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的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趋势;问题;措施
当前,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以人为本的集聚区,如美国纽约的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等;②依市相生的集聚区,如洛杉矶的好莱坞;③划园而治的集聚区,我国多数采取的就是这种园区式的发展模式,如潘家园;④综合型文化集聚区。集聚化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量出现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它不仅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脚踏实地。集聚化趋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如下:
(一)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
依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创意产业可划分为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产品营销业三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创新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行业的专业人员,企业家,自由作家设计师和厂商等新和成广泛协作,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为公司间互相学习,比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从创意产品生产业来看
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市场导向与经济灵活性的中心公司组织而成,创意产品生产业聚集区不但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而且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节省管理费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及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创意产品营销业集群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部环节价值的终端。生产环节内的小厂商形成的当地生产网络能通过嵌入全球的交易网络而把穿衣产品向各地销售,形成了通过当地集群生产向全球消费网络销售的特征和趋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但这些集团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
(一)认识和定位不清,规划和特色缺乏
有些地方领导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跑马圈地,是硬件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没有认识到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同时,对于集聚区内的主导产业、创意孵化、商业化开发等问题定位模糊,不能真正把握住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及市场的需求特点,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不作整体规划,从而导致各集聚区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这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备,辐射与带动能力不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发展,需要整合、集成各种资源,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但综观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仍寥寥无几,这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集聚区内很多创意企业多处于离散状态,创意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差,缺乏龙头品牌企业,影响力偏弱,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产业链不够完整,大多没有实现有效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重要特点就在于创意的产品要通过版权授予或技术转让进行衍生开发,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各大集聚区之间还是在区内部企业之间,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基于某一文化符号的产业链,无论是品牌产业链还是产品的产值还都比较短、比较小,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拉长自己的产业链。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的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各集聚区规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既要提供运输、电讯、公共服务等一般园区建设所需要的效率基础结构,又要提供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等创意基础结构。比较而言,效率基础结构不完备的集聚区的发展将十分困难的,但是没有创新基础结构的保证,集聚区将没有任何前途。创新基础结构是保证集聚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集聚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园区的重要区别。集聚区的建设,对创新基础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种要求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
(二)培育育宽容的社会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集聚区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意。创意的集聚也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吸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集聚。集聚区的规划应体现以人为中心,集聚区不应当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厂,而是一个推动产生创意的地方,一个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合一的地方,一个享受工作的地方。
(三)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因此,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刺激,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构成了两股力量,促使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共生优势。
以苏州市为例,苏绣历史悠久,素以“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对苏绣实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使其不断发挥着积聚与延伸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2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苏绣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目前苏绣的年销售额已达到近10亿元,仅镇湖街道一年的产值就有5个亿。有关苏绣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取得初级资格以上的各类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园的价值在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全产业链的环境,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氛围,其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只有建立完整、合理的产业链,才能发挥出产业园的价值,否则只能停留于形式,非但对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而且很可能造成投资血本无归。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以文化产业园的主题为核心,合理选择产业链的类型,不同的产业链形态会产生不同的集聚效果;其次,适当调整政府角色,发挥企业的能动性,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最后,培养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文化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才能集聚大批关联企业并形成产业链。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房地产业发展 趋势 估计
Abstract :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will be expected to perfect competitio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nto the era, from a seller's market into a buyer's market, from leveraged investment stage to the strength of the investment phase, from optimistic to think rationally is expected to enter the stage.
Key words:Real Estate;Development; Trend estimates
当房地产业成为一个谁都能赚到钱,甚至获得暴利的行业的时候,它肯定是危机四伏的。到2006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自我调控和释放风险的信号已经显现:第一,商品房空置率增加,超过风险控制线。第二,房地产市场投资仍然较猛业外巨头抢滩房地产。在这种一面是商品房空置率扩张,一面是新开工楼盘大幅增长 氛围中,新企业持巨资再度猛烈加入,势必加剧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第三,国家相继出台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给整个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导致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持续放缓甚至价格下降,这种市场态势还将持续3-5年。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2006年将成为我国本轮房地产周期的转折点,未来5年左右我国房地产市场将逐步走向衰退,出现几个明显的转化:
1.由垄断竞争进入完全竞争时代
中国房地产在产品市场--房屋建设和销售市场,已经无奈全市场化,甚至像家电等行业那样进入了完全竞争时代;但在土地和资金市场确实暗箱操作和官商(地)结合。如今这些"旁门左道"几乎全部被堵死了。今后所有土地必须进入招拍挂;不交齐土地出让金不仅拿不到土地证,还拿不到预售许可证;银行停止土地贷款,第二套住宅和别墅的的按揭贷款条件提高房地产业将与经济全面接轨,进入完全竞争时代,真正走向了成熟、理性和公平,由垄断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逐步与世界贸易组织和海外资本游戏规则接轨。
2.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1998年的货币分房和按揭贷款使中国的房地产集中喷发出巨大的消费能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令中国房地产出现了为期五年的卖方优势但是随着消费节奏的慢慢恢复,客户对房地产产品、法律和政策等相关因素的了解和把握也越来越深入练达,消费者在与开发商、监督部门的斗争和博弈中成熟起来。老百姓买房已经可以想逛超市一样左挑右选了。产品的极大丰富,按揭贷款和预售条件的严控,在主观和客观上都会造成持币待购现象,在总量饱和和差异竞争的双重压力环境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3.由杠杆投资阶段进入实力投资阶段
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的房地产业历来是历来是杠杆经济原理运用最充分的行业。由于以往土地、贷款、垫资、预售等一系列政策的宽松和倾斜,一个项目往往只需总投资额的30%甚至更少,就可以运作起来,而且大家也习惯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投资模式。接踵而至的相关政策,如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土地招拍挂需要支付前期拿地资金、土地贷款的停止和开发贷款的紧缩、对期房转让和预售条件的高门槛和消费者现房观念的成熟等,都是的中国房地产业将有由定金式的投资模式向实力型投资模式转化。既往资金链的任何一环投机取巧的漏洞和可能都被或者正在被堵死。能不能迈出这决定性的一步,完成对中国传统地产的超越,是中国房地产商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目前的资金链形态中,特别是非银行资金进入的管道和工具匮乏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金融资源、资金潜力和市场前瞻性将是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
4.由乐观预期进入冷静思考阶段
中国房地产过去由于突然进入商品房时代、个人住房私有化的迅猛需求、集中爆发的消费能力和巨大惯性三大原因,形成了独特的短期开发销售模式。随着土地成本、资金成本、市场竞争成本、政策成本和管理成本的不断加大,消费者对产品性价比的要求越来越高,平均利率也逐年下降。靠直觉、胆略、运气和经验成功的第一代房地产企业(家)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危机。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冷静的思考、成功的策划、优良的管理、充足的资本金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
从2008年1-8月我国房地产业的运行情况看,我国房地产业进入“衰退阶段”的迹象已经非常的明显,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土地购置面积出现负增长率,均创2008年以来新低。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房屋施工面积的增长率仍然较高,甚至超过了2008年的增长率。这说明,进入2009年以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已经开始萎缩,而市场的供给还在迅速的增长,攻击和需求失衡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整个房地产市场将很快进入全面过剩时代,房地产业的风险将逐步暴露。
参考文献:
[1]谢伏瞻。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70~71.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互惠互利 共创人类文明-也谈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影响。统计分析,2009,(2):1~2.
