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示范校建设范文

示范校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示范校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示范校建设

第1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 校企合作 建设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应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中职示范校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学校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复核、检查验收各项工作长期而艰巨。我校已申报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各项创建工作落正在落实,现就校企合作与大家共同探讨。

1.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学校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1]。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模式,是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3.传统教育模式弊端

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教学内容死板,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对基层岗位的需求,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

4.中职学生现状

中职生目前普遍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学习兴趣,自我约束能力差,但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

5.校企合作必要性

5.1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

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市场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

5.2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5.2.1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

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双赢”。学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如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其它形式,促进职业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5.2.2有力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

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如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也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5.2.3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2]。

我校为中职卫校,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部门工作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因此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就非常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到医院或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充分理解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理解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在工作岗位救死扶伤,体现了学生社会价值,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总之,在我校积极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进程中,要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一、市场调研是了解行业现状和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必由之路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本地区行业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带来的产品和技术的变化、设备的变化、管理理念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了解企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需求层次、需求数量、招聘途径、内部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与学校合作意向等问题。通过调研结果分析企业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的岗位分布、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为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最根本的依据。

二、职业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方法

我校邀请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别进行了数控、焊接和机电三个专业的职业分析。职业分析中我校特聘请我国著名职教专家为主持人,邀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作为职业分析研讨会成员,各专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列席了会议。职业分析采用了头脑风暴法,经过行业专家的热烈研讨,初步确定了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确定了三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职业岗位,围绕就业岗位形成了专业能力分析图表。

三、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分析能力图表和企业、毕业生调研分析结果,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归纳成职业行动领域,最后转化为教学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继而制定出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开发校本教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3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1 示范校教材的特征和建设实践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工具,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的种种设想和试验,大多可通过教材建设来体现,教材作为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示范校教材建设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充分反映行业与职业特征,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通过天津职业大学示范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示范校教材应具备主要特征如下:

(1)示范性

如周济部长所说,示范校建设的目标是“要建成一批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它们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于示范校教材建设来说,同样承担着“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它必将把示范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转化成物化的成果,并通过这样一种物化形式,带动和辐射地区、甚至全国其他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天津职业大学在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大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同时也引领和带动周边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在其计算机专业的改革实践中,吸引和邀请了周边的,包括天津、北京、河北、辽宁等省市的多所高职院校参与到示范校专业建设中来,通过共同参与教材建设,探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同时在教材建设中开发教学包,为使用该教材的其他院校提供一整套的教学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了课程建设方案、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试题库,等,有利于示范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的推广。这样的共建结果必将影响到周边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引领效果十分明显。

(2)规划性

教材规划是教材建设工作的基础,是一个学校对一定时期内教材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的谋划,它提出了高职院校在规划期内教材建设的目标、原则、重点及过程控制的方法。在计算机教材建设过程中,天津职业大学结合高等职业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在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提出了教材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教材规划,明确了学校今后若干年教材建设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过程控制的方法,保证了学校的教材建设工作能够循序渐进,富有成效地开展。

(3)工学结合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基本办学思路,它不仅有助于减少学生求学负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始终围绕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在教材建设中,更是把“工学结合”的基本思路融入其中,项目教学法、行为引导式教学法、模块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现代教法和学法在教材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对应项目教学法,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同样使用项目式结构,等。同时,在计算机教材建设中,天津职业大学还外聘了一批企业一线专家,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企业结合,而且他们与院校教师一同开发了企业真正用的上的教学内容,并融入了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

(4)行业性、职业性

行业需要、职业资格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教育教学的改革,还是在教学资源的开发,都需要首先进行详细的行业、职业分析,从而确立自己的专业定位和人才规格,以利于进一步地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因此,示范校教材的行业性和职业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计算机示范性专业建设中,天津职业大学十分注重和行业、企业的结合。不论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是在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行业协会、知名企业都参与其中,组成了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建的开发团队。随后的教材建设中,也同样延续了这样的风格,校企共建、行业引导,原来旧的知识体系被删减,现代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对应的教学内容被加入。同时,教材建设中还融入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标准,融入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创新性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发展缓慢。市场上现有的高职高专教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专业定位不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教材内容陈旧、缺少新技能的注入,借用、压缩本科教材,不注重教材体系的建设,等。在此情况下,作为“示范”和“引领”的示范校教材,理应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天津职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示范性教材在作者队伍、课程体系开发、内容设计、编写体例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创新,而且这种创新是在充分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充分结合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特点,充分结合计算机行业企业特点的基础之上的,相信本套教材将在高职计算机教材领域取得良好的带动作用。

