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借月抒怀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借月抒怀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借月抒怀的诗句

第1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1.水何澹澹,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6.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造化钟神秀,_________。(杜甫《望岳》)

9.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0.白头搔更短,________。(同上)

11.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同上)

13.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____,都护铁衣冷难着。(同上)

15.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6.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 夜来南风起,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

18.__________,童稚携壶浆。(同上)

19.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0.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1.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3.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李商隐《无题》)

24.无言独上西楼,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5._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6.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27.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8.________,亲射虎,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9._____。______,又何妨!(同上)

30.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31.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同上)

32.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33.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同上)

34.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5.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6.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同上)

37.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8.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9.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同上)

40.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理解性默写,根据要求用诗文原句或自己的话填空

1.《关雎》中的男子由____,______引起____,____的美好联想;______,____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2.《蒹葭》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酒》中表达诗人远离世俗名利羁绊,虽身居“人境”但闲静无忧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展现诗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5.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9.《行路难》中最能表达诗人李白坚信理想抱负一定能实现的倔强、自信、执着精神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望岳》中表达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忧国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下的咏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1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风见雪,创造别开生面的开阔雄奇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描写沙漠风光,烘托送别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描写饯行场面,帐内帐外互相映衬,表现友情浓烈深挚、心胸豁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送别场面,把离别的惆怅深情融于雪景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诗人刘禹锡对仕宦升沉、世迁的豁达胸怀,蕴涵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6.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割麦者辛勤劳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描写拾麦者因________,______而抱子拾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重赋下的农民深切同情和关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戒备森严,不可侵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用烘托手法描写将士们黄昏练兵,威武雄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描写深夜奇袭敌人的悲壮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达自己维护中央集权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9.杜牧在《赤壁》中借题兴叹,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0.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误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2.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______,_____;抒写缠绵的相思之苦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

2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描写与中原迥然不同的塞外秋景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思乡和建功的矛盾心理,抒发爱国情怀的词句是____,_____。

24.李煜在《相见欢》中借助比喻抒写离愁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白描手法直抒亡国哀思的名句是______。

25.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6.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以便御敌立功、报效祖国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慰藉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  29.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深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0.辛弃疾在《破阵子》中追忆军营生活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直接抒发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3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特定时间天涯游子之悲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谴责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离京却不忘报国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开放性默写根据你的积累,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原句,答案不限课内外

1.描写春景的。2.描写夏景的。3.描写秋景的。4.描写冬景的。5.咏雪的。6.咏莲的。7.咏菊的。8.描写高山的。9.描写山水的。10.描写花的。11.描写鸟的。12.咏叹花鸟的。13.描写登高远眺的。14.描写洞庭湖的。15.描写长江的。16.涉及黄河的。17.蕴涵深刻哲理的。18.描写征战生活的。19.描写战地红旗的。20.描写农耕生活的。21.描写农村淳朴好客风尚的。22.直接描写真挚友情的。23.直接抒发豪情壮志的。24.情景交融抒发惜别深情的。25.抒发爱国情怀的。26.抒发理想抱负的。27.托月抒怀的。28.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29.抒发忧国思乡情怀的。30.咏叹历史兴亡的。31.以古人自喻的。32.巧用历史典故的。33.抒发思亲情怀的。34.描写大海景象的。35.描写塞外风光的。

四、语言的运用与化用运用出自课文的成语、格言、名句或者对其加以点化,自选话题,造句或写话

1.辗转反侧: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___

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_______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___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___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_______

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_______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

1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

1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_______

1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

1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___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

1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__

1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_________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

2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___

2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_______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

25.沙场秋点兵:_____________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

28.写出出自《〈论语〉十则》的六个成语,并任选三个造句或写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或写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写出出自《桃花源记》的四个成语,任选其中两个,各造一句话。

答: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写出出自《岳阳楼记》的五个成语,并任选两个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写出出自《醉翁亭记》的两个成语,解释其现代常用义,并各造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自选话题,用出自《出师表》的下列成语或名句造句或写话。

①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顾茅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出自《鱼我所欲也》的成语是哪一个?对这个成语,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理解?请造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久了。只有这不尽的长江之水永远滚滚东流。

