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区位论文范文

农业区位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区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区位论文

第1篇:农业区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理论体系形成

所谓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就是研究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分布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理论,它是关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区位的综合区位理论。其研究问题的目标和着眼点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而是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程度。在强调区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性的同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强调各组成部分或现象之同的联结变化过程,亦即各种动态序列的瞬间反映。通过对区域内各组成部分在空间中的位置及其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性研究,组建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以获得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帕累托最优。从1826年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我们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前的区位论研究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 世纪90年代的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阶段和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空间经济学阶段。

一、区位理论研究

区位论又称标准化理论或立地论(Location Theory或Stan

dortlehre),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等,是一些德国学者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期间提出的。1826年,杜能(J.H.VoThünen)依据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生产布局在地域上的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区域农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般区域农业布局法则与模式。1909年和1914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 Weber)系统地研究工业企业区位问题,认为决定工业场所的三个区位因子是: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并基于区位因子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胡佛(Edgar Hover)等人在考虑了更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生产投入替代物和规模经济后对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进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计算,进一步推导出区域工业活动空间分布模式,从而揭示了工业经济空间活动的基本规律,把区位理论由农业扩展到了工业。这种以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核心,采取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进行考察,不仅为其他区位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考察现代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性理论和模式。

伴随着古典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市场问题成为一些学者研究区位理论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考虑成本和运费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市场区划分和市场网结构的合理性,区位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1933年,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通过对德国南部地区的城镇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分布的特性分析,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区域城市分布是具有等级序列的,在空间上是呈蜂窝状的空间结构,城市的辐射影响范围是一个正六边形,而每一个顶点又是次一级的中心,形成区域城镇体系的正六边形空间结构模式。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符合生产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化原则,对产业配置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廖什(A .Losch)于1940年发表代表作《区位经济学》一书中以在垄断资本条件下资本家追求最大利润为背景来建立自己的区位理论的。他创立需求圆锥体学说,把价格与消费量的比例关系与市场区联系起来,求出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在继承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的影响,并扩展了区位理论的范围,将贸易流量与运输网络中“中心地区”的服务区位问题也纳入其中进行研究,揭示了在市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结构模式也是正六边形的空间结构形态,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费特(Frank A.Fetter)从市场空间视角对市场竞争力的分析形成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英国学者罗斯特朗(E.M..Rawstron)和美国学者史密斯(David Smith)提出和完善了赢利边际区位理论;俄林(Ohlin,B.G.)在资源禀赋的视野中对工业区位形成作探讨,建立了关于地域分工和区际贸易的一般区位理论等。区位理论在美国区域经济学界的大为风行,不仅成为50年代后计量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系统论思想和运筹学方法的复杂和运用,使区位理论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区位理论。

这一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特点是:(1)提出并建立了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区位因子体系,其中运费是投入-产出关系特点与生产要素空间流动的决定性要素。(2)研究问题的目标和着眼点是寻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如农业、工业或城市某一个体的区位理论,以阐述产业、企业和城镇居民点等的区位选择为特点,探寻区域经济的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3)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的基本理论和区位几何学等方法,建立起静态分析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型。

二、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 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在古典区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研究,艾萨德(Isard)1956年开始尝试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中,他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阿隆索(Alonso1964)、米尔斯(Mills1967)和汉德森(Henderson1974)为代表的“新城市经济学”吸纳了杜能的思想,建立了连续性空间和一维空间假设下的单中心城市模型,分析租金和运运输费用的平衡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然而,面对战后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众多的区域问题,区域经济学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政策的研究,形成一系列区域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分异方面的理论,对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的进行研究,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等思路,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针对均衡发展理论存在的众多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它以佩鲁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后经布代维尔、弗里德曼、缪尔达尔、赫希曼和威廉姆逊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F)首次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随后,布代维尔(j.b.

