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1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健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特殊需求 共同关注 基本原则 主观心理感受 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因此,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许多课程普遍采用的教师讲授的模式显然对心理教育是不恰当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班会课让学生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具体方法,将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情境引进课堂,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其中,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接受相应的教育;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二、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心理教育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关注。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与学生成长密不可分的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业成绩、只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身体锻练轻心理保健的误区。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对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选择地满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绝他人对其子女的心理帮助或象对待感冒病一样轻描淡写地处理子女的心理问题。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现代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供借鉴。不过,老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学生或子女保健的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借鉴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借助自己、孩子、老师和社会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开展孩子心理保健,是能够取得效果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第2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尽管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房贞政. 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第3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

1.高尚的师德修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及良好的师表形象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会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于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为学生日后的创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环境资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在讲授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崭新的教育观念。(1)教育观。英语教师应把教育重点由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善于启发诱导、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2)人才观。未来的英语教育,一是面向全体,培养具有初步交流能力的普通公民;二是培养具有真正交流能力的英语专家、各类技术人员和各级管理人才。因此,英语教育必须树立面向全体的教学观,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3)发展观。①英语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新知识、新技术会促使英语教师运用新的思想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进而会推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②随着电脑、视听、远距离现代教育手段的广泛运用,将会极大地扩大教育方法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由信息单向传递到综合传递、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

二、理想的科学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必须精通英语语言知识,熟悉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即文化知识。了解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及其分支系列,如英语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掌握英语教学法,课程标准,熟知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全面领会并掌握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熟悉英语测试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等。在教学中灵活自如使用多媒体,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除能娴熟驾驭外语语言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中学英语教师应能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个内容结构、编写原则及体系;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能纵横联系,适当扩展,充实教材内容,吸收新知识,反映新成果。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学英语教师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佳的人格特征两方面的心理素质。第一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第二要有较佳的人格特征;第三要具备A型人格特征,即成人态――客观和理智。

第4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57-0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是执行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上个世纪末,列宁就曾经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在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始终是我们党的教育路线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应大力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以对立正确劳动观、财富观,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质。

一、勤工俭学之于素质教育的作用

1、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生存意识

勤工俭学可以有效树立学生们劳动光荣,自力更生的生存意识和观念,使他们可以通过劳动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与此同时,还可以以劳动实践强化学生们的切身感受,使之理解解并摒除不健康的封建思想残余,改变劳动低下,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增进劳动技能,改变那种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现象。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出学习好的学生,还可以教会他们掌握求生知识,懂得生存之道,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具备科学知识的新型劳动者。所以适当参加劳动,进行勤工俭学是改变传统观念,提高生存意识的有效途径。

2、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劳动观念

在勤工俭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增长劳动知识还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树立他们勤劳、互助,有效协作的良好品质。使一些劳动技能好但学习不好的学生和一些学习成绩好但缺乏劳动技能的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共同促进。从而使勤工俭学的过程成为学生们提高劳动能力,强化自身认知、树立自信心的过程,并且通过“勤工俭学”,参与适度的适动,可以使学生们的各个方面有效协调起来,培养学生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开发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发挥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

3、建立沟通合作渠道,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勤工俭学的实施过程,是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相互沟通共同合作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们明白,团队的重要性。而且在共同劳动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共同参与,携手并肩,不仅可以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更可以增进学生们之间的友谊,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比课堂上更佳的合作意识培养作用。

4、开发校本资源,促进学以致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因地制宜地挖掘校本资源。所以,创建一个特色的劳动基地,也是校本资源开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其可以给学生丰富的感情认识、取得经验,更可以使学生们可以在劳动中学以致用课本上学到的东西,使理论与实践想结合,通过劳动应用加深学习印象。

二、勤工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原则

1、育人为主,效益为辅

勤工俭学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是重在育人授理。所以在勤工俭学当中,应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使学生们懂得勤工俭学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勤工俭学的过程是使他们增长劳动能力,认识社会、丰富经历,锻炼自我的过程。由于勤工俭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自我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2、加强引导,联系社会

