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估指标范文

评估指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评估指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评估指标

第1篇:评估指标范文

1Delphi专家调查

1.1专家调查的问卷设计问卷调查各指标的重要性,同时保留开放性,允许专家对指标的增加和删除提出意见。指标重要程度依据Likert5级评分法分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5个等级,依次评为5,4,3,2,1分。

1.2确定函询专家专家的入选条件: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至今已在ICU临床护理管理与实践领域连续工作满5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为确保专家具有代表性,每个医院的专家不超过3人。根据上述条件确定入选专家30名,来自广东省各大三级甲等医院。

1.3问卷的发放与收回问卷和专家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调查表均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各专家,同时发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Delphi法的工作原理及问卷填写指南的附件。要求各专家在1个月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回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肯德尔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来检查专家对各级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2结果

2.1ICU护士核心能力的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我国16家三甲综合医院的ICU护士专业核心能力处于中上水平,但在掌握和运用专科技术方面能力相对较低。经条目分析发现,ICU护士对基本生命支持急救技术、脑复苏护理、进行动脉及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气道建立、呼吸机准备等基本专科技术掌握程度较好,但是对于危重病人实验室危急值的评估、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效果评价、各项技术新进展的认识等所具备的能力较低[2]。

2.2专家的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发放问卷30份,共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为100%,说明专家的积极系数高。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为93.3%。专家对所调查的项目的判断系数值为0.982,熟悉程度系数值为0.903,权威程度系数值为0.943。

2.3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经过专家函询,确定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74项三级指标。经过肯德尔和谐系统及其显著性检验,专家对各级指标的评价具有一致性。一级指标以Donabedian的模式,但结合ICU临床护理实际,不采用传统上将护理质量指标划分为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而是将一级指标划分为基础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3个方面。基础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人员和制度的管理。过程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保护性约束的安全护理、血管活性药物及其高危的安全护理、执行危重症监护单的使用、ICU紧急事件的处理、ICU护士的使用和培训、基础护理的落实(卧位舒适与安全)、管道安全护理、转运安全、预防和减少危重症压疮、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尿管相关性感染。结果评价下的二级指标包括患者监护安全。二级指标下各有若干三级指标,即通过明确的规范指引,使得一二级指标得以实现。

3讨论

3.1ICU护士核心能力调查对质量敏感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重要性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是让ICU护士既要高于护士的现有能力水平、引导ICU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建立的评价体系将因不适合ICU现有的护理能力水平而变成一纸空文。因此,在制定指标前调查ICU护士的专业核心能力,做到大致了解ICU护士的能力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制定的ICU护理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因符合ICU护理实际,被广东省数十家三级甲等医院采用,作为ICU护理质量的考核评价指标,在指导ICU护理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2敏感指标评价体系以ICU护理专业技术为基本框架目前国内各医院主要根据卫生部1989年《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1990年总后卫生部下放的《军队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试行)》、全国百佳医院放心标准和全国百姓满意放心医院标准以及各医院在参考以上标准的基础上自行制定护理质量评价指标[3],为指导我国护理事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ICU临床护理向专业化发展,其指标指导ICU护理的适应性已下降,暴露出一些局限性,如以临床技术操作为主,缺少整体护理指标[4]。本研究彻底打破既往ICU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将ICU各项护理技术分解评价的方法,而是大致根据ICU的护理目标和专科护理技术的特点对ICU护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从而确立ICU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目的是促进专科技术的发展。如无菌操作基本贯穿于在各种ICU临床护理实践,但如果将ICU无菌操作割裂开来进行评价,由于涉及面广且缺少针对性,将无法体现ICU护理专科技术的整体效果。而如果我们选取预防中心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等专科护理技术为评价指标,那么无菌操作仅仅是专科护理集束化措施的一部分,但是无菌操作在任一专科护理中被赋予了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第2篇:评估指标范文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集聚区作为现代商务产业的核心聚集区,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运行环境,如北京的CBD及金融街,上海的陆家嘴等都有金融聚集现象,其实国内其他城市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金融集聚,只是程度不同。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内金融集聚发展、地区间的经济金融合作,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指标对每个地区的金融集聚度进行评测,从而为地区建立或发展金融集聚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

金融集聚区为有效参与区域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平台,它的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来自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聚焦。但是,金融集聚区的形成对区内产业发展度有很高的要求,集聚区所在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商务氛围是区域内商务、金融枢纽、信息控制等功能实现的先决条件,高端的信息网络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城市达不到此类要求的。本文在剖析金融集聚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城市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从量化的角度为我国金融集聚区创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参照。

一、金融集聚度分析方法概述

(一)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的一种方法。实证分析一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具体分两类:

1.测度金融经济发展度。通常用来测度金融增加值、金融总产值等指标在不同地域的均衡和差异情况。主要包括:等费用曲线、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集群指数、集中度指数等方法。

2.构建指标体系。例如,选取多个指标,构造衡量金融集聚度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具有不同的权重,用多个指标的加权和代表金融集聚度。主要包括:雷达图法、集群竞争力评估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等。

(二)定性评估

定性研究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没有或缺乏数量分析的纯定性研究,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较浓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定性研究。针对金融集聚的定性评估方法主要是产业集聚中三种方法:1.波特的“钻石模型”评估法;2.区位竞争模型评估法;3.不完全竞争模型评估法。

二、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一)评估指标的选取及权重的确定

我们采用定量分析的第二种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选取能代表地区金融集聚度的指标,进而从不同城市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城市金融集聚度进行分析。按以下原则选取指标: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全面性。