想着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这首词就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知镇江府任上。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庭抵御金兵南下的江防前线。作为守令,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总是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章。

【典故化用】

1.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诗写的是一个客居异乡的诗人,看到时节的代谢、大江的东去,有感自身身世飘零的一种低沉的叹息。但词人此处借用,便将其与恢复失地的宏大志愿联系在一起,同眼前祖国南北分裂的形势,同千古兴废的历史往事结合在一起。因此,作者在此所发出的是一种忧时忧国的感慨,境界更为阔大,意蕴更为深远。现在这一名句常常被理解为“揭示了人世间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将永远向前发展”的哲理。

2.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这是借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故事。书中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他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反衬当权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竞争的对手很少。

3.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借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的故事: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只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但言外之意却十分明显,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既表达了自己对孙权这样杰出人物的倾慕与怀念,同时也曲折含蓄地对南宋当权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现在常常被用来比喻希望晚辈胜过长辈。

【内容主旨】

词的上片写“千古兴亡”的感慨;下片写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全篇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卫国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这首词通篇运用了“三问三答”的方式,既层次分明,又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既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又巧妙地将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借古讽今,述志抒怀。

【重要词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句中的“望”和“满”两字用得极其传神,前者是动词,因词人身在高处,且所关注的是中原广袤的失地,所以只有用“望”字才能准确地表现他阔襟和豪迈气概;后者是形容词,意为“全部充实;达到容量的极点”,它既交代了“望”的结果,又与作者心之所往形成鲜明的反差,揭开了词人胸中的郁积,使其不禁兴起了对“千古兴亡”的感慨。

【诗歌风格】

豪放明快,乐观昂扬。

【模拟练习】

1. (1)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2)从全篇来看,诗人是运用何种方式来述志抒怀的?

第3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月明星稀好景致,便引诗情到碧霄。脑中突然闪现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太常引》一词——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恒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面对中秋的一轮满月,辛弃疾所抒之情,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

一阵秋风拂过,挟带着明月的空灵和清澈,一股诗情又溢上心头——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的《霜月》叫我陶醉在他绵绵的诗情中,融化在这溶溶的月光下。深秋季节,词人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秋色明朗单纯,月色清幽空灵,冷艳绝俗。李商隐为人们盈造了一个美妙想象的摇篮,唤起了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蓝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

中秋佳节,是诗人词人最爱抒怀创作的时间。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仙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圣杜甫的“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樊桂仰天高。”无不是借中秋的这轮明月来寄托情思,表达情感,而正是这些古色古香的诗词歌赋,唱咏感叹使得中秋这个传统佳节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音律的和谐美以及诗情画意的浪漫色彩。

我突然想起了一年让我悲恸万分的事。就是在很多年前的中秋节前夕,张爱玲女士在美国的寓所里被发现时,她的灵魂已早早地飞到了天堂上。

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莫,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着谁也找不着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云”,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

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一位女诗人临终前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空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此间情景,很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场所与他无缘。

女诗人的小木屋空了,不必在别处寻找,她们只会云了太空。

正这么想着,凉风阵阵袭来,雁阵惊寒,树叶飒飒作响。忽然从天边传来一阵嘹亮的吟咏,所咏之词竟是李白的《关山月》,接着却是另一个声音,后来,声音逐渐增多,耳边也嘈杂一片,不得辨认。后来,便是嫦娥的哭泣声,还有吴刚砍伐桂树的斧声。在这一年一度的时刻,月亮为他们献上最皎洁的光,让他们在宇宙之中团聚,赏人间风景,再抒心中之情。

第4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歌鉴赏特点 强化训练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反片面

第5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一、通读全诗,把准意脉

首先,须从诗题到诗人到诗句到注释,通读几遍,迅速把握关键之点,判断全诗的基本内容和感情,以确定解读的基本方向。

一是基本内容,即它写的大概是什么,或送别、或思念、或怀古、或伤春、或悲秋、或写景、或抒怀、或边塞、或行旅、或闺怨,等等;二是情感倾向,或悲伤、或惆怅、或哀怨、或喜悦、或愤怒、或壮怀、或嘲讽、或批判,等等。

