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唱艺术论文范文

歌唱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唱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歌唱艺术论文

第1篇:歌唱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独唱艺术的特点是抒情性比较突出,除了表现情感、情绪之外,也要表现歌曲规定的意境,包括歌曲的伴奏所创造的气氛和形象,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声”与“情”“进行”与“休止”的关系简单地阐述出独唱歌曲艺术处理的重要性。

独唱艺术同所有音乐作品一样,要依靠歌唱者或演奏者根据词曲作家的作品进行再创造。要演唱好一首歌,演唱者首先要了解词、曲作家创作时所依据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和词、曲作家的生平及世界观等,再从作品的创作意图、主题思想、风格特点出发,对作品的内涵进行反复的、认真的分析和深刻的理解,在头脑中构筑一个完整的、准确的音乐形象,并且使自己的情感、情绪与作品完全融合在一起之后,才能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才能较完美地表现歌曲的感情和意境。

一、“声”与“情”的处理

声乐技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声音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特别的工具。以“声”表“情”,唱“情”才是目的。所以有人说以“情”带“声”,“声”为“情”役,从而使“声”“情”并茂。

但是,是唱“情”还是唱“声”,又是声乐界历来争论的一个美学问题,也许这就是促使声乐发展的两个侧面吧!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概括地反映了这种争论,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唱“情”和唱“声”的褒贬。

唱歌要靠歌喉发出声音,即运用歌声来表达某些特定的情绪。在唱“情”和唱“声”的问题上,“声情并茂”加上“情景交融”是演唱者追求的高度境界,这是声、情表达的统一;如果声中无情或少情,或是有的人想显示他(她)的某些低音或高音,或者某些丰满、响亮的声音而脱离具体的歌曲内涵,这些就是声、情表达的矛盾。

一个声乐演唱者掌握发声的全部技巧,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如何完美地表现歌曲内容,好的发声方法只是为了完整体现歌曲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一个有可能成为专业声乐工作者的人来说,对“声为情役”这个道理是不能偏废的。“情”(有的还包括一定的“景”),它可以包括时代的特点、民族特征、社会性质、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生活情趣等等,也许还包括经演唱者精雕细琢后比原作规定和设想的还多还深的精华。掌握住娴熟的声乐技巧能够保证歌唱艺术的表演无后顾之忧,而加强在艺术上各方面的修养,就能充分地运用声乐技巧,丰满地、恰到好处地完成预期的演唱任务。当然,这需要演唱者的思想高度、生活体验和艺术修养,包括技艺功力和表演才能有很深的造诣为前提。如果发声技巧掌握不好,基本功不扎实,音色不好听,音域不够宽广,不能控制有素,驾驭自如,即使他对歌曲的内涵理解得很深、思想表达处理得很好,歌唱也只能是做到有“味”,不可能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作为学习声乐的学生,掌握技巧的能力有大、小、高、低之分,要掌握全部高难的声乐技巧虽说是每一个声乐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毕竟是有某种限度。在艺术上,大都各有所长,也会各有所短,有的学生声乐技巧掌握得可能不错,但有可能在艺术表现上却相差很远,例如唱歌没有感情,只是把音符、节奏、歌词等十分表面化的东西唱了出来,音乐的内涵就无法表现出来。就像烹调一样,同样的东西和调料因为火候和时间掌握不一样,味道却不同是一个道理。因此,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既重视声乐技巧的基本功训练,又要不断分析自己技艺上的优缺点,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艺术表现上多磨砺自己,发扬长处又要有新的攀登。

二、感情的进行与休止的处理

歌唱是表述感情的。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已经成了声乐界熟知的原则,但声音未开始前和停顿后,感情的状态又如何呢?通常我们在表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头脑中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然后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除非有突然的事情打断了谈话。歌唱是一样的道理,感情应比声音先现又比声音晚收,这种感情先现和延留是以情带声的自然结果。大家都听过讲故事,笔者想大家在听的时候,都会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情感也会有很大波动。歌唱也是一样,感情先现和延留的长短随句子的语势、情感的强烈程度的不同而变化。如舒伯特的《魔王》,从魔王引诱孩子的唱段结束,转入孩子惊恐地呼叫,因情景人物完全改变,同时感情也很强烈,必然需要较强的感情先现。孩子的唱结束于问话:“那魔王低头对我说什么?”音乐的倾向性很强,感情的惯性也较强,必然有较强的感情延留。在父亲安慰孩子的唱中,表露出的是强作镇静以及尽量给孩子安慰解除他的紧张,所以在唱完“我儿,我儿,我完全看清”,转入“那只是些柳树的灰色阴影”之前,因为情绪波动不大,不需要太强的感情先现,也没必要较长的感情延留。

在歌曲相邻两句间,上句的感情延留绝不能侵入下句的先现中,但下句语势和感情先现强于上句句尾的感情延留时,可以把此先现侵入在上句尾的音中。例如: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这首歌前的“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到“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一句比一句的感情表达强烈,每一句尾处感情延留虽然是强的,但语势和感情先现要求时,下句先现只能利用休止和气口,不能侵入上句句尾。