[3]哈尔滨市统计局。2009 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社会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1~2.
[4]哈尔滨市发展设计委员会。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9.
[5]J.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居民购房热的不断升温,住宅装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互相攀比,形成了一股装修潮。君不见,无论是毛坯房,还是二手房,无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单位宿舍楼,到处都可听到闷雷般的砸墙声,有时整栋楼房像发地震般颤抖;尖锐的电钻声、金属敲击声,震耳欲聋、伤人心魄:那些甲醛超标的劣质材料、油漆、涂料释放出的毒气、怪味及大量粉尘,令人刺鼻辣眼:房屋内外,楼梯上下堆放着沙石水泥,尘土飞扬,建筑垃圾随处乱倒,污水横流;更有甚者,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拆承重墙、拓宽面积,造成房屋渗漏,管线错乱及建筑整体结构受损的安全隐患。千家万户,你装你的,他装他的,此起彼伏,绵绵不绝,且各有各的意图,交叉破坏,真可谓“一家装修,四邻遭殃”。住宅二次装修的弊病显而易见,此种落后的小生产者作坊式的装修方式再也不能让其延续下去!为此,建设部提出新建商品住宅应实行一次装修到位后才能出售。所谓一次装修到位,是指在房屋交钥匙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2002年7月建设部又颁发了《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并先后下达了有关装修施工、设计、管理、资质、计价、环保、验收等方面的文件共10个;上海市先后出台了《新建住宅全装修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新建住宅全装修试点工程装修设计导则》及《监理要点》、《室内环境检测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装修条款加以细化,提出到2005年基本消灭毛坯房;北京市也出台了《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倡导下,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率先垂范,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响应,随着开发商和购买者的供应方式、经营理念和消费意识的日趋成熟,我国一次装修到位住宅(下称“全装修房”)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二、全装修房面临的挑战
对于全装修房,政府在大力提倡它,开发商在努力推进它,越来越多的买房人也在关注它,尽管它确有许多利国利民的优点,但在交房时,仍然引发各种矛盾,存在许多纠纷:
1、施工质量问题。富力城是富力地产在北京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少数房主在收房时却遇到了墙面凹凸不平、石膏线多处断裂、木地板上明显的划痕、窗框上方的缝隙、踢脚板上修补后留下刺眼的印痕等质量问题。即使开发商与装修公司订了合同,对质量提出了要求,但因装修行业目前尚无施工技术标准和验收标准,交房时仍难免有些不合格的地方;即使是很讲诚信、很有责任感的开发商真心实意想做出无投诉的全装修房,也是很难办到的。质量问题仍是阻碍全装修房普及的最大瓶颈。
2、售价问题。全装修房的装修与建房未分开,应全额按销售不动产统一交纳5%的营业税,从而增加了开发商的税费支出。如果分开交,装修部分只交3%的营业税,而主体部分(减去装修部分的价格)的基数少数了,按5%交的营业税也会少些;由于契税以房屋的交易价为依据征收,这又导致买房人多缴契税及公共维修基金等,从而增加了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相应提高了房价。同时,不排除少数开发商搞价格欺诈,房主省力不省钱。
3、责任主体不清。如果装修出现质量问题,责任理应由装修公司承担。但因开发商将装修好的住宅一起出售而成为装修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房主遇有装修质量问题,就直接投诉开发商,开发商往往代人受过而陷于被动。
4、装修:工程与其他配套工程配合不好。例如装修前埋在地面墙面的宽带网线在装修时被砸断,装修后再安装煤气、暖气管道等,均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5、很难顾及新潮房主的个性偏好。有的房主入住后,可能发现设计风格已不符合现时的审美潮流,认为开发商的审美观不够超前,因而产生纠纷。
三、全装修房应对问题的措施
目前,我国全装修房刚刚启动,在产、销环节上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无论是政府、开发商、装修公司,还是消费者,都应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并不断完善之。
1、开发商应有超前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这是全装修房富有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应靠一次装修到位促销住宅,而不是靠装修本身赚钱。
2、重视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宣传全装修房的优越性,注重与消费者沟通互动,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制定并完善装修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质量监控和验收,例如做到什么样的活由什么样资质的队伍干,什么档次和价钱的瓷砖,应由什么样技术资质的人来铺,二级工不能去做八级工的活,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4、将住宅的规划设计、建筑、水电、装修纳入整个产品设计程序,采取住宅开发商+室内设计机构+部品供应商+服务商的模式发展。开发商的装修水准必须高于消费者的正常要求,尽量做到工业化生产、装配式装修、减少手工操作。例如在美国,厨房角的瓷砖不用切,厂家就有按标准生产的部品。
5、实行菜单式的一户型多装修方案,供人挑选。其实,全装修房并不妨碍“个性化”。即使同一房型的基本装修是一样的,但只要布置不相同的家具、床品、墙饰、灯饰、绿化、字画,变化空间组合等等,整体装饰效果就会完全不同,风格迥异,房主完全可以通过“轻装修、重装饰”来体现、张扬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核桃加工、生产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BO3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国有发展核桃产业的的良好机遇和优势,但要搞好中国核桃产业化发展,还需要先进性的理念、机械化的设备、标准化的体系等等多方面的配合完善。因此,中国核桃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就是引进国际成熟先进模式,根据我国现状,逐步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逐步采用先进的田间管理技术,从生产到加工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建立的完整标准化体系。高效、高产、高品质,让中国的核桃产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让中国的核桃走向世界。
1、核桃加工产业在我国的生产现状分析
1.1核桃粉加工现状
核桃粉的制作大致经过:核桃仁、去皮、杀菌、喷粉、成品等工艺流程操作。核桃粉以喷雾干燥法得来,具有速溶性与流动性佳的优势,冲调快速溶解但不分层。核桃粉由超微粉碎法得来,其表面吸附力强,溶解性、分散性佳,消化吸收方便,该法简化了工艺程序,设备利用较少,投资得到节省,应用前景广阔。
1.2核桃仁加工现状分析
核桃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等物质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钙、铁等胡萝卜素、核黄素、尼克酸等物质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并且还包括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所以当前市场上销售着多种风味的核桃仁,有原味的、甜味的(如蜂蜜核桃仁)和咸味的(如椒盐核桃仁)等,这些核桃仁的加工工艺很简单,大致程序是炒、入味、冷却等,不同口味的核桃仁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不同的辅料以调整其口味。
