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沟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尤其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
二、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不攻击、不说教
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三、互相尊重
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四、绝不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出”。
五、不说不该说的话
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是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哩!所以沟通不能够信口雌黄、口无遮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后也会变得更恶劣。
六、情绪中不要沟通,尤其是不能够做决定
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尤其在情绪中,很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如:吵的不可开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尤其是不能够在情绪中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
七、理性的沟通,不理性不要沟通
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八、觉知
不只是沟通才需要觉知,一切都需要。如果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如不想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时,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错了”,这就是一种觉知。
九、承认我错了
承认我错了是沟通的消毒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就一句:我错了!勾销了多少人的新仇旧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开的死结,让人豁然开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对自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甚至于我是谁??在这浩瀚的宇宙洪流里,人最在意的就是〝我〞,如果有人不尊重我、打压我、欺负我或侮辱我时,即使是亲如父子,都可能反目成仇,偏泪一点的,离家出走还算什么,死给你看的例子都屡见不鲜哩!
十、说对不起!
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错误或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转圜”的余地,甚至于还可以创造“天堂”。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十
一、等待转机
如果没有转机,就要等待,急只会治丝益棼,当然,不要空等待成果就会从天下掉下来,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但是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结果,或舍本逐末,但若不努力时,你将什么都没有。
十
二、耐心
等待唯一不可少的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十
三、智能
智能使人不执着,而且福至心灵。
十
四、让奇迹发生
如今自己愿意互相认错,就是在替自己与家人创造了天堂与奇迹,化不可能为可能。
十
五、爱
【关键词】高职生 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 原因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08-02
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职生赢得就业竞争的实力体现。笔者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青睐会交流、善沟通、懂协作、人缘好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究其原因是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可以肯定地说,在专业水平大体相当的前提下,人际沟通能力就成了在就业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为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向近300家单位发放了《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在回收的280份有效问卷中,所有的用人单位在回答“贵公司最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中,无不例外地选了“人际沟通能力”一项;在“您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最需要培养提高的能力有哪些”的问题中,用人单位也都选了“人际沟通能力”。由此可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探讨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调查问卷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人际沟通能力是员工的必备素质;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够与企业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状态,善于与人打交道,及时捕捉商机,获取各方面信息,既是员工自身得以发展的一项关键技能,又是企业提高服务品质、赢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渠道。人际沟通能力是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最被企业看重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然而,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接触,感觉到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普遍欠佳。现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是性格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胆小害羞,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有的学生个性孤僻,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往。由于缺乏正常的沟通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很难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真正关心和帮助。本课题组对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性格原因遭遇人际沟通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高达20.5%。例如,在2012年11月份的一次就寝纪律检查中,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辅导员发现有一个女生躲在宿舍走廊尽头哭泣。经过长时间的交谈询问,才了解到该生是入学未满一个学期的2012级学生。该生由于对刚接触的专业生疏,感到学习较吃力,总担心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看到周围的同学却学得轻松自在,其思想压力日益加重,以至于抑制不住痛哭。其实,对新专业有生疏感,学习起来相对困难,这是多数新生的同感。如果该生能够及时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获知同学的感受,获得教师的开导,这种心理压力就能及时得到化解。
