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对海绵城市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海绵城市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海绵城市的理解

第1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 青年世界的热闹事 微博里的热闹事 海绵城市与海绵城市债 海绵城市怎么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未来的海绵城市 从海绵城市说起 海绵城市研究综述 海绵城市示范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 城市海绵化成效几何? 通州率先建设“海绵城市” 热闹 论生态治水:“海绵城市”与“海绵国土” 海绵城市,让城市“深呼吸”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 雨水利用与海绵型城市 构建海绵城市 强化源头认识 行业分析:造纸、海绵城市、物流 “海绵城市”美好蓝图正在绘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海绵城市“热闹事” 海绵城市“热闹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卓琦 杨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京地区降暴雨,雨水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

海绵城市并非新鲜事。

按照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的说法,海绵城市是中国特色的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LID)。

而早在2015年4月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出台之前,深圳、北京、上海、常德、镇江等城市已自行开展了试点,经过多年实践,有的已较为成熟。

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区2011年10月就被住建部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再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造了一整套雨水控制利用工程,使得该区域成为吸水、净水能力很强的“海绵体”。

然而,海绵城市却成为“热闹事”。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目前,16个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均在推进之中。南宁、鹤壁、镇江、济南、常德、重庆、厦门、嘉兴等地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四川省内江市新城区,谢家河湿地公园。该市依托新城区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非试点城市的脚步也未停歇。上海正在抓紧编制一套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和水务等多个系统,包括正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对开发商提出排水设计方面的要求。

安徽更是提出,到2020年,所有大中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

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

据悉,此次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竞争激烈,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最终仅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连补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参评的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人民政府需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已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在满足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各城市的竞争性指标进行考核打分,按分数高低评出前16名城市。据评委透露,在竞争性审核中,除了考虑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等指标之外,还看重其在投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这次评选出来的16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囊括了东西部各个地区。

对于海绵城市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行动较早,有的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建设,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已经先行,而一线城市体量过大,尽管有试点但比例小。

海绵城市试点期为三年,也就是说,到2017年国家需要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2015年7月,住建部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各地将依据试行办法中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6个方面的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试点城市从申报到评选,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试点城市数量上,最初的名额只有六七个,但最后结果为16个;财务补助数额也从当初的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三年的试点期显得有些短,每个试点城市都涉及到上百个项目,怎么让这些项目有序的安排和落地,是非常紧迫和困难的。”车伍告诉《t望东方周刊》。

给城市重新装修

“我对海绵城市有一个比喻,相当于用生态的方法给城市重新装修。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站CEO张颖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屋顶经过绿化,雨水先浇灌屋顶上的植物再排走;道路采用渗透铺装,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道路、屋顶、广场上的雨水,先排入下沉式的绿地、湿地或者新建蓄水池,使雨水先蓄存起来,日后再利用,用来浇灌、洗车、冲厕所等,这都属于“生态装修”。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过去粗放经济模式的补救和修正。“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就是人们理念上的转变。”他对《t望东方周刊》说。

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排水方式是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过去我们的理念是重地下,把管道加粗加密,忽视了其实自然界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增大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减少人类的支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专家们同时也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摩拳擦掌开展建设,然而海绵城市并不简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要求对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

比如,在佘年看来,不少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内涵还缺少理解,“运动式的速度”令人担忧,“海绵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透水铺装,修几个下凹式绿地,做几个雨水花园那么简单。”

据车生泉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土壤、地面径流、雨水下渗速度等进行精细测量,并构建数据模型。但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城市还没有搞清楚现状,就已经开工了。

边摸索边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启动,可无论是从人才、经验储备,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都略显不足。 南宁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力争两年之内还市民“水清岸绿”。图为航拍的老口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通过给南宁内河补水,提升内河水质

“设计工作是打造海绵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气象水文计算、建模等诸多工作。但是,我国的市政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工作,对此缺乏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方面的设计只能边摸索边进行。”张颖夏说。

施工单位也需要慢慢适应。“海绵城市在施工过程中很注重细节,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对原先施工方法的颠覆。”佘年说。比如,做透水铺装时,为避免泥沙堵塞透水铺装,其中使用的鹅卵石需要全部清洗干净;铺设碎石前要先将地块边缘固定,防止泥土进入。对于施工队来说,这些要求很“奇怪”。

而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很多城市的现状。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杨治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虽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海绵城市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承认,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各个区域的情况不同,指南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城市。

此外,目前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海绵城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但最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区域而言,重点还是控制点源污染,也就是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针对雨水径流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计划只提到:“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全国不少城市的绿地追求大场面,耗水又耗能,这与海绵城市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相关规范标准的编制和修编落后于时展。例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规定“绿地外部的地表排水不应引入绿地内”。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不考虑绿地在城市中应承担的削峰减流、控制径流污染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雨水仅采取“重排轻蓄”的简单处理方式。

没有资金保障,都是纸上谈兵

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

本刊记者对各地海绵城市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后发现:16个试点城市中,镇江投资80亿元,池州投入211.62亿元,济南投入148.75亿元,嘉兴投资44亿元,厦门投资99.72亿元。而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补助在200亿元左右。所以,从各地的预计投入可以看出,仅靠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海绵城市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维护,各个阶段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统筹的规划,长期的资金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为了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此次试点城市评选中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规定,国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作为试点的贵州省贵安新区总投资将达4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出资5亿元,剩余29.7亿元拟通过PPP模式筹措及通过财政奖补方式撬动。

据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镇江的海绵城市的投资渠道分三块,一块是政府出资,比如城司这样的政府投资平台;第二块是由各个社会主体实施的项目,比如开发商;还有一块就是采用PPP模式,大概占到30%左右。

张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难点在于,钱花得分散又缺少赢利点。规划、水利、园林、路政等各个部门都在花钱,而海绵城市建设又属于公用事业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个挑战。

实际上,对于PPP模式是否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各方观点不一。张燎认为,PPP模式在客观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项目如何进行打包设计、效果评价机制怎么制定,这都需要考虑清楚。

而在张颖泉看来,中国不像欧美一些国家已征收暴雨管理费,国内海绵城市并没有一个持续的资金回报途径,现阶段要慎重推进。

新区老城的不同路径

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车生泉告诉本刊记者,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可以建设。只不过,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侧重点各有不同。

比如,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更注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而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应以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为主。但即便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区域也需要对症下药。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大片低洼区域可以以内涝控制为主,旧城区则应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为主。

张颖泉认为,如果城区的建设在规划阶段就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大力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其建设成本可大大降低。“在新城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要比传统管网建设节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投入。”

相较于新城区,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难度要稍大一些。

济南近日确定将舜玉花园小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据媒体报道,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既有建筑小区存在时间很长,很多基础资料都不健全,情况比较复杂。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也提醒:海绵城市是要改变原有的高强度土地开发模式,所以决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现有问题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专家们也认为,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雨水来临时,首先是一个个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谢映霞认为,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想单依靠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就解决“看海”问题是不现实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减少径流总量、减少径流污染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可争议的,但是遇到大暴雨,雨水根本来不及下渗,若没有管渠系统的快速排放,城市还是会面临内涝的问题。

第2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城市交通景观;和谐发展;景观策略

1 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是景观设计中不变的通则。在城市交通景观中,结合场所特征,车行和人行的空间关系充分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不同需求,反映各种不同意识形态,进而吸引人,并给人以深刻的城市交通景观印象。

1.2 文脉传承原则

城市交通景观通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历史、人文属性的场所空间常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城市个性的展示点。遵循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通过景观手段及措施,保护、凸显极具地方特色的景观,使之成为城市交通特色的载体和反映城市面貌的窗口。

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4大支柱之一,城市交通景观的发展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结合绿色交通,将绿色、生态理念植入城市交通景观中,倡导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可实施性原则

城市交通景观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景观、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满足设计寻求的前提下,从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合实际地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从而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 景观策略

2.1 文化策略

2.1.1 城市雕塑――文化地标。城市雕塑打破城市的呆板和拥挤,使城市文化环境得以升华、延伸。立足城市文化,设立不同属性的城市文化主题雕塑,突出表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2.1.2 城市街道――文化界面。城市街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街道建筑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界面。城市景观与交通的和谐发展不仅局限绿化,还应注重街道建筑界面与附属设施的文化表达,更能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2.1.3 设施小品――文化要素。市政设施小品是现代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元素。它服务于城市交通,又影响着交通的机能和形象。1张椅子、1个电话亭、1个公交站这些景观细节都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作为城市名片反映着城市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氛围。

2.2 形象策略

2.2.1 城区入口――形象展示窗口。城区入口作为形象窗口带给人城市的第一印象,通过提亮景观绿化、景观构筑物等的形式,打破疲劳,唤醒感官,给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感受,是城市形象重点打造的关键点。

2.2.2 景观大道――形象展示界面。景观大道是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主要界面之一,是挖掘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反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景观大道结合城市自然、历史和文化等要素,规划设计城市景观。

