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

第1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10kv-35kv;供配电线路;维护途径;安全运行;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TM86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基于2007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电力系统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支柱产业,不断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将安全性、科学性、创新性作为稳定发展基本原则。智能电网中,日常供配电线路是一至关重要环节,它是架起供电系统与生活生产用户之间的一座桥梁。日常供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与维护对于企业、工厂、个人生活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科技、经济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供电需求越来越大,致使供电网络系统不断向高精尖领域发展,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迈进。这就意味着对日常供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维护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重点对 10kv-35kv供配电线路维护难点、维护措施、以及先进感应技术、检测技术运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促进我国电力系统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 10kv-35kv供配电线路维护走向可持续发道路。

二、10kv-35kv供配电线路维护运行管理难点分析

(1)根据供配电线路自身特点,供电线路受到环境影响很大,既有高原、高海拔地域也有苦寒、酷暑等多变复杂天气气候的影响。在供配电线路设计运行中,应着重考虑其应对复杂多变气候条件的情况,对于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人员应做好设备设施缺陷记录,根据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将受损情况分类,进行后期审查、安排隐患处理工作。

(2)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用电量的需求日益增大,供配电线路的输送负荷也逐渐增大,因此供配电线路的安全性、可靠性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工作人员在 10kv-35kv供配电线路运行管理时,应加大设备检查力度,对于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及时消除,确保供电线路安全运行。

(3)10kv-35kv供输配电线路应建立科学、合理、完备的设备运行管理制度,遵循安全运行原则,实施计划管理,加强输电线路施工及质量管理。确保输电线路设备、零部件在质量上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4)相关供配电线路的运行监察单位,应经常对于设备安全状况、线路巡查情况、进行反复审查,确立一季度甚至一年的审核检修输配电线路项目。根据本年度的审核项目,制定出下一年度的巡查项目,做到全方位,立体式的运行管理。相关运行管理领导,也要根据供配电线路实际情况,做好工作部署、确立检修审核内容,制定详细完备的检修计划。工作下达后,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应切实有力按计划执行。

(5)对于供配电线路施工运行管理,应具有完善的检修制度、保证施工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工作记录、将施工细节纪律在案。对于特大检修事故,应按照正确审批程序,有组织、有纪律的进行施工安排,明确施工目的,确保排除隐患,保证线路安全。

(6)供配电线路检修的外包工程项目必须签订正式合同或协议,并认真做好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工作。

三、10kv-35kv供配电线路维护措施探究

(1)10kv-35kv供配电线路具有覆盖面广、线路长等特点。所以在日常维护、巡查时,应该大力开展人民群众保护配电线路的工作。切实保障供配电线路安全维护,通过对群众集中进行组织培训,根据自身所属单位位置,合理分配应维护的输配电线路。定期召开组织会议,对于一段时间内群众维护工作进行表彰总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

(2)10kv-35kv供配电线路所处环境不同,部分地方常年受到重工业气体排放笼罩,户外绝缘子长期受到尘埃、有害气体的污染侵蚀。对于户外绝缘子的维护,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方案,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绝缘子打扫工作,有效降低污闪事故的发生。

(3)加强先进计算技术、电子感应技术应用,提高故障检修效率。

运用先进PLC感应技术对 10kv-35kv供配电线路进行保护和故障诊断控制。PLC主要实现以下保护控制:电流保护、重合闸保护、事故跳闸、手动跳闸、手动合闸。

主要条件分为测量型条件和交互性条件。假言推理可用符号表示为:即:"如果P1为真,且P1为真隐含着P2也为真,那么P2为真"。

秉持事实以及等价规则。当回路电流过大时则出现负荷;当一个回路短路,则需断路器跳闸;过电流值到了所规定的时间,系统认为是短路处理。

定义II:电流大;CL:短路;QO:断路器跳闸。

利用PLC感应系统分析事实为:IICL以及CLQO,短路故障则表示为:(IICL)∧(CLQO)∧II 。PLC技术运用知识库规则推出结论,判断供配电下路故障源头,进而高效、高质量解决配电线路中出现的重复故障问题。