二是心理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就读高职院校没有出息,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觉得低人一等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他们自我孤立、自我封闭,压抑、抗拒正常的交往需求,不愿、不敢、不想与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久而久之阻碍了他们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
三是家庭因素影响学生的人际沟通。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被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到长辈的溺爱,这种生长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自小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自我感觉,缺乏人情往来和对他人应有的尊重。脱离小家庭进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后,他们仍习惯于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很少与他人交往,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由此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二、高职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高职生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需求,在抓好专业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培养和提高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一个人今后走上社会的重要性,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是否交际是由个人性格决定,不想也不愿去改变,因而缺乏积极与人沟通交往的主动性。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认识人际沟通能力是高职生必备的素质,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这种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巧妙设疑,通过回答问题、分组(下转第16页)(上接第8页)讨论、模拟情景、情节演绎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配合,使课堂成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灵活、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
(三)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人际沟通的范围。高职院校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与众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例如,班级内多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集体活动;鼓励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交友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广泛开展文体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才华的过程中掌握为人处世的原则,学会与人协作,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四)开设相关课程,强化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社交技巧、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传授、强化训练等方式,有效地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水平。
(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生人际沟通的能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既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积累社会经验,更能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各个假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调研,比如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对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调研结果作为学业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适当加压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体验生活、主动融入社会、主动与人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重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
[1]林琼.高职院校工科生沟通能力现状与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2(6)
[2]陈娉.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J].科技资讯, 2009(7)
关键词:护生人际沟通对策
人际沟通能力是护生做好护理工作的关键能力之一。那么,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尽快适应环境,与患者顺利地沟通,对实习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对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沟通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的因素分析
1.护生与医务人员沟通的影响因素
护生与带教老师。医院的带教老师一般是经验丰富的一线的护士,他们中有些可能会对带教护生要求过高,只喜欢眼里有“活儿“的护生,而忽视其他护生的心理变化;或者有部分带教老师责任心不强,对护生指导不够,表现出较强的单纯使用心理,对护生随意的呼来唤去,使护生产生负面心理反应。
护生与医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护士只是打针的、发药的、有“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之说法。对于这些世俗偏见,导致护生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医生社会地位高,自己低人一等,因此在与医生交往时总表现出唯唯诺诺,不能自然交往,,双方在沟通中出现“冷场”现象,不能换位思考。
护生与护理人员。目前医院的护士学历层次大部分在大专水平,有部分高学历护理人员所表现的优越感,使实习护生产生羡慕、嫉妒或不屑一顾的心理。还有一部分资深护理人员没有做好“榜样”,对护生随意的指挥或指责,失去护生的信任和认同。
2.护生与患者沟通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的患者都认为花钱到医院看病完全是来取得医疗服务的,而医院却给其额外附加了角色,使其成了临床教学中的“标本”和“教具”,身处疾患而情绪不佳的患者自然不乐意,患者认为不该为此做出“牺牲”或作为“试验品”;此外,护生在实习初期,表现为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患者沟通,还有些护生的知识不全面或技能不够熟练都会使患者情绪受到影响,以至于患者怀疑或不信任护生,甚至出现医患冲突,这些都是妨碍护生与患者沟通的因素。
3.护生个人因素
缺乏自信心。从学校到实习医院,由于学习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学校的环境单一、人员构成简单,医院的人员构成复杂,对于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呼声来说,要面对患者、医生和护士等不同人群,护生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紧张与焦虑、担忧与畏惧等情况。面对患者时不知要说什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护理工作,面对患者显得信心不足。