综合有关金融集聚区文献所选指标,全面考虑各指标出现的频率和可获得性,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政府实力、金融实力、社会环境6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来对金融集聚度进行量化分析 (见表1)。

金融集聚度评估指标

经济实力人均GDP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科技实力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人员科研课题数科教财政支出发表科技论文数

文化实力文盲率*高等教育人才互联网入户率文化产业产值比例

政府实力财政收入财政支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政府影响力

金融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业产值比重金融从业人员数年末居民储蓄存款总额

社会环境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社会服务设施覆盖率每平方公里SO2排放量*

注:带*的指标表示该指标是逆向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对应二级指标越差。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北京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研究》自行整理得出

(二)目标函数的确定

首先按照上述指标确定指标标准值;然后对单项指标进行计算,指标计算值按其极性正、负相应取+、-;将指标计算值除以标准值标准化后生成无量纲的相对数,该相对数一般介于0-1之间;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再进行加权平均。若以 IFCE 代表某个目标城市金融集聚综合评价值,则一定时期某区域金融集聚状况的综合评价公式为:

三、对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金融集聚区的启示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城市的行政级别可能不相同,如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不同的城市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的处在集聚起初阶段,有的处于集聚成熟阶段。处于不同行政级别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城市,在集聚度上的可比性较差。因此,在进行金融聚集度评价时,应将处于同一行政级别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城市进行对比,这样的比较才能对金融集聚区的设立和推进具有指导意义。

在确定设立金融集聚区标准时,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一是采用国内类似城市的最高水平值;二是采用国家或地方制定标准的上限;三是参照发达国家类似情况城市的相关标准;四是向专家咨询。

如果某地区综合评价值(即IFCE)达到设立标准,还应确定出二级指标评价值,这样各个城市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在整体满足创设金融集聚区的基础之上,重点发展自己的特长部分,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科技实力指标值较高的城市在满足综合评价指标值条件下可以重点发展科技金融集聚区,例如中关村科技金融区;文化实力较高的城市可以重点发展文化金融集聚区,例如“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意产业集聚区。这样,各大城市就可以参照指标值看到自己在全国中金融集聚的实力,从而可以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设立金融集聚区,设立什么样的金融集聚区。为我国以后系统研究金融集聚区建立了一个可量化的平台,进而向可操作、可调控的认知方向做出努力。(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资助。

参考文献:

[1]任英华,姚莉媛.金融集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理论新探,2010(11):32-34.

第3篇:评估指标范文

1重大项目评估论证程序

根据重大项目的内涵与特点[5],借鉴一般项目的管理经验,中央主管部门重大项目评估论证主要围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等技术资料展开,其中对项目建议书重点进行立项决策评估,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则强调评估论证分析。各论证阶段具体内容如表1。

2重大项目评估论证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综合性、系统性、代表性等指标选取原则,从重大项目内涵出发,本研究建立由立项决策评估与评估论证二个层次评估论证指标体系,其中立项决策评估由门槛指标和评估指标共同组成,评估论证由评估指标组成。

2.1立项决策评估指标

2.1.1门槛指标门槛指标指满足立项决策评估所必须具备的指标,若其中任一项不能满足,则项目无法立项,不再进入下一阶段评估过程,指标见表2。

2.1.2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指根据重大项目实施目的、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所筛选的能够反映影响重大项目立项决策的各类指标,包括规划目标、整理条件、生态环境、实施保障等四个层次,具体因素集见表3。

2.2评估论证指标体系评估论证是在立项决策评估的基础上,根据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阶段的任务、要求及国家相关政策,从工程建设方案、工程项目布局、项目估算、效益分析、实施方案、实施管理等六方面筛选出各类评估论证指标,具体因素集见表4。

2.3评估论证综合评价根据重大项目的特点,其综合评价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划分评估论证阶段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评价步骤上,首先,进行评价指标标准化转换。各评价指标因为性质不同,具有不同数据类型和量纲,各指标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在综合评价前必须把这些指标按某种效用函数归一化到某一无量纲区间。数据标准化通常采用向量归一化法、线性比例变换法、极差变化法、标准样本变换法等方法。其次,确定指标权重。从数学变换的角度,评价对象是由评价指标组成的高维空间点集,综合评价模型就是一种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评价过程要求这种映射尽可能的反映评价对象在原高维空间中的分类和排序信息,而指标权重的合理确定是这些信息的具体反映[6]。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包括基于决策者的经验与偏好,通过各指标属性进行比较而赋权的主观赋权法(如Delphi、AHP等)和基于各方案相应各属性的数据而确定权重的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物元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等)。最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作为评价函数求取综合评价结果。

第4篇:评估指标范文

摘要: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应在科学性和实用性两个总体原则的指导下,遵循三个具体原则:明晰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较强的可操作性。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主要由产品与创新开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五大要素构成。由能力与绩效的辩证关系,可建立与五大要素相对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市场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化的营销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市场营销竞争力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基础,而市场营销竞争力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已经发表了不少文献资料,但至今尚未见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在现有的市场营销理论和企业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以求抛砖引玉。

