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考研范文

大学生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考研

第1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考研;研究生

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考研的原因

1.追求更好的就业条件

现在随着我国的本科生越来越多,本科生再也不像从前是社会的精英人群,也不想从前由社会分配就业,而是完全由自己来找工作,自己承担就业与失业的风险。人数与日俱增的本科生显然是超过市场的需求量的,所以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从而导致了本科生的就业成了社会的热议问题。正因为本科生的就业尴尬问题,许多本科生选择了走上考研这条道路,确实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就业率还是相当高的,许多研究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职场与人生理想,我国的众多本科生就此选择了考研。

2.迫切落户我国的发达城市

有不少来自农村的学生凭借着高考来到了“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中来读大学。这些同学由于自身家庭所处穷乡僻壤,回家乡后难有良好的发展前程,所以他们希望将自己的户口落户在大城市,以便于自己在大城市中打拼发展。然而,现在我国的本科生想要落户发达城市依然存在着不少竞争力,能够成功落户发达城市的外地学生占全校外地学生的人生少之又少。所以为了能够使自己落户等发达城市多一份希望,许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选择了通过考验来改变他们的农村户口,这在考研的人群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3.与周围的同学跟风

有部分同学,他们本对考研不感兴趣,不想考研,也不知道考研能够改变他们哪些状况,但他们眼看着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考研,他们随即也跟风,和同学一起走上了考研的征途。这样的考研学子虽然不是主流人群,但是也是在各个高校的考研人群中客观存在的,可以说是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的心理所造成的。

当代大学生“考研热”的有益面

1.使我国高校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既然大学生们选择了考研,就必然会为了考研而拼命努力学习,他们一般会在大一与大二上高等数学与大学英语的时候就十分认真地听讲,并且按时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这样他们这学生群体中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带头作用,他们甚至能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帮助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同学,这样就推动了他们所在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而且,由于考研还要考专业课,所以在大三上专业基础课时,他们必定会用百分百的激情来投身于课堂的听讲上,并且课后积极自己专研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将不懂的问题提问老师,直到自己彻底弄懂所学的专业基础课为止,一个班级有这样的领头羊,必然整个班级会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心态。所以,当代大学生的“考研热”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整体的学习气氛。

2.提升学生们的个人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好地就业状况与社会竞争力。考研的确是一种捷径,一方面通过考研的路径,大学生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与学位,而另一方面,就在学生们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学会如何独立地学习,如何自己一个人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调理自己的压力与逆境,所以说在考研的过程中,考研学子已经比那些不考研的同学学会了许多,而这些能力也为其今后在职场竞争中提拱了强大的力量。其次,通过考研这个平台取得更高的学历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机遇,我国所有的重点大学都有硕博连读与公派留学的机会,不少优秀的学子们通过这个平台,踏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海外留学之路或是取得了博士学位与学历。最重要的是,当学生们通过了考研的初试,复试等种种考验后,更为优秀的学生走到了一起,成为了研究生同学,而身边都是这样的同学时非常有利于提升自我能力,陶冶自我情操,提高人生的审美价值。

当代大学生“考研热”造成的弊端

1.考研会大乱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由于在我们的考研的录取比例只有三分之一,所以考研的竞争还是极其激烈的,所以非常多的考研学子会一心一意地只关注于考研,从而忽视了自己在本科教学课程的学习,这样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不少学生在上课时复习考研,完全不听老师讲课,随后考试门门不合格,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能够全心全意地复习考研,就不惜逃课。考研的本质是为了选拔一名未来合格的研究生高等人才,而不是去寻求考试机器,我们希望我国的研究生有着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能力。所以,许多同学为了自己的研究生梦想而放弃学校的正常课堂教学,大乱教学秩序,是一种十分得不偿失的行为与做法,这值得每位考研学子反思自己的行为。

2.考研学子只是片面地注重培养了解题能力,综合素质低

由于我国现在的读研政策依旧是通过应试来决定的,不太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非常多的学生也就忽视了是对自己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能力,他们在考研期间可以说是比较封闭的,只是接触少量的研友,很少参与社会的活动与实践活动,所以,大多数考研学子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与个人发展是片面的,这样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以及在企业中的发展都是有害的,一个人没有在社会中锻炼是不会有任何发展前途的,因为即使是考上了研究生,最后还是会面临这由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虽然高分就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或研究所完成自己的考研梦,但这也绝不是人生的终点,希望考研学子们能以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能以更加成熟的眼光来谋划自己的人生,不要因小失大,忽略了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锻炼。

参考文献

[1] 国庆德,陈信. 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或考研的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1)

