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路花香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营造氛围,引导探究
我以为,情境可以是一段音乐、几幅图画,几句煽情的话语,更应该是一种氛围,一种涂抹着情感底色,综合着多种元素(语言、图画、音乐、活动等)的课堂氛围,而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体验、去探究、去思考、去分享的过程。上课伊始,陆老师用柔美的语调说:“先看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陆老师范写了一个“爱”字,然后引导学生三读“爱”字――
师:爱,是一个温暖的字,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学生读得轻柔优雅)
生:爱,是一个博大的字,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学生读得响亮浑厚)
师:爱,是一个深情的字,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学生读得温婉动情)
在三引三读后,一个“爱”字弥散成满堂温暖、一片柔情,课堂立刻笼罩在爱的氛围中。还没有读课文,还没有思考问题,但师生已经走进了爱的氛围中了。接着,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品读、分享交流,感悟父母茉莉般的爱。学生就在这样的情境里,读文思考、品悟探究、交流分享。完成了一趟精神之旅,一路走来,感受了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更感受到父母的爱如茉莉般素洁平淡却馨香绵长、令人回味。
二、 角色体验,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对话”,应该是在情境中的对话,唯有在活动的情境中,在具体的角色体验中对话,才有依托,才有明确的主题,才能有真实深入的情感。这“对话”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学生不仅要与文本对话,去品味语言、去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去揣摩文字蕴含的情感;还要与文本中人物对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体验人物藏在心底的真情实感;也要与老师、同学对话,在分享、辩论中让思维更明晰,让情感得到升华,让阅读完成心与心的交流。陆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设计了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请看这个教学片段:
师:爸爸为什么要直奔医院呢?
生:因为妈妈生病住院了。
师:我来问问这位“爸爸”,你怎么就知道妈妈住院了?
生:我平时回来,她都在家做好饭等我的。
生:因为她说好包饺子等我回来吃的,我知道她从来不说谎的。
师:可映儿不是告诉你,妈妈去外婆家了吗?
生:以前她出门都会告诉我的,这次不可能不告诉就走了,肯定是生病了。
师:你每天下了班就去医院,不累吗?
生:不累。
师:真的一点不累吗?
生:有点累,但是为了照顾她,我不觉得累。
师:是啊,刚刚出差回来的爸爸又累又饿,可是他没有吃映儿买的饺子,也没听映儿的话,他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也顾不上洗一把脸,便直奔医院,此时的爱,就是爸爸匆匆的离去的背影。
学生在“父亲”的角色体验中,在情境对话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到父亲和母亲相濡以沫、心心相印的那份真情,体会那份深藏在父亲心底的不羁的爱,体会到蕴藏在父亲匆忙的脚步和疲惫身影里的那份执著质朴的爱。转换角色,体验角色,在对话的情境中将对文本的体悟转化成心灵的对白。在这样的情境课堂里,学生进行了一次次心灵对话,在与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与老师同学的对话中生成了知识、能力、情感,达成了“三维”目标。
三、 化生“心境”,拓展延伸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情境,更要以境动人,将外在的情境化生成学生的美好心境,让“知识成为信念”,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指导生活。陆老师的教学中,就注意了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巧妙地“链接”心灵,链接生活。比如,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了父母之间藏在细节里的爱之后,教学呈现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钻进作者一家心里的仅仅是花香吗?
生:还有爸爸妈妈之间的爱。
师:对啊,爸爸妈妈的爱伴随着茉莉的幽香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
生:“钻”字。
师:说到这儿,你对“钻”字有什么别样体会?
生:“钻”字写出了爸爸妈妈的爱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师:这爱的芳香,仅仅钻进了他们一家人的心中吗?
生:也钻进了我们的教室,钻进了我们的心中。
……
师:同学们,除了课文中描写的夫妻之爱,还有朋友之爱、师生之爱,它们像花香一样无声无息地隐藏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中,请大家用眼睛捕捉、用心体会、学会发现爱、珍惜爱、付出爱,这是这节课留给大家的一个作业。
我相信,教室里,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充盈着爱的芳香,都有着对爱的珍视与渴望,带着这种美好的心境,学生将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去发现爱、感受爱、付出爱。化生成心境的情境将铭刻在学生心中,也将延伸到课堂之外。
【环节一】叩问词句,发散思维
……
师:诗人久叩柴门不开,你们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我想可能是主人怕进园子的人太多,会弄坏园子,所以故意不开门吧。
生:我想主人一定不在家,也许他也和诗人一样出门访友去了。
生:我联系后两句诗,猜想主人也许正在园内欣赏春景,陶醉在其中了,根本没有听见诗人的敲门声。
师:不管何原因,诗人终究进不去了,此时诗人心情如何?谁能读出这种感受来?