第2篇:歌唱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歌唱艺术声音情感声情并茂

歌唱艺术的声与情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但笔者看来,人们对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最缺乏思考。虽然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情并茂”是歌唱的理想境界,可是在声乐学习与演唱实践中却普遍存在顾此失彼的偏差。有的人重声轻情,声音很严谨规范,音色也很美,技术也过关,可就是未能打动听众的心;有的人重情轻声,在舞台上很会表演,演唱也完全投情于表演之中,但声音缺乏技术上的基本支持,没有发挥出“人声乐器”的特殊优势,也就离开了歌唱艺术的技术标准。所以,在歌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中,如何才能正确诠释歌唱的声与情,处理好歌唱的声情关系,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状态,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演唱者处理好声与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理论和观念上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才能真正有助于演唱水平的提高。

一、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

以情感人是表演艺术的审美基础,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旷神怡。我国自古就是“礼乐之邦”,儒学大师孔子就曾发出过“尽美矣,又尽善矣”“三月不知肉味”的感叹,以形容音乐的美好,而春秋时期韩国女韩娥在齐国的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更是形容歌唱动人的经典故事。歌唱艺术是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歌唱艺术作为音乐的一个种类,它除了具有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所泛指的音乐特征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就是歌唱性的语言。可以说,歌唱艺术中的声音训练最终要以表现语言所表述的情感为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美声。

声和情是歌唱艺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艺术的歌唱首先要求声音准确到位。因为出色的声音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只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使作品蕴含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而且“声情并茂”不仅仅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审美标准,还是欣赏者听觉审美标准的最高审美要求。总之,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歌唱者只有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术技巧,修炼出艺术化的声音,同时用心灵感受并表现出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才真正做到了艺术性的歌唱。

在歌唱艺术二度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声与情是一对矛盾;情感就像一匹野马,不愿受任何限制,而声音技巧则遵循一系列的发音原理和规则,是规范的。情感要冲破声音技巧的束缚去自由伸展,声音技巧的规则又力图驾驭情感,不使其成为破坏规则的因素。另一方面,声音和情感始终保持着互为基础、互为支持、相互依托、相辅相成但又不能相互取代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声乐学习与训练的过程,就是在解决这对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往复中螺旋式前进,逐步达到声音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二、走出歌唱艺术“声”“情”关系的误区

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声与情始终是相伴而生不可分开的统一体。但由于声与情均有着自身的不同特点与规律,因此在学习与训练中,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需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方可达到声情并进、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演唱者要达到声情合一的境界,必须避免走入下述常见声情关系的误区。

(一)重声轻情

在歌唱艺术实践中往往存在重视声音技术,忽略情感表现的问题。声音是手段,情感才是目的。常见问题是有些声乐学习者常以炫耀自己的声音技巧成为歌唱的目的,而忘掉声音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致使声情脱节。这在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在学唱过程中,必然进行大量声乐技巧训练,久而久之,为追求声音、表现技巧而忘记了情感的基调。歌唱中过多强调了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位置等,然而一登上舞台,他们就为声音而紧张,往往这样的歌唱有声无情,甚至僵硬、呆板,演唱缺少艺术感染力。

(二)重声轻字

歌词为歌曲的旋律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现代声乐艺术的主要因素是字,而不是音。实际上,歌唱就是通过字的内容和意义表达,最终实现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字必定是首要的,而音始终只能是音乐的辅助者。卡鲁索是美声学派中第一个废除那种常规的、忽视歌词成为音乐奴隶的传统唱法的歌唱家。他的歌唱,不仅表达了字里行间的内容,更表达音乐的内在感情和意义。他就是通过动人的声音和清晰准确的吐字,使听众懂得和感受到歌曲含义,这也使他成为相比其他声乐家更杰出的艺术家。这都佐证了语言是美好声音的基础,是情感表达的灵魂的观点。与此同时,丰富的情感变化又是形成多样化语言色彩的基础。歌唱就是声乐语言的艺术,是声音和语言的完美结合。如果说重声轻情是歌唱训练中的一大偏颇的话,重声轻字则又是一种常见的偏向。有些歌唱者一味追求声音,忽视咬字吐字及字意的表达,(转第99页)(接第81页)出现“音包字”的现象,使听众听不清歌词内容,也就让听众无从理解歌曲内容及情感,从而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三)重情轻声

在歌唱实践中常见一些歌者盲目追求情感的表现,不重视声音的基本功及艺术规格,凭着嗓音的本钱,激动时声音在喊,弱音时要么是捏着嗓子,要么是漏着气,声音缺乏正确的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这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歌唱情感表现的。如果歌唱者缺乏自如运用声音技术的能力,声音没有规范,随意性很强,或僵硬或柔弱,该弱弱不下去,该强也强不起来,甚至声嘶力竭,大喊大叫,上气不接下气,一个长乐句要分成几小句来唱,这样的情感表达也就失去了歌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即使正确的情感自然也无从抒发。所以,有技术支持及艺术规格的声音才是歌唱艺术表现的手段。富有丰富情感的声音,应该以可控制的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手段。

