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

基因工程伦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因工程伦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因工程伦理论文

第1篇: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对策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可靠与否,是会计信息使用人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关键。经济活动越复杂,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大。然而,由于受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自身因素的影响,已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种社会痼疾与国际性现象。

一、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使 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利益多元化。企业领导从个人或企业的利益出发,为了获取贷款,减少纳税,吸收投资等,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一个单位设立几套账。如给合作伙伴的是“如意表”;给贷款银行的是“放心表”;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给企业主管的是“业绩表”,这使财务报表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表”。从另一个方面考虑,目前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往往以实现的利润等指标为主要依据,某些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骗取经济指标等,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于不顾,指使会计人员采用非法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技术加工”,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订颁布常落后于会计时间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订的制度、方法和措施的总称。然而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务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不少企事业单位以及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即使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对要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但目前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有些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平时又不加强学习,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对新的理论和刚出台的经济法规研究应用较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规范,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判断不准确,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水平;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了个人的私利,知法犯法。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综合治理对策。除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外,对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和健全内部的控制,加强内部检查;对会计舞弊的主要对策是强化外部检查和监督及其处罚力度。此外,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

(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的合法与公正、经济业务合规合法,并提高经济效率。健全内部控制,通过适当授权和职责划分,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及审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以此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新《会计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国家希望通过相关法律促进各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愿望。健全的内部控制能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减少漏洞。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监督检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审计机关重点作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审计,其他单位交由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应充分体现其职能和作用;提高审计覆盖率,逐渐做到有关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均经过审计。同时,也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做到齐抓共管,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三)依法处置会计舞弊者。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规定了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处理处罚规定。只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会计舞弊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会计信息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张忠诚:试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因素[J].上海会计2000,(12) [2]李威:试论会计信息失真[J].商业现代化,2006,(2)

第2篇: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

/

1 材料选取与情境设置

1.1 材料选取关注生产生活实际

统计2009~2013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的材料背景和情景来源,整理成表1。

选修模块关注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的理解。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联系生产生活,与生物科技进展密切相关。背景材料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产、医疗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充分体现选考题材料联系实际的特点。选考题以转基因抗病香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产前基因诊断、癌症基因治疗、猪克隆技术为情境,在考查考生现代生物科技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生物技术在实践上的应用,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高考背景材料不再单一地来源于中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从大学教材、科技进展、科技论文等处获取丰富的材料信息,呈现全新的试题背景。近五年来,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生物选考题背景材料大都来自公开发表的生物科技论文。例如,2010年试题材料选自“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稳定表达”;2012年试题材料选自“Let-7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肺癌A549细胞k-Ra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2013年试题材料选自“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的凋亡规律”。以科技论文作为命题素材保证了试题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不仅体现高考能力立意,同时还提高了命题效率和命题质量。

1.2 情境设置图文结合

如何使背景材料清晰表达且不失科学性,符合高考纸笔测试要求,是试题命制的一个关注点。2009年~2013年高考福建省生物选考题均以“文字+图示”的方式呈现生物科技复杂的过程,所采用的图示为技术路线图或过程图,充分反映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工程技术的特色。选修模块3所涉及的情境注重工程技术和操作流程,所需设备、材料较多,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有时一项研究会涵盖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工程领域,若单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背景材料无疑会增加考生阅读负担,影响考生正常应试思维,降低考试信度。若试题将大量的有效信息蕴含于图示中,可以保证提供充分、清晰明了的试题信息。

2 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

2009~2013高考福建理综卷生物选考题重视考查考生将所学现代生物科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将2009~2013年选考题知识分布与能力要求整理成表2。

2.1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

统计2009年~2013年选考题分值比例发现,近五年来,选考题关注考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掌握,并且基因工程知识占选考题总分的60%,细胞工程占24%,胚胎工程占12%。高考试题表现为侧重考查基因工程,兼顾考查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的命题特征。

