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学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163-01
1.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代 儿童心 理学 研究 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2.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 学习 。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 问题 和学生进行探讨。
2.1创境激趣。课始教师通过小比赛、填空、口答、动手操作、讲故事、设疑等 方法 ,创设一种“不协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 自然 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2.2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 问题 、思考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帮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进步,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经常鼓励,赞美学生。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这是一种天性。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教学中,我不吝啬赞美的语言了,学生只要有一点点成绩,我都及时表扬。教师对学生适度的赞扬,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学好数学的积极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心理。
3.新课引入设计的方法必须具有“针对性”
根据小学心理特征,新课导入设计必须针对所教年级、所教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适当方法,绝不能只图表面热热闹闹。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新课在引入设计和实施中,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本身产生兴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学”、“学会”。这种引入方法无疑是有效的。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具、图片。实物演示、教法和变换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
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力量。科学史表明,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的力量,伽俐略认为“自然界的伟大书的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数学的实际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在,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数学,以前人们讲数学的重要性就是两句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科学的语言。”数学要通过其他科学发挥作用,但现在数学已从“伙计”变成了“伙伴”,直接在科技前沿发挥作用了。
其次,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科学,尤其是在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闻名于世的美国西点军校之所以设置许多高深的 数学课程,就是要经过严格的数学系训练,使学员养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品格、严格精确的思维习惯,为 他们驰骋疆场打下坚实基础。他们所受的数学训练在事业和生存方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
数学是理性的艺术,数学赋予科学知识以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数学是理智的而非情感的,精神的而非含糊的,数学成果是对客观规律的描述,是创造性的艺术,也是富有理性美的艺术品。数学能陶冶人的美感,增强理性的审美能力,当我们创造了一种简单的方法,作出一种简化的证明,找到一种新的成功应用时,就会在内心深处激起强烈的美感。
当然,让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形成科学的数学观,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我们平时教学中一是多给学生讲点数学史;二是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三是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四是通过教学法的加工“把数学变得容易点”,增强他们学数学的信心;五是向学生多展示数学美,提高他们的数学审美能力,从而产生浓厚的数学情感。
二、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突出教者的主体意识,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外部条件的调控,忽略学生内心世界的开发,使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机械模仿和记忆的思维定式中,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还要让学生“会学”数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数学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形成必备的数学体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形成数学体验,一是从实验中体验数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数学课堂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构建数学模型,增强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体验,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能够让学生亲自实验的素材,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形成数学体验。二是从探索中体验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学习中、探索中加以提炼,揭示规律的形成过程,去体验获知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三是从情境中体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教师在数学中要注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养成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习惯,加强与现实生活情境、社会发展联系的应用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教学中可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所设计问题的背景中,将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种种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既来源于现实又贴近现实。