(四)声情脱节

在声乐学习与教学中,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先练好声音才能表现情感,把自己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倾注到声音的技术技巧训练上,托辞说:“声音没解决,谈不上情感表现”,存在先声后情的倾向。这种倾向较多存在于学院派的教学与学习中。这种声情脱节的现象,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因为,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声情并进,既要有声音同时又要有情感,须臾不得分离。声音和情感结合得越和谐完美,歌唱艺术的表现力越强。只有声和情高度结合,才能使声更好地为情服务,才能使歌唱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互相依靠,互相促进,建立正确的声情关系,才能逐步进入声情并茂自由歌唱的艺术境界。

结语

歌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最自然、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是人们用以表现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寄托理想希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记载,“凡人之起,由人心生也”。可见,歌唱艺术的魅力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现。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歌唱艺术的本质是抒情,正如捷克歌唱家费尔迪南·曼什坦所言:“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因此,以情感人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是充满激情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以情带生,以声传情,是使声乐艺术具有审美价值的通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缺一不可。所以演唱者既要注意对声音技术技巧的运用,又要讲究音乐语言及情感表达,才能在其歌声里将声与情这两个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演唱才能声情并茂、感人肺腑,扣人心弦,才能将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完美地表达出来。此外,歌唱者还在美妙的声音中赋予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并通过流淌的旋律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得到心灵的共鸣,美的陶冶,艺术的享受。所以说“声”是歌唱艺术存在的先决条件和载体,“情”是音乐表达的内核,是歌唱艺术存在的最终目的,歌唱者只有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歌唱技巧,以心灵去感受,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二度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意)P.M.马腊费奥迪著.郎毓秀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第3篇:歌唱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演唱方法;生行;旦行;净行;丑行

豫剧的行当早期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即是:大红脸(须生)、二红脸(马上红脸)、边生(二补生)、小生;四旦即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彩旦、老旦:四花脸即是:黑头(净)、大花脸(净)、二花脸(净)、三花脸(丑)。豫剧的生、旦、净、丑各角色行当在演唱技巧上各有特色,用不同的音色和韵味表现了各类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

一、生行唱腔

大红脸和二红脸都属于须生,其发声方法大致是以真声为主的“大本嗓”唱法或以假声为主的“二本嗓”唱法。豫西调演员王二顺就是用大本嗓的发声方法发挥了他嗓音洪亮,音域宽广的特点。豫西调的须生在唱法上大多采用大腔大韵,吐字清晰。还有足带有“夹本音”的大本腔,即是以真声为主结合运用假声的发声方法。另外,著名表演艺术家唐喜成独创了以假声为主的二本腔和介于真假声之间的“夹板音”相结合的唱法,中音到高音过渡的不露痕迹,高音挺拔,中音洪亮,很完美。豫东调的红脸演员特别注重甩腔,经常在唱段当中的一句或分句的尾音上急剧下降,带一种“夯”音,俗称“带大锣”,有时一个音一口气能拖很长时间,起到华彩的作用。有“豫东红脸王”之称的演员刘忠河的甩腔仓劲有力、高亢激越。

最早的小生不论是文生还是武生均运用二本嗓的演唱方法,而且均是男性,后来增加了女性,女小生用大本嗓的较多。豫剧的现代戏当中男小生也有用大本嗓演唱的了,只是在唱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小生扮演的都是青年男性,相貌清秀、英俊,所以在发声上用假声较多,音色尖、细,音区较高,声音柔和。在吐字上讲究字清板稳,行腔刚柔并济。传统豫东调的小生在尾音拖腔的时候常带细微、轻盈的小弯儿作装饰处理,甩腔的时候常带昂扬的虚声作衬音,这是小生与众不同的风格。

二、旦行唱腔

豫剧旦行的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在发声方法上几乎无明显区别,只是在演唱的气质上有所不同。整体上来说旦行的用声方法较为丰富,发声技巧也很讲究。传统的旦行演员从演唱上来讲分四种:一种是用二本嗓,用假声,音色较柔细,仅在高音区演唱。用这种方法的大多是女演员:第二种是大本嗓与二本嗓结合的混合运用发声。即是真声和假声混在一起用,以大本嗓起唱,二本嗓拖音,换声区有明显的痕迹。传统的男旦角演员多用此方法,俗称“阴阳嗓”

