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走进初中范文

走进初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走进初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走进初中

第1篇:走进初中范文

离开了生活了六年、学习了六年、拼搏了六年、奋斗了六年的小学。现在,为小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为自己、为学校、为老师、为家长,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现如今,我已走进了梦寐以求的中学。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面是一片宽阔的草坪,初次到这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青草格外茂盛,在骄阳下显得更绿,为炎热的校园带来一片清凉,路两旁,屹立着许多高大的柳树,像个“校园的卫士”一样,日夜守护着校园。

我想,在这初中的殿堂里,每位老师都想蜡烛、蚕、园丁、蜜蜂一样默默无闻地教我们知识,让我们成为未来祖国的栋梁。因为可怜天下老师心,老师的用心良苦都是一样的,做学生的都能体会到。

张老师,您一定是一位优秀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我知道,每一位老师都会爱护自己的学生,一心想着学生,一切为着学生。

老师,我现在成为您的学生,我深感荣幸,在您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我知道,初中比小学的光景更短暂,只有三年,三年的光阴不多,所以,我会珍惜这三年的美好时光,会更珍惜我们之间珍贵的友谊。

对初中生活我充满了好奇,想了解点情况。

第2篇:走进初中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音乐教学;兴趣;艺术感受

21世纪是人才倍出的时代,新的时代对于初中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时展,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学生素质的培养,让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此,我们要从教学模式上改革,强化综合能力训练 ,在现代音乐教学的指引中,研究音乐教育与舞蹈教育的共同点的同时,让舞蹈走入初中课堂。

一、初中生舞蹈课程在音乐课堂上的重要意义

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课有效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和审美能力。它是一门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生长发育期的学生的形体和姿态进行完美训练的学科。从中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和体态,这是让舞蹈课走进初中课堂的最终目标。

在初中阶段,艺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和舞蹈教育的整合,又是当前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的课堂上,如果舞蹈教学只依靠课堂教学的理论、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舞蹈基本功的练习、演出等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自身能力、特点和学校的学习环境,将舞蹈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延伸走入课堂。舞蹈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它各类艺术学科,如音乐课、美术课、欣赏课、表演等有效地综合在一起,所以一个学校如果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就必须将舞蹈这门崭新的课程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聆听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体验生活的能力。在舞蹈教育中,个体能力也是控制肢体完成律动动作的能力,即身体运动能力,这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对舞蹈所产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舞蹈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非常好的的促进作用。因此,舞蹈教育本身就具有推动中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它不但是中学生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手段。例如,我在每节课都会抽出5―10分钟的时间来做一些舞蹈基本功的形体练习,或是根据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歌曲来表演舞蹈。同时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舞蹈的同学来跳舞,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舞蹈进课堂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我们学习任何活动的强有力的动力,同时在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要学生对舞蹈有了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喜欢上音乐课。通常教育往往带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而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则是以具体的形象感染为特长,对学生身心健康无疑是一剂良方。因此,在初中阶段开设舞蹈课,完善舞蹈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改革经验告诉我们:要使初中音乐课堂上得生动活泼,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充满趣味。只有巧妙的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科学而又合理的组织好课堂上的每一个趣味教学环节,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灵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同时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间,使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充满无限趣味。所以,舞蹈课教学常常收到比正常音乐课教学更高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可以长久的深入学生心灵。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到中学都以形体训练为主,舞蹈律动为辅,单独的舞蹈课,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系统地进行研究,提升舞蹈教学研究理论。

教师在课堂上所起到的只是主导作用,课堂上学生们的交流和展示的内容比较丰富。可以利用音乐的感召力及对舞蹈知识的逐步掌握,使学生对自我能力得到充分肯定及对形象艺术充分表达,从而激感上的表现欲望。教师要创造各种各样为学生喜闻乐见、 丰富有趣的接触教学内容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我在给初一学生上音乐课时,由于很多男同学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我根据男同学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如男生特别喜欢的摔跤、骑马、跨越等动作,我决定从蒙古舞开始教起。首先让学生了解蒙古大草原的景色和动听的音乐,再和他们聊蒙古勇士的故事,然后导入蒙古草原的舞蹈动作。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男子舞蹈和女子舞蹈是不同的。男生的舞蹈要表现阳刚帅气的一面,而女生的舞蹈则具有两面性,可以更好地衬托出舞蹈的内在美。这样,男同学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课,爱上了舞蹈,又可以在活动时积极踊跃的参加。

