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实习见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总结篇三文员对于学物流管理的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形式上的概念。对于什么都懵懂的我却选择了这个职业。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主要负责办公室文秘。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看、问、学等方式,初步了解了公司文秘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为以后正常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我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私企,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并不忙,没有感觉到很累。只是每天都要守在电话和传真机旁。很耗时间,第一天就因为坐了一天腰酸背痛的。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向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女孩学习一些办公知识。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现在在办公室,有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会计方面的书,虽然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我觉得应该多学点,有几个技能在以后找工作也可以给自己我几个选择。我上了两个月的班,在这短短两个多朋中,曾有几次想过放弃。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不然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现在才明白,在校做一名学生,是多么的好啊!早晚要工作,早晚要步入社会,早晚要面对这些避免不了的事。所以,现在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多学一点总比没有学的好,花同样的时间,还不如多学,对以后择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说回来,在工作中,互相谅解使我很感激他们。有时同事有事要晚来一点,就要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办公,偶尔我也会的,大家相处的很好,没有什么隔阂。有时候有一些不得不处理的事情,去向经理请几小时的假,经理也都很体谅,直接就给批假了。这个时候心里很开心;遇到一个如此好说话的经理。所以,又感觉工作还是挺不错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周围的同事都很不错的。心里上没有什么额外的,不必要的压力,可以好好工作,学习。先就业,后择业。我现在要好好锻炼自己。再好好学习,之后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找个好工作来回报父母及其所有的老师的。别的没有什么奢求的,现在当然是把磨练自己放在第一位。在这一两个月中,我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即使都明白的事,可是刚开始有时还做不好。现在做事,不仅要持有需心求教的态度,还要懂得取长补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忍”了也就是坚持不懈。我工作的时间虽然不久,可是我发现自己真的变了点,会比以前为人处事了。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在秘书这个职位上,技术性的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所会遇到的挫折主要可能发生在,与上司沟通不好;上司给的X份工作感觉吃力,难以胜任;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与上司发生争执;情感方面。
针对文员这个职位的特点,具体遇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面对挫折。古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复印、传真、公文处理等文秘工作我都基本熟练。文秘管理要制发文件,处理文件和管理文件。在各种文件中,大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密性,而且各级秘书人员经常接近领导,看一些重要文件,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所以,秘书人员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对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要心中有数。准确,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是指正确体现政策,正确表达领导意图,正确地办文办事,言行有分寸,文字能达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领导工作的准备性。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涉及的方面很多,简要地说,就是:办文要准,办事要稳,情况要实,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态度认真,作风过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马虎潦草。比如说办理公文,就要保证文件的质量,用词要准确,材料要真实,抄写要认真,校对要仔细,力求每一个环节都不发生差错。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酿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总的来说我还是有一些感受的,具体比如自学能力,从未有过的艰辛的,和与同事的相处。
“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除了英语和计算机操作外,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我担任的是文员一职,平时在工作只是打打电话处理文件,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在学校时,老师总强调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参加工作后才能深刻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我担任的是文员一职,平时在工作只是打打电话处理文件,几乎没用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靠原有的一点知识肯定是不行的的。所以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每日重复单调繁琐的工作,时间久了容易厌倦。像我就是每天就是坐着对着电脑打打字,显得枯燥乏味。但是工作简单也不能马虎,你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麻烦或损失,还是得认真完成。而象同公司的推广员每天得打电话,口干舌燥先不说,还要受气,忍受一些电话接听着不友好的语气有些甚至说要投诉。如果哪家公司有意向的还得到处奔波去商谈。而事实上所有的业务并不是一次就能交易成功的,他们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个性,遭遇挫折时绝不能就此放弃,犯错遭领导责骂时不能赌气就辞职。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依靠父母的收入,而有些人则是大手大脚的花钱。也许工作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父母挣钱的来之不易。而且要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我们刚毕业,工资水平普遍不高,除掉餐费和日常的开支,有时候想留点钱给父母买点东西,我们常常所剩无几,一不留神可能就入不敷出成为月光一族,但此时我们再也不好意思伸手向父母要,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合理支配我们手中的这笔少的可怜的钱。
踏上社会,我们与形形的人打交道。由于存在着利益关系,又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同事不会象同学一样对你嘘寒问暖。而有些同事表面笑脸相迎,背地里却勾心斗角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肩膀不断地往上爬,因此刚出校门的我们很多时候无法适应。但是环境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一个冷漠没有人情味的办公室,大家就会毫无眷恋之情,有更好的机会他们肯定毫不犹豫的跳槽。他们情绪低落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每天只是在等待着下班,早点回去陪家人。而偶尔的为同事搞一个生日聚会,生病时的轻轻一句慰问,都有助于营造一个齐乐融融的工作环境。心情好,大家工作开心,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在电视上不止一次的看到职场的险恶,公司里同事之间的是非,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多工作,少闲话”。不过还好,我很幸运,基本没怎么遇到这样的事情!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和我并非文秘专业的关系,对文秘有些工作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文秘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管理知识,使我对日常文秘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企业文秘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通过在职的一个多月里,我深感自己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更加努力,取长补短,需心求教。相信自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表现更加出色!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任职,都会努力!