选修模块3包含五大专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近五年选考题只涉及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基础和重点,在现代生物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一步开展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前提。其中,构建表达载体、PCR扩增技术等知识在基因工程的考查中占了较大比例。构建表达载体和PCR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应用也相当广泛,以这两者为重点进行考查,反映出选考题强调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所介绍的生物科技有些需要在必修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因此,选考题的知识考查有时会涉及必修模块内容。例如,2011年选考题对电泳带谱图的分析涉及必修模块2的电泳知识。

2.2 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生物提出了四种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总体上看,近五年选考题注重考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能力要求较为简单,能力考查层级不高。但从纵向来看,选考题能力要求逐年提高。

例如,2012年选考题第(3)小题:“肺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细胞中 (RASmRNA/RAS蛋白)含量减少引起的”。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需要考生在理解基因工程应用的基础上,“能从课外材料中提取有效的生物学信息,解决生物学问题”,获取信息能力层级较高。

再如,2013年选考题第(2)小题:“从基因组数据库中查询Bcl-2 mRNA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设计合成 用于PCR扩增,PCR过程第一轮循环的模板是 。”该小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试题背景材料和题中所涉及基因工程知识的广度、深度较往年均有所提高,要求考生能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具体原理及过程。

根据裘伯川等对理解能力在理科综合能力中所处关系的研究发现,理解能力是构建理科综合能力的核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分析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试题,不难发现每一道试题都涉及理解能力的应用。获取信息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选考题材料来源新颖多样、信息呈现简洁直观有助于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下,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发现、鉴别并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设计与难度控制

3.1 问题设计严谨、灵活

问题设计是高考命题的关键一环,基于能力立意的问题设计应有助于考生启发思维,促进问题的解决。现从问题结构、问题表述和问题内容三方面,总结近五年高考福建生物卷选考题问题设计的特点:

① 选考题围绕考查的知识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将试题情境引伸出5个具体的小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均为2分。

② 选考题在保证客观严谨的前提下,善于运用文字提示表述问题,体现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例如,2011年选考题第(3)题:“据此判断胎儿为 (正常/患者/携带者)”;2012年选考题第(2)题:“MstⅡ是一种 酶”。这类问题表述限定了作答方向,问题指向明确。③ 问题内容与背景材料、知识考查密切相关。选考题或围绕新情境下的问题核心,延伸出多个知识点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或通过隐藏生物技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设计问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

3.2 难度控制相对合理

第3篇: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

1.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与思考

2.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3.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

4.作为普遍哲学的伦理学——论斯宾诺莎伦理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多重维度

5.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进展

6.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

7.德性论与伦理学

8.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三维向度

9.农业伦理学:一个有待作为的学术领域

10.护理学专业伦理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11.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

12.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变迁

13.应用伦理学的论证问题

14.厘清伦理学的对象与定义

15.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16.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17.中国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域”还原

18.一种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解读(英文) 

19.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20.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21.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生与垦拓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

23.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4.全球化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述论

25.我国医学期刊论文的伦理学评价

26.康德伦理学的历史遗产——兼论商谈伦理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关联

27.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28.永恒的道德 无尽的思念——写在俄罗斯著名伦理学家季塔连科教授20周年忌辰

29.基因工程药物引起的伦理学问题

30.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学志向与文化更新——梁燕城、万俊人对话录

31.对于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五重辩护

32.境界伦理学的典范及其改善——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

33.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34.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35.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

36.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37.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

38.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

39.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三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40.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聂珍钊访谈录

41.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

42.反思应用伦理学——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43.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44.生命伦理学的中国难题及其研究展望——以现代医疗技术为例进行探究的构想

45.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

46.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

47.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承继及其理论特征

48.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综述

49.中国古代有伦理学吗

50.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51.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

52.身体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视域

53.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霍耐特的政治伦理学构想

5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

55.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伦理学问题

56.医学伦理学新进展与发展设想

57.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

58.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59.信息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

60.伦理学究竟研究什么

61.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62.应用伦理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63.康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西方康德伦理学研究述评

64.重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

65.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66.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

67.关于伦理学性质与方法的辨正

68.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69.微观、中观和宏观工程伦理问题——五谈工程伦理学