1.3核桃蛋白加工现状
核桃中优质蛋白质含量约为14%~18%,能实现87.13%可消化率,其氨基酸品种多样,有8种为人体必需。核桃蛋白常在核桃乳与核桃粉中应用,另外,也是不错的风味强化剂、填充剂、黏合剂等,在火腿与香肠中应用,锁住肉汁水分与风味物质,促使脂肪的吸附与避免走油的发生,可使制品质地良好、组织细腻。在蛋糕与面包中使用,可增加食品蛋白质量,也可让食品富有弹性、松软。
1.4菜肴烹制现状分析
早在我国古代核桃就用于了菜点的烹饪中,一般都是在盛产核桃的城乡区,通过简单地烹调制作成焦酥核桃、核桃羹、雪衣核桃、八果夹心核桃等,也有的加入猪肉中制成饺子馅,在饭店中的一些菜肴也用到了核桃,如桃仁鸡丁、核桃豆腐、核桃烩口蘑、鸡粥鲜桃仁等,另外还有一些从国引进的核桃菜肴如核桃丸子、核桃鱼等。总的来说核桃相关的菜肴烹制制作简单、风味独特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受到大众的喜爱。
1.4核桃壳加工现状
当加工完核桃后,核桃壳多被焚烧或丢弃,这极大地浪费了资源。有数据显示:仅在2003年,我国拥有393万t的核桃产量,而1/3为核桃壳质量,所以,大概有130万t的核桃壳。所以,综合利用核桃壳,增加其附加值,是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有效措施,也是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潮流。
1.5艺术品加工制作现状分析
用核桃进行工艺品制作已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因其具有和和美美之意受到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的“雕刻河北核桃”已经远销国外,受到广大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雕刻河北核桃是采用核桃和核桃揪的天然杂交种进行雕刻的,因为它具有单果大、圆正、皮厚且质地坚硬、凹凸有致等特点是雕刻良品,由于核桃艺术加工工艺复杂、数量稀少,都是由人工雕刻且图案各不相同使得其价值极高。
2、我国核桃加工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核桃作为广域适生树种的生态价值
核桃在我国的分布极其广泛,除黑龙江、上海、广东、海南等省市区外,均有核桃栽培和分布。核桃的垂直分布从新疆吐鲁番处于海平面以下约30m的布拉克村到拉孜海拔4200m的地方,均有核桃自然生长。我国核桃整体属山区经济林树种,主要分布和栽植在浅山丘陵区,泡核桃分布在山坡或沟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核桃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在平原农耕地上建立了大面积的核桃密植丰产栽培园区。核桃不仅是很好的经济树种,还是优良的生态先锋树种和用材树种,即使在石缝中,只要有少量土壤,它就会生根发芽,成为治理生态、实现农民增收“双赢”的“革命性”树种。
2.2综合利用核桃树资源
(1)核桃花。核桃花含有21.33%的氨基酸、25.88%的蛋白质、11.08%的可溶性糖,另外,也多含有钾、磷等矿物元素。核桃雄花鲜嫩、纤维素、脂类与糖分丰富,可做时令菜肴。(2)核桃木。核桃木细韧,刨面色泽淡雅、光泽突出、木材坚实、不易变形,可运用到国防军工行业,也是乐器、包装箱以及家具、枪托的木材。(3)核桃枝条。核桃枝条药用价值突出,对于甲状腺癌、宫颈癌有治疗作用。(4)核桃树叶。核桃树叶的成分为核桃叶醌、葡萄糖甙、反油酸、没食子酸、金丝桃甙等成分,风干树叶可做饲料,也可从中提取维生素C。(5)核桃果实。果实未成熟时富含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B、C富含于青果皮中。另外,也含有扁蓄苷、山萘醇、胡桃醌、胡桃苷、金丝桃苷等物质,在中医上常用,可治疗胃神经痛、皮肤病。果皮也是农药的配方,果壳也可燃烧为活性炭。
2.3核桃油的发展
核桃油将会成为未来的消费新宠,成为保障国家食用油的重要补充,我国的植物食用油需求量逐步上升,草本植物的油料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而核桃的生产受土地限制相对较小,并且核桃油是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能够帮助人们降低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另外还可以净化血液,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用油,所以核桃油将来一定会成为未来植物油品的消费新宠,为我国的食用油提供重要补充。
2.4核桃作为珍贵用材树种的价值
核桃不仅是重要的油料坚果树种,而且是珍贵的用材树种。核桃木硬度中等至略硬重,纤维结构细而均匀,有较强韧性,特别是在抗震动、抗磨损方面性能优良,具有一定的耐弯曲、耐腐蚀性。由于核桃木工艺价值很高,西欧和地中海附近也广泛培植,并成为国际性的珍贵家具和装修材料。其贵重程度与桃花心木齐名,并被作为枪托、器械和镟切工艺的标准材。
发展材用型核桃符合我国加快珍贵树种资源培育方向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对珍贵树种木材需求十分殷切,珍贵树种木材的年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201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36%,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6200万hm2,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的人工林以杉木、马尾松和杨树等速生树种为主。发展果材兼用型核桃可以实现短期效益(坚果)与长期效益(木材)的有机结合,提高林地生产力和产出率,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珍贵树种资源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2.5我国的核桃产业将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模式
由于对核桃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这就要求我国的核桃产业必将会扩大规模,并且我国财政部也曾相关又件指出要加强核桃油的产业发展,所以说核桃需求量的增加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必将会使我国的核桃生产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
3、核桃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目前,我国核桃大部分种植在丘陵山地、地埂田边等边际土地上,不与粮食生产争地,一次种植,数十年甚至百年收益。作为林地资源,我国尚有0.57亿hm2宜林荒山荒地、0.54亿hm2左右的宜林沙荒地、相当数量的25°以上的陡坡耕地和未利用撂荒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栽植核桃等林果树种,可见核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经多年的科研和实践,核桃单产大幅度提升存在巨大潜力。经测算,核桃园的产出水平可以在现有水平上增加10倍左右,核桃的产油水平基本相当于同等种植面积的油菜籽的2倍。因此,发展核桃等木本粮油林可保证国家粮油有效供给,减少粮油产品的进口依赖,维护国家食品战略安全。同时,可减轻我国粮油生产对耕地的依赖性,腾出更多的耕地资源来种植其它农作物,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大大缓解国家耕地资源短缺的压力。因此,我国核桃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地域空间潜力。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既提高了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又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结束语
核桃作为世界四大坚果之一,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在我国分布地域广泛,发展空间广阔,产业优势明显,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极具发展优势的木本油料和保健果品树种,是继油茶之后,极具产业开发价值的优势产业树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马铃薯 产业 未来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M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82-01