看过毕业生实习自我鉴定总结的人还看了:
1.毕业实习鉴定范文3篇
2.毕业实习鉴定表自我总结
3.大学毕业实习鉴定表个人总结
4.本科毕业实习鉴定总结
5.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800字3篇
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加强对其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上个世纪国家包分配的方式已经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如目前事业单位的招编考试,各企业单位的择优合同录用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方式就是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就业方式的改革。这种就业方式的变革,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如何让所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并适应从业的岗位,也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生源。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需要,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送出去,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而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能否找到工作,能否胜任工作不闻不问。近年来,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加大,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大部分中职生凭借着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很快的进入劳动市场。但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中职学校的高就业率下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文化知识面窄、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工作情绪不稳定等。因此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职业就业指导,能对学生渗透职业意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主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宏观把握自已职业生涯的就业理念,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职业指导工作作为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职业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在校生职业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可以结合实际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大家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在全校营造出人人关心和积极参与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把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二、中职学校现状分析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全部面向市场,双向选择。但学生生源质量素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初中毕业成绩优秀者纷纷进入普高准备升入大学,近年来普通高中一再扩招,又加民办普通高中的应运产生,普高几乎不设门槛,只有成绩不理想或家庭条件困难者才会选择中职学校。更好的开展职业教育,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它关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学习情绪浮躁
由于中职学校入学门槛低,学生素质参差,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学习态度难端正,情绪浮躁,有些学生就是混日子,或只对某些技能课感兴趣,对文化基础课和教育理论课听不进去,像《职业生涯规划》学了印象也不深刻,也就使得就业职业指导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3、职业指导意识淡漠
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素质差,难教、难管、无成就感的教育教学现状困绕着许多老师,职业指导意识也就随之淡漠。某些科室形式上的职业生涯计划也多流于形式;学校的班级管理也多体现在安全、守纪律、讲卫生等方面;老师的教学也多流于就书本而书本,就学生而学生,难体现在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渗透中。因此使得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形成合力,这样必然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和长久的职业发展。
三、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方法
1、循序渐进,跟踪随访
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的误区是在学生毕业前夕才进行,其实不然,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同时做好毕业后的跟踪随访工作。首先是学生入学后的入门教育,通过校会、班会、社团等诸多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该专业的相关政策及往届学生就业情况及今后就业前景分析等,让学生尽快的进入角色,步入中职基础课及技能课的正常学习训练轨道。其次是综合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各科教学的教育资源的教育渗透,尤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具备从事一定的职业必备的道德素养,教育学生学会规划、选择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再次是在就业前夕做好相应的毕业生指导工作,学到了专业知识,怎样才能更好的派上用场,怎样更快的把自己推销出去,必要的宣传和包装很是重要的,这就需要专职人员有效地指导。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既要训练心理素质,又要强化专业素质。学校最好能在校内举行模拟招聘会,经过锻炼学生会信心十足。同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既体现了学校对他们的关怀爱护,又能总结经验,有利于以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全员参与,职业渗透
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的来源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因此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上应全员参与,指导对象从集体到个人,指导人员从专职教师、任课老师到班主任,适时的进行职业渗透。因为毕业生很多,这样或那样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很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开展扎实的文化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教育教学。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以外,还应适合时宜的邀请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做职业生涯讲座,传达从业学生的工作经验,更能解决在校生的疑惑,鼓励他们学习的士气。就业指导的专题讲座等职业指导方式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对于个别需要特殊辅导的学生应由班主任或指定专职指导教师再做细致入微的工作,以保证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达标。而要有条不紊的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案,应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培训专职人员,有专职人员再对各任课老师培训,让各科老师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形成全员参与,适时的职业渗透。
3、见习实习,校企结合
实习见习是职业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实战中进行检验与运用,方能练就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多年的教学实习观察发现,学生在实习期间,非常认真,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会得到大家的的一致好评。很大的因素就是那个时侯,学生会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快乐,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乐于付出。因此实习见习是最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据此,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经过见习实习学生就会将课堂的知识带到实践,同时带着实习中遇到新问题回归课堂,认真深入的再学习,这样,有目的的去学,就会注重一些理论的学习,反复探索,对理论的理解就会升华到新高度,再去指导实践。同时学校制定严格的见习实习制度,校企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职业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更是学校单一方面所难以达到的。
4、职业升华,胜任岗位
[关键词]体育专业 实习 问题 对策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逐年严峻,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比起其他院校毕业生来,他们除受扩招带来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国家教师认证制度实施的影响,其他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加入教师行业,这加剧了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教育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取教学能力的重要、直接的途径,是在校专业学习的继续,是教育教学社会化和全面衡量验检师范学校培养质量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对师范院校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独立从事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对毕业生步入社会前最后阶段的培养教育。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实习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给我们的教育实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育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习基地难联系