,其音色较粗犷;第三种是以大本嗓为主的发声方法,多用真声,一般在中低音区演唱,音色较宽厚;还有一种是带夹本音的大本嗓与二本嗓的混合运用,在传统的旦角演员里面这种方法运用的比较普遍。在豫剧旦角的现代戏唱腔中很多演员都采用了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依然保持豫剧旦角特有的风格特点的同时,使共鸣腔体的调节更灵活,更有利于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旦角在行腔中大多演员运用的是“胸腹式”呼吸,在气息的运用上也很复杂,常用的有沉气、提气、弹气、托气、推气、偷气等等。“沉气”要求的是气沉丹田,即气和声的对抗作用。在旦角行当中演唱到高音区的时候的时候尤其要用到沉气,以使声音站得稳、有穿透力。在整个唱段当中沉气的状态贯穿始终,只是随着语气、感情,以及高、中、低音区的变化所用的幅度不同。帅旦演员马金风在《穆桂英挂帅》中的一句“打一杆帅字旗飘飘荡荡竖在了空”,起音“打”字就用沉气表现了一个高亢的甩腔,“帅字旗”三个字则有所控制的用一个小腔轻轻带过,以此突出了个“打”字,勾画了一个帅旗挥舞、三军雀跃的火爆场面。“提气”多用在表现急迫、哀求、激动的情绪,一般在唱段当中的一句或一个字用到,不像沉气要贯穿始终。“弹气”和“提气”是不可分的,同时运用,弹气就是在吸气后丹田猛地回收,同时提气,协调一致完成来表现某种情趣的声音效果。这种声音富有弹性和爆发力。“托气”和“推气”是在行腔当中由弱到强或延长节拍、加快速度的时候运用。闺门旦演员阎立品在《秦雪梅》剧中“吊孝”这一大段唱腔中为了渲染悲和愤的情绪就用到了托气和推气。“偷气”也称“抽气”,是在完整的一句当中偷偷换气的技巧,口形不变,在不知不觉中偷换气息。两肋微张,口鼻在瞬间快速吸气,使旋律和感情不间断。除此之外还有送气、补气、揉气、断气、颤气、嗽气等等。花旦演员多用花腔。旦角行当除了有以上多种演唱方法与技巧,各演员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如用各种装饰音润腔的方法,尤为常香玉最为突出,在剧目《人欢马叫》中扮演吴大娘的一段唱腔中运用了上滑音、上回音、还有下回音和颤音等来表现人物的情绪。此外“鼻音”润腔也是她的一大特点,在一句唱腔的最后一个字是鼻音字时把韵尾收到鼻腔里,用鼻腔共鸣区,以假声为主的混合声演唱。根据人物性格、情节的需要有的演员还用到“哭腔”、“笑腔”、“咳咳腔”等等许多润腔手法。每个演员在唱腔的处理上也都有不同,旦角的演唱方法可谓千姿百态、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三、净行唱腔

黑头、大花脸、二花脸都属于净行。黑头一般是表现刚正不阿的正面人物的,脸上画着脸谱。从发声方法上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常用“虎音”——喉头放下并且颤动,以胸腔共鸣为主的“堂音”。大多是在大本嗓的基础上加“虎音”,也有的在二本嗓的基础上加“虎音”,还有一种是带“虎音”的“大夹本音”。在吐字上也很讲究气口和喷口。传统的河南梆子在扮演黑头的唱段中还有用到“讴声”的,即在一个唱段的第一句后翻高八度用假声拖腔。扮演黑头的代表人物是有“黑脸王”之称的李斯忠,由他扮演的包公最为著名。他嗓音醇厚,演唱方法是以大本嗓为主,并且运用了黑头所特有的“嗡呜”之声。在吐字上有偷、闪、顶、叠等技巧,使他在演唱几十句的[垛子板]时像是一气呵成。在发声上多用大本嗓或大夹本音,并加以粗犷的“炸音”和“沙声”,追求声大、气粗、喷吐、火爆的声音效果。

四、丑行唱腔

第4篇:歌唱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歌唱心理 心理素质 培养

歌唱艺术是由生理学、心理学、声乐技巧学及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组成的艺术学科。心理学提到人的各种行为,从简单到个别动作到较复杂的行为,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即都是人体对外界的身体内部各部刺激产生的反应,通常我们把这种心理反应分为: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是、变态反应三种,偏离常态反应、变态反应呈现的心理状态为不良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表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以至影响嗓音,甚至失音,在我国医学中,所讲的“七情致病”、“暴怒失音”、“怯泣失音”,就是心理因素致病而言,歌唱心理不正常会导致整个发声器官功能不同程序的紊乱。因此,在歌唱艺术中,良好的心理对获得最佳歌唱状态起关键作用。

一、歌唱与歌唱心理的关系

歌唱与心理是紧密相连的整体,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作用下进行,心理作用又总是对歌唱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歌唱在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的调控,心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声乐演唱,并不断倡导或影响着生理机能,一方面,歌唱的生理受心理支配,歌唱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歌唱者意识的外化:另一方面。歌唱者正是运用了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对歌唱实践起指导作用,充分理解歌唱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机能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不断运用心理控制的有效手段,最终提高演唱水平,实现歌唱艺术中的艺术美。

(一)歌唱审美心理

人类的审美意识产生是以音乐艺术客观存在为前提,通过各种音乐审美实践来实现,声乐艺术是人类长期劳动实践中。通过声音传递信息,表达喜、怒、哀、乐等感受,哈格里夫斯在《音乐发展心理学》中指出,音乐反应的个体差异变量研究因年龄、性别、智能、个性及职业和社会背景不同,会在音乐接受中存在接受类型、听觉习惯、评价标准和音乐趣味等差异,存在审美理想,判断能力与效果的区别,正是这种审美标准的差异导致演唱者在把握演唱形式与感受作品音乐形象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审美效应。在歌唱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演唱审美力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和最基本的问题,演唱审美的生成、体现和再创作活动,完全领先审美能力的实施与实现,歌唱审美功能的生理机制是大脑及感觉神经系统,是人的高级精神活动,这个系统能接收、感受、贮存各种感性演唱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改造、加工成新的演唱信息,并进行输出,以供欣赏者的演唱审美享受。因此,歌唱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以感性为基础,以理性活动为诱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互相交叉渗透,互相促进的思维运动过程。

