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职校德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校德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校德育论文

第1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所谓诚信,首先是一种规范。“诚”是一种真挚、诚实的内心态度,侧重于指人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境界。“信”是指自己的外在言行,侧重于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是否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别人是否信赖自己。诚信是将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立足于规范自己,面向他人,在人际关系中讲诚实,守信用。其次,诚信是一种制度。诚信作为人们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模式,需要制度化才算稳定,持久而有力量。第三,诚信是一种人格。从根本上说,诚信是一种人品的修养,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法国学者蒙田说:真诚是“美德的首要和基本的部分”。缺失诚信就无美德或真正的道德。因此,诚信必须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品位。

一、诚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是职业劳动者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有益于社会道德价值的准则体系。它是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准则的总和。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将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道德准则传授给职业劳动者,并落实到职业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活。诚信作为职业生活中的一条基本道德准则,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教育职业劳动者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忠于自己所属的职业团体,信守该团体的原则规范与理想目标。事实上,只有付出真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全身心地融于其中。职业道德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规范是“爱岗敬业”,如果员工缺乏诚信,不是真心诚意地把所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是难以“爱岗”,也不会“敬业”的。

其次,诚信也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条基本规范。在现代社会里,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系是有区别的,但有两条规范应是相同的,除“爱岗敬业”外,另一条就是“诚实守信”。在职业生活中,作为职业劳动者,诚实守信既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任何人的职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他人的支持与合作,也离不开必要的人际交往,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过程中,诚实是道,行道多助,失道少助;不诚实之人虚伪狡诈、不守信用,因而不可能取信于人,最终必定孤立无援、寸步难行。此外,创业也需要付出诚实的劳动与艰苦的努力,任何事业都是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创业的成功就是诚实劳动的结晶。因此,诚实守信是每一个职业劳动者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至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就更应该以诚取信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只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一个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缺乏诚信,搞欺诈或虚假经营,甚至搞假冒伪劣,它是难以在现代社会中长久生存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诚信也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将诚信纳入职校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体系之中,并作为重点传授给学生。

二、诚信是职校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性与道德境界,又是一种必备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有效的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应该成为职校生的修养、求知与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它是职校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1、诚信是职校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

首先,诚信要求职校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与暂时的失败与挫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过于自卑,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部分学生在顺利时飘飘然,遇挫折时又一蹶不振,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甚成熟外,也是他们诚信修养欠缺的表现。

其次,诚信要求学生们在待人接物上以“仁、信、善”示人,遵守原则和信义,无私于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做到心情坦荡,就能够唤起爱人之心,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信任,友好沟通。从这个角度讲,诚信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信任与安全机制。职校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就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诚信修养。

2、诚信是职校生求知的基本要求

首先,诚信有利于端正求知的态度。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诚信的培养能使人“尚真”、“求真”,而且在具体的行为中表现“真”。而求知就是为了了解、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它其实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一句话,诚信有利于端正学生求知的态度。

其次,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诚信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脚踏实地,有真言、真心、真行,反对欺诈和虚伪;诚信的修养就是要克服浮伪习气,培养诚实、务实的品德。因此,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在求知过程中缺乏毅力与吃苦的精神,只想找捷径,混日子,混文凭,或投机取巧,只求一知半解,或舞弊抄袭,弄虚作假等。这些不良学风与学生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有一定的关系。

3、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有诚信方有德,无诚信则无德。诚信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发掘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使其真心向善;就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将其道德之知付诸于道德之行,从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因此,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存在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欠缺、公德心不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脱节现象,与其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加强职校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诚信是职校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道德失信现象,因此,加强职校生的诚信,并努力探索其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

一般来说,道德意识起源于人的道德情感,有赖于人的道德意志,落实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关键是发掘其内心对诚信的情感,磨练其对诚信追求的意志,并将获得的诚信意识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如为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组织学生签订“考试承诺书”,增强诚信意识;针对不文明陋习,可举办“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

职校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诚信修养的自觉性,这种修养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将诚信当成一种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并形成诚信修养的较为完善的心理机制,使诚信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在的自律;在诚信修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有效地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2、慎重选择教育内容