第2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问题;对策

当前,考研已成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对于即将离校走向社会的许多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考研成为他们决定其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近年来,我国年考研人数高速递增,考研热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分析大学生考研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理性地对待考研,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工作者的努力

1.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价值选择

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动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逃避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的考研行为,通过班会、学生干部会议、深入寝室与学生谈心等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考研动机与心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考研的意义,合理看待考研对不同人的得与失,帮助学生个体分析考研对其自身的发展影响。这样,能提高学生对考研的理性认识,帮助他们用理性的眼光审视个人的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2.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规划的重要性,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制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促使学生对自己在毕业后是升学还是就业做出明智的选择。

3.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缓解学生考研压力

学生在考研期间会遇到来自多种方面的压力,如何缓解考研过程中的压力与焦虑,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与关注。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开展定期的考研交流讨论会,考研辅导老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在考研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而给予相应的辅导,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或建议。这种辅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其心理素质。

二、家庭父母的努力

1.父母要尊重、理解并支持子女的选择

父母关心子女的前途和未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的时候父母总是要求子女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较少地考虑子女的想法和见解。毕业之后走什么样的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大学生经历四年的大学生生活,对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认识。这时,父母应当主动地和子女沟通、交流,以了解子女的想法,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要尊重、理解并支持子女的选择,但要尽量避免专断独行地帮子女做决定。如果子女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规划,没有考研的意向,父母不要因为与亲戚朋友的攀比心理而强迫子女们去考研,而应在倾听子女的想法的基础上,尊重、理解并支持子女的选择,为子女的未来成长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2.父母要多关心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在考研期间,学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因经济紧张而无法去购买自己看中的学习资料,因过度焦虑与紧张所产生的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因备考中没有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而苦恼等等问题,在备考期间多是学生内心里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给他们的考研备考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子女考研备考期间,父母应当经常主动地与子女联系,无论是电话还是来访,尽量多地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当子女遇到困难时,若是经济问题要尽快帮子女解决后顾之忧,若是心理压力要帮子女想法排解掉,父母不应提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以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

三、学生自身的努力

1.应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端正考研动机

大学生热衷于考研表明,大学生认识到当今社会高层次的人才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应适应国家与时展的需要,从多种角度剖析自己,明确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弄清自己是否适合读研,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同时,注意要善于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结合起来。大学生应端正考研动机,而不应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或盲目跟风,如暂避就业压力、找一份好工作等,对自己作出了不太负责的考研选择。

2.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念,培养毅力

理想与信念是人们实现人生目标的两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实现理想的信念才能促使人们最终走向胜利。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考研期间会面临着诸多困难,如果没有远大志向,没有坚定的考研信念,那么很大程度上会中途放弃。因此,学生应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树立远大志向,立长志,有实现考研目标的信心和信念,这样才会有毅力坚持下去,进而顺利地登上考研胜利的殿堂。

3.科学安排复习,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效果和学习效果的好坏。学生在备考中只有明确学习目标,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方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备考复习的高效率。在考研备考之初,大学生应学会查阅相关的备考资料,从网络或上届师兄师姐那里学习备考的复习计划,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调查中有很多学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或者制定了计划但是没有按计划实行,这可能与学习计划本身的合理性有较大的关系。因此,要注意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兼顾考研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学习

在考研期间,许多学生认为不学习或少学习学校专业课程,就会给考研课程的学习留出不少的时间,以至于在考研备考中忽视了对学校课程的认真学习。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的系统知识的形成非常不利,也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进而影响自身素质的提升。考研备考期间,学生应兼顾考研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学习,坚信二者的学习是极其密切的,学校课程学习得好,会更有利于考研课程的学习与思考。考研不只是考知识体系,更多的是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考研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兼顾二者的学习。

5.学习与休息并重,注意劳逸结合

健康的身体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基础和能源,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前提条件。考研学生因其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心理压力,更需要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合理分配,达到劳逸结合,方能在考研中胜出。由于在考研期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非常多,周边的许多学生因为不注意休息和放松导致身体出现了不适,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学习与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应想方设法在兼顾繁重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会休息,学会放松心情,适当的进行一些娱乐和休闲,以便于在考研中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最初的考研目标。(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朱宁波,赫丽娜,李亚文.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问题的调查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覃嘉.金融危机对2010年考研形势的影响分析——基于ARMA模型的实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王小清,林荣华.影响大学生考研心态的因素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4]肖战峰.大学生考研意愿调查报告[J].统计教育,2008,(12).