2.2.3 旅游路线――形象展示路线。旅游路线景观是城市形象展示带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直接影响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单纯注重单个景点的保护和建设,同时应该提升沿线游览感受,打造精品集美旅游路线,从而提升旅游品质,促进集美旅游消费。

2.3 生态策略

2.3.1 道路绿地――城市生态廊道。结合城市交通设计的带状绿地,不但能提供舒适的交通环境,同时形成城市生态廊道,起到串联生态斑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2.3.2 道路海绵――城市雨洪管理。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景观手段,与市政雨水、污水等系统相结合,完善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海绵城市。

第3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海绵城市 村镇广场 雨水景观 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以低影响开发模式为建设内涵的“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学术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在借鉴国际雨洪管理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与环境时具备良好的“弹性”特征,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的雨涝调蓄能力,传统的雨水就地排放思路开始向雨水自然调蓄方向转变①。近年来,车伍②、王思思③、王建龙④等人在介绍国外雨洪管理模式及方法、国内雨洪应用案例及雨洪与景观设计结合方面有深入探讨。俞孔坚及其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生态海绵城市并实践了用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和绿色城市的构建⑤。台湾水利署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构建“海绵城市”⑥。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将城市中大量的不透水区向透水区或部分透水区转变,恢复原有的水文循环过程。村镇广场在村镇聚落中具备社交场所、组织交通、城市名片与美化环境等功能,是村镇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村镇广场的硬质铺装比例大,下垫面结构与排水方式对村镇可持续发展建设有较大影响,因此建设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的优化设计尤为重要。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辨析

“低影响开发”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的雨洪管理理念,并于2000年发展成为全美的雨洪管理范本。“海绵城市”是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与低影响土地开发理念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建设与雨洪治理理念。因此,有必要将“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进行释义辨析。

概念辨析。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技术是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的环境资源部的首创,是一种新型土地开发方法,与自然管理雨水方式接近,以恢复与维持一个地区的水文生态功能为目标。海绵城市是我国借鉴国外先进的雨洪管理理念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管理、保护等方法。第九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大会提出了海绵城市以改变我国传统的城市粗放型建设理念为依托,满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是通过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恢复水文环境,“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改变就地排放的排水防涝思路,倡导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维持不变。

由此可见,“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在本质上都以改善水生态为出发点的。“低影响开发”在具体的水文技术方法、法定规范与土地开发手段上更加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海绵城市”在吸收“低影响开发”(以下简称LID)理念基础上,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在城市规划顶层设计中层层落实、明确要求,相比LID,内涵更宽、任务更重、更加迫切实施。

适用范围。美国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适用于大于5000平方英尺的所有联邦项目,主要在中小尺度的街区、广场、居住社区应用较多。近年来,LID理论与方法逐步向全美与欧洲扩展,适用范围逐步扩大到与城市设计、规划相结合,形成了水敏感城市设计(WSUN)、低影响城市设计与方法(LIUD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的理论与方法,目前在流域尺度的雨洪模拟管理和保护开发也开始研发与应用。

海绵城市相比LID适用范围更加广阔,从区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到城市规划区的海绵城市设计及旧区改造均有涉及。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管理;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⑦。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村镇广场景观空间环境的问题

课题组在2013~2014年间对河北周边村镇广场进行实地调研,对城镇级综合型广场、乡级主题型广场和村级休闲型广场进行专项研究,从促进或阻碍海绵因子、功能因子、文化因子层面定量统计,分析满意度。调研发现,城镇级、乡级综合型广场景观的整体满意度最高,文化代表性强,能够凸显城镇地域特色。然而,在城镇及乡村的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海绵文化的传播还尚未全面展开,还存在以下不足:

广场下垫面结构及排水方式引起的积水与水污染问题。广场是城镇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城市管网排水系统在广场下垫面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大量存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镇广场建设量也不断增加,使得村镇的不透水下垫面激增、径流量加大、城郊村镇内涝及污染不断加重。常见的解决方法是扩大排水管径,增加泵站数量及排水能力来避免内涝,然而,建设经验表明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洪水及水污染问题。调研发现,由于建设规格及排水系统较为完善,城镇、乡级的主要广场内部较少发生内涝及水污染,然而途径广场内部的污水及雨水更多地汇集到广场周围的道路及低洼地段。村级广场问题较多,由于排水管道陈旧,施工工艺较差,部分村级广场成为雨季内涝高发地段,有些地面铺装工艺差,出现缺口、内陷、剥落等问题,加剧了径流污染及内涝问题。

绿化植被(透水下垫面)面积不足或单一,夏季缺少遮荫场所。目前国内并没有对村镇广场的绿化率划定统一标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4)中规定城市绿化覆盖率为不少于35%。非园林城市的广场建设也主要以此作为标准进行开发建设。传统的城市广场绿化设计是以满足广场的各类功能需求为目的的,适当运用园林小品和硬质铺装等园林手段,最终形成美观、实用的广场环境。然而作为透水下垫面的广场绿化植被对雨水的滞留有重要作用,将靠近广场硬质区的绿化做下沉式处理可以有效地吸收、过滤与滞留雨水。调研发现,大部分的村镇广场没有考虑这一问题,许多绿化区周围用不透水石材围合起来作为座椅供人使用,导致雨季大量雨水无法排入绿化池内,加大径流量。此外,绿化面积不足也是广场的主要问题。

广场设施功能单一或缺乏维护。村镇广场是公共设施的主要承载空间。公共设施不仅能够为市民创造出愉悦感、快乐感以及对村镇生活的思考,而且能够促进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一方面展现了村镇的文化和历史,一方面也能激发人们参与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调研发现,村镇广场设施普遍存在一体化设计、功能单一或缺乏维护的问题,设施满意度最低,人们普遍认为不方便,可休息的地方太少。

海绵生态文化的普世性不足,应加大宣传力度。“海绵城市”的生态文化理念在我国行业内部刚刚兴起,社会大众对海绵生态文化认知度不高,对其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积极作用并不了解。调研发现,大众对城市内涝与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途径尚以传统的排水设施不足或缺乏为主,而对新兴的雨水滞留、雨水回用、雨水景观等设计理念不了解。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加大海绵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使雨水文化口口相传,提高社会各界的生态文化意识。

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思路

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构架。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优化不应仅限于雨水景观的优化设计,还应同时考虑植被、场地、材料、文化及教育等整体景观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根据美国可持续景观评价标准、我国生态景观建设标准等,提出建设可持续的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构架:第一步,优化设计前评估,对场地内部水文、植被、群落生境、材料与文化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场地需要保留与改造的区域,同时增设公众参与设计环节,对场地中功能设施及景观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第二步,用地适宜性分析,根据场地自然、人文与现状条件,结合地域特点确定场地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及不适宜建设区。第三步,优化设计目标,以建设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为总体目标定位,侧重生态与人文两方面解决现存问题,以达到可持续的广场景观目标。第四步,优化目标分解,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五个方面:水生态系统改善,可从雨水景观设计方法解决;植被、土壤及群落生境改善,可从植被生境修复设计解决;场地设计侧重功能优化与完善;材料生态化可应用新能源、可再生及本土化材料来完善;文化及环境教育需重视生态意识及文化保护在场地优化中的要义。第五步,施工及运营维护机制,需要考虑场地优化建设中应加强控制污染及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问题。

海绵型村镇广场雨水景观设计途径。以维持与恢复水文生态本底为目标定位的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在设计构架上应加强雨水设施与景观要素之间的衔接与完善,将海绵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广场文化理念中,使人们在广场景观环境中更加舒适、愉悦地体验自然魅力与人类智慧的交融。海绵型村镇广场雨水景观设计途径:第一步,用地适宜性分析。第二步,按照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对我国各地区年径流量控制率的规定,制定海绵型村镇广场雨水景观优化目标。第三步,雨水系统设计。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水文与气象,测定雨水的体积来管理现场。第四步,典型现存设计选项。根据测定雨水的体积与现状条件选择雨水设施来进行现场设计,从场地源头开始对雨水进行管理,可将雨水渗透/滞留设施、雨水径流传输设施、雨水调蓄设施通过任意组合来达到设计目标。第五步,雨水设施景观化设计。雨水设施景观化是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优化设计的关键,可通过雨水设施功能多元化、雨水植被设计景园化以及海绵生态文化地域化的设计策略来实现。

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雨水设施功能多元化。村镇广场中的雨水渗透/滞留设施在满足雨水径流就地渗透/滞留的功能以外,还可结合城市广场的游憩空间、场地边界绿化带、停车场绿化带、情景化铺装来实现丰富的广场景观品质。村镇广场中的雨水径流传输主要通过明渠流与漫地流的方式来实现,设施主要由植草沟、雨水管渠等构成。广场中的雨水传输设施可具备分割空间场地、景观雕塑、游憩设施等多种功能来满足人们的户外活动需求。村镇广场的雨水调蓄设施位于雨水径流汇集的末端,为多功能调蓄设施。当村镇发生强降雨或防洪排涝有较高需求时,可作为雨水径流调蓄池,有效减低雨水径流,减轻村镇防洪压力。雨水调蓄设施平时可作为下沉广场提供多种游憩功能供人适用。