70.中国民族伦理学研究概述

71.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

72.究竟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专题讨论)

73.工程与伦理的互渗与对话——再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74.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以斯宾诺莎为例

75.在个体善和城邦善之间——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学和政治学

76.应用伦理学:冲突、商议、共识

77.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78.信息伦理学的本体论基础

79.道德学与至善学——康德的两种伦理学及其内在融贯性问题

80.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

81.论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

82.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83.绝对命令伦理学和协调伦理学——四谈工程伦理学

84.文化多元与全球化境遇中的生命伦理学

85.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评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86.道德研究的新领域:从规范伦理学到元伦理学

87.法律论证的伦理学立场——以代孕纠纷案为中心

88.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新高度——“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89.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研究近况

90.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

91.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

92.现代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与实践意义

93.生命伦理学研究的最近进展

94.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导论

95.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96.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

97.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

98.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关怀的一种新尝试

第4篇: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

1各种干细胞移植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

1.1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1994年Soonpaa等[1]首次将小鼠的胚胎干细胞移植给成熟的心脏,发现移植的细胞不但能增生和存活,还与宿主之间形成了超微结构连接。但人胚胎细胞移植却面临着诸如胚胎细胞来源、道德伦理等问题。另外,胚胎干细胞的转化条件尚不明了,在体外进行定向诱导还具有相当的随意性。

1.2自体干细胞因无免疫排斥及伦理道德等优点,而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1.2.1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骨骼肌卫星细胞是成体骨骼肌中未分化的成肌细胞,参与骨骼肌损伤后形态和功能的恢复。Jain[2]研究证实移植组的心室重建得到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该细胞的优点是形成的骨骼肌纤维在损伤区存活时间长,存活能力强。但这种细胞数量极少,不易获得。另外,移植区与宿主心肌间的收缩常不一致,易引起心律失常。

1.2.2自体心脏干细胞近来有观点认为在心脏中存在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干细胞,称为心脏干细胞。Sakai等[3]在动物实验中证实自体心房肌细胞移植能改善受损心脏的功能。理论上说,该细胞的移植要优于其他干细胞。但对于扩张型心肌病这种全心病变来说,只能考虑其他细胞的移植。

1.3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Nature、Science、Cell均有报道ASC可分化为其他系列的细胞,即ASC具有“可塑性”或“横向分化”潜能。2002年,Nature刊发了Verfaillie[4]教授小组的研究证实在成体的许多组织中余存着一种稀有数量的胚胎原始干细胞,其表达ESC的遗传。所谓的ASC "可塑性"很可能是这些细胞所为,这提示ASC与ESC可能存在相似性和同源性。

1.3.1成人干细胞主要分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rnal Stem Cells,MSCs)。此外,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等也属于成体干细胞。

1.3.2造血干细胞2001年Orlic[5]等人在Nature上著文,称造血干细胞直接注射心梗区可转化为心肌细胞[5],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2004年4月第428期Nature上同时发表了两篇没有重复出Orlic等人研究结果的论文报道。

1.3.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akitani等[6]首先证实MSCs可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继而人们想到将骨骼肌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1999年,Makino等人[7]首次报道在体外利用5-氮杂胞苷(5-aza)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Wang等[8]用同基因成年大鼠作为供体及受体模拟自体移植,并用DAPI染色标记。结果发现,移植后各时相点均可见到DAPI阳性的存活细胞。然而,由于移植细胞在宿主身上的生存力差,长期效果不理想,也限制了其应用。鉴于此,Mangi等人[9]将小鼠MSCs进行基因改造,以病毒为载体,在该细胞中加入1个单肽Aktl,后者能阻断细胞凋亡信号。将这些改造的干细胞注射到小鼠心脏的梗死部位后,Aktl被激活,并使干细胞长期存活。该研究还发现,移植的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1.3.4血管内皮祖细胞1997年Takayuki等[10]在Science上报道EPCs分离成功,并可用于体内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当时提出的EPCs被认为是假定的。近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EPCs的存在已基本确认。Maeda等[11]将EPCs接种于移植的血管,结果发现这些细胞主要集中在血管外膜与内膜表面,内膜表面的移植祖细胞能很好地附着,在血管腔面发育形成内皮细胞。该研究证实,EPCs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2临床研究

