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门徒影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模糊容忍度;专门用途英语;英语阅读理解
一、引言
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模糊现象不可避免。很多学者认为对模糊所采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适度的模糊容忍度对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尤为重要。模糊容忍度又称为“歧义容忍度”,作为认知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研究。McLain是提出此概念的第一人,他认为“模糊显示了个体对特定刺激或情景的了解缺乏足够的信息,容忍意味着勉强接受,而不容忍则意味着拒绝,容忍度是一个从拒绝到接受的连续体。”
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而近年来大部分职业学校在开设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专门用途英语,比如,计算机英语、数控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语言独特、语料贴近生活实际,是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的有效教学资源,但也是职校生英语学习的难点所在。然而现有文献表明,以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而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关系的研究更不多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职校生模糊容忍度的总体现状如何?(1)学生最能容忍的模糊情境有哪些?(2)学生最不能容忍的模糊情境有哪些?
2.职校生不同语言技能模糊容忍度的具体现状如何?(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模糊容忍度如何?(2)与其他语言技能的模糊容忍度相比有何差异?
3.职校生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1)较高英语阅读水平者其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如何?(2)较低英语阅读水平者其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如何?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2013级计算机专业二年级70名学生,问卷调查有效收回70份。
2.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阅读理解测试的形式。问卷调查主要采用Ely的第二语言模糊容忍度量表Sltas,这是个涉及听、说、读、写、语法方面的利克特表,共有12个选项,要求被试的学生在相当同意和相当不同意之间的五个等级上进行选择,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实验所采用的阅读测试卷是一张关于计算机英语的阅读测试,试卷共有4篇阅读理解,共20个选项组成,每个选项2分。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问卷调查和阅读测试卷收回后,收集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首先对问卷调查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以了解职校生模糊容忍度的总体趋势以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模糊容忍度与其他技能相比存在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对模糊容忍度的分数和阅读理解测试分数进行了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论
1.被试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中等和偏低的模糊容忍度,分别占48.7%和45.7%,高模糊容忍度水平者较少,仅占5.6%,统计数据表明模糊容忍度平均得分仅为3.3847。听力中老师使用新单词(均分2.9286)和花时间理解阅读材料(均分3.1286)是学生最能容忍的模糊情境,而阅读中理解全文(均分4.0517)和语法在听说中的使用(均分3.5714)是学生最不能容忍的模糊情境。
2.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的模糊容忍度与其他语言技能的模糊容忍度相比有一定的差异但不明显,其模糊容忍度水平从高到低分别是:听说模糊容忍度(均分3.2215)>书写模糊容忍度(均分3.3810)>语法模糊容忍度(均分3.4714)>阅读模糊容忍度(均分3.5476)。但是,学生的模糊容忍度会随语言技能和学习情景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
3.总体来说,职校生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r=-.767**,p=.000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对于职业学校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教学有以下启示:
1.被试学生模糊容忍度普遍不高,教师应培养学生最佳水平的模糊容忍度,帮助激发其意识,建立积极的态度而不是忽视模糊情境。
2.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的模糊容忍度与其他语言技能的模糊容忍度相比最低,根据Krashen的输入理论,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要在学生可接受的能力范围内选择贴近生活的英语阅读材料。
3.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参差不齐的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阅读活动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模糊容忍度水平较低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2):31-33.
