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经济科学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科学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科学发展

第1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模式创新 对策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应当是基于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其模式的创新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同自然资源、传统文化、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制度等因素紧密结合。所以,各级政府在发展县域经济上,应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尊重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愿望,特别是在政策上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繁荣发展在完善市场体系,优化配置资源,扩大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要进一步明晰民营企业产权,探索走“增量改革”的路子,激励激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加快企业法人结构合理化步伐,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政府应放宽对民间资金的限制,采用降低门槛、公平税负、优化服务等综合措施,激活民间资金向产业资本转化,实现推动县域经济的驱动力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这样不但能有效地遏止内资外流,还能改善当地的市场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纳作用,极大地推动县域招商引资工作,畅通、激活生产要素流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转变。

二、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只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县域内民营企业发展,使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效组合,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锚定企业家这种稀缺资源,在教育培训、人才引进、优化环境和创新机制上下工夫,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企业改制成功与否的核心和关键是产权改制是否彻底,温州等县域经济发展快速的地方,其成功之处都突出表现为通过比较彻底的产权改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构建优势突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整体格局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挖掘县域资源的稀缺性和体现主导产业的差异化。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上不能强求一致,要着眼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县域比较优势,培育支柱型、财源型产业,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在资源优势中挖掘特色,在地工产品中培育品牌。要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县乡”建设,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极力规避县域产业同构现象。中西部地区的县市要主动出击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质企业。要按照各自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能源开发、重要原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建设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防治环境污染,加大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走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利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和资金支

持,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

长远发展打造坚实的硬环境。

四、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全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促发展

一方面,要有的放矢招商引资。必须全面掌握县域资源情况,并且对经济环境和市场动态有清醒认识,通过深入思考,寻找符合县域实际的发展方向,从中谋划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招商引资的本质是资本运动,核心是互利共赢,前提是价值交换。要深度开发县域资源,赋予他们交换的价值。要认真研究发达地区的资本流向和产业转移动态,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文章,充分、集约、创新性地利用好县域资源优势,精心筹划招商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精确性、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凭借人才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不仅是软硬件的博弈,更是人才智力的较量。要把开发人才资源、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作为县域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通过外挂、上挂、选送学习、开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招商人员专业素质和招商队伍工作活力,打造一支懂政策、能吃苦、甘奉献、善攻坚的招商引资队伍。

五、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要以省直管县改革为契机,促进各种经济和社会管理权下放,增强县级政府调控能力,调动县级政府积极性,通过分权化改革的方式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一方面,要把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继续推动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减少财政管理层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中央、省对县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财力。另一方面,要把金融体制改革作为配套措施。稳步推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深化全国范围的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县域实体经济。要加快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让民间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要鼓励和引导金融工具创新,在民间借贷比较普遍的地区,可因势利导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等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吸纳用活民间资本,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扩大县级金融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和信贷投放规模,提高县级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要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模式和质押方式,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加大对信用良好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六、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培育科学发展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社会生产中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是事业发展和创新的本源,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出一流的业绩。一方面,必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吸引外部智力资源,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同县域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向县域企业集聚,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县域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大力支持人才工作,明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这些人才在工作、学习、生活上有哪些需求,切实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这些人才来得了、留得住、有作为。

参考文献

第2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当前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人员的文化层次不高,以甘肃为例平均百个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仅有3.2人,他们的专业素质都比较低,由于产业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人员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只能从事比较简单、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工作,限制了劳务经济发展的深度。二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往往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他们生活条件恶劣,工作艰苦,拖欠工资的事情经常发生,他们最基本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发生这些事情后他们没有合理的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加上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一般比较低,他们不会用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经常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近年来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三是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设施、场地和相应的师资力量;四是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培训的农民工所掌握的技能水平有落差,经过短期、“快餐式”培训的农民工很难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据统计2007—2008年,全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村劳动力只有4.92万人。劳务人员外出一般不会提前考虑干什么工作,而是先出去再说,缺乏目标,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寻找先机。

加快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

加快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不但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总体规划,通过建设新兴城镇,形成合理的区域分流,使其纳入有序、稳妥的转移,而且要改革现有行政体系,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劳动部门管辖,发育劳动力市场,以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在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前提下,形成合理的产业分流,以减少再就业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矛盾,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预警机制也是促进甘肃省劳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强化素质意识,引导农民多渠道、多元化培训

加强农村劳务输出人员就业技能培训。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使农村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农业部门的“专业农民”培训、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相互沟通、衔接,形成对农民实施横跨一、二、三产业,纵联初、中、高等级技能的科学教育培训体系,有利地推进各类岗位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以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大力开展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远程电教设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收入高的地区、企业和岗位转移就业。切实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创业素质,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培训模式,明确培养目标,改进培训内容,探索适合现代化培训的办学方式,让农村新增劳动力掌握1—2门就业技能。

(二)强化保障意识,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

要解决农民工最基本的保障问题,打击了农民工的积极性,阻碍劳务经济的发展进程问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逐步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网络,内容包括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合法权益保护等;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降低乃至取消进城“门槛”,引导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二要实施劳务输出整体推进方针。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并重的农村劳务输出整体推进方针,重点是围绕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资源开发,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快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载体,拓宽就业领域。三要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进城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规范中介机构和求职者的市场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各行业和工种尤其是特殊行业和工种要求的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应一视同仁,确保农民工的劳动、生活安全。要加强对农民工执法监察力度,借鉴成功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好经验、好做法,对落实工资待遇、执行劳动合同、保障劳动权益、缴纳社会保险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真正做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针对用人单位对农民工所做出违反其合法权益的,相关执法部门要责令其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三)强化发展意识,加大拓宽就业渠道的力度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农业内部就业载体。第一,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促进“老年农民不再依赖土地;非农就业农民不再兼营土地;专业农民做大土地经营规模”,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使用技能的教育培训,建立“专业农民”制度,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农场和专业户,围绕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区域经济龙头产业,以此带动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第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村内部就业载体。支持和鼓励个体经济、私营企业的发展,调动财税、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调节机制,充分发挥非公有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巨大潜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据测算,服务业的投入少,释放就业潜力大,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1000个,而重工业、轻工业分别只有400个和700个。提升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和信息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主渠道作用。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空间。