三、合理有效的把舞蹈课融入到音乐课中

舞蹈课与音乐课,这两门最古老的艺术课程,从产生之初就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相促进,超越了简单的合作关系,音乐已经成为舞蹈的基本组成部分。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音乐教育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该把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实现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提升的重要手段和h节。因此,在初中舞蹈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无论是从艺术选材、艺术构思、艺术表演方式、乐曲的选择、到舞蹈动作编排、还是在舞蹈的学、练、表演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初中舞蹈教学走向正确的方向。同时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舞蹈教育才能一步一步走上正轨。

音乐与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每个人的内心情感,提升人的心灵。音乐不是舞蹈的全部,但舞蹈却离不开音乐。在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下,我们学校越来越注重艺术教育,对初中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音乐课堂中适当的融入舞蹈教学便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之门,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舞蹈、感受音乐、快乐的享受每一节舞蹈课,教师为学生搭建起了梦想的舞台,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美。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感知性,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我们必须意识到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能够真正和谐地将身体、情感、灵魂以及听觉艺术融合在一起。综上所述,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师更应该关注促进学生身心运动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积极、更愉快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3篇:走进初中范文

读了初中表示我已经长大了,已经成熟了,不会像以前,买了书包后,围着操场跑几圈。

什么样的初中生活,是我所向往,追求的呢?让我来跟你说说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里的风景吧!

草坪、喷泉、树木是学校的主要风景。

草坪,绿油油的草坪,同学们的天地。那边有几个同学在翻跟头,这边有几个同学在才艺表演……

喷泉,那漂亮的喷泉,喷出来的水多美呀!

同学们围在喷泉旁,用手去接喷泉的水,有的把刚买来的鸭子按在水里,来试试它会不会游泳,哦!他真笨,鸭子都快淹死了……

不光要学校风景好,教学方法也不能很差。

老师教课不能太严也不能太松,如果到放假,作业可以适量的增多。(不过一定得有“轻松”的时间)

有时候可以组织去春游,或是搞些活动,比如说:假期小组,通迅小组,兴趣小组等。

唉!瞧我这记性,我还忘记跟你们介绍课堂上的纪律呢。

“叮呤呤……”上课了,同学们便会认认真真的坐好,老师面带微笑,夹着书本走进教室:“同学们好。”同学们便不约而同的站起来弯下腰去:“老师好。”

老师讲课时,会不时的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过,一下子便会很严肃。

只要老师一提问,哗!2/3的同学都举了手,如果有同学答错便会伸伸舌头,逗得大家又是一阵笑声。

“叮呤呤”一阵铃声,下课了。

老师无耐的看着我们,过了一会,老师走了,大家不要以为老师去办公室了,不是的,她是去拿礼物。礼物,大家不要误会,老师说要和我们玩猜迷语,猜对了的就有礼物,就这样我们渡过了快乐的一天。

第4篇:走进初中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6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作为21世纪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地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当中去,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崇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采摘身边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为让学生感受生活提供素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就教学的"生活化"曾经作过很多论述,比如:"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等,他始终认为:教育的根基起源于生活,教学的方式、手段、目的与目标更是不能脱离鲜活的现实生活,生活中本来就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随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新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更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课程内容更加朴质、更加具体、更加贴近生活,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力、发展力与自主力更加有利。对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善于观察、发现并采拾自身生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扎实运用好这些活教材,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将教材、课堂、大自然与社会大舞台紧密结合为一体,向丰富多彩的美丽生活要素材,向现实社会生活要教育效果。

笔者以"孝敬父母长辈"这一知识点为例,根据课程的主题与内容开始挖掘现实生活中有关"孝亲敬长"的素材,不由联想到让亿万人民感动、妇孺皆知的春节晚会节目《常回家看看》,于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其搬进思想品德教育课堂,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亲情,在视频画面中感受孝道,随后通过提示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与现实生活,让他们自己来说说: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美德,如何具体实践孝亲敬长的职责。整个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效果非常好。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构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

