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入学感受范文

入学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学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入学感受

第1篇:入学感受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63-01

1.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代 儿童心 理学 研究 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2.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 学习 。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 问题 和学生进行探讨。

2.1创境激趣。课始教师通过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 方法 ,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 自然 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2.2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 问题 、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进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经常鼓励,赞美学生。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教学中,我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了,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绩,我都及时表扬。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

3.新课引入设计的方法必须具有“针对性”

根据小学心理特征,新课导入设计必须针对所教年级、所教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适当方法,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新课在引入设计和实施中,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本身产生兴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学”、“学会”。这种引入方法无疑是有效的。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具、图片。实物演示、教法和变换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第2篇:入学感受范文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力量。科学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的力量,伽俐略认为“自然界的伟大书的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数学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数学,以前人们讲数学的重要性就是两句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数学要通过其他科学发挥作用,但现在数学已从“伙计”变成了“伙伴”,直接在科技前沿发挥作用了。

其次,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科学,尤其是在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闻名于世的美国西点军校之所以设置许多高深的 数学课程,就是要经过严格的数学系训练,使学员养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品格、严格精确的思维习惯,为 他们驰骋疆场打下坚实基础。他们所受的数学训练在事业和生存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

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赋予科学知识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数学是理智的而非情感的,精神的而非含糊的,数学成果是对客观规律的描述,是创造性的艺术,也是富有理性美的艺术品。数学能陶冶人的美感,增强理性的审美能力,当我们创造了一种简单的方法,作出一种简化的证明,找到一种新的成功应用时,就会在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美感。

当然,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形成科学的数学观,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平时教学中一是多给学生讲点数学史;二是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三是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四是通过教学法的加工“把数学变得容易点”,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五是向学生多展示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从而产生浓厚的数学情感。

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突出教者的主体意识,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外部条件的调控,忽略学生内心世界的开发,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机械模仿和记忆的思维定式中,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还要让学生“会学”数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数学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形成必备的数学体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形成数学体验,一是从实验中体验数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数学课堂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构建数学模型,增强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体验,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能够让学生亲自实验的素材,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形成数学体验。二是从探索中体验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探索中加以提炼,揭示规律的形成过程,去体验获知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三是从情境中体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教师在数学中要注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养成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习惯,加强与现实生活情境、社会发展联系的应用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教学中可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所设计问题的背景中,将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种种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既来源于现实又贴近现实。四是从类比中体验数学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使学数学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变苦学为乐学,做习题时感到“乐在题中,其乐无穷”,学生必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三、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呈高度正相关,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以学习为享受。不少学生对数学,从主动学变为被动学甚至丧失学数学的兴趣,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首先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这样就会对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是培育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要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当学生学习有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帮助而不应过多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待,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在教学评价中更应注重对“双基”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3篇:入学感受范文

1. 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 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 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 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 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实 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

3. 以感悟音乐为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 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

第4篇:入学感受范文

一、在尝试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对新问题的研究,我总是鼓励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出结论可能是错误或不全面的,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直接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与质疑中发现错误,自省自悟,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对学生来说,结论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在大家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逐步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养成了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不迷信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同时,也真正体验到学习、求知的艰辛与快乐。

二、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物理靠的是老师讲解、实验、大量做题。在周而复始的训练中,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物理。而我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来,让学生体验得刻骨铭心。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既有对错误的体验,对探索和发现的体验,又有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兴趣,感受物理的美。

三、在创造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创造对学生来说,不是追求什么创新成果,而是确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我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时我还注意鼓励学生发展,验证同伴的猜想和结论,而不急于否定或肯定,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为有空间,才有想象力,才可以创造,进而在创造中展现物理之美。

四、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物理,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物理,触摸到物理,从身边的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问题。随着问题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渐形成了“物理化”的意识,体会到了活物理的乐趣,从而感受了物理之美。

