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纳兰性德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旧事逐寒朝,啼鹃恨未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3、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4、百花冷暖避东风。——纳兰性德《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5、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纳兰性德《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6、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7、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8、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9、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纳兰性德《咏笼莺》
10、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纳兰性德《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11、悬崖一线天疑裂。——纳兰性德《忆秦娥·山重叠》
12、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13、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14、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纳兰性德《眼儿媚·咏红姑娘》
15、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6、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纳兰性德《菩萨蛮·隔花才歇帘纤雨》
17、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18、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19、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20、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21、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纳兰性德《一丛花·咏并蒂莲》
22、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纳兰性德《踏莎行·月华如水》
23、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24、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25、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6、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27、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28、信回刚道别多时。——纳兰性德《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29、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30、娇软不胜垂,瘦怯那禁舞。——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31、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32、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纳兰性德《谒金门·风丝袅》
33、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34、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
35、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纳兰性德《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
36、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纳兰性德《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37、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纳兰性德《眼儿媚·咏红姑娘》
38、桂花时节约重还。——纳兰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39、隔花才歇帘纤雨,一声弹指浑无语。——纳兰性德《菩萨蛮·隔花才歇帘纤雨》
40、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41、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42、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纳兰性德《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
43、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纳兰性德《菩萨蛮·萧萧几叶风兼雨》
44、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纳兰性德《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
45、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纳兰性德《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46、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纳兰性德《浣溪沙·杨柳千条送马蹄》
47、谁家刻烛待春风。——纳兰性德《浣溪沙·庚申除夜》
48、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49、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纳兰性德《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
50、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51、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52、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纳兰性德《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53、重泉若有双鱼寄。——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54、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55、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纳兰性德《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56、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纳兰性德《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57、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58、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59、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纳兰性德《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
60、楚天魂梦与香消,青山暮暮朝朝。——纳兰性德《河渎神·风紧雁行高》
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思乡
我捧起《长相思》虔诚地读了起来,短短36个字,很快就背出来了。本指望能像其他文章一样,熟读成诵后灵感也会冒出来,不曾想越读越没了感觉。这样下去可不行,我找来毛笔,把《长相思》写了一遍又一遍,原本想在一次次的沉思默想、心灵对话后得出些许灵感。哪知道,几天下来,最初的兴致和冲动烟消云散。“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告诉自己,“要想摆脱困境,必须把这首词读厚。”
于是,我放下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转而去搜寻别人评鉴《长相思》的各种文章。不到一天的工夫里,我就搜到了数以万计评鉴《长相思》的文字。我把这些文字转存到手机里,像看小说一样,一有时间就翻开来看。两个月来,这些文字在我眼前精灵般地摇曳,不但一波又一波地激荡起我对《长相思》的新的爱恋,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教学设计的种种灵感。
文本细读让我沉浸在底气十足、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中。然而,好景不长,当我思考的脚步跨进课程之巷、教学之门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眩晕。我深深体味到了那种什么都想采摘、什么都难以割舍的贪欲和尴尬。沉浸在文本细读中的我,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要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策略无疑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这也符合经典诵读课这一主题。对学生而言,诵读自然是他们乐意的一种学习方式。
诵读既已成了教学《长相思》的基本策略,那么对我而言,就要引导学生读出《长相思》的精气神来,读出它的诗韵词味。我采取了三步走、层层递进的方式。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词味。确定了“诵读”在《长相思》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用画面去替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将《长相思》的意境兑换成自己的心境,再做拓展训练,以避免课的容量流于单薄,层次不够丰满。拓展什么呢?对!再拓展一首词吧。我思忖着、实践着。
【释义】无奈的是人的尘缘容易结束,燕子还是那样,轻盈的踏上帘钩。我在秋日,面对你的坟茔,高歌一曲,然而愁绪丝毫没有削减。我是多么希望能和你像春天里双飞双宿的蝴蝶那样在草丛里嬉戏啊。
2、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蝶恋花·出塞》清代:纳兰性德。
【释义】从古至今江山兴亡都无定数,眼前仿佛战角吹响烽烟滚滚战马驰骋来来去去,黄沙遮日满目荒凉谁可同语?只有萧瑟的西凤吹拂着枯老鲜红的枫树。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唐代:杜甫。
【释义】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4、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唐代:杜甫。
【释义】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5、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唐代:杜甫。
【释义】不知要怎样才能够结束战争,让人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好使这普天之下再没有一个苛吏来横索税钱!