[5]王晓艳,邹丹杰.大学生考研的动机分析及心理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第3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分析

一、考研基本情况

(1)概况

石油化工学院参加考研学生人数35个,其中男生23个,女生12个,男女学生比例2:1。上线学生人数11个,其中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上线7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上线4人。参加考试和上线人数均高于去年(去年参加考试17个,上线人数7个)。

(2)地域(籍贯)分布:

考生籍贯分布主要在省内有19个,占参考人数54.3%;河南次之,占参考人数11.4%,其他省份分布较为平均。

(3)报考方向:

跨专业考研学生7个,占参考人数20%,以考法律硕士为主。考本专业的油气储运方向学生15个,占参考人数42.9%,化学方向学生13个,占参考人数37.1%。

(4)公共课考试情况(分数分布):

英语成绩主要集中在41-60分,有20人,占参考人数57.1%;政治成绩主要集中在51-70分,有28人,占参考人数80%,英语与政治均没有高分同学。数学成绩主要集中在71-100分之间,分布不集中,水平参差不齐。

(5)专业课考试情况:

专业课考试情况(总分150)(单位:个)

专业课成绩分布较分散,在各个分数段均有出现,其中大部分分布于41-90分,100分以上者仅有5人,占参考人数14.3%。

二、考研学生基本特点

(1)有些考研学生报考比较轻率和盲目,对报考信息了解比较缺乏,对自己所报专业的研究内容、院校等很模糊,缺乏深入了解。

(2)考研复习过程中,学生缺乏主动向老师在复习方法、复习策略等请求指导,遇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3)学生认为考研难,考试压力大,学生对读研后的学业和就业常表现出极大担忧,考研焦虑现象比较严重,却缺乏专业心理疏导和帮助。

(4)考研动机过于功利,备考过程应试化。许多学生只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学生公共、专业课基础不牢,考研没有计划或计划拖延,只看不做。

三、学生考研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学院高度重视,近3年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逐年增加,但有些学生考研成绩不理想,从横向相比,尚存较大差距。学生考研失利主要原因:

(1)学生缺乏考研热情:认为考研意义不大或觉得考研高不可攀,存在先就业再提高思想,家长不够重视,缺乏支持。(2)考研学生思想重视不够:目标缺失,动力不足;毅力不够,后劲不足;信心不足,未战先屈。(3)考研学生准备不充分:心理准备不足;时间利用度不高;数学与英语成二大短板;跨校跨专业报考,专业课成难点。(4)考研学生备考方法不科学:不注重题型分析;对目标高校调研不充分;参考书与培训班多,选择迷乱;不注重考试拿分技巧。

四、对学生考研对策建议

(1)成立院考研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我院《学生考研奖励办法》和《加强学生考研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提供考研动态信息,积极开展考研专题研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

(2)切实做好学生考研的宣传、动员和辅导工作,充分发挥网络、校报、宣传专栏板报等媒体作用,宣传考研学生突出事迹和优秀教师、班主任,营造良好的氛围;每年定期召开考研总结与经验交流会。

(3)学院要结合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定位,引导分流,实行分类指导;组建考研指导团队,建立相应考研对接高校基地。根据学生报考情况,预先调整课程计划,使所开课程尽量和考研内容相衔接。

(4)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考研,指导教师需在精神上给考研学生以鼓励,并提供考研学生考研课程、考研技巧、考研联系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提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提高班,组织老师免费对学生进行考研强化培训。针对考研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加以辅导和调适。

(5)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向他们介绍考研的意义及学校的考研政策、奖励措施,使他们支持学生报名考研继续深造。

第4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1、心态方面:主要是平静心态,不要看到别人找工作啊,学习更好啊就分心,或者心态不平衡等。

2、学习方面:还是查漏补缺,把自己的差的科目补上,好的继续保持就行

3、报考志愿:那就要看你的喜好的城市,还有你报考专业的大学排名情况了,这个要慎重。

4、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身体状况。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三、调查结果:

在这次的调研当中绝大部分的同学表示不会选择考研,其中个人自身原因是促使他们不考研的最大因素,也有很多同学表示读研还要读三年,只是为了把就业往后推迟三年而已,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况且等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业情况谁也无从知晓。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认为早点出到社会工作会比继续还在校学到的知识还要多,最起码动手能力会有所提高。更多的同学表示,不是只有通过读研究生才可以学到知识,出到社会的时候还可以以其他途径深造,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总的来说,考不考研那是因个人条件而定。从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在金融危机加剧的今天,很多学生还是选择勇敢的面对这强大的就业压力;还是比较理性和慎重的。而选择考研的大部分同学目标也比较明确,不盲目不随大流。借以此篇此文,预祝我们考研的同学能够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也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坚定信念,抓实专业知识,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就业之旅中占有一席之地。

附录:衡阳市各大本科院校学生考研情况调查问卷

衡阳师范学院学生考研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

感谢你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此卷是为了了解衡阳市各大本科院校学生考研情况而设计的。请你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选择符合你情况的选项,在此真心感谢你的支持!