0、引言
马铃薯作物具有高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的特点,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贵州山区,它成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贵州全省已有85个县市种植马铃薯,截止2012年贵州省已有约8.5万hm2的面积用来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占马铃薯生产总面积的12.8%。贵州省在马铃薯种植资源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气候自然环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一般的收获期在4月份左右,而此时,北方的马铃薯已经进入了销售尾期,供小于需,且价格上涨,使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某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中,存在盲目、跟风式的选择品种,而未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合品种的马铃薯种植,这为马铃薯的栽培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无形中延长了马铃薯的生育期,造成了产量下降等负面影响。在种植技术中,缺乏系统的对于马铃薯栽培方式的研究,使得单产水平并未发展到最佳状态。
2、马铃薯产业适用品种与生产技术
贵州地区种植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主要的适用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是由贵州省扶贫办公室于199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并于2002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的马铃薯品种,适宜在贵州省海拔1000m以下热量条件较好的低热河谷地区冬季种植和全省春季种植。中薯2号是中国农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1984年~1986年春、秋两季无性繁殖、鉴定而得的优良品种,单株结薯集中,块茎大而整齐,出苗后50天可收获商品薯,块茎休眠期短,适合二季作栽培,较抗瘠薄和干旱。中薯3号是2004年9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02~2003年贵州省区试中,全生育期85天左右,适宜在贵州中低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种植。中薯5号是从中薯3号的后代中选育而成,2001年和2004年分别通过北京市以及国家审定,该品种早熟丰产,耐水肥,生长势较强,但分枝少,宜密植增收,既适合平播又可以间套种。
早熟菜用马铃薯作物的主要生产技术有:露地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芯栽培、覆膜栽培、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以及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露地栽培是贵州冬作马铃薯最为广泛的栽培方式,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左右播种,次年2月下旬左右出苗,采取单垄单行栽培、单垄双行栽培、单垄多行栽培以及平作等栽培方式。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是在水稻收获后,稻田未经翻耕犁耙,直接开沟成畦,将薯种摆放在土面上,并用稻草全程覆盖,配合适当的施肥与管理措施,直至收获的一项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稻草包芯栽培是对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的改进,能减少稻草使用量的同时降低绿薯率。覆膜栽培是采用黑膜覆盖栽培,有利于提高土温、保瘢促进提早发芽出苗,抑制杂草、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地膜+小拱棚双膜覆盖栽培在地膜覆盖的基础上再盖小拱棚的一种早熟、高效栽培方式,可克服前期低温的不利影响,缓解晚霜冻害。地膜+小拱棚+塑料大棚三膜覆盖栽培是一种人为调控马铃薯生产条件的重要农艺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温度和湿度。
3、马铃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1产业区域持续布局调整,产业融合不断加深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马铃薯产业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发展事态,由规模扩大的趋势带来产量的增加,需要与消费总量保持平衡,同时对马铃薯产业的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以此来提高马铃薯产业的在未来的发展优势。参考《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计划的推进进度,预计在未来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产业,西南地区将比东北部地区地位有所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区的马铃薯产业受到全国市场的刺激和农业技术的水平的促进,使得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突破,所以,从全国马铃薯产业布局来看,未来马铃薯产业生产量主要来自西南地区。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用途产业链较为广泛,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的其他产业,同时促进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的加深。
3.2产业品种结构丰富优化,产业效益不断增加
马铃薯制品带动了相关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这为产业发展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更高的需求,弥补了市场的短板,促进消费,从而提升了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品种结构的优化能针对适合的地区种植相适应的马铃薯品种,为市场中多样化的马铃薯品种提供需求选择,实现优胜劣汰的品种抉择,提高马铃薯作物品质。除了产业和品种的优化,对种植空间结构的优化也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西南地区对马铃薯种植的适宜延展,能有效的对春季市场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3.3产业营销模式拓展创新,产业标准规模形成
结合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创新深化拓展,马铃薯产业销售阶段的发展将会取得巨大的变革,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引入新的营销概念,使订单增加,完善市场销售渠道。从而使马铃薯产业标准化的成产规模得以形成,不断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
4、小结
马铃薯作物作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为之一,具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品种和空间三种结构的优化调整的角度对马铃薯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出了需要从马铃薯产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并辅助现代化营销模式,才能使马铃薯产业在未来能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我国马铃薯产业如何应对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J].农业产业化.2013,9: 20-21.