干细胞移植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已由动物实验逐步应用于小样本临床治疗。2001年9月Strauer[12]等在世界上进行了首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梗的实验,他们将该干细胞在PTCA中经导管植入到梗死相关动脉,10周后,通过SPECT、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室造影显示心肌梗死范围减少,EF升高,舒张末压降低。2003年,Perin等[13]报道借助NOGA系统经心内膜对14例因严重心肌缺血致心衰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2个月,核素显像显示移植组患者的左室功能有明显改善;术后4个月,EF从20%上升到了29%,心脏收缩末期容积亦有显著下降。

3展望

目前,细胞移植的研究仅限于单种细胞的移植,将2种或2种以上细胞联合移植,以及和基因工程结合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心脏缺血时,不但有血供障碍,还有心肌损伤。我们在MSCs的基础上联合EPCs移植,一方面,植入的MSCs替代坏死心肌,改善心功能;另一方面,EPCs通过再血管化改善心肌血供。另外,还可以对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然后再进行细胞移植。将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结合起来能够大大提高控制细胞行为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干细胞动员疗法与干细胞移植相比具有无创伤、方法简便、易开展的特点,临床应用更具优势,近来研究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能动员自体骨髓源干细胞迁移到心肌梗死部位,修复受损心脏。因此,利用细胞因子动员干细胞修复受损的心肌也有可能是干细胞治疗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1Soonpaa MH, Koh GY, Klug MG. Formation of nascent intercalated isks between grafted fetal cardiomyocytes and host myocardium. Science, 1994, 264(5155): 98-101.

2Jain M, Dersimonian H, Brenner DA. Cell therapy attenuates deleterious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improves cardiac performanc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2001, 103(14): 1920-1927.

3Sakai T, Li RK, Weisel RD. Autologous heart cell transplantation cardiac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jury. Ann Thorac Surg, 1999, 68: 2047-2081.

4Jiang YH, Jahagirdar BN, Reinhardt RL. Pluripotenc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marrow. Nature, 2002, 418: 41-49.

5Orlic D, Kajstura J, Chimenti S. Bone marrow cells regenerate infracted myocardium. Nature, 2001,410: 701-705.

6Wakitani S, Saito T, Caplan AI. Myogenic cells derived from 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posed to 5-azacytidine. Muscle Nerve, 1995, 18(12): 1417-1426.

7Makino S, Fukuda K, Miyoshi S. Cardiomyocytes can be generated from marrow stromal cells in vivo. J Clin Invest, 1999, 103(5): 697-705.

8Wang JS, Shum-Tim D, Galipeau J. Marrow stromal cells for cellular cardiomyoplasty.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clinical advantages.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0, 120(5): 999-1005.

9Mangi AA, Noiseux N, Kong 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odified with Akt prevent remodeling and restore performance of infarcted hearts. Nat Med,2003 ,9(9): 1195-2001.

10Asahara T, Murohara T, Sullivan A. Isolation of putative progenitor endothelial cells for angiogenesis .Science, 1997, 275(5320): 964-967.

11Maeda M, Fukui A, Nakamura T. Progenitor endothelial cells on vascular grafts.An ultrastructural study. J Biomed Mater Res, 2000, 51(1): 55-60.