第3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能源;国民经济;节能管理;资源消耗

能源行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管理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及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能源行业存在一些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及时、正确的处理。只有千方百计破解这些发展瓶颈,才可以不断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

一、国内能源行业遇到的发展瓶颈

(一)能源自然状态不够合理

我国能源自然状态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内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相对来说是不丰富的;第二,国内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却相对丰富;第三,近年来国内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是远远低于国际平均值;第四,能源资源在分布上不均匀。比如国内煤炭能源区域的分布就非常的不平衡,其中华北一带占总储存量的71.13%,而石油能源的储存量预计是300亿吨到600亿吨,基本是分布于我国的渤海湾与松辽等盆地,水利能源则基本集中于西南区域,大约占总储量的71%。而经济较为发达以及人口比较集中的区域却缺乏常规的能源。以至于我国铁路的运力有42%都被运输煤炭所占用着;第五,结构的不合理。在国内能源的消费结构当中,煤炭的比重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其他的国家,其中在2007年度便达到了67%,该比例为全球最突出的国家;第六,能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下。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较低了十个百分点,而生产机构产品的耗能却要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出50%~100%。

(二)能源消费导致自然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占了全球煤炭消费量的27%,是全球唯一一个以煤炭资源作为主要消费能源的消费大国。大量的燃煤且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理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这些年以来,我国能源资源使用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大约占了各类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总排放量的80%。有关数据表明,国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约占了全球大气总排量的13%。中国按照人口与国土面积均衡下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对比较低,可是在我国能源资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下而连带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逐步递增正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三)能源供需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下,我国能源资源的消费量急剧上升,可是能源资源生产的加速与能源资源的实际消费需要还存在非常大的一段距离,未跟上能源实际需要的增长步伐。自1992年起,我们国家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便超出了能源的总产量,至今这一趋势不但未能得到妥善处理,反而是愈演愈烈。能源资源的供不应求局面在石油这一领域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对石油的需要正不断在增长,而这一增长又大大超出了石油资源供给之增长幅度。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到2012年期间,国内石油的消费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石油的生产总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却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从而致使供给与需要严重失去了平衡。

二、国内能源行业发展之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国内能源行业发展充满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相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而言,在美国,其公民的人均能源资源消费量已经达到了7t油当量。我国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处理好各个产业(比如能源产业)之升级换代、改革转型的问题以及国民住行等问题。结合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倘若届时我们国家已完全达到了工业化,国民生活水平已经实现小康水平的话,那么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就有可能要远远超过30亿t的标准煤。

第二,就当前我国能源资源条件来看,目前石油的产量已经达到了经济开发的上限,很难实现石油量的增产。而天然气就目前来说产量一般,在人均资源量方面也处于世界较低水平。而煤炭资源的总量较丰富,可是人均资源依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能源资源的发展将要面临着满足于长期且巨大能源资源需求压力的严峻挑战。

(二)机遇

国内能源行业发展充满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号角,相信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会越来优化,在推动能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必会厚积薄发,充满后发性的发展优势。尤其是在当下面对国际化经济与资源的一体化形式,以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同时带动传统性产业结构更新与技术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今后可供以选用的经济和环境及能源资源发展策略的空间就比较大,我国也许会选择不一样的能源资源发展途径,能源资源需求也将会产生重大的区别。

第二,现在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发展水平还存有差异,现代化工业跟落后的工艺技术水平共存,此外我国仍然处于以煤为中心的能源资源消费结构。所以,必须不断改革,提升能源资源效率使用水平。相信,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定会提升工业工艺水平,从而给我们带来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

三、解决发展瓶颈,推动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强化节能管理,加强能源法规建设

节能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日益受到全球人们的关注。我们国家在节能工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就,新形势下,促进节能无法离开强而有效的市场经济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推动节能进行作用。适当及时地提升能源资源的价格,真正体现出稀缺能源资源的稀少程度,从而确保能源产量增长和能源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而在法规条例方面应该如对待质量及环保一般,实现变“人治”为“法治”,让节能工作的开展转变成法制化、恶劣化与规范化。

(二)制定并落实多种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的产业政策早已明确指出能源是支持的重点,所以,更新能源资源的价格变得刻不容缓。其大抵要求为,逐渐把能源价格调节到支付了所有成本费用与销售外支出以及按照规章制度纳税之后还有一定量的利润,以保障资金收入不低于其他工业的一般水平,并且应该构建一个灵活性的价格调整体系。依据质量论价、比价科学合理、供求要平衡应该变成设置能源资源价格机制所遵循相关原则。调高价格和减少税收是让能源资源工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有效保障。借助税收来推动能源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与合理使用是每一个国家能源资源税收的共同目标。

未来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发挥出税收推动能源资源开发与节能的功效。所以,首先就是应降低煤、石油和电力工业机构的税收;其次是应该建立一项能源资源消费税,促使调整能源资源消费的现实价格水平来达到节能目标;最后是应该按照能源资源的消耗量进行计算征收资源税,促使实现保护与有偿使用各种能源的目标。

在信贷政策上,第一,应该建立起政策银行,针对能源资源工业推行优惠性贷款;第二,应该运用差别利率重点扶植节能开发项目。

(三)建立健全能源消耗的补偿机制

我国的人均能源值少,要想改变这个形势唯有开源和节能这两个渠道。而开源的物质要求就是经费投入。处理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应结合资源经济的相关规律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能源消费补偿机制,促使达到能源资源的持续再生。能源资源的本身就具有价值,其是能源资源价格的组成元素,其包括了矿(田)的绝对与级差收益,还有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补偿资金等。把其归入到能源资源产品成本经费与价格当中,可以帮助能源资源加工业切实根据市场经济有关规律来运行。

总之,能源资源的问题早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在今后能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能源资源结构,挖掘新能源资源,提高节能管理及法治建设,落实相关政策,有效应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则我国能源行业必然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必然会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杨占书,曲卫国.优化中国能源结构的政策研究[J].中国发展,2009(02).