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得到并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就以学校的实验基地来说,有菜地,蘑菇、小型养殖场,与教本上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料理,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宣传勤劳致富等思想,还可以亲自动手实践。寓教于乐,玩学结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加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热情,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3、合理规划,贴合实际

组织开展勤工俭学要切合本地、本校实际,不能单纯跟风、盲目模仿,而是要根据现实情况,结合现有的场所和劳动项目,看是否符合中小学生的劳动特点,同时兼顾勤工俭学的经济效益,但这不是主导因素,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学生们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品质的增进和培养。

4、常抓不懈,劳教结合

勤工俭学指的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劳动、工作。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其和其它的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以及社会公益劳动一样,属于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其进行勤工俭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次为之就可以产生作用的,而是需要学校常抓不懈,做好劳教结合才能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见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与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紧密而又直接地联系。我们应在遵从勤工俭学原则,充分发挥勤工俭学作用的同时,在实施过程当中注意正确处理好育人和创收的关系、教学与勤工俭学的关系以及创收与助学帮困的关系,以便更好的促进勤工俭学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持续扎实的开展勤工俭学,使之在素质教育的过程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思旭.柳静荣.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宁夏教育,2007,(Z1).

[2] 汤 艳.勤工俭学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第5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重视自我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重视思想道德自我教育在人的政治思想形成中的作用,是整个时展的客观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主体性的突现。人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主体意识的确立,包括自主意识和自为意识的形成和强化。鼓励学生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回答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探求解决自身思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2.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提出。继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继续教育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人们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呈现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人类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网络技术的广泛社会化,为思想道德工作更新教育方式创造了条件,尤其为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进行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和渠道。

二、自我教育是新时期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从中学生所具有的特点看,思想道德自我教育是增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中学生正经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处于人生独立和自觉性形成的时期。由于社会与教育的开放性,当代中学生具有明晰的主体意识,注重个性的塑造,强调个体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他们不仅具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倾向,而且具有比较扎实的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基础。

其次,学校为中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准备了客观条件。学校是知识、技术、智慧的加工厂和生产基地,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知识与技术,新的观念,不断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流动和撞击。学校把培养参与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综合型人才作为目标,这无疑会直接强化中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意识,并间接培养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中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

1.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中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把外在的自我的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追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调控和自我实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但是,没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自我教育就变成自发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调控,把社会现存的共同的、基本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灌输给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他育与自育的关系,实现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地发挥自我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坚持个体自我教育、群体自我教育和社会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思想道德自我教育不仅仅是指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还包括个体和群体两种方式的自我教育。在实施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把个体自我教育和群体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坚持形式多样化原则。思想道德教育最忌形式的单一化,因为单一的形式不仅呆板单调,而且不能满足学生思想道德需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要求。因此,思想道德自我教育也应该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

2.中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基本形式

增强中学生思想道德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具体形式有很多。基本形式有两种:个体自我教育和集体自我教育。

(1)个体自我教育的具体形式包括:有选择地推荐、介绍有价值的名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启发学生去思考,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各种形式,训练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思维习惯;在生活实践中自我教育,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第6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理论基础;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90-02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对独立学院提出了新要求。当今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独立学院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独立学院处于已经顺利完成“量变”、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基础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实现“质变”的关键阶段,教育部适时地提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鼓励和引导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将工作重心朝“教学质量”转移,而人才培养方案是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目前,独立学院在教育部的六个“独立”的要求下,对学院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人才,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独立学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新时期下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迫切任务。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工作的基础。