现实的生活本来就是一本教材,特别是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仔细研读,梳理出课程中蕴含的生活素材与情景素材,通过一些艺术化的手段,拆解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条条框框,摆脱其禁锢束缚,超越课堂、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壁垒,通过课堂情景的构建,为学生打通一条与实现生活亲身体验的通道,让学生在其中感触到现实社会的真实性,进而让他们在虚拟的现实社会中锻炼自己独立的观察力、判断力、思考力与辨别力,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变迁与真谛;让他们从中历练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实现生活的经验和亲身体验的情感,让他们趋于理性与成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让教材中的品德素质沁入学生的心田与灵魂。

笔者以"追求公平"这一知识点为例,构建了以下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现实情景:有一次学校组织阶段性教学检测,检测的科目就是思想品德,而在检测评阅卷发下来之后,某位同学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他的对其中一道题的解答和别的同学完全一样,他的该道题没有得分,而另一个同学却得分了。就此请学生以被扣分的同学处境,谈谈自己的感觉与感受,以及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当笔者将教学情景刚刚构建出来后,笔者发现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与生活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踊跃举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笔者充分尊重学生所表达的思想,并对具有积极想法和理的学生给予肯定,而对于具有消极情绪与武断做法的学生,则通过说理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其不良处理的方式将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确处理各种不公平待遇与现象。教学效果让笔者感觉惊喜。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组织贴近现实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外研究探索生活。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曾经深刻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这从社会伦理道德角度来倡导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源自生活并归于生活。我国教育部也通过新课程教育的标准明确规定思想品德课用于活动的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的20%。因此,作为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克服唱"独角戏"的现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不让思想品德教育"填鸭",不让学生成为寂寞的听者,而是要让积极营造互动场景,让他们真正走进生活,参与劳动实践,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鼓励他们研究探索生活的冲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良好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力和实践力。

笔者以"了解我们老师"这一知识点为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空间向广阔无边的社会大舞台延伸,向具体生活拓展,向现实生活要营养,培育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与价值观。笔者的具体做法是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通过自由组队(2、3个人为一小组)的方式成立采访小组,到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去采访自己现在或曾经的老师,要求他们对采访内容做好详细记录,并整理好交流体会发言稿。实践证明,这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而且为他们探索生活提供了良好机会,从中得到的教育效果确实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第5篇:走进初中范文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

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同时,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这也必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苏教版《口技》一文时,我在导入过程中,通过播放相声《洛桑学艺》的一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口技艺术的传承历史,和在民间艺术中的崇高地位和价值。让学生感觉到口技艺术的生动有趣,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民间艺术的热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口技表演的视频中不段被激发出来,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乐园。

二、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的优势,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如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首先设计了课题的背景――一片桃花,清屏后简介作者。然后以此出示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配合每段的深读,都可重复播放多次。这样就能将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维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配乐朗诵,然后让学生跟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文章,因为它不像散文、诗歌、记叙文那样,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理解,而是比较抽象,说明文的顺序也比较难掌握。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作者尽管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但有的学生仍然不够明白。因为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读后很难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这篇课文,能够使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图像中了解了花儿红的各种原理,并且进行了比较说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使那些枯燥无味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阅读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想象能力

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信息技术能够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效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并能根据媒体展示的内容再补充独有的想象世界,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第6篇:走进初中范文

【关键词】音乐 初中语文 学生 兴趣 文章主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8-01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如何化平淡的课堂为神奇的世界,增加课堂的艺术魅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探寻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分别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的语文感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将音乐引入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解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其心理过程特点是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样一个由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通过朗读,能增强语感,发展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并能再现情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同时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感情的倾向和认识的水平。

另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阅历,不同的思想,甚至阅读时不同的心情都会影响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单纯的朗读,是远远达不到最终效果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能增加学生的阅历,不能改变学生的思想,但我们能利用音乐很快地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所以在朗读过程中,借助音乐将其完美化,收到的必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相对于语言来说,音乐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比语言更为直接,更为生动,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在音乐的气氛中,学生更能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关键就看教师怎样调好“弦”,定好“调”,弹响学生心中的“情弦”。