四是从类比中体验数学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使学数学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变苦学为乐学,做习题时感到“乐在题中,其乐无穷”,学生必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三、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数学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呈高度正相关,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以学习为享受。不少学生对数学,从主动学变为被动学甚至丧失学数学的兴趣,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首先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敬业为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这样就会对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是培育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要爱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当学生学习有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帮助而不应过多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待,主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在教学评价中更应注重对“双基”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1. 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 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 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 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 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实 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3. 以感悟音乐为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 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一、在尝试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对新问题的研究,我总是鼓励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出结论可能是错误或不全面的,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直接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而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与质疑中发现错误,自省自悟,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对学生来说,结论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在大家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逐步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养成了批判性的思维习惯――不迷信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同时,也真正体验到学习、求知的艰辛与快乐。
二、在体验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物理靠的是老师讲解、实验、大量做题。在周而复始的训练中,学生越来越不喜欢物理。而我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来,让学生体验得刻骨铭心。在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既有对错误的体验,对探索和发现的体验,又有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兴趣,感受物理的美。
三、在创造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创造对学生来说,不是追求什么创新成果,而是确立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我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时我还注意鼓励学生发展,验证同伴的猜想和结论,而不急于否定或肯定,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因为有空间,才有想象力,才可以创造,进而在创造中展现物理之美。
四、在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物理,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物理,触摸到物理,从身边的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问题。随着问题的越来越多,学生逐渐形成了“物理化”的意识,体会到了活物理的乐趣,从而感受了物理之美。
五、在社会中让学生感受物理之美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社会中的信息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刻表等都向人们提供着信息,这其中就有物理的身影。于是,我在物理教学中注重适时渗透军事、航空航天、辽宁舰航母、蛟龙号潜水器等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在了解时政、关注社会的同时感受物理之美。
总之,当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的美时,物理课堂也会随之魅力四射、流光溢彩了,物理课堂也就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了。
我的自尊心很强,不愿把心事透露给别人。因为我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我、体谅我,包括爸爸妈妈。经常看您主持的栏目,我想把心里的问题告诉您,希望您能帮助我解决。
在班里,我的成绩一直排在第一位,而且还是班干部。我对同学要求十分严格,他们常常在背后说我的坏话,有时候甚至还当面说。我不知怎么办才好。我曾经请教过老师,老师说:“还是由你自己决定吧。”我想了很久,还是没办法。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严格吧,在他们心中就会形成一个坏印象。对他们亲切一点吧,他们就会觉得我软弱,以后就都不听我的了。梅子姐姐,我究竟该怎么办?
我本善良
我本善良同学:
你好!你说的问题,我想不少作班干部的同学都会遇到。具体到你的情况,我想说,你对同学们要求严格是应该的,但严格不是为了要同学们听从你,而是为他们着想。也就是说,把同学们当成自己的朋友,真心地关心他们,而不是简单地行使你班干部的“权力”,只是从行为上约束同学们。