2.独立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创新,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独立学院依托公办高校而办学,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方案也参照母体院校。纵观目前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大致有以下三种方式存在:一是全盘拷贝母体式。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照办母体模式,即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局部改良母体式。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大多数独立学院意识到完全沿用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按预期目标培养人才,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但是只是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做出部分改良。三是降级培养。盲目依据市场要求,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按照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总之,无论上述哪种方案,都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没有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非常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核心就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实践的,因而人就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历史条件而独立发展,必须投入到整个社会的历史实践中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石,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作为培养本科层次人才的独立学院应遵循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根据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考虑人的全面发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其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和谐发展。

2.马克思的实践观理论。实践观作为哲学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过程。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但不能只是教育者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也不能是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过程,应是受教育者自己主动有意识地学习的过程。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在活动中发挥主体性的功能。通过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在实践环节中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存在的问题,再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通过参与实践完成了自身的发展。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不但能提高知识和技能,最终还能全面实现其个人的能力、个性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所以,独立学院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不断获得了知识、技能及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提升,也逐步养成了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主要包括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以及迁移与流动资本。其中,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主要获得技术和知识资本,鉴于它更具有直接的生产性与经济价值,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此外,该理论还认为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即人们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还直接受一个人所接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的直接影响。当教育的深度确定,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面越宽,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低,就越容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实现就业;反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高,就出现就业难。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对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程度,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作为独立学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

4.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理论。关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玉琨认为是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各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表明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现实和长远需要的充分程度,以及创造的知识和提供的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程度。依据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理论,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高校的质量观是引导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的重要因素。当今正确的质量观是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应该更系统、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质量。因此,作为地方普通高校的独立学院,所要追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注重办学内涵的提升,注重培养特色,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过程质量”和“相对质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础。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通过理论基础的分析,结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独立学院自身的情况,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素质教育观,建立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强化全面成才观,使得学生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中,应落实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改革的基本原则,这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设置课程体系的思想基础。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原则。在高等教育中,学生基本素质主要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培养学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独立学院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之适应社会实际,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共性的和谐发展。②实践应用原则。独立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上,将课程实验、校内实训、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进行协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开放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水平,加强学生的自主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验。③特色培养原则。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时应在遵循学校培养方案总体框架基础上,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学科积累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创新,设计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整合优质资源,争创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9(5):94-96.

[2]荆光辉,赵海鑫,刘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2009,(6):123-124.

[3]洪艳.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13.

[4]杨慧瑛.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邵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5):23-24.

[5]孙新.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经济研究导刊,2011,(5):222.

[6]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63-67.

第7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 英语教育 过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掌握英语已成为立足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基本技能之一。从小学到中学、大学,英语都是我国学生的必修课。中小学英语作为英语入门教学,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中学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成功搭建中小学英语教育过渡的桥梁,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英语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活动,而是培养素质能力和形成跨文化意识的教育活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为素质能力教育和跨文化教育提供基础的[1]。笔者认为,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过渡,应该从音标教学入手,本着英语教育的基本原则,积极打造趣味英语课堂,为学生英语学习巩固基础的同时,培养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英语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基础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真实原则[2]。教师可以从以上四个原则入手,引导学生完成中小学英语学习的过渡。

一、巩固基础,适当升华

在小学英语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音标学习,完成“桥梁”的地基建设。语音是语言的基本形式,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掌握其语音。准确、地道的发音不仅可以提高交流水平,更是一门语言听、说、读、写、译的基础。

1.准确认读26个英文字母,打开音标学习的大门。在中学音标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在小学时已有的一定的英语基础――对26个英文字母的认知,先让学生为其标注音标。比如老师在教读字母a的时候,边教边引导学生“a”这个字母我们可以像学习汉语拼音一样,给它标上音标[ei],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由字母a作为音节出现的单词,就会联想到音标[ei],而且可以自己尝试拼读单词,培养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利用比较对比的方法,掌握和巩固音标学习。不难发现,英语音标中,有很多跟汉语拼音的发音有相似之处,比如字母b,其音标发音为[b],与汉语拼音中的b发音相同。在英语音标中,类似的音还有很多。不过,在寻找相似之处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音细节存在的差异,在音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给学生强调发音口型、舌位等,让学生体会长短音标以及同族群音标之间的细微区别。