一、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科学研究中实证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两个总的指导原则,一个是科学性,另一个是实用性。为了满足这两个指导原则的要求,在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明晰而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理论在继承现代市场营销学的以管理为导向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市场营销经验和教训,从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思想。其中,核心的营销理论思想主要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定位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逻辑一致性和内容完整性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和指导意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以及关系营销理论,不仅体现了企业市场营销的价值观,而且揭示了市场营销竞争的真谛。企业之间的市场营销竞争,实际上是不同企业所提供的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通过提高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和服务价值构成),降低顾客总成本(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构成),实现与企业利润目标相匹配的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是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顾客满意理论和关系营销理论都是以留住老顾客、培养顾客忠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的营销理论。顾客满意理论在研究顾客满意心理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次、多方位实现顾客满意的方法。关系营销理论从系统论、价值论和过程论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处理好与众多利益关联方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而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则最直接而精僻地指明了获取营销竞争优势的方法。定位理论阐述了在广告泛滥、信息爆炸、消费者心智对信息的有效负载量有限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营销环境中,通过对产品、品牌和企业进行巧妙设计并赋予其一定的特色,为它们树立一定的形象,从而使它们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位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实现“商品到货币惊险的跳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之所以是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柱,主要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企业通过合理的营销组织结构深入了解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消费者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营销传播的统一信息和核心创意,协调运用多种传播形式,长期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即促进销售,创造和提高品牌价值,建立和巩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的良好关系。上述理论都围绕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交换,本质——需求管理,以及最终目标——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原则和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客观性和可证实(证伪)性,关键在于其能否获得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经验证据的获得与处理,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资料的支持。在正常的竞争性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遍适用性。为了证明和获得这种普遍适用性,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按照行业和企业规模进行合理抽样,在样本企业的市场营销评价实践中反复应用和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补其所缺,增其所益。

第二,典型个案的佐证。在作为调查和应用总体的企业中,选取若干企业进行典型调查,结合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深入分析它们在市场营销管理的所有环节和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分析各个评价指标与企业各种营销努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验正、修订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第三,矛盾个案的合理解释。对于已经建立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对矛盾个案进行合理解释,不仅是为了捍卫该指标体系的权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项工作既是检验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步骤,又是修正乃至重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线索。因此,对矛盾个案的解释工作,其所真正捍卫的不是现有的营销理论和指标体系,而是市场营销领域中认识的真理性和真理的发展性。

3.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我们对可操作性的理解是,建立起来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兼具行动上的可行性和价值取向上的实用性。前者表现为评价指标的可观察性和可计量性。后者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指导性。因为可以观察,所以可以记录并形成连续而全面的比较客观的资料;因为可以计量,所以可以比较精确地评价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状况。通过对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结构分析以及动态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准确而及时地发现企业市场营销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帮助预见企业市场营销的机会、问题和挑战,为企业市场营销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1.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产品创新与开发离不开技术创新,但是只有当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和人的本性相吻合并具有区别于竞争者的优势时,产品创新和开发才能成功。因此,简单地说,产品创新与开发的能力,本质上是企业运用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战略驾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方向和速度的能力。

(2)质量管理能力。质量分为工程导向的质量和市场导向的质量。前者是指产品符合技术要求和规范的程度,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定义;后者则不仅意味着质量是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特征的集合体,更强调产品或服务要具有满足现实或潜在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定义。我们从后者的定义出发来理解质量管理能力,即它是根据顾客的需求、要求和期望来塑造和控制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使它们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满意与利润增长相统一的能力。

(3)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如果说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的主要是产品力的话,那么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则主要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形象力。各种品牌在市场上的力量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品牌资产越高,则品牌忠诚度、名称认知、可觉察质量、品牌关联及其他资产如专利、商标和渠道关系等状况就越好。高度的品牌资产能为公司带来大量的竞争优势,尤其是非价格竞争优势。在企业之间产品的技术、功能和质量差异日益缩小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化创造差异化优势,是市场营销竞争中的一种战略投资和必然趋势。品牌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并提高品牌价值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营销传播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配合质量、服务和承诺,营销传播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连续不断的双向沟通,逐渐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在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品牌管理能力与营销传播能力应归为同一大类。

(4)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供应链是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经销商和最终顾客之间的供需关系形成的价值增值链或价值让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分别以一定的成本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现代市场营销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已经扩展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所准备的提供物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要看该提供物的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是否能够在与供应链利润目标相匹配的情况下最大化。对供应链的优化整合管理,旨在提高整个供应链提供物的顾客让渡价值。销售管理不仅包含对分销渠道的管理,还包括对销售的组织、人员、服务和过程的管理。从顾客价值的传递和商品价值的实现来看,供应链管理不仅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品力,而且与销售管理一起,共同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销售力。

(5)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服务可能与有形产品相伴,也可能单独被提供。服务具有许多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服务是一种表演,服务人员就是“演员”,顾客就是“观众”,因而服务是“演员”与“观众”之间动态的互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服务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顾客关系的管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结合,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面向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市场营销解决方案正在迅速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主张企业经营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只有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从概念变为现实。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商务模式。对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考察,是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2.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能力决定绩效,绩效反映能力,一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是与一定的市场营销绩效相对应的。本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市场营销各个方面的绩效来判断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同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相对应,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五大类:

第一大类: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R&D投入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成功率、新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销售额占全行业新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年均投资收益率。

第二大类: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产品质量合格率、产品质量优良率、由质量改进投入带来的效果增长率、产品质量口碑优良率、产品性价比满意率、消费者满意的功能项数占产品全部功能项数的百分比。

第三大类: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主力品牌知名度、主力品牌美誉度、名牌数量占企业全部品牌数量的百分比、名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每万元营销传播成本带来的销售增长率、新品牌推广成功率、品牌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百分比。

第四大类: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采购品品质优良率、采购品准时供货率、产销周转率(产销周转次数与全年月份数的百分比)、产品产销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利润占有率、销售回款率、销售利润率。

第五大类: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服务营销培训时间占企业培训时间的百分比、服务销售占产品实体销售的百分比、服务增值占全部服务成本的百分比、顾客回头率、顾客满意率、顾客忠诚度(铁杆忠诚者和摇摆忠诚者占全部现实顾客的比率)。

