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理想是什么?它不是口上说的计划,也不是敷衍的借口,它是自己的心,理想的最终汇集地,是幸福,为了自己有了理想,为了恋人有了理想,为了家人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梦,梦想与理想,一字之差千里之遥。
3、路是自己选的,后悔的话,也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
4、不管怎样,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走去。有的时候伤害和失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它会让你变得更好,孤单和失落亦是如此。每件事到最后一定会变成一件好事,只要你能够走到最后。
5、抽出时间去学习,凡事从小做起,不怕单调和重复,长期的积累坚持,想不成功,也难。
6、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
7、进步和成长的过程总是有许多的困难与坎坷的。有时我们是由于志向不明,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碌碌无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退缩,与自己“亲密”的妥协没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使得机会逝去,颗粒无收。
8、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想要卓尔不群,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年轻人要想让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从一粒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9、面对困难、挫折、挑战只要你肯相信自己,不断努力的付出,哪怕你现在的人生是从零开始,你都可以做得到。
论文摘要 化学教学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把采取一些措施使实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它在教学中作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把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改进演示实验,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等。
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每节课都应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学生创造探求新知的氛围。为此,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该节课的引入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认识世界、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动力。所以,应尽量从化学实验引入新课。如在“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孙丽多彩”中,课题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从古代化学到现代化学再讲到明天化学。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性。这里的教学设计理念很好,但其泄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学生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我感觉有点走过场的味道。我认为该课题的处理不适合就课讲课,生搬硬套。于是,我对课题1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改变。首先,我做了一个将“白酒变葡萄酒”小魔术引入新课,学生的热情立即调动起来了。接着又做了“密信显字”和“魔棒点灯”这两个趣味实验,同时让学生也参与一部分的实验工作。这时候学生已经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讲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的内容。在讲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时,我又补充作了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的实验,让学生感性认识新物质的产生。又如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添或更改某些实验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化学,初始或不敢发言,但经过我的鼓励引导下,学生们变得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同时,初步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化学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好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适当而巧妙地运用实验手段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对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例如讲到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后,教师可提出问题:“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可以发生置换反应吗?”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会答“可以!”教师可再引导:“如果可以,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得出初步结论是如发生反应,会有红色的铜析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演示出这一实验,结果会发现金属钠浮在溶液表面不断游动,最后溶液中生成蓝色沉淀。这一现象与初步估计的相矛盾。此时的学生充满疑惑,教师只需略加点拨,指出运用上述结论时,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活泼金属应除外。
要知道,化学给学生所带来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实验。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实验来创设真实的情境。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更加理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采用边做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并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如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实验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软塑料瓶。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着塑料瓶收缩,学生们都表现得很兴奋。学生自然地掌握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我让学拿回一瓶汽水,塞上带胶塞的导气管,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检验。学生通过实验就自然地记住了碳酸饮料的生产就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质。还有,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并不局限于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 转贴于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内涵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策略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内隐性、外显性两方面的特点上。因此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如果不学习,也就根本谈不上有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习效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学习策略是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沟通的操作系统。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将学习方法具体地应用起来。
(3)个体的学习策略会随着学习者对学习的目标期望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多种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运用的。学生会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预期的学习目标灵活地选择、应用和调整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首先,历史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历史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历史学习活动的计划、监视、调节、控制等策略。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水平高的学生,其学习活动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注意力集中、灵活变通、学习成效高。越是困难的学习任务,越是需要元认知策略的参与。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特点,我们特别提出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要有元认知计划和调控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生对历史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做出规划与安排。如确定学习目标、预测重点、安排学习时间等,其作用是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目标,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监控策略是在历史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效果、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地监控。
其次,历史资源利用策略。作为重要的学习策略,它关注的是学生怎样选择并利用好周围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等。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要利用好的资源主要是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