例如教学何其芳《秋天》时运用节奏活泼的《少女的祈祷》音乐完成一个美的配乐朗读,再让学生在美的沉醉中,用笔绘出“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三幅美丽的图景。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感悟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将音乐引入朗诵环节,营造良好氛围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读出了节奏的美,读出了意境的美,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将音乐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四、利用音乐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的感染力更为直接、强烈,用情调和课文情调基本一致的音乐作为背景,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进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朱自清的散文《春》一课时,笔者选择的是一段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段曲子旋律优美亲切、风格典雅舒泰、节奏轻松明快,整首曲子与散文相得益彰,为学生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学生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沉浸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再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时,笔者选取了古琴名曲《阳关三叠》,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勾起学生内心深处一种寂寥悲凉的情绪,为其理解这首小令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例如,在讲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林嗣环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一小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作为导入,当学生们惊讶于一根小小的唢呐具有如此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于不借助任何外物,而能轻松模拟更多复杂声音的口技产生兴趣,使学生们更为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兴趣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广大语文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语文课堂,并不断进行尝试、探索、积累和总结,使语文课堂更富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梅香.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J].甘肃教育,2008,1.

第7篇:走进初中范文

关键词:服装艺术;文化;教育意义;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服装艺术是以服装为载体的对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反映,是人的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的追求也反映在服饰上,衣锦要还乡,锦衣不夜行,华服向来代表着成功,某种程度华服可以让自卑的人变自信。而随着世界的一体化,资讯的日新月易,服饰的千百万化,盲目的追随时尚,只会丧失自我,沦为服饰的奴隶。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也特别感受到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学生缺少对服饰文化的了解

1.盲目追求名牌,过于关注物质。

学生是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消费群体。物质的社会人们容易产生物质崇拜——名牌崇拜。名牌崇拜,其实不是穿不穿名牌的问题,归根结底涉及到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提升的问题。名牌加身并不等同于享受生活,但是对名牌的热爱毕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绚烂,因而,也不妨给学生的名牌崇拜一点理解。我们了解名牌,但不被名牌左右。

2.时尚是什么。

时下学生盲目地追求时髦,但对时髦的东西非常肤浅,复制别人以为是个性,往往导致自我的丧失。一些时尚杂志经常推荐所谓的“生活备忘”,诸如出门该使用什么款型的车,见何种人要穿什么品牌的西服、打什么色彩和花纹的领带。

时尚究竟是什么,它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很多人会把时尚与流行相提并论,其实并不如此。简单地说,时尚可以流行,但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广为流行,那还有时尚的感觉吗?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高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来打造专属自己的美丽“模板”。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而熟练的驾驭。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与不凡感受,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味,精致、展露个性。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人类对时尚的追求,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

二、服饰风格与文化息息相关

服饰是同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古代的服饰是有等级制度的,而近现代的服饰文化主要受西方的影响,代表社会主流的有雅皮士,叛逆的有嘻皮士,碰克等等,他们用着装表达自己的思想。唱hip-hop黑人翻出自己的口袋,你别以为那是衣服没穿好,他表示自己很穷,口袋没半分钱。而日本人最讲究着装的时间,地点,场合。了解服饰文化,可以让我们在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能够更自信地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

1.牛仔文化,在莫斯科,牛仔裤可以被当权者视为西方颓废的产物,但也可以由年轻人穿着,作为一种反抗行为,或是作为反对社会服从的一个标志。倘若今日的牛仔裤想要表达对立的涵义,甚至流露出一种社会抵抗的姿态,那么,它们需要以某种方式加以损毁才行--譬如扎染花色、不规则漂白、或者特意搞破。如果说"完好无损"的牛仔裤所包含的是当代美国共享的意义,那么,将之损毁变形,便成为使自身与那些价值观念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牛仔裤与牛仔以及西部神话之间的关联,仍旧牢不可破。有助于使西部对这些学生仍旧意味深长的那些意义,不仅仅是些众所周知的蕴含,如自由、自然、粗犷和勤劳(以及闲暇),还有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以及最为重要的意义--美国精神。

2.嬉皮士文化嬉皮文化起源于60年代的美国,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嬉皮士的口号“爱与和平”,主要宣扬和平,反战,反政府对人权的控制和反对当时中产阶级以金钱为主的价值观.所以嬉皮士们向往过一种没有阶级的,自由的生活,他们喜欢流浪,与当时的主流社会背道而驰.这也许是他们不穿西装不打领带,而要穿休闲服原因吧.