一国内动画发展应首先以动画服务外包为起点
众所周知,动画最发达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他们的发展壮大就是通过动画外包做起的。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承接美国动画加工,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逐渐成为动漫原创强国。韩国的动漫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中得到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很快步入高速发展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世界第三动漫产业大国。这两个亚洲国家动画产业的成功之路都归因于服务外包,所以,我国应学习这两个国家的模式,利用本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故事进行再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这样更加会受到全球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动画产业全球合作之路
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动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消除阻碍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鼓励利用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有关基金加大对动漫产业的风险投资,鼓励我国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鼓励非公有资本平等地投资和参与各类动漫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创作生产。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图形技术日臻完美,传播媒介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动画媒体由原来的电影、电视向互联网和移动媒体转变。动画制作技术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原来效率低下、制作成本很高的传统手工动画制作方式向无纸动画转变。无纸动画在电脑上完成动画作品的全程制作,由于投入少、风险小,制作、编辑容易、传输方便等特点,现在国内外的动画公司已经普遍采用。
目前中国原创动漫处于起步期和学习期,承接国外公司动画外包无疑对于中国动画制片公司是个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中国动画公司有机会接触国际先进的动画片公司和作品,并按照外包合同要求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加快了国内动画公司的发展步伐和学习进程,培养了一批人才。其实,不只是动画产业,中国制造业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中国由20世纪80年代的代工,发展到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和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改革开放让中国学到了很多。
三我国动漫产业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发挥国内教育与培训资源优势。要把动漫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并给予适当支持。按照市场需求和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动漫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利用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培养动漫人才。通过举办创作比赛、建立兴趣小组等方式,培养和引导公众对动漫产品的创作兴趣和消费习惯,扩大国产动漫产品的影响。西安玛雅动画公司从日本接受动画片制作,并在NHK电视台播放,制作水平已达到日本公司要求的水准。服务外包可以学习模仿对方精妙的题材创意、先进的经营理念、顶尖的策划能力、精良的制作水准等,培训一批自己的制作人才。通过这种国际化的培训平台,中国动画公司能够快速进入全球动画产业链中,虽然现在为止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但随着中国动画的快速发展,为今后中国动画在世界上立足奠定了一定的资源基础。在创新阶段,就需要中国动画公司发扬原创精神,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题材资源,加上东方古国特有的人文气息,把故事讲好,必将能使中国动画走向世界。
四走向国际市场是中国动画产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钢铁产业 现状 趋势
当前我国处于“十二五”时期,钢铁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也给钢铁产业带来极大打击,甚至钢铁生产一度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后期,我国经济逐渐恢复,钢铁产业也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此时需要考虑以往发展过程中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从各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因此,加快钢铁产业的生产方式、消费结构等转变,任重道远。
一、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
过去,我国钢铁产业以粗放型增长模式为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能源、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生态环境日趋恶劣;若想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改变错误的管理模式,遵循“循环经济”发展原则,树立节能减排理念,充分挖掘能源、水资源等应用潜力,以最低的消耗获取最大利润,实现资源合理化分配,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料、废物的排放,杜绝由钢铁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良性发展。
(二)逐步实现集中化生产作业
由于钢铁行业生产的特殊性,采取规模经济发展模式;那么这一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就会走向高速化、持续化发展阶段。但是纵观我国钢铁产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集中程度不尽如人意,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小型企业必须加快速度整合,通过兼并、取消等方式,以大型钢铁企业的形象重新进入市场,培育国际竞争力。应该注意的是,在小型企业并购时,需要做好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论证,择优入选并购对象,保证并购后的运行效果。
(三)推动技术改进与技术创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产业的技术水平滞后,包括技术品种单一、技术管理不到位、设备研发力度不足等,无法实现技术产业化发展;针对我国钢铁产业这一实际情况,今后的发展中要做好钢铁生产技术的研发工作,争取从本土解决钢铁工业装备问题,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生产具有本土优势的产品。另外,钢铁产业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放长眼光、掌握国际化的先进技术,如在国内设置钢铁生产技术研究基地,培养专门的技术研究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流通模式的改革与优化
一方面,实现现代化物流运转模式。钢铁产业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应该意识到降低成本的重要性。在物流运输环节,也要注意流通费用的控制、保障物流的流通能力。通过构建完善的物流加工配送体系,实现加工、运输、仓储、质量检控、配送等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优化物流配送网络,为更多终端企业提供低廉、高质、快捷的配送服务;另一方面,实现集约化经营管理。在钢铁流通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模式,可更好地促进行业集中化,优化钢铁产业的流通,同时也可以增加钢铁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形成规模效益。
(五)加速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
我国钢铁产业实现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重组,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竞争,采取“走出去”战略。但这一过程中也要意识到,如果我国钢铁企业想在发展中国家大面积开矿或者本地建厂,必然面对激烈的国际资本竞争格局,仅依靠个别较大的钢铁企业,很难改变我国铁矿石的市场格局;那么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加快产业链的建设,制定科学、完整的对外经济发展策略,实现国际化经营;另一方面,钢铁企业应注重协调并研究国际战略,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情况、行业生产特征等,制定发展战略;例如,通过组建具备技术优势、团队优势的企业集团,实现模式创新,确保我国在国际化经营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六)实现国际间联盟与合作
钢铁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重原则,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为实现循环经济奠定基础,减少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消耗。从国外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来看,首先应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工艺,其次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加工,强化技术研发的培训和学习。我国钢铁产业借鉴这一模式,也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积极引进更多新项目、新产业,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意义重大。
二、钢铁产业未来机遇和挑战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钢铁生产成功经验来看,钢铁产品需求量与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相匹配,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钢铁企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在此过程中汽车产业、房地产产业等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而这些产业都离不开钢铁产品支持,钢铁产业的供需两旺格局将得以延续,面临强大的发展空间。那么钢铁产业如何抓住机遇、改变不足,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钢铁产业应迅速实现战略调整,一方面为战略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缩短生产周期,也更利于资金的流通;另一方面为战略升级,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实现产品结构转变、产品工艺创新等,提升生产技术含量,才能更好地体现产品价值和产业价值。
总之,钢铁产业应该加速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能源,形成产业链经营模式,实现资源、技术、环境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的升级、挖掘产品附加价值,更好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提升钢铁产业的盈利空间,实现钢铁工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凯旋.新形势下中国钢铁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0(10).