护理专业知识不扎实。部分护生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护理操作不熟练,加之对临床中新的护理技术了解不多,以致怕临床带教老师提问及患者的疑问不知如何回答,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不能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显得拘谨、束手无策。
护理操作能力缺乏。护生实习初期操作少,只具备学校内模拟操作的能力。所以一旦进入临床操作就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当操作失败时,又没有及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道歉,导致患者和家属不满意,影响人际沟通。
二、提高临床实习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
1.学校方面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护生获得患者信任的手段,学校应该重视基础素质的教育。因此,作为学校方应该加强护理心理学教育,开设人际沟通课程。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方式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加强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护生良好的沟通技能。
2.学生方面
提高医学理论和技能水平,树立自信心。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可增强实习护生的自信心。护生在实习前或岗前培训要掌握各项操作的要领,通过联系临床实际方法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使各项操作都能做到准确、规范、熟练,提高技能水平。
掌握沟通原则。护生到实习单位应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主人翁”的心态投入学习环境,把病区的日常工作列为自己分内之事,并律己真诚、热枕待人,了解各种影响护生人际交往的因素,力争处理好与医务人员的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方式上,要了解沟通对象,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懂得换位思考、主动关系和满足患者需求。
做好心理准备,尽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环境。护生在实习中要调整好心态,端正学习动机,排除干扰,最整个实习过程中要做的“打杂”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认识到这也是今后护理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进入医院后要对医院的环境、制度有深刻的认识,了解护士角色特点及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要,尽早适应实习环境,快速的适应护士角色。
3.医院方面
医院的带教老师的素质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他的言行举止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护生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医院应该提高带教老师素质,要选择那些品德优秀、爱岗敬业、技能强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在指导护生过程首先要树立榜样形象,要对护生有爱心、能尊重护生、爱护护生;对护生的教学指导要有耐心,当遭到患者拒绝时,应诚心向患者讲解,鼓励护生不气馁,使之健康成长,逐渐提高其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仲梅,刘花.实习护生临床角色转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4.3
[2]龙亚香. 影响实习护生人际沟通的因素及对策 [J] 卫生职业教育 2006.2
作者简介:
关键词:沟通 批评 原则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批评的事情。这里所说的批评,主要是指一方向另一方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也包括对缺点和错误提出的意见。批评作为名词是静态的,而作为动词则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在人际沟通中常常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被批评者会因为受到批评而愤怒,强烈反击批评者;比如批评者会因为对方的错误不能忍受而态度激进,从而使被批评者十分不快;比如明明是错误的的行为,被批评者也知道不对,但拒绝改变。批评的行为一旦被引入这样的场景,批评就演变成双方争辩或者争斗的较量,人际关系大打折扣,处理不好还会形成积怨,影响工作和生活。
据《中国青年报》2011年09月22日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5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4.6%的受访者确认,平时在批评他人时遇到过对方的抵触。 57.3%的人表示身边很少有能虚心接受批评的人,其中20.0%的人表示 “非常少”。仅12.9%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还比较多。从这组数据来看,批评受阻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它表明,对于来自负面的评述,人们更愿意得到正面的肯定。如果我们在批评的过程中面对被批评者不肯接受的态度一味地加以指责,未免有强人所难之嫌,至少是不理智的。
有研究表明,批评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批评是一种攻击。批评是对一个人行为或思想的否定,被否定者基于保护的本能,一般都会有抵制的反应,所以,基本没人天生就爱接受批评。其次,批评伤及自尊。对大多数人而言,批评常常带来沮丧的感觉,是对个人能力的挑战,特别是公开的批评,被批评者的感受是“面子”丢失,如同被他人剥去衣服,无地自容。即使很多批评本身不无道理,为了保存自己的“面子”批评也会遭到被批评者的排斥。
沟通中的批评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批评能点出我们忽略的错误,能唤起我们高尚的内在情感,促使我们做出符合环境需要的选择,这样就能避免不好的后果产生。基于这样的认识,批评在沟通中是需要的。只要我们掌握沟通过程中一些批评的原则和技巧,批评就不会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反而更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毕竟错误是越少越好。
要让批评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使用批评这个工具的时候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端正心态
为什么要批评他人?这是我们在做出批评选择时必须要想清楚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是批评的出发点。出发点很重要,如果不能明确,就有可能把批评变成发泄或者是挑衅。许多人都认为,我们批评他人是为了帮助他人改变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是为了他人的利益着想。问题是,不少批评者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总会带有非常不愉快的情绪,有的还会使用暴力性的语言。如:“你真是个饭桶”、“你是最让人不可理喻的东西”等等。最常见的就是使用反问句:“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你不觉得这样很丢人吗?”“你象个正常人吗?”等等。由此看来,批评者就不是在为他人着想,而是在释放自己不满的情绪。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主要原因还在于批评者内在心理的不成熟。因为我们对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带给我们的困扰无法心平气和地接受,感觉自己的意志无法左右局面,甚至会有被他人忽视和不尊重的心理反应,所以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失控,不仅不是为他人着想,反而更像指责和争斗,言语之间伤人伤己,从而引发不必要的人际烦恼。