3.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每一个大类指标所包含的各个具体指标在该大类中的权重,第二个层次是各个大类指标在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中的权重。为了使指标权重更贴近实际,可以用两种基本方法加以确定、调整和改进:(1)综合意见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专家和各个企业不同方面管理人员的意见,然后加以综合,从而确定并调整指标权重。(2)实验法:一是横向对照实验法,当两个企业起始条件基本相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一个企业保持不变,而另一个企业改变某一个营销竞争力变量,从两个企业营销绩效的差别中确定某个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二是纵向对照实验法,在一段时间内,改变某个企业的某一个营销竞争力变量,同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根据企业营销绩效的改变程度来确定和调整某个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

4.时间尺度及评价指标的计算

数据及评价指标所代表的时间尺度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等级,1年及1年以下为短期,1年以上5年以下为中期,5年以上为长期。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计算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计算每一大类指标的分值,其计算公式是:

Ct=αm。Smjm=1=α1.S1+α2.S2+α3.S3+……+αj。Sj

上式中,Ct表示第t大类指标的分值,α1表示第t大类指标中第一个指标的权重,后面以此类推;S1表示第t大类指标中第一个指标的实际数值,后面以此类推。

然后计算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分值,其计算公式是:

C=βn。Cnkn=1=β1.C1+β2.C2+β3.C3+……+βk。Ck

上式中,C表示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的分值,β1表示第一大类指标的权重,后面以此类推,C1表示第一大类指标的分值,后面以此类推。

5.评价指标的比较

纵向比较:以过去某个时期为基准期,分别考察企业现期各个具体指标、各大类指标和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相对于基准期的进步率(提高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进步率=现值分值-基准期分值/基准期分值×100%

横向比较:以同业平均分值或平均进步率为基数,以及以竞争对手的分值或进步率为基数,从具体指标、各大类指标和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三个层次考察企业的相对优势(劣势)率。其计算公式是:

相对优势(劣势)率1=企业数值-同业平均数值/同业平均数值×100%

相对优势(劣势)率2=企业数值-竞争者数值/竞争者数值×100%

应当说明的是,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计算出来的数值有正数、零、负数三种可能性,分别代表进步、持平和落后三种状况。

6.发现问题和机会,提出决策建议

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其价值就在于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计算和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市场营销的问题和机会,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尤其以下三个方面千万不可忽视:

(1)发现水桶效应中的“短板”,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根据水桶原理,在市场营销竞争中,当企业在其他方面与竞争对手差距很小,而只在市场营销的某一个方面明显薄弱时,那么这个方面就是妨碍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根据需求、竞争和自身条件,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以合理的代价弥补“短板”,乃至变“短板”为“长板”,从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尽快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预见企业生存的危机和挑战,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在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的某些重要指标向着接近或低于自身的历史平均值或行业平均值的方向下滑,那就很可能表示企业即将遇到比较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向企业高级管理层发出预警信号,督促企业领导者进行战略反省,并“求医问诊”,及时根治企业病症,摆脱危机,增强企业“体质”,迎接挑战。

(3)预见增长的潜在“亮点”,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方向。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不可能在市场营销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所有方面成为第一,因此,对于每一个竞争参与者来说,通过差异化的创新而带动经营业务的良性增长,其可能的空间是十分宽广的。通过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可以发现每一个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然后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条件,对企业市场营销的领域、对象、产品(业务)和经营特色进行最佳定位,从而创造并保持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的顾客。从这个意义上说,应用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预见增长的潜在“亮点”,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方向。

三、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根据前面所述的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有以下两条基本途径:

第5篇: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指标分析法 纳税评估 应用分析

2005年颁布实施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时,要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并参照评估指标预警值进行配比分析。随文件下发的《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和《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成为基层税务机关建立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评估工作的主要参考蓝本,指标分析法在纳税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纳税评估工作推进,其成效日益降低。这种状况与纳税评估指标设置不给力和预警值测算不科学有密切的关系。

一、纳税评估指标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人申报数据情况影响纳税评估指标的设置

1、涉税报表申报时间口径不一致,致使部分纳税评估指标无法使用

纳税评估指标所需数据主要取自各税种申报表和财务报表。根据《税收征管法》和各税种实体法规定,纳税人需按月报送流转税申报表。作为申报资料之一的财务报表依据《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20号)第八条规定原则上按季度和年度报送。流转税申报表与财务报表报送时间口径不同,导致各报表数据的时间口径不同,数据间不具有可比性,致使部分纳税评估指标因无法取得同一时间口径的数据而不能使用。

2、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无法满足纳税评估的需要,导致部分指标无从取数运算

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报表项目由若干会计科目汇总而成,如纳税评估指标所需的重要数据之一“原材料”,与“包装物”“库存商品”“低值易耗品”几个科目汇总填列在“存货”报表项目里;其次,报表项目只填列期初、期末余额无借贷方发生额,而发生额才反映纳税人当月生产经营情况,是纳税评估指标需采集的重要数据。上述缺陷使得纳税评估部分指标无从取数运算、无法发挥其作用。

(二)纳税评估指标形式单一,易纵

税务部门所采用的纳税评估指标一般为分子分母相除的相对数形式,这种形式的指标,在分子分母同增同减的情况下,计算得出的数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若仅仅关注计算结果,会忽略分子分母自身绝对数隐藏的异常情况。更重要的是相对数形式的指标存在被人为操纵的风险,如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纳税人可以通过调整本期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主营业务成本的数额,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之内,掩饰其成本或费用的异常,也就是说这类指标容易被纳税人利用做“反评估”。