年级:学院:

1.你是哪所高校的学生

2.你所学专业是什么

3.你在上学期间有没有考虑过考研?

a刚上大一就这样打算b大三毕业才匆忙决定

c完全没有想过d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大二时候开始计划

4.你了解考研吗?

a了解b一知半解c完全不懂

5.你对跨专业考研有什么看法?

a完全是痴人说梦b跨专业应该是考研的主要目的

c跨专业考研太困难、但未尝不可

6.如果你选择专业的话会选择哪所高校的哪个专业?

7.你会选择普通高校的重点专业,还是重点高校的一般专业?

a前者b后者

8.你觉得考研最难的是什么地方?

a坚持b专业课

c英语d数学

9.如果你决定考研的话,你会找专门的考前辅导机构给你做考前培训吗?

a是b否

10.如果你已经是硕士研究生,你还会考更高的学位吗?

a会考虑b不会

第6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90后大学生;考研动机;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1992年以来考研便不断地升温,持久不衰[1],随着适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各高校不断增加大学生的招生规模,相应的,各研究生招生机构也随之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考研大军。在这种“考研热”不断升温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理性分析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考研影响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在读研时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能否合理引导并利用大学生的考研动机,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研究的热点。这项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以吕冬诗、徐宝贵和张彬[2]的《影响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主要因素研究》为代表的某一所或多所大学为例做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查;二是以刘天军[3]的《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 6 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为代表的针对某省内多所高校进行的大学生考研动机的研究。

总结这两类文献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个人因素(自我提升、开拓进取、学习成绩),社会因素(就业压力、社会待遇、群体效应),家庭因素(父母期望、家庭经济),学校因素(名校情结)等是众多学者都比较认同的大学生考研动机,但是对于学校氛围、爱情需要、兴趣爱好、国家政策、生源地等则是存在差异。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解读,我们现在假设甘肃省高校90后大学生考研影响因素主要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其它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设置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针对每种因素相应地设置问题,随机设定编号。发放问卷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各约60份,剔除少数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43份,将有效问卷输入SPSS190进行统计。

SPSS190通过Alpha信度系数法得到可靠性统计a值为0926>09,说明问卷的信度很好;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0924>05,Bartlett检验P值(Sig)=0000,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调查结果显示:

a.考研想法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周边同学或者老师的影响,占了657%;

b.对待考研学校的选择,881%的学生选择要考取外校,对考研学校的选择多依据“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复习状况以及考取的难易程度而定”(713%)、“学校有利于个人自身今后的发展”(671%)、“学校所在的地区或城市”(5245%),受“‘名校情结’或自己喜欢的学校”和受“父母或男(女)朋友等的影响”较小;

c.对考研专业的选择还是选择本专业的居多,占了699%,对考研专业的选取主要依据“选择大学本科学习的专业,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678%)、“专业有利于个人自身今后的发展”(573%)和“自己喜欢的专业”(5245%),受父母或男(女)朋友等的影响较小;

d.6364%的同学对学校提供的考研环境很满意,对于自己的考研比较有把握的学生占了825%;

e.636%的学生表示对研究生就业现状“了解一点”,140%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研究生就业现状,622%的大学生只是粗略地调查过自己想考的学校和专业,1399%的大学生从未调查过自己想考的学校和专业。441%的大学生知道大概的考研究具体流程,174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考研的具体流程,只知道是一种考试”;

f.在准备考研过程中,大家认为重要的能力包括“坚强的毅力”(8531%)、“平和的心态”(7762%)、“较强的学习能力”(7692%),只有2517%的大学生将“经济能力”考虑进去。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通过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

(1)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三大四在校大学生,此时的大学生已经超过半数确定要考取研究生;

(2)经济条件是对大学生不确定是否考研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确定考研的大学生中往往不会再将经济能力视为影响其考研的因素;

(3)影响确定考研的大学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上大学之后的成长与成熟、在学校中易受周边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对学校提供的考研环境比较满意、需要研究生的学历、热爱学术、逃避社会压力等;

(4)对待考研学校和考研专业的选择多是选择外校的本专业,同时考虑自身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