端正心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平常心看待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特别是那些与我们自身相关的人际关系。每个人的的思维方法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也各不相同,因而会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当我们在与他人共同协作的时候,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想法或者违背我们个人意志的行为,最理智的做法就是用同理心去思考和倾听,这也是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我们所说的“沟通中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可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和提出批评指针。如果我们把问题放在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背景里去放大观察,用正面的思维来解读他人行为,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个人情绪上的稳定,而因此对他人提出批评时,态度就能平和,语气和言辞都能避免激进。如果在双方的谈话结束时,能加上一句诸如“我希望我们今天的谈话是建设性的”或者“很高兴你能倾听我内心真实的想法”等等,批评就有可能转化成加深相互了解的捷径。
二、摆正位置
批评有指导和教诲的含义。普遍的心理认识是,批评者的资格很重要。上对下的批评比较容易展开,年长者对年幼者的批评也好接受。不可否认,我们的声望、身份、地位、年龄都对我们的批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尽管我们一直提倡“畅所欲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鼓励对不良的行为和不正确的思想进行批评,现实中真正能够广开言路时候的并不多,反而是来自权威的批评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一个批评者在开展批评的时候,对自己要有充分的认识。简单而言,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们常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位置搞清楚了,批评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是不是位卑者或者旁观者就丧失了批评的权力呢?这其实是对摆正位置的误解。我们说的摆正位置,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和所处的环境,并由此判断自身的影响力并选择批评的方式和手段。诚然,我们批评的现象是我们认为不值得坚持的错误,但所谓的错误如果得不到被批评者的认同,也就是被批评者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体察到错误的实质,他就可能会不断坚持,并寻找各种理由反驳批评者。特别是批评者如果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的姿态,批评者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批评者的态度上去,不再关注批评的内容,哪怕本人确实觉得有错,也要为维护个人自尊而愤然反击。
任何批评者都必须防止自己陷入到救世主和受害者这样两种角色中。前者是以绝对正确的思维来定位的,后者是以声张正义的心理来定位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没有绝对的正确,所以,批评要给对方选择的权力。而受害者这样角色有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是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做出的某种诠释,而这个诠释应该是负面的,表现为我们对自身的不自信。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有足够的理由和声望,我们的批评可以直接表达,但要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内心的善意。身份、地位处于强势的一方对另一方开展批评,最需要把握住的就是语气和用词。和风细雨式的批评、点到为止式的批评以及调侃式的批评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由此,被批评者会把批评当做一种善意的提醒。如果是身份地位都处于对等状态,批评的一方应该着重表达自己的感受。客观地谈论自己的感受不容易产生争论,被批评的一方有选择的权力,并且能够认真倾听,从而了解批评产生的原因,把批评当做是交流中的价值共享。如果是下对上的批评,则要表现的特别慎重。通过合理化建议的方式、通过谈论类似情况案例的方式和通过恒之以利的方式来进行批评活动,效果也是不错的。
摆正位置还包括对被批评者个性的把握,以决定批评者是主动出击还是循循善诱。
三、淡化结果希望对方能改变是批评者采取批评手段的最直接的目的。因此,批评者总是要寻找各种理由说服被批评者,并且还要为自己开脱,以免影响双方日后的关系。如果被批评者不能对批评者的批评做出符合批评者个人意志的改变,批评者就会有强烈的挫败感,因此心生恨意的人不在少数。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管理是追求结果的,过程并不重要,所以,批评者的感受是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想要达到让对方改变的目的,我们才会动用批评的工具,如果这个工具没有效力,往往不是工具本身的错,而是使用工具的人能力有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批评失败是对能力的全面否定,批评者面对这样的结果,内心是难以接受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种瓜得豆,是否真的就是失败呢?批评是向他人指出个人所认为的错误和缺点。无论这样的缺点和错误之前给大家带来损害还是之后存在隐患,这都是被批评者个人需要承担的。批评者不必也不能为批评者承担责任,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各自承担各自的责任。所以,在批评前,批评者要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特别是某些批评,它是源于批评者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而实际上,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批评过程中不断的倾听和对话,随着双方交流的深入,某些批评反而显得突兀和狭隘,结果发生扭转,批评者成为了被批评者的案例是很多的。因此,在批评的过程中,批评者要淡化对批评结果的追求,更注重批评的过程,以免把对事的想法演变成对人的行为。
法自然的理念有助于我们对批评结果的接受。无论最后他人做出改变或者是变得更加激进,我们都要对此接纳。并不是批评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我们就是失败者,我们的能力就有问题。因为我们不能为对方负责,我们只能尽自己的责任。如果仍然觉得对方需要做出改变,还可以耐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批评,直到说服对方为止。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尊重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选择权交给对方。从人的趋利避害行为上看,如果确实如批评者所言,被批评者能感受到批评者的诚意和智慧,是会做出改变的。300多年前,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所有的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处理这种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法自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努力,不是说没有结果的批评我们也满怀欣喜。全力以赴去解决问题仍然是做事的准则。“尽人事,安天命”,这才是法自然所倡导的态度。
四、找对路子