雨水植被设计景园化。在我国,现代村镇广场的植被设计主要以学习西方广场的现代造景手法为主,以几何形式的排列组合来配合场地道路与活动场地,或以群落式的布置方式作为场地集中绿地的体现,此外,每逢国家节日村镇大型花坛蜂拥而至,展出结束,花已凋零。这些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因借自然的园林植被设计手法有很大差异。与传统广场旱地植被不同的是,雨水植被可有效净化与降低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削减雨水总径流及峰值流量,具备重要的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雨水植被类型、组合方式、地域特性以及净化效果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在雨水植被的景观环境营造中涉及尚少。笔者认为海绵型村镇广场的植被设计应采用低维护、低成本的本土植被,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使场地中雨水植被与旱地植被巧妙融合,创造优雅怡人的景园效果。

海绵生态文化地域化。海绵生态文化是城市回归自然本真的一种体现,是当前环境治理、城镇开发与改造的精神动力。海绵生态文化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核心文化理念,在学术界与业界已得到广泛关注,调研发现人们对新兴的海绵城市、雨水景观等设计文化理念知之甚少,对村镇水污染与内涝治理尚停留在依赖城市排水设施的基础上,因此在村镇建设中宣扬海绵生态文化理念,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尤为迫切。海绵生态文化的传播应体现地域性的特点,在我国不同地域的村镇广场具备风格各异的水文与地形特征,根据不同地域类型的村镇广场来划分不同的海绵生态文化分区,可以加深大众对海绵生态文化的认知度与理解力,对村镇广场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结语

我国的“海绵城市”理论是在吸收借鉴国外雨洪理念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014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提出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建设实施提高到国家战略规划高度,对我国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永续目标有里程碑式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北村镇广场进行专题调研,梳理现存问题,提出建设海绵型村镇广场景观设计思路与构架,对村镇广场雨水景观化途径与策略展开详细讨论。目前,我国的雨洪景观理念与实践尚属起步阶段,还存在水文数据不透明、雨洪径流模拟与计算技术滞后、项目落地阻力大等问题,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本土雨洪景观理论与技术能力,加大海绵生态文化传播力度,早日实现我国海绵城市开发建设的良性发展目标。

(作者分别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系博士研究生、讲师,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本文系2014年底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农村社区生态规划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040707)

【注释】

①⑦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年10月。

②车伍,张{,赵杨:“我国排水防涝及海绵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分析”,《建设科技》,2015年第1期。

③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南方建筑》,2014年第3期,第39~43页。

④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进展”,《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第9期,第50~54页。

⑤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5期,第4~8页。

第4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新技术;新材料;园林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87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下,园林工程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园林工程建设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将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园林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才能实现总体的提高,使园林工程的整体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1 园林工程中新材料的应用

1.1 透水材料的应用

透水砖具有很强的透水性和保水性,因此透水砖被大量应用于公园建设铺地和城市园林绿化之中。当天气晴朗时,保留在透水砖里的水会蒸发到大气中,可以有效降低空气温度、调节空气湿度,达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雨时,不同于雨水在水泥路上四处流淌的情况,雨水可以流进透水砖的底部直到地表,砖内还保留有其中小部分的雨水,最后顺着地下水管道流入河中。这有利于园林工程新技术的创新,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与透水砖功能相似的还有抗冻性强的透水砼,具有快速排水的特性,对于完善水循环系统,改善城市热循环有重要作用。彩色透水混凝土也是一种环保的新型材料。其色彩具有很强的环境配合度,可以与周围树木、建筑的色彩相协调。彩色透水混凝土还具有调节环境温度、平衡地下水位的功能。

1.2 万能支撑器的应用

万能支撑器是从欧洲引进的一种新型的实用材料,由高密度聚丙烯制成,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做园林工程水景项目和园林景观防腐时,用以架空铺设,具有寿命长、质量轻便、安装便捷、易于施工、承重能力大的特点,由可调节基座和可旋转接头2部分构成,同时还能促进排水的流畅。万能支撑器的应用解决了特殊园林工程施工以及后期维修工作的问题,它的多功能更为园林设计师拓宽了设计思路。

1.3 仿木纹混凝土的应用

仿木纹混凝土具有很强的防腐性、耐燃性、耐水性,在园林工程中比天然木材更为实用。从外观上来看,仿木纹混凝土更贴近自然,优雅大气,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融合了混凝土的厚重感和庄严感,可以与真正的木质品的视觉效果相媲美。即使经过长年的风吹日晒也不易褪色生虫,不仅环保,同时更缓解了木材紧缺的状况。

2 园林工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2.1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类似于海绵的特性的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在雨天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并存储,方便随时的利用,实现水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海绵城市集吸水、渗水、蓄水以及净水功能为一体,有效地达到了城市水循环的目标,使城市以自然力量为依托进行自我调节,大大完善了城市排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洪涝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海绵城市的建设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解决了城市的供水问题,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现象。由于海绵城市自身的弹性,可以自如地吸收、释放水分,并在释放水分后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 绿色设计

园林工程的绿色设计是一种环保概念的代表,它不是指表面意义上的绿色植物设计,体现了人们对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反省。在材料的应用方面,力求无污染,尽可能选用天然材料或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降低资源浪费,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h境破坏的目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园林工程绿色设计的基础,以设计绿色建筑为准则,努力促进人、城市景观、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3 BIM技术

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由于技术的限制,需要设计人员在脑中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对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经验丰富程度要求高,同时,也难以避免错误的发生。而BIM技术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建立3D可视化模型的帮助下,能将传统法的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空间模型,有效地提升了图纸信息的准确率。BIM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甲方、设计、施工3方的沟通难度,破除了3方由于专业知识、理解程度不同带来的交流限制,在BIM技术这一协同平台中,由于模型中的构建与现实中的构建相一致,就能以模型可视化的形式,使模型构造简明易懂,促进了大家对园林工程项目的沟通与完善。同时BIM模型自身的关联特点,避免了以往无法对图纸进行局部修改的现象,模型中的构建可以随意修改并无需担心其他受影响的界面,提高了园林工程项目修正的效率性与便捷性,降低了模型设计的错误率。

3 结论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良取得了显著效果,园林工程中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我国城市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但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仍需不断追随科技的发展,与时俱进。新材料与新技术以环保、节能为核心,其应用是对当代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响应,有效地制约了环境的恶化,缓解了环境污染,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美化城市园林景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刘波是湖南省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的一名普通干部,却怀抱改变中国城市规划、城市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的理想。

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刘波给记者翻看他2012年5月4日向七大流域干流城市市长寄出80封信的邮局存根,脸上显出失望和无奈。“把上面的条形码输入中国邮政的主页就能查到,寄过去的信没有丢,都已经被签收了。”

2011年两会期间,刘波曾通过常德市一位九三学社代表提交了《关于建立完备的城市流域管理水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关于建设海绵体城市,提升城市生态还原能力》等7个方面内容的提案。水利部回复了近10页纸,但除了列举水利部多年来在这些方面所做的工作,可实质性操作的内容不多。

这条路没走通。2012年,刘波想起给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松花江、辽河七大流域干流的80座城市市长写信,千字左右的《中国七大流域干流城市市长宣言》中明确写出了他的改造构想:七大流域干流各城市政府以2012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从2013年起,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至5%;从现在起,以建立“海绵体城市”为切入点,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

按照刘波最初的计划,在2012年5月30日前,如有超过60%的城市回复同意,此宣言生效,他会将宣言交给国务院及国家有关水资源管理组织备案,并拟建议第三方机构对宣言中的实践内容进行跟踪评估。

然而,至今无人回复。

全流域管理

刘波关注水资源利用始于2000年他在湖南省环卫协会任职期间。那时他到湖南省各城市开会调研,看到许多地区垃圾场都是露天堆放,直接污染了当地水源,农村就地取的地下水基本不能喝。这些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当地官员的关注,请来德国专家对湖南省负责垃圾管理的技术人员做培训。水资源管理的理念也是在当时湖南和德国的合作项目中被引入的。

2005年,在一位旅居德国的常德人牵头下,德国汉诺威市、荷兰乌特勒支市和中国常德三座城市联合向欧盟提交了城市水资源环境对话项目的申请。尽管申报材料并不十分完备,但水资源环境话题得到了欧盟的重视,在同时申报的100个项目中,唯独这个通过了。

欧盟提供了50万欧元的经费,项目于2006年3月在常德启动。在频繁往返于欧洲调研的过程中,刘波真正领会了欧洲的水资源管理理念。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欧洲上世纪80年代曾经态势严重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巴黎塞纳河的水资源污染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治理。

