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创新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训练

第1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81-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故事、童话、寓言、小说节选等,体现了作者精心构思、大胆创作的过程,蕴含了创造性因素,今天的语文课堂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经验、情感的再次提炼。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一、标新立异,训练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标新立异,不断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这一课时,我设置这样一个话题:学了这篇课文,在你心目中,霍金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霍金是个身残志坚的人,“他的头只能朝着右边倾斜,肩膀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就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的人撰写了《时间简史》。身残志坚是对他最恰当的形容;他是个惜时如金的人,他的门口常挂着一块木牌“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觉”,其实这多半不是真的,此时,他正在进行科学研究;他更是个宽容大度的人,面对别人提出的唐突而尖锐的问题,他不但没有难堪,还坦然面对,竟然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个人物,在求异思维中,在生生思维的独立与交融中,学生对人物的形象有了全面的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诱导启迪,训练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它是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老舍先生的《草原》中有这么一个自然段:“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体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我启迪学生想象:他们的手握住不散,他们的语言不通,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如果你就在其中,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结合课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一位同学说:“汉族同胞,我们可把你们盼来了,这一路辛苦了。”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们日夜思念的汉族同胞,今天能在我们陈巴尔虎旗的草原相聚,我们真是万分荣幸啊!”这位同学刚说完,又一名同学站起来说:“同胞们,一路辛苦了!赶快到蒙古包里休息一下吧……”

三、质疑问难,训练探究思维

质疑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个“发问”就是一颗创新的种子,它埋在每个学生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才,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使它腐烂在泥土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启迪学生质疑、自主探究、大胆表达,使探究思维得到培养。

如教学《爱之链》这一课时,在总结课文时,我问学生们:“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吗?”这时一个小男孩忽闪着一双智慧的大眼睛问我:“老师,这条‘爱之链’是圆环形的还是直线形的?”听到学生的这一质疑,我心头一亮,当即把这个问题抛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共同释疑。一个学生当即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是圆环形的,你看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又给钱给女店主,女店主又去安慰乔依,这不是个圆环吗?”又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道:“不对,书中第二节乔依笑着对老妇人说‘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去给他一点帮助吧!’由这句话我看出老妇人除了帮助女店主,还会帮助许多人。”又一名学生说:“老师,乔依能说出这样的话,他不仅仅帮助老妇人一个人,他会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女店主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人,我相信她也不仅仅只会安慰乔依,她也会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讨论中,大家共同得出一个结论:这条爱之链既不是圆环形的,也不是直线形的,而是一条全方位发散形的组合链。

参考文献:

第2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 教学悬念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让人关注。创新思维不仅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和新课改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高中数学教学进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根据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等因素充实和补足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探究、创新等方面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得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时展的步伐并驾齐驱,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关于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训练,以下几点将作出比较好的说明。

一、发挥问题情境创设的独有魅力

新课改带动了教学手法革新进程的加快,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手法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教学事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教师要仔细认真地钻研数学教材,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闪光点,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矛盾式的问题情境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结构的矛盾激发出来,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函数题:F(x)为R上减函数且关于(0,0)对称。f(x2+4x)≥-f(y2+3)恒成立,求y/x的范围。在讲解之前,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给予适当引导,鼓励学生讨论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寻找解题捷径,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出解题思路,教师再讲解所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现有认知与原有知识的矛盾冲击,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在严谨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下带动创新思维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现实作补足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教学和学生发展实际,只有依据现实情况进行合理利用,才能真正发挥它在训练创新思维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结合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催化剂,也为数学教学的逐步时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典范说明。详细一点来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使得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截面”的相关知识点时,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使得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内涵。教师可以制作“长方体截面”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予以动态的展示,并且配以适当的文字问题:若用一把刀砍向长方体的木头,截面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屏幕上所展示的截面之间有何联系?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而且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创新思维的显现。新课标要求课堂上要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构设计上要把握全局,重视各个阶段思维的构建,培养学生思维方式,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适时地将基础性的知识点穿插到与学生的探讨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而且拓宽了思维空间,创新思维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充分运用并不否认传统教学手法的优势,只有恰如其分地使用这种教学手法追随教学的进展步伐,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质疑思维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质疑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详细来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悬念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欲望,而且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为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拓展提供了更多契机。例如,假设A型汽车的关税税率在2004年是100%,到2009年是25%,2004年A型进口车每辆的价格为64万元(其中含32万元关税税款)。那么,如果已知与A型车性能相近的B型国产车,2004年每辆46万元,若A型车的价格只受关税影响,为了保证在2009年B型车的价格不高于A型车的90%,B型车的价格要逐年降低,问平均每年至少下降多少元?在进行解题思路疏导之前,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积极的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独特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解题方法,从而最终的正确答案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中得以寻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设置的悬念不宜过于繁琐和复杂,否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质疑思维的发挥,反而会出现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总而言之,设置教学悬念的形式使得学生的质疑思维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为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涌入和参与,因此将创新思维以及能力的训练纳入教学进程中去是形势所趋。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和发掘促进教学创新训练的良好方式和途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社会的进步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小龙.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和活跃思维.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