批评虽然因人而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寻找一些共性的方法是为我们成功批评提供帮助。首先,批评尽量在隐私的环境里进行,这样有助于维护被批评者的自尊;其次,单独进行的批评比有第三者在场的批评更能得到被批评者的认同;第三,充分掌握中国人说话的艺术,不要直切主题,先创造和谐的气氛,之后再循序渐进进入批评的内容,特别是适当的赞美可以使被批评者的戒备心理放松。第四,对事强硬,对人和气。对不正确的行为,表明自身强硬的态度是可取的,这样可以帮助被批评者看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对人要温和,不仅不要指责被批评者,还要用同理心对此表示理解,认真倾听被批评者申述,感谢被批评者愿意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如果被批评者感觉到在有关的问题上受到人身攻击,他们就会变得十分警惕,千方百计抵制批评,并发起反击。第五,批评他人的时候,最好还能给出合理的建议的方法,帮助对方找到改正的路径,使批评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第六,争取在批评中获得更多的合作,如果是用请求的语气而非命令的语气谈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会更快看到好效果。第七,就事论事而不是算总账。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集中起来,并因此得出一个总体的负面结论,并作为标签贴在对方身上。而是一次犯错,一次批评。第七,坚决杜绝语言暴力。在批评中,威逼利诱、挖苦讽刺、指桑骂槐、强词夺理都是不能被接受的。以激愤的态度去批评他人,恶化的是人际关系,收获的是得不偿失。如果被批评者思维狭隘、喜欢钻牛角尖,批评还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身体的斗殴。
[关键词]人际沟通 实效性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18-01
一、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概述
1、正确理解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人际沟通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进人际沟通能力而在高校中开设的课程。所谓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一定的媒介和方法,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够提高思想交流、感情表达以及知识获取等信息传递的能力。
2、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现状及其实效性概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高校增加了和改进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教学实效性得到极大提高,主要表现在:
a)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人际沟通课,人际沟通课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途径。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得到加强。一方面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提高,特别是近年新进的教师学历层次有明显升高,同时人际沟通课教师待遇在改善、获得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在增多。
c)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手段不断丰富。例如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在各高校普及,一方面教师避免了大量板书的繁重劳动,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讲解和沟通上,另一方面,多变的字体、丰富的图片及视频资料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赋予一些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活力。
B影响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要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先弄清影响教学实效l生的因素有哪些。
A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的主体、客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往往被忽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一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
B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方法
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活动,既是人际沟通课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又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人际沟通课教学法的研究既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手段,也应该包括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人际沟通课教学的目标要靠教学法实现,教学的内容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才能起作用,科学的人际沟通课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人际沟通课教学的功能与价值,提高人际沟通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人际沟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际沟通课教师的角色定位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人际沟通课教师仍然以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灌输者自居,往往摆出一副尊贵者、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的架势,对于自身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服务者的角色认识不够。部分人际沟通课教师把人际沟通课教学当成操作性任务去完成。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师资普遍缺乏,教师负荷普遍较重,因此也有很多高校在新引进人际沟通课教师时的步骤一般是初审笔试试讲和面试体检及政审录用上岗,采取“先上岗,再培训”忽略岗前培训环节,这样很容易造成新进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出现权责不明,对岗位认识不清等问题。而上岗后人际沟通课教师获得培训和外出考察或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很有限,特别是实践锻炼机会极少。
三、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际沟通课教学主体
(1)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一个子类,人际沟通课教师队伍建设理应选择专业化道路。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应明确认识自身的责任、义务、权利。(2)健全的专业情感。专业情感是指人际沟通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不断提升的一种职业性的情感,它为人际沟通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3)扎实的专业知识。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本学科知识、相关知识、人际沟通教育知识、实践l生知识。(4)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人际沟通课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如组织课堂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开展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进行教学评估等方面技能。
(二)加强人际沟通课教师与学生课上及课下的协作互动