“他们最主要的理念是全流域管理。大的流域管理是国家级的,地区性的流域管理要成立管理委员会,一二三级流域,形成树状结构,从根部管到每一片树叶。而我们现在不是树状,是碎片化管理。”刘波指出国内水资源管理理念中不科学的因素。

欧洲国家的水资源管理都是在《欧盟水框架指令》的指导下进行的,水框架指令的核心要点是强调整体流域系统的概念,所有河流改善计划的细节都要公布、让民众自由发表看法,所有国家都要定期向欧盟报告工作进展,配合以严格的惩罚条例,对无法完成指令的国家进行惩罚。

我国虽然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等组织,但是它们并没有行使流域管理的职能。我国《水法》中强调行政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际上就无形中削弱了流域管理的作用,地方政府搞开发的时候,不会向流域管理系统申报开发项目对当地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和修复办法。”刘波解释。

打造“海绵体城市”

在严格的水框架监督下,欧洲的水资源管理、污水治理、城市生态修复在最近30年内“脱胎换骨”。

“完备的流域管理法律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机构;注重流域管理规划和城市建筑开发中的水土保持;按就地处理的原则收集和处理雨水和污水;重视河流的生态保护和尝试亲水型防洪策略。”刘波对欧洲经验做出了总结,这其中,他对法律强制城市建筑小区蓄水的做法尤为印象深刻。

德国上世纪80年代末就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90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当地在新建工业、商业建筑和住宅区前,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设施费和排放费。

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敏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德国法律要求每个建筑开发后限制排出来的水量,强制蓄水。上世纪80年代,全球水价最高的是德国,一吨水4马克,其中1马克是上水,脏水回到干净的水,处理费要3个马克,这就是在水价上做引导。而目前欧洲水价平均是1. 75欧元一吨。”

与德国重视雨水管理的方法类似,美国提出了雨水最优化管理方法BMPS,日本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雨水流出抑制型下水道”,采用各种渗透设施截留雨水并收集利用,该计划纳入国家下水道推进计划,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借鉴上述经验,刘波将城市生态修复的理念概括为打造“海绵体城市”: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雨水渗透率,重视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地质灾害。

“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时能吸水,有时又能挤出水。”刘波说,“这里说的吸水和挤水,几乎都是运用自然排放和收集的方法,实现雨水和绿地间的自然交换,不依靠抽水泵等高耗能高排碳的人工方法。实现从人工化城市向自然城市、生态城市的转换。”

从居民楼的屋顶开始改装

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让城市蓄水排水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热点。数据显示,在原始森林的天然流域状态下,98%的雨水都可以下渗和蒸发,只有2%从地表流走。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路面硬化率增高,失去了自我消化能力,雨水无法下渗,径流量超过50%,北京甚至达到90%,雨水流走后,地面蒸发马上产生热岛效应。

“怎样有效留住雨水,又在需要的时候挤出水,成为中国城市特别是北方缺水城市要重新考虑的治水观。”刘波说。

“7·21”暴雨过后,北京水务局和设计院专家也和赵敏华讨论过,认为是北京的排水标准太低。赵敏华说:“这种找原因的方式,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对症下药。北京地势高低不平,广渠门的积水是从上游流下来的,客水为洪,才造成了人员伤亡。改变‘只排不蓄’的概念,从蓄水到排水到用水,系统考虑才能治理好。”

雨水在数千年前就被人们利用,进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发展,雨水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被当做需要解决的“废水”。“北京团城的排水系统,是古人遵循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观念修建成的,都江堰这样成功的水利工程也是因势利导的结果,成功治水,要顺应自然。”刘波说。

刘波建议,“海绵体城市”首先从小区居民楼的屋顶开始改装,屋檐做成凹形槽,雨水通过管道流下,在与地面交汇处堆上鹅卵石缓冲水流下泄压力,然后将雨水引到小区中央的生态湿地,湿地下面连接蓄水箱。“或者像德国一样,一些建筑物屋顶直接改装成生态绿地。但渗透速度必须经过科学计算,如果遇到暴雨,能不能满足最大的暴雨径流,这些都跟草皮下面的沙子直径有关。”刘波向本刊记者展示德国某小区内部的人工湿地资料,小型湖泊旁设置了瀑布景观,瀑布的水就是雨季蓄水。

用收集到的雨水补充地下水,是防止地陷、天坑现象的有力措施。在干旱季节,能够维持小区景观,调节小区的微气候,绿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可以自然给小区降温。

“而单体建筑做了雨水收集处理,就是健全了城市的蓄水细胞,如果每个细胞都这样处理,那么城市生态必定大为改观。”刘波说,停车场和道路两旁也做同样的改装,做成下凹式绿地。绿化带路面稍有倾斜,水都流进绿化带设置的缺口里。初期雨水含有汽油等油污,含铅量比较高,土壤和草皮可以对前10分钟的雨水进行自然的净化过滤。

“通过海绵体城市建设保存好地下水,10~20年后收效会非常明显,100年之内,地下水基本恢复正常。”刘波说。

最近刚从杭州出差回来的刘波惊喜地发现,2001年开放的位于杭州市元宝街的胡雪岩故居,古宅建筑的屋檐采用了和欧洲一样的排水蓄水管道,雨水经过这样的系统收集到一个大水缸里,形成了天然的人工湿地。

“古人有‘天水不外泄’的观念,我正在考证这个系统是胡雪岩家里本来就有的,还是故居后期修缮加上去的。如果是早期就有的,那古人在很久以前就理解了‘海绵体’的意思,并把它运用到自家住宅当中,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刘波说。

“从飞机往下看处处是刀痕”

一些发达国家的停车场本身就具有储水排水的功能,对比中国式的道路绿化,刘波直言很多时候是做表面功夫,“绿化带的植物用托盆高高挂起,完全起不到涵养雨水、调节气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如果结合湿地改造的功能,对调节北京城中的气候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快速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桥、立交桥的同时,城市与乡村的天然河道被切割成碎片。“从飞机往下看处处是刀痕。”刘波说,“最典型的就是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公路割成碎片,大熊猫的活动区域因此进一步减少。”

理想的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应该紧密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一些德国的案例显示人工桥梁下面就是步道,河流下面可以交流,河岸的生态廊道也不会被桥梁阻隔。而当地河流沿线布置着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积水通过公路下的缺口流下,硬化路面下面是沟通的。梯形拦水设施顺着道路坡度修建,一级一级流下来,水流的冲击力也得到缓解。

在中国许多地方,河道经历了由自然坡度向90度垂直大坝演变的过程,刘波的海绵体城市构想要做的,还包括把这个趋势逆转回去。

“修建大坝截断了河道,阻断了鱼类的回游产卵通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生物链条阻断后,自然净化能力就变低,即使不向河里排污,水质也会变差。”刘波说,“建防洪堤都是堵的方法,应该改成生态堤岸,建生态水库、湿地,用柔性波岸代替硬性河床,可以减缓水流冲击力,还能恢复生物多样性。”

三峡大坝现在就在修复鱼类洄游的生态廊道。对于年久失修、已经丧失功能的病险水库,刘波建议直接打掉,把加固资金节约下来用于生态投资。

“生态产业在中国还是朝阳产业,将来它创造的GDP含金量非常高,产业分工明细后还能带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生态修复研究往往停留在纸面研究上,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刘波说。

“阳光谷”和鸟巢模式不适合推广

幅员辽阔的中国,不同地域城市做雨水收集都有不同的考虑重点,据赵敏华介绍,北京、武汉、广州等容易形成内涝的地区,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而昆明雨水利用则要从水资源的角度切入,上海的初期雨水规划,要从提升水质和建造水环境的角度切入。

国内的雨水利用方面,昆明走在了前列,昆明市政府2009年颁布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规定》,提出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的建筑物占地与路面硬化面积之和在15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广场、绿地,城市道路及高架桥等市政工程项目都要建设雨水收集设施。

2011年广州市了《广州市建设用地地表径流控制办法》。而早在十年前,北京就着手建立各类蓄水池、人工湖和下凹式绿地等集雨工程,但收集率却不到1%。

“7·21”大雨过后,北京市出台雨水利用奖励政策,凡小区内建设储水能力达一吨的蓄雨池,政府补贴500元,1000吨补贴50万元。

对收效明显的世博会集雨工程和北京鸟巢雨洪综合利用工程,赵敏华分析说,两者在技术上都套用了国外先进技术,但理念上还是没有脱离人工化的框架。

上海世博会的“一轴四馆”,集水屋面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雨水收集主要用于景观水体补充、绿地浇灌和道路广场清洗。只“阳光谷”收集的雨水,就补给了世博园几十个厕所用水。

但是参与设计规划的赵敏华也承认:“这一套造价太贵,成本非常高,水价超过3元,而目前上海的水价是2元多,这种模式向市场推广,操作非常难。”

