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

第1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政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学政治课教学,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政治课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大有加强的必要。高中阶段正是处于高考的关口,是学业甚至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的好坏,关系到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并且和教学实际相结合,很多学科在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那么我们的政治教学是不是也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呢?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第一线工作已经多年,就现今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思考,究竟怎样才能突破教学瓶颈,实现创新呢?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一、突破旧方法,推陈出新

多年来,我们的政治教学始终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后,课业压力大,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多,老师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讲解知识点,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尤其是高三,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知识把学生裹的严严实实的,而不是学生充分的掌握了知识。长久下来,那些来不及理解的知识还没等到被消化,学生就已经被落下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旧方法,就观念,推陈出新。

(1)这种新首先就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新颖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大量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的吸收,很容易就会被落下。因此,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的诉求放在第一位,学生学习的状况是怎样的,对当天学习的知识有没有真正的理解,课下有没有及时的复习,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和掌握的。

(2)要真正做到求新,还要结合政治课的特点,实现教材的求新。政治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和现实相结合,和时政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多去关注新发生的事件,把这些事件和课堂知识相结合。比如,哲学是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单纯的去讲哲学,讲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是很晦涩,而且难理解的。但如果和实际相结合,就能使学生对这些难懂的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如对社会上新发生的事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讨论的形式,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什么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求新,是要求我们的政治课更多的和社会现状,实际相结合,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以不变应万变,稳中求胜

这里一方面是指我们的政治教学要踏实的进行,要按照一定的安排,有计划的进行;另一方面也指我们的政治教学要让学生切实掌握住那些基础的知识点,要以不变应万变,稳中求胜。

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按照一定的安排进行。实际教学中,我们有很多老师,今天发现学生这方面有问题了,就多加几堂课,明天发现那方面差了,又加几堂课,这样就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秩序,很多内容没有讲到,自然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授课之前就应该对自己的课程有所安排,把学生可能出问题的地方提前预留时间,各方面实现互相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政治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对于政治考察方式不同,历史可能更注重史实,地理可能更注重计算,而我们的政治最注重知识点的掌握。通过对知识点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来分析各种问题和社会现状。因此,我们对政治的考察通常通过材料分析以及论述的形式来进行,但这恰恰也是很多学生头疼的地方。我们有很多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的也不错,但就是答材料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点上。老师们都知道,这就是考试大忌,无论写多少,只要分析不到点上,就没有分。对于这样的现象,光靠背是解决不了的,重要的还在理解。要从知识点的根本出发,在学的时候就应该和相应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遇到考题,从问题本身出发,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整个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又是什么,它对应是哪个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实现稳中求胜。

三、培养综合能力,挖掘学生潜能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我们要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的能力,就要往“深”里下功夫,挖掘学生的潜能。

(1)我们对于知识点本身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要深入问题本身进行讲解。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旧的事物已经消失,新的事物也在源源不断的出现。而我们政治所讲的知识点,如唯物主义,矛盾论,实践论等等,都是事物变化之外的根本东西,是一切变化的源头,是真理。如果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能深入的挖掘这些内涵,学生就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我们的政治教学也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课本上,应该对课外知识以及原理有更多的认识。这种广度的扩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现有知识,更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想扩展的过程,也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但对于这方面,我们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毕竟高中的课程繁忙,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也不同。但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如果学生有这样的潜质和意向,我们就要积极的帮助他们进步,给他们创造条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我有一个学生,对于哲学十分感兴趣,我向她推荐了几本哲学著作,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样的作品对于高中生有些许难度,但她很喜欢。实际上,从不懂走向懂,从完全看不明白到有了基本的认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进步,也是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步。

教育理念以及各种方法在不断的进步,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要实现政治教学的创新,还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政治教师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东伟.高中政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

第2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一、理顺知识结构

哲学常识的知识结构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人生价值观等几个部分组成,而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又自成结构体系。其中,唯物论是讲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其主要原理结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辩证法是讲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包括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三大部分;认识论由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论的辩证法两大部分构成;人生价值观主要结构包括集体主义价值观、人生的真正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等。其中,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等几部分;联系的观点包括普遍性、客观性、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等几个部分。发展观包括运动、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几个部分。这就是哲学常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知识结构,对于整个书本就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样对于一些具体的知识要点就容易理解了。