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把握方向,正确引导学生人际沟通课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活动是主体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一主体”的关系。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跟着人际沟通课教师的思路走。人际沟通课教师对教学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
四、增强高校人际沟通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存在对人际关系交往的紧张、恐惧、自卑、冷漠以及自我定位偏差等心理障碍因素。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技巧教育和培训,对于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际沟通是高校大学生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随着信息最的扩大不断增长。通过人际沟通,可以促进人学生之间进行相瓦传递、交流相天信息,使自己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智慧。
关键词: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医疗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点内容,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医疗观念的转变,护理的工作重心开始从“疾病”向“患者”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掌握更好的护理礼仪,在护理的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二、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改革的意义
我国的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是从1997年开始设立的,在医疗护理的过程中,良好的礼仪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其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现代医疗现状中的作用越发突出。目前,一大批医疗院校只是将护理教育当做一种职业培训来看待,教学活动只是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在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却基本流于形式。这就直接造成了一些医护人员在实习或临床期间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够注意,难以与病患进行良性的交流,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现阶段,人才已经成为了各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作经验,良好的人文素质更是判定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在医疗护理领域,扎实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只是进行护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护理礼仪以及人文素质才是现代医疗行业最迫切的需要。要想开展好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礼仪,能够与病患进行良好的沟通,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各大医疗院校都已经开设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并初步树立起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培养观念。但是,相比于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开设情况来说,其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学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也是护理礼仪课程急需教学改革的原因。对此,各医疗院校应该立足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实现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从课程类型上来说,是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因此,其教学应该侧重实践的作用,以大量的实践,促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并积累重要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构应该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以更突出的体现人文教育的特色。对此,应该针对课程的内容,建立专门的实训室,以此配合护理礼仪教学的实践以及培训,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应该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注意所讲授内容的可实际操作性,并尽量结合实践活动开展。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模拟医疗现场的护理环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时间,以此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优化实训教学
实训是医疗护理专业常见的教学方式,对护理礼仪的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此,教师应该集思广益,对实训课程进行合理的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训模块的设计方面,应该立足护理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模块实训,使实训的内容更加贴近护理工作的现实情况,发挥实训教学的最大价值。例如:在实际的医院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的基础护理是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教师可以将这一方面的礼仪作为实训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并在实训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之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是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对护理人员礼仪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切实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从事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专门的礼仪教师非常少,这就造成了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比较匮乏,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对此,院校应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其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加强对院校内部人才的培养。例如:定期开展教学培训、组织教师交流会、专家讲座等等,以此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提高与进步的机会,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对于双师型的教育人才,院校应该给其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鼓励其进行积极的项目科研,对于优秀的科研成果,应该及时给予奖励,以此发挥双师型人才的最大价值,实现整个院校师资结构的改革。