梅子姐姐回忆了下自己的学生时代,从小学到大学,有和同学常常顶牛,令同学们不服的班干部,也有和同学的关系十分好,在同学中也很有威信,很受大家欢迎的班干部。我就把这些经验总结下吧。
其实,要想成为同学们拥护的班干部,没有什么秘诀,多和同学交流,依靠大家,遇到困难,自己带头。
担任班干部,不是当了什么“官儿”,成了高高在上的人,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锻炼自己组织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和同学们交朋友,让大家喜欢你,觉得你有趣,觉得你可以信任,这样大家就会支持你。因此,要经常找机会和同学们交流,要了解同学们的兴趣和心里的想法。慢慢地,大家会觉得你光明磊落,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人,自然就会支持你。
班集体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同学的,同学们也并不是非靠强制的“管理”才会“变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尊,有自己的想法、主见,一定要尊重同学。请同学们一起来把我们的班做成最好的班,这样不是更好吗?
我本善良同学,你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没有,闹哄哄的会场,组织者声音很大,甚至在扩音器里嚷着要大家安静,大家却好像没听见似的。突然,传来一阵温柔的话语,悠扬的音乐,会场竟然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他,凶巴巴的班干部别人是不喜欢的。
你说,你不愿把心事透露给别人,认为没有人理解你,甚至连爸爸妈妈也包括在内。我想,也许并不是大家不能理解你,而是你将心灵的大门关上了。很多时候,当你敞开心扉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
关键词:新入职小学教师;职业感受;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17-0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对小学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很多小学教师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升高,尤其是新入职的小学教师。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关注这样一个群体的状况。据中国教育报微信的一项调查显示。
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34%的教师患有轻微疾病。
25%的教师认为,来自应试、学生安全、社会期待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导致了教师的健康出现问题。
20%的教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应对已经发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只能硬扛着。
……
超半数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职业幸福难以保证。
一、小学新教师的现状
“备课、上课、判作业、解决学生矛盾、了解学生动态、开例会、写总结、与家长沟通,还要应付各类检查,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一位老师说道。
有老师反映:“工作累,不仅仅是因为教育教学任务重,还承担了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各类烦琐的教育检查评比工作也常常占据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
随着教育社会化功能的增强,“教师不仅要负担繁重的教学工作,还要面对来自社会大众、学生家长的期望和干预以及升学压力、生源质量降低、学生人数激增等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位老师说道。
“我经常会失眠”,一位姓张的老师说,“学校里未解决的问题,我会一直惦记在心上。”
“每天批成堆的作业,还要写教案,如果你是班主任那就更忙了,每天要比别的老师早到,比别的老师晚走。如果遇上校庆或者节日,作为班主任老师,你不仅仅承担着班主任的工作,还要承担很多大队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出策划,还要排练节目。”一位班主任老师说。
“很多的人都会羡慕我们当教师有寒暑假,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假期,我们的假期不能由我们自己支配,都要听学校的安排。各种比赛、培训以及各种会议你都得参加。”一位老师说道。
这些年来,教师承担了比较大的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职业幸福感有待增强。
二、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在与一些新入职的小学教师对话时,笔者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工作压力远远盖过了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一些刚刚入职的小学新教师,踌躇满志,热血沸腾,很想在那三尺讲台上大显身手,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然而,工作不久他们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会欺负你是新教师,对你的话充耳不闻;面对新环境里的新同事,你要思考如何才能融入;整天忙于备课、听课、上课、管理班级、与同事相处、与领导相处、与家长沟通、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于是,新教师常常会感到身心俱惫,当初的豪情壮志已经被现实一点点磨灭,当老师的职业幸福感也随之减退。唯一能使教师感到幸福的时刻就是孩子们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
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幸福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良好的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反映了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别人给予,而是靠教师自己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教育的基本准则,也是教师的职业追求。对于新入职的小学教师来说,他们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他们渴望的就是能够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而非倦怠感。教师幸福感是每一位新入职教师对这个神圣职业的期待,是每一位教师都向往和追求的,但现实情况却并不能如愿。
三、新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教师的健康难以保障。据中国教育报微信调查的结果显示,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34%的教师患有轻微疾病。其中27%的教师患有慢性咽喉炎,26%的教师患有颈椎疾病,还有部分教师患有腰椎疾病、胃病、静脉曲张等其他疾病。
另外,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常常感觉有压力,43%的教师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常常感到烦闷,仅有4%的教师认为自己身心健康。