[2] 肖冬云,罗明铁. 谈高中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才之路,2009(9).

第3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创新;本科教学;科研思维;创新思维;教学方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

近10余年来,各高校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改革,设立各类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提供各种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和比赛。这些实践表明,高校的创新机制确实较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不过,文献也指出,目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等。文献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表明当前高校的创新机制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但总体上大学生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和技术发展史表明,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于合理而充分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中,科研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科研思维将能在较大的程度上保证创新过程的合理性和创新的有效性;而创新思维将能在方向上较好地引导科研思维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较大程度上都尚未经过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现今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很少开设专门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接受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熏陶和训练,是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本科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无一不是经过前人的深入研究并经系统整理而得到的,也就是说知识被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因此,若能有意识地在授课时还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较好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提出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思路和方法。

1、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训练

为了方便学习,各类教科书都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和条理化。传统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结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学会应用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体系,却没能让其接受到知识本身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而影响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的训练?首先,在教学准备中,授课教师将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所对应的问题找出来,经提炼后将此问题还原成一个科学问题。然后,梳理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地还原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并最终引导到书本的知识点上。

为了应对授课时间有限的问题,在还原知识被发现/创造过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是“步步为营”的探索引导方式,第二种是讲故事的形式。对第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已还原的“待解决”问题与学生已掌握的某些知识或日常现象关联起来,引导他们思考解决该问题可以从哪些方向入手,然后再逐个方向去引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去掉不能恰当解决问题的方向,留下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向及解决方法,并籍此引导归纳得出书本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时间充裕的教学环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长期坚持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

对于第二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授课时间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主要是采用介绍性的方式还原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当年的科研故事来说明相关研究人员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怎么走弯路的,最后又是怎么正确解决问题的。通过讲述研究故事,既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探索研究过程的波折、思维、方法和经验。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科研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科研思维的训练。

2、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的实质是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从而以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好的结果。从不同方向发现或提炼新问题开始,进而用科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来解决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因此,通过在教学中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以及介绍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还原出知识点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后,无论采用“步步为营”探索还是讲述故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在解决问题之初是如何朝不同方向思考而打开思路的,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及归纳总结,学生将能逐步认识和理解在解决问题之初可以朝哪些方向进行尝试和探索。因此,在需要创新或解决问题的实践场合,学生将能较好地朝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尝试。这就是在创新思维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此外,针对同一个科学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还原科学问题并介绍不同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和解决思路。在一定数量的训练后,学生将能发现各种出发点和解决思路。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学生将能熟悉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的方向与思路。

若教学时间受限,则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了解的创新方式设想不同的解决方向,然后用其中若干个与需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的方向在课堂上引导,而把其余方向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若后续的时间允许,可以在后续的课堂上适当选一些学生介绍他们对其余方向的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另外,也可以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某个方向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查相关资料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该问题的现状和趋势。在这些过程中,将有可能激发学生找到新的问题,并产生新的成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都是从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开始的,也都有比较相似的教学过程,甚至还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过,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于如何打开思路,从而用不同的方向来形成不同角度的子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而科研思维的训练则侧重于如何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已经提出的科学问题。

3、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实例

对于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式,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有一个知识点涉及重叠执行和先行控制。该知识点先依次介绍顺序执行、一次重叠和二次重叠,然后再介绍先行控制原理。为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备课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炼出一个科学问题:如何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以便提升CPU的性能?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考查传统的指令执行存在什么问题(如传统的顺序执行过程中,存在指令部件利用率低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提高利用率来解决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去思考分析(如可以考虑一次重叠执行、二次重叠执行等;可以考虑增加指令执行部件资源;可以考虑提高CPU主频等)。