关键词] :知识经济;知识产业经济;创新
一、知识经济、知识产业与知识产业经济
1.知识经济
何谓知识经济,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而权威的定义,1996年,OECD研究了其成员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并发表了《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并明确定义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至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论,开始为世界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在知识经济环境里,信息和知识成为价值增值的最主要因素。知识经济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知识经济的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政府、企业甚至个人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这种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的新形势下,企业必须不断的对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管理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和挑战。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知识与经济的渗透更加明显。一方面,知识在传统产业中的比重逐渐加大,知识在管理科学中的渗透促进了传统生产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一大批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微电子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及全球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飞速进步,以信息获取、储存、传输、处理、演示技术及装备的普遍应用以及以信息服务为内容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共同构成发展最迅猛、规模最宏大的新兴产业。全球GDP中,有1/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业有关。由上述可知,知识与经济的相互渗透是知识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
2.知识产业
目前对知识产业的界定通常是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出发来界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知识作为生产的投入要素已经从“幕后” 走到了“台前”,在新的“知识经济形态” 中,其作用已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传统的三次产业是从便于统计的角度,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加以分类,以利于对经济生活进行测度与评估;而知识产业则是从产业特征的角度,表明了这一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所具有的“知识性” 的特点。知识经济是对传统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革命”,那么,知识产业的界定就需要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即从要素作用与地位变化这一角度出发来重新进行。所谓知识产业,就是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基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行业或事业的集合,它涵盖了知识从投入到产出再到消费的全过程。这一概念把知识产业作为产业的一个独立分支,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内部结构。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知识产业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工业、农业之外的,知识产业与工业、农业具有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作为新的产业形式,知识产业已在工业、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推动工农业乃至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反之,工农业又是知识产业产生、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依托。在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这一过渡时期,二者的协调发展将推动工业化向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以致知识化阶段演进。
3.知识产业经济论
产业经济是指介于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产业可以是广义的三次产业,也可以是狭义的石油、化工等行业意义的产业。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给产业经济的内容带来了与工业经济完全不同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经济化,使知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经济的知识化,使得商品经济的知识含量、知识附加值构成了商品的关键价值部分,出现了知识化的商品产业群。知识和经济的互动最终将促使知识经济一体化,导致知识产业化,形成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结晶――知识产业。同样地,随着知识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产业经济将会反过来作用和影响知识经济。伴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逐步深入发展,将会出现知识的产业化和产业的知识化、科技化创新升级的交替作用和相互渗透。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在知识经济的产业化基础上,最终将会形成介于宏观――知识经济和微观――知识产业二者之间的中观经济,这就是知识产业经济。概括说来,知识产业经济是在知识经济得到深入发展和产业经济进行知识化创新升级的基础上由二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中观经济。
二、我国知识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所在
1.我国知识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知识产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信息通信、生物工程和宇航产业等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群。国家也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一批知识服务机构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我国许多大学和一些民营企业建立了经济管理学院或知识服务研究机构,产学研的路日益宽广;跨学科跨行业跨身份的科技顾问团体、科学研究学会纷纷成立。越来越多有才有识的劳动者投入到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科技园区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辐射和带动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尚有不少差距。从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对知识经济的指标界定来看,我们在知识的生产、投入、激励、存量、流通等指标上差距很大。我们知道,知识经济的主要资源依托是智力资源,但必须有相应的资金和自然资源作基础,也就是说必须建筑在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从目前衡量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指标来看,一般要达到人均3000-5000美元左右,我国目前才刚过1000美元,与这一指标相去甚远。另外,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无论是从业人员的比重,还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非常低。尤其是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教育、信息、咨询服务业等的落后和短缺,对我国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2.知识经济产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产业结构的均衡或失衡是通过产品结构、产业技术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地区结构的均衡或失衡发展来加以实现的。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更为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产业结构的微观体现。我国当前产品结构的主要矛盾是产品供求结构的严重失衡。以房地产为例,就总体而一言,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远低于市场需求;就房地产内部而言,豪华商品住房供过于求,而一般商品住房的供给严重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技术结构的不合理和低水平化。我国整个产业发展基本上是在低技术水平上扩张的,大都没有达到产业技术结构升级换代的层次。以煤炭行业为例,煤炭仍以采掘为重点,深加工技术落后,难以使煤炭附加值提高,致使以初级煤炭产品出口居多。产业技术的低水平也使得产业组织结构处于失衡状况。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进入壁垒低,因此形成重复建设,同类企业分散化、小型化,产业结构同构化,难以形成在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失衡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地区结构的趋同化。各地区在地方保护主义庇护下,盲目重复布点建设,企业间争材料、争能源、争市场,造成产品结构的大体雷同。
(2)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的成长,实际上是各产业按照“高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性”逐步扩张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是前提条件。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发展要求人这一首要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而目前我国还不能算真正建立了生产要素市场,一方面是高校扩张带来的人才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不断萎缩,技能人才的匮乏。人才培养环节与需求环节脱钩,造成人这一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3)产业结构低技术含量使中国难以获取国际比较利益
面对知识经济,20世纪80年代初期那种过度依靠初级技术、以适用技术为主的技术结构缺陷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随着对外开放,钢铁、纺织等产品成本、价格、质量、档次以及生产率不得不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技术构成的落后已经明显成为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基本原因。一方面国民经济进出口依存度已经相当高,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重要产业的主体技术都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一方面依靠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在与国际经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已难以长期维持,另一方面出口产业“赔本换汇”的竞争方式已经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强的“反倾销”政策的抵制。上述矛盾已构成对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威胁。
(4)科技创新的水平不高,科技竞争力不强