对于新入职的小学教师来说,由于刚进入岗位,为了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只能拼命工作,以昂扬的斗志辛勤工作,以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然而时间长了以后,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心情烦躁……还有一些新教师由于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得了胃病;还有一些老师由于生病了不敢请假,拖延最佳治疗时间而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这些健康问题看似是一些小问题,但是它一旦得上就很难恢复,会长期伴随着这些教师的工作,给教师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教师部分权利的丧失。对于新教师来说,很少有教师能完整地过一个属于自己的假期,平时的周末都很难保证,学校领导一发话就得去学校工作或是开会。节假日加班也是家常便饭,由于自己是新教师,在领导面前不敢有半句怨言。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说,这些新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一定的侵害,但是他们却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新教师缺乏维权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另一方面是碍于情面,迫于上级压力,敢怒而不敢言。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正常地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之外还应该有一定的自由。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朵无法自由行走的云,是无法推动另一朵云的;一个被禁锢着的灵魂,也是无法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生命是自主的、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把学生看作生命发展的主体,尊重他们的自由,那么更应该关注教师的主体性自由。生命化教育理念不仅给教师自由以价值上的启迪也为教师自由的实践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3.个人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当了小学教师以后,再也没有过过正常的个人生活了。一切生活都围绕学校和学生在转。”一位新入职小学教师如是说。工作、家庭、个人本应该是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但是对于大多数新入职小学教师来说,工作=全部。虽然说工作对于新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但个人的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新教师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导致没时间谈恋爱,没时间安排自己的个人生活,完全变成了一台“工作机器”。这样对于个人的长期发展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些老师年龄很大了还没有对象,整天被家里催,弄得自己也很心烦。还有一些老师由于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或者是学校不提倡年轻老师怀孕,导致很晚才要孩子,有的女教师因为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导致不孕或者流产。还有一些新教师在学校里整天为班里的孩子忙着,却无暇顾及自己年幼的孩子。这些现象值得学校领导和教育研究者们进行反思:我们真的需要让这些教师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才能换来我们所谓的教育的成功?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平衡自己的生活,那么他/她的职业幸福感也会随之减弱,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四、提升小学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途径
(一)个人
积极的生命状态就是一种幸福。对于新教师个人来说,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除了要努力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少一些负面情绪。如果心情不好可以选择运动的方式放松一下身体,进而放空一下沉重的大脑。再忙再累也不要忘记生活,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给自己一些自由的空间放松心情,冲洗心灵倦怠的尘埃。调整好自己的心境才能充满激情与热情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充分地感受教师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二)学校
重视对教师生命本体的关爱。在学校,教师往往不敢病。请假看病,就得找人代课。其实,学校也应为老师病假创设应对机制。学校领导要多给予新教师一些人文关怀,能够让这些新教师有一个平稳而幸福的过渡期,避免刚入职就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倦怠感。学校要尽量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管理,多一些对教师生命本体的关爱。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靠若干能干的领导,更多的是要靠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老师和学生的配合。所以学校在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要对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给教师们一些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作为赋予学生“教育自由”者,其自身首先应该是自由的,才能自由地赋予学生“教育自由”,从而切实地进行“自由教育”。即,教育自由的实现,需要以教师自由为前提。
(三)社会
多给新教师一些包容和关怀。社会上,人们往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象地概括教师职业。这一方面固然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教师的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蜡炬照亮的是学生的前程,毁灭的是教师的青春;作为春蚕吐尽银丝,奉献的是教师的一生,这样,教师幸福感水平低就在所难免。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默默奉献的社会角色,但他们的工作却与千千万万的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家长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必然处于社会评论的风口浪尖。面对教育的加速发展,面对家长们的热切期望,教师肩负的使命相当神圣,教师承载的负荷更为沉重。因此,呼吁社会能够建立一种教师关怀机制,多给这些新教师一些包容和关爱,多一些支持和鼓励,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潘玉峰,赵蕴华.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81.
一、聆听音乐,培养音乐感受力