[2]刘衍玲.深刻认识能源安全的内涵 全面应对能源安全的挑战[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3]杨宁.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04) .

第4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 指标体系 构建 检验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我国,发展就是硬道理。可是应该如何发展呢?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各地区的发展是否是科学的?我们应该选取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能否进行量化?这些指标的实证分析能否对实践有指导或借鉴意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新的关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对各地区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以经济发展为标准的初级发展观阶段,到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准的中级发展观阶段,再到以科学发展为标准的高级发展观阶段。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能揭示各区域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性。本文将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衡量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合理程度为目的,遵循科学性与可行性、系统性与层次性、代表性与可比性、动态性与前瞻性的原则,创造性地分生产系统指标、消费系统指标和政府系统进行指标构建。具体指标见表1。

二、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实证分析

根据所构建的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本文利用了1981-2007年的相关数据,选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方法,首先从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然后对各个系统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总。最后根据因子总得分对各个地区的科学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具体结果见表2。

三、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证分析检验

1、检验参照对象的选择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分析来衡量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全面考核实际成果。不同的指标体系,在衡量一个事物时因为侧重点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以上本文构建了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情况,而当前较为流行的衡量指标是各区域的GDP总量。GDP总量作为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表现,GDP的大幅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增长,消费能力的提高。但是GDP作为衡量指标不能充分反映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不能体现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这里,本文对比2007年各区域经济GDP总量排名、生产系统得分排名、消费系统得分排名、政府系统得分排名和因子总得分排名。具体结果见表3。

2、检验过程及结果

通过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按因子得分排名得出的结果与按照GDP总量排名得出的结果相差较大,现分析如下。

北京、上海、天津按照GDP总量排名分别处在第10、第7、和第22位,但是按照因子总得分排名却居前3位。通过表3可以看出,三个直辖市在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上的因子得分一般都保持在前3位上。这说明三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结构较为合理,各个系统对于经济的贡献较为均衡,也说明了国家在对直辖市建设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合理的。重庆市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在GDP总量排名上虽然居第24位,但是按照因子总得分排名却上升到了第19位。一方面说明了重庆市注重和谐科学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个新兴的直辖市要大力发展生产、促进消费、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和市场调节力度,这样才能在总量上得到提升的同时在科学发展上更上一步。

广东、山东、河南虽然在GDP总量排名上居第1、第2、第5位,但是在因子总得分排名上却处于第6、第8和第13位。通过研究其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均衡科学发展可以看出,广东省的政府系统因子得分较高为第4位,而消费系统的排名仅为第9位。因此可以看出广东省的政府调控和社会保障能力较强,但是消费系统较为薄弱,要在促进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才是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动力。而山东省虽然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2位,且目前发展态势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分别为第7、第8、第8位,可以看出在协调发展方面,山东省的发展水平还不能和GDP的快速增长相一致,这必然会制约山东省未来的经济提升能力。河南省与山东省的问题基本一致,在经济总量上排名第5位,但是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却为第13、第13、第14位,相差较为悬殊,这种不一致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改善和政府的转型。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在GDP总量排名上分别为第8、第21和第15位。辽宁省在因子总得分排名中名列第7位,两种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构相差不大,说明辽宁省在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协调科学发展上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而吉林省的差别较大,GDP总量排名为第21位,而三系统因子总得分排名为第11位,其中政府系统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系统,排名为第18位。可以看出,吉林省应该在政府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指导和服务作用。黑龙江省两个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构一致,都为第15位,其三系统的因子得分排名也较为接近。在对东北三省进行指标解释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三个省份的GDP总量排名虽然不占优势,但是其消费系统的排名却明显偏高,辽宁省的消费系统因子排名更是居全国第2位,这也说明在三个省份中消费市场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政府应该在积极保持这一良好形势的同时,注重生产和政府系统的提升,这样不仅会使经济结构得到更好的完善,经济总量也会得到大的提高。

浙江省与江苏省均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其GDP总量排名和因子总得分排名都名列前5位。一方面说明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经济总量上名列前茅,国民收入和消费的整体水平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强有力上升的关键。

GDP总量是衡量经济总体发展态势不可缺少的核心衡量指标,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简单明了易于比较的标准。但是。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应该注意到,要想经济持久健康平稳的发展,生产系统、消费系统和政府系统要共同发挥作用,为GDP的增长作出贡献。

四、相关政策建议

1、针对生产系统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GDP快速增长。各地区应该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的作用,实现GDP快速增长。第二,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首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加强基础产业建设,

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更新;积极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使其树立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发展观和消费观。再次,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对发展的贡献率。构建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内部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包括知识产权制度、财政资助与税收优惠制度、风险投资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技术创新的制度建设等。最后,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针对消费系统

第一,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将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等;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控制房价、医疗费等涨幅,鼓励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第二,有效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建立完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调控体系;改革教育体制,增加教育投资;深化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机制;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市场等。第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筹建博物馆群等公益性重点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抓好农村(社区)卫生站建设;鼓励公民增加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时间与金钱支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等。

3、针对政府系统

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促进全国大中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容量的增加;扶持就业密度高、容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优先发展;扶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民营、私营企业优先发展等。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建立财政支出效益评估系统;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收支的监督机制等。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法制建设等。第四,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经济效益及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破除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等。第五,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积极引导和加强社会团体的自治功能等。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区域经济科学发展指数研党”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7LDQN17,由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崔万田教授主持,其他课题成员包括于畅、赵天奕、谭啸、关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刘兴远:扩大消费需求的瓶颈因素与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7(4).