(5)多数同学对研究生就业和考研流程等不是非常了解,但是信心满满;

(6)“坚强的毅力”、“平和的心态”、“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大家非常认同的考研必备能力;

(7)在已经确定考研的大学生对研究生的考试以及就业现状等并不了解,只是知道有研究生这种考试,就确定自己要考取研究生的行为未免有写草率。应该正确认识考研,结合自身或环境特点去决定自己是否应该考研。

2.交叉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交叉分析得到:男生确定考研的人数比例要对于女生,汉族要多于少数民族,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确定考研人数比例远远高于兰州大学,由此可见,多数二本高校希望通过上研究生来提高自身学历。

3.针对性访谈

问卷调查结束以后,我们采取访谈法针对10名甘肃省高校90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针对调查问卷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阐述影响考研的因素,以及对未来的人生规划等。从这些访谈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信息基本符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通过深入的交流,也发现这些大学生虽然对考研有着很大的向往,但是他们对考研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学们考研都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在各种动机下往往产生各种状况,所以大学生考研的现状是良莠不齐,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4.讨论

大学阶段是个体积累知识与技能,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做铺垫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候,深入了解大学生的考研动机,剖析其影响因素,必定有助于大学生理清思路,选择一条适合自己未来的道路[4]。

本研究针对甘肃省高校90后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针对甘肃省高校90后大学生解释了考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心态,对加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教学的管理、完善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为甘肃省乃至我国合理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研究价值。(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俊,刘若泳.研究生报考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4)

[2] 吕冬诗,徐宝贵,张彬.影响大学生考研动机的主要因素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5)

第7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关键词:就业 考研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4.2

大学生的就业与考研,一直是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选择,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对于这样关键的抉择,应该如何科学地引导是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一定环境下,按照一定流程,由单个人或多个人集体做出的。决策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过程,还涉及大量的个人情感以及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梳理一下影响大学生决策的所有因素,这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吸收了大量社会信息,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和深刻的自身经历,因此很难做出恰当的决定。心理学家曾尝试用多个模型来解释人们做选择的动机。赫尔主张行为的能量是由驱力提供的,并进一步主张行为是由驱力和习惯的乘法效应形成的。斯金纳放弃了赫尔关于驱力的思想,但是保留并强化了行为的能量学说。根据他的理论,行为处于外部奖赏的控制:积极的奖赏增加行为的可能性,而消极的奖赏降低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也会从驱动力的角度来阐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择业与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根据大学生是否准备参与考研,我们把他们划分为两大类群体:准备参与考研和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并就此进行分类探讨。

第一类: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对于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特征:一种是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群体,一种是考研前没有参与就业过程的群体。我们先来看后一种,即没有参与过就业过程的考研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他们有一种期望:高学历能更大概率地带给未来人生更好的价值。正是这样的一种期望成为了他们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根本驱动力。这种期望的形成多数来自于他们自身对社会的观察,来自于对学历和社会地位及自我实现关系的概括性总结。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当今中国的特殊环境下,还有一些因素不能忽视。比如考上更有影响力的学校,或者自己更感兴趣亦或更具备社会竞争力的专业,又或者希望按照体制规则进入教育和科研领域。这样的群体是孤注一掷在考研这条路上的,因此短期也没有做好备选准备。如果没有考上,通常是接着再考,或再考虑就业问题。正是因为这样优先级上的安排,使这部分考研群体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压力,甚至有了那种回到高考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感。中国现在的就业体制,对于没有考研成功又仅凭自身能力进行就业的学生群体有一定劣势。因为机会的先入优势被那些直接选择就业的学生群体占据了。然而,对于依靠外部帮助就业的群体,他们在考研失败后的机会成本就很低,这会使得他们的心态更好。因此,高校教师要善于甄别这些考研人群的差异,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另外一种情况是关于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通常是希望谋求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双线上进行精力调整,毕竟就业与考研所做的准备工作相差甚远。在大学校园里流传“难就业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当今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即便学习已不再是乐趣,但还是有人选择了继续学习。与单纯考研的群体相比较,这类学生在考研的驱动力上有本质的区别。满意的工作机会是他们做出这样多重准备的根本驱动力。当工作机会不满足其心理预期时,如果考研成功,他们选择读研的可能性更大。而由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的现状,事实上存在相当大比例的考研失败群体。面对考研失败,这些学生拿到的工作机会将是他们未来发展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们将在第二类人群中探讨与此相关的就业心理。

对于以上这大类考研群体,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尽可能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以引导他们做出考研学校或专业方面的决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教师不需要过多地灌输形而上的价值观,而更多需要的是对他们恰当的关心。