boudeville)将区域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城市区域的一组扩张型产业,它通过区域影响诱发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艾尔伯特・赫希曼(Hirschman,A.O,1958)的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发展过程应当理解为“一连串的不平衡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集中出现的必要性意味着增长在国家和区域间的不平衡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他提出了“极化效应”(Polarzation Ef

fects)和“涓滴效应”(Trickling Down Effects)概念,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缪尔达尔(Myrdal,C)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则提出“回流效应”(back

wash effects)和“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s)概念来分析区域经济的空间演变,并提出“回流效应”总是大于“扩散效应”的基本思路。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并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形成“循环累积因果”(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过程。“在这种情形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以另一个地区的经济衰退和萧条为代价的”,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是“趋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区域间的差异”。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1966年,弗里德曼(Friedman,J.R)将中心――理论的概念引入区域经济空间演变的分析中,提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模型。他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地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形成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区域内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并认为,区域经济逐渐向空间一体化方向发展,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所导致的空间二元结构的改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机制来实现。1965年,威廉姆逊(J・G・Williamsonl)把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倒“U”型假说应用到区域经济领域,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型理论,通过实证分析也将时序问题引入了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进一步反映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原因、机制和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针对以前片面强调区域经济平衡布局的做法进行反思,开始将效率放到突出地位,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理论和法平衡协调发展理论,如增长极理论、点轴渐进发展模式、梯度理论、网络发展模式等,为我国经济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和模式,其理论核心均集中于区域经济是如何集聚和分异问题,而众多学者建立和发展的区域经济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机制又是我们分析区域经济集聚和分异的理论基础。通过探讨区域经济集聚和分异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影响,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在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双重目标的基础上,达到实现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的逐步均衡化的目的。显然,这一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特点是(1)从综合的、整体性的角度来研究和发展区位理论,根据大量的实证研究对区域经济空间发展规律进行探讨,提出和建立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机制。(2)建立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探讨区域各类经济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和过程,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3)提出和完善了众多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城市圈层发展模式、梯度理论等,广泛运用于各种区域经济规划中。(4)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论及运筹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分析方法由以往的基于几何学和微积分的数学分析,进入到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阶段。

三、空间经济学的形成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完善

空间经济学的形成,是以1991年克鲁格曼(Krugman,)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经济地理与收益递增》建立的CP模型(Core-PeripheryModel)为标志。所谓CP模型即“中心――”模型的基本内容是,假设世界经济中仅存在两个区域和两个部门――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农业是完全竞争的、生产单一的同质产品,而制造业部门是垄断竞争的、供给大量的差异化产品,具有收益递增的特征;两个部门分别使用一种资源:劳动力;农业雇佣劳动力要素不可流动,而制造业工人可以自由流动;农产品无运输成本,而制造品则存在“冰山成本(icebergcost)”。 中心―模型揭示了产业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聚集力大于离心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产业的不对称地理分布。在这一过程中,最初贸易成本的削减对厂商生产区位并没有任何影响,当贸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点”, 即当一个区域的制造业份额越大,制造业的差异产品种类越多,价格指数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的工资越高,越能吸引更多的制造业工人,聚集力将起主导作用,所有的产业则会移到一个地区,而此时劳动力和产业区位的转移并不是逐渐发生的,而会发生突变。原先两个互相对称的地区发生转变,起初某个地区的微弱优势不断积累,最终使该地区变成产业集聚中心,另一个地区变成非产业化的。中心―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猜测一个经济体中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化过程,初始状态时,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可能有某种优势,它对另一地区的特定厂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并导致这些厂商生产区位的改变,一旦某个区位形成行业的地理集中,该地区的聚集经济就会迅速发展并获得地区垄断竞争优势。