学生用听觉直接感知音乐是感受、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听音乐,因为音乐是以声音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美,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如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洗手绢》这首歌,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就已经学会,但有些遗忘,在教学这首歌时,就尽量让学生多听,边听边哼唱,同时教师加以提示,从而让学生再完全学会这首歌,更能深切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劳动的。又例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首先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为学生请来一位“老师”――录音机,在优美的歌声中,学生一边欣赏,一边陶醉在神往的意境中。欣赏之余,我便让学生讲讲自己在欣赏歌曲时想到什么。学生踊跃举手,畅所欲言。有的说:“听着听着,我们仿佛也是少先队员中的一个,在海上划起了小舟。”有的说:“我脑海里浮现出广阔的海洋,葱绿的树林,雪白的塔楼,点点的白帆……”还有的说:“这首歌曲太完美了!”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老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辨析节奏,掌握基本的技能
学生的听辨能力是感受音乐的重要条件。在让学生反复听音乐的同时,还可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区分音乐的表现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生要感受声音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同音乐等特点,音乐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形式等基本手段,要完成一定的音乐记忆,想象和创造美的任务,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音乐能力,吸引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听觉、记忆、语言、想象等能力,从而使其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如六年制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向党来唱支歌》就要让学生弄清此歌的各种表现手段,如这是一首变拍子的歌曲,要掌握“×××× |×× × × |”变拍子的节奏和强弱规律,又如音程明显变化,要唱准四度、八度音程,再如演唱这首歌时,速度稍快、热情、奔放,还有要正确理解衬词“赛罗赛”相当于“哎嗨哟”在歌曲中起着使情绪更为热烈的烘托作用等。通过听与辨的练习,学生的感受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我在教学中还通过按节拍拍手、拍腿、跺脚,按指挥图示划拍等练习,结合歌曲、练习曲的旋律,帮助学生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因为旋律本身包含了节拍的强弱因素,当伴随旋律进行训练时,能跟据旋律的性质和表现情绪,自然的,有感而发地拍击铿锵有力,或是轻快柔和的节拍强弱,不仅更富有韵律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节拍和节奏在音乐表现上的意义和作用上的理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拍强弱节奏训练时,首先教他们认识节奏型:× × | × × | × × |,弄清强位和弱位后,告诉他们强拍双掌合拍,弱拍右手指指头拍在左手心中,然后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击拍。除此之外我还教学生强拍合掌拍,弱拍拍在双腿上,或强拍合掌拍,弱拍跺右脚。运用这样的强弱节奏训练,使学生掌握拍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进行练习,边唱边拍,趣味无穷。在教授“三拍子的节奏”时我先让学生看图,使学生懂得在拍子中,每小节有三拍,× × × | × × × |,第一拍是强拍,第二和第三拍都是弱拍,进而明确在三拍子曲调中,是按照强弱弱的规律循环反复地进行的。然后教会学生运用击拍的方法,即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右腿,第三拍拍左脚,来感受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音乐感受力。
三、自制简易乐器,变知识为能力
器乐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也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学唱歌曲,还应将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带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的训练,以巩固所学内容,拓展多层次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八月桂花开》这首歌曲时,进行配乐练习唱。首先,我将学生自制的简易乐器分类,打击乐器一类,响铃一类,同时也将人声分为两类,女声一组,男声一组。女声唱男生配乐,男声唱女生配乐,然后男女声合唱,各自使用自己乐器边唱边配乐。再变换各种方式进行训练,整首歌曲形成了非常热闹而又层次清晰和弦音乐,课堂活跃极了,大家沉浸在自娱自乐的氛围中。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加强高中音乐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音乐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更新观念,走进全新的教改思维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其定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领悟,敢于实践,使音乐教育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经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音乐是实践性、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其表现领域更体现了一种技能性特点。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作为一种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具体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要创建一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针对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是其根本的宗旨。诚然,基于个体间天赋的差异,每个人将来获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对于我们教师来讲,“面向全体”,首先要求教师做园丁,而不是伯乐。伯乐的作用在于挑选人才,而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
1、教师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