(四)建设一体化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护理礼仪方面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困难。对此,院校应该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建立一体化的护理礼仪教学课堂。前面说过,护理禮仪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其开设的最大价值就是将理论有机地应用与实践,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对此,院校可以开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育下临床、进社区,形成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小组调研、课后讨论、课上互动等有机学习体系,使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的医疗模式已经开始了由疾病中心向患者中心的转移,相比于以往的医疗护理,人们更加重视护理的人本观念。对此,各大医疗院校应该结合客观实际情况,推进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课程改革,使院校培养的护理人员不但具有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技能,更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桑莹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7:81-82.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01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3.细致分析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 人际沟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94-02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一些普通大学开设了人际沟通或公共关系课程。到了90年代,职业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程,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全球性、交互性、即时性为特点的网络飞速发展,高职《人际沟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逐渐归于传统,出现了教学内容方法老旧滞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可见,在网络环境下,《人际沟通》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1 教学内容设计与学习
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大多数内容均与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及其未来岗位的需要。如分析会计专业岗位,据此教学内容设计为四大项目:沟通认知包括沟通与心理、倾听发问等基础;社交沟通包括招呼介绍、拜访接待、即兴发言;职场沟通包括与上级、同事、下属的沟通;团队沟通。
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课题组在持续建设有效利用我们开发的《人际沟通》网络课程。这个平台具有庞大的资源库和智能交互、测评等功能,包括资源平台、交互学习平台等。资源平台有分专业设计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的教案、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分门别类集中于此。教师可以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之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可进入网上学习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自主化选择,可预习、练习、复习及测评;或与师生讨论问题,互动交流,实现知识传播的网络共享、交互化。网络课程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不但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拓展,而且网站采用声、画、音、文的多媒体方式,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教学方法
高职《人际沟通》教学多采用任务教学法,以小组活动为主,贯穿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在网络环境下,这些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2.1 任务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为目的。其分为四阶段:提出任务、分析任务、任务实施、反馈总结。
(1)提出任务。教师需精心设计任务,力求任务重点、内容要求巧妙隐含知识点,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任务的途径更为广泛,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可利用网络课程的“作业”,也可用微信、QQ等,而不再仅限于课堂的单一途径。
(2)分析任务。学生分小组分析任务。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的搜索引擎功能,快速查阅、搜集、筛选信息;或利用网络课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网站,更有目的性的自主探索。再寻求教师的必要指导,解决难题。学生可通过小组内面对面的沟通,充分探讨分析、解决问题;也可利用Web网页技术、电子邮件、在线交谈(QQ)等方法进行信息的反馈和交流;或登录网络课程,师生间、学生间提问回答讨论,实时互动,协作学习。教师注意学生的求助,抓住难点,提示问题中隐含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前进方向,以找出完成任务的钥匙。
(3)任务实施。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现场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或手机拍照、录像,将整理好的图片、视频,上传至网络课程的“学生成果展示”平台。既能作为教学资源来增加学生兴趣,又能作为成长记录存入电子成长档案。
(4)反馈总结。学生完成任务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指出其优势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可采用学生自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当然,教师也可在网络课程的“评价”中,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任务教学进程中,利用网络辅助进行“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促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自主探索发现,拓展了师生交流合作的空间,创设了新型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体现。
2.2 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
情境教学,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现实情境或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将来职业岗位上遇到的问题。“情境”分为实际性情境、虚拟性情境。
虚拟性情境,一般在课堂教学中,会模拟职业工作情境,给学生安排职业角色,在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提升沟通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的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容易受时空限制,能够参与其中的学生较少。而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能提供丰富的数字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所以,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化情景互动空间,比如网络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某一虚拟化企业。教师可在虚拟化情景互动空间中扮演角色,调动学生变换角色,让他们完成一些职场任务,如参加面试、向领导汇报工作等,在任务体验中提升沟通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尤其适合当代大学生,而且在网络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才得以实现。