扩招制度的实行,学生人数的增加,随之实习点需要的数量也增加,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明确规定中学有义务接受高师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任务,而高等院校与中学在办学实际中也缺乏密切的合作交往,且实习学校基本集中在城镇中学,造成这些学校超负荷地接受实习生,加上部分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有限,不能实现实习单位的要求,且部分学生缺乏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较强的班主任工作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难以胜任实习学校交给的任务,严重影响实习学校的正常开展,久而久之,很多学校便不乐意接收实习生。
(二)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实习内容不完善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主要采取短期集中实习,安排在毕业最后一学年,是一次性实习。大部分学校实习时间为6-8周,除去校内见习2周,再加实习单位见习一周及假日放假等,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有的不到3周,再加上十几或二十多个学生集中在一所学校实习,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很难全面锻练学生的能力。如体育学生的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竞赛组织、裁判等综合能力很难有机会实习。在具体实习过程中,一般都存在着重教学轻班主任工作实习,重课堂教学轻其他环节实习,忽视能力培养等问题。而同时我们又希望通过教育实习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组织竞赛等综合能力。显而易见,目前体育专业教育实习内容与实际情况产生了偏差。
(三)实习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实习指导教师包括学校的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的课任指导教师,从学校的指导教师来看,近些年来,中小学校新课改的实行,学校的教师很多没有参加新课程培训,也没从事过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缺乏了解,个别指导教师对体育教育实习的指导目标不明确,对体育教育实习的意义、目的以及具体内容、过程缺乏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认识,从而导致了在实习过程中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实习生得不到有益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生的教育实习质量。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育在学校中显得无关紧要,使体育教师地位很低,也使体育教师对体育工作责任心不强,有部分任课指导教师将这种工作责任心不强带到实习指导工作中来,实习指导过程有“走过场”的倾向,如对实习生听课指导次数不足,或对实习生的指导过于简单等等,甚至许多学校的体育指导教师认为实习生来的目的就是替自己上课,可以轻松了,在实习中只能看到实习生上课,根本没有中学指导教师,即使是见习期也如此,从而养成了实习生课前不备课,不编写教案就上课的现象,然而,实习结束时他们的实习成绩照样是优秀。
(四)部分学生对教育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学生忙于考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或忙于打工,一些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对将来的工作的作用不大,不认真对待,因此准备不充分,做的过程中也不投入,这样实习效果很差,且由于学生人数的剧增,一些学校采取集中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同时进行,一些学生靠社会关系,随便找一所中小学校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上章来敷衍学校,学生根木就没有参加教育实习等等,学生出现上述种种行为,主要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实习生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实习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生不但要进行教学活动,而且要与教育实习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不同的人交往,参与实习学校的一些活动。因此教育实习既能增强师范生的教育职业道德和授课能力,同时也能使实习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所以实习生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实习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抓住这一重要的锻炼机会。
(五)实习成绩评价缺乏科学、客观的方法
教育实习质量的评价是监控和改进体育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手段,它应是对实习生实习过程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方法、指标及要求本身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体育实习评价缺乏量化的评价。
(六)高师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的训练与中学教育的实际不太相吻合
高师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高师体育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不完全适应培养跨世纪中学体育师资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专业必修课设置没有突出面向中学体育教育的特点,往往只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而缺乏广度,缺乏最基础的东西。不利于培养适应普通中学体育教育所需要的通才。2)专业选修课门类的课时太少,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3)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比如教学实践活动,担任裁判、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等,致使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挑选。
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高师体育院系教学计划中对职业技能课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开出与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配套的系列职业技能课,以致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往往表现出专业思想不稳固,担任运动代表队教练、班主任工作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
二、建议与对策
(一)新形势下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实习学校
多年实践研究充分证明:在众多的实习方式中,在实习基地校的实习方式远远优于其他方式的实习,不仅实习者可以终生受益,对实习基地校也是有益无弊。实习生不仅得到了全方位锻炼与提高,同时基地学校体育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应把建设教育实习基地纳入学校的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强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机构的联系,同时承担起基地校教师的业务培训、竞赛的协助、运动会、高考指导、校操、学校体育教学信息、资料的服务和推广,同时体育院系可以从实习基地得到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同时,而实习学校也能不断吸收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与方法等,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
1.充分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
加强实习学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偏重理论、授课方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比如到中学去观摩、见习、调查、讨论会等。另一方面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学校来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其次把三笔字、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在体育心理学、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学等课程中明确相应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常规的形式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获得好名次的学生给予学分的奖励。加强和提高说课和评课的训练,其三,制定和完善教育实习手册使师范生了解、熟悉与教育实习有关的内容和活动,以保证教育实习的规范操作和有序运行,实习前应停课两周进行模拟实习。
2.明确目的,学生要充分认识教育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严于律己,对每一节课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写好完整的教案,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建议,较好地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在教育实习期间要做好一个学习者,实习生除认真完成所承担的实习任务外,还应该积极参加实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学习实习学校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要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相互帮助,每个实习生应尽量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做好教育实习的总结,实习生应在教育实习结束后认真总结自己的表现,发现不足要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从教育实习中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和积累经验,为进一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改革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应加强课中的组织教学能力、选择和运用教法能力、口令及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编写教案能力、教态及示范能力、课中控制调节能力、场地器材的设计和利用能力、应变能力、分析教材能力、组织竞赛和执行裁判能力、及公关协调能力等。为此,(1)根据教育实习的反馈信息,针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应修改教学计划,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减少必修课的比例,选修课可以规范为深化拓宽学科教育和应用实践。加强骨干基础课教学,减少非骨干课门类。2)为了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可把“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运动竟赛组织编排”、“竞赛裁判法”、“教育场地画法”、“教具制作”、“普通话”、“电子计算机应用”等职业技能训练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教学时数。