2 示范校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示范校教材建设不仅应该具有以上所论述的一些基本特征,还应该始终坚持以下几个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4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24-05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连续启动并实施了国家、省市两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在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于2014年6月启动了《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即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校项目”)。学校认真总结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根据本次建设项目特点,尝试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项目建设全过程,高水平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本文将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系统总结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战略管理指导示范校项目概述

战略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一词是1972年由美国战略管理鼻祖伊戈尔・安索夫在其论文《战略管理思想》中首次提出的,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在当时管理界带来巨大影响,并逐渐在企业界、经济界的管理实践中推行应用起来。“战略管理”泛指企业或社会组织根据其使命或任务,结合其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确定战略目标,同时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系统的谋划和行动设计,并组织内部力量加以实施和进行过程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由于战略管理理论具有很好适用性和实效性,该理论随时展产生了多种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

(一)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1.战略管理内涵

从战略管理操作层面来讲,战略管理就是企业或社会组织为完成设立的远景目标,把它作为一个包括战略分析、规划、实施、评估和控制等过程在内的整体加以管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管理流程。战略管理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竞争性六大主要特征。

2.战略管理基本路径

战略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等四个重要环节。它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正确处理各环节间辩证关系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最终成败。其中,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战略规划制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灵魂,它完成了建设蓝图的绘制,形成人们共同努力追求的愿景;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把战略规划具体实现的工作过程,它决定了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战略保障是战略管理的支撑,是战略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它保障了战略目标的如期达成。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是各战略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成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规划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战略实施才是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二)示范校建设项目概况

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是“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围绕本市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发展领域,调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服务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的重点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围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发展建设夯实基础”的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从2014年6月开始启动示范校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分两个部分同时进行。第一部分建设期从2014年6月―2015年12月,项目资金总额3 42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提升与专业布局调整”“四大重点专业建设”“学生管理与德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项目于2015年12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已圆满完成市教委项目验收。第二部分是学校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2015年9月在原项目基础上增补的“学生宿舍加固及消防改造项目”,获追加建设资金900万元,已于2016年4月底开工建设,2016年9月完工交付使用。至此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全部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极大改善,示范校建设成果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学生及家长充分肯定,为学校“十三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战略管理在示范校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1.战略管理是指导学校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的有益尝试

示范校项目建设时间长、投资金额大、建设内容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要把每一个看似独立的子项目系统集约成为一个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就需要有一个宏观而又思路清晰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作引领,有一个“从解决局部、短期问题的战术管理层面升华成实现宏观、长远目标的战略管理层面”的过程作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不单单是完成既定建设任务的过程,更是学校管理更新理念、走向科学化管理,带领全体教工共同走向一个美好目标和愿景的过程。

2.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实践工作的有效工具

学校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分阶段开展工作。在认真分析天津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区域经济重点发展产业、学生求学需求和外部市场竞争形势等学校外部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结合自身存在的优势与短板、发展需要与局部瓶颈等内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客观分析、综合判断,通过群策群力制定学校项目建设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使每个教工都知道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而通过全面动员、目标分解、组织设置、机制建立、资源配置、制度保证、情况反馈、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系统化战略管理手段,使战略规划转变为具体的战略实施行动,有效地组织实施。

3.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有序的重要手段

学校现代化管理时代是战略管理、执行管理的时代,规范严谨的项目建设工作程序是做好项目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保证,是确保项目建设在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战略管理的示范校项目建设例析

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是一种有别于企业完全自主管理的特殊管理主体,这种特殊性主要由表现在项目战略规划要在中职教育宏观发展要求和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所辖范围内进行。为此,学校在制定项目战略管理框架之前,认真学习领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天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天津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相关文件,深入分析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战略管理框架,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四大重要环节制定项目建设方案,确保项目建设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范围内按项目战略管理路径有效实施。

(一)项目战略分析

项目战略分析是指在制定项目战略规划之前,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出的客观分析,是确定项目建设目标,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性、可行性的第一步。既要眼睛向外看宏观政策和市场格局的变化,更要眼睛向内、结合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分析学校项目建设基础和需求。

1.学校外部环境条件

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天津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发展,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中职教育环境,为我市中职教育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职教育要自觉服务于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瞄准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加速专业开发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支持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天津市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能力和教育质量,努力办成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2.学校内部建设基础