《新课标》提出的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和规律出发,熟练地掌握教材,具备灵活自如地驾驭音乐教学活动的艺术手段。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最直接原因就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单向方式”。这种封闭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传授和灌输,排斥交流与互动,不能在音乐学习上形成师生间的和谐沟通和理解。教师总是试图拴住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则是在心中不断地画着问号?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什么”。脑海中充满了对问题的新鲜感,面对教师的成见和结论,学生们往往露出不解的目光。例如:某中学音乐课让学生聆听《空山鸟语》后为音乐命名,有一家住农村的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乐曲起了个颇具想象力的名字:《捉鸡》。教师鼓励了学生的想法,却引来了否定的声音:“《空山鸟语》怎么可以想象成鸡叫呢?鸟叫是和谐的音,鸡叫是噪音,这绝对是错误的!”其实,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本应是很正常的,正是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为人们的不同想象与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创造性音乐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许多人(包括音乐教师)在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代替了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不能正确地看待学生,不能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不能赋予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平等地位,则是根本原因。
2、教师必须注重本学科内教学领域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苦练内功,把握好音乐教学中各个教学领域的要求,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配合,互相渗透,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形成互动,从而产生一种整体的艺术效果。把一整套的训练编成一个音乐剧,让学生投入到各自的角色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综合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例如:在上戏剧这一块内容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创编戏剧内容,形式全由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新、去发挥;可以模仿一些经典小品来创编内容;也可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来了解所要表演的戏剧情节。内容既可以从音乐作品中提炼,亦可以从戏剧、影视、文学等作品中选取,尤其是与其它学科结合的“音乐课本剧”更应提倡。其次是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录像、录音等视听资料,增强学生对戏剧表演的感性认识,以及创设学习和模仿的条件与机会。再次,教师不是完全扮演“导演”的角色,去包办代替创编活动,而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角色并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设计,主动创造艺术形象,并善于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做出客观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尽量少,而且不要总是试图诠释音乐。音乐课堂中的教师语言应以描述性为主,目的是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音乐体验。良好的音乐教学过程应体现为各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造活动等,同时将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中自然地学习。
3、教师必须树立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观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作为人的心理自然发展和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孤立于其它学科之外。因为艺术能力的发生就是人性的发生,艺术活动的发展就是想象和创造力的表现,也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方法。
如欣赏歌剧《白毛女》时,我没有过多地介绍这部作品的内容、故事情节。而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来编演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学生表演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热情。有的把这个故事改编成现代版;有的改编成小品形式;有的在原剧上去掉歌唱部分,纯粹以对白为主。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课外成果而惊喜、赞叹。表演结束后,教师再打开自己设计的音乐画面把学生引入到这部歌剧中,从《北风吹》到《扎红头绳》再到《黄世仁逼债》,在这些音乐旋律中让学生体会和捕捉表演灵感,不必过于拘泥动作的标准化和程式化,表演中的语言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物性格,贴近生活实际。这样的师生互动互评,多肯定,多鼓励,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音乐的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建立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活动是体验的方式,体验是活动的目的。音乐课中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关注音乐,并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种活动应该是肢体活动与思维活动两者的统一。教学设计环节中的每一个活动的确定,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设计怎样的活动方式效果更好。活动与不活动的效果有什么差别,教师在活动中应担任怎样的角色等问题。“三思而后行”才不会使课堂上的活动变成一种随意、盲目的游戏。
三、新颖别致,让音乐教室成为学生向往的艺术摇篮
记得有位外国学者这样说过: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对音乐的亲切感、趣味性入手,创设一种和谐的艺术情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存在,逐步引导他们步入音乐的殿堂,体会其中的奥妙。