(四)提高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要不断完善和修订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选拔标准,把敬业精神强专业知识厚、工作态度端正、协调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选,担任教育实习的指导工作,在教育实习见习阶段,指导教师就应该对实习生严格要求,努力培养他们严谨和踏实的学风和教风。在实习阶段,要做到“看课、备课、说课、试教、评课”五个环节严格过关,从而使实习生养成备课认真、授课严谨、课后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实习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主要通过如下途径来培养:(1)加强新课程培训,学校应定期举行培训班,尤其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建构新课程理念,提高指导能力。(2)建立教育实习指导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教育实习工作和理论教学同样得到重视,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教育实习工作的积极性。
(五)科学安排教育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
科学安排实习时间是保证实习效果的先决条件。高等师范院校的实习时间一般应为10周,其中校内试教2周,到实习学校8周。安排教育实习时间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避免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秋季开学进行,这时间是实习学校的新生入学时间,也是国庆长假时间,这样会给实习学校增加负担和减少实习时间。(2)应把时间安排在4年级的第1学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安排,4年级第一学期前技能性课程己完成,学生己经具备教育实习的条件,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四年级忙于奔跑找工作和参加考研、公务员考试等所带来的负而影响,学生实习完回校后,还有一学期的再学习时间,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回炉补火”,以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实习模式多样化,变“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为“教育实习基地集中实习”与“单独实习、委托实习”、“顶岗实习”等并举的模式。可以安排学生到实习学校、社区、单位、俱乐部等地方实习,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和有用人单位就业意向的学生自行参加实习。根据人才市场、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可以尝试“分类实习”办法,可开辟教育实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教育实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教育实习与毕业预分配相结合、教育实习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教育实习与完成某部门的科研或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新天地,从而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立福,于兴国,秦文孝.等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现状调查报告[J].人学研究与评价,2007(11):32-38
[2]刘关君,陈品,李昊星.大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人物,2008[3]:58-59
[3]刘红艳.高师教育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刘一策[J].教育与职业,2008(9):169-171..
一、发挥好高校团组织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第一优势
现阶段,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路是: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加强与就业指导部门的协同配合,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建立共青团“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重点,努力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
第一,高校共青团在高校中有完备的组织体系。从校团委到各学院分团委,院团总支到各班级团支部,团组织覆盖范围广泛,组织结构清晰。团组织紧密联系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这就使得团组织在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进程中能够运用这些学生组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开展创业系列活动中能调动学生会、团支部、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其他社会组织在就业创业方面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高校团委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高校团组织通过发挥地方团委、各行各业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积极开辟创业方面资源。在搭建实习见习基地、搜集就业信息、推荐实习就业岗位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第三,高校团委具有一大批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院层面,都有一批素质好、贴近学生、敬业精神强的团学干部队伍。团的干部在掌握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意愿的收集、创业项目的酝酿、创业激情的引导、创业意向的谈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和潜能。
二、建设好活动载体是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第一,融入创业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创业的方法和途径。校团委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拥有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精品文化活动阵地,把创业理念融入到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节、科技竞赛和文化艺术活动节等传统校园文化活动领域之中,寓创业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于校园文化之中体现创业智慧,让学生在领略高雅校园文化活动之时耳濡目染创业之春风,使创业教育以润物细无声般地浸入学生心灵。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不断提升自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第二,承载创业设计的实践平台建设。校团委搭建社会实践项目平台,组织学生申报社会实践项目,通过亲身体验项目组建、策划、申报、答辩和实施等系列环节,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力提升和明显拓展。校团委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并拓展社会实践的外延,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把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打造成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要重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优秀青年实业家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进行指导或辅导,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提供创业尝试的创业就业基地。对于创业而言,不能只停留在创业思想火苗的迸发和产生,更需要实践的检验,从而使创业金种子有萌发、成长的沃土。应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搭建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等特点,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序开展的基本平台。应密切配合校就业部门,积极争取建立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实践平台和基地,服务好大学生创业。
三、服务好大学生创业就业是高校团组织的重要任务
高校团组织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职能定位,在凝聚青年人心、引导青年就业、服务青年创业上努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一是搭建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各级团组织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向社会推荐优秀毕业生,形成良好的机制,加强团组织和用人单位联系,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大学生就业渠道。通报就业政策和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载体,将共青团网站与大学生就业网、就业门户网站进行链接,公布最新的就业资讯,积极拓展网上就业渠道。
1.1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合作形式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政府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但国家至今未出台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多是校企之间签署没有多少约束力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形式也限于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提供咨询建议,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等。
1.2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动机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而保险企业追求的是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仅是单纯地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而作为实习基地的保险企业往往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重视,不愿意花力量和经费去培养在校的保险实务专业学生,合作的动机偏差使得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3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缺少健全的合作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多,但是高职院校和保险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如运行机制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等。校企双方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寻求合作,合作的深度、协议的规范性、发展的长效性均须双方在不断寻求利益平衡中得以实施。由于利益取向的差异和短期行为的存在,校企双方难以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具有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