[3]沈吉:县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及评价―以安徽省肥东县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5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经济发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to speed up the city,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ccording to many years engaged in the city planning perspective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anagement of city planning at present, how to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theory of scientific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对策

1、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

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进程,包括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都要注重法律的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规划的严肃性,这与城市规划的性质分不开,法制建设是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真正将我国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目前地方性法规仍然需要完善。因此,要避免规划失效,使城市朝着人类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推进执法进程。完善执法措施,强化对规划主体和客体的约束机制。

2、搞好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一词发端于上世纪7O年代初,由于世界工业的大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然环境减少了,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界遭到了破坏,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注重环境的保护,他们提出:不能牺牲下代人的利益来维持今天的奢侈。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要注重借鉴并加以吸收,在城市建设中要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大环保力度,建立健全与生态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3、加强公众参与,确保规划公开

城市的规划管理涉及不同利益主题的行为,政府、开发商、投资者、普通市民等与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要完善有关信息公开制度、群众参与程序,构筑起不同主题都能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顺畅表达的体制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法律上,政府应当设计一些公开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的范围、时机、方式等制度,保证政府在从事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行为时,能充分听取有关利益主体的呼声.

4、要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

在城市规划建没管理中,要根据城市的历史、人文、自然条件,从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标志性建筑等多个方面,充分展现城市的个性特征,精心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要努力在城市的特色、个性上做文章,使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成为创优环境、积聚人气、推进发展的无形的“金字”招牌。

二、加强科学城市规划编制理论

1、树立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意义深远,它是为城市将来的发展绘制蓝图,是一件面向未来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大事。规划工作部门以及与规划有关的工作部门肩负着这一光荣的历史使命,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聚精会神、高质量地把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做好。

2、打破利益格局,完善规划体系

打破目前规划主管部门不一、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自我规划的格局,从根本上解决规划种类太多太滥的问题,构建一个覆盖城乡、规划体系完善的“大规划”格局,将各部门规划纳入“大规划”体系,从而避免规划自相矛盾、利益错综复杂、协调利益困难和政出多门等现象的发生。完善规划体系,将国土规划、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经济区规划等区域性质的规划纳入规划体系,作为政府认定规划贯彻下去。规划一经审查通过,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任何开发商都不得违背,也无权违背。要树立规划意识,强化规划观念,严格按规划办事,确保规划的权威性。

3、多方参与编制,共同制定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门大学问,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离不开多方参与,这就要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行开放式规划编制,让尽可能多的专家与技术人员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方案论证。同时,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规划讨论,参与规划方案制定。城市规划是城市各方利益的重新调整,必然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政府要广开言路,吸纳民意,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减少后续规划实施中的阻力。

4、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和谐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应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努力避免建设性破坏、建设性浪费,要切实保护城市生态资源和环境。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防止拆了建、建了拆的重复建设,切实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杜绝豆腐渣工程。加强综合协调,防止不同主体的互相扯皮,现在电力、电信、燃气、给排水等都涉及地下,由于缺乏统一调控,各自为战,导致没完没了地挖土填埋,互相干扰,浪费严重,这种情况必须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加以解决。要加强监管,把违法建筑处理在萌芽状态。

三、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

人是我们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没有人,再好的东西也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紧紧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议题,既要顾及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把握规划的经济性,讲究量入为出,又要洞察宏观发展大局,看到本地方未来发展的趋势,适度超前,把握规划的前瞻性,做到既照顾经济性的前瞻性,又照顾前瞻性的经济性,使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和而辩证统一。

2、坚持“科学发展”,把握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要坚持“科学发展”,把握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高起点地定位城市目标,高标准地编制城市规划。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市)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科学论证并确定城市的定位、功能、规模、发展方向,使城市规划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要尽快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规划决策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要着力提高规划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积极引进和培养规划设计人才,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管理、夯实基础。要放开规划设计市场,舍得付出代价,吸引国内外的优秀规划单位参与规划,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参与评审,选出优胜方案。要大力推行城市规划公示制度,强化规划决策的公众参与和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3、坚持“因地制宜”,把握规划的特色性与经济性

一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要坚持“因地制宜”,把握规划的特色性与经济性,做足做好特色规划这篇文章。充分发挥一个地方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优势,努力打造特色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在不刻意、不强掘的前提下,将一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文历史挖掘出来,规划并融入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在保持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立足实际,根据地方的财力,适度超越,规划好城市的目前与未来,给子孙后代的城市发展留下无穷的空间与弹性。

第6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去年以来,__城市商贸局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注重立足部门职能,突出工作重点,做好结合文章,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流通业现代化为主线,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推动全市商贸流通业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20__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亿元,同比增长23.9%,今年1-2月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9亿元,同比增长18.9%。工作中,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资金投入,为流通经济科学发展固本强基

1、加快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建设。通过鼓励市内企业投资或招商引资等形式,新建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贸流通业项目。20__年全市新开工建设29个商贸服务业大项目,其中投资过2亿的12个,利群集团__城购物广场和__中百大厦__城店、__佳乐家__城店、新天地购物广场已开业运营。今年我市把20__年确定为“大项目建设年”,重点筛选了11个服务业大项目作为市级领导包靠项目,加快建设,带动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前希努尔国际商贸城、新天地商贸城、东升物流城、栗园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123家,其中批发企业26家,零售企业65家,住宿餐饮企业32家。

2、加快商品市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基地,完善两个体系,建设三个中心,突出四个特色”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目前,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183处,其中专业市场24个,消费品综合市场159个,基本形成了以城区大型市场为龙头、以镇驻地集贸市场为骨干、以村庄便民市场为支点的市场网络。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市场辐射面不断扩大。20__年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81.5亿元,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16个,其中过10亿元的市场2处,涌现出龙海水产城、林家村辣椒市场等“买全国、卖全国”,甚至“买全球、卖全球”的知名市场。希努尔国际商贸城、新天地商贸城、龙都商贸城、舜通汽车城等一批市场大项目正在建设。今年1-2月份,183处商品市场实现成交额14.8亿元,其中16个过亿元市场实现10.6亿元,占全部市场成交额的71.6%。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积极承接青岛、黄岛口岸的辐射与带动,加快市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及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我市现代物流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沿胶新铁路、青莱高速两侧分布,物流带逐步隆起。长运物流园区、金安铁路物流、得利斯120万吨粮食加工物流和外贸200万吨粮食物流等大型物流项目已竣工使用;良丰铁路线货场、昌城镇南物流园区、东升物流城正在建设;__城临港现代物流、贾悦高速公路物流、济铁物流、中丰粮食物流配送及加工等项目已完成规划。同时,新郎、桑莎等大型生产企业,在生产资料采购、产成品销售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物流配送体系。