科技竞争力是国家增加值创造力的基础和动力源泉,科技竞争力的强弱又取决于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原创性研究成果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论文在具有较高创新含量的SCI收录中的收录篇数、论文的引用率等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专利发明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而我国专利结构中,发明专利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在国外获得的专利更少。不仅如此,长期以来,由于科技与经济相分离,我国的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从整体上来看,技术创新还没有完全成为企业行为,政府代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还明显存在,表现在我国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或开发中高等技术开发机构比例不高。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3%、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在1.2%左右徘徊,而世界500强工业企业在5%-10%之间,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10%-20% 。
三、完善中国知识经济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与败取决于技术创新。企业是微观经济的基础,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推动着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必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尽可能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次,尽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行为主要由市场调节,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必然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自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使自己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积极支持知识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资金投入是影响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和整体科技进步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经济赖以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都需要获得基本的资金支持。依据国内外的经验,只有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知识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导资本流向高新技术项目,才能缓解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的状况,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1)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技术创新。从风险投资者对高风险、高回报的偏好和高新技术企业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来看,风险投资天生就是为高新技术发展而设置的。结合我国国情,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既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又要着眼于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同时加强风险投资的法制建设,为其合法经营和正常运作提供法律保障。(2)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投融资管理体制,使银行贷款向有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项目和领域倾斜。在贷款对象上,关注项目本身的技术创新程度和产业发展前景,重点满足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和产品的资金需要,满足主导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优先支持为实现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产业升级目标所需要的资金;在贷款期限和利率把握上可以适当变通,例如允许技术创新项目在初创时期或项目建设期少付或缓付利息,到项目进入成熟期需要发展时再按约定上浮利率等;通过科学的评估和评审,跟踪项目发展过程,确保有限的资金为效益好的高技术项目所使用。
3.积极提供的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替代工业经济,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增长中比资本木和劳动更为重要的内生变量,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与积累,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才能加快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人才的摇篮,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动力和基础。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树立创新教育观念、积极积累人力资本应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首要任务。
4.创造良好的知识经济发展环境
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知识经济、加快科技创新不仅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予以政策性引导和调整,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创造制度环境。首先要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与调整。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国有大中型企业固然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但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中最富有活力、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具有较高的现代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政策上应该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从多方面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进行创新,迅速成长。其次,由于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权不清,对产权所有者就难以形成创新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激励机制。明晰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政府应合理界定国有产权,打破国有资产人人所有又人人都没有的怪圈。另外,应适当扩大第三产业对非国有经济的开放度,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服务化程度的提高。(2)制定长远规划,实施有效扶持,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3)建立并不断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际经验一再表明,高科技发展战略只有上升为国家法律,才能为其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保障。(4)转变政府职能,创造高效便捷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政府应从原来进行具体安排和审批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方面着力于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铸就社会的安全网和减振器。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贾中建.依靠知识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J].环渤海经济望,2004,4:9-11.
[2]陈大辉.论知识经济的两面性[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3:75-77.
[3]李学英.知识产业结构初探[J].理论与探索,2001,6:11-14.
[4]肖雪,陈海宁.中国知识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刍议[J].科技进步与决策,2006,2:48-49.
关键词:ECFA 台湾 文化旅游 产业 趋势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涵义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本文中的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主要是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综合起来,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指通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从而形成的增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行业。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二、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台湾的旅游业是从1956年起有计划地发展起来的。半个世纪以来,依次经历了外国人来台观光、民众出岛观光和民众岛内观光三个重点发展阶段,现已实现入境旅游(“境”特指关境,下同)、出境旅游和岛内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1979年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出境观光,并于1980年开放台湾人民赴大陆观光,当地旅行社迅速成长起来,数量激增,业务经营范围更加扩大。20世纪70年代末,苗栗县大湖草莓园的开辟,开启了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农业观光区已成为台湾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台湾日渐重视将旅游业同文化、体育、农业等多种行业结合,多方位全面发展。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转折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当局首次把旅游业列入九项“施政重点”,标志着文化旅游业被正式认定为一项产业,正式提出产业东移政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产业东移政策的核心,成为开发台湾东部的重要产业。
进入21世纪,台湾实施“21世纪发展观光新战略”,力图打造“观光之岛”,争取一跃成为亚洲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于2001年通过“旅游业发展方案”,次年出台的“六年‘国家’发展计划”,将文化旅游产业列为台湾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希望能使入岛游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旅行社成为岛内旅游市场重要的新兴力量。2007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2006~2008年赴台游客增长缓慢。2008年末开始的金融海啸加上2009年初H1N1流感疫情重创台湾旅行社,直至2008年7月,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全面开放中国观光客赴台旅游始见成效,2009年,游客总数迅速提升,激增了14.30。至2010年11月实现当年大陆赴台人数突破百万。
2、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