第二类: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我们再把焦点集中到只参与择业的这类学生群体中。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即人的自尊。而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此外,人类在生存需求层次有对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这些更底层次的需求。而以上这些需求层次正是大W生做就业抉择的根本出发点。与之相应的,从表向上我们会看到发展空间,物质回报,兴趣爱好等这些纬度。

资源、财产获取的效率和稳定性,是人类绝大多数都永恒渴求的。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价值洪流中更是容易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人类受到自身生物性的影响,并不会在物质生活不富足的情况下,产生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面对当今社会的物质水平差距,这更强化了人的基础层次需求。因此,稳定、报酬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强度低等,成为了大学生找工作最理想的纬度。大学生会在他们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的情况下,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现有的优势资源。其中付出成本包括获取职位的知识积累难度和人际关系维护成本,而优势资源包括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核心圈的人脉积累等。现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他们已经会衡量自身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受父母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减小。这类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相对复杂,其心理特征与社会上的择业群体特征很相似,都是面临生存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双重挤压。因此自身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差异是分析此类大学生群体的关键突破口。

对于这第二大类大学生群体,他们职业生涯的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与实际就业脱节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绝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从来没有参与过就业,没有行业的认知度,甚至知识沉旧。而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不仅缺少社会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和择业的自身研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果自身缺乏丰富的社会行业经历,可以通过组织社会企业分享活动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研讨活动,让同学们之间不断交流思想和沟通信息。大学生就业应该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有思想基础,在大二形成相应的学业规划,大三阶段应具备职业规划能力,并在大四毕业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优势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择业判断和职业发展规划。

结语

大学生就业与考研不仅是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选择,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像知心朋友一样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发挥自身专长,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取长补短,更好地为学生和教育工作以及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关键词】考证热;卡方检验;相关性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讲,学校教育总体还是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马上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大量大学生就业时与社会脱节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急需各类高级人才,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出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大学生为了弥补这些落差,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充电”和“考证”。考证之风刮过全国各大院校,大学生考证种类和范围不断增加,“考证热”之风也愈刮愈烈。

为了更好地分析大学生考证的相关情况,我们在浙江师范大学内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到了校内各个年级的本科生。总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9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5份。这次问卷调查的有效性达97%,以下是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统计并整理了发放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我们对大学生考证的情况进行了下列分析。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0=女,1=男;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等。以下是这次被调查者的总体情况。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对考证的热衷程度,这里从两个问题切入进行调查。图1 给出了不同性别大学生所拥有证书数量的堆积条形图。可以看出男生拥有的证书数量少于女生拥有的证书数量。

条形图仅给了一个直观描述,下面对性别与证书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卡方检验。卡方检验在分类资料统计推断中有重要应用,常用来对两个随机变量的相关性进行统计检验,其结果如表2,此时 Pearson卡方检验的P值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性别与证书数量两者之间的相关是显著的,且女生考证数量普遍多于男生,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望频数小于5的为10%,最小期望计数为4.51,说明可以作卡方检验。Sig.值小于0.01,说明两变量存在相关性。

为了进一步说明女生考证热度更高,我们又从另外一个方面展开调查。图2给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是否会考取与本专业无关证书的堆积条形图。

同样,条形图仅给了一个直观描述,下面对性别与是否会考取与本专业无关证书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其结果如表3。

此时 Pearson 相关性值为0.733,两者的相关系数属于中度偏上相关,且显著性为0.000,远小于0.05,认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女生有更大的可能性去考取非本专业的证书。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性别与考研热度存在一定关系,且女生考证热度更高。然而从第二例又暴露了新的问题: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更多的同学都表示会去考取非本专业的证书。基于大学生对各种证书都有报考“好感”,我们决定调查他们对证书的了解程度又是如何。

由复式条形图不难得出,大一新生对证书了解不多,但毕竟他们刚进入大学,对大学里的一切新事物的概念都相对模糊,这情有可原。然而高年级学生对自己所考证书的了解也是知之甚少,选择“非常了解”和“很了解”的只是极少部分同学。

在访谈时我们得知大多数同学表示即使对证书了解不多也依然对考证热度不减,做这种选择的原因是觉得证书越多越好,无论是不是本专业的,证书多了找工作就更自信一些。于是对于这种选择倾向我们又做了进一步地挖掘,来探究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影响大学生考证的因素较多,本调查拟定了其中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考证选择的就业压力。