嬉皮服饰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如橙,绿,黄等,洗白的牛仔裤,或者条纹裤,男人留长发,女人戴花或者花形图案的饰物.一般来说嬉皮士喜欢穿休闲舒适的衣服,面料多为棉或麻.

3.雅皮士文化雅皮士风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着装、消费行为及生活方式等带有较明显的群体特征,但他们并无明确的组织性。雅皮士有着较优越的社会背景,如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薪水等等。他们不一定年轻,但他们对奢华物品、高级享受的迫求依然热情十足。

名牌是雅皮士的着装表示,他们着迷于法拉利跑车、劳力士手表、古驰饰品、范思哲时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对这些高档物品让一般人不敢问津的价目所代表的质量和信誉深信不疑

除上述列举的一些,还有朋克文化,朋克文化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我们唯有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取舍和组配,才能体现出服饰典型的个性美。

三、服饰文化的教育意义

1.通过学习服饰文化的学习,可以通过服饰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找到真正的自我。

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人找到自我,而服饰风格的形成恰恰也是一个学习,撇弃,选择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得体穿着,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面貌。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走路、低头、含胸)指导学生行、走、站、立的姿式,进一步的了解着装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通过服饰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克服虚荣,盲目跟风.

服饰综合了文化和艺术,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文化,教师以欣赏为主,通过欣赏、讨论、对比让学生懂得服装不只是具有保暖的作用,还具有展示人体和修饰人体的作用,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品位、个性、气质特征,甚至追求和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对着装的情趣,更加强学生对服装的设计创意,感悟审美特色的着装,使自身的形象更魅力。这单元教学系列综合性强,以教材为出发点,因此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8篇:走进初中范文

1.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1.1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的三大主体:

① 教师方面:师资缺乏、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② 学校方面:农村初中教学设施总体相对较差

③ 学生方面:学习英语缺乏主动性,兴趣不浓厚

1.2 形成的原因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之所以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因素② 师资因素③ 教学模式因素④学习环境因素。

2.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知,一些学校小班化教学常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所谓“分层教学”是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来研究设计具有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目标,并给予其不同形式的辅导和培养,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不同起点上分别选择不同的学习速度、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去获得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其依据主要是古人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在哲学之中,也可找到分层教学的缘由,如马哲中提到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分层教学”具体地操作主要有年级分层教学、班级分层教学和学科走班分层教学三种。

3.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创新

结合以上关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目前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并本着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及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分级标准与实施建议,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整体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通过本人在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探求、摸索、借鉴、吸收与实践,从而创建出一种符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的小班化教学新模式,以促进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具体做法以本人在黄姑中学教授初中八年级(下)Module One :Hobbies为例:

3.1 备课方式

本人主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授课方式和组织形式等三方面着手备课。在备教材方面,主要包括认真专研授课时所用教材、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嘉兴教育学院编制的《初中英语学习目标与教学建议》和其他英语教学参考资料。例如在准备Hobbies这一模块时,笔者会首先认真研读嘉兴教育学院编制的《初中英语学习目标与教学建议》,并根据模块1所要求的课标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等进行梳理和总结,为Hobbies这一模块的教学编制具体的目标,如学生必须要基本掌握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学习策略(自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文化意识、情感态度、语法等内容,同时梳理重难点内容。

在备学生方面,主要是了解所教授班级的总体情况以及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同时重点关注英语学科的“学困生”,然后据此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分为三类(英语学习能力好;一般;较差),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但必须都在基本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上),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寸批改和分层评价。