(三)纳税评估的指标宽泛,缺少针对性

在构建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时,各地税务部门利用已有数据尽可能多地设计指标。如某国税局设置70多个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原因是指标设置过于宽泛,没有结合行业风险点设置指标、没有结合税收政策风险点设置指标,缺少针对性。这些宽泛的指标只能监控到浅层次、普遍性的问题,而非纳税人特有的深层次的问题,评估结果不可能令人满意。

(四)纳税评估指标“各自为战”,疑点指向不清

当前所用纳税评估指标共同特点是多而单。多是指数量多,单是指每个指标单独使用,其疑点提示大同小异。如《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中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指标,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其疑点提示均为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同时《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中的所得税税收负担率、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三个指标,若低于预定值,其疑点提示也均为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上述五个指标预警提示非常相似,没有必要同时设置和使用。另外,疑点提示毫无特点,涵盖了企业所得税偷漏的所有可能形式。

二、预警值测算存在的问题

预警值是指标分析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所设置的评估指标状态的标尺,也是判断纳税人在指标指向的业务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的标尺。尽管《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已经明确了“测算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区、规模、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税种等因素,考虑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纳税人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但是,当前预警值测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行业内全部纳税人均参与预警值测算

预警值测算,其选用的样本至关重要,这些样本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否则,测算的结果难以让人信服。据笔者调查,很多预警值的测算是行业内所有纳税人不区分规模、不考虑纳税遵从度全员参与的,其准确性必然受到影响。

(二)纳税人所属行业鉴定不准影响其准确性

税务部门依据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时填报的经营范围,划归其所属行业,参与该行业预警值的测算。若纳税人经营范围简单,行业鉴定正确,测算出的预警值会更有效;若纳税人经营范围复杂或经营范围发生改变未及时通知税务部门,行业鉴定错误,在此基础上测算出的预警值必有偏颇。税务管理中发现后一种情况大量存在,主要是纳税人办理登记时,填报多种经营活动,当主营范围变动时,不必办理变更登记。

第6篇: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权重;内涵

高校实验室的水平对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实验室的工作水平,是反映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实验室的评估是评估高等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实验室,为了完成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人员、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等。这些条件是完成实验室基本任务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不同层次学校是否具备办学条件的重要标志之一。管理水平对是否能发挥物质条件的作用有重大影响,相同的条件、不同的管理水平将产生不同的效果。条件的完善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实验室工作的最终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直接影响。

一、实验室评估的目的

1.通过评估,客观评价一个学校实验室的水平,为加强对实验室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提供依据。

2.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管理改革和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3.加速实验室建设,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教学基地、科研基地。

4.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

5.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办出特色。

6.有利于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制定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性,是指评估指标能否体现高校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服务的方向。能否解决通过科学管理,达到少花钱多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等这些带方向性的问题。

2.客观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当比较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利用一些公认的社会评估的成果。

3.可测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当尽可能地量化,恰当地确定各项指标的量标与权值。

4.简易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应力求简化,切忌繁琐,努力做到简易可行。

三、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

从实验室工作的内容和实践出发,整个指标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实验室总体评估;第二层次是基本条件、管理水平(即过程)、实际工作成绩(即目标)三类指标。

1.基本条件评估。包括人、财、物。人指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财指经费,物指仪器设备实验器材。评估的具体内容为:实验室建筑面积,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总值,单价在二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台件数、金额数,仪器设备费及占教育事业总经费的百分数,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包括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职称、年龄、结构以及占学生和教师总数的百分数等。

2.管理水平(即过程)评估。包括管理水平的科学化、高效化程度。评估的具体内容为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提高,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占其全部工作的百分数,担任实验室正、副主任的人员结构,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室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健全等。

3.实际工作成绩(目标)评估。指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实验开出率,仓库中器材设备的周转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实验设备及实验装置的改造、自制和维修台件数和金额数,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社会服务效益等。

基于上述思想,高校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条件条目”、“管理条目”和“目标条目”。三者相对独立。它们所包含的二级、三级指标内容如下表:

四、评估指标体系中条目的权重、内涵及操作

1.权重值的确定

在同一级中,各条目的地位、作用不同,相对重要性就不同,故它们之间有一个权值分配。确定权重值,是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方法要由同行专家依据一定的原则权衡提出权值,并经主持评估的教育行政部门审定。一般在确定权重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在同一级内不同条目权重值在体现其地位、作用和相对重要性的同时,应体现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如当前正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过程条目中,有关实验教学改革的条目,在目标条目中,有关学生实验能力的条目,权重值应该大一些。此外,为了强调发挥大型设备的作用,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在目标条目中,有关实验技术研究成果的条目,权重值应该大一些。

(2)对象性原则。同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因学校性质不同,学校层次不同,评估范围不同,在同一级中的部分条目,其权重值应有所不同。如实验开出率对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应取不同值。目前,我国已有的千余所高校,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重点院校;二是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主要是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的一般院校;三是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各校所处层次不同,承担任务不同,原有基础不同,得到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扶持程度不同,实验室建设目标也就不同。

遵循上述原则,对同一级若干条目排定相对重要性顺序,然后给定权重值。

2.条目内涵

条目内涵是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内涵指这一评估条目确切的含义和所包括的内容。它是制定评估标准、设计实测方法和量化方法的依据。设计条目内涵,应简明、确切,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实测和量化的可能性。如实验教学文件这一条目,系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研究这一条目系指评估期内实验教学改革经验、总结、报告和实验教学研究数,以及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人均报告和论文数。