五、在社会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社会中的信息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刻表等都向人们提供着信息,这其中就有物理的身影。于是,我在物理教学中注重适时渗透军事、航空航天、辽宁舰航母、蛟龙号潜水器等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在了解时政、关注社会的同时感受物理之美。

总之,当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的美时,物理课堂也会随之魅力四射、流光溢彩了,物理课堂也就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了。

第5篇:入学感受范文

[关键词]:绘画兴趣 游戏 故事 诗词 辅导 展示

学生从学习儿童画过渡到学国画,由于绘画工具和材料改为毛笔、宣纸、墨、国画颜料等,孩子往往不是太好掌握。开始练习时,经常弄得满脸都是墨迹和颜料,还把桌面涂得花花绿绿,乱七八糟。在培训孩子们国画绘画技法技巧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初学失败带来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国画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年的国画教育实践,有几点不成熟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儿童学习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厌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如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太阳,星星,瓢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如画“中国戏剧人物”,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故事,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讲解国画故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大千弃房买画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三、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的对象和范围

儿童水墨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在选择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时,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就像在描绘自己的生活一样。在平时生活中,有一些细节如“照镜子”“梳妆台”“公园的一角”“跳绳子”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来劲,这对学生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这时候,结合讲解在进行绘画时如何考虑用笔、用墨和用色已经水份的掌控,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将古诗、书法、音乐与国画相互融合,提高兴趣,完善学习效果

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唐人曾经说过:“书画异名而同体”。古诗的优美不仅在于它的文字,还在于它的意境,与同样讲究意境的中国画诗画相通,让孩子用绘画来表现古诗的画面,将两者结合,互相促进,对提升国画学习效果有十分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花卉和昆虫后,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来表现《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场景,那是别有趣味的。还有《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指导孩子在画上用书法提上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又促进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国画、古诗、书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再比如,我在讲解的怎样画《荷花》这一课题时,就结合了汉乐府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启发孩子再画出几条可爱的,游来游去的小鱼儿。在静中画动,动中画静,动静结合,增强画面的生动情趣。课堂讲解后,学生在绘画练习创作时,我还经常配以节奏舒缓的民族传统音乐,更能让孩子们进入国画的意境。

五、重视过程的辅导,及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学生作画时,老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作画过程和一些别人无法发现的细节。既不能漫无目的巡视,也不能过多地询问,干扰他们的激情、灵感和思路。这时候,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如对信心不足,迟迟不敢下笔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手把手教学方式,帮助他在纸上先跨出第一步,这万事开头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深入画面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哪怕帮助他添加几笔也无妨,主要是起到进一步扩展、丰富画面的作用。

第6篇:入学感受范文

遗憾的是,当前的高三语文教学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的。普遍的师生都深陷题海,学生疲于应付,根本就静不下心来读书,且教师也是把课堂时间用于传授解题技巧,没怎么重视语感的训练。导致学生忽视了对语言的细细感知与品味,如此,学生的语感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而语感能力不高势必影响了答题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当把语感的训练回归到平时的课堂中去。

就培养学生的语感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认识,师生都要明确高考取胜的法宝就是要具有较高的语感能力

看看现在的高考语文试卷,词语运用、病句辨析、阅读和语言表达的主观题,以及60分的大作文,都是与语感有直接关联。

阅读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而这个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语感。

文言阅读,考的是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学生只需感知到文言语句的基本含义,就能把题答好。以06年的湖北卷第12题为例,考查文言语段内容的分析。C项中“作者以周弘正下马收到朝廷官员的称赞”的表述有误。感知到文本与这个选项有关的表述中“纠劾”二字,立即就可以断定错误在用了“称赞”这个词语,就此可以选出此项了。

古诗阅读,考查学生对具有形象、含蓄且凝练的诗歌语言的感知。也以06年的湖北卷为例,其第14题,“寒鸦飞尽水悠悠”句中“水”有什么寓意。感知到诗句中“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稍微有语感的同学就能知道,古人常常是以秋写愁的,句中“寒”字也吐露了心中的惆怅,“水悠悠”象征友情的绵长。这里对“秋”、“寒”、“悠悠”的理解,靠的就是语感。