(1)自然景观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全岛森林覆盖率58.53,其中62维持自然状态。台湾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与潜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以自然旅游资源最为突出,
(2)人文资源荟萃。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文化呈现多元性,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都在这里交融,使这里的人文面貌充满融合的创意与奇趣,凸显其独特的魅力。
(3)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台湾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较为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推行“生态保育、环境永续”理念,制定并实施了“观光资源永续发展策略”,引导旅游业界推广生态旅游,建立观光资源退场与养息机制、观光环境监测机制等,收到较好的效果。
(4)台湾当局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经验丰富,注重规划和宣传。2003年以来,台湾观光管理部门,注重规划,打造友善、人性化的观光旅游环境,“以顾客导向为思维、套装旅游为模式、目标管理为方法”全方位推动各项基础设施、软件服务、旅游网络、国际宣传以及旅游产品配套包装。
(5)受政治因素影响大,文化旅游产业长期逆差。一方面,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北部和南部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中部次之,东部较慢。另一方面,国际旅游业远较岛内旅游业发展的快,国际旅游业中出岛旅游业远较入岛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
(6)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成本问题。台湾文化旅游企业的设备经营及人事成本过高,降低了业者对产业的投资意愿。
(7)日本大地震及核辐射危机的冲击。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危机,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三、ECFA的签订给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
1、ECFA的签订,为台湾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的生机。ECFA生效后,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多实惠,通过深化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直接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有效推动当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居民经济收入。还能有效化解两岸民众因长期隔阂造成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促进相互了解、融合。
(1)推动两岸文化旅游货物贸易自由化方面。ECFA推进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两岸将相互减免关税进口对方生产的产品。因此文化旅游产品相应地也能实现贸易自由化。
(2)推动文化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ECFA推进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两岸将互相开放、放宽对方服务业进入的领域,并降低进入门槛。服务业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服务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ECFA能够很好地推进服务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市场、大陆服务业布局台湾市场提供机会与条件。
(3)推动两岸文化旅游投资自由化方面。ECFA推进两岸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两岸将逐步减少双方互相投资的限制,并建立投资保障机制,提高投资相关规定的透明度,促进投资便利化。这将有力地刺激两岸空闲资本投资对方的优势文化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产业合作进一步深化,从而逐步一体化。
2、距离台湾最近的福建,将成为台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最好的合作伙伴。
(1)文化优势。福建是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台湾闽南人与客家人的祖籍地多在福建,福建各县市在台湾也有众多的亲友,具备祖籍地文化优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闽台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血缘相亲。台湾的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自然文化等一脉相承。台湾的语言主要来自福建。台湾的民情风俗与福建极为相似。台湾的民间信仰多数是从福建直接传入,与移民东渡及民间信仰传播相伴随的是福建的戏曲艺术的传入。台湾教育深受福建影响,清代台湾的各级教职几乎都是来自福建。
(2)地理优势。福建省是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大陆省份,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一水之隔,交通便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可以实现运输成本以及相关的交易成本可以最小化,旅游产品能够快速流通,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3)经济优势。台湾与福建的文化旅游产业各具比较优势,互补性明显。台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早,具有相对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福建的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如果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距太大,福建省的基础条件太差,较为发达的台湾地区与相对落后的福建地区对接的积极性就不高。福建省的经济发展迅速,条件不断改善。经济发展使得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文化水平提高,对文化消费产生的积极影响,文化消费在总量上有望较快增长,质量上有可能较大提高。
(4)政策优势。福建是大陆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有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及全省、沿海突出部数十个台轮停泊点与台胞接待站、对台试点货物直航口岸等,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小三通”、“大三通”的实现,闽台“两门、两马”之间率先签订地方交流协议,2008年7月,大陆正式全面开放居民赴台旅游,打开两岸同胞互访之大门。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订,对台湾文化旅游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对接奠定了基础。《福建省对台湾地区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福建与台湾先后签订两山两水景区对接合作、《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小三通”黄金旅游通道合作协议》、《闽台旅游品质保障合作协议》等开始实施,构建了良好的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机制。此外,福建旅游业界与相关部门已累积正确处理涉台旅游突发性事件及化解危机的丰富经验。
四、ECFA签订后台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ECFA首先是建立架构,再充实其中的内容。虽然ECFA已经签署并生效,但全面落实还有个较长的过程。ECFA的后续协商将逐步推进,什么可以做,必须深入地探讨。台湾文化旅游产业也面临着新挑战,如旅游接待能力、游客入台手续简化、深度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质量投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这些问题需要两岸联手合作,共同推进。
1、台湾应加快制定更加开放的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台湾当局应减少政治因素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开放政策,简化入台审查程序,积极筹划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台湾已向大陆提出开放陆客自由行每日上限500人,停留时间15天的要求。此提案若获大陆同意,将使得大陆每日来台观光人数总额升至4,500人。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将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定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两岸双方同意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具体实施时间及相关安排,两岸双方将再行商定。
2、台湾应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的安全预警防范机制。随着大陆游客赴台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旅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台湾旅游部门要与大陆加强沟通,密切与旅行社、景区的联系,实现信息互动。建立信息收集、预警评估机制,为游客提供必要的安全警示。应依托旅游部门开展旅游安全警示教育及安全知识培训,增强游客安全自我防护意识。除了为游客购买合适的保险之外,还应进一步规范旅行社的发展行为。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旅行社行业整顿力度,规范行业行为,一旦因旅行社的原因给游客造成损失,游客有权向相关部门投诉和提出赔偿。
3、台湾应尽快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接待和服务能力。随着两岸旅游合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会选择入台旅游,入台游人数激增。由于台湾人多地少,文化旅游市场的接待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台湾要加强与大陆的信息沟通,共同协商解决文化旅游市场的接待和服务问题,推进入岛手续便利化等,分散游客。台湾还要进行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营销,逐步有序扩大入台湾旅游市场。
4、台湾应进一步开发深度文化旅游项目。自台湾开放大陆游客入台观光以来,大批大陆游客进入宝岛旅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后,大陆游客更加渴望多元化、个性化的深度旅游。在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台湾要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深度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实现文化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等。
5、台湾应加强与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的机遇。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目前实施条件较为成熟,不论对于福建还是对于台湾,都是互利双赢的,不仅能使区域景区有机衔接,还能促进文化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与旅游企业管理的合作,促进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促进闽台成为一体的经济文化圈,还能借此为执政当局营造两岸进一步交流与互动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9-14;
(2)吴声怡、郑淼茜,《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
(4)陈萍,《台湾旅游业发展透视》,《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年02期;
(5)路透社2011年 3月18日《台湾观光业焦点》,cn.省略/article/companyNews/idCNnCT037122620110318;
(6)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旅游经济》,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