二、理解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

学好高二哲学常识,首先要理解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要理解这些知识,就必须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做必要的听课笔记,对重点内容反复阅读记忆,对于书中的原理应结合实际事例加以理解。其次要掌握基本概念、原理的一一对应关系,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主观与客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掌握这些一一对应关系,对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重要意义。同时,还有一种一一对应关系要引起重视,即世界观(原理)与方法论的一一对应。哲学上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如: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掌握材料题的答题方法

第3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诗歌典故;生活化;哲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4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可以帮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过,理论性强且抽象的哲学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多数学生学习哲学只是被动的识记,久而久之也就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流行歌曲、故事典故、名言名句、古诗词、寓言、歇后语以及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就可以使原本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异常生活化、通俗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浅显易懂、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读懂哲学,进而能够领悟人生,从而能够陶冶情操,提高道德品质,也就能实现《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的德育目标。

一、借助流行歌曲帮助学生理解哲理,讲练结合提高应用能力

很多通俗歌曲体现了一定的哲学观点,如《爱拼才会赢》体现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春天的故事》体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山不转水转》体现了要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苦乐年华》不仅体现了不同的人的立足点不同,还体现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等等。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借助流行歌曲辅助哲学的教学,肯定能唤醒人的听觉系统,引起关注,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哲学原理。例如,在学习“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播放或是请学生演唱歌曲《酒干倘卖无》,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包含了“天、地、家、你、我”等以及反映出这些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可适时地给学生讲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指出歌词描述的父女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联系,说明一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认识到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且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联系之中。

二、由故事典故引入,阐述哲学原理

哲学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面对实际生活,面对实际问题,所做出的解答都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科学的解决方法,也最终能够圆满完成。在教学中讲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知识点时,我是先给学生讲一个“傻儿子”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秀才生了个傻儿子。一日,得知朋友要来拜访他,为了证明儿子不是傻子,他决定让儿子去显摆一下,还提前特意给儿子教了四个问答题:第一题,问:桃树怎么没了?答:让我砍掉卖了。第二题,问:牛怎么不见了?答:兵荒马乱的给弄丢了。第三题,问:钱怎么这么多?答:爹妈辛辛苦苦挣得。第四题,问:你怎么这样聪明?答: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交代完了,秀才满怀喜悦地让儿子去招待客人。客人也确实问了四个问题,不过问的内容却不是他父亲教给的,而傻儿子回答的却是一成不变:第一问,你的父亲怎么不在?儿子答:让我砍掉卖了!第二问,你母亲呢?儿子答:兵荒马乱的给弄丢了!第三问,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呢?儿子答:爹娘辛辛苦苦挣得!第四问,你怎么这样讲!儿子答:那当然,我们家世代如此!

学生听着会心一笑,想必业已理解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紧接着,教师继续启发:傻儿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让人哭笑不得的回答呢?原因显而易见,就是他根本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教师再跟学生讲清楚所蕴含的哲学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质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来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三、名言名句体会哲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存有大量的名言警句。而这些名言警句对于学生理解体会抽象的哲学原理有着启发作用。例如,刘备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这句话的本意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件好事小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一件坏事小就去做。而恰巧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懂得这句话的意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量变引起质变,当然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同样,一个人的堕落变质往往也是从做很小的坏事开始,慢慢地、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毁掉一生。故而,我们必须做到防微杜渐,把坏习惯、坏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能对生活中的那些所谓的“小错误、小缺点”不管不问。而同样的道理,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因此,我们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地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微乎其微,只要是对别人或是社会的发展有益的事情,而千万不能因为事小而懒散不动。

四、用古诗辅助理解,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在讲授到事物的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学过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两句诗。首先,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这两句诗中体现的哲学原理,明白在面对庞杂无序的事情时,不能糊涂,首先必须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集中力量去解决。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重点论”的。最后,教师还要趁机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矛盾就是努力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其他的,如过早地谈恋爱、迷恋网游等坏习惯都是不好的,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体现。