备课时梳理好上述思路后,授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从创新思维训练的角度,侧重于让学生领悟到为回答该问题应如何打开思路,如先考查传统指令执行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改进,进而想到一次甚至二次重叠执行的方法;或者另辟蹊径,考虑提升CPU的主频等。针对引导过程中提出的不同思路,可以逐一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一次和二次重叠执行要怎么进行,在进行重叠的时候会引入什么问题以及又该如何解决等。这实质上就是训练科研思维,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上述过程,围绕同一个科学问题,同时兼顾科研思维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合适时间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最后得出书本上甚至超越书本上的结论。

4、结语

第4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训练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激发、相互驱动、辩证推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激疑问难、合理想象,动手实践等师生互动过程,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和内在动力。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一种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的情景,才能极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时,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而当这种火花不断的出现,并逐渐的变大时,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越来越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动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辟富有创新的情境来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发展。

二、激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探究才能有创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的局面,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愿意提问题,从不会提问题到善于提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展开合理想象,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即多角度的立体式想象。为此,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鼓励他们多想大胆的去想,给学生一个可以表示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情感。

四、指导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与创新实践的机会。学生们在想象各种情景的过程中,不仅使语言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且创造思维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语文素质也得到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强创新学习与创新实践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又如,指导学生以“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学成简单的调查报告等。这样,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学习所得用于具体生活之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又能增长才干。

总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从长远着眼,从每堂课着手,用创新精神去设计、组织运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论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页

[2]《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42-252

[3]陈元晖主编.《教育与心理词典》.《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4]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凌皓主编.《中外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邵宗杰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制图;创新思维;“体操”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画图能力。读图和画图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即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想象思维、动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制图的本质是思维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学好制图课,不能只靠记忆,关键靠多练,要靠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练习和积极思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制图能力是练会的。

为提高制图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统一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潜力的各项学习活动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制图训练,包括练思维、练方法、练基本功、练能力。其中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这种训练贯穿于制图教学的始终,所以说它是主线。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中,笔者根据制图学科特点,把制图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体操”,精心挖掘制图学科中创新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切入点,坚持以各种思维训练为核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详细阐述具体训练策略。

形象思维训练制图教学接触的图样、物体都是形象信息。在三维形体与二维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参与,但这些思维都是以形象为对象和结果的。所以形象思维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实物、制作模型、画轴测图等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记图(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积累形体表象信息,根据实物、模型和轴测图画三视图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在想和做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左右脑积极协调活动,形象思维能得到有效训练,能激活右脑的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指为解决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因而发散思维训练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制图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一些典型作业作为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探索和推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题型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拥有多种多样的思路)和思维的变通性(改变思维方向,克服定势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已知物体的一个主视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补画左视图。

题目布置后,让学生独自做3分钟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每个学生都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在短时间内想出多个答案,例如,有的学生能想出7个答案。可是要独自想出10个以上答案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启发,思路开阔,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答案会越来越多。此时,答案会显得零乱,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思维的方向和特点,纠正学生发散思维的盲目性,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对此题笔者给学生的启发是:一个圆的视图可以想象出圆柱、圆锥、球三个基本体,两个圆的视图可以是两个基本体的叠加(图2a、b、c),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组合(如图2d),也可以是一个基本体的切割、挖孔及其组合(图2e、f、g),还可以是多个基本体叠加、切割、挖孔的综合(图1h、i、g)。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有序地想出更多的答案,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也能体会到发散思维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满足感。

集中思维训练集中思维指通过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方法寻求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形式。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由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所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要培养集中思维。制图练习题多是寻求一个答案的,是对集中思维的有效训练。视图表达方案的选择和确定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学生一个零件,让学生选择和确定视图表达方案,结果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其表达方案多种多样。笔者将学生的各种表达方案张榜公布,让学生相互比较,分析优缺点,最后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理想的方案,从而在训练发散思维的同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集中思维。

想象思维训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不仅是创新的动力,而且还是学生理解掌握制图知识和理论的得力助手。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语言描述或图样示意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制图学科在训练学生想象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图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识读三视图和由已知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等训练再造想象思维;根据给出一个视图(给定条件不充分)补画另外两个视图,通过创造性地想象各种空间立体形状训练创造想象思维;通过布置设计组合体综合性训练作业,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构思,从而训练创造想象思维。转贴于