北京鸟巢的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最大储水能力高达1. 2万立方米,鸟巢70%的用水都来自回收水,每年可节约400多万元的城市防洪费。

鸟巢附近的龙形水系,虽然是人工湿地,但下面没有与蓄水、回收利用的系统连接,草坪也没有集雨设施,仍然是独立的单元,没有系统化。

“‘阳光谷’和鸟巢这些工程的质量肯定是确保的,后期管理也跟得上,而普通城市小区的集雨工程管理跟不上,效益不大,做好了也只是个摆设,所以政府和公司都不愿意做。集雨工程可能是房子的卖点,但卖出去就没人管了。”赵敏华说。

刘波也不认为“阳光谷”和鸟巢模式具有可复制性:“阳光谷太人工化了,为了收集雨水而收集雨水,是大型的收集工程,不是生态处理方法。用自然的方法做地表的雨水收集才适合推广发展,大工程需要维护费用,本身就是高碳的。”

目前,刘波式“海绵体城市”正在他的家乡常德“试水”。

通过与德国的欧盟合作项目,常德请德国专家做了“水城常德”的重新规划方案。以水为中心,第一步是恢复古护城河;第二步治理穿紫河,穿紫河沿线有六座污水基地,从前的露天污水池改为封闭式,通过污水管道引到污水处理中心,新的河道只承接雨水,与柳叶湖打通,雨污分流;第三步建设城市的生态廊道,把整个城市用水沟通起来,上游农业地区要控制农药污染,水质在未来3~5年内得到彻底改观。

第6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PPP;产业基金;海绵城市

一、国内PPP发展及研究现状

(一) PPP发展现状

PPP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政府提出,目的在于解决经济萧条及急速增长的财政赤字问题,鼓励私人投资。经过30多年的发展,PPP已成为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的主要方式,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中国于1984年开始PPP试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PPP模式的运用已经涵盖公共交通、电力能源、环保水利、邮电通讯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涉及其他公用事业、公共服务、国外项目等。2015年9月,财政部公布第二批PPP示范项目名单,共计206个项目,总投资额达6588.64亿元。

现阶段,我国PPP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政府大力倡导PPP模式的应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但同时,我国目前尚无有关PPP的专门法律。二是PPP项目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有明显扩大,但相比较而言,PPP项目签约率较低,仅为10%(郭培义,2015)。三是我国PPP项目融资方式多样化,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资金、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保理融资等多种方式。但现阶段,我国PPP项目融资仍以银行贷款为主,相比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养老基金、夹层基金普遍参与PPP项目来说,中国PPP项目的融资方式过于单一。

(二) 本文创新点

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关键时刻,经济呈现新常态,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英美等国的PPP模式,针对当前我国PPP发展中项目公司负债率高、融资规模有限、私人部门积极性不高问题,本文研究设计PPP平台基金模式,通过结构化设计,合理解决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政府部门的风险收益分配问题,真正实现产融结合,为PPP发展出谋献策。

二、PPP产业基金模式设计

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面对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号召,引入PPP产业基金,通过整合政策资源方、资金供给方、项目运营实施方等各方资源,实现海绵城市项目的落地,获得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业基金将作为SPV平台,融入基金管理公司、技术国企、政府部门和夹层金融机构,并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由该SPV负责海绵城市的项目选择、方案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特许经营期满后,将项目移交政府,SPV终结。通过结构化设计,产业基金在此过程中既保证了各参与主体的经济效益的实现,也为建设绿色中国贡献社会效益,提升产业基金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一) 组织形式

由于海绵城市项目规模大、资本运作体量大、参与方多元化且投资回收期长,其SPV结构适于采用有限合伙制模式。相比公司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易导致委托问题,有限合伙基金由普通合伙人GP和有限合伙人LP组成,GP投资少量资金,负责基金的主要管理工作,承担无限责任,LP不直接参与基金管理工作,以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且有限合伙制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由此可见,有限合伙制基金更能有效激励专家人才参与企业管理,创造价值,同时使得基金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更为对称,弱化道德风险,有限合伙制也是国际上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主流模式。本文设计有限合伙基金模式如下:

政府授权主体与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参与基金管理运作;金融机构资金和财政资金作为LP,获得固定收益回报;社会资本方即建筑、设计、策划、运营类国企,入股参与海绵城市项目具体实施。如此结构化的设计,一方面政府资金部分入股,与项目合伙人共担风险,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投资者投资信心,另一方面作为社会资本方的国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管理类优势,提高项目建设运营效率,双方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双赢。以有限合伙基金为主体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投资于具体项目工程,到期后移交政府。

(二) 投资对象

本文设计的PPP产业基金专项投资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包括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排水与调蓄设施、水系保护与生态修复等。在可行性分析基础上,优先投资于有稳定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有合理定价机制的经营性项目,保证项目可盈利性,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使政府与社会资本方达到双赢。

(三) 募资对象

金融机构作为LP,获取固定收益回报,为保证项目资金可获得性,考虑引入银行、信托、保险、社保、养老资金支持。银行投资部分,一方面包括政策性银行向导型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包括其他商业银行理财资金借道信托资管计划等方式参与基金,获取投资收益。社保、养老、保险资金以长期稳健收益为目标,刚好与PPP项目未来现金流稳定、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契合,且我国公共资金收益率普遍低下,在产业基金模式下,金融机构作为夹层能实现8%-10%的收益率,显然更具吸引力。

(四) 收益来源及分配

1、收益来源

通过对PPP项目的经营和管理,创造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如对公园绿地上商业项目的规划与运营,包括门票、儿童游乐设施、大众休闲娱乐项目等;场地长期或临时出租(中小型商户、岗亭、社会团体活动、展览等);空中或地面的广告位租售等等。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这些收费项目,既可按项目收入的一定比例收费,也可采取租金等固定收费方式进行。

2、收益分配

收益分配以各方承担风险为基础,以保证项目正常进行为目标。考虑海绵城市建设中各方主体责任承担特点,本文设计如下收益分配方式:基金管理公司按照基金规模获取基金管理费;财政资金作为优先资金,首先参与利润分配,获得3%-4%收益率;金融机构资金作为夹层资金,获得8%-10%资金收益率;社会资本方资金作为劣后,获得利润分配后的超额收益。

(五) 退出机制

产业基金的退出应以不影响项目正常推进为前提,本文对金融机构资金、财政扶持资金和基金管理公司,设计出在不同退出时点以不同方式退出的形式。金融机构资金,在项目建设完成后,以项目清算方式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固定收益。作为LP的财政扶持资金在项目建成后将股权以超低价格转让给政府授权主体下辖投资子公司。特许经营期满后,投资公司可以选择两种退出方式,一是可以转让股权给市场上其他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民间资本,获得股权溢价回报,二是,可以项目附加值带来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三、基金平台模式的主要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 平台基金模式的主要优势

1、基金平台模式更能发挥PPP优势,利用社会资本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基金平台模式下,基金即作为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与政府签署特许经营协议,获取特许经营权,集项目融资、设计、建设、运营于一体,由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全程共同管理基金运作,经营期满后将项目移交政府。

2、基金平台模式下,风险收益分配合理,既保证海绵城市项目的正常进行,也能保证各参与方利益的实现。基金管理公司由政府授权主体下辖投资子公司和民间投资公司构成,共同管理有限合伙基金,保证资金运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同时,充分利用民间投资公司的资金运营管理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年可获得基金管理费收入。金融机构作为夹层参与基金,一方面为PPP项目提供优质资本金支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银行可运用自身风险管理优势,为项目提供咨询服务,辅助进行现金流分析等,使参与各方充分认识到项目风险收益性;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银行退出基金,但建立在前期双方的协商与了解基础上,运营中的PPP项目将更方便寻得银行或银团贷款支持或担保支持,为项目的正常运营提供保障。

3、平台基金模式更能实现产融结合。基金平台模式引入金融机构作为夹层,扩大项目资金来源渠道,而且基金平台本身还担任项目建设、运营,可根据项目资金需求灵活设计引入资金的性质、期限等,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传统PPP模式下,受制于我国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一般只有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国企才能参与其中,凭借自身良好信用和专业优势保证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的良好进行,而其他民企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只能望其项背,导致主体缺位,低利润项目无人问津。

4、平台基金模式更能发挥财政资金效用。平台基金模式中,财政扶持资金仅占基金规模总额的一小部分,通过杠杆的设计,发挥出巨大的撬动作用,同时财政资金作为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出政策引导作用,提高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本方投资信心。平台基金模式在保证项目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有效解决财政收入不足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 平台基金模式的主要注意事项

1、各参与方的主要注意事项。基金管理公司在项目识别、评估中,由于对海绵城市建设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欠缺或自身专业素质不够等因素,可能导致对项目风险收益认识不清,直接影响后续融资、建设、运营的规划与正常推进。金融机构资金作为夹层资金,在项目建设完成后即可退出,本质上属于债务融资,若后期再融资衔接不到位,可能导致资金断流,影响项目运营。