(4)线路巡查工作是供配电线路维护的重中之重。加强日常维护,加大夜间巡查力度,对于灯杆塔等特殊设备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安全巡查。当供配电线路发生事故时,要严格执行相应的应急方案,对于事故现场、事故原因组织进行调查,做好相应的巡查备案,建立责任到人制度。

结语

本文重点对10kV-35kV供配电线路维护的基本途径进行全面研究,仔细分析了供配电线路日常维护难点、PLC感应技术应用原理及相应检测措施,明确10kv-35kv供配电线路维护应秉承科学发展观,求实创新发展理念,才能切实推动我国供配电线路平稳、向上、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钱左华.供配电系统分析及改进设想[J].金山企业管理,2008(04).

第2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 德育教育 因素 方法 途径 探索

一、影响学生的因素

在当代中国应试教育这个大的体制下,医学类院校教育一般只重视智育,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升学率、就业率,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好像一名医疗技术高超的医务人员,但不具备相应的医德,那么,他是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吗?这也是医患关系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就关于医学类学生德育教育进行分析、总结。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社会的这一大环境下,由于娱乐风向的错误导向,部分学生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讲吃讲穿,相互攀比,使这些学生养成了好吃懒惰的习性,缺乏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二)环境因素

在灯红酒绿的当代社会,网吧、KTV等消费场所随处可见。主要是结交朋友不当,一旦有人带头,就会盲目跟风。这些学生在行为上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从而导致法制意识淡薄,无视校规校纪,将违反纪律当作家常便饭,且屡教不改。

(三)家庭因素

目前在读的医学类学生基本都属于“90后”,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生长在溺爱环境当中,这些孩子慢慢养成了任性、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一遇到挫折和不顺心的问题就变得无所适从。

二、德育教育方法与途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德育教育不是上一堂课,讲讲德育道理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使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的形成,那么德育教育方法与途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德育教育方法

1.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院校的各项工作都应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才能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管理育人。同样,院校各项服务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处处体现德育功能,确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使学生真正感染和激励,从而实现服务育人。

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应该树立榜样,要知道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就如同在军训时,有了“标兵”才有队列,“标兵”能起到“标杆”作用,让其余同学有了前进的方向。

2.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在根源上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结合,来了解学生,和学生真诚地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让学生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然后恰当地加以引导,使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回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在根源上解决问题,达到“治本”的目的,而这也是德育教育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方法。

当然,每个学生之间也会有个性差异的存在。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坚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关键是靠“摄影师”的捕捉;如果在把这“闪光点”放大,那么也就变成了优点。

3.恩威并施,奖惩分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优秀的学生,也难免会有调皮捣蛋的同学出现,并且会伴随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发生。好的方面,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好的方面呢,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他们,让他们正面面对他们所犯下的错误。在了解事情的原因、经过以后,再进行教育。如果确实需要批评教育的这种方式,那么必须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在其过程中,要掌握好说话的方式方法,措辞得当,针对具体行为具体分析,以事论事,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说服教育也好,批评教育也罢,都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毕竟聪明人是不会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两次。

(二)德育教育途径

1.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医学类院校德育课是院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是各专业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的主课堂,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体验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

2.课外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德育教育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其实德育就在我们身边。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文明礼仪服务等,这都需要院校的党支部、团支部与学生会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

院校党支部组建积极分子普通班、提高班,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培训,发现好的苗子,吸收入党,补充新鲜血液,也给学生入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团支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如开展技能大赛、创新比赛,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展校运动会能锻炼学生体质,发扬拼搏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指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锤炼意志。