【摘 要】以耶稣为主人公的英美影视作品通常反映西方人文精神内核,传播其宗教观念与普世价值。本文对相关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从拍摄原因、拍摄方式、文化影响等方面探索研究英美影视作品中的耶稣形象。笔者多方考量,评价影视作品中耶稣形象的神性程度,探究神性程度与影视作品评分的关系。影视作品中不同耶稣的形象塑造背后有诸多文化原因。理解其中原因,有助于了解英美两国世俗宗教文化,认识西方国家价值观与价值体系,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关键词】耶稣形象;人神二性;影视;研究中图分类号:J9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0-03一、英美影视作品中耶稣形象的定义与影视作品筛选(一)耶稣形象定义影视中的耶稣基督形象分为两类:基督形象和耶稣形象[1]。描述基督形象的影视通过影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类似耶稣的行为传达其精神。基督形象出现在诸多英美影视作品中,如《黑客帝国》和《阿凡达》中的男主角。描述耶稣形象的影视资料则主要讲述耶稣的故事,以耶稣生平为核心,塑造耶稣本身形象。本文即研究耶稣形象。(二)影视作品筛选标准及结果参照关键词定义与权威影视网站分类,笔者制定出相关的筛选标准,从网站评分数值、评分人数,电影类型、片长,以及耶稣角色出镜时长等方面进行筛选,选出如下展现耶稣形象的影片:《耶稣传》(1999年版)、《耶稣传》(1979年版)、《万王之王》、《万世流芳》、《耶稣受难记》、《基督最后的诱惑》、《拿撒勒的耶稣》、《上帝之子》、《万世巨星》(1973年版、2000年版、2012年版)。二、英美耶稣形象影视作品拍摄原因(一)部分电影因导演个人的而拍摄,如《拿撒勒的耶稣》和《耶稣受难记》。《拿撒勒的耶稣》导演弗朗哥・泽菲雷利意图拍出平和的耶稣,他自述这部电影让他得以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向世人呈现一个于古于今都不会与他的人民为敌的耶稣形象[2]。导演还称受到1965年“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的启发,特别是其中关于对犹太教态度的内容[3]。为此,他尽力依照《圣经》写作时间,还原耶稣生活的犹太社会与文化环境,且未将耶稣之死归罪于犹大。《耶稣受难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其作品有历史纵横感、思辨色彩,耶稣形象趋于传统。部分讲述耶稣形象的影视作品由基督教团体资助拍摄,如1979年的《耶稣传》源自美国InspirationalFilms的“创世记计划”。该公司投拍了一系列基于《圣经》的宗教电影,《耶稣传》是其中之一。(二)文化传统中的英雄崇拜英美文化源自古希腊。《奥德赛》和《伊利亚特》等希腊神话多以英雄视角记述历史,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拜。耶稣是宗教圣人、英雄,展现耶稣形象的影视作品契合英美社会英雄史观。(三)世俗宗教思辨精神随着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宗教改革,西方社会的宗教逐渐世俗化。宗教逐渐失去了在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转向独立,宗教怀疑精神兴起。以《万世巨星》为例,歌词唱到:“耶稣基督万世巨星……你认为除却自己还有谁是上帝的选民?你所在的天界可如佛经记载居有佛陀?是真能移山还是形象公关?你是有意受难死亡还是偶然失误?”字里行间涉及关于耶稣人神二性的讨论,以及对三大宗教的质疑思辨。三、英美耶稣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一)文本选择学者普遍认为,《新约》四福音书中以七个神迹为线索的《约翰福音》侧重耶稣神性,“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John20:30)。”《马太福音》《马可福音》与《路加福音》则因记事次序、用字结构、内容观点等方面颇为相似,合称为“符类福音”或“对观福音”。“符类福音”中,《路加福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等世俗问题,是最突出耶稣人性的福音书。展现耶稣人性的作品主要参考“符类福音”,展现耶稣神性的作品则主要参考《约翰福音》。以《拿撒勒的耶稣》为例,影片参照《约翰福音》拍摄耶稣在犹太教堂读经、行神迹复活拉撒路等情节,还特别让耶稣在受审时自证为弥赛亚,展现神性。但影片也参考了“符类福音”,从《路加福音》中选取了诸多情节。如此选取参考文本,巧妙平衡了影片中耶稣形象的神性与人性。(二)耶稣视觉造型传统耶稣形象源自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圣像画,其中的耶稣是理想化的形象:高大伟岸、脸型瘦长,一身白衣,头发或卷曲或笔直,头发长度较短或齐肩,头部有光环等超自然元素。此类圣像化耶稣造型出现在诸多影视作品中,塑造耶稣的神性。在《耶稣传》《耶稣受难记》等影片中,耶稣造型与传统圣像画基本相同,只在着装上注意服装质料,让演员身着白色或灰白色麻布衣服。