最后,历史认知策略。根据国内外认知策略的分类、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历史学科学习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认知策略还可以具体化为:历史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预习策略、笔记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材料题解题策略。
三、策略实施
第一、构建策略。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故称之为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叫固定点。新意义的获得是通过新材料在固定点进行相互同化而获得的。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寻找固定点,这样才能真正建构起科学的历史认知结构。
第二、预习策略。预习是指预先自学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活动。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很简单,养成单纯依靠记忆即可取得高分的习惯,因此,学生极少课前预习。事实上,学生只有通过课前预习,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学习能够跟上教师的进度,从而提高听课的质量。除此以外,课前预习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分析阅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笔记策略。在历史课课堂的学习中,采取划线与批注相结合的方法记笔记是比较有效的笔记策略。即在历史教材上相应的关键内容下面划线,并在教科书上的空白位置进行批注,便于把听教师讲述和教科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任务上,而且笔记清楚明了。这对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为以后历史复习提供有效的依据。
第四、组织策略。组织就是首先将这些内容或观点以关键词或词组的形式概括为许多项目;对项目加以分析、比较及归类:记下每类所包含的项目数,再分析、确定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各类中所包括的项目按已确定的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一过程就是组织,组织的具体方法就是组织策略。
第五、精加工策略。精加工就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简单地说,凡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意义的加工就是精加工。经过精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的时候容易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出现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地把它推导出来。因此,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地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六、材料题解题策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适量材料题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联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长时记忆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学会作业,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一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材料解释题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l]李川武.学习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2]杜利云.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一、实验要富有趣味性
教学中,如果能以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制造悬念,创设情境,则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当学生对实验产生好奇的时候,往往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通过一些富有趣味的小实验,能达到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效果。如“烧不坏的小手帕”“喷泉”等趣味小实验,能使学生感到化学的魅力,能吸引学生去探索。再如,学到“缓慢氧化和自然”时,先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将滤纸浸到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然后把滤纸挂起晾干,约半分钟后,会看到滤纸先冒白烟,然后着火。不用点燃,滤纸为什么会着火呢?这样的实验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实验要富有创造性
旧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主要还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增加一些富有创意的内容,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在学习燃烧条件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白磷在60摄氏度的水中是不能燃烧的,但这时往水里通入氧气,使氧气与白磷接触,结果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起来,这不可思议的现象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设法弄清原因。再如,对“催化剂”概念的认识,除了用教材的演示实验验证外,为了提高对比性,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将试管倾斜约60度,把氯酸钾放在试管底部,二氧化锰放在中部,试管中放入带火星的小木条,加热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加热氯酸钾一段时间后,小木条火星闪烁,而在这时将二氧化锰滑入试管底部,小木条立即复燃。本实验操作方便,效果明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三、实验要富有探究性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学完溶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鉴别同体积的饱和食盐水与蒸馏水,并写出鉴别方法与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从本质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上的不同。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探究其中的原因,并设计出多种方案。再如,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将一颗烧红的碳酸钙放进无色的酚酞溶液中,溶液会立刻变成红色,然后用一根导管向溶液中吹气,溶液立即变浑浊,而且红色慢慢消失,继续吹气,溶液又变澄清。这一实验贴近生活,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很能吸引学生。通过类似的探究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路开阔,能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去探索。
四、实验可以有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并不是无主题、无目的,而是在学生明确实验主题及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在实验准备、实验过程中,不完全按课本或老师事先确定好的、统一要求的实验进行,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有足够的选择余地。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选择仪器的自主,有设计实验装置的自主,甚至允许学生设计、自制实验仪器。这样,学生才会有更浓厚的兴趣、更大的成就感。
五、实验要联系生活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实施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77-02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新机制,淮阴师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从2010级起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的制度。导师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订成才计划,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促使学生全面快速成长。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
历史学院现有教师32名,7名管理人员,25名专职教师。2010级新生175人,实行全程导师制,每名导师负责5~6名学生。本科生导师的聘任实行双向选择,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根据2010级学生志愿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为其指定,原则上由历史学院教师担任。待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导师人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微调,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落实。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选拔
为了确保本科生导师作用的发挥,历史学院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教师的专长、业务水平以及投入时间的情况安排了本科生导师,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本科生导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年终教学评价中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聘任为本科生导师;原则上导师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的历史学院现任教师。(2)本科生导师必须能够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培养方案及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3)本科生导师必须能够重视学生的思想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发学生立志成才。