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考查学生对抽象、准确而又严密的语言的感知能力。继续以06年的湖北卷为例,第八题,B项中“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文本中与之相对应的句子是,“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还能”表明在其他情况也是能够的。D项则表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这个选项的错误,只有具有较强的语感才有可能看出来。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学生对具体、形象而又富有情感意味的语言的感知。文本的情感也是需要语感来把握,尤其是一些语义含蓄蕴藉的句子,没有较高的语感,是很难读懂的。

作文更是离不开语感。“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运笔行文必须依靠语感来组织。另外,学生审题也要依靠语感。学生审题不准,其首要原因就是没有较强的语感。

二、要长期突出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它是教师长期培养的结果。具体的操作需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作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的读书能够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就可以自然的把句子写通顺,不自觉的就掌握了语法及语言的表达方式。

三、要多背

语感的积累就得靠背,背得多就是积累得多,据说鲁迅能讲《聊斋志异》背下来,足见其功夫下得是多深,他后来成为一代大师与其博闻强识密不可分。背诵、吸收、消化,以至无师自通,自然就形成语感。

四、多写

语感训练的最好手段是写作。学生写得多文思就会更敏捷,语感能力就会越来越高。因此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写日记或者周记,以我手写我心,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五、要多品味

品味文章的语言。这种品味不是对词性、语法、修辞手法作简单抽象的分析,而是在表情达意的层面上品味语言的精微奥妙之处。就如品酒,常常接触酒的人就能一下感知到酒的质量,同理,对于语言来说,常常去品味它,语感就一定会提升。

六、要用心感悟

语感是对文章语言的感觉,其本质是要用内心去感觉,去领悟,这种“悟”很珍贵的,它是读者在理解了文章语言的表层意义的基础上,对深蕴文字里的内涵有恰到好处的感悟。专家说“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常常体悟文章语言,对语感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第7篇:入学感受范文

一、聆听音乐,培养音乐感受力

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听音乐,因为音乐是以声音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如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洗手绢》这首歌,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就已经学会,但有些遗忘,在教学这首歌时,就尽量让学生多听,边听边哼唱,同时教师加以提示,从而让学生再完全学会这首歌,更能深切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劳动的。又例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首先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为学生请来一位“老师”――录音机,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陶醉在神往的意境中。欣赏之余,我便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欣赏歌曲时想到什么。学生踊跃举手,畅所欲言。有的说:“听着听着,我们仿佛也是少先队员中的一个,在海上划起了小舟。”有的说:“我脑海里浮现出广阔的海洋,葱绿的树林,雪白的塔楼,点点的白帆……”还有的说:“这首歌曲太完美了!”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老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辨析节奏,掌握基本的技能

学生的听辨能力是感受音乐的重要条件。在让学生反复听音乐的同时,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分音乐的表现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生要感受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同音乐等特点,音乐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形式等基本手段,要完成一定的音乐记忆,想象和创造美的任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音乐能力,吸引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听觉、记忆、语言、想象等能力,从而使其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如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向党来唱支歌》就要让学生弄清此歌的各种表现手段,如这是一首变拍子的歌曲,要掌握“×××× |×× × × |”变拍子的节奏和强弱规律,又如音程明显变化,要唱准四度、八度音程,再如演唱这首歌时,速度稍快、热情、奔放,还有要正确理解衬词“赛罗赛”相当于“哎嗨哟”在歌曲中起着使情绪更为热烈的烘托作用等。通过听与辨的练习,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我在教学中还通过按节拍拍手、拍腿、跺脚,按指挥图示划拍等练习,结合歌曲、练习曲的旋律,帮助学生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因为旋律本身包含了节拍的强弱因素,当伴随旋律进行训练时,能跟据旋律的性质和表现情绪,自然的,有感而发地拍击铿锵有力,或是轻快柔和的节拍强弱,不仅更富有韵律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节拍和节奏在音乐表现上的意义和作用上的理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拍强弱节奏训练时,首先教他们认识节奏型:× × | × × | × × |,弄清强位和弱位后,告诉他们强拍双掌合拍,弱拍右手指指头拍在左手心中,然后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击拍。除此之外我还教学生强拍合掌拍,弱拍拍在双腿上,或强拍合掌拍,弱拍跺右脚。运用这样的强弱节奏训练,使学生掌握拍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进行练习,边唱边拍,趣味无穷。在教授“三拍子的节奏”时我先让学生看图,使学生懂得在拍子中,每小节有三拍,× × × | × × × |,第一拍是强拍,第二和第三拍都是弱拍,进而明确在三拍子曲调中,是按照强弱弱的规律循环反复地进行的。然后教会学生运用击拍的方法,即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右腿,第三拍拍左脚,来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音乐感受力。