在核心―模型中,三种基本效应组成了该模型的基本机制:一是“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即需求效应(demand effect)或称市场进入效应(market access effect),其含义是指垄断竞争厂商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进行生产并向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出售其产品。二是“价格指数效应”,即实际收入效应(real income effect)或称生活成本效应(cost of living effect),其含义是指厂商的区位选择对于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在产业集聚的地区,商品(这里指制造品)一般来说比其它地区要便宜一些。这是因为本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多,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因而本地居民支付较少的运输成本。三是市场拥挤效应(market crowding effect), 即竞争效应(competition effect),其含义是指随着企业在中心城市的不断集聚,企业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减少了利润,由此可能会有企业重新选择区位,使得该地区的一些厂商喜欢在竞争者较少的区位进行生产,搬迁到腹地。前两种效应形成了集聚力,它有利于厂商和消费者在空间上的集聚,并且相互促进;而后一种效应形成了分散力,促使厂商的空间扩散。宏观的经济活动空间模式是微观层次上的市场接近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追逐市场接近性优势的微观经济的主体的行为产生了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这种前后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它们可以使对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进一步放大,从而强化初始的冲击。聚集力的市场拥挤效应所产生的扩散力决定了最终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

显然,空间经济学的形成,不仅有效地揭示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机制,而且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区域经济空间现象的产生过程,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现象的结构,如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多区域模型来解释当空间结构均衡时,动态的力量确实趋于形成沿地形大概等距离分布的聚集点(城市)。他通过区域跑道模型演绎了区域运行的几何结构。区域跑道模型反映了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构成部分呈环状分布,认为运输费用仅仅受环形周长的影响,制造业的同一布局总是处于均衡分布状态。藤田(Fujita.M)通过研究多制造业经济体系中的运费与规模经济差异,引入了人口增长变量,构建了基础模型进行预测分析,认为经济体系会自动发展为一个变形中心地体系,随着人口增加会引起新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长而狭窄的经济体系产生,并沿着一条轴线逐渐向外扩展,形成“点-轴”型多城市空间结构等。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无疑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伴随1990年迈克尔・波特(Michacle Porter)的《论国家的竞争优势》和1991年保罗・史鲁格曼(Krugman)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两篇文献问世,产业集群的研究才发生根本性改变,产业集群理论也才回归主流经济学之中。波特从竞争优势出发来分析集群式的产业集聚现象,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下,重构了有关产业集聚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菱形构架”理论来分析国家竞争优势。认为地理集聚的发生是由于地理接近性可以使集聚的生产率和创新利益进一步放大,它有助于交易费用的降低、信息的创造和传播、地方机构的发展以满足集聚的特殊要求,并感知、承受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克鲁格曼建立了产业集群模型,假设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此前提假设下,区域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产业空间聚集。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制造业(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现实中的产业区的形成是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在我国,王缉慈教授2001年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并探讨了高技术产业的集群机理,提出了我国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走多样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又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内容完善和演变机制的充实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特点是(1)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区域经济空间现象的产生过程,揭示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完善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机制,使空间视角研究经济纳入主流经济学范畴。(2)在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同时,发展了区域城镇空间扩展理论,建立了区域产业集聚和扩展理论,使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3)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 与RS 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也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飞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从分化到整合的空间经济学分析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3.33-71

[2] 李金滟等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中的城市集聚理论述评 《经济学动态》2008.11.

[3]蒋伏心等 空间经济学学科的创立与发展 《经济学动态》2009.9

[4] 陈秀山等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新进展 《经济学动态》2008.11

[5] 殷广卫等 空间经济学概念及其前沿――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综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2010.1.

[6] 茶洪旺 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学术月刊》2008.10.

[7] 梁琦、刘厚俊:《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8] 杨盛标等 经济活动经聚集与扩散分析――新经济地理分析构架的逻辑基础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长沙)2009.6.

[9] 鲍伶俐 空间经济学聚集机制的现实主义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0] 杨竹莘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与演变评析《工业技术经济》(长春)2009.8.