1.4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缺乏配套的教学机制
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保险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执行教学计划时需要有弹性学制、学分制作为配套。但我国还没有实行真正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使得我们常常难以兼顾学校对教学计划执行的限定性和企业培训、招聘的灵活性,限制了企业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时动态调整的需求。没有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2.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2.1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以双赢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深入保险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可以与保险企业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使顶岗实习计划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相一致,缓解企业生产繁忙季时人力资源的紧张局面,对企业生产形成促进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2利用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以服务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高职院校利用学校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是实现校企长效合作的又一途径。如果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教师多来自保险行业、保险企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可以利用学校教师和教学设备资源为保险企业进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教学资源支持,促进保险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2.3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在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过程中,一是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委员会,委员可由保监会负责人、保险行业高管和高职院校代表等组成,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二是建立激励制度。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险企业和高校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进一步鼓励他们开展产学研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大成绩,特别是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三是学生校外实习机制。学生实习期间,保险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有义务对学生实习工作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对没有按规定实施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还要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2.4建立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机制,促进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融合
(一)生源质量普遍差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普遍都在扩招,导致学生生源质量有一定程度下降。另外,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多是从专科升格而来,地理位置偏僻,基本都位于三四线城市,存在区位劣势。由于地方高师院校办学历史不长,缺乏大师级的知名教授,也很难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科研实力薄弱,社会知名度低,存在品牌劣势。所以,地方高师院校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文化基础好、艺术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一般不会报考此类学校。同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近90%的学生在入学前未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同时有32%的学生是调剂过来的。这些现实导致学生入学以后,学习动力不足,基础薄弱,难以跟上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艺术教育质量降低。
(二)师资力量跟不上专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该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特别是近年来大量的扩充专业和扩大招生,使艺术师资数量质量问题更显突出。众所周知,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多是一对一的技巧教学,这就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教师。因此,专业艺术师资匮乏的问题日渐明显。此外,由于地方高师院校的区位劣势,暂时不能吸引高水平人才来工作,师资队伍薄弱的现象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调查表明,58%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薄弱,42%的学生认为师资基本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学校对艺术教育专业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如学生练习钢琴的琴房较少,实习场地有限等。
(三)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单一
艺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中重要的专业,这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师资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必须通盘考虑,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但是,调查发现,艺术专业学生反映现有的教学中缺乏系统规范完善的课程方案、教学大纲和计划。虽然有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部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随意性强,这就导致艺术教育的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主发展空间小,教师积极性不高,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比如在问卷调查中,教师在“你对学校艺术教育的评价与奖励机制满意吗?”一题中,较为满意者仅占33%;不满意者占26%;满意者占24%;很不满意者占17%。结果表明,现存的艺术教育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总体上还不够科学,还有待于完善。
二、提高地方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招生管理,提高生源质量
加强招生队伍建设,做好招生人员的全员培训,重奖招生质量好的招生工作人员,提高生源质量。同时,建立招生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与中学的长期密切联系。比如设立新生奖学金,激励优秀学生报考。举办大学校园开放日,让中学生走进学校,提前了解大学,感受大学风采。举办中学校长联谊会,聘请中学校长为招生咨询专家。将“优秀毕业学生宣传册”等优秀学生材料以喜报形式寄送中学母校。二是加强传统媒体的宣传工作,这是招生咨询与宣传的重要渠道。积极开展各种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参加报纸、电视的宣传咨询活动,将招生信息及时、准确、快捷地发送到全国各地。三是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校友资源,依托校友联谊会,及时将学校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招生政策通报校友,发挥校友在招生工作中的宣传作用。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必须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引进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和一专多能的高水平人才,以满足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艺术教师进入学校以后,高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合理的利用,比如,学校可以建立定期表彰优秀艺术教师的制度,组织艺术教育名师讲师团,开展青年艺术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逐步培养出一批学校艺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骨干艺术教师队伍。采取各种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通过有计划地培养和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促使学校获硕士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艺术教师应达到一定的比例。
(三)规范艺术教育教学,合理设置课程
规范教学过程,制定艺术教学规范,合理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材,统一考核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教学创新,及时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课例、科研成果,并开展巡回观摩教学,促进艺术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具有21世纪互联网思维的青年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艺术的审美价值,还要考虑青年学生的喜闻乐见程度。在艺术教学中,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区别对待个人才能的发展。
(四)注重艺术实践,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1.1就业预期
1.1.1就业前景评判
调查显示,持乐观态度的5人,持比较乐观态度的8人,两项合计占调查总人数的5.7%;认为“比较迷茫,没有信心”的21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4.3%。说明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认为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1.1.2就业地点选择