(二)歌唱的情绪心理

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情绪患有概括化的驱动性质,它可以调动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量,使机体处于唤醒和激活状态,以备各种行动之需。情绪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歌唱中情绪心理会影响到歌唱者演唱效果,卓越的声乐理论和声乐教学法研究者、巴黎音乐学院教授玛・加尔西亚在《歌唱艺术论文大全》书中写道“几乎所有歌唱者在刚见到听众都会感到紧张,为了使自己在舞台上平静下来,歌唱者应当在过门临近最后上小节时,吸几口比较深的气,使心神安定下来”。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他在《怎样歌唱》书中把“艺术家的神经紧张”作为专门一节进行论述,所有艺术家都会有舞台紧张的情况,这就是说紧张是人的一种情绪,当歌唱者在当众表演时,嗓音和演唱风格的好坏都决定于“情绪”。一个人的心情不可能总是一样的,他有时活泼愉快,有时沉闷忧郁,歌唱者要克制住忧郁情绪,努力做到愉快而有精神,不然的话,情绪的变化无常。单调呆板会使演唱变得沉闷枯燥。引不起观众的兴趣。

(三)歌唱的想象心理

想象是人的大脑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是人在知觉材料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歌唱是一门非常复杂和特殊的艺术门类,它以人体为发声器,歌唱者本人就是自己“乐器”,而这件“乐器”在操纵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通过积极的想象与联想、生动形象地概括出歌唱发声特点,建立正确声音概念。

在歌唱艺术中,歌唱者要有充沛的激情,强烈的创作意识,充分启动思维,把握领悟歌词内容,才能用歌声表现出语义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才能被欣赏者所接受产生审美共鸣,因而歌唱中的想象思维是每一个歌唱者所必须经历和完成的心理过程。在歌唱实践中,歌唱者想象越丰富,对音乐、发声技巧、作品的理解就愈加敏锐,愈加强烈,对抽象的声音技巧概括重组就愈快。

二、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

八十年代我国声乐教育家喻宣萱教授认为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她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进行声乐训练前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出很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PM马腊费奥迪指出:“学歌唱的学生必须注意,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决不能忽略了教育他们的思想,这思想又是每种艺术需最先表达出来的东西。只要重视对心理素质的了解和锻炼,许多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从以上不同时期的声乐代表人物论述中,不难看到歌唱心理对歌唱者影响之重要,要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声乐技术训练同步进行,心理训练从广义来讲,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取得优异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是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以便在演唱时达到最佳歌唱状态。

人类的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因神经系统两大部分,脑属于中枢神经素质,人体中任何一个器官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大脑半球皮层是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分,是进行高级神经活动的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兴奋和抵制的过程中是互相平衡的,歌唱者在进行演出时,会遇到许多平时不存在情况,这些情况从内部和外部对歌唱者形成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如果此时歌唱者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平衡,则是常态反应,如果此时歌唱者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则是偏离常态反应。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兴奋过程占优势,歌唱者表现为情绪高度兴奋,呼吸急促,四肢发抖,喉头发干,嗓音发颤与歌唱时往往速度加快,吐词不清,向较高的调性跑调,二是抑制过程占优势,歌唱者表现为态度冷漠,反应迟纯,四肢发软,手脚发凉,全身处于拘束状态,基本丧失演唱信心:歌唱时往往速度变 慢,忘词、错音,向较低的调性跑调,所以对歌唱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克服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歌唱艺术中对歌唱者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心理素质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保持良好歌唱状态

从古到今。大多数科学家和艺术家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爱好和情感,高层次的情感,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爱上这门学科,你才会执著地追求其中的真谛。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等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其发声演唱,虽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并且与歌曲本身或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时,会严重影响到演唱水平,比如。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表现岳飞对精忠报国的“壮志激情”和救亡兴国的“悲苍”,如果歌唱者的情绪不能稳定融入这一意境中,便产生情绪与意境的冲突,就不能很好表现歌曲的风格和精神。歌唱者应沉着、自制,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去克服情绪的干扰,加强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

(二)加强舞台实践,保持自信心

许多人演唱时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舞台演出的锻炼,不能适应舞台演出的各种刺激,歌唱者要熟悉舞台,适合观众的刺激,强光的刺激和各种声音的刺激。因此,歌唱者要明白歌唱艺术是必须向听众见面的艺术,培养“调控”心理,应多加强舞台上的“演习”,特别是在一些带有娱乐性的场合进行表演,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驰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在演出前。歌唱者要稳定自己的心情。体会自己练唱时的感觉,心里默唱一下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驰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而不因为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吊滞的状态,以致破坏声音的自然流畅。在舞台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放在表演上,不要把听众当作检查者,好像专门挑毛病的。要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把听众当作朋友,用歌声倾述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这样心情就会放松自如,演唱时始终可处于自控状态,要经得起意外事故或失败的考验,如果舞台上或伴奏上出现了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的和放松,不能影响情绪,另外台风要落落大方,面带微笑,给人一种自信、自然、大方的感觉。