3.人性化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自古以来就是为人所敬仰的职业,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老师是最值得尊敬和效仿的对象。所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加其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赞美”的艺术,当学生能准确地用英语表情达意甚至可以用标准的发音来拼读单词时,应适时给以肯定和鼓励:“excellent”、“wonderful”、“you are so smart”等赞美之词都可以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而对于相对基础薄弱、性格内向的同学,则要用委婉的语气对其进行耐心的引导“That’s ok,so don’t be nervous,you can do it”,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尊重。长此以往,就会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不仅可以使自己在学生心中成为和蔼可亲的英语老师,更可以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因为喜欢英语老师而更喜欢学习英语。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大量的强化训练单词、题目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从而对英语产生厌恶心理,使老师的教学“事倍功半”,降低了学习效率。

中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由于其年龄特征,自我感觉比较强烈。而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需求引导其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3]。培养学生养成独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桥梁”的张力和承重能力。

三、适当运用情境模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前文提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有智力活动都有赖于兴趣”[4]。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渲染课堂气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学,高效完成英语教学,达到美化“桥梁”的效果,使学生可以轻松过渡。

1.激发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充分利用每节课的4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率地学习。中学英语教材以情境模拟、故事等形式为依托,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角色表演可以满足学生展现自我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内容对情境进行再现或改编,由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示范,并进行互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培养对英语的喜爱,更可以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互评中也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客观、理性地分析别人的优缺点。

在课堂上穿插适当的竞技性游戏,可以促进学生良性竞争,提供学生英语学习的外部刺激。比如在学习人体器官词的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组,采用一组给指示,其他组抢答的方式进行记忆强化,让学生主动记忆并理解单词,这样学生学习单词就不会太枯燥。

2.注重知识巩固积累,打造学习第二课堂。课堂以外,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后练习、作业的布置,多数通过反复抄写、背诵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而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强,家长也希望孩子可以接受素质教育,因此,传统教育方式必须根据学生主体发生变化。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打造学习第二课堂,比如,在进行餐桌礼仪、点菜等单元教学时,可以带学生到合格的餐厅进行实践,熟悉点菜流程,认识菜名并应用餐桌礼仪。相信经过知识的运用之后,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而且如果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记忆唤回也会更加快速。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英语教学过渡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但只要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方向性问题上为学生做好导航,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可以将问题最小化。中小学英语过渡是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需要师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鲁子问《中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P.54)

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P.55)

3.施卓廷 彭 淼《浅析大学英语自主学习》[J](《考试周刊》2008.1)

第8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素质教育

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常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出发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从扩充教育本身创造,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在全省中学实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下,从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出发,不断地探索新形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的效率,增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活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它的运行机制,其系统内部应不断地进行协调,使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其转化的直接成果表现为: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只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基础管理,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还应使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以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出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设想和基本原则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补充、完善素质教育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要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和改革的机制,这就要以常规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说从以下五方面实行突破: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培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作用。二要从素质教育常规管理和各种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方式和运行机制。四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行为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五要重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常规管理规范化实验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体性原则

把学校视为整体,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争取最佳效果。做到把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层次和个人;机构设置要合理,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运作;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全面安排,领导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

(三)全面性原则

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来研究常规管理工作。

(四)基础性原则

即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体基本能力,培养基本修养出发,来构建常规管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五)社会性原则

学校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管理要贯彻社会性原则。学校通过沟通与协调同社会的关系,把社会上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因素都调动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互相联系的网络,形成正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信誉。

(六)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一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基准,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评价(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情况等),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包括体质发展情况和心理状况等),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劳动素质评价(包括劳动观念、态度、习惯和劳动技能等)。