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
自2010年9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历史学院进行了下面的工作:(1)制定了本科生导师的职责,组织本科生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以便导师明确自身的职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接受导师的指导,同时促进本科生导师和辅导员教师工作的沟通交流。(2)组织本科生导师学习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培养方案及相关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组织教师学学生学习守则,以便本科生导师能够更好地指导本科生进行专业学习、选课、学业辅导和生活辅导。(3)每学期初由本科生导师制订工作计划,并在全体教师会上宣读,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期末本科生导师要进行工作汇报。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历史学院本科生导师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针对学生的专业成绩情况,在与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位本科生导师分别组织进行了专业学习经验交流会、专业技能培训及竞赛活动、专业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2)做好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和心理困难等特殊学生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与特殊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并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现状,确定努力的方向。(3)引导学生制定每学期的学习计划,并在期末进行自我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年的规划。(4)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2007级、2008级、2009级学生相比,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2010级新生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具体表现如下:(1)学习方面。相较于以往,2010级新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及格人数大幅度降低,积点分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全国英语四级考试中,过关率达到了90%。(2)社会实践方面。2010级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特长为淮阴师院其他学院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到社区开展心理服务活动,获得好评。旅游管理学生到纪念馆、故居等进行义务讲解。历史师范班则利用周末和假期深入农村,义务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获得社会良好反响。(3)积极谋划人生。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生能够制订自己的学期计划、学年计划和人生规划,并且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如一些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考试,各种各样的考证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学生则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去上海、南京等城市去上雅思、托福等辅导班,为自己在未来就业道路上增加筹码。(4)师生交流方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得师生交流更加密切多样化。以前,学生只能利用课间短暂的时间与老师交谈,现在学生定期与导师们见面谈话,平时则电话、短信联系紧密,QQ、E-mail互动频繁,师生关系也倍加融洽。
五、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思考及存在的问题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历史学院2010级学生精神面貌出现极大改观,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专业定位较准和心态良好,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以下因素:(1)导师制能较好实现因材施教。实行导师制后,导师可以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避免了班级授课制的“一拉平”弊病,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科学地培养。(2)导师制能较好促进专业学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不少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导师言行中反映出对本专业的热爱和执著,能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也能通过参与导学活动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本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思想,提高学习积极性;而导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使不少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帮助更大。
一年来,历史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1)师生比偏低。历史学院仅在2010级中实行导师制,师生比大概在1∶5~1∶6之间,以后将陆续推广到全院四个年级800多学生中,届时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将达到1∶30左右,导师们将无法和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也没有时间对所带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导师制作用的发挥将有所抑制。而个别导师教学工作量大,对导师工作的投入很不充分,导师工作也流于形式。(2)学生和导师互动意识淡薄。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历史学院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更习惯于洗耳恭听,老师更习惯于谆谆教诲,天长日久,老师与学生难以建立双向互动关系。(3)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措施不足。在历史学院导师制实施方案中,有关考核办法的规定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对导师工作的考核,只能相对进行评估,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同时也存在激励措施不足问题。与承担教学与科研相比,历史学院本科生导师的报酬偏低,义务工作的成分更多一些,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学院更多时候只能是精神鼓励。
六、对策与建议
1.强化本科生导师的遴选。遴选本科生导师时,不仅要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作出规定,还可以在教师学历标准及业务素质达到同等标准下,更多的侧重于教师的政治水平、师德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作为选拔标准,把真正关爱学生、热爱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并能够有效贯彻执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师选出来充实到本科生导师队伍中。
2.打破传统观念,加强师生互动。勇于打破高校目前存在的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状况从学生那里汲取新的灵感和挑战;而学生不仅要听从老师的教诲,更要在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时时反馈给导师,通过双方良性的互动以达到教学相长。
3.有必要利用庞大的退休教师队伍来解决导师队伍不足的难题。退休教师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裕,对教师职业具有深厚的感情,并且通常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生沟通经验,可以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关心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好退休教师队伍,一方面将极大地丰富指导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各方面的学术气氛、思想、治学态度和方法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指导和监督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运行。把导师的工作和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教学工作量一样享受校内津贴等福利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学生的表现要与课外创新学分、三好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免试研究生等挂钩,充分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历史学院一年来的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本科生导师制在历史学院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对历史学院的本科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凡东,卢秉利,燕霞.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及构建[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6.
[2]刘春丽,黄才国,冯伟华,等.本科生导师工作之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2):235.
[3]朱江.试析本科生导师制度及实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3.