(二)推广新型流通方式,为扩大内需提供载体和平台

1、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借助我市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积极引导喜相逢、百盛、天益农资等市内流通骨干企业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整合改造社区商业资源,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实现连锁经营向农村社区拓展。目前,全市已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47个,208个农村社区均建起了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喜相逢商贸公司、百盛商场为龙头的日用品连锁经营体系,以天益农资和天和汇丰农资公司为骨干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以海王医药为主体的医药连锁经营体系,以得利斯公司和永佳公司为主体的肉品连锁经营体系等。同时,积极推动骨干流通企业加快向市外、省外扩张,推动连锁经营规模化发展,并向生产资料、文化用品和家政服务等行业拓展。

2、积极开展“家电下乡”。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运用财政贸易政策,对农民购买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13%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的购买力,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内需,改善民生,在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同时,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和流通服务体系,有效扩大内需,以化解金融危机。目前,全市9家“家电下乡”定点销售企业向农村居民直销彩电5959台,冰箱12304台,手机609部,实现销售额2997.2万元,落实发放农村居民购置补贴302万元。

3、推进大型网点建设。利用我市楼宇项目已建成的商业面积,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企业来我市设立分销中心或开设超市、商场,加快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大型商业网点。目前,总投资5亿元、占地面积36.6亩的利群购物广场,由全国500强企业——青岛利群集团投资建设,仅用不足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从开工到运营。总投资5.8亿元、占地76亩新天地购物广场今年元月10日正式运营,营业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是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一站式”消费大卖场,全国零售百强企业__中百、佳乐家来此落户。

(三)关注民生,为流通经济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切实抓好肉品质量安全。20__年以来,向各生猪定点屠宰厂派驻肉品检验监督员,实行24小时监控,从源头上加强管理,确保出厂肉品品质和食用安全。同时,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确保全市生猪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城区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

第7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围绕上述目标,根据《__市工业经济促进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制定如下整改落实方案: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发展思路

1、进一步加强学习。坚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班子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每次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并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班子成员定期为大家讲党课,并积极参加所在支部学习。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广泛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日学一小时、月读一本书、每季一交流、半年一评选,机关全体同志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按照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政治理论学习和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向书本学习和向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思路,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的集中封闭学习,并适时组织外出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按年度、月份,制定总体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认真落实每周四下午学习日制度,每月要结合工作实际,选择1-2个专题进行学习讨论交流,将组织学习及学习体会定期交机关党委,作为评选文明处室的依据。进一步加强学习考核,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做到日记载、月小结、年总评,并在年底或下年初进行总结表彰,树立学习“标兵”。(牵头落实领导:刘庆勋;责任部门:机关党委)

2、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理论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依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围绕破解难题解放思想。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举全局之力,科学谋划新思路、新举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魄,来破解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创新能力、发展环境等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创新机制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不断研究建立方便、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主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增强对经济发展的预见性,建立必要的应急保障机制和预测预警机制,保证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主动研究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通过对电、煤炭、矿石等生产要素的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围绕提高能力解放思想。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在提高科学分析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提高抓决策落实能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上下功夫,适应岗位职责需要,服务基层企业,提升全局形象。(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部门:产业政策处、机关党委)

3、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在深入学习、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强化发展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努力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珍惜岗位,珍重责任,保持高昂的斗志,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增强锐意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靠科学发展观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增强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珍惜岗位,珍重责任,保持高昂的斗志,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增强锐意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靠创新推动工作的自觉性。提高发展能力,引导机关干部职工以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履行好职责,保持“事事争高、处处争好”的标准,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新问题、新规律,总结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做到靠新思路解难题,向新办法要效能。(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部门:产业政策处、机关党委)

二、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4、建设钢铁产业科学发展模式。依据“品种、质量、整合”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加大钢铁企业整合重组改造提升力度,以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产品结构、工艺装备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

5、建设工业经济运行调控与监管模式。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加强预警预测分析,协调煤电油运保障,建立目标管理、强化责任追究,采取督导检查、应急反应、要素调控和落后产能退出等机制。(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

6、建设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模式。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以钢铁、水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技术改造工程,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以淘汰落后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牵头落实领导: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

7、建设绿色矿山科学发展模式,遵照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坚持疏堵结合,科学制定冶金矿山发展规划,实现合理布局、规模办矿、集约发展,改善我市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牵头落实领导:陈建国;责任处室:工业服务处)

8、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模式,以鼓励全民创业的宗旨,按照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搭建以创业辅导、技术支持、融资担保、信用服务和综合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 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中小企业处)

三、进一步推进五大工程,努力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9、大力实施结构优化工程。一是以培育主导产业链为核心,提升产业结构。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配套为途径,着力打造七大钢铁生产基地,培育十大特色耗钢产业基地,建设三大化工生产基地(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徐树成、胡晓钢;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高技术产业处、国外资金利用处)。二是以发展终端产品为目标,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抓好首钢京唐钢、津西系列h型钢等精品钢项目,确保今年精品钢比重提高到50%。抓好冀东水泥新建马头山、马蹄山,冀东三友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的投产达产,确保今年新型干法水泥提高到55%以上(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徐树成、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高技术产业处、工业服务处)。三是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加快整合重组。整合地方钢铁资源,积极谋划以国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地方钢铁企业集团。加快地方水泥资源整合步伐,力争年底前水泥前十强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40%。积极推进钢铁与矿山企业、矿山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保障优势产业健康发展(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四是以建设园区和集群为抓手,调整产业布局。按照生产力布局向沿海转移,向园区聚集思路,支持曹妃甸工业区建设,支持丰南沿海、乐亭临港、迁西精密等一批重点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引导各类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迅速形成规模效益。培育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力争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650亿元,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高新技术产业处)。五是以项目谋划引进为切入点,抓好产业对接。进一步完善产业对接信息数据库,打通对接信息通道,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处室:电子信息产业处、产业对接办公室)。