虽然诗歌具有多重意蕴,解读具有较大个性化特征,但它总有其基本边界,因此,这一步并不在对这两方面作具体、准确把握,而在“面”的统摄下解读“点”,再由“点”来理解“面”,以防止对一些“点”作孤立理解,导致解读溢出边界。

赏诗有一些着眼点,笔者把它称为品读诗歌的“意脉”,这是比较明显的信息。通读全诗应特别注意这些信息:它们好比人的脉搏,抓住了这些点,就把准了诗的基本内涵。它不同于“诗眼”,诗眼是一点,而且由之一般只能探知大略,况且对学生来讲,并非都能准确抓住,而由“意脉”可以理清情感走向,寻索诗意。这些“意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题目、作者、注释、首句、尾句等,它们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着眼点。

1.题目往往概括或点明了诗歌基本内容、写作缘由等,由之能迅速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如《秋兴》,明确了此诗是因秋景而有所感发,乃触景生情之作;《咏怀古迹》是借古以抒怀,古迹是触发点,抒发个人情怀是其旨归;《马嵬》直接点明写马嵬之事。

2.首句和尾句一般表明情感旨趣,词则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如,鉴赏《锦瑟》一诗的重心在中间两联,但笔者在教学时,不是从头到尾进行,而是提示学生首先抓住首尾两联,找出点明诗意诗情的字词。学生迅速把握了本诗的基本内容:“思华年”,即追思美好年华,“追忆”、“此情”则表明诗人对过去情感的回忆,“已惘然”则透露出诗人的遗憾、茫然、失落甚至沮丧之感。这一步对学生来讲是非常轻松的,再回过头来理解中间两联四个典故的用意,就更加容易了:诗人不过是借它们来表达自己对过去美好年华或者对某段美好情感(爱情?夫妻之情?师生之情?)的追忆罢了。这首诗的晦涩难懂,恰恰在诗人未曾点明“此情”到底是何情,让后人难猜,而后人却又被它们吸引而纠缠不休,四个典故原本就是非常虚幻缥缈的神话传说,再化事为景,就给不明的“此情”点染了层层朦胧、迷离的梦幻色彩。这样稍加点拨,中间两联的用意学生就很容易明白。

3.注释一般明确或暗示了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原因、作者基本情况、难点等。作者如果是我们熟悉的,还应当联系其身世、思想状况等。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题,对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背景通过对“万岁山”、“蓬壶殿”的注释来交待,同时,要求考生对岳飞有基本了解。

二是诗中带有主观性情的字词,由之能够直接探知诗人的情感意绪。

这种路径适合情景互见和情景交融,或抒情较明显的诗歌。古典诗歌重在抒情,多数诗歌有较明显的主观性情感字句。即使是写景诗,意象也往往直接染上了情感。例如,《登高》(杜甫)中诗人用“急”、“啸哀”、“回”分别描绘秋风、猿啼、飞鸟,给人以焦急、紧迫、悲凉、郁塞不通之感,这分明是诗人情感的直接体现。又如,梳理元曲《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的思想感情(情趣),只要着重抓住“春归”、“留春住”、“寻春”这些关键词语,联系“渺渺予怀”一句,就能够准确回答。

所以,第一步通读全诗,就是要特别注意上述“意脉”,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为进一步解读做好准备。

三是明确节奏,反复诵读。这主要是用于平时教学中。诗歌是追求韵律节奏的语言艺术作品。明确了节奏,就明确了诗句的意义层次。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节奏,它并不一定是朗诵效果(因为朗诵是为了准确传达诗情,但准确理解诗情却是声情并茂进行朗诵的前提),而在反复诵读,甚至读慢一点,可逐渐激发读者慢慢思考和回味,则意义慢慢就显示出来了。例如,《登高》(杜甫)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人说它有八层意思,对学生来讲,如果能读出六层意义,也非常不错了。只要找准节奏,意思就出来了。这两句在抒情中有叙事。在欣赏这一联时,笔者先让学生划分节奏,然后按照节奏,慢慢读,边读边想,学生基本能找出七种意义。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可培养学生对诗歌节奏特有的敏感,易于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还原情景