(合作学习后两行诗。)
师:这一枝粉红的杏花出现在诗人的眼前,诗人便断定那满园春色关不住了。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想像到园内会有哪些景物,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园内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漂亮极了。
生:小草绿油油的,像给花园铺上了绿色的地毯。花丛中,一只只蝴蝶翩翩起舞,辛勤的小蜜蜂正忙着采蜜。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上杏花以外的其他景物改写最后一行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下一句怎么接?有困难的可以组内合作改写。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阵阵花香扑鼻来。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蜜蜂蝴蝶翩翩来。
……
(反思: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能引发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学中,猜想“柴门久扣而不开的原因”是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和思维的空间。“改写最后一行诗”这一处有难度的教学内容,采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同时也为后面尝试写诗做好了铺垫。)
【环节二】品读赏析,发现特点
师:我们刚才学古诗是按作者游园的顺序及想法来学的,我们再来看看(出示PPT)“小扣柴扉久不开,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个别读、齐读)
师:大家好像读的不顺畅,气出不来,读的有点别扭,是吧?什么原因?
生:老师,你出示在屏幕上的诗句和书上的不一样,都倒过来了。
师:你们都看出来了,真聪明,但我是按诗人拜访友人的先后顺序写的呀。想想,叶绍翁的诗句读起来为什么就顺口了呢?我们再来读读原诗。
(出示PPT)“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老师,这样好读多了。
生:古诗讲究押韵,强调韵律,句式是很严格的。
生:平仄都是固定的,不变的。但为了满足要求,写作时要进行灵活处理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的。师:对,这就是古诗的要求,要讲韵律,讲节奏等,古诗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
(反思:古诗讲究韵律、平仄的严谨,句式的工整,进入高年级渗透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怎样做到不生硬,不硬塞给孩子,怎样让学生去自己发现去琢磨,备课时进行了一番思考。我把诗打乱教学,但又有序,我按诗人“拜访——不见——离开”的顺序进行教学,呈现的诗完全是前后颠倒的。看着学生惊诧的表情,读着时那个皱眉的样子时,相机追问:为什么读的不顺气?韵脚有什么变化?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或沉思、或交头接耳,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在学生的探究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由而然地知晓了古诗的特点。为什么颠倒出现诗句,学生方才恍然大悟,惊叹老师的别具匠心的设计。)
【环节三】整合梳理,发展语言
师:春天,给人温暖,充满勃勃生机,又含有很深的寓意,自古至今都是作家笔下讴歌的赞美的对象,本单元的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师: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我概括了一下,即兴写下:
其一:
一路春风一路笑,唱着歌谣去植树。铁锨镐头叮当响,千山万壑变绿洲。
其二:
扛着锨镐去植树,翻山越岭不怕苦。等得幼苗成荫后,山山岭岭好去处。
师:同学们,老师写的怎样?你更喜欢哪一首?
生:第一首,把孩子们植树时的欢乐与兴奋之情写出来了,但不押韵,不符合诗的要求。
生:第二首诗更有些特点,朗朗上口,但押的韵也不够响亮。
师:点评的挺到位、挺准确的嘛,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写诗的要求及规律。学的不错。接下来我要请我们班的小“红杏”们也来露一手,看看能不能把第一单元中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早》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浓缩在几句诗里?