审视我国传统教育价值观,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三纲领”与“八条目”,都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主张“舍小利顾大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其侧重点都是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中学历史教师长期受到这些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的教育价值观仍然遵循传统“路径”。当前学校正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践行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课程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以追求“民主”、“平等”等教育价值观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可谓上述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支点。历史教师应深度理解“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转变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观,构建适合历史教学现状的个人理论框架,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作用,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重构师生关系,优化学习氛围
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师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主动权在历史教师,这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转变其“权威”的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首先,历史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应和学生坦诚相待,营造一种理想的课堂心理氛围。这就意味着历史教师应该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感情,成为学生眼里“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历史课程的“权威”或历史知识的“传声筒”。例如,人教版选修4《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历史教科书的基调主要是对唐太宗的肯定,但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材料,谈谈个人对于该历史人物的看法,让学生能更立体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其次,历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历史课堂,从而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同时历史教师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例如,学习必修3《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时,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文基础,自主探究《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等历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生生对话交流,逐渐形成对民主、和谐等价值观认同的态度。
三、给予历史课程权,增强责任意识
“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过程、结果负责,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符合自身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学习计划。新课改提出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与之前课程管理权集中在国家层面相比,它是一种“革命”,这标志着教育管理体制由“中央集权制”向“分权制”过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历史教师的课程管理权开始被关注,而学生的历史课程管理权主要体现在历史选修课程制度中。例如,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必修班学生都要进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历史课程的学习计划,改变一切由教师包办的做法,使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业水平测试的主人翁,从而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厢情愿、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构建以学生、教师为主的学习共同体,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建设与学习的责任意识。
四、精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用
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经验、情感、态度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不可能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的人。历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围绕课堂氛围和学生的情感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必修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三子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教师可以播放中国入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知中国入世的艰难历程。观看结束后,有学生说“既然中国入世艰难,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入世,况且入世后给中国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该学生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议论。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此时的课堂状态,教师及时抓住机会,将原本设计运用讲授法解决“中国入世的原因及影响”的方案进行调整,改成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讨论中都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和尊重。可见,方法是需要的,方法必须同个性结构中的态度相一致,否则,这种方法是无效的。所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会促进学生走近历史,感知历史,意识到个人的作用,自主地完成历史学习,从而使他们的智慧源泉得到丰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五、结语
关键词:学习能力 基础化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65-02
《基础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为仪器分析、药物分析、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药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对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视。
1 药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基础化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1 学生现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医药类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医药的生产、流通和研发领域中从事药物鉴定、药物制剂……方面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因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区域差异导致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不同;招生时文理兼收,高中文理分科较早,致使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不一。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弱,对化学知识只能机械地记忆、无法正确理解,无法适应大学的快节奏,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低下。
1.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足
《基础化学》课程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部分物理化学内容优化整合,热力学、动力学内容按照物理化学的要求处理,酸碱、沉淀、氧化还原、配位四大反应与相应的滴定分析结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按照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实验项目。但该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内容枯燥、课程缺乏趣味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掌握。理论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进度较快,学生没有形成合适的学习方法、不爱学,教师很难教。
1.3 实验技能培养效果不佳
目前基础化学实验均要求学生单独操作,但学生只会机械地按照教师要求操作,不会独立思考、无法理解操作错在何处,纠错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下次仍旧重复出错,很难达到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2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改革现状和不足之处
目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考核方式多元化,采用期末考试卷、平时考核、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成绩;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更新实验内容,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开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这些改革充分开发了教师教的作用,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还不够深入,没有全面、科学地考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思维方式的形成、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仅完成了教师传授新知识的直接任务,尚未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目标。
3 基于学习能力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新模式
3.1 预习: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定预习问题,学生独立预习、分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教学重点,利于学生认真听讲存在疑问的知识点。预习内容要突出重点、难度适当、有启发性,理论性强的章节,答案要一目了然;与实验联系密切的章节,要将实验原理融入问题中;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思考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对其加工和利用方可参与讨论,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思维力。每个学生必须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进行考核。
3.2 授课: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