分析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基本功。意象不仅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还指被诗人主观取舍、提炼后用以表达特定感情的形象。它是诗人精心选择的结果,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形象化),而不是客观再现。很多诗歌只见景,不见情,而是将情寓于景物描写中,这就需要抓住意象,分析其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境,追溯诗情,勾玄意蕴。

一些诗歌,表情达意非常隐晦,不容易把握。中国古典诗歌多以悲情、伤感为主调,这会让我们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形成固定思维,影响我们对诗情的把握:本来抒发哀情,我们却认为是乐情;格调是明快的,我们却认为是悲伤。因此,只有把握意象的特征,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例如,杜甫的《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一些学生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情。原因有二:一是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孤立解读一些“关键点”:既然是“遣心”,那么心情一定不好,需要排遣,既然有“雨”,那可能就有悲伤,而尾联“两三家”,那说明诗人是孤独寂寞的,不能说这样的理解一定错误,但至少它不准确;二是因诗歌鉴赏量不够而缺乏对诗歌的直觉把握能力。

读完这首诗,我们很难按照“把准意脉”这一路径找出表明情感倾向的关键点,也难以直接明确诗人是喜是忧。这首诗写的是城郊微雨中的春景,面对这样的春景,诗人的心情到底如何呢?全诗以写景为主,没有抒情和议论性字眼,仅有“遣心”和“眺望”表明诗人在做什么。“遣”有排解,但也有消遣、打发之意,到底做何解读,需要联系全诗。

“眺望赊”即视野开阔,说明诗人的心情轻松。他抓住城外典型景物,简笔勾勒,炼字的精到,刻画出景物的特征,而不失工笔之趣。“澄江平”、“幽树”“多花”、“鱼儿出”、“燕子斜”这些意象,营构出一幅动静结合、远近相接的平原春景图,给人以生机、活泼之感。而尾联呼应了首联的“去郭”,中间两联的写景,有动却无声,气氛宁静。尾联两句构成对比,以“十万户”的“城中”来衬托只有“两三家”之“此地”的清静。言为心声,可以窥知,诗人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和清闲,字里行间流露出轻松、喜悦和对眼前景象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全诗正好生动地诠释了“遣心”的基本内涵:随意散心,闲逸自然。

这一路径,是还原诗境、创造诗境的过程,是把意象构织成一幅画面。本质上,这是从诗句的翻译中得到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对诗句的翻译作为一个重要手段贯穿在诗歌教学中。翻译古典诗歌有一定难度,但适当的训练,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把诗句基本翻译出来,诗意基本就明白了。这可以作为学生的基本功加强训练。

例如,笔者在教学《秋兴》(其一)时,第一步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的理解非常到位,基本能准确理解“塞上风云”、“丛菊两开”的双关手法。又如,《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这首诗以形象的方式直接阐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季节变换是自然规律,我们就没有必要为春天的离去而感到忧伤,何况正如夏天的阴凉,每一个季节都有其可人之处。它以乐观之笔对自古以来太多的伤春之情进行了反拨。如,2012年重庆高考题:“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鹧鸪天]金·王寂)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只要将这两句基本翻译出来,并抓住两个明显的字“瘦”、“肥”,答案自然了然于胸。又如,2010年全国高考题选了刘孝绰的《咏素蝶诗》,其中一个问题是:“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只要把诗歌前六句翻译出来,稍加概括即是。

不过,一些意象有固定的寓意。例如,“月”之与团圆、思乡,“柳”之与别离难舍,“浦”之与送别,“子规”之与思念、思乡,等等,这些需要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不断积累,予以熟练掌握。