学生会一般是学生自治的一个组织,作为大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会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完善学生会,强化德育功能,既是完善学生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3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手机短信 移动“飞信” 德育信息 传播 途径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来实施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如何突破刻板的教育模式,得到最佳化运用已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笔者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构建了一个基于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相结合的高校德育信息传播新途径,并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应用与实施,最后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与评估。

手机短信、移动“飞信”及其功能

手机是一种新兴媒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互动方式,使用广、影响大,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思想宣传阵地。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使用手机短信的人群中,20~25岁这个年龄群体使用手机短信的比例最高,达89%。而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是手机短信使用的主流应用群体。学者刘幼昕对重庆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75.55%的人使用手机,其中98.8%的人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谢小刚对江西省高校调查得出,100%被调查者都使用过手机短信功能。56.3%的人认为自己频繁地使用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普及,高校教辅人员常常需要提前安排工作,这些工作大多都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分发下去。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地各类会议通知、各种讲座信息、勤工助学信息、就业工作信息以及突发事件等权威信息。因此,手机短信在高校德育信息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

易观国际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飞信的活跃账户数达到1600万,跃居市场第三位,排在QQ、MSN之后。易观国际的研究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飞信用户数量增长迅速,活跃用户数由一季度的1600万增至四季度的2921万,环比增幅达到82.6%。活跃账户数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信的免费短信及其他促销活动吸引了大量对通信费用敏感的人群。如飞信在中国在校大学生中的渗透率已经在30%以上。

移动“飞信”的出现,为手机短信作为大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移动“飞信”可以使用手机或计算机与对方进行手机语聊、信息交互和发送文件;移动“飞信”具有免费短信无限发送功能,通过计算机可以给飞信用户快速、便捷地传送信息;如果对方不在线,信息将以短信形式自动转发到接收者的手机上,保证信息即时到达不会丢失;另外,移动“飞信”具有快捷群发功能,可以将信息一次性地发送给需要该信息的所有学生。因此,移动“飞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信息的传递”方面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

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联姻,建构高校德育信息传播新途径

传统的高校德育信息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当面口头、纸质通知两种方式,这两种德育信息传播途径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当面口头必须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传者)与学生(受众)面对面,学生才能够接收到德育工作者所传播的德育信息;纸质通知虽然能够实现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学生时间分离,但不能实现空间分离,学生还必须到张贴通知的地方才能够接收到通知上的德育信息。然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话的普及,高校德育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高校网络与电话进行,传播途径出现多样化。高校网络传播能够实现时空分离,但是要求学生上网才能接收到德育信息,学生是否有电脑、是否能够随时上网是网络传播的最大障碍,德育信息是否能传播到每个学生依然是制约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电话进行传播德育信息,只能是一对一地进行传播,非常费时,而且费用也很高。高校德育信息传播途径中,传统的当面口头、纸质通知,相对比较新的通过高校网络与电话进行,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

近年来,随着手机在高校的普及,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开始探索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来德育信息。然而,德育信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工作量依然很大,而且也需要一定的费用。本研究充分考虑到现在大学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其大多数是在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下工作,移动“飞信”的出现,给大学德育工作者利用手机短信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便捷。另外,学生通过手机短信能够及时地收到有关教学、学习、生活、家庭与社会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动态,班级、学院与学校的各类通知。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信息可以通过以下六种途径进行传播:当面口头、纸质通知、网络、电话通知、手机短息、飞信。这六种方式在高校德育信息传播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播范围、有效性、时空分离、人力成本、经济成本等特点上,每一种传播方式都有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些缺陷。各种传播途径之间优缺点的综合比较如表1所示。

本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可利用的德育信息传播途径(如图1所示),充分利用高校德育工作者办公室便利的网络媒体,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相结合,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进行高校德育信息传播。这样,既可以保证高校德育工作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使高校教辅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广泛与顺畅,又能使高校德育工作的渠道和途径更加多样化,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德育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不足。