(屏幕呈现这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图片,播放轻音乐)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邀请听课的老师参与我们一起研究。
生:我们第一小组温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大家共同合作写成了这样几句:
颐和园内儿童多,游人见了笑呵呵。寻找春天请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
生:我们第二小组温习了《早》大家共同合作写成了这样几句:
酿雪深冬腊梅开,三味书屋清香来。鲁迅桌上刻早字,时时事事都要早。
师:一首诗里用了两个“早”字,有点不妥,怎改?请课后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你们写诗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准,是大家共同合作、推敲的的结果。学写诗,就要仔细去推敲,养成斟酌字句的好习惯。
一、 积极应对,认真学习“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承蒙徐飞老师关照,我欣然接受开课任务。但我对“和融语文”了解甚少,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这项任务,我与同行教师一起深入学习了“和融语文”理论知识,努力在我的公开教学中充分体现“言意共生、生命共振、道术融和、读写贯通”的主张。在磨课之前,我广泛涉猎名师大家的教案、课件,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还好,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了自己乐不思疲的执著钻研,又吸取了同行的智慧,经历了三番五次的磨课,我真正认识到上好一节课就像是打磨一块美玉,只有经历无数次磨炼,才能使它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 精益求精,“磨”你千遍也不厌
磨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艰苦、耐心、细致的过程。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语文组教师一次次帮助我,给我提出最宝贵最中肯的建议,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使我感觉到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和蜕变。我一次次试讲,一次次修改,从激情导入到自主导学,再到拓展导结,甚至到每个问题、每句话,为了能呈现较完美的效果,我不断修改教案、课件,直至深夜,这其中的滋味有困苦与欣喜,有彷徨与希望。然而,这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虽忙碌但充实、快乐。
记得第一次备课,我力求面面俱到,搜集了大量的备课资料,感觉到捡到筐里的都是菜,什么都重要。结果第一次试讲,老师们指出了我这堂课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几处教学内容交叉出现,教学意图不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达到层层推进的效果;拓展延伸的题目设计不合理;课件过于随意、■唆等诸多问题,并且给我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环节设计得越简单越好。
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幅调整。可第二次观摩课后,从老师们的反馈中,我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整堂课都是预设好了的,老师干涉得太多,学生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而且教学思路依然模糊,课件篇幅太多等。修改重点是要琢磨怎样让自己“闭嘴”,把舞台留给学生。
第三次试讲,思路终于清晰了,学生也有机会读书、讲话了,而且讲得出乎意料的好。于是,大家又给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应该用简练、恰当、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注意点评的艺术;写作背景最好以讲故事的形式放到课文归纳时介绍等。经过老师们的帮助,我从这些课堂细节方面进行了润色。
第四次试讲,我请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胡春燕及吴淑敬等区内知名老师来听我上课。这一次课后,两位老师说我上课流畅,教态优雅,但该释放激情时也应洒脱一些;上好《陋室铭》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说,学生要比我们想象的优秀;如果老师、学生都能融入课堂,都能感受教与学的满足和快乐,这课就成功了。
因此,我执教《陋室铭》,试讲了四次,每次教案、课件、试讲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精细化,不粗枝大叶、随意化,每次都对“和融语文”有新认识,有新收获。这要感谢同组老师帮我把“和融语文”合理、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是他们帮我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我再从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诊断,吸取大家的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课中求得进步。
三、 坦然开课,努力践行“和融语文”教学理念
3月20日下午到别校借班开设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
第一,始终把分层次诵读放在首要地位,并贯穿整节课。通过自由读、个人读、个读互评、老师点评、听读、跟读、齐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陋室铭》的内容,感受铭文的音乐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立足于文本,关注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断地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交流,真正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第二,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了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和谐融洽气氛。课上,我大胆放手,启迪学生智慧,彰显学生个性,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他们眼耳手脑并用,读议思演结合。同时,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相互解答,对于重、难点我适当点拨、强调。
第三,能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正式上课前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意在营造古雅的课堂气氛;在幻灯片中展现刘禹锡故居图片,意在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形象性;在听读、跟读时,配上动画图文朗读,意在给学生直观印象等等。
不足之处: 教学语言不是很简练,口头禅比较多;对学生的点评不是很精练,有时未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多方式诵读和翻译耽误时间太多,以致延时5分钟;课文分析还不深入,拓展练习还未完成,整个课堂把控还不严密等等。
四、 总结反思,力求“和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公开课虽已结束 ,但不管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整个磨课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和融语文”的教学主张。
第一, 要对文本有深层次的理解,着眼于文本的细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我在平常教学中浮躁偷懒,不肯深挖教材,大多凭直觉经验进行想当然地理解,有时直接搬本参考书来备课,势必直接影响到我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有时还借用别人的课件来上课。
第二, 课堂永远是学生的舞台。老师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潜能才能不断得到发挥。因此,语文课教学应以生为本,更多关注学生的收获与发展,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只作适时点拨引导,而不能着重于自己教学技能的展示。“和融语文”教学捍卫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要重视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的作用,努力创造活泼有效的和融课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较少,所以导致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少,有些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就是懒得说。通过这次磨课,我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其实,教师一句激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上进心倍增,并以更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并提高45分钟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