三、品读语言,深究意蕴

语言是进入诗歌的第一道门坎,也是深究意蕴的唯一门径。古典诗歌的语言因其凝练而高度浓缩,意蕴丰富。它讲究炼字炼句,追求意义的最大化。很多字因其用得巧妙、精当,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耐人品味。仔细品读这些字,往往能探知诗人隐微的感情,触及诗人的灵魂。它往往成为理解全诗的关键。再由字而句,由句而篇,全诗意蕴豁然开朗。如,《咏怀古迹》(其三)前两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首诗让人着迷处在语言的精深微妙。首联以雄伟的“群山万壑”起句,如异峰突起,极有气势,非常不凡,用意何在?“赴”字化静为动,以拟人手法把群山万壑丛聚如驰骤之状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让人联想到长江两岸绵延不断的群山和无数沟壑,进而联想到滔滔滚滚、奔涌向前的长江水。下句则点出昭君出生地,直接引出所咏之人。群山万壑与滔滔江水集中一地,奔涌向前,情态急迫,仿佛不是奔向荆门,而是奔向昭君。一个人是如此值得景仰,其悲剧让高山大河似乎也为之动容。昭君的悲剧就显得非常深沉,昭君的形象就显得异常高大。这包含着诗人对昭君深深的敬仰。同时,起句语势雄奇,节奏急迫,而接下来的“生长明妃尚有村”却趋于平淡,节奏立即变得舒缓,前后形成对照,前句映衬了昭君的崇高,也反衬了明妃的悲剧性命运。从头至尾,气势由高而低,调子越来越低沉,恰是昭君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这与诗人的命运何其相似!同病相怜,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使一个“赴”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意蕴,实在叹为观止。

第二联里,“连”,一般解作“联姻”。其实,何尝不可以解作“连接”。解作“连接”,既包含“联姻”之意,让人想到昭君稳定中土、安定边疆的历史功绩,自然回应了起句不凡的奇笔,又把汉宫华丽的“紫台”与荒远的“朔漠”紧密相接,两相对照,与“一去”相呼应,把昭君命运的陡转直下尽然昭示,人物命运的巨大落差轩然展露,让人惋惜异常。一句“独向青冢向黄昏”,无尽的悲凉感不由得沁透全身。昭君的孤“独”不单是死后永留朔漠的孤独,活着之时的孤独亦不亚于身后:在汉宫里,她是孤独的,在朔漠更是孤独的,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截然不同,即使能说“胡语”,在昭君的内心,恐怕都难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之中,可见这种孤独不仅是身心的孤独,更是精神、文化、传统的孤独,这种孤独如人被投于广漠的荒原,为人称颂的佳人,也将被时光抹平在苍凉的时空里,当后人面对“青冢”,还有谁知道这曾经是让多少人咏叹的明妃呢?一个“向”字,不是“向”太阳,不是向汉宫,而是向“黄昏”,让“青冢”与“黄昏”永相伴,何其落寞,何其凄凉!时间似乎将抹去一切善恶美丑,只留下苍凉的黄昏。可以想见,诗人能够体会到昭君的孤独,那么他自己的孤独会是何其深重!如此苍凉悲慨的意境,是昭君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人的情感在此极度低落。其他如“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秋兴》(其一)中的“系”、“催”、“刀尺”等都是具有丰富意蕴的字眼。

由此可见,对一些重要字词的挖掘,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字词,能引领学生进入古诗的内核。

四、读懂诗歌,抓住手法

通过前述几种途径,可以读懂诗歌,也是进一步品读诗歌的基础和前提,但要准确深入体味诗歌意蕴,还必须掌握和熟悉一些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衬托、夸张、拟人、对比、借代、谐音、双关、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烘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中见景、寓情于景等表现技巧。这些手法是比较明显的,在局部具体展示出来。在此,择要谈谈一些手法的把握。

情中有景,或情中有事,或事中有画。这在杜诗中多有体现。如,《登高》的后面两联,直接是抒情,但明显有叙事,叙事中我们见出这样一副悲壮的画面:诗人伫立高处,睹物思远,悲家伤国,坎坷艰难,迟暮多病,穷愁潦倒,壮志难酬,怆然泣下。《秋兴》中“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他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情中有景;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情中有事,事中有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是情中有景;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事中有景,情中有景。