三、自制简易乐器,变知识为能力

器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也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学唱歌曲,还应将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带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的训练,以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多层次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八月桂花开》这首歌曲时,进行配乐练习唱。首先,我将学生自制的简易乐器分类,打击乐器一类,响铃一类,同时也将人声分为两类,女声一组,男声一组。女声唱男生配乐,男声唱女生配乐,然后男女声合唱,各自使用自己乐器边唱边配乐。再变换各种方式进行训练,整首歌曲形成了非常热闹而又层次清晰和弦音乐,课堂活跃极了,大家沉浸在自娱自乐的氛围中。

第8篇:入学感受范文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呢?

1.学会控制好情绪

情绪能够很快的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班主任的情绪也会很快的传染给学生,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学生也能够及时的察觉并受到暗示。班主任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学生呢?我觉得班主任的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一种能温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信,带给学生快乐的一种情绪体验。情绪往往伴随着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如人高兴的时候往往拍手或大笑;生气的时候身体会发抖;伤心地时候身体会蜷缩一团。我们的眼睛、语言、动作都是传递和表达情绪的载体,一个眼神、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是心理活动的表现。身为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一面。身为班主任的我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偶尔也会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情绪失控,每遇这种情况我总是陷入深深的自责,于是经常提醒自己不应该这样子处理,应该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我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处理事情。不论学生犯下多么严重不可原谅的错误,不要一时性起,怒发冲冠、劈头盖脸的批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让大脑保持清醒,让心情恢复平静,当理智说服自己的时候,再去处理学生的错误。

2.学会和学生商量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需要极富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简单直接的一些做法,身为班主任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这种做法。批评甚至是惩罚并不能增加学生对你的信服和支持,相反只能增加学生对你的厌烦和憎恨。很多班主任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包括我在内: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我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俨然一副将军上战场指挥千军万马把敌人消灭的一干二净的磅礴气势,孰不知我们做班主任没有将军那样指哪打哪的权利,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天真可爱的学生,他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违反纪律要扣分,不知道为什么一扣分就会挨老师的批评,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竟被老师痛斥一顿……孩子们很痛苦,班主任们很上火。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担心孩子会犯错,犯错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关键是犯错之后怎样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消化吸收改掉错误。

3.学会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而精彩的一面,但不易被发现。如若用你的爱心去发掘这份精彩,它才能褪去尘埃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崭新的世界,用你的心去爱他们,细心探索他们丰富而脆弱的内心,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也是如此绚烂。发掘学生的精彩,探索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放出光芒、增添光彩,这是班主任用真情培养学生的宗旨。

4.学会用行动去感化学生

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并在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身正为范。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还要有行动。坚持做到生活上热心帮助,学习上细心地讲解,作业上耐心地辅导。

5.学会用鼓励激励学生

第9篇:入学感受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引导 学生 发现美 感受美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对美的体验。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 图画入境法

《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入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

1.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

2.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

3.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二)表演入境法

《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对比入境法

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

第二,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

第三,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