对职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其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能搞“大一统”、简单的“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加强时效性与实效性,要选择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范例去启发、引导学生,而不是“老调重弹”。同时,学校还要将诚信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公德、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遵纪守法、校规校纪的教育相结合,培养职校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效果。

3、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教师的师德及其行为模式对学生的诚信修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现实中,要提高学生诚信修养水平,教师首先就应该成为诚信的坚守者、监督者与传播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情感投入。只有让职校生在情感上真正认同、接受教育的内容,他们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去体现诚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工作者者之间心灵的互动,而不是局限于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板起面孔训人。

5、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诚信教育活动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故事、典故等,通过征文、表演、诵读、辩论、演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可邀请社会上有关诚信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来校为师生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其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还可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为契机,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之一,充分发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台、校园网等宣传媒体,有机地安排教育活动。

6、重视学科教学渗透。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道德教育功能,将诚信教育工作者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如政治课、职业指导课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理科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基础上,融入诚信精神,这些对职校生的诚信修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注重形成教育合力。

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造成部分学生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言行的根子主要在家庭和社区,因此,学校通过开家长会、教师家访、走向社区、邀请社会人士座谈等形式,主动与家庭、社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尤其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2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全面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德育工作,我们应该邀请相关组织与人员定期开展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企业家、管理者、教育者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注重实践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初步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扩展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但是,其实践教学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实践教学深入到德育内容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实践教学理念,以实践教学为引导,与企业、博物馆、社区等合作,按照合作共赢、双向受益的原则,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入基层,在亲身体会与实践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政治水平。

二、拓宽德育渠道

一是以规范的管理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体验社会、探讨人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体现自身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经费保障中探讨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效。二是引导高职生参与志愿活动。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为帮助高职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让其通过志愿活动形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志愿者协会、班级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与奖励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志愿者活动持续、稳定,并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志愿活动推向社会,从而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与效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一)《标准》的基本理念更加突出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基本理念一,倡导以师德为先,把师德作为小学教师的第一要素。儿童具有的“向师性”等特点,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应注重以身为范,做好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著名学者钱穆曾说过“:德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承担着传播德育主要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发展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基本理念二,强调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儿童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小学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需要,关爱儿童,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也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观和教育观。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使未来的小学教师们能更好理解“生本”理念,并贯穿于自身专业发展始终。基本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重视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强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实践、反思,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理论联系实际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的原则之一,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课程应有目标之一。基本理念四,要求小学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这是的认识观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终身学习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对自身的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场、观点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这一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标准》的基本内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

《标准》的基本内容从三个维度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强调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小学教师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突出了儿童的生命教育,服务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让儿童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了解关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把握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掌握广博的通识知识,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在“专业能力”部分,从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尽可能跟上时展的新需要,把握教育新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培养反思与发展能力,增强沟通与合作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提供了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参照,也对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提供了背景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既要从现有的普遍共性的角度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辩证思维等能力,更要突出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特殊性问题,这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从课程的角度降低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目标,紧扣生本观念

《标准》通过倡导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设置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涵盖十三个领域,提出五十八项基本要求,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围绕这一坐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现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增加体现小学教师专业特色的特殊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突出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比如: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包括儿童身心健康知识、有关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儿童的安全防护知识等,增加学生专业认知度。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思会研,适应现代教育需要,促进其专业水平发展。

3.帮助学生更好认识个人。一方面通过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定位于本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儿童,懂得如何处理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的发展摆在目的的位置。

4.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动力,引导学生更好把握小学教师教育规律,为儿童发展服务。

5.强化学生师德修养,做富有童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启迪学生心灵”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二)增补相关教学内容,体现小学教师专业道德专业化特征

《标准》倡导师德为先,实质是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以德育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针对小学教师道德专业化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促进学生构建起专业道德体系,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发的对专业道德全面践行。

