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基础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论文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课堂上学生之所以提问少,不是因为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的权威,有问题不敢提问。虽说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往往担心提问过于肤浅,而不敢提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判官式”的逻辑,只用对与错、是与非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和答案,严格地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材或教师所预定的思维之内,使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提问。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提问之声也就越来越少。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尊重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视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当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后,自然会强化主体意识与问题意识,产生更多的问题。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教师要体现出教学的真正民主性,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发言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才能彻底打破教师的一言堂,让课堂上拥有更多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这样民主、宽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会问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剥夺了学生思考与提问的权利,使学生处于机械接受的地位。这是典型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导致学生不爱问,也不会问。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究。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从而有问题可问,真正学会提问。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图片是重要的承载历史信息的载体。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图片占有很大的比例,传达着许多文字所不能传达的信息。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图片的重要功效,充分利用多媒体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效果强的特点,运用教材插图、历史图片、地图、影视剧片断等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状态中,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进而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联系学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与学科教学之间找到切合点,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而丰富的现实生活之中,以带给学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同时又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展开学习。这样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运用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会处于最为积极活跃状态,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看法与见解,教师要加以疏导,消除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不知道提什么问题的疑虑,使得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真正学会提问。

(三)加强知识内在联系,创设对比情境

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对各知识点全面了解,利用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比较、联想、对比等方式来展开自主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不失为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让学生乐问

评价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终结,而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新起点。科学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享受提问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又能使学生客观看待自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重要功效,让学生乐于提问。

(一)关注问题本身的价值,更加关注学生思考全过程。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是与非、对与错来评判,因为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情,会打击大部分学生提问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渐丧失提问的动力与学习的激情。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本身的价值,更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多追问,通过追问让学生将整个思维过程暴露出来。这样更能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维。

(二)实施赏识教育,激励学生前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问的过程也是如此。教师要坚持表扬与批评并进,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原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只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学习的乐趣。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不可以武断地加以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所提出问题的局限性,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提出问题。

四、结语

第2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围绕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注重于前期及后续课程的联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三、结语

第3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迁移理论;小学语文;应用策略

教师要合理利用迁移理论来指导语文课程的教学,这不仅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还可以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在我国古代就有在学习中用到迁移理论的例子,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曾经提出“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等蕴含迁移理论的论述。由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这说明以前学过的知R是现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或者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来推理出新的知识,通过已有的知识推断、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古人发现了学习中迁移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提出迁移理论,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那么,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迁移理论呢?

我将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之间的迁移。第一点是由字到字的迁移,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对字、词的教学,在教生字的时候,有的老师常常会单个单个地教,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将迁移理论运用到教学中,常常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一个字的时候,我们将它的偏旁、笔画、顺序以及组词教会后,就可以把类似的字一并学习,比如说这些字的偏旁不一样,但是另一半都是一样的,如“清”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请”“情”“晴”等,它们因偏旁不同而读音不同,但是它们却非常相似,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对比学习,让学生更加容易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字、词的认知程度。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一”归纳识字方法,如示范教“偏”字,指出“偏”是形声字,左边的“人”表示“偏”与人的住处有关,从而归纳出识字方法:看偏旁,明字义。举一之后,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其他类似的生字,如僻、础、勉、厕、资、膜等。运用这些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第二点是词语到词语的迁移,词语有褒义、贬义还有中性词之分,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是褒义词、什么是贬义词、什么是中性词,然后运用迁移理论,对词语的词性进行分类,只有辨别词性之后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词语。第二方面,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这个原则是语言学科必须要坚持

的。语文学科中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的知识,一堂语文课的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学科,因此要利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来促进语文学科能力的迁移,同时提高其他学科的知识水平,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站在语文的角度,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知道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乌鸦并没有因为现实环境的限制而没有喝到水,而是通过变通来实现了自己喝水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考虑,为什么乌鸦把小石子扔到细颈的瓶中,水的位置就会上移,由此能顺利地喝到水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生活中的常识,或者说是进入中学后的物理知识来解答,这就达到了学科与学科或者学科与生活常识之间的联系。第三方面,通过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迁移。知识的迁移建立在学生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才能够充分促进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中,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能力。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探索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动态平衡的课堂教学形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施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小学语文知识的迁移是由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任务决定的,教师要有效促进知识的迁移需要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

境,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尽管古代思想家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中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淮南子》的“万物有以相连”;程颢的“人与天地一物”(《遗书》卷十一);直至戴震的“人物与天地,犹然合如一体”(《答彭进士允初书》),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至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易大传》提出的见解最为精湛。作者一方面主张“先天而天弗违”(《文言》),即根据自然规律去引导、开发、调整自然;另一方面又提倡“后天而奉天时”,即努力去适应自然。这种观点既肯定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作用,又强调了人的一切作为都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而必须建立在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