第一轻工业学校建于1958年,办学时间较长,教学积淀深厚,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2013年通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理念、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在重点专业建设上,围绕天津市支柱产业优先建设现代制造业专业群,完成了机械机电、电气控制和食品生物三大类三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专业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突出专业特色,聘请食品行业焙烤大师入校讲学,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通过国家示范3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对学校其他三大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主要在红桥区、河北区两个校区办学,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业布局混乱,六大类15个专业随历史形成分散在两校区,专业建设缺乏系统性。二是校区育人功能设计缺乏整体性,勤俭道校区校舍安全隐患亟待解决,两校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三是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均衡,特色专业建设亟待加强。四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单一,校企深度合作有待加强。五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六是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和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提升亟待加强等。通过对学校内外部环境优势、劣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战略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战略规划方案也逐渐清晰。

(二)项目战略规划

项目战略规划是在项目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内容的系统谋划和方案制定,是项目建设方案的核心,对项目建设成败起关键作用。

1.建设思路

本次项目建设尝试并坚持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实践,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基本路径,以项目战略规划的建设内容为核心,落实具体战略实施步骤,确保战略保障措施及时到位,有效推动整体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2.建设目标

学校拟通过本项目建设“实现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的总体目标。项目战略规划将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确定建设内容。

3.建设内容

按照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要求,围绕学校本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六个方面科学规划、系统制定项目战略规划,涵盖6个一级项目、13个二级项目和98八个具体建设内容。

在项目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统筹考虑各级项目中建设内容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共同构建一个以“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核心的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例如,在汽车维修、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美术设计等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校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并实现校内网上运行,在丰富专业课教学形式和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商务专业“引企入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不仅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让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为培养和造就满足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在消除校舍安全隐患,丰富校园教育功能,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愉悦了教师和学生身心,激发了学生爱校护校的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文明绿色的学习生活氛围,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环境育人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双师型”和“信息化能力提升”展开,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更激发了教师自尊自强、必学争先的干劲,在教师中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项目战略实施

项目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项目战略实施以下四个部分。

1.管理机制建设

组建学校项目分级管理责任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人力支撑。校长对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负总责,负责组织项目战略分析与规划,督导与检查项目战略规划实施,参与项目建设成果评价;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战略规划,按职务分工对口管理相应子项目建设内容;中层干部在分管副校长带领下具体组织部门教师共同完成建设内容,并定期接受督导检查和建设内容验收。

2.过程管理驱动

加强项目战略实施的过程性管理,建立自下而上的三级驱动项目建设督导检查制度。一级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定期检查各级项目建设内容完成进度和建设成效;建立部门间协商交流机制,协调项目建设中工作交叉环节;及时收集并向校长反馈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校准确了解并控制项目建设进度,适时适度调整完善项目战略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整体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二级是子项目分管副校长负责规范并指导所辖建设项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进度,定期在校长办公会上通报建设情况,反馈发现问题。三级是学校领导班子定期总结研究项目建设情况,针对出现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并请专家参与论证,尽快确定调整规划方案。

3.应急事件处理

学校对于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条件或形势要求变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要有心理准备并积极稳妥加以处理。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作用,及时向专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并就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征询解决意见,同时在充分论证项目战略规划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基础上,要认真履行项目建设内容变更或新增审批程序,确保项目建设成果的实效性和项目建设程序的规范性。

4.分期成果考核

为确保项目建设按进度保质保量推进,学校建立项目建设定期督导检查评价反馈机制。由学校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项目建设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并授权项目建设办公室结合每月项目建设督导检查结果进行分季度总结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学校学期和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实行绩效考核,切实起到督促与激励作用,确保示范校建设项目按项目战略规划如期完成。

(四)项目战略保障

项目战略保障是项目战略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由学校领导班子全体组成的示范校建设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监督指导;成立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组织、管理、推进、协调和反馈工作;成立由高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对项目建设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议并指导建设实施;成立由财务、纪检等部门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督查工作小组,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保证项目建设运行程序和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2.资金保障

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资金投入3 420万元,后追加新增学生宿舍楼加固改造项目建设资金900万元,合计4 320万元。其中,天津市财政拨款3 300万元,主管单位及学校自筹1 020万元。学校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编制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和落实方案;积极争取主管单位财政支持,保证项目资金全额如期到位;监控项目资金规范合理和建设效果评价。

3.制度保障

为确保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按计划有效、规范实施,按照市财政、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文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有效地做好项目建设,为项目战略管理全面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战略管理应用于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启示

(一)领导的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要高度匹配

作为项目战略管理主体的校长对项目战略规划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果校长将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密切结合,把握项目全面建设的逻辑起点,充分调动人力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项目战略规划,就能达成项目预期建设目标,有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单独成立战略规划制定小组,没有充分吸收和发展校长的治校理念就制定战略规划,则在项目战略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协调性矛盾,影响项目建设效果。因此,项目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意志,也要注意吸纳校长的治校理念,并争取最广泛教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规划的宏伟蓝图。