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的理论部分,增加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学习。除了一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尤其是针对《标准》的要求,增加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体现专业化特征。其次,开展有关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政策及法律知识的学习,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尊重儿童独立人格,懂得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2.在《基本原理》中,补充儿童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蹲下来看待儿童的世界,更懂得儿童的世界之美,并学会呵护这美的世界,实现生命的润泽。同时在课程的学习中加强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3.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强对国情、党情、形势政策的了解,突出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形成“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质修养。此外,还可通过开设伦理学、普通逻辑等配套选修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专业的“全科性”、“综合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多实践、会实践,以实践求真知,以实践促专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把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加以强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课内实践要充分利用课堂,既联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又结合小学教师专业特点。譬如,在课内实践方面可开展以下活动:主要探讨当前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热点话题的辩论活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手抄报比赛;学生自主选择一段课程内容试讲的活动……多样的课内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学生提供专业道德培养、能力训练的平台。课外实践活动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假期社会实践等,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力争有所为,有所思,有所得,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标准》提出了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尽可能跟上时展新需要的要求,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等等。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不仅能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还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教学技能。比如,除传统的讲解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之外,情景模拟法,是一种能创设情境、锻炼能力、培养道德意识的较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表演小品的方式演绎教学内容,一方面使枯燥的道德规范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被学生接受、内化,另一方面则使学生创设情境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此外,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也有助于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达到《标准》所提出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要求。比如通过学生诵读马列主义等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做一些如“同舟共济”的拓展小游戏,培养沟通、合作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手段方面,则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以论坛、QQ群、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与联系,随时关注学生发展。

(五)构建综合考评机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评价观

《标准》提出小学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由过去对儿童的单一评价向多元的动态发展的评价转变。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顺应这一变化,改变过去只注重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考评方式,建立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考评的内容主要从知识、能力、信念、行为四个方面全方位展开,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和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相结合。日常行为考核从学生的课内、课外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主要侧重学生的能力、行为、素质考核;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在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等。

三、结语

第4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5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营销学是很多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培养学生分析营销现象以及从多角度出发解决营销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实践和管理工作。

如今层出不穷的产品质量问题,反映了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反映出社会营销道德建设的薄弱,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中,在对学生传授理论和技能知识同时,重视营销道德的渗透,是营销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营销道德在营销教学中渗透的实施

1在分析案例中渗透

笔者在近年的营销教学中经常利用以企业案例引出理论的方法,发现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案例、分组讨论问题、自由回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内容的分析,进行营销道德的渗透。例如,在讲授《产品策略》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的教学方法是先列举一些有关产品策略存在道德问题的案例,例如:企业将假冒伪劣商品充当优质商品出售、生产过程中产品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企业采用有害原材料制作产品等,要求学生们结合案例讲述这些行为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相关的案例并整理成小册子作为班级阅读材料,笔者发现学生都能够通过电视新闻、报纸、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到很多材料,而且乐于与班级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案例,并敢于表达

2在解答疑问中渗透

针对学生对教材或阅读资料中提出疑问,需要教师解答时,教师可以用事实帮助他们解开疑问,同时渗透营销道德,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笔者在讲授《促销策略》这部分内容时,曾有一位学生问:“我见到一家卖家私的商铺,天天搞清货大甩卖,总说是最后一天,老板这样做有问题吗?”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就应该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营销道德渗透,用事实讲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使他们在有关道德素养的认识上得到提高。笔者当时是这样回答学生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各个企业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片面强调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因此在促销策略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尤为严重。

在广告宣传方面播放欺骗性广告推销产品,使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或为了诱惑消费者购买自己产品而制作夸大其词或隐瞒缺陷的广告,这些都是促销策略中商家的道德问题,是触犯法律法规的,也破坏了行业体系的良性循环,作为消费者应该抵制这种行为。

3在小组讨论中渗透

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进行营销道德渗透。教师要以高度民主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一些允许思考与讨论的道德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

例如笔者让学生讨论企业如何做好公共关系,学生基本上可以讲出企业为灾民进行捐款救助、捐资助学建希望小学、资助孤寡老人和垂危病人等一系列事件,这时教师可以做一些引导性的评述,让学生阐述这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这样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展开讨论,使学生既明确了公共关系的概念,理解了公共关系对社会的影响,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社会责任感在企业形象中的重要性。

4在活动中渗透

教师通过组织营销技能专项训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让学生成立“模拟公司”,制定公司推出新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在制定方案之前,学生就必须学习如何在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遵循经济规律的原则下扬长避短,制定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一系列的策略。在策划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营销策划方案渗透营销道德。