例如欣赏歌剧《卡门》序曲时,我把主部主题A用 “”表示,向上的斜线给人生机勃勃的、充满活力的动感;第一插部B用曲线“~”和横线“――”表示,曲线相对而言比较柔和;第二插部C用“”表示,主题第一次呈现有抒情的成分,用“n”表示,反复时铜管乐队加入,音乐更雄壮有力,而用“”表示,有很强的力度感。尾声用“ ”表示,音调下行,预示着卡门的悲剧性结局。分析完之后,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大组。第一组听到第一主题,合着音乐拍手,一次一拍;第二组听到第二主题,拍手、摊掌,一拍一次;第三组听到第三主题时,跺脚、拍手,一拍一次。教师随意点击音乐,学生作出相应动作,并相互交换对这些主题的印象。欣赏全曲时,我让学生欣赏有指挥的大型管弦乐队合奏的《卡门序曲》录像,让学生边听边模仿体态律动,最后请个别同学上来指挥这首《卡门序曲》。这样的律动加深了同学们的印象,课堂的气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既增加了同学们的音乐实践,又增强了创造意识。
四、勇于探索,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模式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提倡“学科综合、融合多元化、强化艺术实践”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1、构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融合的教学模式
需把音乐和美术课程加以高度融合,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美术的领悟,使音乐与美术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充分发挥艺术的整体效应,又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丰富音乐的过程中学会设计,通过色彩游戏让学生领略音乐色彩的艺术魅力。带动学生用线条、简笔画、色彩等构思各自独特的画面去表现同一个音乐主题。
2、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
各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也是非常宝贵的课程资源。音乐教师要善于将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不但从中受到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还能增进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每月教唱一首描绘家乡自然景观、历史史实、家乡新风貌等方面的新歌曲,作词、作曲及相关的背景介绍,由学生各自准备。
3、构建文体互动的教学模式
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搜集学生熟悉的军歌、进行曲,结合体育、军训进行音乐教育,让学生在充满音乐的欢快氛围里,玩中乐、乐中学;将教学领域拓宽,把音乐融入到体育课之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培养团结互助精神的同时,感受到音乐无处不在,从而激活他们的音乐灵感。
4、构建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可配合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融入社区,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镇,开展对民间艺术的调查、采风;同时也把自编自演的,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节目带到村镇,使学生懂得艺术是源于生活,服务大众的,更好地加深对艺术观、情感、态度的体会。
新课标告诉我们,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有四点: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创造意识即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音乐教学也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要给学生创设机会与条件,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创造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在音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创造性思维,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音乐课程的综合,应该是始终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课中所采用的一切辅助教学手段都应该围绕音乐聆听、体验,达到聆听音乐这一教学目的,学生的体验也应该主要是对音乐的体验、综合,不是学科简单的叠加,更不能违背了音乐教学的原则。因此,新课改中更加强调了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才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因此,我们应借新课改的东风,让学生鼓起艺术追求的风帆,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以人为本,在课堂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许志芳《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的探索实践》,载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第158期
2、张方明《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载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第158期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河南 郑州 450044)
中图分类号:J6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7-103-02
摘要:音乐感受能力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热情的关键。所以,钢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关键词: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节奏能力
音乐感受能力,即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热情的关键。所以,钢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荀子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说明音乐的功能既有扣人的心弦、又有感化人的作用。要使人动听、动情,才有感人的结果。记得一位美学家说过:不一定人人都会写诗,但人人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
这话何等的精辟!
在对音乐审美活动的过程中,运动着的音响材料使你动听及动情,这是首要的。谁也不会抱着理性的欲望来欣赏音乐,除非因为政治上的需要或其他原因的促使。正如马克思指出:“从主观方面看来,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对于它,音乐并不是一个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肯定,也就是说,它对于我只能这样存在着,就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主观能力对于它自己存在着一样,因为任何一种对象对于我的意义(它只对于与之相适应的感觉才有意义),恰恰等于我的感觉所能得到的意义。”(马克思:《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1革命导师的这段话,有力的驳斥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音乐教育学把乐感当成先天的、后天难以培养的,把乐感说成抽象、神秘、玄而又玄的谬论。审美习惯及审美观念,也有改变的可能。因为美的观念的形成,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培育熏陶的,也非一成不变,而是发展的、变化着的。