2、基金平台模式下,参与主体更为复杂,参与方之间的协调及风险收益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社会资本方和金融机构,在PPP项目合作中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导致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城府和私人部门之间将不断通过讨价还价的博弈达到利益均衡。如果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始终达不到均衡,也即他们的最终利益都不能按照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将直接影响PPP项目的存在和进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参与主体多元化直接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将更为严重。

3、项目周期长,风险因素难以有效识别和控制。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基金平台可能面临法律变更风险、审批延误风险、决策失误风险、政府信用风险、融资风险、市场收益不足风险、腐败风险等。其中政府信用风险在以往PPP项目失败案例中出现频率较高,追根究底,政府违约主要源于参与方风险收益分配不合理,不管是对项目本身风险收益认识不足还是激励约束机制失效或其他原因所致,政府违约都直接影响社会资本方投资积极性,影响PPP模式的推广及经济发展。

4、项目收益性是吸引社会资本的重要因素。“海绵城市”从概念的提出到试点工作的开展,仅有两年时间,政府也大力倡导社会资本方利用PPP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这一方面说明了政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但同时从另一方面表明,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相应实践经验。对于这个新兴投资热点,项目未来现金流如何评估,项目风险如何识别与应对,项目所需资金规模如何衡量,项目建设标准如何等一系列问题,都增加了项目不确定性,使海绵城市建设难度增加,对社会资本方的吸引力减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 宏观方面

1、加强顶层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PPP项目法律关系复杂,项目流程的各环节既受相关领域现有法律法规管制,也统一受特许经营等法律规范制约,我国应加紧PPP相关专门法律的制定,为PPP项目运行提供指引与保障。

2、完善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鼓励机构投资者或个人投资者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活跃金融市场,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3、培养专业人才。PPP模式最早从国外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PPP的具体应用也完全照抄照搬国外模式。我国应当注重培养专门人才,深化对PPP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注重人才发展的复合型方向,集金融、财务、法律、管理知识于一体,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PPP发展路径,提高项目成功率。

4、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诚信建设。政府违约是影响私人部门参与PPP的重要原因,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行为约束规范机制,明确规定政府职责要求,同时制定不同程度违约惩罚措施,加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发挥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政策引导作用。

(二) 微观方面

1、项目建设完成后,针对项目运营中所需资金,应当考虑发行债券、银行贷款、以项目未来现金流为基础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等多种方式保证资金来源,避免资金中断。

2、针对政府部门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涉及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引入技术单位入伙该有限合伙基金,为海绵城市项目提供技术指引。同时应当挑选实力较强的投资公司管理基金,设置门槛要求,保证基金投向和使用效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作为咨询单位帮助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风险收益分析等,减少信息不对称。

3、政府加强自身约束。一是加强对PPP的学习,深化对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关系实质的认识;二是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三是制定标准化PPP项目审批程序,加快项目落地。

4、私人部门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端正态度,客观评价并积极参与PPP项目。私人部门不应利用政府部门专业知识有所缺乏而签订有失公允的条约,也不应利用贿赂等非法手段牟取,应当与政府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注重企业形象,获取公众认可。

5、加强项目评估,做好市场预测。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都应当进行独立的市场调查工作,掌握项目准确信息,同时通过双方协商提高预测准确性。

6、建立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在风险有效识别基础上,针对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各自优势,双方分别承担不同风险,或共同承担某种风险,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承担审批延误风险、土地获取风险、决策失误风险、招标竞争不充分风险,私人部门承担组织协调风险、能力不足风险、融资风险、技术风险等,双方共同承担项目测算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市场需求变化风险、合同冲突风险等。同时构造风险分担调整机制,根据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力、政府激励机制、风险收益对等原则,动态调险分担(柯永建,2010)。(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1] Robert Osei-Kyei, Albert P.C.Chan.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Public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projectsfrom 1990 to 20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33 (2015) 1335C1346.

[2] V. Khmel, S. Zhao, Arrangement of financing for highway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PublicCPrivate-Partnership, IATSS Research (2015).

[3] 陈志敏,张明,司丹.中国的PPP 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5(04).

第7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立体绿化; “十三五”;发展趋势;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TU986,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5704

1 引言

上海市土地制约和绿地建设的矛盾难以调和,亟需大力发展可替代的绿化资源,它应具有生态效益高、不受用地限制等特征,因此,立体绿化近年来广受关注。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上海市立体绿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的。

1 上海市立体绿化的发展动态

2.1 生态效益与城市愿景

立体绿化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固碳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②调节微气候。具有明显的降温增湿作用,通常可降低墙体表面温度15 ℃,室内温度2~4 ℃,增加湿度8%~12%;③净化空气,杀灭细菌。滞尘作用十分明显,某些植物具有杀菌功能;④美化城市环境。尤其是常规绿地无法涉足的场地。

立体绿化是助力上海市实现城市愿景的有力保障。根据已公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上海市的发展愿景表述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已明确作为上海市的战略目标,包含“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建筑”,实现“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能耗与碳排放下降”等子目标。立体绿化是一种绿色产业,同时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效益能够推动这些目标的实现,势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2.2 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

上海市立体绿化资源总量巨大,开发前景广阔。2013年上海市中心城(外环线以内)未建公共绿地约3887 hm2,全市可绿化屋顶面积超过3000 hm2,主要集中在中心城,若考虑垂直绿化等其他形式,立体绿化资源将达到未建公共绿地的数倍。在中心城开发公共绿地,存在天价动迁费问题,而立体绿化不存在这一问题,相反会随着建筑建设量的增多而同步增长。立体绿化在缓解绿地用地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直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的立体绿化已累计建成163.5 hm2,“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建200 hm2以上[1]。

从城市规划层面来看,立体绿化具有战略意义。《上海市生态空间规划2016-2040》已明确将立体绿化面积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估指标,规划“通过中心城产业用地转型及多层次立体绿化建设,提升中心城环境品质,构建中心城城市森林”。《上海市立体绿化专项实施规划》已编制完成,将明确立体绿化的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落实相关区县实施任务计划,提出相关配套措施,保障生态空间规划的逐步落实到位[2]。

3 上海市立体绿化的现状问题梳理

3.1 低附加值阻碍行业发展

当前,立体绿化存在附加值较低的问题。其成本与常规绿化并无多少差异,功能上也不存在优势,因此人们对立体绿化并不重视。本市立体绿化企业反映,在超过一半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到业主单位对立体绿化漠不关心,常因管理问题造成施工进度落后和苗木损耗[3]。

究其原因,首先应从认识层面进行检视。人们对立体绿化的认识还处在深化过程中,目前有两种较常见的错误倾向,可概括为“表象化”与“局限性”,对深入发掘立体绿化的附加值有阻碍作用。“表象化”是指将事物的外在形式等同于事物的本质,提到“立体绿化”即把它等同于“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设计人员会因此陷于先入为主的泥潭,其结果是设计出更多的“绿化过的屋顶”和“绿化过的立面”,难以发掘新的需求。“局限性”是指自我局限于事物本身来认识事物,割裂了立体绿化与建筑、城市、人和环境的普遍联系。从行业自身来看,常将立体绿化限定于建筑的节能表皮或装饰物,较少从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领域探索立体绿化的可能性。从相关行业来看,很多建筑在设计之初即缺乏对立体绿化的考虑,造成施工和养护的困难。立体绿化本应是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有机整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绿化、建筑、城市、环境和人的需求广泛联系起来,才能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这才是提高附加值的根本途径。

3.2 企业技术与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在技术与管理方面,上海市立体绿化企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3]:一方面,企业中专门从事立体绿化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相关从业人员立体绿化技能不强,表现为对标准规范、技术规程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水平不高。虽然上海市于2010年和2014年分别了《屋顶绿化技术规范》和《立体绿化技术规程》,但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仍存在未全面掌握这些标准和技术规程的现象,在立体绿化的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也表现出对关键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不够的问题,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上,也难以和国外企业一较高低。另一方面,目前立体绿化企业较重视设计和施工,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后期养护业务方面投入不足,行业整体的维护人员数量和能力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3 市政项目养护松懈,配套政策应加强引导

在立体绿化的实施方面,商业项目与市政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商业项目主要依靠业主投资,立体绿化能够提升环境品质,进而提高店铺租金和地产价值,因此商业项目的业主积极性较高,在建设立体绿化后,一些商业广场考虑到自身商业形象,立体绿化养护较好。但在市政项目中,资金主要靠市区两级财政补贴,但却因为管理松懈,后续养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绿化大面积枯黄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于配套政策,立体绿化企业多数希望得到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的政策扶持:如将现有政策规定的立体绿化面积部分折算公共绿地面积改为一比一折算,从而推动更多的业主、企业积极建设立体绿化;此外,立体绿化企业希望扩大补贴对象的范围,如将项目补贴资金部分转移,对立体绿化企业建设量进行折算,直接补贴到建设企业手中[4]。