例如对调研人员来讲,要为客户保守业务秘密,访问次数不要偷工减料,要尊重受访者的尊严和隐私权;在产品策略中不能欺骗消费者将假冒伪劣商品充当优质商品出售;在价格策略中不得存在欺诈性定价、掠夺性价格或垄断性价格;在分销策略中必须明确售后服务的责任;在促销策略中不得宣传欺骗性广告和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营销道德的渗透应该贯穿于整个策划过程,让学生在训练中培养守法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

在实践中渗透

社会实践是中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会实践除了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考验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在实习期间,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发生真实的人际交往,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体验着各种道德,营销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营销职业道德而言,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三个基本原则:守信、负责、公平,这是现代营销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班主任要和实习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状况,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实习期间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第6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培养出了大批专门人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充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了一大批专门的技术人才,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远不及专业知识教育,造成学生人文素养偏低。

一、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人文知识、民族文化、人文精神三个层次。就在校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指的是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在人文科学、传统道德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当前进行的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更侧重于人的思想道德、个人修养等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放眼世界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也是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于发达国家的学生。因此,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更要转变思想结合本校实际,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更为重要的就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基础恰恰是人文素质,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也希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充满竞争力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了。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虽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且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开展了这方面的教育活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失衡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而以掌握科学技术为目的职业技能教育便成为了高职院校人才教育最主要的内容。而反观人文素质教育,则是要通过人才的全面塑造来培养人才,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果并不显著,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无用论”大行其道。而观人文素质教育自身,也受到职业技能教育思路的影响,出现了知识化倾向,即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平心而论,现阶段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是高考成绩较低者,其基础知识本来就不扎实,又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受到外来诱惑,沉迷于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和网络,对人文知识兴趣不高甚至抵触,缺乏学习主动性,因而造成现代高职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知识贫乏,人文修养肤浅等现象。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环境对高职教育的冲击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而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使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带着功利的眼光,讲究“速成”、只看结果不顾过程,比较典型的就是就业率。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招生规模,是学校的生存基础。而此时的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为了提高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竞争力而带来的短期内高就业率,不断拓展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学科知识教育,而相比之下与经济活动联系不甚紧密的传统基础学科则备受冷落。

(二)现行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影响

1 现行教育体制是首要因素

计划经济时代的苏联教育模式曾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即使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由于长期的思维惯性,造成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以考代察、标准单一的选拔人才方式大行其道,导致学生长期习惯于应付升学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旦消失,长期被压制的个性陡然反弹膨胀。作为人才培养场所的高校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盲目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专业设置繁杂,学科划分单一;高职教育的学制仅为3年,无形中加大了专业知识教育的教学密度,在功利思想的带动下,课程设置里现实用为先的现象,本该需要大量时间的人文素质课程被删减:教学内容也以实用性为核心,即使是专业知识,只要是认为对学生将来没有用处的就不再讲解。专业知识尚且如此,何况人文知识乎?总的来说,应试教育体制是造成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被冷落和忽视的首要因素。

2 教育理念存在的误区是直接影响

长期以来,不少人包括不少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内涵普遍存在认识误区,把职业技能教育当作职业教育本身,认为只要使学生能掌握“一技之长”,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这一理念的直接影响下,很多高职院校认为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基本素质已能适应社会需要,不必花力气再教育,因而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甚至把人文素质教育责任推向家庭和社会。

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并得以开展的高职院校中,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存在认识不足,重“知识”轻“精神”、重“广度”轻“深度”,认为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大多数是人文知识方面的,而对于作为人文素质精髓的人文精神方面却很少涉及。通过这样的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距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却远远不够。因此,教育成效不明显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教师本人人文素质的缺乏

任何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于人。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却是,不少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甚至是通过种种方式从其他行业直接转入教师队伍,对教育理念领悟不深,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极个别的教师道德败坏。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注重“授业”,轻视甚至忽视“传道”,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利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因而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思想重视,端正心态

1 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

高职院校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能受功利思想的诱导,要对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职业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之基础,而人文素质则是职业教育之本。人身处社会大家庭,会做人强过会做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得高职学生不仅具备职业技能和人文知识,更具备人文精神,这对学生本人的发展有极大的益处。