3 考核评价
考核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所以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重量性轻质性的做法,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结合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平时活动积分与期末综合展示得分相加,取平均分(量性评价);电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及团队的成长过程(质性评价)。
建立电子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包括学生个人、团队情况登记表、尝试组建高效学习团队活动记录、阶段评价表等。通过收集学生和团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的信息与资料,反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或进步过程。通过成长档案,对学生和团队按成长阶段进行质性评价。
(1)成长记录之一:体现学生特点的“学生个人情况表”。让学生简单评价一下自身的交往沟通能力及学习该课程的愿望,以了解学生对人际沟通学习的认识。
(2)成长记录之二:个人和团队成长各阶段记录单。以团队成长为主线,记录个人和团队从成立、成长到成熟、发展的成长阶段。项目任务结束后引导学生对个人和团队的收获和成果、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下一阶段个人(团队)发展的计划等做总结。
(3)成长记录之三:主要作品展示(学生作品、各项实践活动录像、相关活动图片等)。
电子成长记录档案是一种质性评价方法,而且相较于纸质档案,更为高效快捷。学生可随时上网查询成长记录档案,回顾自身,发现优势与不足,积极性得到持续性地激发。教师可据此全面了解学生,调整教学策略。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新型、动态开放、交互性的课程环境,探索师生互动开放型课内外学习、交流模式,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现状;思考;建议
护士作为新时期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相应层次的护理专业操作技能,也应该具备较高层次的人文素养。这需要学校的相关教育兼顾社会人和职业人这两个概念。护理专业是我校人数最多的专业,由于市场需求这一特性和我校06年刚刚从中专办学升入大专办学这样特定时间节点,我校的教学观念还更多的停留在“职业人”这一概念中,错误的把高职高专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忽视了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们拥有高技能,但是缺乏高情商,部分学生甚至养成了更为错误的观念,出现藐视崇高、淡漠经典、物质至上等现象,这样的状况让很多同学在远离校园后的职场中遭受挫折。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正在逐渐的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校也应该在大环境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目前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可以改进的地方:
1.我校在整个教学中缺乏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视
首先在课时分配上,很长时间内《护理礼仪和人际沟通》作为基础护理当中的一个章节来进行教学,可是较短,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2012年对该门课程进行了调整,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来教学,但是在课时的分配上相对于其他护理课程而言仍然较少。其次在我校,课程一共分为两类,一类是考查课,一类是考试课,《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属于考查科目。所谓考查科目是指课程分数总共100分,比例分配是:30分平时成绩,10分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剩下的60分是期末考试的分数,并且期末考试属于半开卷考试,就是说考生可以根据平常老师讲课的重点和自己对重点的把握带一张A4纸张大小手抄笔记进入考场。任课老师在课程最初就会和学生交流有关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考核方式等等,学生们在内心就会形成对本门课程的不重视,觉得是副科,在学习上也会出现懈怠情绪,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
2.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
礼仪与沟通本身就是一门高实践性的课程,对于护士的工作对象是人这一重要特性而言,实践性就更加的重要,因为个体的差异性确实存在并且很大。因此教学的核心应该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边,侧重点要落实到实践教学和实践应用中。由于我们处在摸索的过程中,对对实践教学意义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重视程度也就不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理论学时远远多于实践教学学时,其导致了部分学生只能纸上谈兵,一遇到实际操作就无从下手,着手的成为了“理论巨人,行动矮人”。
3.我校《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我校一直以来很重视专业课教师的选配。但是对于类似于《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这类考查课的教师选配重视程度稍有欠缺。由于是新增课程,因此教师中有礼仪和人际沟通相关专业的老师很少,再由于课时很少,愿意承接本门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很少,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师的来源很复杂,有的是本学期没有自身专业课程的老师,有的行政人员,有的是改行的专业课教师,由于师资队伍专业化的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艺术引入也相对欠缺,很不利于本门课程的教学。
4.《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相关教学缺乏实际的应用性,与其他护理课对接不良
大部分学生通过《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及考核后能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礼仪知识和沟通技巧。但是,本门课程的高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掌握护理礼仪与沟通技巧不可能某个时间段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造。这不仅需要学生自己多关注礼仪与沟通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样需要讲授护理技术和临床护理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多加引导,主动地将护理礼仪修养和沟通技巧渗透到每项护理操作之中。由于缺乏对礼仪与沟通的重视,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更加关注的是本专业课,由此本门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脱节,内化过程无法延续下去。 [科]
【参考文献】
[1]莫选荣,罗心静,周军.护理礼仪模块式教学方法探讨[J].护理学报,2010,17(4).
[2]李庆超.在护理礼仪教学中应用人际沟通知识初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5).
[3]郎巍.《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 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