[11] 赵超.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机制的研究综述

[12] 郭腾云等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地理科学进展》 2009 年第1 期

[13]耿明斋 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企业活力》2005.11

第2篇:农业区位论文范文

关键词:空间结构设计;国家区域发展;格林纳达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作用与意义

格林纳达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的最南端,属于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农业和旅游业是格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居多,所占份额较小。伊万(2004年)和艾米莉(2005年)两次飓风使格农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使格国农作物出口经济严重受挫。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格林纳达的旅游业收入又大幅下滑,进一步影响了格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格国政府于2014年提出将“保持财政稳健、创造就业和保护贫穷弱智”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启动了“格林纳达2030远景规划”。因此,当前制定格林纳达国家发展规划,是重组格林纳达国土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维护格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是实现格林纳达经济振兴和社会就业的现实需求。2010年之前,受台风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格国经济环境严重受挫,旅游业收入大幅下滑。虽然近年来开展了道路、医院、学校等设施建设,经济有所恢复,但是产业发展缓慢、高额外债、低就业率的发展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制定格林纳达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将厘清格国当前发展态势,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思路,促进格林纳达经济社会振兴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设计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框架和重要内容。区域空间结构是实现地区资源、产业、资本、政策制度等基础发展要素实现空间优化配置的重要技术手段。格林纳达作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国土幅员较小、资源环境约束力较强,制定符合格林纳达地方特点的空间结构,将有助于构建合理的产业布局,引导产业结构优化,构建功能协调、产业空间一体的产业辐射区。良好的区域空间结构设计能够结合格林纳达的地方性特征,通^合适的空间组织形式将国家范围内的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空间生产效益最大化。空间规划设计作为格林纳达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体系框架,能够通过空间结构设计来引导土地利用方式、平衡不同区域的功能关系,促进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空间开发,促进格林纳达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二、区域空间结构设计的内涵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经济社会活动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织形式,是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陆大道,1995;陆玉麟,1998;崔功豪等,2001;李小建等,2006)。它反映了区域间经济社会空间组织的架构和脉络、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城郊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演变关系(陆大道,1988)。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和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政策制度等内生要素直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Masahisa等,2001),地方间贸易、人口流动、规划引导与控制、宏观经济环境等外生要素直接影响其演化状态与趋势(李国平,2009,2013;王维工,2003)。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兰克・费特尔的商业区位论是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经典理论。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城市演变形态、区域网络空间、区域走廊发展等方面,如Edward Taaffe等根据加纳和尼日利亚的发展,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以海港和铁路系统扩展为主导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认为区域最初的发展在于港口贸易,随着区域铁路线的建成,两者相互交织共同引导了港口、内地中心和内部居民点之间的复杂联系,促进了大型经济中心的形成(陆玉麒等,2011)。在这些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中,逐步树立起了关于区域产业集群、交通经济带、城市经济区、区域廊道等各种经济空间组织方式的统一认识,即地理空间是经济社会要素共同作用的物质平台,经济社会空间又反之根植于地理空间。不同经济社会要素的差异化组合,能够演化形成不同的地域空间结构。虽然这些物质空间的表现形态不同,但其根本的要素仍然归结于空间节点、空间连接线及其共同连接而形成的空间网络联系。

从根本上来看,区域空间结构是具有空间形式的节点、层次、网络或渠道、流、面五部分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吴传钧,1994)。哈格特将空间结构要素分解为运动、路径、节点、节点层次、地面、扩散六类几何要素(王维工,2003)。节点、线路、域面和网络是空间结构形成的四个基本要素,节点即各类城镇或交通点等;线路是联系经济活动的线状物体,如交通线路、通信线路等;域面即是由节点和线路交织共同形成的吸引范围;网络是由劳动力、资本、信息流等在节点和线路上流动所形成的空间形态(孙久文,2004;陈修颖,2005;樊烨等,2006)。空间结构的要素具有层次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其动态演化中,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通过中心节点的空间扩散作用,又呈现出明显的点轴结构、双核结构、核心结构、圈层结构等发展规律(张莉,2008),使得区域要素借助空间流动而作用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结构形态。