(二)确保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职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的问题上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系统的规划。针对这一情况,各个高职院校应详细了解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到底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思索职业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内涵究竟包括哪些,如何把握好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平衡点,当前本校做了些什么,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如何弥补提高,这样一来,职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便可以齐头并进,和谐发展。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依靠教师来组织完成,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而且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直接面对学生,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也是直接而长久的,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也显得十分重要。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人文素质教育人才,通过他们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力争把人文素质教育渗入课堂,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上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7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一)教师队伍构成不够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薄弱。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贯穿于厨政管理、烹饪专业素质课等进行讲授,但是这和教师本身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观念息息相关。一方面,如果任课教师本身业务素质不高,学术素养不过硬,则对职业道德教育就缺乏系统理论知识,更多的则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臆测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本身较为自我,不注重自身的行为习惯,没有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缺少关爱,缺乏耐心和起码的尊重,其自身所传授的职业道德规范或者教益也不会被学生认同。

(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在德育教育问题上,基本上只有思想政治辅导员重视对其所管理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忽视如何做一个社会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大一和大二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政公共课的基础课程展开的。主要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对职业道德教育有专门章节论述外,其他课程几乎没有提及。而即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所提及,也很不系统,不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没有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讲,对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低年级学生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把有关食品和烹饪类的专业课程学好,把营养师证、西点师证、面点师证或者厨政管理师证的等线证书拿到手,再把各大菜系中的任意一个熟悉就可以了。而高年级学生,几乎一整年时间都在实习,所以,仅仅为了完成就业指导课程才会接触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用人单位的需求显然没有过多考虑。

(三)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创新不够。教学方法上,还是多采用照本宣科的直接灌输法,但是所运用的教材的系统性不强,教材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并且过于概念化和陈旧。针对目前国际国内关注的诚信缺失的问题很少在教材中体现。比如未能邀请餐饮业的用人主体参与进来,或者各种社团组织、校外实践活动没有积极参与其中。

(四)校园文化建设未有提及。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价值体系,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所形成的特有的该学校的精、气、神。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布局、基础设施、教学场所等物质载体和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团体、班集体和全体学生共同作用下的精神载体的统一体。校园文化与普通文化课程相补充,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几乎没有涉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说,这种隐形的课程教育模式没有充分体现它的价值。(五)职业理念教育不够,合作意识教育不足。作为职业道德主体性———学生来说,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上缺乏合作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在学生进行的团体活动中,只注重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特长,很少关注其是否应该具有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否具备互助精神。在餐饮行业,一些旧有的封建陋习还不时的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观念不断更新,新型的师徒关系、同事关系必须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创新意识教育亟待加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能否跟上时代并超越时代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时代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经济、家庭教育、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等,其自身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创新要求。表现在食品烹饪专业上,直接的体现就是研发新的菜品能力和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全方位构筑高等院校食品烹饪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多方面多渠道提高任课教师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中涉及教师的职业纪律、职业态度、职业良心和职业作风的统称。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敬业态度、行为习惯等等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制定切合实际的师德评价标准和体系。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必须将个人科研教学能力、学生评价、政治素养全面结合考虑。作为教师,就必须加强个人修养,关爱学生,表里如一,精于业务。同时要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的价值理念做斗争。

(二)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和教育体系,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课程体系。要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在具体的宏观指导上和统筹上做好文章。必须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体系,尽快同目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的状况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教材内容上,摒弃过于陈旧的案例,引入世界各国反映当前最新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经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能搞形式主义的活动,应在新生入校之时就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同时,要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和校园环境。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理想,独立思考的精神要予以支持和鼓励。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如果充分尊重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地位,通过自身积极的自我教育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目标不仅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而且还应该激发学生的职业道德需要,把“收”和“放”的教育结合起来,长期积累,形成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重视就业指导课程,抓好实训和实习过程。要在整个就业指导课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实习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帮助大学生能够快速高质量的就业。但是,这个课程一般教授的是面试技巧、职业的选择以及国家当前的就业政策,以至于很少或者无视职业道德的教育。而在实际的实习和求职过程中,学生对待工作环境的种种不适,对工作缺乏耐心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擅自毁约等情形都使得用人单位对这些学校产生不好的印象,进而影响以后学校的就业情况。要让实训和实习中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的学生对新生或者不久将要毕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和引导。将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实践中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行为。