列举的以上种种都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而且应用上述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确实能够起到变难为易、由浅入深的作用。这样,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学习也很积极,有利于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的教学成绩与质量也肯定不会差,还能有效地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总之,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也并不遥远,哲学源自生活,哲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哲学课的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如流行歌曲、故事典故、名言警句、古诗词等就可以使原本抽象的哲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深为浅,促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领悟高深的人生哲理,进而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这是我们所有高中政治教师值得一试的。

参考文献:

第4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1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

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2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3企业

企业是市场的重要活动主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高考政治在《经济生活》部分经常考到企业的知识,而且牵涉的知识面广,知识之间关联度大。但是也有规律可遵循。

我们在回答企业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与企业有关知识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因为企业生产的是商品、要重视产品质量)

②掌握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③加强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④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建设创新型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较少的资源,较低的成本,生产较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经营者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提高企业劳动者的素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⑦企业要搞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实施名牌战略,坚持正当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⑧企业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情;要自觉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⑨企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必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⑩坚持科学发展观。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4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统一和谐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要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⑶三大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⑷公民监督。

2、《生活与哲学》在公民(个人)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关系;

⑵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⑶人与规律的关系;人与联系的关系;人与矛盾的关系;

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⑸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经济生活》在公民(消费者、劳动者)这个知识点上命题,经常要考虑如下知识:

⑴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⑵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劳动合同制度;

⑶公民应该有纳税人意识;

⑷公民的几种投资行为——购买股票、购买商业保险、存款储蓄、购买债券;

⑸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5《文化生活》主要命题点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

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发展与创新:创新的重要性;

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和具体途径);处理好两对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创新的主体—人民。

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核心;为什么要弘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弘扬。

4、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⑴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⑶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⑷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⑹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⑺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

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及加强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第5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下面就2013年山东文综卷政治必做部分,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思维过程。

2013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析(必答)

30.(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科技发展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8分)

31.(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

(2)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8分)

分析:13年高考主观题总体来说难度适中,与往年相比,求稳但不乏创新。设问突出学科特点。着力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些设问中“依据类”2问,图表类1问,意义类1问,开放性“认识类”1问。

第30题,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以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发展措施--影响”为线索,分别从经济、政治角度设置了三个问题,体现了学科内综合试题的整体性和融合性。尤其是第(3)小题对政治生活的考查,摆脱了传统的“显性主体”的材料呈现方式,创新设问角度,参考答案设计新颖、简洁、准确,真正做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第31题,关于文化遗产的材料淡雅隽永,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那一句“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激起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设问不落俗套,考查不再教条,真正考出了文化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主观题思维是从审题开始的,主要是确定答题的范围。这项是不需要太多的思维过程的,因为在题目的问题设置中有明确的表述。只要不是太隐晦一般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下面我们要展示的思维过程是预设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很到位,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的情况,及符合考试过程中我们大多数考生的情况。采取下列思维方法,配合类型题的解题技巧,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一、阅读题目确定答题范围

拿到一道题目首先并不要急于对题干下手分析,反而先从题目入手,在审查问题的时候能做到目的性更强。而且,设问会给你明确的答题范围,这是我们组织答案的首要问题。例如:31题第(2)问: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8分)本题设问明确的给出了答题范围“矛盾的相关知识”。因此,审题思考过程中只需要回忆矛盾的相关内容。

二、罗列相关知识

这一步是在脑中完成,是对知识的检索。也可以在稿纸上完成,避免在答题过程中出现遗漏。

三、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有两步要求:1.概括段落大意;2.提取有用信息。

概括段落大意和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因人而异的思维过程。尤其是提取有用信息。一般来说,从材料中出现措施、效果等条目性的描述一般来说都是解答的关键。

例如:30题:(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8分)

材料中这些推进科技创新的措施就是论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合材料中所谓的材料。题干中有这些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些措施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的,1.国家层面――加大投入――思考,财政的作用;2.企业层面――健全体系――思考,企业的作用;3.创新人才――分配激励――分配制度。

所以,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作答。

四、理论联系材料――对应

这是答题中比较重要的一步,找到了理论知识,提取了有用信息,必须要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答题的功效。而一般的步骤是从材料中提取理论。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一反其道,既然我们都罗列出知识点了,用知识点去材料中寻找相应的例子是不是更简单一些呢?因此,当我们无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时,设问又有明确的范围,我们可以试试用范围里的知识点去材料中寻找实例。

例如:问运用价格的相关知识,解释为什么苹果的价格在一年中时涨时跌?