10、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一是加强节能监督考核,建立工业企业节能考核制度,着力推进“10100”工程,对重点县区和重点耗能企业实行问责制,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组织开展对全市重点耗能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制定完成我市工业企业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二是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在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30项新技术。引导企业谋划实施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积极帮助申请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落实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节能企业落实奖励政策(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确保到20__年底前,全部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全部淘汰机立窑水泥生产能力。抓好节能减排安全整顿检查验收,加强对关停淘汰取缔企业的巡回检查,确保攻坚行动取得最终胜利。(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四是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支持发展综合利用电厂和热电联产机组,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

11、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一是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制定完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完善世界500强和中国电子百强信息库和信息产业招商项目库,重点抓好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院、保密手机、超导工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支持玉田、高新、南堡等三大信息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培育扶持软件龙头企业,抓好“双软认定”,确保20__年全行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处室:电子信息产业处)。二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着力抓好三友等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作试点,加速实施县域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力争中小企业信息化达到50%以上。继续培育县域经济特色网站和行业应用特色网站,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社区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和专项建设,做大做强我市信息服务业(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处室:电子信息产业处)。三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全年完成重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50项。大力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构建产学研联合平台,努力形成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高新技术产业处)。

12、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一是创优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全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职能,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做好帮助和指导,打造良好的生产环境,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和谐创业的良好氛围(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民营经济处、中小企业处)。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引导民营资本向重点区域聚集,围绕“四点一带”、“四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进行投资置业。引导民营企业与重点区域、优势企业实现对接,重点抓好与曹妃甸的对接、与各开发区的对接、与规模以上优势企业对接。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之间整合重组,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有大型企业产业链延伸,发展耗钢产业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民营经济处、中小企业处、国外资金利用处)。三是加快改制步伐。成立改制协调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分包,进驻企业,摸清底数,帮助研究制定改制方案,加大资产管理,全力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确保今年完成第一服装厂、塑料总厂等4家集体企业改制任务。继续做好已改制企业的后续工作,防止发生集体上访事件(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民营经济处)。四是抓好事业单位资产监管。加强对局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抓好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妥善解决现有资产,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理,及时启动事业单位改革,探寻发展新出路(牵头落实领导:刘庆勋;责任处室:监察室)。

13、大力实施要素保障工程。围绕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加强协调,为 企业搞好服务,保障重点企业正常生产。一是加强电力供应,重点加强电网建设和用电管理,保证发电机组在用电高峰季节和时段正常发电,提高供电保证率;按照“缺多少、错多少”、“先错峰、后避峰、再限电”的原则,组织企业有序用电、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积极引导电力用户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二是加强电煤供应。把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放在第一位,调动一切力量,广开渠道,增加电煤供应,在紧急状态下,优先保障主力发电厂的电煤供应,尽可能把资源多向骨干电厂、库存水平偏低电厂倾斜,坚决避免因缺煤停机或降出力,保证电厂发电正常、电网安全运行(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三是加强运输保障。以电煤等生产要素供应为重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运力资源,全力确保各项生产要素运输畅通(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

四、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14、制定出台三大行业发展规划(完成时限:8月底之前)。一是钢铁工业科学发展规划。把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钢铁业科学发展(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二是信息产业发展意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牵头落实领导:李技;责任处室:电子信息产业处)。三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坚持把技术创新、自主开发能力的增强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鼓励集群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责任处室:高新技术产业处)。

15、制定和完善四大领域指导政策(完成时限:8月底之前完成)。一是鼓励全民创业意见,引导创业者投身到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上来,支持发展一、二、三产业(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处室:中小企业处)。二是淘汰落后,促进产业升级意见,通过必要的政策推动,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牵头落实领导: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三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和监管意见,通过生产要素的调节和使用,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通过政策的支持,找出破解问题的办法,规范和促进行业发展(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创优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营造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责任部门:民营经济处)。

16、建立和完善科学发展保障机制(完成时限:12月底之前)。一是科学发展机制,研究提高钢铁、水泥、冶金矿山、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加强准入管理,限制“双高”行业盲目发展(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二是重点行业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无证生产和经营行为,积极推进矿山企业的重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巩固治污减排攻坚成果;强化电力行政执法,规范用电秩序(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陈建国;责任处室:经济运行处、工业服务处、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三是中小企业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创业辅导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完善功能,逐步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企业的发展氛围;扩大市县两级信用担保规模,加快银企保对接;以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为核心,充实、完善科技成果和项目库;积极搭建市、县和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平台;谋划建立信用监督体系,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牵头落实领导:胡晓钢、吴连波;责任处室:中小企业处、人事培训处)。四是经济运行调控机制。建立对钢铁、铁矿石、电力、煤炭等行业的预测预警体系,把握运行走势;加强对电、水、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调控,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差别政策,引导资本、要素向下游产业集中,对符合产业链发展要求的项目,优先进行核准或备案,优先保证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供应,优先在差别电价、水价以及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牵头落实领导:徐树成、陈建国、胡晓钢;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处、高技术产业处、工业服务处、中小企业处)

五、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努力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机关

(一)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由盛新丰局长牵头落实,机关党委、监察室、人事培训处做好组织推动工作)

17、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抓好政治理论的学习、抓好业务知识的学习、抓好政策法规的学习,特别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加深对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切实做到入脑入心、真信真用。