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条目内涵是法规性的文件,应按上述原则,在评估进行前经过讨论定出细则性的说明,同时标定其权重值。

3.规定实测方法、量化方法及评估标准

在条目内涵明确之后,即严格按照内涵规定的范围和内容,根据条目的不同性质,分别设计实测方法和量化方法。只有科学的实测方法及量化方法,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评估条目的实际状况。有些条目比较直观,有些条目要科学地反映它的实际状况则需要作一些研究工作。例如,如何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实验能力,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和功能开发率等等。

对于评估过程的数学处理,则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一次量化指标,如实验开出率、仪器设备利用率、完好率等等。其他为二次量化指标,其处理过程为:先由评估人员按要求分等次给分,如好、较好、―般、较差等,然后换算成百分制区间,取其对应区间的最高值,用模糊数学进行运算,得出评估分值。

第7篇:评估指标范文

关键词:配电网、评估、负荷组、目标网架

中图分类号: TM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用电需求越来越大,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把握区域配电网的整体情况,分析查找出现有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国内配电网相关技术规程为基础,借鉴英国《供电安全导则》ER P2/6,建立了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从10千伏配电网网架、线路运行情况、负荷组、设备、380伏配电网等多个方面对配电网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为配电网规划和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1 国内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1.1 国内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大多参照《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1(Q/GDW 156—2006)的相关规定来制定,其中涉及到配电网安全可靠性的部分用“N-1”准则做了一些规定,对于“负荷大小”、“停电时间”、“修复时间”的定义较为模糊,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不同的执行单位和执行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依此而制定的目标与标准体系缺少客观性,可操作性不强。

1.2 国外评估指标体系

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发源地和传统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既具有深厚的产业发展底蕴,又能够代表近现代企业管理的国际主流。英国电力委员会制订的“《供电安全导则》ER P2/6”(ENGINEERING RECOMMENDATION P2/6,工程推荐标准P2/6,即英国配电网电力可靠性标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结构性、实效性等方面优点,强调在电网投资和供电可靠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英国《供电安全导则》ER P2/6是英国电网规划和运行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监管方的安全标准规定。这个文件既适用于配电网,也适用于输电网安全可靠性校核。ERP2/6标准核心思想为:以最终客户的供电可靠性作为规划目标,将系统安全性与客户负荷大小相关联,按照负荷组大小划分级别,用“N-1”和“N-1-1”法则作为衡量手段,给出了各级电网所应达到的不同安全和可靠水平。

1.3 国内外评估指标体系比较

与英国标准ERP2/6相比,《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需要在突出防欠投资和过投资作用、进一步量化和精确化、结构进一步协调等方面优化改进。具体比较如下:

1、英国标准区别了大小负荷组,提出了下级转供负荷的具体要求,从实质上对电网结构层次进行了规划,促进了下级电网支撑上级电网。《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标准结构性并不太明显。

2、英国标准使用有条件的“N-1”准则,负荷越大要求越严。《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参照输电网标准提出了层层“N-1”要求,可能导致整体规划建设标准和投资上升。

3、英国标准通过对负荷恢复时间相关要求的精确描述,从实质上对二次系统的功能目标和适用场合都提出了框架要求。《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标准没有相关的量化规定,对二次系统的要求不够明确。

4、英国标准的量化准则较多,例如负荷组、恢复时间、损失多少负荷等概念提出。《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标准中使用“部分负荷”、“规定时间”等描述,没有量化,可能带来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5、英国标准不使用容载比指标,《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使用容载比指标对整体变电容量进行宏观描述。容载比指标一般适用于经济高速增长期,是用作描述变电站布点和变电容量总量及帮助控制投资的宏观指标。容载比不是生产运行指标,不能用来决策具体方案。

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国内配电网相关技术规程为基础,借鉴英国《供电安全导则》ER P2/6,从10千伏配电网网架、线路运行情况、负荷组、设备、380伏配电网等多个方面建立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不片面追求指标的全面化,而是选取配电网核心指标构建反映配电网核心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指标体系。

1、10千伏配电网网架指标:网架结构、供电半径、导线截面;

2、10千伏线路运行情况指标:线路负载率、线路N-1校验、负荷转供能力分析;

3、负荷组指标:负荷组N-1校验;

4、10千伏设备指标:环网柜、开闭所(开关站)、配电室、柱上台变、柱上开关、无功补偿;

5、380伏设备指标:380伏网架、380/220伏线路、380伏配电设备。

3 配电网评估

3.1 评估目的

以最大可能提高供电可靠性为出发点,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10千伏及以下电网现状评估,查找不满足标准的情况,为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1、定性分析:对照目标网架和线路分段的要求,分析10千伏网架结构是否满足农村区域目标网架要求、分段是否合理,找出网架结构、分段数不满足标准的线路。

2、定量分析:引入ER P2/6标准中负荷组概念,对照线路分段要求将10千伏线路细分为负荷组,针对每个负荷组进行“N-1”校验,找出不满足要求的负荷组。

3、10千伏其它方面评估:对照标准,找出10千伏线路供电半径、导线截面、负载率、负荷转供能力、“N-1”校验以及10千伏配电设备等方面不满足标准的情况。

4、380配电网评估:对照标准,找出380伏网架结构、导线截面、配电设备等方面不满足标准的情况。

3.2 评估流程

第1步,收集线路名称、联络线路、主干线长度、导线型号截面、负载率等,调度系统获取线路负荷数据等基础数据。

第2步,统计分析基础数据,分析和评估10千伏网架结构现状、10千伏线路运行情况、10千伏设备现状和380伏配电网现状。

第3步,从生产PMS系统获取10千伏线路单线图,将10千伏线路单线图简化为10千伏线路结构示意图。

第4步,在10千伏线路结构示意图上合理划分负荷组,在分析各种可能的负荷组划分方案后,选择其中一个最佳分组,统计负荷组内装接容量、配变台数、联络线路等。

第5步,对负荷组进行分析评估,同时对线路分段中的重要用户进行单独分析。

第6步,得出评估结论及规划建议。

3 结论

配电网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配电网现状评估的顺利实施,全面分析配电网现状的同时,查找出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给出对应的规划、改造建议,从而使得后续的配电网规划工作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规划方案和项目。