第5篇: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

一、为何要在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帮助人类认识自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学科和主要力量。同时,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理知识。因而,在物理教学中,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授、实验技能的指导,更应是“科学”和“人文”的有机整合,也就是要在物理课程中渗透STS教育。

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核能开发的利弊,基因工程带来的伦理问题,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带来的大气噪声和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问题,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引起的土地沙化、地震、洪水泛滥等,这些都需要人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STS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价值,培养了解现代化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且能够应用科学技术致力于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科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注重渗透技术教育,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互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价值。

物理新教材中引入了许多STS的题材,可见其编写也充分体现了STS教育的基本思想。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与技术、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其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而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运动、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乃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一意义上讲,物理教学的内容本身就必须联系技术、生活和社会加以展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很有必要开展STS教育。

二、如何开展STS物理课堂教学

STS教育是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也应有新的独特要求:从课堂教学着眼,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亲身感受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问题的过程;强调物理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相联系的多媒体实例,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激发其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如何服务于社会,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提高其科学技术素养。教科书中介绍了大量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如现代航空航天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激光技术,激光全息摄影技术,防伪技术,纳米技术,核能利用技术,等等。这就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物理规律的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使物理课堂更具有时代气息和活力。

开展STS物理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今年五一放假期间我带领班级物理小组对河南省禹州市“龙岗电厂”进行了调查,让学生从能量转化的估算,发电和配电设备,发电功率跟当地用电需求的关系,为什么要把许多电站联成电力网以及核电站、火力电站及水电站的各自特点等方面的研究来应用和深化物理知识,使学生在赞叹电厂的宏伟和周边环境优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要采用高压输电及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参观归来我让学生以“电磁炉的工作原理”“如何选购电冰箱”“电动车的选购”“太阳能热水器”为题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STS物理课堂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不是用STS教育取代物理教育,也不是用大量的科技发展知识取代对物理知识的学习。STS教育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渗透并不追求全面,而应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也不应该过多地以课外实践削弱物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是物理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实施STS教育的基本形式。学生的课外信息收集和科学探索只应该是物理学习的一个积极补充,而学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做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STS教育因素,通过合理设计、形成线索,STS教育是会很自然地与教材中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教学要求和谐地结合起来的。

第6篇:基因工程伦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药学教育;药学服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9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28-02

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 以达到绝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结果[1]。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概念以来,以药学服务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推崇的新模式。我国随着社会医疗保障体制改革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深入,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对提供用药指导的药学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

高等药学教育是我国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摇篮。然而,当前,我国药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缺乏对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药学服务的需要。深化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药学教育体系,是药学教育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1 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顺应了社会需求,符合国际药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能够满足新形势下药师的职能和改善学生就业,是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顺应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医药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没病常保健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药害事件、药品不当宣传、药价虚高等问题,困扰着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WHO公告:全球有l/7的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患者中约1/3的人死于不合理用药,合理用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此外,用药的经济性也已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上说明,药学服务型人才在当今社会有巨大的潜在需求。而从几份药学服务状况调查中,更说明了此问题。黄旭慧等[2]发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临床药学服务需求率为100%;熊慧玲等[3]认为老年人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大。

1.2符合国际药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

我国药学教育体系与国际药学教育体系脱轨现象较为严重。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升以及用药观念的变化,国际药学教育体系已从传统的药学教育“化学模式”转向现代药学的“化学-生物学-医学模式”,药学不再属于单一的自然科学范畴,而属于心理学、行为科学、经济学、遗传学、人类学等一系列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社会科学范畴。我国的药学教育仍偏重于化学药物,服务范围过窄,只重视研制、开发、生产药品为主的药学理科、药学工科、药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等工程技术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药学服务类专业很少,导致我国药师数量匮乏,特别是医药经营企业的执业药师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药学服务的需要[4]。

1.3满足新形势下药师职能的要求

新形势下药师职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药师以药品的保管和供应为其主要工作任务,新形势下的药师以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为其最终目标,其以患者为对象,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运用自身的药学知识,提出用药方案,监控用药过程,追踪用药结果,作出用药评价,计算用药成本,全面服务于患者。据资料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4/5的药学毕业生到医疗机构、药品营销机构从事药师职业,因此,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也是药师职能新变化的要求。