哲学领域关于天人关系的上述见解势必会对传统养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养生学直接以人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则在于传统养生文化是以古代哲学作为自己的深厚底蕴。事实上,天人关系也确实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一席特殊地位。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它视为传统养生文化赖以生成的哲学基础。

早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的奠基作《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经水》)又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可见古代养生家在天人关系学说的影响下,已经直观地感觉到人类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能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既然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也就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相应的关系。所谓“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这种统一关系在传统养生文化中,至少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得到充分印证。

1.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灵枢》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这就是说,人体的生理活动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还认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意思是说,人的内脏的生理功能分别与四季不同的风向相联系,不同季节的风向往往会引起相应的内脏器管发生一定的病理反应。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体的生理过程是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相同步的。

(2)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人身法天象地,悉与天地造化同途。《素问》:‘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又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故天地有昼夜晨昏,人身亦有昼夜晨昏:天地有晦朔弦望,人身亦有晦朔弦望。其间寒暑之推迁,阴阳之代谢,悉与天地胥似。’”上述观点的核心,就是把天地视为一个大宇宙,把人体当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存在着一种息息相关的对应关系。

(3)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我国古代哲学家大多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老子》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指阴阳二气冲荡而化合成万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一,同样也是由“元气”化生而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正强调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事实上,在传统养生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中,人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死等各个阶段,都被归结为“气”的发生和聚散的必然结果。

也许正是因为古代养生家充分认识到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关系,所以无论在养生理论或实践方面,他们都极力主张把研究人体与探讨自然统一起来。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正是上述主张的典型概括。

科学发展史曾经一再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采用的哲学认识方法的性质又会对该学科的理论及实践产生深刻影响。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事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也就是说“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天人相通,皆以“天道”,为“人道”之根本,天人是相互贯通的;二是天人相类,认为天人在形体性质上都是相似的。如《吕氏春秋・知分》曰:“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人既是天之阴阳所化生,故天人同类而相应。这便是古代养生家探讨人体奥秘的理论武器。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养生领域一般转化成一种关于天地与人体各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对应的所谓“天人大小宇宙”理论。古代养生家往往依据这种理论,从观察宏观的外在大宇宙入手,来指导探索人体的内在微观“小宇宙”。俞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就指出“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于是虚吾心,运吾神,回天关,转地轴,上应河汉之昭回,下应海潮之升降,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曰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吾摄入一身之中,或为吾之鼎器,或为吾之药物,或为吾之火候。反身而观,三才(日、月、星)皆备于我,盖未尝外吾身而求之他也”。至于《黄帝内经》对人体构造的认识,更是明显地带有“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影响的烙印。《灵枢・邪客》称:“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总之,在《黄帝内经》作者看来,自然界这个大宇宙有什么,人体小宇宙也就必然会有一个部分或一种机能与其对应。这种对人体奥秘的认识,今天看来尽管包含了不少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测成份,但它的产生对于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确立,无疑提供了一种直观的理论依据。

其次,“天人合一”的观念为传统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养生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学说的产生,恰恰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依据的。《类经・阴阳类》称:“道者,阴阳之理出;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的总规律,是世间万物的纲领。既然自然界这个大宇宙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自然会推导出人体这个“小宇宙”也必然要受阴阳法则支配的养生观点。所谓“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营养一身”,实质正是“天人合一”哲学理论在人体阴阳学说中的具体展现。阴阳学说如此,五行理论更不例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这里的“五运”即“五行”。作者明确把“五行”当作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提了出来。“五行”即然是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依据“天人合一”理论,也就自然适用于人体。于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进而推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素问・天元纪大沦》则讲得更为透彻:“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这就表明,无论“阴阳”或是“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观念均在它们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哲学依据的重要作用。

第5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理想的学习环境,一般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此我在学生中间创导栽种绿化,美化环境。全班积极响应共种植39盘绿化盘景。在班级一角放置几盘盘景。使室内整洁,舒心怡神。教室内保持整洁卫生,窗明几净。器物不得乱放,墙壁不得涂画。学生的课本、作业要放置有序。除本节课必需的书籍、文具之外,桌面上应尽量不放其他的书籍、簿本等,以免文具纵横,“书山”迭现,诱发学生生活随意、章法杂乱的不良习惯。 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作为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专门育人的学习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 注重颜色的选择与光线的处理。适度、均匀、柔和的 光线是学生眼睛健康的保证。根据色彩的心理效应,出一期展望未来的学习园地。用红纸配学生的彩照与格言在教室的一侧墙上。使学生 视物时感觉舒适,以缓解疲劳。另外再配上学生的学习体会。我号召学生广泛阅读写名家名言来鼓励自己攻克学习堡垒,争取学有所得。学生王晓飞写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就用这句名言鼓励学生攻克学习难题。于是班会课上于剑琰、夏剑冰等同学上台演讲学习体会以便更好地集中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对班级的热爱。班级的布置给“教”与“学”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二.创造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