近年来,随宗教学与人类学研究的进展,耶稣形象略有变化。如《上帝之子》剧组根据人类学家对公元1世纪典型犹太人头骨的研究,挑选了脸颊相对较宽、鼻子更为挺拔的演员饰演耶稣,此行为不失为呈现耶稣形象的新角度。去圣像化的造型摆脱了耶稣庄严神性的一面,弱化了他“非同寻常”的圣像气质[4],突出了他人性化的一面。2000年版的《万世巨星》部分场景中,耶稣身着白色背心。2012年版的《万世巨星》中,耶稣穿白衬衫、戴军用身份识别牌,颇有现代时尚气息。(三)镜头与光的神性表达1.镜头运用影视作品常用仰拍镜头、特写镜头等来表现耶稣的神性,例如《拿撒勒的耶稣》中,耶稣形象的特写镜头往往是演员微微仰视,镜头仰拍,仿佛观众在注目人子,人子在仰望上帝一样。两重仰望,让观众感受到“冥冥之中自有神明”。2.光线运用光与基督教神学密不可分。《创世纪》(Gen1:1)中即有“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圣奥斯古丁从神学的角度提出了光照论:“真理以光的形式照耀出来,光照是人类获得真理的途径。”[5]基督教赋予耶稣神子地位,光与耶稣形象自然密不可分。用自然光、顶光代替中世纪圣像画常见的头后圆形光环,展现耶稣的神性,是影视作品中塑造耶稣形象的常见手法。《耶稣受难记》结局,一片寂静中,墓穴石门打开,阳光逐渐照射到墓穴内部,耶稣缓缓起身,走向光明,寓意神子复活。《拿撒勒的耶稣》在拍摄受鞭刑的耶稣面见罗马总督彼拉多这一场景中,大胆使用逆光。耶稣饰演者从一片耀眼光芒中走出,容貌憔悴而神色坚毅,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四)神性与人性1.神性与人性表达影片对耶稣神性的呈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光的运用;对神迹的呈现,如起死回生、盲人能见、瘸子能行等;耶稣形象在母子、亲友关系上互动较少,如耶稣说“我的母亲在天上”;耶稣与十二门徒师徒情谊淡漠等。对耶稣人性的塑造主要体现为:耶稣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凸显肢体冲突;言辞相对直白。耶稣的人性在影片《基督最后的诱惑》中得到显著体现,片中耶稣情感异常丰富。2.选择定位经历多次教廷宗教讨论,耶稣不只具有上帝意志,而是兼具人神二性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笔者进行情节和镜头分析,并综合多方观点,对每部影片中的耶稣形象神性程度进行了评分,将评分定为x轴,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神性程度越高。3.耶稣形象神性程度与影片评分关系笔者参照IMDB与豆瓣网站对各影视作品的评分,两评分相加后取平均值得到影视作品的综合评分,定为y轴,得到图1。利用以上数据,笔者对耶稣形象神性程度与影视作品综合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绘制图2。笔者得出如下结论:在人神二性中尽可能中庸的影视作品最受观众欢迎;对耶稣形象的塑造略偏人性或略偏神性的作品评分最低;处于极端的影视作品,即耶稣形象极为人性或极为神性的分数,综合评分略低于中庸的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中的耶稣形象极度神性化,会令大部分普通观众会有陌生感、疏离感,难以引起共鸣。四、英美耶稣影视作品的文化影响(一)影视产业一方面,电影公司对相关影视作品进行多版本剪辑,在院线上映电影并发售珍藏版、蓝光版等多版本光盘以及周边产品,借助宗教题材影视作品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将《圣经》文字具象化,创造丰富的视觉效果,有利于观众对宗教人物形象有直观的认识。例如1979年版《耶稣传》已被译为近千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我国国内有普通话、粤语等多个配音版本。(二)流行文化耶稣形象影视作品塑造了宗教流行文化,与世俗文化互动并相互影响。2012年版的《万世巨星》中,时尚元素、时代元素随处可见:影片开场即通过大屏幕播放记录世界各地街头暴力示威的新闻视频;耶稣被捕后身穿橙色囚服,有流行文化象征;剧中多处可见现代电子设备;《希律王之歌》响起时,耶稣坐在嘉宾席上,大屏幕显示“耶稣是骗子还是弥赛亚”的“观众投票结果”;关注“十二门徒”这样的常用于社交网站话题的字样出现在大屏幕上等等,这些细节让观众倍感有趣,活跃了现场气氛,也打造了一个时尚的耶稣形象。《耶稣受难记》用影像呈现耶稣受难的血腥场面,给观众冲击影响极大,激发更多人到耶路撒冷苦路十四站,推动了宗教寻根文化的发展。(三)文化反思影视作品中各异的耶稣形象,特别是极为人性化的耶稣形象,引发了观众的讨论,以及对宗教的怀疑与反思。同时,部分影视作品也引起了社会争议。一些宗教团体谴责《万世巨星》及相关影视作品。究其原因,引用词作者蒂姆・莱斯的话:“这是因为我们不视耶稣为神,而只是将他视为一个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的合适的人。我们基本是尝试在讲这个故事时将耶稣视为一个凡人。我认为这种视角更体现他的伟大之处[6]。”