(二)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至关重要

人们往往在项目战略管理中只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而忽视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直到临近项目验收期才突击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最终影响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战略管理过程中实施督导检查要坚持及时性、合作性和反馈调整原则。实践证明,项目战略管理中的过程性督导检查是高质量完成项目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三)正确处理好项目战略规划与调整或增补项目的关系

一经审批通过的项目战略规划就具有了严肃性,原则上不予修改。但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因外部客观条件变化或工作重心调整,需要对原有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调整或增补,此时一定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遵循兼容性原则,即确保调整或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思路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具有同根性,可以将调整或追加项目并归为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的下属项目,集中人力和资源优势,提高或保证项目的高品质完成。

总之,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职学校通过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进一步开放教育管理思想,通过项目建设探索学校未来战略管理发展之路,是一种有益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12-19.

[2]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3):18-21.

[3]刘志峰.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4.

[4]王华,张向力,尹玉玲.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70-71.

[5]韩骅.校长与教育家:治校理念与治校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2(5):53-56.

第5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

要把我校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高效、专业化的教学团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非常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教学团队建设是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和质量不高。第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走形式,认为只要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实际上有些教师虽然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双师资格,由于职业资格认证极不健全,为拿证而考证,没有实践经验。通过“双师”认定的教师,由于培训时间短,根本无法培养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双师”质量不高,违背了国家提倡双师队伍建设的初衷。第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大多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经验,虽然通过采取安排部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等活动,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参与面不广,时间上缺乏连续性,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使得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总体水平仍然提高不快,实践能力仍很欠缺,跟不上企业一线技术改进与创新的步伐。第三,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学校由于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师生比拉大,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中去,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提升。

2.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偏少,教学经验不足。专兼结合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实践专家,由于机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聘用兼职教师人数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的高素质人才,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缺少一定时间的学校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教学工作认识不深,教学艺术与水平较为欠缺,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总体而言聘用的兼职教师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兼职教师比例不高。

3.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社会发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更趋多样化,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也催促着教师知识的更新。由于教学团队缺少领军人物,教师的知识更新及创新能力不足;没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许多的教研教改活动难以完成;成员间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协调沟通;科研能力偏弱,服务企业能力不足。

4.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健全的教师激励机制,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教学团队建设只能是空谈。

二、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1.专业带头人建设。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团队的“领头羊”,是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人才,是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对专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现有骨干教师继续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培养讲师或技师,并在本专业有一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精品课程的开发、教学能力大赛、企业挂职锻炼、专业能力培训、课题研究等,使其成为专业建设与教学的骨干力量。

3.“双师”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双师”素质培养即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使其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的需求动向,不断掌握本专业岗位能力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一批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精通实践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使教学团队结构上专兼结合。

总之,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团队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高认识,努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第6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职示范校 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建设

一、引言

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职业教育与社会

经济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不过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比较薄弱,在质量、结构、效益、以及规模等方面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最近几年,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也表明大力支持中职教育的发展,要尽快建立起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校。示范校的建设主要包括体制改革、办学特色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等内容。而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的建立又是重中之重。专业师资团队的水平和素质将直接影响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但优质的师资也不能完全靠引进人才来解决,更需要的是培养现有的中青年教师,使其迅速成长为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人才。稳定的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中职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的稳定而长久的合作模式,是指两者一起制定、实施、评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便是学校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稳定的校企合作对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中职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改革办学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革评价模式。在这七项任务中除了完善内部管理这一项,其余任务都强调了学校与相关企业要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而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也与这些改革任务有密切的关系。在示范校建设中对加强队伍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以及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总的来说,建设合格的中职示范校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需持续深入的参与校企合作。只有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融入到企业之中,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才能真正在学校教学和实践指导中做得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需求,不能及时将现代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企业的现状和特点展现给学生,就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学校实践指导,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