(三)注意保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人的身体状态是受生理周期的影响,会给自己的自信心带来影响,一个人身体状态良好,其精神状态也饱满,自信心也强,反之如果进行演出时身体出了毛病,其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一些科学实验表明:人的情绪、智力和体力等因素对人的身心状态有很大影响,当人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体力、精神也处于低潮,做事成功性较少,尤其处于临界时,则更容易出现差错。因此,作为歌唱者不仅要有歌唱的天赋,还应加强身体锻炼,有良好的体魄。

(四)歌唱时要保持适度的“紧张”

第5篇:歌唱艺术论文范文

一、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教学

法则源于意大利正统美声学派

当今,中国美声界部分同仁提及俄罗斯美声,认为其自成一派,并有别于正统意大利美声学派,此意偏颇。早在18世纪初叶,意大利美声教学已俨然分成两派:波伦亚学派①和拿波里学派②。直至19世纪,加尔西亚父子③集两派之所长成为教学界之翘楚,培养了一批美声歌唱家及教育家。其弟子卡米罗・爱威拉第④和多多诺夫⑤即是俄罗斯美声教学的启蒙者。此二人培育出一大批俄罗斯学生,而这批学生则把正统意大利美声唱法带到了俄罗斯。

今美声唱法之声乐理论仍衍承加尔西亚理论旧统,本质上无改动。但世界各国在其传承中,由于受地理、自然、环境、人种、文化之别,渐次形成美声唱法的各种风格。俄罗斯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所趋,在教学上倾向发展人声技巧之所极,在共鸣腔体上寻求更大张力,由此产生俄罗斯独特的中低音美声。曾有学者问中国美声教学的启蒙者苏石林(曾于1914―1917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你的唱法与教学可否是俄罗斯学派?”苏石林答曰:“我教的是在俄罗斯的意大利派。”⑥由此来看,俄罗斯美声唱法在技巧、声乐理论上并无多大创造与改进,更无俄罗斯学派之说。如果真要附会地讲有俄罗斯声乐学派的话,那也是源自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著名作曲家为俄罗斯声乐界打造了适合他们展示声音技巧的经典作品。

二、圣彼得堡音乐院美声

教学模式

俄罗斯版图虽横跨欧亚大陆,但它的确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国家,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与西方无异。俄罗斯在美声唱法的学习、发展、研究中均带有西方文化的重理论、重程序、重标准化的特点。

(一)重视美声理论的研究

圣彼得堡音乐院有世界上各时期最权威且最具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的译本。第一部美声歌唱方法译作早在1805年出版,⑦著名阉伶歌唱家托西的《观点》、加尔西亚的《歌唱论文大全》也均有译本。直至今日,俄罗斯国内仍著有诸多研究美声理论的书籍,如2006年圣彼得堡音乐出版社出版,普卢尼考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Плужников)著的《加尔西亚家族的声乐意见》一书。此书对加尔西亚的美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有关当今俄罗斯美声教学急需改善的意见。这些研究在俄罗斯国内有很大影响,对声乐界了解美声唱法之精髓,辨别歌唱的现象与本质、内感与外感均有理论指导作用。笔者在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俄译专著,对世界各地美声教学理论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更对圣彼得堡音乐院大量收集、整理文献之举大为钦佩。

在研究外来美声理论文献的同时,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教师在实践中也都比较善于运用美声理论来教学。他们的声乐教师很少运用我国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比拟手法和感觉手法。比如关于“共鸣”的教学,教师认为首先必须做好口腔共鸣(上唇声音安放点),再打开喉咙连接胸腔产生胸腔共鸣,而所谓的头腔共鸣只要找到上唇的声音安放点,即所有高音区的音色就已经存在。声乐教师在教授这些歌唱技法时,会恰当引入一些他们认为可以辅助教学的理论,如兰皮尔第的理论:“共鸣不过是放射法则的作用,不是生理上的力,它被控制在嘴唇上”⑧;美国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的研究――“头腔中的实际音响共鸣,对生理发出的良好音质如有任何重要性也是极微小的”⑨等声乐理论。由于有这些被奉为经典的声乐理论的有力支撑,老师从不会牵强地要求学生硬去找头腔共鸣,而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找到口腔中声音的安放位置。在学生进入大二或大三阶段,专业教师会建议学生去图书馆阅读相关的声乐理论书籍,以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并与自己的艺术实践达到相对的统一。尽管教学上十分重视理论,但教师上课时也并非一味的说教,而是把声乐理论知识非常适当地融入自己的教学环节中。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程序化要求

1.课堂整体教学内容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教师在上课步骤上亦有严格的程序,均以哼鸣―练声―练声曲―歌曲为序,不可随意删减。不论学生年级高低、技术优劣,均须按此程序进行课堂教学。他们认为哼鸣是歌唱的本质和核心,所有歌唱技巧的核心技术都蕴藏在哼鸣之中,它主要以练习气息、声带闭合、声音安放点为目的。练声部分则主要以开口音练习为主,练习声音在腔体里的安放。而练声曲则练习纯声乐的表现,一是与钢琴伴奏的配合,二是训练歌唱旋律和节奏。最后的歌曲部分则主要练习各个时代风格的把握,曲目的选择遵循古典―浪漫―民族―歌剧的顺序,不能随意跳跃、选择,除非初学者技巧未达到歌曲演唱要求则可省略歌曲部分。因此,圣彼得堡音乐院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序性是以技术训练的环环相扣为根本的。