有194人计划留在省内,占调查人数的85.5%。其中,计划留在济南、青岛的83人,占36.6%;计划留在省内其他地级市的103人,占45.4%;有意向去县级及以下的23人,占10.1%。有33人计划到省外工作,占14.5%;其中回生源地的24人,占10.6%。结果显示,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以省内为主,地点首选省内大中城市,以济南、青岛最为集中,县级及以下地区不太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大城市里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比较集中,能够提供将来发展的软硬件条件和平台。打算省外就业的同学也多以回 生源地为主。这也说明,目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观念不成熟,缺乏“走出去”的勇气与决心。
1.1.3就业单位意向
打算去机关、事业单位135人,占59.5%;有31人打算到相关专业国有企业工作,占13.7%;36人打算到相关专业外资企业工作,占15.8%;10人打算到相关专业私营企业工作,占4.4%;打算自主创业的15人,占6.6%。由此可以看出,就业类型选择相对单一,受传统“铁饭碗”的就业思想观念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仍是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首选。2.1.4薪酬期望值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的11人,占4.9%;期望月薪为3000~4000元的39人,占21.6%;期望月薪为4000~5000元的96人,占42.3%;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的81人,占35.7%。从中可以看出,由于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择业地点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在目前物价、房价均高涨的情况下,薪酬期望值在4000元以上也是理性的选择。
1.2就业准备
在谈及未来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时,51.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理论水平较强而实践能力有欠缺,53.3%认为自己得到的就业信息不足。对于自己在未来择业过程中的优势,14.5%的被调查者选择自己的学历,13.6%选择自己的工作经验,45.2%选择自己的专业知识,48.3%选择自己的学习能力,18.7%选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技巧。由此可知,在就业准备过程中,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的短板主要是实践能力不足和就业信息的缺乏,优势是专业知识比较扎实。
1.3就业指导
被调查者中,通过网络方式获得就业信息的占66.7%,通过招聘会获得就业信息的占43.2%,通过老师推荐的占24.5%,通过师兄、师姐介绍的占16.7%,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占20.5%。对于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课,被调查者中51.4%的人希望了解最新的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61.5%的人希望获得更多求职方法与技巧方面的知识,31.8%的人希望获得更多关于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的知识。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被调查者中92.3%的人希望学校开设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课,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75.5%的人希望学校能尽可能多的提供人才招聘信息,83.5%的人希望学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更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使学生有机会到企业去实习见习,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2分析与总结
通过对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我们大致了解了我校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自身来看,就业定位不合理现象严重,很多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脱离社会需求和社会现实,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一旦走向社会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从学校方面来看,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特别是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投入严重不足。
3结语
第一,高校辅导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把握宏观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的国家就业政策办法、就业形势、就业需求等信息。如哪些是最热门或最冷门的就业专业,所读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等,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免好高骛远、盲目追高或者缺乏信心、大材小用,造成大量人才待业。
第二,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各种就业创业信息繁多,但是大学生能够把握的有用信息较少,所以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相关力量,广开就业渠道,广收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桥铺路。同时,通过亲身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实地巡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第一手宝贵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统计工作,把学生的个人简历整理好,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学生。
第三,重视大学生就业,担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责任。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建个性化职业咨询体系,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的各项工作。自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包括外貌特征、身心健康状况、个性特点、技能特长、兴趣爱好、家庭住址、家庭收入情况及贫困程度、家庭主要成员及职业、主要社会关系、校内人际关系等信息建立学生数据库;以学生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课程作业及实践报告为依托,创建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职业能力测试与咨询档案、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体系的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档案,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指导。[1]让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教育、求职面试训练、顶岗实习,到采集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求职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书、上岗试用等环节都得到指导帮助。
辅导员要全面指导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一,辅导员要通过德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变成“天之焦子”。辅导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可以通过讲座、交流、课程培训等多样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准确定位,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的就业观念,看清大城市、大单位的职业前景,避免片面追求报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在不断积累经验、增长阅历、历练心智,拥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人脉关系之后,再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缓和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第二,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创业意识,通过“五进”活动提高就业能力。我院邝邦洪院长提出的“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的五进活动理念,对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宣传栏、校报、网络等形式,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另一方面向大学生介绍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让学生明白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独立思辨、实践的能力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雇主青睐的人才。