2.校企合作帮助改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中职学校的教学和企业需求一直存在严重的脱轨。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主要注重教师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教师的实践技能关注较少,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老师,而在技能和动手能力方面不如学生。如果中职学校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授课,一味的抱着那套陈旧的理论进行说教,必将无法满足示范校建设的要求。如果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只是纸上谈兵,而不从根本去改变一线中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将不能顺利的发展职业教育。而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便是改善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最重要最直接的来源。当教师在已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之后,教师的知识结构便更能满足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校企合作能够改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教师到相关企业去学习和实践,使得教师得以深入企业,充分熟悉了解企业一线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需求,改变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守旧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对教学知识结构的改变,更新知识体系,增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习新东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教师与企业的深入接触,教师的自主技术开发研究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并且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总之,为了适应新的职业教育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4.稳定的校企合作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在对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中下达了以下几项任务:(1).要求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使学生成为拥有“双证”的人才,必然要求学校拥有“双师型”的教师。然而“双师型”教师的塑造不是短时间能成就的,稳定的、持续的、规模划的校企合作才能解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而那种短期的、零散的、形式化的校企合作不但不能满足要求,可能还会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也不能很好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只有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规定,要求教师带着项目或问题下企业,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和调研促进教师与企业的沟通,方能从根本上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保障“双证学生”的培养。(2).要求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专业教师数要在教师队伍中达到一定比例。从相关行业聘请的专职教师,能够熟悉和了解企业的发展和需求,不仅能够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平时也能和在校教师沟通、交流。对于改变旧有师资结构,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很重要,也能进一步提高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3).要求合作企业参与教学专业要达到一定比例。因此,这些专业的教师除具备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比较深厚的企业实践和企业背景,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总而言之,各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稳定的校企合作。只有建立起有规模的、稳定的校企合作,中职示范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关键词:pert/cpm技术;示范校;项目管理;网络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1-04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工作,是高职院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项目。笔者拟利用在项目管理中普遍采用的pert/cmp技术对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系统分析,对项目的进度安排进行优化,提出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方案,希望对示范校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有所助益。

pert/cpm技术及其应用要素

(一)pert/cpm技术简介

pert/cpm技术是广泛用于工程项目计划与控制的一项管理技术,是运筹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关键线路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cpm主要应用在工程建设中,pert一般应用于项目开发与研究。

由于pert与cpm既有相同的目标应用,又有很多相同的术语,所以经常将pert和cpm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在国内称为统筹法,在国外称为pert/cpm。随着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的发展和推广,pert/cpm不仅仅局限于工程项目建设中,也应用在it领域、咨询开发领域、服务性领域等的项目管理中。

(二)pert/cpm技术的应用要素

项目分解结构应用pert/cpm技术的首要工作是将实施项目分解为项目工序,分解后列出各工序所需的时间、完成的先后顺序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

网络图网络图是项目计划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项目中各工序逻辑关系和时间关系的图形化。

网络时间参数网络时间参数是指与节点或工序有关的时间,包括节点或工序的最早和最迟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工序时间、时差、总工期。

关键线路和关键工序关键线路就是由一系列决定项目最早完成时间的工序构成的路径,也是项目网络图中时间消耗最多的路径,关键线路上的各工序即为关键工序。

项目进度控制的一般策略一是进行时间优化,向关键工序要时间;二是进行时间—资源优化,向非关键线路要资源。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案例分析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项目2012年8月经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立项,属于学院非日常工作任务,是为实现特定的、明确的、可量化监测的建设目标而设立的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工作任务。项目实施有明确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进度要求,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包括时间、人力、资金等)。建设项目方案由8个一级子项目、107个二级子项目及数百个具体工作任务构成,各级子项目(包括具体任务)间具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和逻辑关系。

综上分析,示范校建设项目具有典型的工程建设项目特征,适合采用项目管理方式统筹项目计划,以pert/cpm技术控制和优化计划进度。

pert/cpm技术在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项目分解结构

项目分解结构就是在项目目标确定以后,为了进行有效的项目管理,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工作包,并对工作包做如下说明,明确工作任务,使执行工作的人彻底了解他需要完成的工作。

资源:准备的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材料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时间:估算执行任务所需要完成的时间;

成本:估算执行任务所需要的资源和其他与工作相关的开支;

工作输入:开始这个任务之前的工作输入、输出,即本项工作的前导工作和后续工作;

工作结果:即工作的交付物和工作的最终产品以及质量要求等;

职责:确定实施工作,对这个工作进行验收,并负责承担责任的个人或团体。

在建设项目任务书中,已经对建设方案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任务分解,并对任务进行了详细定义,包括任务种类、所需资源、资金投入以及工作结果(即验收要点)、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但缺少完成具体任务所需的时间、工作输入等说明。这里根据示范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从学院项目管理层面,对一级子项目和二级子项目进行工作分解,说明各工作完成时间和工作输入。

工作任务示范校建设项目方案共有8个一级项目,根据

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项目和师资队伍建设2个项目属于学院统筹执行项目,4个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及其他。为从学院层面对示范校建设项目进行建设进度控制与管理,将上述建设内容分解为15个工作任务(工序)。