政府在研究配套政策时,应明确公建项目中立体绿化的养护职责,细化罚则。对作出创新研发的企业应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和支持,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业务量,引导企业朝着技术进步的方向努力。

4 未来五年立体绿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4.1 规划设计层面

4.1.1 从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出发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立体绿化还处于政府主导的推广阶段,“十三五”期间,这一局势将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根据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一方面,人们对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关注,PM2.5浓度已成为每日监测的指标,国内绕空气过滤净化的产品销量巨大。另一方面,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立体绿化来改善环境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个性化要求也逐年提高。

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市场将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它将不再是一片匀质、乏味的绿色,而将具有多样化的形式、色彩及功能。近两年来,上海、杭州等城市相继在高架上采用月季作为悬挂绿化,周边城市相继效仿,就是这一趋势的端倪。高架上的月季维护工作和程序较为复杂,人工成本高,除日常浇水追肥外,还需在盛花期后修剪花蕾,维护工作在夜间进行,并需事先通过交管部门批准。如果说在高架这种非休闲场所里都需要、且能够设置月季,那么在其他场所设置花卉、色叶植物就更不成问题了。商场、写字楼、学校、医院等立体绿化的既有客户群,将对立体绿化提出更多的个性化要求,具备多彩、花香、保健等高附加值的立体绿化,将成为企业必须开发的核心产品。

4.1.2 业务向宏观规划领域延伸

立体绿化业务将拓展至整个城市的尺度。近期编制完成的《上海市立体绿化专项实施规划》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一方面,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的需求十分迫切。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人们不得不寻求避免在“水深火热”中讨生活的途径。另一方面,从规划层面落实立体绿化,力度大、范围广,将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微气候,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未来政府招标的规划设计项目中,必然会出现包含改善城市微气候的内容和要求。随着国内外企业同台竞争的加剧,凭借实时监测和遥感数据来说话,综合热力学分析、微气候模拟、特种植物研发等技术,通过建设量和资金的最优组合,将一个区域的微气候改善到理想的区间,是企业未来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因此,如何进一步开发立体绿化的生态功能,如何从规划层面将这些功能以百倍、千倍的乘数效应扩大发挥,是未来5年的各相关行业研究的重点。

4.1.3 面向多系统的融入式发展

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将与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系统进一步融合,立体绿化将不再作为一种附属物,而是与这些系统紧密结合,发挥立体绿化生态效益的同时,融合各类系统的主导功能,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入式发展模式。独立存在的立体绿化将成为历史,一套城市生态智慧系统将初具雏形。

在绿色建筑方面,建筑的设计理念将首先从绿色生态环境出发,而非传统的空间功能和表皮设计,出发点的不同将彻底改变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从2013年建成的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双子塔,可以窥见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超高层的建筑与大型乔木、灌木相结合,建筑与“立体绿化”融为一体,去掉所谓的“立体绿化”后,建筑随之失去存在的意义。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将不再是一层屋顶草皮或框架上的盆栽,它将摆脱传统观念、建造结构、场所空间的束缚,如流水一般化于无形,但又无处不在、无处不绿。

在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领域,立体绿化也将呈现出融入式的发展趋势。立体绿化将成为拦蓄、利用城市雨水的重要环节。目前,具有独立的雨水储存利用系统的立体绿化,已有样品实验成功,它由太阳能驱动,十分绿色环保。在立体绿化的后期维护和管理方面,引入智慧城市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未来五年,立体绿化将从规划层面深入推广落实,在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日常管理维护势必通过物联网技术以降低人工成本,接入智慧网络的立体绿化还将成为微气候监测、大数据共享的综合数据信息平台,在可持续创新的大背景下,将发挥出以百倍、千倍计的系统效益。

4.2 经济技术层面

4.2.1 自我维持的生命系统

当前,立体绿化的最大问题在于后期维护方面,在室外环境维持植株的生命最难解决。上海夏季酷热,冬季结冰,对植物和设备元件都是不小的考验。世博展览中心和宝钢大舞台的立体绿化,在世博会期间曾惊艳一时,但会后由于人为的疏于养护,也曾大面积枯黄,作为新闻见诸报端。立体绿化本身是生命体,是否能够自我维持,是立体绿化成功的关键。自我维持不是说丝毫不用人工养护,而是应该在能量、物质方面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不同气象环境下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在能量方面,立体绿化应该使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并具有储存和转化这些能量的功能;在物质方面,主要是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有非常多的植物都能适应上海的气候和垂直绿化环境,只要做到在市政停水断电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自身的能源、物质系统保障植物的供水,就能够避免许多因人为疏忽带来的后期维护问题。

4.2.2 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立体绿化的经济效益至今都是人们较少谈论的议题。人们最常讨论的是,立体绿化能够降低室温,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但这只是一个实验数据,上海城市生活的实际情况是,室外空气温度整体很高,只要开着窗,室内温度就不可能降低。只有从规划层面铺开建设立体绿化,才能对城市的整体气候环境起到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立体绿化需要财政补贴才能推广的原因,即点状的立体绿化建设,生态效益十分有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这是立体绿化较难在居住社区推广的主要原因。

未来5年,立体绿化在经济效益方面应有所突破,宜结合城市农业、休闲园艺等多种热点,与多种业态进行融合。例如,2014年,上海市闵行区某知名购物广场建设了占地3000m2的“屋顶农庄”,为市民提供亲手栽植果蔬并收获果实的体验,针对不同时令和季节,提供不同的栽植品种,由客户购买小苗并租赁养殖器皿,农场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日常管护,植物成熟时通知客户来收菜,目前蔬果已多达百种。运营两年来拥有年均20万人次的客流量,无疑是十分成功的[5]。客户大都是周边的居民,通过种菜的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友谊,也为商家凝聚了人气,立体绿化与商场形成了共赢的业态组合模式,开拓了居住社区的立体绿化新市场。

4.2.3 强调生态防治功能

未来5年,在立体绿化建设量逐年扩大的同时,应注意蚊虫的生态防治。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领域出现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以登革热为代表的蚊虫携带病原体传播的疾病有增长的趋势。上海市小区环境中的蚊虫数量不在少数,病原体的主要携带者为白纹伊蚊,在全市范围分布广泛。白纹伊蚊繁殖力极强,小型积水也能滋生,防治的最好方法是“生态防治法”,主要手段为避免积存雨水、污水。立体绿化首先应避免积水的问题。室内垂直绿化常配套废水收集装置,位于垂直绿化基座底部,会存在积水问题,除及时排除外,还可考虑设计其他方式,如结合观赏鱼缸,养殖一些灭蚊观赏鱼类,如孔雀鱼,可有效灭除蚊子虫卵及幼虫,还可利用养鱼水浇灌植物,达到增强观赏效果、蚊虫生态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的三重效果。其次,在植物的选择上,可选择搭配具有驱蚊效果且适应上海气候的植物品种。

4.3 创造新的需求

4.3.1 模块化带来的无穷可能

传统的绿地景观植物一旦落地生根就难以改变,其种类、季相只能由景观设计师和业主提前预设,不存在受众、客户自行调整的可能,而且一经实施,景观的特色在数年内基本会保持一致。立体绿化的模块化结构单元,决定其能够具有传统绿地景观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即更换和组合。例如,立体绿化可以随季节进行更替,一年四季都能体验到植物最美的一面。而且经过一季的展示,价值较高的植物可以回收养护,等到来年再次投入市场,即便过去的客户不再订购此类产品,还会有其他客户希望进行尝试,如此循环利用可以有效降低购买成本,创造更多的消费者和市场价值。深入细分既有的需求,将其进行合理的搭配,可提供的立体绿化产品将多到不可计数,这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

模块化的结构单元还便于搭建成不同的构筑物形式。目前建筑设计领域较为前卫的有机形态建筑,多使用金属、玻璃或混凝土模块作为建筑表皮,虽然建筑形态是有机的,但建造的逻辑却是模块化的,模块化的立体绿化正好能适应这一建造逻辑,随着人们对无生命建材的视觉疲劳,立体绿化必然将作为新的选择。立体绿化应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开发出更为灵活多样的模块结构。

4.3.2 “立体绿化+”,未来绿色科技新景观

立体绿化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它可以搬来挪去,可以随人们的意愿,走进传统绿地景观不能涉足的人类活动场所,基于与人类更亲密的接触机会和自身的技术含量,将萌生出全新的绿色科技新景观。例如,在夏日炎炎的室外公共场所,如配备了立体绿化的公共候车亭,立体绿化通过自身的探测系统,监测到室外温度过高,空气湿度过低,候车亭中还有人在等车,随即打开净水喷雾加湿系统,为场所降温,并启动雨水循环利用系统,给自己浇水,完成一次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这些技术本身已十分成熟,但如果将之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会带来全新的绿色科技体验。“立体绿化+”的开发模式,将引发新一轮绿色科技的应用创新,成为未来五年的新热点和新景观。

5 结语

“十三五”期间是上海市立体绿化发展的黄金五年,政策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各种市场机遇多于技术瓶颈,只要顺应市民需求,追求核心技术,抓住市场机遇,提高立体绿化的附加值,优化后期养护管理,就完全有机会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营造出生态改善、技术创新、行业发展的多赢局面,未来的“城市森林”已隐约出现。

参考文献:

[1]陆月星.加快立体绿化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上海市立体绿化发展概况和前景展望[J].国土绿化,2014(10).