二是为进行素质教育而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方面的管理。

第9篇: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范文

会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在本质上基本相同。会计信息化代表的是社会的又一大变革。但是现阶段对于信息化的定论并不明确。我国研究人员从构成要素、过程以及技术等方面研究信息化的内容,认为信息化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是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利用,也是利用信息技术组织社会活动以及经济活动的过程。从这些内容中不难发现,所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将具备以下特征。

(1)所培养人才应具备职业道德以及思想品德等基本素养,同时还要具备会计、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知识,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准确的会计信息。

(2)要求他们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能够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从而适应信息技术、经济发展以及企业经营对于他们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

(3)要求他们能够对会计基础信息、财务数据、业务流程以及经济交易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资料等进行有效地整合,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以及通信技术等,处理好会计业务。

2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就需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并从全局角度出发,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其一,遵循教学培养人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将教学作为首选措施。其二,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对于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教育以及环境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积极性,指导学生建立完善的能力结构以及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和能力视野。其三,遵循信息教育的基本原则。现如今,各种信息技术的变革成为了必然趋势,使得数字化技术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对传统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实践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信息教育的基本原则,将信息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其四,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创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3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3.1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阶段,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中,高新科技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给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变革,同时也严重影响着会计工作。而信息化时期的来临,各行各业对财务会计工作做出了新的调整,并建立了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核心的开放型会计信息系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主要机构,学生应掌握哪些技能,怎样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了学校改革教学模式的切入点。通过分析市场人才的需求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具备以下知识技能。其一,有关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化的适应性加强,包括了审计、信息技术、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等诸多知识,是一门综合型边缘学科。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有关常规技能等。如: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外语以及税收等其他有关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技能。其二,对于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会计信息化工作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实务操作能力、判断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能够结合外部环境的具体变化情况,更新自身的思维模式,以此满足环境的要求,从而做好会计工作。所以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解决会计实务的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等。

3.2传统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的限制

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能够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实际要求,但是会计信息化人才仍旧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说明了中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水平偏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的会计环境变化要求,也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其一,从高职院校现行的教育系统而言,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力度不足。现阶段,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设立了会计专业,然而并没有设立会计信息化专业,这限制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目前的教育系统而言,多数人认为加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量,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输出速度和工作效率。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学校无法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得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象。其二,学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会计理论教学,忽视了会计信息化教学。现阶段,我国多数会计理论研究人员注重的是对传统的会计理论的分析和探究,导致会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信息化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教学脱离实际,学生对教学活动并不感兴趣,无法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掌握相关的技能。其三,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展开人机交互型教学活动,难以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法进行实际操作,无法独立解决有关会计问题。

4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想培养更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更好地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就需要采取下列对策。

4.1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计划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主要机构,要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综合型人才,首先就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教学目标有较为准确、清晰的认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难度大,培养方向较为特殊。高职院校在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会计教学方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完善的职业规划。因为各所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同的能力,所以应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人才培养目标。从目前的市场人才需要求情况而言,市场缺乏了会计信息化的技术类人才、操作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因此笔者建议高职院校应从以上三种人才的培养方面入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握重点,注重人才培养的特色;进一步完善培养方言。高职院校还应结合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打好基础,凸显教学特色,培养更多管理类、技术类以及操作类人才,从而使得他们能够灵活适应各种岗位需求。

4.2灵活设置各种课程,完善教学体系

市场所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实践技能的教学,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将信息化作为整个专业的教学核心,突破传统的课程模式,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将成本会计教学、财务会计教学、基础会计教学、审计教学以及管理会计教学作为基础内容,将电算化、资源规划、计算机管理等课程作为主要内容,设置相应的模拟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培养,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以此满足市场人才要求。此外,学校还应采用双专业或双学位教育模式、跨专业或跨学科教学模式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并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为企业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高职院校还应优化本校教学资源。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着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学生高度重视外贸以及外语的学习,对于会计信息化学习并不重视。这种问题的存在对拓宽学生知识面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应合理设置信息化课程,并正确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信息化课程的学习兴趣。

4.3全面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