(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培养学生为中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利用好校园的物质和精神的平台,不断打造职业道德隐性教育课程的标杆。在校园文化中体现丰富的人文理念和道德价值,体现校园文明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扩张力。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突出自身的特性和贡献,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如果学生社团的活动能够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入其中,让活动的策划和方案更有针对性,这将对职业道德的传递和渗透性得到大大加强。

(六)抓好党建团建工作,以优秀党员、优秀团员队伍带动全面发展。利用好学生党支部的会议制度和学生团组织生活,不断强化对党员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灌输。在团组织生活中,利用先进典型的案例分析,对全体团员进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的职业道德准则,充分发挥党员的榜样带头作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第8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1.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本位”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本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作为唯一标准,而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最终尺度。尤其是在以升学率论质量观念的指导下,语文教育质量也只能以获高分为最好,升学率成为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已从学校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博闻强记已不是大脑的主要任务,一个人重要的不是他已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纵观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都已把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了培养学生能力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基于此,语文教师也要适应这种教育改革潮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能力为本位,要求教师明确语文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从对语体的感受、鉴赏走向创造,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他们不仅善于继承过去,又能积极地适应现在,更能勇于开拓未来,成为21世纪成功的劳动者和全面发展的人。

2.以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为教学宗旨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受益”。然而,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影响至深: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从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则更甚。肢解课文已到了“碎尸万段”的地步!这种为适应考试命题特点而搞的分解式教学,如同解牛,它硬将本应生动活泼并且还需要丰富感情参与其中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实在有违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初衷。语文教师应勇于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

在语文素质教育中,塑造语文人格是主体目标。人格在语文教育中塑造、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促进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但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个体自然素质的影响,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个性是因人而异的。基于此,教育目标不能只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个人发展的要求,而且,就是社会发展,也需要具有各种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的各类人才而拒绝“清一色”。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整体素质教育时,不能只满足于共性的教育,而对“个性化”教育视而不见。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再用一个模子塑造本来就各具差异的所有学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应该是发展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特长。

第9篇:职校德育论文范文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比尔•盖茨为总裁的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不到20年,就发展到有雇员1.5万人,资产高达20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靠知识发财的比尔•盖茨登上了世界首富宝座。比尔•盖茨事业的成功,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今天知识经济社会形成的标志,这种经济强调创新能力,而知识信息的产生和应用离不开创新,知识和技术在经济中要充分发挥作用更离不开创新。要让学生充分明白创新有利于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有利于适应激烈竞争的现实。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要使学生消除对创新精神的怯懦感进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自身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授课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渴望创新,迷恋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思维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人的复杂思维活动和过程中存在着的某种独特意义的思维方式、思维环节和思维方法等的转换或改变。具体表现为独创性、联动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综合性等品质。所以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本质是思维过程中的转换性,即改变原来的思维路线,用新思维方式路线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设疑”和“究其根底”的精神,使学生找出新学知识和已学知识的异同和联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培养学生在创新精神的鼓励下,把所学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通过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善于应变、敢于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以基本技能为核心的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第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德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更需要在实际生活、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在教学中,应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充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增强自我成长的需求。第二,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品德才是稳定的。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德育课需要理论上有说服力,但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为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自己的追求,学生应该逐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水平。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须多运用如“请你参与”“实践活动考察”等活动内容,加强体验效果。

二、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1)转变传统的教学习惯。传统教学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外,还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训练为主要任务。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够其终身享用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习惯,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一定数量的必要知识的学习,不仅能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养成会学、自学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教育发展为主观能动地规范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具备创造更多新形式、新内容、新空间的能力,需要创造出特有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3)注重转换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学生终身教育的转换,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一方面,教师应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进步学习的基础和素材,方法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特别是终身学习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注重使学生成为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的人。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揭示规律,点拨思路,提示方向,使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触类旁通的关键点,具备进一步学习探索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常识的教育、哲学、职业生涯与规划理论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