J点处ST段弓背向下抬高占31%,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3]。本组也发现窦性心动过缓者占ERS大部分,窦性心动过缓者ST段抬高比正常窦性频率者明显,而且所有患者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均加快,ST段抬高及回落与心率呈负相关系,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慢频率依赖性有关[1]。
由于大多数ERS患者无任何症状,但当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时,极易误诊为超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等。本组中误诊心肌梗死为62%,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为31%,误诊为心包炎为7%。因此在诊断ERS时,应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对于病理性ST-T改变如能及早识别,准确地做出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尤其是急性缺血心肌仍处于可逆阶段,及时处理可使心电图恢复。提高对ERS认识,可以减少延误诊断及治疗不当,亦将减少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遇有ST段抬高T波高耸的心电图,应结合临床资料及深入细致分析各项相关检查结果,动态追踪观察心电图变化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正确诊断,减少对ERS的误诊,尽可能做到既不误诊,也不延误对心脏急症的检出及治疗。
ERS是比较常见的正常变异心电图,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良性病变,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近年来随着对ERS认识不断深入,亦有报道其与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病例发生,特别是恶性心室早期复极综合征,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有关,早期识别与处理极为重要[4]。由于ERS与原发性室颤及Brugada综合征J波形成的机制完全相同,只是Ito电流的分布和变化不同,但各自引起的临床后果绝然不同,因而对于具有下述特点的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应给予高度重视:有反复晕厥病史;猝死生还者;有猝死家族史以及J波异常增大。对于长程心电记录或心脏电生理证实晕厥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者和猝死生还者,均应植入ICD[1]。因此对合并有上述特点的ERS患者,应予以高度重视,酌情选择血心肌酶、肌钙蛋白、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造影或心脏电生理检查,并根据情况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张萍.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现代观点[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9,14(4):315-316.
[2]郑楚.心电早期复极变异发生规律和倾向[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4):597-599.
[3]王洪秋.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诊断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39.
关键词 中学生;早恋;心理特征;预防措施
关于早恋,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所谓的早恋就是过早的恋爱,过早就是从年龄阶段来说的,处于十八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恋爱就属于早恋。一般认为中学生早恋行为是处于青春期阶段过早的对异性产生好感,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
一、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都是12-18岁之间的,进去到中学以后,生理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上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渴望接近异性来获得某种情感体验的反应。这中朦胧的性意识并不等同于成年人对异性的追求以及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中学生之间的这种爱慕情感最初是内向的,也可能是终生不明的,但是一旦冲破了这种约束,就发展为早恋。这对这些早恋的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
(1)好奇和模仿心理。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正是生理发育的时候,一方面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当然其中也包括对异性的好奇,这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心理现象。这个年龄段正是性成熟的高峰期,在这种作用下,中学生就渴望与异往,得到异性的爱慕,来满足对异性的生理结构和情感世界所产生的好奇心。中学生就往往把这种对异性的相互吸引以及朦胧的好感当情。另一方面,随着文化的开放,文艺作品的相继出现以及电视节目中的爱情故事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可避免的向中学生灌输了爱情观念。文艺作品中的男才女貌就成了中学生模仿的对象了。
(2)逆反和攀比心理。所谓的逆反心理就是在越压制的东西越想试试,你希望他朝东,他越朝西。现在教师和家长对于早恋的行为反映都过于激烈,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制,但是中学生对于压制会进行一定的反抗,你越不让他得到,他就越想得到。虽然现在的中学生对内心的血药有一定的成熟性,但是在行动上又会表现出幼稚性。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心态不成熟,和虚荣心的缘故,就导致了攀比的心理,看到别的学生有异性朋友,自己没有就会感觉到很没有面子,所以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就去结交异性朋友。
(3)愉悦和矛盾心理。歌德曾经说过:“少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善怀春?”大致意思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男生都喜欢线条融合以及五官清秀的女生,绝大多数的女生喜欢体魄强健,面阔分明的男生,是生理所引起的标准。所以中学生对美的外貌所吸引也是情有可原的,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喜悦感。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的自制力相对较差,相互欣赏的人容易走向歧途,出现脱离群体的现象。另一方面中学生又感觉恋爱了没有好好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使恋爱的时间与学习时间不能协调,所以产生了矛盾的心理。
(4)空虚和闭锁心理。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他们会开始进行反思,常常出现封闭自己的现象;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每天的生活就是学习,吃饭,睡觉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之余得不到有效的调节,难免使部分学生感到无聊,于是就用恋爱来打发物料的时间。另一方面,中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冲突,没有人可以诉说,这时候的他们需要有人理解和别人关心,甚至是异性的爱情,来满足内心的空虚,找回精神寄托,填满内心的空荡。但是同时,有些中学生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以及对早恋产生的恐惧感,就会把这份好感深深的闭锁在心底,成为了暗恋。
二、如何预防中学生早恋
(1)加强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得到预防。从根源上预防早恋的现象,严防死守型。在中学生的思想上得到正确的教导,让他们正确认识早恋这个现象,而不是严加防范,越是禁止的就是越容易犯错。众所周知,希腊的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叫潘多拉的侍女,她对宙斯的魔盒非常感兴趣,但是宙斯约束得十分严格,禁止任何人偷看,但是越不让看潘多拉越想看,偷偷的打开了宝盒,这就导致了灾难从天而降,对人间造成严重后果,这就是所谓的潘多拉效应。所以应该从思想上正确的教育:
(2)重视中学生的榜样教育。所谓的榜样教育就是利用中学生对于优秀人物的崇拜,向他们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为之而奋斗,用远大的目标来消除早恋的杂念。
(3)传授性教育知识。目前,有的中学已经开展了性教育课,正确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构造和功能,了解生理发育的规律,这样一来,有利于让中学生消除对异性生理的好奇心,强化自我约束的能力。
(4)积极引导。不仅正确引导学生,而且还要正确引导家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①正确引导中学生认识早恋。教师和家长应该让中学生分清什么男女友谊,什么是恋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恋爱,而不是茫然的进行早恋,积极引导他们把激情变为学习的动力。②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早恋行为。在发现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早恋时,应该晓之以类,动之以情的分析,而不是一听到学生或者孩子早恋,就进行一通责骂,以及批评惩罚。③适当的关心中学生。避免中学生出现情感缺陷,由于自身感受不到关心或者是理解,就会出现早恋。家长应该时刻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情感情况,回到家应该感受到家的温暖,常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从中了解孩子的一切。教师应该适时的做好与中学生的沟通,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多交朋友,避免内心出现空虚的情况。④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知识讲座。通过知识讲座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打发多余的时间,同时使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参考文献:
[1]刘金玉.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早恋问题[J].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