动态思维训练教学使用的模型、挂图,因其处于静止状态,学生对三维形体——二维图形转换规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动画,形象地再现读图、画图的动态思维过程,如动态展示三面投影图的形成与展开、剖视图的形成等,帮助学生形成形象的动态物理模型,为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提供客观物质基础条件,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概念,掌握三维形体——二维图形的转换规律。线面投影分析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分析图形上的每条“线”和每个“框”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面”,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使用拉伸、切割、抽出、叠加等术语)描述形体的形成,就容易使学生很快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掌握“一框为一体”的快速读图技巧,养成动态思维的习惯。例如,读圆柱三视图时,俯视图为圆,它反映的是物体的前后左右关系,反映不出高度即物体的上下关系,此时,应用动态思维把这个圆向上拉伸一定的高度,圆柱立体就形成了,这样运用动态思维建立空间的立体模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批判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生命力在于质疑和批判。批判思维即学生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问难,去追寻未知的知识领域。在一次习题课中,笔者布置了以下题目:已知主、俯视图,补画左视图(如图3所示)。并指出有的题目不一定有解,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说这题是无解的。结果下课后只有一位学生敢于质疑,对教师说这题有解,并提供了如图4a1所示的常规答案。在第二节课上,笔者对这位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行了大力表扬,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对教师和教材进行质疑,并提问大家对这位同学的答案有没有异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结果另一位学生提出了新的答案(如图4b1所示)。由此可见,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思维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要注重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又要注意各种思维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掌握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精心设计思维综合训练题,把强化训练力度当作重要举措来抓。如在组合体一章中,一般要贯彻“以练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制图能力,但往往容易陷入“题海战”,学生做作业累,教师批改忙,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堂《设计组合体》综合训练研究课,渗透创新技法,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归纳、想象、联想、综合等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出包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的组合体,让学生进行思维综合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把“以训练为主线”当作题海战术,大量地、重复地做练习题;还要避免把过去的教师“满堂讲”变为学生“满堂练”。

总之,在“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创设思维训练情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有效训练,制图课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效提高。同时,通过“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实践,挖掘制图学科中强化素质教育的功能,不但要注重某一思维能力的单项训练,而且要注重各种思维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训练,使其有机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宏,张彤,等.工程图学学科思维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0,(4).

第6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质疑;训练;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63-01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首要构件,是获得创见均第一步。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究底,探索未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注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于提问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是创新过程的萌芽。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创新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能的最集中表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下面笔者就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质疑训练的方法探索如下。

1.例如──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假设发问。

例如:当讲到高一“摩擦力”“重力”等这些内容时,问假如没有摩擦、重力消失,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2.例举──例举符合某一物理条件或特征的事物或资料。

例如:当讲到“反冲运动及其应用”时,要求列举出我国应用反冲原理制成的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的种类,在日常生活中反冲运动的应用有哪些?你能利用反冲原理自制几种不同类型的简易火箭吗?

3.比较──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

例如:当我们学过“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内容后进行力学复习时可以拿出几把外形、构造、用途各不相同的菜刀(普通菜刀、剁骨刀和锯齿形刀)让学生根据不同形状(静态)进行力学分析,学生通过观察综合运用力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空间。

4.替代──即用其他材料方法探究、设计演示实验的过程来取代原来演示实验或资料。

例如:讲到“波的产生”出示波动演示,提出演示的目的和要求时,问:波的产生、传播还可用什么简易的材料来替代波动演示器?在讲到《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用两张相同的纸片、一个硬币和一支抽真空的牛顿管分4步设计演示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5.除了──即针对原有的资料、概念、规律和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思维定势寻找不同的方法、答案。

例如,当讲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课本中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后,问: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运动?除了可用课本中的频闪照片来分析得出结论外,能否用实验来研究?怎样将课本后面的学生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搬上黑板?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自制教具进行演示。

6.想象──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进行大胆的设想。

例如,在讲到《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这节课的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提供20世纪科学家们提出的仅仅是猜想的原子模型。然后让学生对原子内部的构成像科学家们一样提出各种假设、猜想和质疑。最后问:若原子核的复杂结构一旦被人类所掌握,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7.组合──即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图片、器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建立联想、多渠道检索信息,从中寻找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并组合成文字加以表述。

例如,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提供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外层空间的照片,要求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寻找出此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引力作用?该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等问题。在讲到“全反射”时,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器材(如烧杯、试管、水、光源等)。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索和实践,问:大家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现象?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解释你所看到的物理现象。

8.可能──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性与前瞻性了解。

例如:在讲到“光的电磁说”向学生介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作用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另一面,即它们对人类环境的污染。问:如果我们不对光污染进行系统的研究,任其发展,可能会带来什么恶果?