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进教室、进图书馆”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考取各类对就业有用的从业资格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择业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毽球赛、羽毛球赛、校运会等阳光体育活动,既能劳逸结合强健体魄,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辅导员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海通杯”、“用友杯”、“银行技能”、“模拟沙盘”等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性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就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如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模拟经营节”、人才市场招聘、创业项目推介市场、网上市场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就业经历、创业历程,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再如,鼓励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暑期“展翅计划”实习见习行动、社区探访等活动,围绕专业和兴趣到社会中去实践体验,这样既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产生学习动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有效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三,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助解决就业心理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茫然、嫉妒、盲目攀比、消极依赖及失落等心理压力或障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首先,辅导员可以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尽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以后的职业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为求职挫折做好准备;引导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态度和作风,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其次,对已出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服务和调试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消除就业难毕业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就业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通过个别交谈、电话咨询、邮件咨询、个案研究等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简历的准备以及求职的技能、技巧、策略等方面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适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和积极评价,调整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让他们树立就业的信心、制订符合自己的就业方案、学会求职面试的技巧,沉着、冷静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辅导员可依托学生组织,立足宿舍阵地,发挥朋辈教育影响力
学校的学生组织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有力推行者,辅导员可以通过鼓励、指导大学生参加校友经验访谈系列活动、创业沙龙、个人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宣讲会、模拟经营节等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自主地关注就业,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开发潜能,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与积累。宿舍是除课堂外,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交流最为广泛的场所,辅导员可以通过平常的生活交流与闲谈了解学生所需,并通过学生干部循序渐进地渗透和普及各类就业思想,解决就业困扰。这样的就业指导活动既缓解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又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锻炼实践技能,提高竞争意识,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关键词:技工荒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春节刚过,劳动力市场又出现了用工荒、技工荒的现象。与往年“局部出现”不同的是今年“全国普现”,可为“荒烟四起”。在全国普现用工荒、招工难的时候,企业技能人才的招聘情况又如何呢?从用工需求来看,春节前后全国企业数量与生产任务保持基本平衡,用工量不可能突然放大;从劳动力供给来看,短期内全国劳动者总数量不可能突然减少。《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我国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数由53.5万人增加到115.2万人,增长了1.2倍。从2010年9日14日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了解到,1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仍然满足不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这说明我国真正荒的是“技工荒”。
二、技工荒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主因: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尽管中国的人均GDP还很低,世界排位还比较落后,2011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创造出了世界发展史上的经济奇迹,创造了神话式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工业化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双程驱动,“中国制度,世界工厂”,自然需要更多的普通工人与技术工人,中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偏紧。
2.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用人要求提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期,多数企业属于低端生产企业,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工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只要求工人能从事流水线上的简单操作,不需要较高的技术与工艺,工人的工资水平也严重偏低,因此企业仍然可以做到获利丰厚,工人容易聘请,自然不需要重视技能工人的培养。
3.技工培养成本高,周期长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技工培养也不可能短期完成,也需要多年磨练,因此企业不愿直接培养技工,更愿意直接到市场招聘与“挖人”,或者到学校去招现成的学生。企业这种对技工只使用不培训的做法,是缺乏人才储备意识的表现,此举必然走上恶性循环之路,必然造成更加严重的技工荒。
4.新生代劳动者对职业追求的层次提高
时展,老一代劳动大军逐步过渡到新生代劳动者,新生代劳动者最少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职业追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追求收入高、休息多、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奋斗但不可艰苦,可以刻苦但不可劳累,再加上他们入职时间短的原因,导致技能人才新老交替的真空时期,必然会出现技工荒。
三、技工荒成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给力引擎
教育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高职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是破解技工荒的关键抓手,技工荒使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技工荒成高职教育跨越发展的给力引擎。
1.技工荒突显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
高职教育招生的分数低,生源较差,社会认为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学生的出路是蓝领工人,是分配到流水线上工作的廉价劳动力,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技工荒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技工的歧视,市场需要掌握技术技能的员工,需要实操强的专业人员,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因此,政府、市场、企业都重视发展高职教育。
2.技工荒促进高职院校招生与就业工作
技工荒逼使企业特别器重技工,不得不提高待遇以吸引技能人才,技工轻松实现华丽转身,就业率高,薪酬高待遇好,身份蓝领身价银领,实现幸福就业、尊严工作、体面生活,出现高职生就业率比本科生高的现象,成为了香喷喷的饭碗,这必然引起社会的关注与媒体的宣传,从而得到家长与学生的认可。高职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它们培养的正是市场所需要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技工荒有利于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开展。
3.技工荒促使高职院校重视发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长最快的是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工荒给高职院校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市场试金石,高职院校培养的劳动者能否胜任它们的岗位要求,能否具备技术岗位需要的技术能力。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技能人才的使命,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劳动者的需求。
4.技工荒促进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品质的教育
用人单位表示目前大部分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上表现欠佳,毕业生要求高报酬却低付出,不安心工作、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的现象越来越多。实践证明,企业招聘毕业生时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职业修养重于专业技能,企业重视技工高待遇的同时也对技工提出对等要求,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踏实勤快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必须是工作干得好、留得住的技工,技工荒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技工荒促成校企深度融合
“技工荒”越演越烈,企业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必须重视培养人才,重视建设人力储备体系,重要出路之一就是主动与高职院校寻求合作,改变以往校企合作“学校热情高涨,企业动力不足”的局面,主动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不断探索合作新模式,特别是为解决用工荒问题而积极要求学校教学过程向企业生产延伸,实现教、学、用深度融合。
四、给力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加快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技能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如何破解这“瓶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给力。
1.媒体给力:扬技能强国,树技能人才典型
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就必须大力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技工荒使技能人才华丽转身,收入高待遇好,媒体加强宣传技能人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充分宣传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趋势,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树立一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彰显“平凡岗位,亮丽人生”的技能舞台,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使学技能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风尚,使年轻人深深明白“身怀一技,报国有门”,可以强国强家强己。