结合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要素和组织演化特征,在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空间结构设计中,首先要识别决定国家经济社会实力增长的主要节点和线路,如主要的城市、港口、景点、产业园区、公路和铁路线路等。识别重要节点或节点集聚群的经济腹地范围,确定大致的功能区域;再者,通过节点的大致辐射方向和范围,确定未来发展的空间联系方向和线路选择,或者确定拟建线路;第三,在选定节点、线路的基础上,布局重要的产业项目集群,通过集群对基础发展要素的集疏作用来带动划定范围区内的物质作用联系,达到形成有机整合的域面和网络体系,以激发区域发展活力。通过以上节点、线路、域面、网络的体系化布局,实现对格林纳达国土空间发展的政策调控,促进国家发展的有序化、可持续化。

三、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思路与内容

充分结合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特征,确定一定的设计原则来划分不同的空间单元,进而引导不同空间单元的未来发展。

(一)格林纳达国家基础环境特点

格林纳达是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型岛国,共由格林纳达主岛、卡里亚库岛、小马提尼克岛等岛屿组成,陆地总面积约 344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11.07 万人。格林纳达位于加勒比海东部的小安地列斯群岛南部,西濒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是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东部门户。格林纳达主岛格林纳达岛南北最长34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南距委内瑞拉海岸约160公里和特立尼达与多巴哥隔海相望,东北是巴巴多斯。

1.国家四周临海,圈层结构明显

格林纳达整个岛屿成椭圆形,四周临海,中间为山地,近海、滨海和中央山地呈现出典型的三圈层特征。环岛滨海地带集中了格林纳达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渔业等。中央山地集中了大片天然热带林木和灌木,山区有大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丰富,林木种类多样。主要种植有肉豆蔻树、香蕉树、可可树。

2.区域划分明确,地域特色鲜明

格林纳达全国划分为6个教区和卡里亚库岛、小马提尼克岛,六个教区分别为圣乔治、圣马克、圣帕特里克、圣约翰、圣安德鲁和圣戴维。各个教区都具有自身特点。如圣乔治区是格林纳达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圣戴维教区多缓丘和石质海湾,农业发展条件较好,中格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即位于圣戴维。圣马克教区主要以圣马克小镇、圣马克河为主体形成了旅游业。

3.城镇体系清晰,职能分工明确

格林纳达六个区都各有城市(镇),从南到北依次是圣乔治、圣戴维、格伦维尔、古亚夫、维多利亚、蒂沃利和索特尔,所有城市布局、主要交通和基础设施都临海分布。其中,圣乔治最大,它位于格林纳达主岛的西南端,人口约1万人,是格林纳达的首都。希尔斯堡是卡里亚库和小马提尼克岛的首府,也是该地区的零售和行政中心,主要经济活动是旅游业。

从以上分析可知,格林纳达南部拥有良好的滨海资源、商贸港口和基础服务设施,宜重点发展滨海邮轮旅游、城市旅游、港口物流、高新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经济,发挥圣乔治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增强综合实力,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部丘陵地带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加强森林植被和水源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城镇商贸服务业等。重点建设国家公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西北部依托良好的岛屿滨海资源,重点发展邮轮经济、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度假疗养、商业餐饮等产业,推动滨海岛屿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最终形成以旅游业、现代农业和商贸物流为起飞点,构建旅游度假业、现代休闲农业、港口运输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体的国家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成为绿色循环经济国家、东加勒比地区经济贸易及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绿色经济示范岛。

(二)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原则

1.圈层布局,立体开发

格林纳达主岛和卡里亚库岛的地理地貌和社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圈层结构特征,沿海地势较低、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往岛中间方向则地势起伏较大、不宜开展工农业活动。规划空间布局需要尊重这种圈层分布格局,充分考虑岛屿的立体结构,对经济和产业布局作出相对应的安排。