图4为在假如企业在应聘时不注重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的前提下同学们做的选择。

从条形图可以清楚地得到:在企业不注重应聘者是否持有资格证书的前提下,只有不到1/10的同学依旧十分坚定地选择考证,其他大多数则开始犹豫甚至马上做了相反的决定。

二、调研结果汇总分析

(一)女生考证更“狂热”

对于这种现象,大众普遍会认为女生的学习态度普遍比男生认真,而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另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则是女生在求职时与男生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在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往往会更偏爱男性,在某些行业中表现尤为明显,甚至拒招女生。所以女生必须更加的努力,从更多的方面来提升自己。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借助于“证书”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谋求更好的就业岗位和待遇薪酬。

(二)功利化驱使下大学生考证显盲目

对证书的性质、适用范围、社会认可度、有效期等基本情况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轻描淡写地解释为“他考我也考”。低年级学生如此,高年级更是如此。不难看出,能支撑他们的只是证书到手后的那种潜在利益,至于证书是否真正代表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则是无关紧要的。被试大学生考证为就业做准备的倾向明显,更看重考证的结果,不重视考证过程的状态,说明考证功利化的问题较为严重。证书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就变相地刺激了在校大学生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学历、文凭的外在价值早已淡化了在校大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为考证而考证的心理在大学生身上日益凸显,为了能够顺利地获得证书,陷入了“交钱D培训D考试D拿证”的恶性循环,理性能力日益丧失。大学生普遍认为考证有助于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可以为就业增加筹码,在众多大学生中脱颖而出。

三、针对调研结果给出的几点建议

(一)社会应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公平

从女大学生的考证热度较高这点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普遍具有更大的压力。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男女各有分工,各自扮演社会角色的整体,重男轻女和歧视女性等封建传统观念以及担心女性会因生活琐事而不能全身心工作的观点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影响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公平。社会各界应继续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平等地对待女大学生。除了一些女性不宜从事的职业外,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一视同仁。此外,广大男性不应把“后顾之忧”看做是女性的分内之事,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是对女性能力的湮没。女性不被家庭“套牢”,也就可以和男性一样做一番事业。

(二)处理好考证与本专业技能的关系

大学生应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是否需要考取其他证书,考证不应该影响自身正常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考证对自身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才是将来发展的基础和方向,只有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的时候,最看重的主要是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并非证书数量。大学生们紧紧盯着一些热门的、社会比较认可的证书,却忽略自己了所学的专业才是与人竞争的真正优势所在。有些学生甚至在上专业课的时候拿出考证的书复习备考,真是本末倒置。这种重视证书轻视专业的短浅见识,很有可能会在大学生进入岗位后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建议大学生在考证之前把本专业的知识先学精学透,这样报考的证书才能真正成为提升自己综合实力的额外筹码。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考证是自己的事,从自身出发,为自己所用

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盲目跟风,不管自己是不是适合,就跟着周围的同学糊里糊涂考了很多所谓的“热门”证书,到头来涉猎虽广却无一精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还没有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作为一个理性的考证者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了解所考证书的相关信息,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考证,考何种证。有媒体报道,某计算机专业学生拿着物流职业资格证、导游证等多张证书去应聘,用人单位反因他学习精力分散,职业定位不清晰,而拒绝录用。因此证书并非越多越好,大学生考证应考虑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目标。

(四)明确考证目的,培养健康心态

许多学生为了就业而考证,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而考证,甚至为了所谓的“加分”而考证,这股歪风把美丽圣洁的象牙塔弄得乌烟瘴气。各种证书到手之后,大学生们就会把考证的课程扔在一边,对为考证而学习的知识不再加以巩固和提高。大学生以功利化行为考取的证书,能在岗位中发挥多大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高资金投入的证书,在工作实际中回报率却极低,那将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因此大学生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考证,可以尝试为了充实自我而考证,为钻研学术而考证,为发展兴趣而考证,永远不失大学生特有的人文气质与涵养。这样一来,只要功利化色彩不再那么浓厚,大学生也就不会在考证上面趋之若鹜,患得患失。

四、结语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塑造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证书本身是能力的一种体现,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能力,考证也只是展现能力的一种形式,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内涵的塑造。正确妥善地解决大学生“考证热”带来的不良影响尤为重要,它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积极面对,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虽然应对“考证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经过不断地引导和经验总结,相信大学生们会走正自己的“考证”路。

参考文献

[1] 安达,张建华,王慧芳.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剖析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 完颜锋.由大学生考证现象透视证书的社会角色[J].教育管理,2013(12).

[3] 陈仪红,盛永健,马强,陈雪平.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调查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4] 汤燕娜.大学生“考证”现象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4).