我们可以罗列价格的知识,有涨有跌是在描述价格的变化,为什么涨跌是人为原因。因而考查的是价格变化的原因。反着思考就比较好下手了。

五、组织语言分层作答

第6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一、供求曲线

一种商品的供给(需求)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用图形表示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如图1、图2所示,P(Price)表示价格,Q(Quantity)表示数量,S(Supply)表示供给曲线,D(Demand)表示需求曲线,其中纵轴OP是自变量,横轴OQ是因变量。

二、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供给和需求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把图1、图2整合后得到图3(供求曲线)。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的交点E(P0,Q0)表示某种商品供求平衡(市场均衡),P0就是均衡价格。但市场上商品供需数量和价格并非一成不变,所以曲线会出现左右平移现象。

1.供给影响价格

假定:人们对西瓜的需求量不变,西瓜刚刚上市,由于供给数量少,价格会上涨;当西瓜大量上市时,由于供给量增加,价格会下跌。这就是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此时供给曲线S则会向左右平移,如图4所示。

(演绎作品)设置的情境:假设甲和乙都处于球的同一端,绳的同一头,结果会怎样?为什么?――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是多么晦涩难懂的概念,但通过演绎的漫画把矛盾的同一性含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打消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畏难情绪。

二、运用漫画教学的反思

1.选择的漫画,首先要符合教学内容,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其次,漫画要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再次,漫画一定要直观、简单,但又寓意深刻。尤其对于哲学来说,选择一幅恰当的漫画比任何语言都具有表现力、震撼力。

第7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一、板块:感知哲学的宏观架构

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哲学的基本范畴总是弄不清楚,答题时常常是“张冠李戴”“破绽百出”如:题目明明要求回答辩证唯物论知识,他们却答了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得分之低可想而知,真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哲学理论体系没有一个明晰的宏观把握,对哲学范畴混淆不清。所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非常关键。

从理论体系上讲,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而辩证唯物主义又可细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板块,历史唯物主义可细分为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个板块。如果学生将这些哲学板块牢牢地印刻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个“电脑文件夹”,并将相应知识点分门别类地储存在每一个文件夹中,如: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存放在“辩证法”板块这个文件夹中,让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很清晰的归位,答题时就能从中快速而准确地提取出来,从而大大地降低错误率。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板块,我们将哲学理论体系简要概括为“一二三”:“一”即哲学(母亲);“二”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母亲的两个儿子);“三”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两个儿子各有三个儿子)。这不就是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吗?看来,要巧记哲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还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勤总结,方法一定比困难多。

二、对子:清楚哲学的突出特点

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运用了很多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构建起它的理论大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本质性、一般性。而高中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到一定高度,因此对哲学课本里的诸多概念感觉难于理解和记忆,做起题来更是头晕脑胀,如:一元论、一点论、二元论、两点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简直就是云里雾里。所以,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些基本的哲学概念或术语,为学生学好哲学这门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万物莫不有对”,对子是哲学的突出特点。分析哲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部分概念或术语都是成对出现的,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一元论与二元论,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理论),真理与谬误,联系与孤立,整体与部分,静止与发展,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内因与外因,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矛盾次要方面,全面与片面,两点论与一点论,重点论与均衡论,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等。发现并运用好哲学的这一特点,通过对比来分析和研究这一个个概念对子,对学好哲学很有帮助。

三、××性:明确哲学的叙述方式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和叙述方式,哲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表达某概念或原理时常用“××性”来叙述其属性和特征,以全面阐述相关理论。如: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世界的物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物质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等属性;运动的永恒性、无条件性、绝对性;静止的暂时性、条件性、相对性;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绝对性、相对性;认识活动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具体性、条件性;发展的永恒性、普遍性,发展趋势的前进性,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诸如这样的“××性”表述,在哲学教材里有很多,初学哲学的中学生常常被弄得一头雾水,稀里糊涂,老是混淆不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哲学的这种叙述方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性”表述做一个专门性归纳,以很好地解决学习难题。学习中,不仅要对各“性”准确理解,还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甚至还要在比较中去分析各“性”的不同与相通。