直接决定新知识能否顺利、成功地传授。在这个阶段,教师自制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图文并茂、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合理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授课方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做、导、论、创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1],促进了他们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索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2]。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删繁就简,形成教学重点。
3.3 复习: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列出复习提纲进行自主复习,这是知识巩固、吸收阶段。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思维活动,对新知识及其系统结构进行认知,才能将其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还能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3.4 知识应用:能否成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评价能力的关键阶段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应用各种认知活动做出比较判断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解答习题,根据设定的主题分组讨论后提交小论文,也可以是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总结,甚至是综合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这一阶段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主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学生能否学得好、教学效果是否良好。这一阶段,务必要求人人参与,鼓励积极探索、主动思考,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5 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的主要手段、重要阶段
实验是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在高职高专类学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基础化学》实验内容分为两类:培养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实验。本课程采用先基础实验再理论授课、后综合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预习掌握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步骤,在教师指点下独立完成基础实验,教师在后续的理论课中以实验为案例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枯燥的原理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生动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中指出学生实验操作的错误并解释原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的认知。学生具备基本实验技能、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开设综合性实验,促进学生系统地运用相关知识,利于培养问题分析能力、探索精神、良好的思维方式,利于学生由技能应用型人才转化为创新型人才。这种模式理论与实验联系密切,解决了课程缺乏趣味性的问题,避免了学生实验操作重复出错的现象,事实证明该模式是科学的。
3.6 总结: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4 基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意义
《基础化学》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讲授与课外自学、独立思考、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将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增强学生动脑、动手训练。采用先基础实验再理论讲授后综合性实验的模式,合理设计实验内容;课堂讲授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探究式、直观观察法、启发式、行动导向式、课题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一起使用,教学内容生动形象,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从不爱学变为愿意学,充分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过程从集中的教室、实验室教学延伸到分散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一直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以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促进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为他们今后从技能应用型人才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认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优化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化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是其他任何内容都无法替代的。
一、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不良倾向,使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操作机械、内容单调无新意,使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领悟不到实验教学对化学学习所起的特有功能。
二、改进实验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 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
此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又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留有余地。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任务,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获取转变为主动探究。如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时让学生用鸡蛋壳与稀盐酸或食醋反应看能否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就很容易就记住了鸡蛋壳的成分有碳酸钙。 这样,整个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操作完成,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又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和实验技能,又学到了科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同时,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七年级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期,也是生理、心理和思想的过渡期。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一切都是新的,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学科,而且他们活泼好动、热情天真,虽然认知能力不强,判断力不高,但是记忆力不错,积极性很高,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做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总的来讲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何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做到润物细无声。首先我们可以在校园里设置橱窗、在橱窗里和教学楼走廊及教室里张挂历史名人的头像和简介的挂图或者历史名人名言,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可以感受到校园文化,同时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可以通过学校板报、班级黑板报、手抄报设计等途径增加同学们接触历史、了解历史的机会。
二、融洽师生关系,移情激趣。
首因效应十分重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又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历史教师要明确这种移情效应,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尊重及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提问、回答。甚至进行历史剧等方面的表演。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始终本着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原则因材施教。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的采用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可以以讲述法为主,先让学生看一下《封神榜》的一些视频片段,然后讲解王朝更替的经过,用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有什么共同之处,最后用总结法小结这一节的主要内容。通过综合运用讲述法、观看视频、讨论法和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把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传统教学观往往把活动课当做是“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认为它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真正的人才培养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有些甚至把课堂教学与活动课教学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教版教材在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设计中就提醒广大历史教师要走出这一误区,每个单元都安排活动课。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这节课如果组织得好,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这种辩论式的历史活动课,在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培养方面是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一改课堂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标准化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拉近课堂教学与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距离,将二者有机结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五、注意教会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巧记历史的方法。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线索来记忆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了解、记忆、理解历史的能力,让历史知识有规律有次序地存放在学生的大脑里。如用数字记忆法记忆隋朝大运河相关的知识:一个目的,两个作用,三个城市,四条干渠,五大水系,六个省份来强化记忆;再如用对比记忆法或归类记忆法来记忆中国古代史上出现的盛世名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用图示记忆法来记忆代疆域乃至分布状况,还可以用来记忆朝代政权更替情况;用串联记忆法来记忆商鞅变法,主要整理出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目的、结果、性质、指导思想和启示等知识点连成的线索。
正如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与兴趣的激发和引导,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开发和历史认识的升华,帮助其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