2.点轴布局,重点推进

格林纳达点轴式的经济活动特征较为突出。首都圣乔治是全国最大的城市(镇)和居民分布区,多数经济社会活动也在此开展。除此之外,格伦威尔、桑托斯、维多利亚和古亚夫等城镇是人口分布较多的城镇。环岛公路作为联系沿海城镇主要的发展轴,将海岸和内陆、城镇与乡村以及工厂与码头联系起来,构成了格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格局。空间结构设计应基于这种点轴式空间结构,谋划主体功能区建设,引导经济要素和资源在城镇之间有效流动,提高城镇之间的协作水平,以点带面,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

3.资源支撑,模块整合

格林纳达的旅游、农业以及工商业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度。应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度,并根据资源特征和发展条件,识别主要地域的功能导向,更好地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同地域功能和产业模块之间的整合发展。充分利用格林纳达现有的城镇布局和交通条件,以资源格局来规划产业和市场,以功能模块集聚资源要素,从而实现产业、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高度融合。

4.功能衔接,一体发展

根据格林纳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划定性质各异的功能集聚区,理顺区际和区内关系,形成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的空间布局,以及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配备高效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格国国家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三)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格林纳达的基础环境特点,结合国家战略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设计为“三带、一心、两园、五区”的空间构架。其中,“三带” 指近海旅游带、滨海产业带和中央生态带;一心指圣乔治的首都经济中心;两园指格林纳达中央国家公园、卡里亚库岛和小马提尼克岛休闲度假园;五区指圣安德鲁高新循环及商贸产业区、圣戴维现代农业及海上休闲旅游区、圣约翰现代农业与渔业加工产业区、圣马克休闲旅游度假区、圣帕特里克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区。

1.“三带”发展引导

从发展重点来看,格林纳达空间发展的“三带”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建设。通过这三个圈层的协作分工,形成产业集聚带,集合资源优势,引进重点项目,统筹不同园区的一体化发展,为国家范围内的资源、产业、交通等要素整合提供平台。

2.“一心”发展引导

圣乔治首都经济中心应以建设格林纳达国家经济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交通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为目标,完善以圣乔治为中心的国家公路网建设,打通圣乔治至圣戴维、格伦维尔、古亚夫、维多利亚等环岛沿线城市的交通联系,打造环岛高速公路和观光车交通体系,提高交通接驳、邮轮游客机动性和停留机会,实现城市、园区、旅游区之间的有效联系。 建设圣乔治城市现代商业区,打造城市中央集聚区,完善商务办公、市政及生活配套;进一步优化工农业、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依托滨海旅游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业(港口运输、物流仓储、大宗商品交易、转口贸易等)、旅游度假业(邮轮滨海旅游、医疗度假旅游、免税购物旅游、旅游商品贸易等)和旅游房地产开发。优化圣乔治地区同周边的交通设施和产业协调布局,通过辐射带动、区域联动,推动格林纳达的全域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3.“两园”发展引导

格林纳达中央山地国家公园应以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主,建设兼具科研宣教、休闲旅游利用功能的国家公园。实行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工程建设,维系分布格国中央山地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开展林业资源科研、保护与传统利用,充分挖掘山地自然资源的生态、文化等价值,合理利用中央山地休闲游憩资源,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森林生态游憩等活动,实现国家公园对于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功能。

卡里亚库岛和小马提尼克岛休闲度假园应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和肉豆蔻休闲农业,鼓励发展新兴旅游业态,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滨海度假、邮轮旅游。依托卡里亚库、小马提尼克岛的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海滨度假区,发展海滩日光浴、海滨酒店、游艇俱乐部、酒店休闲娱乐等海滩度假业。建设圣乔治、圣约翰、卡里亚库等港口邮轮旅游线路,通过组建或引进豪华游轮公司,融入到加勒比海地区国际邮轮航线。

4.“五区”发展引导

圣安德鲁高新循环及商贸产业区应建设成为格林纳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循环产业基地、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肉豆蔻、可可、香蕉等农业资源,开展农产品加工和种业培育,融合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园。 开展飓风防灾减灾技术、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风电产业园、循环材料研发、信息通讯技术等建设。依托风力发电设施,开展风电景观观赏、风电知识展示馆建设,与滨海观光旅游公园和滨海观光公路一起,形成观光旅游重要节点。