第8篇:评估指标范文

自英国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创意产业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对一国或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描述似乎并不难,难的是对创意产业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以及对未来趋势作科学的预测。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创意体系的研究。目前为止,以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专家查理·佛罗里达在2004年与人合作完成的《创意时代的欧洲》报告中所采用的“欧洲创意指数”最为典型。

“欧洲创意指数”主要有三方面指标构成:“欧洲人才指数”、“欧洲技术指数”、“欧洲包容性指数”。

“欧洲人才指数”包括:创意阶层指数,即创意从业人数占整个从业人数的百分比。比较而言,美国拥有最高比例的创意人员,接近30%,比利时、荷兰、芬兰紧随其后均超过28%。除上述各国外,还有英国、爱尔兰和丹麦,这些国家的创意产业从业人数均超过蓝领工人数。人力资本指数,即25-64岁人群中拥有学士或以上学位的人数比例。科技人才指数,即每千名工人所拥有的从事研究性工作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一般而言,创意阶层指数最高的国家,人力资本指数和科技人才指数这两项也相应的比较高。

欧洲技术指数包括:研发指数,即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创新指数,即每百万人拥有的专利申请量,高科技创新指数,即每百万人拥有的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以及航空等高科技领域的专利数。“欧洲技术指数”评比结果表明,瑞典和芬兰在这些欧洲国家中最高,仅次于美国。其次是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

“欧洲包容性指数”包括:态度指数,即主动或被动宽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价值指数,即一个国家将传统视为反现代的或世俗价值观的程度,这类指数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得出,其中包括对上帝、宗教、民族、权威、家庭、妇女地位、离婚、堕胎等的态度。自我体现指数,即代表一个民族对待个人权利和自我体现的重视程度,该指数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得出,包括对自我体现、生活质量、民主、科技、休闲、环境、信任、政治异议、移民、同性恋等的态度。

“欧洲包容性指数”评比结果表明,最宽容的是西班牙人和瑞典人;自我体现指数最高的分别是瑞典、荷兰和丹麦,均高于美国。综合“三T”指数得出评比结果为:瑞典是最有创意的一个国家,其次为美国。

虽然“欧洲创意指数”是理查德·佛罗里达对城市创意评估指标的改进,但关于“欧洲创意指数”的评比仍是基于静态的比较。如果放到一定的时间段内看各个指数的增长情况,则可以得到“欧洲创意趋势指数”。

不难看出,瑞典、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已有赶超英国、德国等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之势。爱尔兰、意大利等“新起之秀”已有奋力猛追之势。

香港创意指数研究主要是参考国际通行的城市竞争力指数和欧洲创意指数,且综合香港特区教育、科技的概念等多方面实际情况提出了香港创意指数。包括创意成果、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指数等5个方面。

内地方面,上海率先制定了城市创意指标体系,这也是国内首个城市创意指数。国家层面上的创意评估指标体系尚属空白。

我国建立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指标对决策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指标是简洁有力的信息,让决策者得以去检测与评估其政策以及该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影响,而且,指标的建构有助于政策的参与者达成共识,确定政策的目标,进一步则可以了解到政策推动之后的优缺点所在。以研究“创意城市”知名的英国学者CharlesLandry强调,创意产业的推动少不了评量指标,因为指标让人必须正视问题,要求反思与不断思考,激发创意。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转换时期,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很多大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建立“创意城市”“创新城市”。创意产业是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相互融合在加之“创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是所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为国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而在我国,国家既没有出台一套宏观的、系统的规划政策为之护航,也没有相应的专门机构为之领航。正是由于我国没有权威的行业分类界定和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创意产业的现状还无法进行客观准确的把握,无法对其未来的趋势作科学的预测,从而影响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因此,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创意产业分类指标和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与现行的指标分类对接,针对创意产业的产值贡献、产业布局、增长速度、发展焦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全面把握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态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创意产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创意产业蕴涵着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客观差距,导致其对创意产业认识和发展程度都有很大差别。

针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认为首先建立全国统一的总指标体系,然后结合各地区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拔出发展重点指标,本文建议总指标体系应包含下列7项:产业规模指标、科技研究与发展指标、人力资源指标、文化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政府投入指标以及竞争力指标。

各大指标体系具体细分为:

(一)总指标体系

该体系具体包括:

产业规模指标:总产值,年增加值,从业人员总数,文化事业规模,年成长率,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例,创意产业值占GDP的比例,创意产业人均GDP的比例。

科技研究与发展指标:研发投资金额的总数/增长率,政府对研发部门的投资,民间对研发部门的投资,高技术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值。

人力资源指标:高级专业人员的总人数/比率/增长率,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训练经费的金额/比重/增长率,文教类组织的总数/增长率。

文化环境指标:民众文化消费占总支出中的比重,民众文艺活动参与次数/平均人数,家庭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的比重。

社会环境指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资金利税率,百元国定资产实现增加值,社会安全指数,人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民间创意事业单位的经营自给率,民间创意事业单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额。