2.政府应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全面推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1)大力推行职业技能资格就业制度
技术岗位从业者必须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从事某种技能工作的第一门槛,成为入职就业的必要条件,没有职业资格证者不得从事技能工作,引导社会人员加强技能学习与培训,营造推动技能学习的良好条件。
(2)建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
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力资源部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组成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组织技能人才技术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应结合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习见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鼓励学校教职工下企业到一线参加实践,学习企业新知识和新技术,掌握职业技能,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育造双师型教师。
(3)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广东2010年“省长杯”技能大赛非常成功,“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声有色,这些由政府部门举行的职业技能竞赛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能够发现、培养、选拔技能人才,激励广大劳动者努力学习技能、钻研业务、提高技艺,激发技术工人争做技术能手、勇于创新的热潮。
3.企业给力:外联学校合作,积极参与技能人才教育活动
企业是技能人才的用人单位,技工荒的出现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长期不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建立人才储备体系、不重视校企合作造成的。在社会各界给力破解技工荒问题时,企业应积极、主动创造各种条件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共同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用的技能人才。
(1)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
企业应主动参加高职院校的专业委员会,根据本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企业行业技能人才的各项标准,参与制定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建议高职院校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适时做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开设课程、教材选用等方面提出企业方面的建议供院校参考。
(2)共建高职院校见习实习实验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比较短,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学生培养技能能力缺乏实践性的观摩与体现。校企共建校内外见习实习实验基地,按照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建设实验、实训室,共同投资,共同策划,企业提供部分设备,营造工厂模式的教学环境,建设企业真实环境,由企业老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生的技能形成往往比较快,教育效果好。
(3)支持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不缺乏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他们的理论水平比较高,但他们大部分是从学生到教师,没有企业一线经历,实践能力比较弱。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的技能水平都不高,又如何培养出技能高的学生呢?现在高职院校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掌握职业的基本技能。企业给力技能人才的发展,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计划,接受教师参观、工作、调研,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活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企业向高职院校派出技术骨干、管理中层到学校中去从事教学工作,担任职业技术实践课程的教学,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实践教育薄弱的环节,也可以让技术骨干好好总结,教学中进行科研思考,有利于其技术进一步提高。由于企业技术骨干的教学贴近实际,应用性强,学生觉得教育效果明显,技能更易认识更易形成。
4.高职院校给力:立足技能,紧跟市场,打造技能品质双优人才
近十年来,顺应经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服务社会,高职教育为时下出现的技工荒破解给力,为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1)以职业为核心,着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因“职”施教,着眼于学生职业追求,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办学中务必突出职业性,突出职业实践教学,侧重于培养解决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培养专业职业技能,要求学生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双证,为学生毕业入职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2)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以服务就业市场为目标
首先,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技能人才”,才能确定“如何去培养技能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首先深入到市场了解生产第一线需要哪些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直指市场的技能岗位,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的需要,课程设置必须是行业职业所要求的,实现职业教育随经济转型而“转”,专业设置随产业升级而“升”,课程设置随市场变化而“变”,彻底改变“教育落后市场”的局面,彻底改变“重理论、轻技能”的陈旧教学模式,彻底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效果。
(3)实施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再教育工程,建设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技能决定了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质量,也最终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明天。建设一支职业化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围绕“职业技能”痛下苦功,彻底改变教师队伍理论强、实践弱的现状,鼓励教师参加再教育,参加职业技能学习,考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逐步达到既有“学历证”也有“职业资格证”的“双师”要求。学校制定政策,如与工资挂钩,鼓励教师到企业参观、工作、调研,让他们更多地贴近现场、接触生产实践,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从实战中提升从事职业技能的教学能力。
(4)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着重建设校外实训实验基地,努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来进行。但是,各高职院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多数属于教学机器,与市场实际的设备相差甚远,利用率不高,甚至处于半废弃状态,投入高但实践教学收效甚微,因此要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建议争取企业支持,院校适当投入,着重建设校外实训实验基地,这基地能够紧跟市场需要,再配备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就是最好的实训实验基地,学校投入成本与管理成本低,职业技能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同时这个基地对于企业来说,同时也是生产线,可直接用于生产,具有实训指导与生产的双重功能。
(5)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如燃烧湿面条、羊毛牛奶屡屡暴光,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这说明企业、从业人员拜金主义严重、正义感缺失、职业观和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所以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我们在思考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不重视综合素质的高职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是祸国殃民害人害己的教育。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诚信、守法、敬业、开拓的职业风格,培养他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使学生成为利国利民利他利己之人。
(6)展职场成功人士的风采,搭职业技能比赛平台,树技能自强的风尚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宣传最新职业发展趋势,各种职业成功人士的成长之路,优秀毕业生成功案例,邀请成功校友回校与在校生座谈,谈职场、谈技能、谈发展等。这些活动靠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追求,良好榜样在身边,成功案例在当代,学生易接受、易认可、易感染,形成职业技能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学生看到职业前途,看到事业追求有奔头并为之付出实际行动。
高职院校在校内开展各种层次如班级、系级、校级的技能比赛,让全体高职学生都参与,激发学生对职业追求的执着精神,培养他们不断进行技能学习的习惯。通过校内比赛发现、选拔技能高手,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强化技能、提高技艺,进一步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技能大赛,技能也可以拿大奖,技能也可以创造美丽人生,激励他们争做技术能手、技能高手。
参考文献:
[1]彭四平.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
[2]陈向平.工学结合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与管理,2010,(9).
[3]何智明.高职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塑造[J].教育与管理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