圣戴维现代农业及海上休闲旅游区建设以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和海上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功能区。开展科技园区、培训园区和教育园区建设,以及旅游商品企业的加工和生产功能。大力推动特色农业设施化,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规模化、订单化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绿色有机食品等。配套打造农业产业会展中心、加工中心与生态养生中心,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文艺节庆、摄影等旅游活动,形成 综合开发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模式。

圣约翰现代农业与渔业加工产业区为农产品加工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依托肉豆蔻、可可等农业种植园,开展农业景观园建设,开展系列性的农业体验旅游活动。扩大肉豆蔻、可可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规模,把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和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拓展农业功能,构筑融合创意农业产业链,开辟农业旅游新空间。开展小型渔业加工产业,引进水产品自动化生产线,提升附加值、扩大供应市场。

圣马克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圣马克小镇和圣马克河为主体开展河流旅游、小镇旅游和节日节庆旅游。整合圣马克小镇、圣马克河及其两岸旅游资源,建设圣马克休闲旅游度假区。依托圣马克小镇的发展基础,发展以农业休闲产品、茶馆、餐厅、特色商铺为主}的休闲旅游小镇。依托圣马克教堂建筑,发展教堂文化体验、教堂观光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圣马克河流风光带为主体,重点打造河流观光、沿河步道、两岸景观走廊灯场所,形成集休闲散步、餐饮咖啡、水上游船等旅游活动的旅游景区,建设成为展示圣马克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场所。

圣帕特里克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区发展以医疗养生和文化创意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区。建设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商业中心,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医疗养生和文化休闲旅游,推动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建设、推动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以旅游观光为先导、购物为基础、服务为重点的体验型发展,积极完善景区商业服务设施,延伸商业服务产业链,实现商业、旅游、文化跨界融合发展。

四、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空间结构设计的实施保障

(一)建设环岛快速交通体系,实现岛内直连

格林纳达国土面积较小,可优先打造快速交通体系,保障人流、物流运输的便捷性、畅通性。可打造环岛一级公路和观光车交通体系,形成南部以圣乔治为中心、北部以桑托斯为中心的环岛快速公路和铁路通道,形成环岛2小时通勤圈,提高要素、信息的交流效率,提高居民交通便捷性以及邮轮游客机动型和停留机会,实现格林纳达的全域经济联系和协同发展。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化格林纳达产业发展空间

以港口、机场、商业街、景区、酒店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包括在国际机场、旅游支线机场、邮轮港口、环岛旅游铁路、环岛旅游公路、旅游度假区、旅游景区、旅游酒店、商务购物场所等进行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对外服务和接待能力。根据岛屿圈层发展结构,由海滨向岛内延伸发展,打造度假游憩圈,使岛内发展实现一体化。

(三)示范先行,分期建设,渐进发展

格林纳达国家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短期内大面积的建设具有较大困难。可根据格林纳达国家开发建设的现实需求,制订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分期实施计划,优先选择示范性建设项目,推动政府体制改革,探索支持空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给企业和投资机构树立信心。在示范建设之后,循序渐进、有序开发,避免盲目推进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利益冲突。

(四)完善国家发展项目落地的政策体制保障

根据格林纳达国家发展的空间结构设计和分期建设计划有关安排,近期制定规划实施的建设机制、相关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给予产业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发展以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充分保障相关项目的落地建设。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陆大道.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发展[J].科W,1989,41(2).

[6]Masahisa F,Hu Dapeng.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1): 3-37.

[7]李国平,杨军等.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李国平,王志宝.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3,50(3).

[9]王维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

位论文,2003.

[10]陆玉麒,董平.区域空间结构模式的发生学解释――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理论

地位的判别[J].地理科学,2011,31(9).

[11]吴传钧.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3).

[12]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樊烨,姜华,马国强.基于交通因子视角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

地区为例[J].河南科学,2006,24(2).

[15]张莉.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式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D].南

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