1)师生之间关系和谐。首先,教师要能自塑良好的形象,端庄大方,平易近人,有和蔼可亲的形象;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教师真诚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是自己学习的楷模。这样,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通过学生感情的“过滤”和“催化”,变成学生的需求和行动。当师生在感情产生共鸣形成遵师爱生的氛围 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力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遇事尽量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的口气或责备的语气说话。尽量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与情感。我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自尊心,有时犯一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要正确引导,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更不要为此去处罚他们。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些批评。学生陈坚是留了几级的留级生在小学、中学均与老师打架。家中有十弟兄平时在家刁横不讲理,学生对他都怕,老师对他无奈。我对他一改平时的教育,一发现他的优点马上表扬,一发现他和学生友好相处,马上给予鼓励。慢慢地学生对老师有了好感,老师就会象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师生和谐、共创优化教学。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级组织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通过班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习做人之道,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每个学生在所归属的班级中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和角色。在班级集体中,有共同的目标,明确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求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动计划,积极地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全班同学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目标由班长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确立,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推动班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2) 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同教师一样,学生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在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改善人际关系中,我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作用。我提倡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学生朱晓龙父亲死了以后,我发动全班学生捐款,我自己拿出了100元,学生纷纷省下零化钱。共捐了520元。去年过春节时,我班班干部前往慰问,带去了礼物苹果、橘子之类。;思想上相互交心,彼此理解;学生赵真真父母吵架,她哭着找我诉说。我及时地劝说了她,并且去进行了家访。感情上亲密无间,情同手足。真正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

三 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第6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创新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基础性学科至关重要,根置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念抽象、模糊难懂,枯燥难记,只有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今后学习与临床实践中,做到融会贯通。

1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不同于现代医学,其特点以下:

1.1具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不象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和实验等科学的基础之上,具体阐述人体脏腑的解剖结构,所讲病因易被理解和认识。而是建立在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总结实践规律,来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所讲主要内容阴阳五行、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比如说: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都带有哲学思辨,偏向于抽象性,理解十分困难。

1.2具有整体性和联系性中医基础理论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认为人体与生存环境、心身的和谐是统一整体。在探诊病因时,常常与宇宙自然结合整体性处理。而且所讲述的是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和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必须依赖于临床。不同现代医学有具体的组织结构和实验等作为基础,即使脱离临床也能理解。因此,在基础理论学习中,必须联系临床实践,才能够熟练掌握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及发病原因和致病机理,系统性的对患者出现症状做出分析。

2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适应度慢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叙述性,都是些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对刚进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来讲,单靠认真死记书上讲的内容,脑海中没能及时跟进哲学思辨,去接受抽象的基础理论肯定消化不了,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产生畏难情绪。即使靠机械记住的,也不能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好多的学生是差不多学完了整个中医学科的知识之后,才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所了解。

2.2教学理论与实践分割独立,前后不一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实习只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检验前期教学的效果,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因此,在内容、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导致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用于临床实际问题运用效果不佳,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3 教学模式枯燥,成效不明显中医基础理论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学生真正透彻领会抽象的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过程中容易出现枯燥、单调和生硬,学生主动学习性差,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

3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创新方式

仅靠“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任务中,针对现象找到良好的教学办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结合临床病例,基础理论知识倒置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不能够理解的概念术语如何连贯运用,可结合临床病例倒置教学。如讲授“肺主行水”名词术语,可先拿出临床病例:某女,咳嗽咽痛发热4天,热退后出现一身悉肿。并提出问题,咳嗽为什么会产生水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后,得出结论:咳嗽乃肺气失宣所致,而肺气的宣发肃降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密切相关。继之紧扣名词术语的定义,强调正是由于肺气宣发失常影响到水液代谢,水液停留于肌肤,发为水肿。如此这般的,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到抽象知识的理解,易于掌握。

3.2循循善诱学生开动脑筋,活学活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课堂中,留下少许时间,给出接合本次课堂内容的一些病案,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行现场模拟诊断治疗,分析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内容,给出药方,然后再进行课堂讨论,总结复习巩固。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临床辩证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充分利用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与中医有关的哲学、人文等书籍,充分利用知识迁移,将所学的多种学科知识运用到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思考理解中,来掌握中医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性,认识并接受抽象思维的中医学习方式,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积极灵活运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效结合多媒体,通过课件、光盘、动画等多重视听效果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如脏腑经络,可通过动画片播放各经络循经走向,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印象。