9.六W──即利用英文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

当笔者在进行原子物理教学时,就是利用六W来训练学生的质疑习惯的。例如,当讲到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时,问:(1)是谁发现了电子?(2)哪一年发现的?(3)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了什么?(4)卢瑟福通过什么实验提出了全新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5)卢瑟福在整个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矛盾?(6)玻尔运用了什么理论解决了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建立中的困难?(7)卢瑟福理论的缺陷和玻尔理论的局限性在哪里?

第7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电脑艺术设计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专业,需要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电脑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是一门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和制作能力,让电脑技术与艺术创意的完美结合,而创新思维在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结合专业课程融入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探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分析

在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中,通常分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广告设计方向等,以适应行业中日趋细化的岗位群。但无论是什么方向都不可避免的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高职学生生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考的普高生;二是通过单招单考的中职生;三是五年一贯制学生。由于生源结构的复杂,学生的艺术素养显得参差不齐,从基础理论知识上看普高生较强,而其他两类学生专业技能较好,但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艺术素养都不高。艺术素养是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需要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是设计创新思维的根基和源泉。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从而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结合专业课程融入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这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耐心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通常都开设了Photoshop、CorelDraw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从文字编排到图形处理,从二维平面设计到三维效果图设计,从影片剪辑合成到三维数码影像设计制作,涉及了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各个领域。但不是每个学生对于所有课程都能很好的掌握,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生对平面设计更拿手,而有的钟情于影视制作。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体现职业教育的“适用、够用、管用”的教学理念。

1.鼓励学生敢说“不”

高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需要教师的精耕细作和循循善诱,因此学生会依赖于老师的授课,而拙于独立思考。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权威,但更应该有意识的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则精辟透脱的阐述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例如,在Photoshop的课程中,有三个最核心的授课内容,即图层、通道、蒙版,只要灵活掌握它们的用法,可以说就基本破解了本门课程的密码。围绕这三项功能展开的基本应用中,“抠图”无疑是最好的练习,同一幅图可以有很多种抠法,笔者在教学中,曾有意演示操作最麻烦的一种方法,随后引导鼓励学生实践出更便捷有效的方法来“挑战”教师,虽然教师“败下阵来”,但教学效果却“旗开得胜”。如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这种方式一以贯之,学生将受益匪浅,教师也能教学相长。

2.让大脑“左右逢源”

学生有了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仅仅是学会了“破”,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能够“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的思维过程”,因此具备重新建构新事物的能力,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人的左脑被称为“逻辑脑”,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分析等;右脑被称为“艺术脑”,主管韵律、绘画、想象、创造等功能。“创新是创意和逻辑的组合体”,只有左右大脑协调思维的学生,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工作者。要有重构的能力,就需要有知识的储备,比如该专业都会开设图案广告包装的设计类课程,学生有了前期软件课程的铺垫,掌握了设计所需的“工具”,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真正开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会无从下手,这是缺乏创意;或者有了一个好想法,但设计出来“形”不达意,这是执行能力不足。为了使学生跨过这个坎,让大脑能够“左右开弓”,笔者尝试利用课间休息让学生做左右手手指操比赛;倡议用餐时左手用筷右手用勺;授课的形式也尽量多样化,有欣赏音乐后脑海里浮现画面的绘制,有授课前让学生五分钟演讲等等,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教学形式却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重新建构能力。虽然遗憾的是课程的时间不足以保持长期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在此期间,学生意识到有目的性的思维培养,让大脑拥有“左右逢源”的创新思维,是提升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

3.培养思维的“瑜伽”境界

起源于印度的瑜伽运动,其练习者身体柔韧的姿态极具美感。身体的训练让人获得强健的体魄,而思维的训练使人拥有卓越的智慧。学生创新思维的阻力,源于思维的标准化和知识的无活力化,要打开心智的枷锁,需要进行柔性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思维的“瑜伽”境界。思维的柔性训练有多个层面,如逆向思维训练、联想思维训练等,结合课程教学融入思维柔性训练,将会给学生一把开启设计师大门的钥匙。柔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具有多层次、多视角、多模式的特征,与刚性思维的静态、单一、本能的特征相比,刚性思维是花,柔性思维是蝶。针对专业课程,“任务驱动法”是现在高职教育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笔者在教授《VI设计》课程时,发现学院多个新成立的学生社团没有标志,便建议并促成了社团联合会向全院征集标志方案的评选活动,还设立了奖金。在这种真实情景和任务驱动下,学生的热情高涨,自主学习动机得以激发,此时教师的介入显得事半功倍,在探讨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去思考,协助学生只要想到就尽力去做到,努力达到“瑜伽”的身心合一的境界。