下面,就以“辩证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两个概念为例,简要介绍“××性”表述归纳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能为破解哲学教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

辩证唯物论“××性”归纳

概念 解释“×性”理解 高考典型例题

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现象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看不见、摸不着,不可创造、不可改变、不可消灭。

(2008年上海政治第14题)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B)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运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可知性 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永恒性 物质是永恒不灭的

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人们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2009年江苏政治第28题)“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

A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 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 D 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案和行动步骤等。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主动反映,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现在,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来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

四、观点:把握哲学的基本内容

哲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原理观点也不少,学生学习常常是顾此失彼,真是“熊瞎子劈包米”。其实,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记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在把哲学理论体系“板块化”的基础上,借助哲学基本“概念”,再来将之细化成“十一观”,从而实现知识的由点到面。如:辩证唯物论包括物质观和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创新观(或辨证否定观),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就更加清晰明朗了。根据各“观”,我们通过其核心概念进行“观”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形成一个个原理和观点。这样,有了一棵棵葱郁的原理树木,哲学这座森林自然能够茂盛起来。

以“物质观”为例来说明辩证唯物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过程。根据“对子”这一哲学的突出特点,由物质观的核心概念“物质”可引出其对子概念“意识”,进而得出辩证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又由“物质是运动的”引出“运动”概念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由“运动”可引出“静止”概念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再由“运动是有规律的”,引出“规律”概念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进而得到辩证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样,哲学的知识库就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起来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重视用这种演绎的过程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推演出每个板块中的相关哲学原理,不仅对他们全面系统深入地学好哲学这门课程大有裨益,而且对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也很有帮助。

五、图表:学好哲学的重要方法

图表,相对于整段整段冗长的文字表述,具有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还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提高,都非常有帮助。

六、反思:体悟哲学的人性养育

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绝不只是通过记住几个基本概念、几条基本原理,来解答几道试题,为高考赚取一点分数。哲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人生的指导意义,它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它对真理的探索使命……正如教材上所说,“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哲学是人生的根本指南”“学好哲学,终生受益”“让哲学思维融入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第8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第9篇: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范文

一、教师要精心设问,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种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努力去探索,去攀登,向着认知的目标前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以此来促进学生思考。在高考政治复习中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于了解和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因此教师要选用一些典型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焦点问题,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时政热点配合知识点讲解,引发他们表达观点的好奇心和兴趣。政治课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丰富的背景资料中获取和演绎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想办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获得存疑质疑的丰富的背景资料,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查阅、调查、咨询、整理背景材料,为挖掘、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相关条件,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已理解的问题上延伸或演绎出新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分析知识点相关问题。如进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教学时,让学生这样去获得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第一,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成因。这点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查阅或在阅览室借阅有关书籍阅读获得。第二,分析或设想解决港澳问题的战争与和平方式的不同结果。这要求学生特别注重后果的分析。第三,以问题的方式进行互相交流,话题为“我所知道的香港或澳门”。通过以上方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港澳问题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从这些背景资料中挖掘出“一国两制”的经济、哲学因素,然后提出问题。这就给比较抽象枯燥的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气息,如醍醐贯顶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学生便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两制并存是否影响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解决为什么难于港澳”“两制并存有没有时间限制”等一系列较为贴近时代社会现实的问题,从而进入探索、思考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现象提炼问题,让他们“寂然凝虑,思接干载”,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这也是高考政治教学中的题中之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传媒手段快捷,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每天从各种信息渠道获得的新闻较多,若能把学生经常遇到的遭遇又暂时无法理解的现象用问题形式提出来,然后再试着用己学过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就不仅对政治课的学习有特殊意义,而且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更有积极作用。如学生在不同的信息渠道看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讲“坚持和平崛起的道路”,一些学生就要求对“和平崛起”的战略予以了解。在高三年级的综合复习中围绕这一理论问题,我指出把握这一问题必须从经济、哲学、政治三大块内容对“是什么、怎么办、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思考,然后进行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