第9篇:大学生考研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厌学 成因分析 对策

在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全社会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背景下,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厌学现象,故意旷课或借故不上课,上课迟到、早退,白天吃饱睡足,晚上网吧通宵,考场上想尽一切手段舞弊,甚至还有人萌生退学的念头。大学生厌学严重影响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不正确。

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7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67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另外,从入学状况来看,许多学生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的一笔之误,就决定了一生命运殊途。而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入学调配而学习非理想的专业,待到他们发现所学并非所好时,又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只能选择逃避,于是厌学风由之大盛。

(二)学校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善。

大学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调查显示有近56.4%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1]。一些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格,有些学生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多门功课不及格,应及早退学,但学校或院系出于多方面考虑,对他们采取纵容的态度,在学生当中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又如考试作弊,按照学校的规定,一经发现,要取消学籍,但一些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同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导致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久而久之,败坏了学风。一些教师讲授方式的单一,教材的陈旧、刻板,脱离现实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现厌学的现象。

(三)教师的“权威”不断受到“质疑”,学生找不到敬佩的为人榜样。

“权威”不是指学生对老师的绝对的服从,而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71.8%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没有吸引力和启发性[1],特别是人格魅力方面的不敬佩,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是导致厌学的原因之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忽视了非认知因素,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只重视强制性的措施,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动因,因此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要克服和消除学生的厌学,就要改革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给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活动的机会,以活动促发展。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金钱”的误区。有些同学在眼花缭乱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根据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便认为金钱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有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产生了学不学无关紧要,只要能挣到钱,便有了一切的“拜金主义”思想。

2.“关系”的误区。这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上。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只要有“条子”、“票子”、“门子”,即使学习不好,也照样能安排一个好工作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校园里,产生了有“关系”的不重视学习,没“关系的”的学习劲头也不足的问题。

3.文凭“价值”的误区。有些同学以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以后好找工作,学到学不到知识是次要的,无论怎样“混”,只要能给张文凭就行。

(五)学生自身因素。

一些学生专业与兴趣不符,学习目标不明确或价值目标短期化,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但由于其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其自我发展背离了自我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会导致自我发展的挫折与失败[2]。进入大学后,首先大学生的优越感消失,再者脱离了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束,面对丰富多彩且松散式的大学生活,容易思想松懈,只热衷于社会活动。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常常放松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到课外活动上,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

1.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观念,引导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信心,以有说服力的理性魅力征服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清除消极文化影响,引导解决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增强学习动力。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认清商战表面下的投机和欺诈现象,崇尚现代经济领域所应该拥有的才华、诚实、公正、奉献、务实、创新的时代素质。

3.引导大学生认清大学求学与今后创业的本质联系。克服“近视”毛病,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等长远考虑来认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使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学习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懂得历史的重任、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完善教育体制。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存在厌学情况的学生直接交流,有利于掌握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和动态,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赢得同学的信任;随堂听课,加强与任课老师的沟通,掌握同学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主动家长联系,实现家庭学校联动,共同努力,分担责任;加强与班导师的交流,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专业优势,同时分解压力,细化工作;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树先进,带后进,齐头并进;拓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组织学风建设讨论、趣味学习活动等;提升自身素质。辅导员要加强学习,增加实践,增强能力,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风尚保持足够的敏感,寻找与学生更多的共同语言,消弭与学生间的代沟,与学生共同成长。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

3.培养研究探讨问题的学术空气,从政策上引导大学生关注学术活动,参与学术研讨,设立各种奖学金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组织的号召优势,共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空气,改变学生活动的社会化、商业化倾向。

4.完善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有效地实施,从而确立良好的考风、学风,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学技巧,提升其人格魅力、文化素养、教学能力,转变其旧的教学模式,吸收、借鉴新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结构,产生对学习的向往,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改进课程结构。

(三)以全面发展为方向,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首先加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锻炼自我管理能力,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明确努力学习的意识,树立信心;放下大学生的优越感,面对挫折、失败时能冷静的审视自我,吸取经验,重新树立自信心;理性地面对各种失败,正视各种压力,增强抗挫、抗压能力,保持积极的进取态度;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计划或人生发展计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提高前进的动力。

(四)加大管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主流意识,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引导大众传媒宣传积极、健康的主流旋律,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健康的精神食粮。

(五)关心自己的孩子,传递家庭的温暖。

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观念,不要以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风气或观念教育孩子;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状况,适时帮助孩子调节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树立努力学习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厌学并非社会的必然现象,而是一系列社会和教育问题在学生中的综合反映。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大学生厌学思想倾向的形成和蔓延,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