应用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本研究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与传统的传播途径有机地结合传播高校德育信息,并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将新的传播方式(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应用于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经过实际应用,为了验证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相结合在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应用效果,本研究最后对使用此方式的教师进行了实地访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教师和学生基本信息。移动“飞信”与手机短信有机结合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使用者的手机服务必须是移动网,并开通“飞信业务”。通过统计,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专职辅导员共有8人(3男5女),为了配合研究,这8位教师都采用了移动网,并且开通了“飞信业务”。学生中(本研究只选择了大=、大三、大四学生),学生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手机普及率很高,达90%以上,其中,

大多数学生采用移动服务,也达80%以上。因此,非常适合应用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进行高校德育信息传播。

调查结果与分析。本研究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技术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与传统的传播途径有机地结合进行传播高校德育信息,在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实际应用,最后对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否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能否及时地传播德育信息、能否准确地传播德育信息、能否有效地弥补传统德育信息传播途径的不足、是否能成为今后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8位老师都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有效地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能够将高校德育信息及时、准确地传播到所有被通知的学生。教师普遍反映过去如果采用当面口头的话,需要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工作难度非常大,太过频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采用纸质通知或网络。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及时地收到这些德育信息,一些学生也会抱怨没有及时地通知他们,传播效果差。采用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传播高校德育信息,教师普遍认为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德育信息传播途径的不足,教师不再会为一件小事而让学生集合在一起而发愁,不再会为用纸质通知或网络将使一些学生不能及时地收到这些德育信息而担心。教师们认为采用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传播高校德育信息,能够明显提高德育信息传播的效果,做到以“学生为本”,应该成为今后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显示,94.36%的学生认为应该将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应用于高校德育工作中;95.21%的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够及时地传播德育信息;94.32%的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够准确地传播德育信息:96.86%的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德育信息传播途径的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应该成为今后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对于大四学生来说,他们的观点更加肯定,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大四学生的事情比较多,一方面要忙于找工作,还需要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在学校的时间不确定:另一方面,大四毕业生需要办理的各种事情很多,各类信息通知也很多。因此,大四学生对手机短信与移动“飞信”进行传播德育信息都持有积极的态度。

结语

第4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3.内心体验——情感是德育加强与实践及生活联系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点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及感悟须臾不能分离。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体验性教育,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及良心,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学生内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从而达到以情认知、以情促意、以情带行的境界。情感的积极介入,就可以改变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进一步讲,“德育对象的情感对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德育实效”[5]。

参考文献:

[1]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利小红.浅谈中学德育的实施方法[EB//OL]

第5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心理辅导”是20世纪末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作为德育工作方式的补充手段,“心理辅导”工作应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把“心理辅导”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方式的补缺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咨询。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的老师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克服障碍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使其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

“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传道”“解惑”工作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作用等,远没有像前者那样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对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这除了需要补充相关知识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那么,“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者比较关心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力的配合和有益的补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方法的区别

尽管“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各自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1.观点不同。“心理辅导”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一般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作“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而心理辅导者则把学生当作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是能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和朋友。

2.工作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它们还有着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如心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学生个性品质中的有些内容不属于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不能解决纯属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采用适当的办法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其行为纠偏的目的。

3.工作方法不同。“德育”的工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宣传教育法、分别谈话法、正负强化法、提供榜样法、实践锻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以了解学生为主的观察测试法、自我描述法、沟通分析法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行为矫正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技巧锻炼等。心理辅导的许多方法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中较少使用。前面谈到的几点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心理辅导”和“德育”中彼此的方法是可以互补的。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师的德育观念正在更新,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德育工作的面貌也由此大为改观。

三、“心理辅导”对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容。学校的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内容注重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的问题、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等问题,缺少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心理辅导”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心理辅导”为有效实施德育创造了条件。一个学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辅导”能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质,他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能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正确选择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会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落空。