工作输入及所需时间在15个工作任务中,建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属于顶层设计,是建设方案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包括各专业的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的核心;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完成各工作任务所需的时间以月为时间单位,时间值为估计值,为更加合理地估计任务所需时间,可采用“三点估算法”,这里不再赘述。各工作任务输入与完成时间如表1所示。

(二)网络计划分析

传统的网络计划需要绘制网络图、计算网络图时间参数并据此找出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为方便起见,这里使用专业分析软件——winqsb进行网络计划时间参数分析。

输入变量参数安装winqsb软件后,运行pert-cpm.exe,如图1所示。设置相关参数后,按表1数据输入各工序的紧前工序代号和所需时间,如图2所示。

输出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从系统菜单选择“solve and analyze-solve critical path”,生成运行结果,如图3所示。运行结果显示:网络计划规划有6个关键工序、4条关键线路,建设项目完成时间为39个月。

进度分析根据示范校建设方案和项目任务书,建设项目计划于2015年8月完成,运用winqsb软件分析显示,该示范校建设项目完成时间需39个月,如从2013年1月计算项目启动时间,则项目完成时间应为2016年3月,将大大超过项目计划完成时间。

进度优化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建设期为3年,按从2013年1月开始到2015年8月完成计算,共需32个月,因此需对项目执行计划进行时间优化。优化的原则,一是向关键工序要时间,即通过压缩关键工序的作业时间实现进度优化;二是优化后的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不能更改,但可以增加新的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按上述优化原则,可调整工序代号j(校内实训基地)、k(校外实习基地)两个工作任务,所需时间为18个月(如图4所示),运行结果如图5所示。运行结果显示,调整关键工序的作业时间后,所有工序均为关键工序,时差均为“0”,项目完成所需时间为33个月。预计完成示范校建设项目时间为2015年9月。优化前、后的项目计划网络图如下页图6、图7所示。

进度执行与控制通过pert/cpm技术得到示范校建设项目最佳进度计划后,在项目执行阶段可以通过甘特图进行进度控制。winqsb软件提供了甘特图分析工具,可以直接获得优化后的网络计划甘特图,如图8所示。运用甘特图的好处是,能清楚地表达各个工序(具体工作任务或下一级项目)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排列有序,由各工序无间隔联系起来的路线即为关键路线(如图7、图8所示,共有18条关键路线),时间和空间的状况表达直观形象、工期要求一目了然。

将pert/cpm技术运用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管理中,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的各项具体建设任务并可按时保质完成,确保建设项目方案得到落实和执行。pert/cpm技术的运用效果取决于两个

因素:一是项目分解结构的合理性,即明确各项具体建设任务的分解和排序,并厘清各具体建设任务(工序)间的紧前与紧后关系;二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时间规划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学院层面对项目建设进度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各一级项目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项目,采用pert/cpm技术继续分解工作任务(任务分解至可见成果的程度),以学院层面计划完成的时间为目标,优化各二级、三级项目的进度时间,确保一级项目按时完成,从而在学院层面保证建设项目按建设方案和项目任务书的预计时间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曹立正.it项目管理中关键线路法的应用[j].商情(财经研究),2008(3).

[2]王书强.关键路径法在产品改型项目优化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5).

[3]徐忠兰.关键线路法在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5).

[4]邱泽国.我国it项目管理研究及应用策略[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第8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关键词]示范校建设 技工学校 一体化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28-01

对于技工学校而言,建立一定的示范学校,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够激发技工学校的改革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学习示范校的优点,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技工学校的教育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其实践能力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很多技工学校都采取了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受技术和理论等因素的限制,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中的实施水平还相对较低,还需要进一步的采取措施来完善一体化教学。以下本文就重点来谈谈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并论证示范校建设策略在改革中的实施可行性。

1、技工学校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指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以便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作为以培养实践动手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的的技工学校而言,实施一体化教学无疑能够极大的提升教育水平。而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很多实践教学活动都沦为形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习到具体的动手技能。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来开展,这不但会使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还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质量需求。为此,尽快开展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技工学校实现发展的必要措施。

2、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2.1 一体化课程设置(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教学计划是教学安排、组织的依据,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前提。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成若干个课题,每个课题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又分成若干个子课题,每个课题都有具体理论和技能要求。这样教学过程不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而是瞄准目标、围绕课题的一体化教学。

2.2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

一体化教学的课堂管理还应把学生管理结合起来,在学生分组的同时,应指定一个小组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教师要指导小组长在上课前检查教学工量具、设备、材料,上课中注意小组内学生操作的安全,下课后组织学生做好工量具、材料的整理,做好设备的维护,并打扫一体化教室的卫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技能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2.3 编写一体化教材。