2.练声部分技术进阶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严格的程序化。声乐教学也是处处有章可循,每一个步骤都必须遵守教学程序。他们有严谨的练声教材作教学指导,练声时基本按照《格林卡练声曲》中讲述的理论步骤进行教学。在练声技术进阶方面,男声(大号女声)以哼鸣―开口音―闭口音为序,女声则以哼鸣―闭口音―开口音为序。

他们对于初入校的学生有严格的要求,练声时音域基本不会超过一个八度,所唱练声曲也不强调渐强减弱的处理。练声的音程进阶,首先以三度为始,在三度之内分别进行级进、长时值、跳进和装饰音练习。待其三度内技术掌握熟练后方可进行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内的练习。在每个音程内均以级进、长时值、跳进、装饰音分别练习,以此类推。

3.拓展音域的程序化

圣彼得堡音乐院在拓展音域方面,尤其注重音高的稳定性。通常拓展一个半音需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待其技术状态的各个层面(气息、腔体、声音安放点、音区统一等)均达到标准并稳定时,方能练下一个音高。比如:学生目前的极限音高是“E”,老师认为学生演唱的这个音已经非常稳定了,均能达到上述技术状态各个层面的所有要求,才可开始练下一个音高“E”这个音。每升高一个半音,演唱者身体内的发力状态都会随之变化,故学生刚开始拓展一个新的音高时,其气息、腔体、声音安放点及音区统一等所有技术都将随之变动。因此,老师必须花足够的时间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让学生达到这个音高的肌肉记忆,从而确保其具备这个音高所应具有的稳定技术。

圣彼得堡音乐院经过近150年的发展,在教学上可谓是日趋完善,这种按照程序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基本功得到扎实、稳健的提升,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大家都严格按照这种法则进行教与学,也打消了个别学生急功近利的想法。

(三)强调学生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

圣彼得堡音乐院声乐课堂教学除了上述的严格程序外,教学中还对学生有更细致的要求,那就是对学生掌握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

1.对学生掌握美声技术的适度化要求

由于圣彼得堡音乐院的声乐教师大部分都是歌剧演员出身的,可谓是“唱而优则教”的声乐专家,对歌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了如指掌。因此,在教学中他们都会凭借自己身经百战的功力,准确衡量出学生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技术要求并非千人一声,而是对美声技术的适度化、标准化要求。比如声带闭合程度的标准化、打开腔体程度的标准化、声音走向的绝对化等等。当然,他们衡量学生声带的闭合程度和腔体打开的程度并非借助仪器,也不是通过学院医疗室检查声带闭合情况而定,而是教师凭借自己的敏锐听辨力来准确判断,然后要求学生达到正确的技术状态,并记住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声音,无论练声或唱歌,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必须要用这种开合度完成声乐教学的任务。这种标准化的要求自始至终贯穿于声乐教学,而且这种标准化的要求是整个学院内的每个老师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技术法则。当然,因为人的胖瘦高矮、声带的长短粗细各异,即使在标准化的技术状态下产生的效果也是千人千声。

2.对学生掌握美声技巧歌唱水平考核的标准化要求

因为他们对美声技术都是标准化的要求,对教学进行着程序化的步骤,所以他们的考核也同样是标准化的。每学期的期末考查以学院固定的考核委员会担任,以技巧的掌握为评分核心,以声音的良莠为评分尺度。考试曲目有:练声曲、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根据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来选择歌曲的难易程度。学生表现主要靠声音,即使声音有瑕疵也不会被称为问题学生,声音有瑕疵,说明工夫用少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声音的表现,特别忌讳学生在感情上的矫揉造作(早在1843年,格林卡就在他的《笔记》中对鲁比尼不管声音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学院规定:若学生连续两次评分为“及格”,即3分,则学院会为学生调换教师,如果换老师后考核还是这个水平,就认为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自己经过努力后再次复核,仍不能提高的就会留级。

3.对学生美声演唱的精致化要求

俄罗斯的美声教学是一个复杂、精细而庞大的系统,环环相扣。学生入校时,学院会根据学生的声部情况、性别来分配学生,有时也有例外情况,但极少。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老师,老师也不挑选学生。

除规定的学期期末考核外,学院不赞同学生频频上台演出,更不赞成学生参加各种声乐比赛。他们认为美声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系统学习过程,而登台演唱则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精致的、专业化的表演,过多的登台有时候并不利于学生技术的稳定发展,甚至会破坏学生系统而完整的专业学习链条。笔者曾有一次问专业老师何时可以推荐参加比赛,老师笑着问:“你认为考到多少分可以参加?”我说:“是满分‘5’分吗?”老师说:“不,是‘6’分。”由此看来,圣彼得堡音乐院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可谓是精益求精,力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圣彼得堡音乐院这种对歌唱技术的量化要求,便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对完善声乐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技术上的标准化、教唱作品的固定化、程序上的整齐化背后往往容易产生呆板模仿的负面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圣彼得堡音乐院以培养高尖端音乐人才为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几近苛刻,而对教师的要求则十分宽松。那是因为,教师当初进入学院时已经达标了,他们进来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学生,其他事都必须“置之度外”。