3.“心理辅导”为提高“德育”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又一途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必然会促使我们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改变的知识,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可以借助心理辅导中的具体方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与短处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第6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由于有的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可以制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长远目标,并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但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本位,在个人和社会发生矛盾时,往往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彰显个体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教育内容选择标准的差异。中国在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上坚持中央集权,由政府颁行标准化的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指定统一的教材、大纲、参考书,这样就突出了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美国学校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而美国一直以来就没有统一的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任由各州制定,内容趋多样化。因此,美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公民教育、法治教育和所谓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等。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比较

(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实施途径的共性

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决定了实施效果,尽管在中美两国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内容及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但其实施途径是有共性的。第一,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德育教育。中国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学校德育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向学生进行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教育。美国学校也开设独立的德育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讲授基本的道德准则,向学生宣讲正义、宗教和自由及职业道德与团队教育。第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生活都渗透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中国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如文体活动等、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实习等,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等,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美国的校园生活也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其主要包括内容广泛社团活动和丰富多样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社会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自立、自信、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中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途径的差异

第7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方法

1 前言

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是小学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的课文诗句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例如:孔融让梨中的懂得谦让的品质、李白诗句中的爱国热情、中的互相帮助为战争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情怀、曹冲称象中的聪明才智等等许多优秀思想道德品质,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典型的德育教育的实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形象感染、情操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渗透道德教育。因此,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方面的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果教师能够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完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重要作用的需要,是完成小学德育任务、扩展德育手段的需要,是完善小学德育工作,实现小学德育目标的需要。

3.1 层次分明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本中,编写层次分明,其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阶段进行划分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对其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也有层次之分。例如,低年级的《刘胡兰》,直接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可以了;中年级的《》,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的教学,既全面有层层深入,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认识了文字,还学习了这么多可贵的品质。

3.2 渗透性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各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穿插上道德教育。阅读教学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最主要的途径,老师可以下意识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例如:讲解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等各种道德品质:课外阅读可以扩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感。考试中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诚实、认真等优良品质。

3.3 共鸣性高

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深厚情感的深度表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词语的意思,还要把渗透词语间的感情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4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4.1 言讲解析法

语言文字的讲解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进行其他教学以及德育的前提。本文强调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能只注重德育而忽略了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课文中字、词、句的讲解和分析,是学生学会这些语言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它们的深刻含义,并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和深厚情感,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4.2 创设情境,“动之以情”

讲授课文时可以首先让学生预习,在课堂上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到课文中的“情”。例如,讲授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4.3 语文课外活动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举办名人成功故事谈、社会现象辩论赛、爱国主题演讲赛等等。在这些语文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内容和道德品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如听说读写得到训练,而且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

4.4 课外阅读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4.5 教师影响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入学后,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由老师负责。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与行动的一致性,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直起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把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以实现德育的任务。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利于完善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将其渗透在教学中,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运用各种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景慎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2]张艾.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

第8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1、坚守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教育

课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渗透课和人文选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特征之一。专业课渗透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专业课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有机地贯彻德育的内容。它是教育者通过知识的传授,从中挖掘出具有思想性的成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另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师资力量开设一些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素质,它是指人的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对待生活和人生的社会态度。作为大学生,必须是文化品味比较高的人。

2、坚持以心理咨询为辅,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加强健全人格的教育和指导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怎样运用及是否能有效地适用已获得的知识。高职学生与一般的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心理方面的问题相对要多些。期望值过高,但常常不切实际,觉得压力很大;自我肯定不足,自卑感强,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则非常痛苦,压力很大。高职院校可通过心理咨询来健全学生人格。

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姻家庭咨询等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其实质是一种职业性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使他们先消除心理障碍,然后再进行开导教育,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解释,内心的矛盾与苦恼得以摆脱,就会更好地接受教育,按照德育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还应创造条件,加强大学生心理知识的学习,加强咨询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辅导站等。当然,光有心理咨询是不够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责任感,这样效果会更好,学生甚至会受益终生。