政府投入指标:创意事业财政补助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创意事业基建投资额,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奖励资金/金额总数/比重。

竞争力指标:国际贸易进出口指标,华人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亚洲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亚洲以外)全球市场的营收总值/占有率/增长率。

(二)发展重点指标

透过发展重点指标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以及能够了解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具体绩效。

本文认为下列指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以及检测政府政策的绩效:文化创意产业产值,文化创意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研发投资金额总数及增长率,文化消费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国际贸易进出口指标,政府投入创意产业基础建设金额。

创意产业的推动与发展不仅需要清楚的概念,同时也需要客观、可靠的数据。只有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上,创意产业才能在我国各地区蓬勃发展,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潜力。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带来我国文化的繁荣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

2.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

第9篇:评估指标范文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密集的社会子系统,任何公共危机事件都会在高校中形成回应,诱发校内危机事件,致使正常的学校秩序遭到破坏。为了维护学校安全和社会稳定,建立高校危机管理预警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高校各方面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从而提高高校危机管理实效。  

 

高校是人群密集场所,而且在校生多为年轻人,敏感、热情、关注社会、易冲动、人群指向性高度一致。学校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校园是各种危机易发的场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发展,高校规模因迅速膨胀而出现了各种管理问题。再加之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许多社会问题折射到学校,高校危机频发,直接威胁高校的安全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安全稳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大局,所以对高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迫在眉睫。 

1.危机、高校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及前馈控制理论 

1.1危机、高校危机管理概念的界定 

不同学者对危机的定义不尽相同,荷兰罗来登大学危机研究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rosenthal) 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说,危机主要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事件。它可能严重威胁到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这种情况迫使学校管理者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抉择,并迅速采取行动,以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2]。高校危机具有特殊性,它是指在未预警的情况下由高校内外的各种因素所引发的非常事态,是己经爆发的或潜伏尚未发作,对高校声誉、教育教学管理造成严重影响,损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非同寻常事件。关于高校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提出:高校危机管理是有组织、有计划,可持续的管理过程,高校针应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些不同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3] 我们认为高校危机管理是一个常态化的、系统的管理过程,是指深层次分析校内外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建立高校危机管理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对存在的危机隐患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升级。 

1.2前馈控制理论 

前馈控制是面向未来的控制,它是运用不断获得的最新的有关社会运行的可靠信息加以预测,并将期望的社会管理目标同预测的结果加以对照,在出现问题的临界点之前就发现问题,事先制定纠偏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4]。前馈控制具有超前性、易控性、主动性的特点。前馈控制能防患于未然,掌握主动权,避免反馈控制的时滞缺陷。前馈控制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高校的危机信息,建立高校危机管理预警评估的指标体系,监测高校各方面的安全稳定运行状态,对在未来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而提前采取措施。前馈控制是管理层最渴望采取的控制类型,它能避免预期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所以前馈控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理论基础。 

2.高校危机管理评估指标体系 

对高校危机实施前馈控制所依赖的主要工具是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衡量高校危机管理状态的重要标准。根据前馈控制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由群体事件、食品卫生、自然灾害、人身财产、教学管理、网络安全、校园暴力、诚信危机和心理危机等九个模块构成的高校危机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的理论内涵和权重如下: 

2.1高校群体事件指标(权重:12)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发生大规模集会、冲突,甚至对抗政府等群体事件在高校发生的频率。若高校校园内发生类似群体事件处理不及时或不妥当,就可能诱发政治上的不稳定,进而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2.2高校食品卫生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滥用药物、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严重影响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发生的频率。高校是学生聚集的场所,学生之间的接触非常频繁,因此各种传染病、流行病极易在校园内爆发,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 

2.3高校自然灾害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和反映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对高校安全的影响程度。对于难以预测的自然性危机,其安全防范教育是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方面,要把危机意识教育纳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危机应对意识和自救能力,以减少危机来临时的危害。 

2.4高校人身财产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和反映主要由交通事故、火灾伤亡、实验事故、建筑设施等引起的人身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财产安全主要指贵重物品和现金丢失或被盗、抢劫、诈骗等引起的财产损失。人身财产安全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高校肩负着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义务。 

2.5高校教学管理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由于高校自身管理缺陷而引发的学生对抗性过激行为发生情况,主要有:因教师迟到、早退或缺席而引起的学生闹事、罢课;考试中出现的大范围或群体性考试作弊事件;师生矛盾引起的冲突事件等。影响教学安全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在高校安全预防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当进一步探讨教学安全管理问题。 

2.6高校网络安全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包括由于病毒感染、黑客侵入等造成的网络瘫痪、信息泄露;由于学生长时间沉迷网络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发生的情况。校园网络是校园信息传输的平台,必须建立有机的、智能化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以保护校园网络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7高校校园暴力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校园暴力危及到高校安全稳定的程度和所造成高校危机的影响范围。社会的复杂环境开始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暴力倾向,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因此,亟待解决。 

2.8高校诚信危机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和反映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影响程度。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社会公害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信用意识淡薄、契约观念不强、考试作弊、虚假履历、还贷率低等严重问题。 

2.9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权重:11) 

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程度。因各种心理疾患引发的自杀行为频繁发生,有调查结果表明,1/4的大学生需要精神卫生服务,l/l0的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症状,急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因此高校的安全稳定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指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严格遵循指标遴选的标准,特别是对新增指标的遴选;二是指标量化要合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是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指标权重和指标的构成,使前馈控制制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rosenthal uriel,charles michael t.,ed.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89 转引自薛澜等.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5. 

[2]耿申.学校危机管理:灾难中生长的智慧[j].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