6、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南都行》唐代:李白。
不娇憨也不过分灵活,却有细密的情思。
所以总能捕捉太多情思涌动、暗香浅散的画面。
我想,李易安怕应羞见的‘眼波才动被人猜’怕不是被赵明诚猜到,而是被安意如捕获了。
所以,在她的笔下,易安如此羞涩可人、盈盈而笑。
或者,如纳兰。
她的挚爱是他,想来她定是如他一样,是个暗雅如兰的女子。
所以才读得懂他眉宇间终日不得舒展的愁思,
那份摊开掌心也徒是空荡的惆怅。
她说,只容若的名字都是一副绝美的好词。
也许是习惯,我似乎更青睐于叫他性德、纳兰性德。
初次读他的诗、是他的《长相思》、再者《卜算子》、三才是那首世人偏爱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词、沉郁伤情、读时总会让人顿两下、叹息几声…
少游与纳兰比、我是更执着于少游的。是啊、青衫落拓、想来就是
专用来形容他和杜甫的吧、
少游、如若少了他、婉约词派该是如何暗淡、
还记得那首着实有趣的字谜诗、
园中花、化为灰。
夕阳一点已西坠。
相思泪、心已醉。
空听马蹄归、
秋日残红萤火飞。
这是一首妙词、绝美的惆怅。
可也是一首猜谜诗、隐着一个繁体的「苏字。
着实有趣的紧、不得不为他倾世的才华倾倒。
在安意如笔下、我看得到那个抑郁惆怅的少游、
他举指想摘一枝梅花、转念想起它的气骨、半伸的手以忧伤的姿势悬在半空中…
命运负了他、一生跌跌撞撞、却不是起起落落…因为命运不曾让这位倾世才主有露锋茫的机会~
读诗、品词。
独独钟于词、婉约的惆怅、豪放的壮骨。
如若、真能如她半分、多好。
那些尘世难诉的风花雪月、弹指已过的是非千年~
扩展资料
错过惋惜的诗句:
1、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苍藓径空留。——清纳兰性德《浣溪沙·雨歇梧桐泪乍收》内
白话释义:回忆那美丽的身容影、如桃花般的面容,可是人却不知何处去了。只空空留下那娇小的鞋痕在长满苍藓的小径上。
2、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黄景仁《绮怀十六首·其十五》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合作学习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给语文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使得教学相长,相得益彰,互相进步。
一、学情分析
《长相思》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第五篇诗歌,这首诗歌在内容上没有多大难点,其表层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但其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渲染,以及寥寥数语背后反映出的征程的艰辛,以此表达出内心的深切感受,是学生比较难体会的。高中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已经有较系统的感知,但如何有效地激发他们内心对诗歌情感的共鸣是学习这首诗歌的关键。除此之外,《长相思》既不是必修课文,又不是选修课文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这首诗歌的解析和体悟。同时,教师可借此机会检验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课前准备
(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8人。
(二)要求学生提前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图片(图片打印出来备用)和感伤低沉的纯音乐,准备一张四开的白纸。
(三)提前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包括诗人的生平事迹、诗人写此诗时的经历,以及整个社会大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融情于声,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活动一:三读诗歌,为诗歌配备合适的背景音乐。
1.一读诗歌,读通读顺。在小组成员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基本的字词和断句问题(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一字不错、正确断句。)。
2.二读诗歌,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小组讨论,确定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3.三读诗歌,小组之间交换事前准备好的纯音乐,并从中选取最适合的一首作为本诗的背景音乐。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诗配音乐作品,全班选出最适合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首先,设计这个活动是基于对学生基础语文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对于高中生,不必过分关注字词断句的能力,因为他们基本能够理解课文材料的内容,也基本知道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这些简单问题,因此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信任完成这个任务,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个人优势最大化,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主动合作交流和接受合作分享,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也是很有益处的。再次,对于一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的正确把握是学习和理解它的基础,而“读”是理解诗歌最好的方法,因此让学生通过一读再读的方式,一步步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确定诗歌的感情基调。除此之外,音乐同样是传递情感的方式之一,让学生自由选择配乐是为了考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总之,整个活动是围绕“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一阶段目标设计的。)