编写一体化教材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紧密联系培养目标的特征,坚持够用、实用的原则,摒弃“繁难编旧”的理论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的训练。2)在考虑学校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反映社会和企业用人的现状和趋势,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同时,采用最新的国家技术标准,使教材更加科学和规范。3)遵从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2.4 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即使有了再完善的计划、再完美的教材,如果仍然采用理论教师讲理论、实习教师指导实习的教学模式,那么一体化教学就如同空谈。所以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可以通过组织理论教师利用节假日进工厂顶岗锻炼,参加技能培训,让实习老教师传、帮、带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以提高其理论水平;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引进相关师资等形式,使学校现在拥有了基本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实施示范校建设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在具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可以采取的改革措施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可以采取示范校建设的策略。这是因为示范校的建立可以使技工学校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互助关系。能够使促进各个技工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交流。就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立示范校是非常可行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

3.1采取互动交流策略。在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各个技工学校之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尤其是要与示范校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并学习其教学中的优势,吸长补短,积极采纳和借鉴先进经验,以促进各个技工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同时,在交流切磋的过程中,不同技工学校会提出不同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意见,这样将会大大拓宽改革思路,为进一步完善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良好条件。

3.2采取任务驱动策略。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可以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实施一定的任务驱动策略,为技工学校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制定相应的改革目标,并以该目标为牵动,开展一系列实践研究活动。

3.3采取专家引领策略。技工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技术能人,来开展座谈活动,让其为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专业层面的点拨和指导。

3.4采取校企合作策略。技工学校可以和企业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让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通过在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操作,来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5采取机制保障策略:加强学校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可行性机制保障教学模式改革。

3.6以评促建策略:制定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研究实践活动评价,在评价中找不足,在评价中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技工学校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并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岗位上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积极的采取一体化教学改革措施,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融合,建立一定的示范学校,促进我国技工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第9篇:示范校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示范院校 品牌形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项目“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品牌形象建设研究”(GJ1109)。

前 言

2006年-2008年,被称为中国高职教育的“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遴选工作已完成。该计划旨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树立改革示范,带动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1]。而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数量与规模已饱和,而高考考生人数持续下降,个别地区已经出现高考招生人数超过考生人数。这加剧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之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教育品牌决定生源争夺能力,高职院校之间的“马太效应”已经显现,品牌院校生源充足,而普通院校生源不足[2]。高职教育竞争的白热化,使得高职示范院校(以下简称示范校)也不得不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发展。走品牌发展的道路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3],也是创办名牌高职院校的策略[4]。由于“示范院校”犹如人们心目中的“名牌”,拥有良好的品牌效应,但“示范性”仅仅是国家钦定的称号而已,成为示范院校也仅仅是品牌建设的第一步,高职示范院校真正要形成品牌效应,品牌之路还很漫长。示范校的社会形象如何?高职示范院校如何创建品牌形象之路?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高职示范院校品牌形象“四步法”建设模式

品牌形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示范校品牌形象建设涉及示范校的方方面面,校内的领导、师生与职工的支持与协调等;校外的目标公众的诉求等。在此,基于CIS(企业形象标识系统)理论[5],提出以“四步法”模式建设示范校的品牌形象,具体步骤包括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形象传播、品牌形象评价等。这四个步骤在系统中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样品牌形象就能不断革新与持续发展。

1.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形象建设的前提

品牌定位专家阿尔·里斯( Al Ries)认为,定位是指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 即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品牌定位的目标是在竞争中凸显自我,获得公众的信任,从而赢得公众的购买选择,并长期忠诚。高职院校的品牌定位就是一所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能力、优势以及应发挥的特色所确立的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6]。因此,定位准确,提炼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特色,这是示范院校走品牌形象建设之路的前提。示范校的品牌定位包括三个层次:高职教育品牌的社会定位;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示范校在高职院校系统中的定位。高职示范院校的品牌形象定位必须符合院校历史和社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确立持久的、恰当的、易于表达的和能够吸引潜在学生的品牌核心价值。在综合分析宏观和微观教育环境发展之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选择特定的目标细分市场,分析就业市场规模和需求特征;同时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进行评价,提出对核心价值的多个备选方案,然后通过专家评审和目标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院校的核心价值,明确品牌定位,进而设计品牌形象。

