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说课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说课稿

第1篇: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第2篇: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1.教材特点及编写意图

《“问号”之歌》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爱学习的信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旨在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敢问、乐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好问、多问,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播放、玩中提问、生活中提问、讲故事和制作书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敢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动手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品德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其认知规律,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因此,整堂课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看、想中思考问题,以“一休”贯穿,与“一休”共同学习、共同思考,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解决,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以四个活动为主线,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场所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敢问、乐问、善问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学生开“问号”之花、结“问号”之果、繁殖“问号”之森林,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情境寻找、体验“问号”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课前我用小魔术调动学生兴趣,又以在“百宝箱”中、生活中、图片中寻找“问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情境,运用身体多感官寻找“问号”,体验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课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为主的课程。我紧扣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培根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多问个为什么做好铺垫,让“问号”贯穿课堂。

活动二:在百宝箱中发现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挖掘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玩百宝箱的过程中,我用“一休哥”送来百宝箱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箱内装有源于生活的小玩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想玩的玩具,并提出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引出“问号”之歌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本课以“问号”之歌促发世界中充满了问号,大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号”的足迹,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为寻求解决方法作基石,引出:勤学(板书)。通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四:巩固升华

我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的活动,从观察对比图片到讲牛顿的故事,得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源于问号。通过收集名人名句、赠送书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

五、说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处理重点上我紧扣教学目标,在寻找问题中培养他们敢问、乐问、好问的品质。我大胆的创设百宝箱,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又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勤学,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知道从小好问、勤学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利用名人名句激发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爱学习的品质。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出示卡通问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用简洁的板书突破了勤学好问这一重难点。

板书设计:

“问号”之歌

第3篇: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92-0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小学高年级英语的课文教学往往分成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板块,在长时间固定模式的课文文本教学中,学生渐渐丢失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索与语言运用技能提升的机会,导致了部分课文公开课的作秀现象。

日前,在我校(此处指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下文同)举办的“江浙沪联谊”活动中,听到了一节来自镇江学府路实验小学左莉莉老师的课文教学公开课,左老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给了人很多启迪,现结合小学牛津英语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教学试书如下:

在阅读教学的设计答问、判断、找关键句等任务型活动中,学生通常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在答案校对时,学优生成了课堂中的亮星,教师无法确定所有学生是否都积极参与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可把学生“说”的过程分成说和论两个板块,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一、说已知

1.以解决新单词、新句型为基础,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中,以词、句为基础。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最怕的是生词与新句型,一旦碰上生词,学生易产生惧怕心理,往往绕道而走,容易错误理解文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阅读障碍,无法形成正确、有效的阅读策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前帮助学生解决难读的生词和句型,增强学生对文本阅读的自信心,为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铺设桥梁。

例如,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教学,可提前解决单词、词组和句型等三个知识点,使学生信心大增,勇于完成对文本大意把握的预习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以已知为依据,谈论文本材料。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学生通过预习对本文的大意非常熟悉,但还是在通过判断、回答问题及划关键句的方式来解决一些文本中直白告知的信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呈现出无精打采的精神面貌。

例如,在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文本教学中:前言部分,笔者运用了同桌问答的方式,针对文本中给出的信息,同桌两人进行自主问答,体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整合和语言的交际运用;内容部分,则分成the plan for the Saturday 和the plan for the Sunday,以四人为单位进行小组活动,学生对通过预习已知信息进行语言再构,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3.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鼓起“说”的勇气。在课堂中大放异彩的常常是学优生,而学中和学困生却常常低着头闷声不吭,这些学生闷声不吭的原因一是他们不会;原因二是他们不敢尝试,认为有难度。

在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文本教学中,笔者以小组为单位,让学困生成为语言运用的引路人。在对文本的复述活动中,笔者把文本分成前言、周六的计划和周日的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并根据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给予不同程度的表扬,以分层的任务教学给了学生一把敢于尝试的“梯子”,带给学生一种敢于尝试、不断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论探知

布鲁纳强调: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同时,在文本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体现。在高年级的英语文本内容中,往往分为直观性信息与隐射性信息,因此,在文本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这些隐射信息,赋予文本以探索乐趣,把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在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并传达生活的不定式激情。

1.在小组活动中,讨论直白告知,得出隐射告知。小组活动是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教师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践发现,小组活动讨论实现了小组个体间的优差互补,易于带动全员参与,有助于实现课堂活动的全员参与。

在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文本教学中,针对周六的计划提出问题:What is David going to do this Saturday?学生通过小组探讨:高山说的I’m going to see a Beijing Opera with my dad.和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David说的:Yes,I’d love to.得出:David is going to see a Beijing opera this Saturday.在小组探讨过程中,全员参与了积极地讨论,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策略,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构建,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

2.在集体谈论中,探讨隐射告知。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都是讨论法在课堂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不同运用形式,可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课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进行串联。在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文本教学中,对于周六的计划除了每个人将做的事情外,还涉及到见面碰头的信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将来时句型重组信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集体发问:Anything else?在集体讨论中得出:meet at one thirty,meet in front of the Garden Theatre.再通过语言引导:So they are going to…促使学生说完整句子,使文本信息构建更完整。在集体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了满足,也激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问题的探讨活动,有助于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形成。

3.个体探讨,满足个体发展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生的真谛就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便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怀学生主体性的精神状态,通过教学内容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主体性的品质,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

在该课文本教学中,针对教学话题进行延伸,请学生订周末计划,按计划进行对话,教师则做适当地引导评价。如有的学生说:I’m going to play computer games on Saturday.对话过后,笔者追问:Are you going to play for a long time?学生会不好意思地说:No,just for thirty minutes. 笔者评价:It’s OK. Don’t play the computer games for a long time,it’s not good for your eyes.在文本的延伸探讨中,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倾诉,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了解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互动环境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但是切忌强硬地灌输自己的想法,否则将会关上一扇“了解”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