如何在钢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音乐的感受力,我认为把握这两点很重要:一是对于音乐感受力的培养首先要提高听觉能力,二是节奏能力。
一、提高听觉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是在聆听音乐中感受到音乐的,人的音乐能力,正是在聆听音乐的引导中被唤醒的。也就是说音乐的情感和情绪体验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
钢琴是用手来弹的,但手是不能直接感受音乐的,如何弹的更美、更柔和、更雄壮是用听觉来鉴别的。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从事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的音响及其有机的统一体――音乐,正常听力的人,如果缺乏对音响和音乐的敏感,就难以学好钢琴演奏这门专业。
对于音响(音高、音色、音质)的敏感,只能通过经常聆听各种音响,有辨别和领悟各种音响的要求和锻炼,才可能培养起来。然而对音响的感能还远远不是对音乐的感能,因为音乐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应的产物” ,音乐是表现一定思想内容的。所以,对于音响的感能,有必要提高到对音乐的感能。对音响的感受,对声音的想像力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能力,也是提高听觉能力的关键。
要想弹好一首钢琴乐曲,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脑子对音乐有一个想象和要求;其次,通过神经系统指挥手来弹奏;最后,发出声响后由听觉来检查、鉴别音乐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实践证明:耳朵听不出来的,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弹奏钢琴.还要教会学生倾听自己的弹奏,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
著名钢琴家瓦尔特.吉泽金主张在学习钢琴时要花时间在无声的练琴上,其目的是强调要用心灵和头脑去思考、去想象,要从心里倾听所弹奏的乐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给听觉充分的养料,听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交响乐、歌剧、室内乐、歌曲、各种类型的音乐),还有优秀钢琴家的演奏、录音或唱片,倾听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把它储藏在头脑里,使之逐步深化为听觉养料。例如:学习贝多芬《田园奏鸣曲》时,听听贝多芬这部交响乐,一定能从音响、层次、音色、形象等方面给我们新的启迪。在弹奏时能以不同乐器的音色来丰富听觉的想像力,那么在演奏上定能更丰富、更生动,从而才能用最动人的乐音打动听众。
音乐是通过耳朵进入人的心灵,只有提高听觉能力,使学生具有高标准的鉴赏力,才能有高水平的演奏。
二、提高节奏能力
节奏展示了音乐的生命和存在,它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的灵魂,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加强节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节奏能力是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节奏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物运行相互协调下的产物。它是由劳动中的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相互间的社会关系为中介形成的。节奏就是基于节拍的有机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对节拍的延续或中止,整合或分解,增强或减弱等等。节拍是理性,节奏是感知,节奏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对节拍的处理中去感悟体会其基本变化的规律。它把音乐时间属性加以组织,成为一种被人们理解和把握的形式。正是这种运动的形式,声音才成为音乐。如果没有这种便于理解的组织,听者也就无法把无秩序的音响感知为音乐了。
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节奏强弱力度、长短力度,才能和谐有致的演奏去抒情达意。演奏者可根据本人理解,参照版本标记,对速度合理调整。对不同作品所处不同背景,采用贴切的速度体现。例如:古典乐派用严格的节拍组成的音乐显得节奏严谨,而浪漫以后的钢琴作品相对而言较为自由。弹奏时要倾听节奏的均匀、弹性、动力、惯性(渐快、渐慢、自由节奏)、重音、各种特性节奏。学会抓住节奏复杂多变的特点,体会强弱效果,适度表现。在练习中,把握音值长短和强弱、拍位律动规律、作品节奏特征与风格,运用长短、强弱、徐疾、张弛、动静对比等基本训练,挖掘音响节奏与肢体节奏通感,从而达到织体节奏与音乐审美融合,即具体与抽象的协调统一。
除了要在概念上对之强调和固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乐曲的弹奏,在演奏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要特别强调它除了是稳定音乐的要素,更是把握音乐的运动趋势的能力,是决定音乐属性,提示音乐主题,完善音乐构思,增强音乐表现的根本保证,是音乐构成的框架,是音乐发展的动因。一首乐曲的特殊节奏抽象地概括这首乐曲,能使听众在丰富的联想中还原作品。典型的例子:如李斯特改编的《魔王》开篇便以其独特的节奏揭示了音乐的内涵。在全曲的气氛渲染中,出现的在同音上的三连音(表现疾奔的马蹄声)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时隐时现、时弱时强的三连音除了具有描绘的写实作用外,也是造成局促不安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低声部的间息乐句则暗示不时掠过的林间阴风。在教学中,教师就选取诸如此类的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节奏的训练,并注意尽可能地体现作品的强弱、断句和起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直觉。
节奏是使人把音乐与外部世界直接联系起来的纽带。赋予音乐以灵魂和动力,加深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完善地把握好节奏这一音乐艺术中的基本规律,能让我们在钢琴的演奏中跟随着音乐的脉搏而律动。
因此,相对各种音乐能力而言,音乐的感受力体现了人对音乐整体把握的能力,其他各种音乐能力,都是局部的,然而对音乐整体性的把握却极易被技能技巧训练所掩盖。我们在钢琴教学中,把时间和精神几乎都用在局部技能、技巧训练方面,这就难免使学生产生枯燥、厌烦的心理。
充分认识音乐自身的特殊性,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是培养学生感受力的前提。技能、技巧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帮助情感的充分表达。这一点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都要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对学生过于生硬的控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努力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创造一种能唤起同学们音乐热情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