(二)融情于景,时空变换间感受诗人的愁思。
活动二:利用搜集的图片拼贴出符合诗歌意境的贴图。
1.小组分工合作,将诗中所提到的景物一一列举出来,并进行归纳总结。
2.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准备的有关《长相思》的图片,将图中的景物一一剪裁下来作为贴图素材。
3.小组成员合作,将剪裁下来的贴图按照诗中所写及自己的理解安排好位置贴好,没有的素材可以自行画上,贴图为此诗配图。
4.分享交流,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配图并说明搭配理由,全班根据诗歌内容选出最合适的背景图。
(设计意图:首先,这首诗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出真切的情感,读者在读此诗时可以很轻易地根据诗中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但这个画面是抽象地存在于每个人的脑海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将它具象成一幅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其次,研究表明,好的课文插图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为诗歌配插图其实是为了锻炼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同时让学生评价,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需要从旁协助。)
(三)融情于心,角色扮演间体悟思乡的真切。
活动三:假设你是纳兰性德,这首诗正是你写给(父亲、母亲、妻子、孩子、朋友、故乡……)的一封信,而你的同组成员扮演的角色正是你在想念的人,请你用你所理解的情感对他(她)念出这封信,看看你在想念的人会对你说什么。
1.小组成员分好角色,一个纳兰性德,其他人可选择活动要求中的角色,也可有符合情境的新角色。
2.扮演纳兰性德的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同组成员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听者给“纳兰性德”回信。
3.将自己的角色体验感悟记录下来,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角色体验是一种帮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的方法,通过扮演诗人或者诗中角色,学生更容易感同身受,从而体会诗歌更深层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刚阳.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主玉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
[3]王芙蓉,刘悦.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J].科普教育,2015,(11).
关键词:清代前期;满族;诗文;综述
1951年马学良先生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从此,少数民族文学开始被学者关注,时至今日,少数民族文学已经有了明确的学科定位、理论基础,同时其丰富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遗憾的是,对于这份珍贵的遗产,我们的收集工作确是万不及一。本文以清代满族为例,对顺康雍时期的作家诗歌创作做一整理概述。
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诗文)发展脉络
本文主要介绍作家文学,对于蕴藏量很大且艺术造诣很高的民间文学,限于篇幅,暂时不予介绍。并且侧重探讨清前期使用汉文创作的作家作品概况。对于满族而言,由于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当时除了少量文人用本民族语言创作外,大多数作家还是用汉文创作。少数民族诗文发展脉络大致遵循这样的规律:隋唐五代民族大融合的同时,少数民族书面文学也开始发生,虽数量不多但这些著作开创了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先河。宋元辽金时期则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诗歌、戏剧创作占据主要地位,而且使用汉文创作者居多,艺术形式也日臻成熟。明代至清代则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繁荣期。
在整个作家文学创作中,诗文是我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语言的音乐美、艺术手法的灵活性和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丰富了中国的诗文创作。对于清代满族前期作家文学的创作类型而言,诗与文毫无例外也是其主要文体。
二、清代前期满族作家及其诗文创作概况
满族入关前就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加上清代历代帝王推崇汉文化,满族人的汉文诗歌创作一片繁荣,从皇帝到大臣及地方官员,无不能诗。在这个队伍里,有一家祖孙几代诗人,更有家族诗人群体,并出现了类似诗社的组织。可以说,在满族前期,像纳兰性德这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大家,不是孤例。
诗是诗人智慧的光环,心潮澎湃的浪花,没有诗人便没有诗。据笔者统计,仅清代顺康雍时期有诗集流传的满族作家约75位,这几乎占到了整个清代满族作家的五分之一。(据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恩华纂辑、关纪新整理点校的《八旗艺文编目》统计:清代旗籍可知的满洲旗籍作者有326位)。法式善《八旗诗话》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75人;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30人;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11人;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30人;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中记载这一时期满族诗人约25人。由此可知,清初满族作家文学整体质量还是很高的。