2.品牌形象设计:品牌形象建设的细化

如果把院校的品牌形象比作一个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大脑,体现院校“所思”;二是四肢,体现院校“所做”;三是脸颊,体现院校“所视”;四是耳朵,体现院校“所听”;五是居所,体现院校“所感”。依据CIS理论,可把院校品牌形象的设计为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AI(听觉识别)、EI(环境识别)等五个方面 [6]。MI是最高决策层,是整个品牌形象的统帅;BI是动态识别,是决策的执行;VI是静态识别符号,是公众能见到的个性形象展示;AI是无形的动态识别符号,是公众能听到的个性形象展示;EI是静态综合识别,是公众能综合感受到的整体形象展示。以上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支持,共同构建出院校的品牌形象系统。

3.品牌形象传播:品牌形象建设的展示

品牌形象传播是将院校的品牌形象推广到社会公众中,使其接触、感知、认同的过程,直接关系到院校品牌形象的识别与接受程度。院校塑造良好的形象首先要建立在提供优异教学质量和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但在高职院校之间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知名度经济”的时代,只局限于自己“做好”,还远远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还必须把所做“告诉大家”[2]。这样,逐步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院校形象。院校的品牌形象传播方式有人际传播、文献传播、公关活动、媒体传播等。通过以上传媒的整合,把院校的CIS(标志、口号、声音等)传播出去。

4.品牌形象评价:品牌形象建设的检验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只不过短短20余年时间,示范校建设也仅仅10年光景,高职教育还处在一个逐步被社会认识并接受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对示范校进行品牌形象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对此,认为示范校品牌形象的评价,可以从院校外显形象的角度考虑。示范校的品牌形象, 是社会公众( 主要是外部公众) 对高职示范院校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一所示范校的品牌形象如何,这种判断涉及评价指标和尺度两方面。示范校的品牌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院校名称、地理位置、规模档次、发展历史、院校业绩、院校领导、个性概念、深层文化、学生品牌、教师品牌、专业品牌、教学模式品牌、项目成果品牌、社会服务模式品牌等。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人的形象( 领导形象、教职工形象、学生形象) 、管理( 制度) 形象、服务形象等。公众评价,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高职示范院校的认识和评价,但二者基本上一致。一般用外界公众的评价作为衡量院校形象的尺度,并且把知名度、美誉度和定位度三要素作为院校形象的评价尺度[7]。其中,知名度的区域级别从国际、全国、大区、省区到当地共有五个级别,呈现一种逐步递升、名声扩大的关系。

讨论与建议

示范校的品牌形象已初见成效,社会中已有这样一种观点“上三本不如上好的高职”。但必须正视的是:我国100所示范校建立时间仅仅6年,特别是第三批示范院校仅仅是刚完成立项建设,公众对其的认可,也仅是“示范效应”的体现。品牌的建立不能只靠政府的钦定来实现,而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整合品牌形象要素

品牌形象要素是一个统一识别系统,其中各要素必须良好整合,达到整体划一的形象传播效果。 就如一个人,有思想,有言语,有行动,“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这样才能塑造良好个人形象。而作为示范院校,有了国家示范的高端定位之后,不是坐享其成,对外宣传就行了,而更应深刻思考与实践如何把院校的MI、BI、VI 、AI 、EI五个要素良好地整合,成功地导入CIS系统,作出示范行为,为目标公众所接受,让其认为物有所值。不能只侧重某些方面,如:只注重对外宣传,或只注重内涵建设,这都是不够的,必须把院校形象作为一个“表里如一”的系统进行建设。

2.与校园文化良好结合

如果把人的眼、耳、四肢、大脑等外表的方面比喻为院校形象的要素,那么校园文化就是院校的血液。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犹如注入新鲜的血液,院校的CIS就能良好地运作起来,形成鲜活有力的校园形象,展示良好的校园风貌。比如文体活动、专题讲座、慈善活动等活动过程可以促进CIS系统要素的导入。

3.加强品牌形象的管理

品牌形象通过定位、设计、传播、评价之后,多次循环上升,在目标公众心目中就会产生品牌效应。品牌效应产生之后,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所以,这时候就应加强品牌产品的保护,最好的办法就是品牌的商标化,通过法律途径获得相关保护。比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示范院校过程中,提出了“百县千企联姻工程”项目,提出之初就对其进行了商标注册,有效地保护了这一品牌项目。

参考文献:

[1]高振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意义、问题及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84-86.

[2]闫德明.学校品牌: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J].现代教育论丛,2004,(06):14-17.

[3]马必学,郭沙.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53-55.

[4]钟山学院经济系.运用品牌策略创办名牌高职院校[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06):76-77.

[5]姚杰,马静.基于CIS理论的高校品牌形象塑造[J].市场周刊,2009,(10):35-38,125.

[6]张宝蓉.品牌之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之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4,(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