托物言志。古典诗词以“诗言志”为旨趣: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咏物抒怀,或托物言志。后两种手法实为托物言志一种,都较隐蔽,不易把握,应按照咏物抒怀的原则进行解读。这类诗的思想感情,往往不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得那么显明。它们是通过吟咏或塑造某种形象,赋予某种情调或品格,使之人格化、精神化,达到抒怀言志之目的。前人明确指出:“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1]这类手法是整体的,它们渗透于整首诗中。这需要联系创作背景甚至诗人当时的生活经历、人生理想、思想情趣等。如,刘孝绰《咏素蝶诗》(2010年全国卷):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草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则当根据咏物抒怀的原则予以解读。前四句描写素蝶(白蝴蝶)在阳光照耀下,在绿树叶间翩然起舞的情景,末尾两句则明显转向主观意愿的表达——言志。“芳草”和“嘉树”常常象征美好的事物,即使学生不明白其传统喻意,但据“芳”和“嘉”二字,能看出诗人的褒扬态度,暗喻它是诗人心中某种美好的事物;“幸”(希望)、“欲相依”进一步表明期待和倾慕态度。结合注释,诗歌含意迎刃而解:诗人咏“素蝶”在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境遇的某种不满。

通过对本诗的解读,我们发现,手法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着眼点,但赏诗并非首先就找手法,而首先是读懂诗意。

综上所述,对诗歌的鉴赏,需要三个基本功:一是对“意脉”有直接的敏感;二是意象的阐释,意境的重构;三是对常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熟练掌握。

对这些鉴赏路径,应综合运用。而通过对典型诗歌的教学,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按照上述路径选择不同教学点,设计多个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对一首诗歌反复品读,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而且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诗歌,让学生明白,诗歌只有细读,才能入乎其内,涵泳其中,才能出乎其外,品评观照。也可以采用拓展方式,把涉及同类题材的诗歌和一些诗歌鉴赏题引入课内以为补充和拓展,例如,咏史诗、咏怀诗、边塞诗等类型的诗歌以及炼字型的题、手法鉴赏题、语言鉴赏题等。

就教学而言,一是把教材里的诗歌所涉及到的手法尽可能全面深入分析,以对学生形成耳濡目染之效;二是就这些手法进行归类梳理,让学生理解鉴别,并通过对多首典型诗歌的范例性鉴赏,让学生集中掌握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三是对学生就此类知识点进行相当量的练习,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2],对诗歌有一定量的感知,是提高鉴赏能力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从这些方面去培养学生品读诗歌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还能让他们体验到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培养其对语言艺术的敏感,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并不算多,可是却异常重要,如何使其保持原汁原味而又为学生所理解接受,这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有时总会面临这样的矛盾:学生希望我将这首诗一字一句讲解透彻,而我却不忍破坏其原有的诗韵,有时候讲了很多,学生却不知所云。为求两全其美,我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其人,读其言

所谓观其人,读其言,即在学习诗词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古人认为“诗言志”,作者见诸于文字的必是其有感而发,所作为一时一地之感,而非无中生有,任意妄为。其间或是触景生情,或是借物抒怀。所以对于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有时还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应该提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纳兰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得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如此一来学生必然会想象出一个羁旅怀乡人的形象,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

二、读百遍,意即现

读百遍,意即见,顾名思义即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所接触的诗词,一般说来篇幅不长,而且还要受到句式拘束,表达上言简意赅,而现代汉语和其却存在着千差万别,在读时应注意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即其音韵节律,因其本就是音乐文学,所以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就不难体味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乃至化为心中之本。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切切思乡情,读者完全可以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诵读来体味,从景至人,读时应舒缓而有顿挫,不可急促,否则就其情难感。

三、知古今,辨异同

古诗词作品距今都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随着时世变迁,古人的语言表达、古时文化习俗与现在都有一定差异,古典诗词语言的言简意赅,其表现往往一个字、一个词,而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有其较丰富的内涵,古今意义不同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变化。如唐代张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其中“行人”并非为我们现在普通意义上所理解的“路上行走的人”之意,而是指捎信的人,这还只是古今意义差异较小的。再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同“无赖”,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无赖”一般即指蛮不讲理之人,而在词中意为顽皮可爱之态,这在理解上就存在很大不同了。