[2]方 岩.上海市立体绿化推进情况及发展构想[R].上海:2014上海建筑绿化技术高峰论坛,2014.

[3]盛露鸣.上海市立体绿化企业现状与发展[J].上海绿化市容,2015(2).

第8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英语 教学模式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科技形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理念,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社会行为与社会形态。“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促进传统行业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之下,本文将探究将互联网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首先分析互联网+的内容与特点和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其次分析研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引入互联网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影响

一、互联网+的内容与特点

1.互联网+的内容

互联网+的内容在上文中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互联网+是一种很新的理念,正在大规模的应用于各行各业,门类众多,形式复杂。

2.互联网+的特点

依据上文中分析的互联网+的内容,来探究互联网+的所具有的特点,经过分析,本文认为互联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先进性:互联网+的技术先进性很好理解,即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互联网与计算机都是科技革命的代表性产物,具有技术层面上的先进性。因此使得了互联网+具有了技术先进的特点。

(2)广泛的适应性:互联网+体现的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广泛的适应性便是指互联网+可以与众多的行业与活动相结合。例如,互联网+海绵城市的研究,互联网+汽车全寿命保养的研究。

二、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1.初中英语教学的内容

初中英语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接小学的启蒙性与导向性。较为深入地讲解英语知识,以及英语知识的实践性应用。与此同时,也为高中深入性的英语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2.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研究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主要由以下特点。

(1)全面性:英语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全面的学习涉及此门语言的所有知识。

(2)障碍性: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具有一定的障碍性,这是不难理解的,首先一门语言肯定是复杂的,学好并不容易。其次还有两大方面的原因影响,其一,语言环境的限制,中国学生在大的汉语环境的影响下,使得其对英语的实践性不强。其二,可以说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英语便代表着西方文化,正如汉语代表着中华文化一样,这使得中国学生在中华文化大的环境中不能很好地的接触和理解。

(3)实践性:总的来说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就是要应用的,因此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性,加强英语的实践性练习,才能很好地提升初中英语的教学水平。

三、互联网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影响

将互联网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必然会对初中英语教学产生影响,为此我们探究互联网究竟如何影响初中英语教学。本文将从教与学两方面展开,来探究其影响。

1.引入互联网对“教”的影响

引入互联网对老师教学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互联网使得教学资源容易获取,为此老师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

(1)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学者在不断地思考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其内容,提升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引发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

(2)学生学习水平评价方式的改变:互联网与初中英语结合,使得老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不仅仅以英语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而是从各个方面,去综合地分析一个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甚至去建立一个系统的评价系统。

2.引入互联网对“学”的影响

引入互联网对学生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总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资源变得丰富: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初中生在学习英语时可以在互联网中寻找到大量的学习资源。

(2)方便快捷地了解西方文化:上文中已经提到初中生学习英语具有文化障碍,将互联网引入初中英语教学中,学习可以通过网上资源了解西方文化,通过英文电影小说等的形式,了解西方文化,有利于τ⒂锏难习。

第9篇:对海绵城市的理解范文

他,就是一位崇尚学无止境、对自己永不满足的山东大汉――孟康。

执著

孟康是山东淄博人,从小受摄影师父亲的影响,对艺术有着莫名的喜爱。父亲在山东淄博摄影界小有名气,这使得孟康熏陶其中直至走进艺术殿堂。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孟康,正赶上时期,文化课经常不能上,他也乐得能有充足的时间手不离纸笔不离画,希望自学成才当上画家。1977年结束,高考刚刚恢复后,他就考取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校。后来,他还有些遗憾: “当时的信息很少,我就知道这么一个美术类的学校。”虽然学校的名气不大,但是孟康却受益匪浅。学业结束时,他的绘画功底已经相当扎实。而这也是孟康迈向自己艺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

毕业后的孟康,通过努力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在艺术殿堂里的深造,让孟康如鱼得水,不断汲取艺术营养,丰富自己的学识。毕业后,孟康做过服装设计、建筑设计。1990年孟康再一次选择大学深造进修,坐在了同济大学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室里。

如果给孟康算笔账,至今在他生命中50%的时间都放在了学堂上。如今又在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的孟康就像一块贪婪的海绵,不停地汲取着艺术精华,不断地挖掘着自己的艺术天分,等待厚积薄发时刻的到来。

孟康在不断学习中练就的功底在2006年真正辉煌了一把;他的蹴鞠雕塑被国际足联收藏。蹴鞠发展于汉代,丰富于盛唐,普及干宋代,是足球的雏形。孟康用自己的蹴鞠雕塑告诉世界,中国才是足球的发源地。他的蹴鞠雕塑给中国人争了面子,也给他自己找回了满足。

其实,孟康还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城市雕塑“城市之光”、“管仲”、“圣球之缘”、“太阳”等,被不同的城市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标志,耸立在这些城市的中心广场。

释放

孟康不仅在吸取,同时也在释放,把饱含艺术气息和作者心血的作品呈现给社会,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现在山东省的不少地方都可以见到孟康的雕塑作品,展示了从历史到未来的视觉感官,一尊尊雕塑似乎在传达着他对于艺术的种种领悟。在这些作品中当然不乏佳作,其中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管仲的塑像是不得不提的。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绩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世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被誉为“天下第一相”。要为这样的人塑造雕塑是有很大压力的。当时主办方采取面向全国征集作品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几百幅作品参加竞选。孟康是个一旦发现机会就不会让它轻易溜走的人,他投去了自己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似乎是命运的眷顾,经过层层的筛选,孟康的作品脱颖而出,被最终采纳。如今孟康的管仲塑像就竖立在管仲墓前。当时这尊雕塑一面世,就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尤其是管仲的后代们,他们瞻仰着这尊雕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老祖宗,对雕塑作者的传神之笔称赞有加。

面对好评如潮,孟康却只是自谦地说: “管仲雕塑能够做好,只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对这里的文化比较了解,仅此而已。”

这次的成功已经使得孟康在雕塑界家喻户晓了,但这却只是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更大的收获还在等着他。

2006年的一天,蹴鞠发源地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区委区政府通过互联网向全国公开招募蹴鞠雕塑作品。在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机会,对于一个把艺术当做自己生命的人来说,是展示自己的最好舞台,于是孟康就被这股强大的磁场吸引了过去。参赛之前,孟康大量翻阅我国记载蹴鞠的历史资料,并广泛咨询各方专家意见。作品中不乏雕塑界的名人之作,竞争可谓相当激烈。经过层层的筛选,孟康的蹴鞠雕塑一举夺魁。又一次成功中选,孟康清楚地意识到,这与自己对蹴鞠文化的理解和扎实的绘画雕塑基础密不可分。他说,这次之所以能中标,是因为我把握了中心,没有跑题吧。说这话时,孟康略显出腼腆的微笑。

本以为这次的机会与往常的没有什么区别,成功的中选,让自己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说明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已经是很欣慰的事情了。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他。早在2004年的时候,国际足球联合会对于世界足球发源于中国山东临淄的蹴鞠就给予了认可。在随后的几年,临淄区委一直筹划向国际足联赠送些关于蹴鞠的作品。2006年,孟康的蹴鞠作品中选,2007年初,临淄区就正式将赠送方案递交给了国际足联。当孟康的蹴鞠雕塑作品一送达国际足联,就令在场人员叹为观止。他们感叹中国蹴鞠的不可思议,也感叹作品的栩栩如生。孟康这一次的成功“释放”,让世界也为之一振。

拓展

孟康希望自己能在艺术领域天马行空自在遨游达到一种游刃有余的高境界,因此他必须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在雕塑方面的成功并没有使孟康感到自我满足,他在寻求自我突破,开始做陶瓷、国画等各个方面来拓展自己。

现在,孟康仍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自己的国画。他说,目前国画在世界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那么作为一种真正的民族的东西,自己有责任将这一艺术继承发扬下去。虽然之前没有正式学习过国画,但是在国画进修班中,孟康的绘画水平却超过了很多已经学习了十几年国画的人。孟康坚信“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他始终认为艺术不能只用单一的手法去体现,艺术需要丰富多彩,需要立体多维,需要作者高超的综合素质和修养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

如今,步入中年的孟康正值年富力强的黄金年段,依旧保持着追求更高境界的诚心使他随时在自我鞭策。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在艺术领域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