3、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提高德育的实效

大学德育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实践性和服务性。许多美国学者认为。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

高职德育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主动贴近社区,经常为当地居民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和帮助社区进行各项文体活动等,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可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参与社区改革等。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和较为全面的学习锻炼机会,而且能使社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愿意为高职院校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进而使高职德育能紧密联系实际,从地方和社区需要出发,更好地为地方和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4、开拓网络阵地,因势利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第9篇:实现德育的基本途径范文

一、明确施教主线:做到学校领导、科任教师、班主任、学生自我教育四层次齐头推进

1.中小学校长对德育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应该建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整个德育工作体系中,校长是指挥中心。德育工作首先从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开始,建立目标,制订计划,建设队伍,保证时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是施教主线的开端。

2.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师在课内和课外均应加强品德教育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学校必须明确每个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组织全体教师投身到德育工作中去。

3.班主任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学生的导师。他们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交往交流最多,和学生最亲近。班主任既要组织好学生,管理好班级,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思想上、情感上影响学生。

4.学生自我教育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转化过程中产生内在省悟力。一方面,要把学生尽可能地组织在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少年的组织中去,通过“学生组织”的纪律和互相影响,起到积极地教育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锻炼,让他们在自我教育和友省中增强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鉴赏力。

二、拓宽途径主线:做到课堂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层层相扣

1.课堂育人是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各科教学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内容,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更要向学生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2.在着眼课堂育人的基础上,要加强活动育人。学

校要更多地、经常地、反复地组织德育活动,并形成制度,有效地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秩序。

3.学校要时刻意识到通过管理育人的重要性。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一代新人,管理的过程要发挥管理者的教育作用。一方面,校长、处室主任、班主任要忠于职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学校的工作井然有序。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努力发掘管理中的教育因素,“学校教育无小事”,只有这样,学校的管理才会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4.学校应该树立环境育人的观念,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学校环境氛围,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充实内容主线:做到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科学文明、思想政治教育逐层深化

1.向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党和国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准则,也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学校必须以此为依据,认真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俗语说:“要像个学生的样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就是把学生教育成“有样子”的人规教育。

这些看似简单的人规教育,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做人的起点,一定要抓早、抓实、抓好。

2.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进入社会的教育,即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育。

3.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和文明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社会文明的个性化。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知识哺育他们成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科学于育人之内,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还应开展科学普及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从中受到科学的思维训练,陶冶思想情操。文明行为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文明教育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五讲”、“四美”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基本概括,要教育学生崇尚文明,崇尚科学。

4.确实做好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一般意义上的公民,这是德育的目的。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抓好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做好政治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

四、慎择方式主线:坚持讲解引导、检查评比、学习交流、慎独省身四个层次互动

1.讲解引导。德育工作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要求,讲明道理,从正面进行引导。教师、班主任、校长要有计划、分专题向学生讲清学生必须知道的要求,讲清学生迫切知道的问题,使学生对此有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2.检查评比。它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实施德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一是做好常规检查,如卫生检查、校纪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做好班级评比,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检查评比是德育制度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分层分项的评比检查,形成多线检查,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机制,以提高德育的效果。

3.学习交流。在检查评比的基础上开展学习交流,德育的效果才会持久。举办报告会、经验交流会,通过黑板报、广播站等向学生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使德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德育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也不能停留在评比的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风气,共同发展。

4.慎独省身。在集体交往中形成学生的健康人格,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完成作为社会人的培养的必然途径。实施创新教育、个性教育,认真对待德育过程中慎独省身的作用,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自省,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层次。

五、营造氛围主线:使班级氛围、学校氛围、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共同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

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级不应是学生个体的简单组合,要发挥群众功能,组织群体竞争,让学生树立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群体观点。

2.树立良好的校风。一个好的学校风气比说服教育要有力得多。优良校风的形成,良好的教师群体是关键,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通过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