所以在理解古诗词时并不能以我们今天所知的意义去理解,而应区别其古今意义的不同,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的效果。

四、会其意,感其情

第7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1.看拼音写词语。(6分)

piān pì biāo zhì shēn qǐng dǐ yù pái huái miǎo shì

( )  ( )( )( )( )( )

jīng zhàn   liáo liàng   chú chuāng   líng lì shǎn shuò   chè dǐ

()( )( ) () ( )  ()

2.选字组词。(3分)

(呐 纳)____喊 火柴____(梗 便) 气____(魂 魄)

(魅 魁)____力 (嘹 缭)____亮 (溶 熔)____炼

3.选词填空。(4分)

描写 描绘

(1)这件艺术铜鼎深入细致地()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

(2)这部文学作品的第三章极细腻地()了江南的风土人情。

体会 体味

(3)我亲身()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4)从父亲讲的故事中,我()到了一份责任。

4.根据前面的提示,把下列带“意”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小心注意”叫 意;“任凭自己”叫 意;“沾沾自喜”叫 意;“任意妄为”叫 意;“心情爽快”叫 意;“心术不正”叫 意。

5.修改病句。(6分)

(1)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才是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班带着凿子、锯子、斧子、和木工用具去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4分)

(1)写一句抒写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_____________

(2)写一句借月抒怀的诗:_____________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强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格言警句)

(4)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恰当的比喻,依次填入空格处。(4分)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扬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于千人之心,出自于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________,婉约_________,粗犷________,细腻_______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8.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为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9.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4分)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二、阅读理解(30分)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对牛是很熟悉的。第一,我就属牛。第二,我有只小铜牛,我非常喜欢它。

我十岁生日那天,爷爷对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属牛,我就把这只小铜牛作为礼物送给你。”说完,就把一只金黄色的小铜牛递给了我。

小铜牛好看极了。它有壮实的身骨,稳健的腿脚,尖利的犄角,灵巧的尾巴。爷爷说:“牛的尾巴不仅可以用来驱逐蚊蝇,还时常用来鞭策自己啊!”真的,我意外发现:那条牛尾巴似乎在左右鞭打自己,让它的四肢更使劲地朝前蹬。爷爷还说:“牛是踏踏实实苦干的动物,是从不喜欢偷懒的。”我越发对这只小铜牛感兴趣了,爱惜地用绸布把它包好,放在写字台上。

从此,每当我坐在写字台前做作业,写日记时,总要看看这自觉、踏实、耐劳的“牛”。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又一次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看着,看着,眼前好似出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牛动起来,走在广阔的田野里。它腿上沾满肥沃的泥土,低着头,鼻孔里喷出热气,使足劲在用犄角开创道路。它的尾巴用劲地甩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奋力向前。它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耕作过的土地。在它的身旁又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同伴,向着同一个方向顽强地前进。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熟悉—( ) 喜欢—( ) 坚强—( )

2. 照样子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3分)

例:(壮实的)身体

( )小铜牛 ( )身骨   ( )腿脚

(   )犄角   (   )尾巴   (   )田野

3. 用“鞭策”写一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画出作者想象的内容。(1分)

5. 这些想象,作者是根据生活中的牛“()、()、()”这三个特点展开的,从作者的想象中,可以看出他平时很注意()观察,如果不熟悉牛的习性,也就不可能有如此()的想象、细致的描写。(5分)

6. 作者写《牛》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括号里打√]。(1分)

①对牛很熟悉。()

②非常喜爱牛。()

③为了赞扬生活中的牛自觉、踏实、耐劳的精神。()

挪树

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________一息 风姿飘_____ 有声 丰_____ 秀美

2. 文中第3段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1分)

3. 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2分)

4. 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红词的意思。(2分)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 骇人。( )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

5. 最后一段中,画“___”线的句子里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概括。(2分)

①从第3段到第9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一、巧用比喻,形象含蓄

示例一: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翻检日子》

示例二: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点评】示例一,将日子比作从掌中滑落的细沙,这本身就很富有动感和美感,且点出了日子之本质,贴切又饱含哲理;在正文中,考生又以意识流的手法“翻检”日子中的零乱碎片,以自省的姿态思考成长的话题,与题记浑然一体。