在备授课方式方面,主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及学生特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之既要达到教学目标,又要激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设计Hobbies这一模块时,笔者会在授课中融入小组自由讨论各自爱好的环节,并邀请学生上讲台进行关于“hobby”话题的对话演练等等。

3.2 授课方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充满兴趣地去学习英语,本人在几十年的英语从教生涯中不断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搞活课堂学习气氛、实现试试双向互动并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

利用小班化教学模式中班级人数少的优势,可以使英语教师更好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能力,然后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联系,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从而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利于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3.3 课堂反馈与评价

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人数少,更利于英语教师及时的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价。如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偏离主题或没有思路、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可以及时的给予指导性的建议;当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完成课堂中布置的任务,可以及时的点评每个小组,赞扬其优点和特色,提出其缺点和不足并给予适当的点拨。通过这样一种及时的反馈与评价,可以使每位学生在每节课的英语学习中都可以有所成长,长远来看,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能力。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索、实践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新方法,在借鉴以往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经验,吸取其不足并结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等的基础上,对备课方式、授课方式、课堂反馈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创建一种符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实际的小班化教学新方法、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学华.小班化教学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3(9)

第9篇:走进初中范文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长久以来,教师习惯性地将“传道、授业、解惑”当成自己的唯一职责,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教知识。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导致了长期以来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等教学形式,将学生变成了灌输的机器,教师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被动接受的意识习惯。事实上,这种教学形式既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潜质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后,构建主义理论的出现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该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把学生的课堂角色由灌输对象转变成教学主体,使学生成为音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音乐课堂的“主要演员”,而教师则由“演员”变成“导演”。通过这种形式真正使音乐课堂回归本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想打赢这场转变观念的“音乐革命”,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思想,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由于以教师为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阻碍了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和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新舞台供其自主学习。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在自主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

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创造“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真正“以学为乐”,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一幅春江夜幕图,并将《春江花月夜》这一标题加上去。此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浮现自己想象中的美丽景象。紧接着,我请学生对该景色的恬静和美好进行语言和色彩上的描述,再让他们对该景的音乐表达方式进行思考。当学生初步体验了这种图景后,再让他们分段落聆听音乐,适时地对作品中的节奏、拍子、力度等进行感受和分析。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方法地进行赏析,让学生在接触和了解音乐背景的前提下,大胆抒发自己的感情,阐明自己的想法,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对作品做音乐专业上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自主欣赏,促使其对音乐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2.坚持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初中的音乐教材内容大部分是经典老歌,不符合学生目前的生活,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的曲目内容,更谈不上体会其中的情境。教师应该在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灵活应用教材,挑选学生较感兴趣,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在《手拉手》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学习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让他们欣赏和体会往年奥运会的优秀曲目,这样可以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此外,基于当下学生热衷于听流行音乐这一现状,教师要进行巧妙应对,在对流行音乐分析和筛选过后,选择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曲目,让学生在教师的理性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对流行音乐进行欣赏。例如,当下很受学生欢迎的流行歌手周杰伦,教师可以对他的作品风格、曲风特点、演唱技巧等进行科学分析和引导,避免学生盲目追捧,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素养。

3.促进音乐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音乐是一种多元性文化,音乐作品本身就融合了各种学科的很多知识。所以,必须从大音乐的角度来认识和学习音乐,要尽量丰富知识面,为学生多方面地了解音乐提供条件和机会。举个例子,音乐作品《苏武牧羊》综合了文学、历史、政治、诗歌、民族、地理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是我国西汉时的一种政治行为,假如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不明白当时统治者的治国之道和当时的军事政治状况,不清楚“匈奴、议和、毡、汉社程”等词的意思,就无法理解苏武的行为和这个音乐作品的深意,也无法理解曲目的气氛为何如此沉重缓慢。该曲目抒发的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为祖国做出的重大牺牲,以及祖国人民对他的尊敬和爱戴,需要多方面知识支撑才能真正体会。

各门学科之间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丰富想象,激发灵感。音乐与其他学科的互相结合和渗透可以推动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看待问题,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教学的旧思想和旧模式逐渐被否定和淘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和推崇。音乐教师应该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平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其自主研究、学习音乐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