从公元1644年至1735年,即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将近一个世纪,是清初满族作家兴起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满族诗歌创作就总体而言,表现出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一时期整个满族文学创作,由于刚入关不久,作家成就不一,而且仍然沿用汉族诗词文体、以汉文写作,因此不免有吞剥模仿痕迹,但同时也正因为刚入关不久,诗人在表现自己民族的人情事物、习俗生活与感情经历时,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特色,这是过去汉族文人诗词所未见的。比如高塞、岳端、玄烨、赛音布、塞尔登、塞尔赫、常安、长海、文昭等人,擅长描写景物、京师风貌,丰富了汉诗的表现力。文明、何溥、讷尔朴等人,则描写了相当数量的边塞征战诗,表现了北方民族骁勇善战、奋发向上的气概。纳兰性德,是这一时期也是清代满族文学首屈一指的词人,他才华横溢、成绩卓著、蜚声词坛,既写出了情意婉转、缠绵悱恻的婉约词章,也写出了慷慨激昂、高亢哀厉的豪放词章。这位独特的少数民族作家,对于中国文学独特的贡献,更包括那些打着鲜明的满族清初军旅生活印记的脍炙人口的词章。
第二个特点,即:在清代满族作家文学兴起之时,宗室诗人捷足先登,成为了清初文学创作的主力军。这可以说是清初诗坛又一个重要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清代文坛的特点。整个清代,宗室文人都是文坛创作主力,这也可以折射出满族善于学习的民族文化。比如岳端、博尔都、塞尔赫、文昭等人,他们由于相似的经历,基本上追求一种浑朴冲淡的艺术情趣,表现了一批不得志的宗室淡泊功名、回避现实的人生观,对后世宗室创作影响较深。其中文昭诗作最为丰富,成就颇高,可以算作纳兰性德后,清初又一个较为著名的满族作家。
清初诗坛宗室文人大量涌现,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清代是产生宗室文人数量最多的朝代。清代宗室文学不仅作家数量众多,在文坛上可以自成一队,而且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为当时文坛所瞩目,宗室文学已经成为清代文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清代至现代许多重要的大型诗词总集无不收录宗室作家的作品,其中代表性的有《瑶华集》、《清诗别裁》、《国朝耆献类征》、《晚晴簃诗汇》、《熙朝雅颂集》、《白山词介》、《全清词抄》、《清诗纪诗初编》、《清诗纪诗》等等。另外如一些重要的诗话笔记,如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袁枚的《随园诗话》、昭梿的《啸亭杂录》、杨钟义的《雪桥诗话》、震钧的《天咫偶闻》等,都记载了清代宗室文人及其作品,另外如《四库全书》、《八旗通志》、《八旗文经》等,也收录了宗室作家的作品。宗室文学尤其在诗词文赋方面显示除了卓越的才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清代初期满族作家这种刻苦勤奋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处于上升时期的民族风貌,他们在文化上没有固步自封、傲视一切,以至从最高皇帝到八旗将士都采取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汉族文化,毫无疑问,这对于本民族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效应。但是,也必须指出,从此开始,满文、满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满族自上而下都热衷于操汉语、习汉文,不能不说这是满族文化发展的一大隐患。
清初满族作家文学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满汉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烙印。比如从作者的名与字上,我们可以看到规律。“巢可托,字云溪”、“阿克敦,子立恒”、“ 塞尔登,字紫峰”、“讷尔朴,字拙庵”、“尹继善,字元长”等等,它们如此的不协调,又如此协调地存在着,这可以说正是当时满汉文化对峙而又互动的一个生动的缩影。可见,一个民族在其表层文化日益脱落之时,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及心理认定,将会是多么固执而又有效地补偿着这些损失。所以清初满族文学中所折射出的这种矛盾,也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清诗话?渔洋诗话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2]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本来想趁周末出去走走,也许是雨有意留我在家,独自享用这无边的雨意吧。
“叮叮”,瓦似乎是专为雨而设置的乐器。平常它们总是一言不发,一旦雨滴接踵而至,瓦的音乐就“叮叮”地奏响了。雨势急促,琴声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白马齐鸣,又如两军交锋擂鼓助阵。雨势减缓,音乐也跟着弱下去,像激战过后的短暂休憩,又像是怀春的少女在花前低语。你听,那节奏,那旋律,似混乱不堪又似包罗万象。而那些尽职的瓦片只是专注的演奏着,听雨的人脑海中便漫无边际溢出不尽的情意。
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感情的门环。垂老的将帅有“夜阑卧听风飞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回味,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那是谁在喊自己呢?“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古代民歌中描写单相思的诗句,竟穿过千年的时空,伴随雨声跳入我的脑海。林黛玉云“秋窗已觉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纳兰性德也有“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的佳句,原来这雨丝就是情丝,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瓦屋上的雨声,就该是伊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吧。是雨声使人变得敏感而脆弱,多情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