3.5借助现代医学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利用中、西医学的统一性,通过比来学习,来研究对于相同的生理及病理现象,中、西医学则会发现共同点及不同点, 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认识中医理论的特殊性。

4结束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认真研究每种教学创新方法特点及内容,并融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 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赵智辉.互动式教学探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l

[3] 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北京: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630-637

第7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三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四是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

关键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约6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也使中医学融入到了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2],许多毕业生中医理论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开展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58级4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陈如泉、涂晋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梅国强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我校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形势,于2004年成立了中医教改实验班,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组班方法及班级管理

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对传统中医文化和中医专业有学习潜能和浓厚兴趣、特长突出(如医古文或英语特长)的学生30名左右组建新班级。选拔环节有志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英语、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面试重在对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意志品质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专门给中医教改实验班配备专任教师作为班级辅导员,要求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并针对学生跟师临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监管和反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班执行独立的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中医专门人才。

1.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院校教育”有系统培养的优势,“师承教育”有早临床、多临床、名师指导的优势。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我校为该班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每次跟师临床要写跟师临床记录,至少记录3个完整病案。同时,每学期必须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读经典心得体会、记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在课程学习、跟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等,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课程体系中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国古代文化。我校对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置以中医课程为主体,中医文化课程为基础,经典课程突出,西医课程少而精,先中医后西医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群有五类:一是中医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和《国学经典选读》等;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三是中医经典课程,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是中医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五是中医临床思维拓展课程,包括《名医医案精华选讲》、《经方临床应用》等。其特点:一是确保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占中医类课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内容涉及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

3.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我校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通过构建课程实践、预实习、跟师临证、实训、毕业实习等多环节、立体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三、改革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已有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约80%,其中2008级达到88%,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在已毕业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中,有1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0余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近20篇论文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会影响。通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闻单位如中国医药学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就该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医文化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中医教改实验班培养出来的学生评价非常高。

四、成果应用

1.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成功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这是我校总结传统“师承教育”经验,实施中医教改实验班,同时结合国家教育部“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于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针对中医学七年制实行多元化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五个结合”,即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期教育与假期访学(访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医名家讲坛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交流相结合。

2.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的确立。我校在成功举办中医学教改实验班的基础上,2013年成功申报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国医学院(鄂教高函〔2013〕15号),标志着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试点学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选择专业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试行与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改革试点项目以及省级试点学院相适应,形成一条以“试点班—试点专业—试点学院”为主线的富有中医特色的试点改革之路。

五、体会

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取“分数”结合“兴趣+潜力”选拔人才组建新班级,重视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专业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克服了单纯分数选拔方式的不足。(2)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程。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但随着学科的分化、学分制的推行,西医课程、选修课,以及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开设的课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医经典课程学时数大幅度削减,以致学生普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采取应付态度。另外,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医学要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才能够谈得上研究和发展中医[4]。(3)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无论经验的获得或是理论的深化,都离不开临床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正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4)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证明了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是中医药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佳模式[5]。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罗小泉,吴伟.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反思[J].陕西中医,2008,29(11):1567-1568.

[2]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

[3]黄利兴,刘英钱,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4]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本科教学课程设置,文章提出通过调整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越来越多的意见认为:(l)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过于庞杂,课程门数多,教学时数高,学生负担过重;(2)基础课学习不深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经典专著,如《黄帝内经》等的学习不重视;(3)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少有反映当代科技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容;(4)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足,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不宽,缺乏人文关怀。

1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针对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本科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改革,笔者认为,缩减专业课程时间、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是必须的。缩减专业课程时间,才能腾出时间加强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有空间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拓宽视野,培养人文素养。而要实现缩减专业课程时间,不是单纯地对课程进行压缩,而是要调整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改进授课方式,同时克服上面提到的“专业过专,课程间彼此脱节又重复,与临床实践教学结合不密切”等问题。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本科专业的课程为例,共有必选的临床专业课程6门,其中,《中医内科学》144课时;《中医外科学》81课时;《中医妇科学》81课时;《中医儿科学》54课时;《中医伤科学》54课时;《针灸学》72课时。这些临床专业课程的教材大致采取类似的结构体系:绪言一般讲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妇科、儿科还要讲述女性和小儿的生理特点和诊治概要。然后就是各论,各论一般以证或病为纲,首先对证或病进行概述,分析病因病理,再讲诊断和辨证治疗要点,然后根据证或者病的不同分型,逐一讲述各个型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一个证大概需要2个课时。