18、加强班子调查研究。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至少安排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到企业调研,了解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对集体企业改制、煤电运等生产要素协调等重大问题,坚持做到及时研究,及时部署,努力做到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让企业满意。

19、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对重大资金使用、干部人事任免、重点项目审批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20、坚持廉洁自律。班子成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央、省、市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搞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克己奉公、廉洁从政、遵守党纪,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二)加强队伍建设

21、提高工作效能。以开展“效率年”活动为契机,转变工作职能,加强作风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日全日对外办公,工作人员无缺位。广泛开展“一创双争”活动,即创建科学发展示范机关,争做践行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争当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排头兵,大力营造想干事、比贡献的舆论氛围,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牵头落实领导:刘庆勋、李技;责任部门:机关党委、监察室、产业政策处)

22、完善工作制度。认真执行《绩效考核制度》等机关工作制度,把诸如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等方面问题的投诉作为受理重点,认真开展调查,属于一般问题,立即纠正。(牵头落实领导:刘庆勋;责任部门:监察室)

23、落实公开承诺。设立公开举报电话,主动提高服务标准,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并积极稳妥探索实行网上审批。(牵头落实领导:刘庆勋、李技;责任部门:监察室、产业政策处)

24、建立协调机制。在涉及全局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民营经济等重点工作上,各处室之间加强协作配合,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优化资源配置,举全局之力切实抓实抓好。(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部门:机关各处室)

25、坚持从严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质量低劣、污染环境的企业,坚持公开严肃查处,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并予以曝光,净化市场环境。(牵头落实领导:盛新丰;责任部门:机关各执法处室)

26、坚持公平公正。加强执法人员的教育,进一步增强执法透明度,努力做到“一把尺子量大家”,保证一视同仁,保证市政府政令畅通,有效避免和减少由于执法不规范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牵头落实领导:刘庆勋、李技;责任部门:监察室、产业政策处)

第8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黄河金三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30-04

一、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意义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靠山西、西依陕西、东连洛阳、西接南阳,是连接豫晋陕三省的重要枢纽。自2008年实施黄河金三角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战略以来,三门峡获得迅猛发展,2011年三门峡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62.9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664元位列全省第二,是河南省西北部重要的经济大市。

三门峡交通便利,铁路方面有国家东西铁路大动脉郑西高速铁路以及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通过,公路方面既有连霍高速又有310国道穿越三门峡,是河南省西北部也是豫晋陕三省交界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门峡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矿藏达到66种,已探明储量的矿类有50多种,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素以“黄(黄金)、白(铝矿)、黑(煤矿)”著称。同时三门峡有丰富的特产:灵宝苹果、大枣,仰韶酒,鹿茸等闻名全国。

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有利于河南省探索跨省际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涵盖东南、暨南、鲁西南、皖西北、鄂北、苏北等周边地区,三门峡处在豫晋陕三省交界处,有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推动跨省际合作建设中原经济区。

有利于河南省以及中西部交通建设。三门峡交通位置重要,而且近年来三门峡一直致力于构建“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届时将大幅改善中西部的交通状况。

二、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定位

面对当前的发展机遇,三门峡提出了“三大战略定位”,即把三门峡建成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三大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三门峡具体提出了“四大一高”战略,即大力推进“大通关”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大力推进“大交通”建设,增创区位环境新优势;大力推进“大商贸”建设,引领第三产业新发展;大力推进“大旅游”建设,培育经济发展新支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转型新突破。

三门峡应以建设中国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三门峡海关为契机力争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在建设“三纵四横”综合交通体系背景下努力建成河南省西北部以及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成为黄河金三角区域性商贸、物流、金融中心;以黄河景观为主线,努力打造旅游业,成为河南省新的旅游亮点城市;坚持发展高兴技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成为河南省西北部高新技术中心。

三、三门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三门峡是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实验区的交集地,在积极参与金三角区域协作的过程中三门峡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当前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三门峡应充分利用金三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种政策,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发挥本身交通优势

《中原经济区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商丘、三门峡等城市的支撑作用,形成沿陇海发展轴。三门峡目前正实施的“三纵四横”战略恰恰符合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要求,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趋势下,应争取各种有利政策大力推进“三纵四横”战略的建设,利用本身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的物流业、商贸旅游业等,并能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

(二)发挥本身自然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商丘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料产业方面的要求,三门峡可以以此为指导,充分利用本地矿业资源,大力推动铝精深加工产业以及其他矿业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矿产业聚集,做大做强本地矿业。

(三)坚持突破行政界限

黄河金三角实验区已经进行了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这对中原经济区跨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三门峡地处三省交界处而且远离郑州、洛阳等经济中心,所以应该自己探索一条远离省中心的发展道路。突破行政界限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集群效应,三门峡应坚持突破行政界限的尝试,创造自己的发展环境。

四、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是培养各式人才,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工具。特别是职业教育,更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直接结合点,职业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各式各样的技能型人才。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人财物各方面的支持。而职业教育又从所在的区域得到办学的经费和各种资源,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进行专业设置,生源大部分都来自本区域,毕业生大部分也都继续服务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它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这一角度看,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那么,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职业教育有利于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增加人才类型

劳动,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技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每个人都有某种潜在的劳动能力,这都需要后天的发掘和提升,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某一专业化的技能,并使其作为职业发展方向的途径[1]。职业教育直接将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是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教育来实现的。

现代社会各种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也加速了各种新型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职业教育正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劳动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教育的目标。提升他们分析,解决各种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使得潜在的劳动力尽快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用人单位也对人才的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类型的增加以及各种要求的变化,都是职业教育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而言可以优先做到的。

(二)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劳动力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职业教育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技术知识的传授,以及生产技能的训练。通过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能力,促进技术的革新。通过对受教育者职业道德,劳动态度,专业操守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提高,提升他们的素质,进而可以间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职业教育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分流,促进就业再就业