1.4改善学生就业

能否构建面向就业的药学教育,关系着医药院校的生死存亡。随着近十年高校的扩招,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数量也迅速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骤增,尤其是2006年国家严格药品审批制度以来,药品生产营销行业缩紧了招聘新人的需求,医药院校就业前途一向较好的药学毕业生,就业率也不尽如意。但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药师市场缺口还非常大。根据2003年中国执业药师论坛年会所提供的数字,按照发达国家药学保健水平的正常配置,我国执业药师的数量应该达到80万人,而目前实际拥有人数不足l0万人[5]。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战略头脑的高等医药院校,及时捕捉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新信息,审时度势,顺应改革,必将迎来该院校发展的春天。

2 高等药学教育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

深化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建立面向药学服务的高等药学教育新体系,培养优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需要从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环节深入系统地调整与改革。

2.1专业(方向)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方案,结合现有药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在宽口径专业条件下培养药学人才, 可采用前期趋同, 后期分化的培养策略。即: 前期的专业基础课一致,从三年级开始, 可根据学生将来的就业志向, 设置4个培养方向, 即普通药学方向、临床药学方向、药物制剂学方向、药品营销方向,同时,还要积极探索药学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人才的培养模式。

2.2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药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以化学模式为依据,化学、药学课程门数多、分量大,内容存在很多重复、脱节和遗漏现象,而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的内容几乎空白,远不能适应药学服务模式转变的趋势,因此,建议做如下调整和修改:

2.2.1增加生物学与医学基础知识。宽广的医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是药学发展的依托。临床药师为医药结合型人才,所以应适当增加分子生物学、临床毒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及体内生化过程,将来能够配合医师指导和监督临床合理用药,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

2.2.2增加一些新型、交叉学科的课程。医院药学发展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可增设基因工程药学、药物经济学、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知识。

2.2.3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如社会医学、药学伦理学、医用写作、临床沟通技巧等科目,将优秀的文化、哲学修养、文学艺术等高品味的文化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以适应当代医院药学的改革,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促进合理用药为目的的药学服务。

2.2.4有机整合化学、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突出知识的应用性,突出与药学服务相关的比重,删减偏重于药物基础科学研究的化学、药学知识,以保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完成必需掌握的知识。

2.3教学方法

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训练,培养自学能力。在传统的药学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讲课内容多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少注重学生的基础学习,考试内容也不会超出大纲要求,大多数时候学生只要按大纲要求复习好功课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必须把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为课堂启发式讲授,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手机会,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组织学生撰写论文、查阅资料,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到实践中去。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直观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2.4师资队伍

当前,能够指导药学生参加药学服务实践的教师缺口还很大;还可以采取培养、聘用和引进多种渠道,增加师资队伍力量。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有能力的教师到医院、工厂、药检所等部门的实际工作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握教学和科研的方向,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聘用医院、药房有丰富药学实践经验的医师、药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医师作为临床药学阶段实习的指导教师,有助于学生与医护、患者的沟通交流,促进药学服务向深度发展。

2.5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优秀药学生的必经之路。当前的药学教育,实验多为验证性试验,以掌握实验室技能为主;实习时间安排短,多为在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机构中走马观花地、概念性地了解一下各机构的工作状态,更少有深入临床的实习安排,故培养的药学人才无法承担药学服务这一任务。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增加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试验的开设;另一方面,适当延长实习和见习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以及医疗机构的临床药学服务中去,建立起学校教学、医院教学和企业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与中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能力,增加学生药学服务的信心和技能。

3 结语

培养药学服务型人才是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药学教育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国家、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其发展的优良环境。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培养服务型人才虽然还存在不少障碍,但是值得欣喜的是,部分有战略远光的医药院校已经迈开了蹬向此艰难征途的步伐。人才培养必须有前瞻性,需要时间的提前量,这是教育的规律使然。我们相信,我国的药学教育能够承担起培养社会需求的药学服务型人才这一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胡晋红,蔡溱.药学服务的实施[J].中国药师,2003,3(3):15.

[2]黄旭慧,庄捷,王少明,等.临床药学服务在医护人员中认知度的调研[J].中国药房,2008,19(1):68-70.

[3]熊慧玲,陈玉文,杨亚明.药店对老年顾客提供药学服务的思考[J].医药导报,2008, 27(10):1284-1285.

[4]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1):1676-1678.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