一些基督徒觉得如此言论是在亵渎神明,并对剧中对犹大的同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剧中一些对于耶稣的批评过于冒犯[7]。一些犹太教徒则认为这部音乐剧将耶稣之死大部分归咎于该亚法和亚那两位犹太教祭司,强化了反犹主义。《耶稣受难记》则引发更大争议,该片在美国影片分级为R级,片中许多血腥暴力的镜头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些观众在观影时感到身体不适。部分影评人认为,影片弱化彼拉多的暴力形象,丑化犹太人的形象,将犹太人刻画为丧心病狂的暴民,将杀害耶稣的罪名加到他们头上,具有反犹倾向。观众对相关影视作品的讨论和争议多集中在耶稣神性与人性的塑造以及反犹问题方面,展现了观众透过影视作品对宗教文化以及世俗文化的反思。(四)英雄新崇高美学1.耶稣本身形象塑造相关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对耶稣人神二性的探讨建构了基于人性的新崇高观念,即耶稣“是真上帝又是真人,具神人二性,两者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8]。”这一观念看似削弱了耶稣的崇高性,但这种表面上的不完美却成就了耶稣在观众心中的完美形象。2.对超级英雄电影的影响超级英雄形象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耶稣形象的影响。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等电影中,超级英雄不论身份背景、个人能力,都走了“多为善事,自我受难,拯救世界”的道路,契合耶稣形象。借助宗教形象,超级英雄电影创作增强了对超级英雄崇高美的塑造,如《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中,洪水将难民困在孤岛,超人逆光从天而降,伸出援手,俨然天神。同时,以超人为代表的部分超级英雄,还探讨了“伪神”问题,走上了宗教反思的道路。五、结语耶稣是人?是神?还是两者兼具?这是英美影视作品在塑造耶稣形象时面临的核心问题。关于耶稣基督一志论抑或兼具人神二性的争议自古有之,教廷曾召开如拉特兰会议等宗教会议讨论这一问题[9]。认可耶稣兼具人神二性的基督学逐渐占上风,观点在西方国家受到广泛认可。目前,英美影视作品中的耶稣形象基本参照《圣经》,大多数作品选择在人神二性中侧重其一,极少数则或中庸平衡,或剑走偏锋,取其一极。毋庸置疑,每种选择都有其独特考量。人性耶稣的角度可塑性强,影片类型宽广,更有利于结合流行文化,探讨世俗问题,反映一定社会思想,也更能让普通观众产生共鸣,体现耶稣的伟大之处;神性耶稣的角度体现传统宗教观念,有宗教精神指引作用,为部分正统宗教人士所喜爱;人神二性中庸的角度符合梵蒂冈教廷主流天主教思想,易于塑造包容、平和的耶稣形象,不易煽动反犹情绪,又能得到教会、媒体和观众多方认可与赞许,可在重要宗教节日播放。综合多方评价,中庸或偏向人性化的影视作品中耶稣形象更受观众欢迎,但是极端偏向人性化则容易引起宗教争议。对不同耶稣形象的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英美三国部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特别是对经典英雄形象的认知。这一认同度为我国圣贤或英雄人物传记电影在英美两国的海外发行提供了参考,同时该认同度也有助我们了解认知英美两国世俗宗教文化,增进尊重理解,以便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获得合作共赢。参考文献:[1]Malone P.Screen Jesus Portrayals of Christ in Television and Film[M].The Scarecrow Press,Inc.,2012.70.[2]Zeffirelli F.Franco Zeffirelli's Jesus: A Spiritual Diary[M]. Harper & Row, 1984.3.[3]Tatum W B.Jesus at the Movies: A Guide to the First Hundred Years[M]. Revised Version ed. Polebridge Press, 2004.138.[4]黄磊.1970年代以来“耶稣电影”的后现代创作[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5]赵敦华.基督教哲学一千五百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Time Magazine.1970.[7]Church F F P. Some Things To Consider Before You Attend Jesus Christ Superstar[Z].2015.[8]伯克富.基督教教义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49.[9]休谟.英国史I:罗马――不列颠到金雀花王朝[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45-46.作者简介:贾虹源(1995-)、高鑫涔(1995-),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