就业问题是长期以来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是就业型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某种技能的培养使其尽快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当今世界以知识和通信为主要特征,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仅仅依靠资源这些先天的优势,而更多地是依靠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2]。因此,人们的职业和岗位的变化就更加频繁,新的职业和产业领域不断出新,对劳动力的配置也在逐渐更新,这就需要劳动者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方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劳动者只有不断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不断地培训和教育,劳动者的素质整体得到提升,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四)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性的人。人的充分发展是指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并通过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使人的智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对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的作用最突出也最明显。每个人天资禀赋各不相同,在当今的条件下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以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来使得自己具备某些专业特长并有利于将来的工作[3]。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不仅可以使人们已有的特长得以更好地培养和发挥,也可以对受教育者的能力进行培养,促进自身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拥有某种可以找得到工作的技能,这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极有利的。

五、三门峡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性技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应经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1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达到1062.92亿元,较2010年增长12.8%。三门峡市若希望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黄河金三角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多层次实用性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因此,作为三门峡地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促进三门峡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三门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该地区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大部分体现在相关的文件当中,对于实际操作层面中财政的支持力度并不大,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等等并得不到很好的支援。每年财政向学校建设方面的拨款(几乎没有)。还没有建立起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招生量偏小,收费偏低,宣传成本颇高,经费的经营着实困难。

(二)受传统观念束缚严重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都被人们嗤之以鼻,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是“差生收容所”,其地位和声誉都比普通教育逊色不少,学生和家长大多数会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够与普通教育相提并论,职业院校培养不出高级白领,跨入了职业院校的大门就只能学习生产工作,一辈子低学历,低工资,低地位。

过于看重身份而忽视了技术这样的传统观念长期束缚着广大的家长以及学生,俗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这样,人们就会认为只有享受了高等教育才能驾驭别人,而学习某种技能就只能受人领导[4]。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便对普通教育趋之若鹜,致使普通教育门前“车水马龙”而职业教育门前却“门可罗雀”,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办学条件不理想

目前学校虽然各项教学生活设施较为齐全,布局颇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善;已建成建筑、模具、数控、汽车、金工、电力、生物、化工、旅游、物流和应用电子、软件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109个(其中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并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1个,还建有面积3000的体育训练馆和面积1万多的图书馆,馆藏图书100万余册。,然而校区总占地1200亩,但实际可利用的占地仅为400多亩。全校学生数18000余人,虽然另有2000亩新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但市政府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文件表示会有拨款来援助校区的搬迁以及建设,这对于学校以后的建设以及发展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四)教师结构不合理

目前学院拥有教师9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15人,博士、硕士246人。然而,“双师型”教师数目仅为100余人,只占到了九分之一,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特别是操作技能,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为了职业发展而选择职业教育的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对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在实践中领会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仅的纸上谈兵。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匮乏严重的阻碍了该院校的发展步伐。

六、三门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一)政府政策应有所倾斜

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三门峡市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应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应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应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多层次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更是素质的培养,院校内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灵宝,卢氏等周围偏远贫困地区,只有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才能更顺利的发展经济,才能使得他们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社会成员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性

1.学生应从自身兴趣爱好着手选择教育类型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职业岗位,并且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也尽相同。因此,人才是分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不是说只有从事高精尖的科技工作者和各种专业人士才称得上人才,那些有着良好职业道德,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也是人才的一种。当今时代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少数的“精英”更多的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掘自身的潜能,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5]。

作为学生,应冲破传统狭隘观念的束缚,脚踏实地的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模式,并不是说只有享受了普通高等教育才能出人头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自身兴趣以及自身条件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2.家长应转变观念

当今社会的教育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考上最好的大学,读硕士,读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面子,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殊不知,这样片面的强调对于书面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学历的过分追求,反过来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家长都是用心良苦,想让孩子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这种想法本身并没有错,可是,若是全体学生都去报考本科院校,都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那么我们社会的人才分类会出现断层,反过来,接受普通教育的人多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少,物以稀为贵,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接受了更专业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之后,就业也就更加容易。

因此,家长们应切实转变观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条件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的随大流。

3.用人单位应该更看重学生的能力,而非学历和学校名气

学历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一种体现,但学历与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由于各种原因,每个人获得的教育机会并不均等,若用人单位只看重学历而轻视了能力的发掘,势必会使得一些有真才实学而没有高学历的人受到伤害,使得他们的技能被埋没,同时也使得一些拥有高学历的人凭借自己的高学历而沾沾自喜,而松懈。

企业在用人价值取向上不能过度的狭隘,那些攀比,虚荣,不计成本的使用高学历人才,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鉴别的作法是大错特错的。应当更加重视求职者现实技能的考核以及职业道德的评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选取适合的人才。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方案

1.推进校企合作

在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下,职业院校应发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特点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产学研一体的复合型职教体系建设,尽可能的发挥学习与实践的契合度,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区域发展,企业发展,学校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赢。在2009年,由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11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高等职业院校,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共同组建了河南省豫西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三门峡市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3.推进员工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或者岗位,这就要求当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转换角色的准备[6]。“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推动着我们迈向前进。因此,超越于特定职业技能之上的“基本技能”或“核心技能“也应该逐步归入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之内。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企业员工培训教育,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这样可以有效的完善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及带动性,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

(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优化教师队伍,合理调整教师结构,要对教师进行有重点的培训,开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的培训指导,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新增教师编制应侧重于增加”双师型“教师的人数,促进良性用人机制。

2.完善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增加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实行先学习培训再上岗就业,考核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培育良好职业道德,为在岗,转岗提供保障。还要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评价机制。做好教师专业学历与教授课程的衔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捷.浅谈职业教育的地位及作用[J].当代医学,2009.

〔2〕孙伟国,曲春生.关于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3〕张苏里,航宇,王粤平.论职业教育在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J].职教论坛,2009.

〔4〕巢淑娟,张贵明.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以河南许昌市为例[J].电子世界,2012.

第9篇:经济科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性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1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观

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就叫历史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的生产力,这是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所有的社会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东西、经济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