    一本临床学科的教材出于对学科完整性的考虑,自然要面面俱到。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有选择的教。所有这些课程都是在学生学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后开设的,此时学生已经对中医的各家学说、病因病机、四诊、辨证分析、用药组方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临床专业课程中有关每个证的主要证候、证候分析、治疗方法、方药等方面都是可以轻松理解的。教师如果还是捧着教材照本宣科读给学生听,或者使用powerpoint制作其实就是课程提纲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则会一方面使学生丧失兴趣,另一方面学习效果不好又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2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设想

第9篇:中医基础理论论文范文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翔殷路800号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邮编:200433

电话:021-55620605转22

主编:曹雪涛

本刊创刊于1994年,是经国家科委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免疫学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

现为季刊。主要刊登与肿瘤生物治疗有关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研究论文、新实验技术及其研究成果等,面向肿瘤生物治疗基础研究者及临床医师。

本刊研究论文字数一般为5000~6000字(包括正文、图表、中文和英文摘要、参考文献和关键词)。题目简明确切,字数不超过20个字。来稿需缴纳稿件审理费30元,如不符合本刊投稿简则要求,编辑部即退请作者修改后再送审。来稿经专家审阅后,编辑部一般均将审阅意见转给作者自行修改,修改后请将修改稿及软盘各1份寄给编辑部,修改期一般不得超过1个月(以邮戳为准),超期作新稿处理。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社

邮编:100700

电话:010-64058131

主编:叶祖光

本刊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所主办的国家级信息学术刊物。

本刊为信息刊物,来稿务求实用、简洁、指导性强。文字精练。一般信息在400字以内,需作现状分析等类文章以3000字左右为宜,确有必要者不超过4000字。凡文稿在3000字以上者,请附300字以内之提要,并标出3~5个关键词。来稿是否采用3个月内给予回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地址:广州市工业大道中253号

南方医科大学

邮编:510282

电话:020-61643272

主编:徐如详

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神经医学专业期刊。

主要登载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基础神经科学方面的理论、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以及病例报导、综述等。读者对象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及基础神经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

来稿要求具科学性、先进性,资料可靠、论点鲜明、层次清楚、文字精炼。篇幅(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要求:文题简明扼要,25字以内。论著、综述4000字以内,研究快报1000字以内(须附全文),短篇报道1500字以内,个案报告1000字以内。本刊不收取稿件处理费和审稿费,是否采用2个月内给予回复。

《中华糖尿病杂志》

地址:西城区大红罗厂街1号

邮编:100034

电话:010-66515929

主编:钱荣立

本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我国惟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糖尿病专业学术期刊,以中高级糖尿病专业人员及各科临床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糖尿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基础理论研究,临床预防的诊治经验。主要栏目有:论著,述评,专论,综述、讲座,短篇报道,论著摘要,学术动态及研究进展,病例报道。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社

邮编:300050

电话:022-23306917

主编:王今达

本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内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权威期刊,全年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各个检索刊物的收录率和其他中西医结合杂志中的引文率较高,天津市一级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优秀期刊。

凡投我刊的所有文稿均一式两份。论著另附中、英文摘要各2份,其中1份按中文在前、英文在后顺序排在正文前。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顺序书写,并写出全部作者的汉语拼音姓名和第一作者单位全称。是否采用将在半年内给予回复。

《现代临床医学工程学杂志》

地址:广州市沿江路151号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邮编:510102

电话:020-8333750转1028

主编:钟南山

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主要报道临床医学生物工程的基础与临床,各科各专业及其边缘性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进展和新技术,进行学术交流,遵循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与发展,面向临床各科各专业和各级医务人员,基础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及科研人员,并为有关医学科技术单位和图书资料部门提供信息服务。本刊设有论著、述评、专论、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医学信息专题、经验交流、诊断学基础与临床病案分析、综述、译文双语篇等栏目,注意先进性、实用性和信息性。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地址: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100710

电话:65229209

主编:高润霖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创刊于1973年2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系列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中的一种。目前为月刊。主要发行对象和范围为国内具有高、中级学术水平的心血病专业医生及科研工作者,主要栏目有述评、对策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综述、继续教育国地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人民路139号

湘雅二医院内

邮编:410011

电话:0731-5538250

主编:龚耀先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承办的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涉及临床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心理和教育评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心理测量和治疗技术研究、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的报告等。主要面向读者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人员、儿童保健、教育、司法鉴定、学校卫生、人事管理、人才开发以及其他特殊职业(体育、航空、军事等)工作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