三、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已逐步形成了自适应后的鲜明特色,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认可,教师的职责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各行各业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尤显优秀,高职教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重要作用和意义。教师不仅需要教授知识,更应该传递智慧。

参考文献:

[1]杨振宁.科教文选――论现代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56.

[2]林文卿.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2).

第8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创新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教师又是这一使命的具体承担者。因此,如何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一主题,是每一位教师应密切关注、研究的新课题。

很多人包括政治课教师在内有时会质疑思想政治课能不能培养创新意识?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创新教育。关于创新教育应该有两点应该明确:第一,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第二,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所以,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明确了这两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创新教育就应该定位重在创新意识培养而非某种具体的创新结果。使学生有自然而然的创新意识,并伴随学生终生的成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渗透一些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见惯有怪”,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举例子的时候也都是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方面,如何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例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呢?我经常鼓励学生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比如在《经济生活》教学中,谈到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一般都是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时设问:降价是促销的唯一手段吗?引导学生分析市场中高端品牌的营销战略,或是限量供应的“促销”手段。高价格或着限制销量反而能促进销售,让学生从现实案例中体会逆向思维之美。

2.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对于同样年轻的学生,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多点“胡思乱想”,敢于“胡言乱语”。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充满上进,有情感的人,他们渴望成功,期望受到尊重,即使老师一句表扬、鼓励的话,也能温暖学生的心田,使之缩小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具匠心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不仅可以让学生“胡思乱想” 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可以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胡言乱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地站起来,说出他们想说的话语,讲出他们想讲的心声,这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有机的组合。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讲到《政治生活》中,“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时,一位男同学突然站起来说他有不同意见,我便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位男同学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元朝时期是蒙古族入侵了中原地区,那个时候中原政权已经灭亡了,怎么能用蒙古的侵略史计算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呢?”所以他认为应该对中国的历史做重新的认识!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是微笑着倾听他说完自己的想法,并且在课后鼓励他可以再查找相关的信息,以后有机会也可以请教更多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应该是一位倾听者,一位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你的一句热情的语言,一个鼓励的目光,就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创新之火,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和心理障碍,让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

第9篇:创新思维训练范文

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总结以下途径,与大家共享。

一、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为此,针对我所教的班级学生文化基础差,但活泼好动、思想活跃的特点,我常常让他们分组辩论一些话题。比如“弄斧到班门”,学生们的思维很敏捷。他们提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而“无师自通”可能要走好多弯路,甚至会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也难以登堂入室。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质,有利于打破常规思维定式,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我们在运用逆向思维时也不能随心所欲,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因为逆向思维也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烘云托月,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正面引向侧面,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平行同向的,也就是横向思维,而逆向思维是和原观点相反的。侧向思维不受消极定式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角度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维转到比较隐蔽的别人不易想到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点。如作文“心灵的选择”,学生没有从正面切入,巧借“第三者”――“百元假钞”的自述,用轻松的发人深省的语言,批评了那些失去诚信后的人们的丑陋行径,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呼唤“选择诚信”的主旨,新颖而有创意,获得好评。

三、理性发挥,辩证思维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同学写文章只会就事论

事,或只注意到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思维僵化,思想呆板。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他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联想,进行辩证的思考,把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出来。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完善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透彻说理的能力。

四、一材多用,多角度思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问题、任何材料都有其多面性,所谓多角度思维,就是对同一件事物和材料,从不同的视角去挖掘问题的深度和意旨。

在给学生看作文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黔驴技穷”的现象,没有素材的积累,没有内容可写;或者在课外找一些小故事,把故事复述一遍,然后简单议论了事。针对这样的现象以及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世事较少的特点,我启发他们从课本中去挖掘题材,

一材多用,多角度思维,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就以曾经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我在讲完课文以后,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思维的训练。

针对“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以及“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几句话,引出话题作文“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邹忌是相信了自己还是相信了

别人?齐王是相信了自己还是相信了别人?值得去玩味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