1.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学院不太要求声乐教师每年发表专业论文,不强求公开课,也不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开独唱音乐会,只要求他们认真教课,学院仅通过考核他们的学生来衡量他们的教学成果。因此,声乐教师上课前都会做足工作,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在课上都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权威,并严格按照一贯的程序进行授课,学生不理解时可以向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但决不允许向教师叫板、挑战,不到考试结束,学生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

由于学院的声乐老师都是舞台和讲台“双栖式”的专家,他们几乎都是有着深厚歌唱功力的歌唱巨匠。学院会为声乐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组成演出团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笔者在校期间,自己的专业老师就去过英国、德国、美国等巡演。每次回来,他就把此行的见闻趣事,所到国家观众的声乐审美情趣与我们分享,让学生了解世界前沿的声乐发展动态。

2.艺术指导在教学中的分工合作

学校给每个声乐老师配备固定的钢琴伴奏老师,每节课都陪同声乐老师一同上课。学生的歌曲演唱从头至尾都有钢琴伴奏,所以经过长时间的声乐教师技术处理、感情处理和钢琴伴奏老师的弹奏,学过的歌曲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因此,当学生一听见所学歌曲的钢琴伴奏,课上老师要求的技术状态和伴奏老师弹奏的每个和弦都会出现在大脑里,这样就把歌唱技术、感情处理和钢琴伴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虽说伴奏老师十分了解学生的声乐情况,但他们绝不会为学生讲解声音上的问题。即便是学生想征求一下他们对自己演唱的建议时,伴奏老师都会说:“你要问你的专业老师。”

当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时,声乐教学内容里会插入歌剧重唱片段的排练,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位艺术指导老师。艺术指导则会根据剧情的需要稍微提及声音在分句中的运用和演唱者之间的协调,但对于学生演唱的技术状态不会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为了避免每个老师之间的不同要求而造成学生学习中的混乱,所以老师之间的分工非常明确,从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清晰、准确。

3.声乐教师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圣彼得堡音乐院的声乐教师,可谓是千里挑一的行家里手,他们都是在舞台上有很多实战经验的歌唱演员和备受业界尊重的歌唱大家,声乐老师之间对于声乐基本演唱理论和技巧方法不怎么需要交流,因为他们本身之间就不存在异议,相互认同。即使在观念上有一些分歧,也不会带到课堂,更没有门派之争。但教师会特别重视自己学生在期末考试时发挥的水平及最后评委会打出的分数。如有异议,教师在当天考试结束后就会与评委讨论。学生也允许到其他老师那里听课,但要得到听课老师的批准。在跟随自己的专业教师学习时,学生上完课可以不离开课堂,听教师给其他学生上课。教师有自己的好友沙龙聚会,他们会选取适合的场合举办自己的高年级学生演唱会,和同行好友交流。当某位学生因为考核后更换到自己门下学习时,教师首先听学生演唱,然后就会询问前一个老师的教学手段,总结出问题所在,并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师之间彼此认同,从学生自身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解决问题。

圣彼得堡音乐院引进专业教师时的“高门槛、高标准”要求,确保了专业教师整体上的高水准、高质量优势,有力保证了整体教学水平的延续和提升;而专业教师引入后的宽松要求,又为专业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学打消了后顾之忧;成立考核委员会不仅确保考评工作的公正性、透明性、权威性,同时也是对专业教师的有力监督;低年级学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演出和比赛,使之能够心无旁骛地一心向“学”;而选拔高年级优秀学生参加比赛,不仅减少或避免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和功利心,还有利于促使学生稳扎稳打地积淀声乐基本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综上所述,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院的美声教学乃传承正统意大利美声唱法,其美声教学注重专业理论研究和运用,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来达到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的培养,从而使教学效果具有稳定性、专业性的特点。圣彼得堡音乐院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声乐人才,带有典型的重“专才”的西方文化色彩,尽管与中国文化重“通才”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培养声乐人才方面确实卓有成效,一大批优秀的俄罗斯歌唱家、声乐大师乃至世界各地的声乐人才都曾到这里深造,并由此成就了后来的声誉。

注 释:

①波伦亚学派以皮斯托基(Pistocchi,1659―1726)为代表,以关注华丽的技巧而著称。

②拿波里学派以波波拉(Porpora,1686―1766)为代表,其学派以演唱深刻真挚而著称。

③加尔西亚(M.Garcia)父子为巴黎音乐学院声乐教授。1847年出版《歌唱艺术论文大全》。

④卡米罗・爱威拉第(1824―1899),比利时歌剧男中音,培养了一大批享有盛誉的俄罗斯歌唱家及教师。

⑤多多诺夫(Dodonov,1837―1914),俄罗斯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曾于1862―1863年跟随加尔西亚深造,并于1864年跟随兰皮尔蒂深造。

⑥郁庆五《追念苏石林先生》,《人民音乐》1996年第4期。

⑦曼弗列迪尼(V.Manfredini,1737―1799)著、杰赫齐亚列夫(С.Дeхтя рв,1766―1813)译 《和声法则》中第三部分《学习歌唱的主要规则》。

⑧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嗓音遗训》,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