示例二,将人生喻为花朵,鲜明生动地亮出观点,统领全文,使文章增加了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说理精彩,善于用诗化语言抒怀议论,显示了考生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积累。

二、活用诗句,增强底蕴

示例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独上高楼》

示例二: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那时花开》

【点评】示例一,考生借王国维对诗词境界的描述,暗示了“独”与“高”并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境界的理解。当清醒的“自我认识”与世俗的“他人期望”不能一致时,“独上高楼”便成了考生心中理想的选择,考生巧用诗词点评作题记,不仅体现了本文的主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示例二,考生巧妙地选用了泰戈尔的名言,其内容与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非常吻合,不仅增加了论证的可信度,更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性。

三、对比反衬,凸显主旨

示例一: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感动,点一瓣心香》

示例二: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点评】示例一,考生采用两组对比,客观而冷静地展示了残酷的现实,表现了物质空间与心灵空间双重狭小的处境。但考生高扬主旋律,看到了时代的亮色,“悲”而不“怨”,“暗”中有“亮”,在现实的危机之中,凸现了“感动”的意义,令人眼前一亮。且考生于题记中即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为读者阅读全文、把握主旨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示例二,为突出主旨,考生用对比的方式层层推进,先言金钱之重要,继而写健康更重要,最后一句用“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将自己的观点一目了然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便于读者宏观把握和了解。

四、层递排比,增强语势

示例一: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示例二: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如山父爱》

【点评】示例一,从形式看,采用了层递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语势;从内容看,将“庸者”“愚者”“智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智者的辩证与正确:庸者迷失自己,愚者迷信自己,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示例二,从句式上看,简洁整齐;从内容上看,富有诗情画意;从修辞上看,全句构成排比,每个分句又各是一个精美的比喻,形象地道出了父亲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反映了考生对父亲的尊敬与感激之情。排比造势,酣畅淋漓。

五、点晴一笔,照亮全文

示例一:朝阳与落日总是更能令人感动,只是因为那一刻它将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辉光。 ――《圆润锋芒》

示例二: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生如夏花》

【点评】示例一,正文通过两幅图画展开联想,列举了大量少年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后来渐臻圆满、真正成为文坛大家的事例,揭示了年少时的锋芒要在成长过程中变得圆润、丰盈,才能让人真正成熟的人生哲理。题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文章的旨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9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下面两首小诗,按要求答题。

(甲)(乙)

墙角的花!空中的鸟!

你孤芳自赏时, 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

天地便小了。你自有你的天地。

3.这两首小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4.选择其中一首,作简要评析。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其中一首,进行仿写。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 意(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②席:竹席。

6.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

7.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8.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欣赏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朵野花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春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0.阅读全诗,简要说说诗中的“野花”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诗,并简要谈谈欣赏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张 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12.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9.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温庭筠的《望江南》,然后答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16.从“_________”到“_________”,写出了词中女子等待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17.“_________”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极度痛苦和哀伤。

(九)阅读下面词作,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8.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_。

19.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时,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春晚(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2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二)3.冰心

4.A.托物言志,借物抒怀; B.言简意丰,蕴含哲理; C.运用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

5.示例:(甲)a.墙角的花!/你迎风摇摆时,/忧愁便抖落了。b.田里的谷穗,/你弯腰俯首时,/心里便踏实了。(乙)a.空中的鸟!/何必羡慕飘浮的云呢?/你自有你的灵性。b.地上的蜗牛!/何必与壮硕的水牛比力气呢?/你自有你的能耐。

(三)6.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梦(答“深深”、“满”、“一声”也可以,答出两点即可)

7.清凉。

(四)8.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9.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五)10.平凡,乐观,自信,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11.略。(理由符合诗意即可)

(六)12.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3.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意思对即可)

(七)19.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1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八)16、梳洗斜晖

17.肠断

(九)18.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19.破、鸣、点。

20.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亲近、欣赏、流连之情。(意思相同即可)

(十)21.吟余小立阑干外。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