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韩国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韩国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韩国文化论文

第1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四合院为中心,分析四合院的格局、民风民俗和四合院所反映的传统文化思想,揭示四合院包含的文化内涵。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这里我们就选取四合院文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内涵。

1四合院的概况

四合院,是一种由四面房屋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内院式建筑。“四”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指合在一起,四面的房屋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间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的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自然环境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四合院又有差异。从院落来看,不仅大小不同,而且作用也不一样,南方的四合院院落较小,宅院中房屋之间的房屋和围墙之间所围成的小院像井一样,俗称“天井”,天井的作用也是由于南方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而北方冬季长,气候寒冷,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采光,所以北方的四合院都有较大的庭院,门窗也高大。四合院虽为建筑,却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承载着博大的中国文化。

2四合院的阴阳思想

四合院在构成和空间组合上,阴阳思想最为明显。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东西南北四方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设计门屋和正堂,两侧再配两厢,“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有严格讲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的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

四相空间乃以阴阳法则而定。《易经》云:“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组院落中从方位来看,除院落围合的东南西北“四正”的组合安排外,还有院落四角空间的利用和安排,如布置耳房、天井或厕贮、门道等,成为“四维”的布局,这“四正四维”亦构成院落空间一对阴阳关系,整体上即可认为院落空间是一个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在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如北京四合院外封闭内开敞,以东南宅大门别内外,为界定领域之第一层次。垂花门为界定主客之第二层次。中院正房为界别“前堂后寝”,即界定私密之第三层次。内院后房多内眷闺阁,为界定性别之第四层次。后罩房杂役灶厨,为界定主仆之第五层次。不同性质的内与外,反映出鲜明的东方儒家文化特质。

3四合院中放映的封闭和等级思想

四合院产生于中国的封建时代,所以很难逃脱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等级观念的影响。

院落四壁都有墙壁,外面的人看不到院里,院里的人也看不到外面,一家人的活动都在院墙之内,与外界相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门,而平时大门是紧闭的,因而四合院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闭式文化,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

四合院的房屋布局是既定的,对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也有严格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等级观念,“长幼有序”的传统要求。布局上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霍泽华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没有可争议的。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家族内部的秩序,强化等级观念。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4四合院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

院落中的门楼、门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门窗等处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替、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鹊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第2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设计理念;文化;传承;创意

世界文化艺术设计各种流派主张的理念源于其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艺术精神的弘扬。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乘中国经济强劲发展之东风,海纳中外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着力打造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之品牌,建设一流设计团队,以跻身世界现代艺术设计高峰阵容。

设计是一门艺术,是人类美化生活的活动,其艺术价值在于创造。设计源于生活,以艺术的形式、美学的观念和技巧来表达蕴藏的思想和创意。同时也是一项为了达到目的而进行的经济活动,需要发挥创意。“艺术”是为表达个人的思想与情感进行的创作。设计和艺术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中国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文化和艺术的造诣。艺术设计理念受西方设计影响至今。反观西方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的包豪斯设计理念,主导西方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思想。包豪斯设计理念掀起世界范围的现代设计革命,使西方设计理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包括现代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古希腊哲学强调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以人为贵”的思想。

文化是历代人类文明积累的精髓,代表着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度的精神面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包容了不同时代的新观念,在不同的时代衍生新的文化与思潮。从文化史和艺术史的角度看,西洋艺术现代派产生之前的流派为“传统”,属于不同时代的西洋文化传统。工业革命之前,属于传统设计。西方现代工业的变革和发展催生了现代设计。而现代工业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外来文化。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自然将设计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理念涵盖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和新设计的思想。

时至今日,中西方文化的艺术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导致中西方设计理念存在着巨大差异,怎么摆脱日趋西方化设计理念的影响,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中,寻求属于中国人的现代设计理念,笔者认为要在文化与设计两个方面传承创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现代设计理念。

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发展程度的不同,思想观念必定会形成差异。文化冲突显而易见,比如东西方在表达同样的含义用不同的方法,西方人在表达意思时非常直接,开门见山;东方人在表达意思时则比较含蓄迂回。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吹祖宗,美国人吹自己。中国文化蕴涵包容的思想,强调和谐的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中国人特别是搞艺术的人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古代文化总是津津乐道,对现代事物,特别是做人做事很低调,个人意识淡薄。由于历史原因,美国人做人做事则很高调,自我崇拜,对现实的人和事高调且张扬,个人意识很强烈。究其原因,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对文化艺术的主张。中国人认为艺术家的人品好才能创造好的作品。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品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涵和人们欣赏的角度。中国儒家思想形成传统价值的理念是“以德为本”,评价艺术作品首先注重的是设计者的德行,其次才是作品艺术性、经济性等情况。设计者首先注重的德行出现问题,其作品肯定是不被认可的,于是乎中国一部分从事艺术的人群开始追求在政治舞台上亮相。希望“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因此,许多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很在乎政治头衔,显示出想跻身社会上层的政治企求。一部分颇有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也弃艺从政,成为政府官员。一部分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则追求个人的仕途,而荒废了艺术。从而从整体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形成,以至于好的文化艺术设计作品不多。由于落后的理念,生疏的技艺,缺乏现代设计理念和创新意识的作品大量出现在文化产业的市场。相反西方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突出的艺术造诣,凸显的创新意识,好的文化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西方设计伦理道德认可和法律保护流行的先进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则带动其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人特别是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多数具有崇洋与固步自封的双重潜意识。西方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是大多数中国艺人追崇的目标。中国的设计作品被西方化的倾向比较普遍,且被视为高水准的艺术。另外,设计者长期受其文化的影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进取意识薄弱,安于现状的心态导致不少抄袭模仿,剽窃别人艺术成果的事件发生。由于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化的转轨变型,功利性变强,学术性相对弱化,极大地制约和影响艺术设计好的作品问世。拜金思潮导致文化产业秩序比较混乱。从中外艺术设计发展看,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文化,但从人文精神和经济活动的角度看,从事艺术设计的观念趋向融合,呈现世界文化兼容混合的趋势。

关于文化的传承,中国奉行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传统文化怎样融入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精神诠释出来古为今用。中国画、陶瓷、剪纸等传统文化艺术至今享誉世界。对外来文化,本着洋为中用的基点,包容吸收和学习外来文化精髓,将中外传统文化融入设计,形成“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理念。

设计源于生活,离不开文化和创意。创意是艺术设计的灵魂,衡量设计者创新能力可从心智模式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考察。心智模式指由个人经历、工作经验、知识素养、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较为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人的定势思维即习惯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却不利于创新。当面临新情况时,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枷锁”,妨碍创意的产生。如果能弱化思维定势,就能获得创意。中国艺术设计由于受其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设计中个人主观能动性比较薄弱,特别是创新不够。反观西方现代设计中个人主观能动性则发挥淋漓尽致。中国港澳台地区由于特定的环境和因素,融合中西文化,现代设计和创意文化推动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纵观中国现代设计,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异军突起,大量地优秀设计人才汇集于此,利用地域经济、文化、人才资源及政策优势,吸引了大量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倾力打造中国内地“设计之都”。在中国现代设计整体水平落后西方现代设计的情况下,北京、上海、深圳的现代设计从理念到产业状况可以说接近或达到西方现代设计的水平。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际水准的现代设计对深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当数量融合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问世,带动内地现代设计产业规模的壮大与发展。

中国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性是中国设计的优势。中国艺术设计走国际化改革思路,形成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现代设计风格,在设计理念上,与国际观念同步。其设计理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现代文化,领会其文化内涵,运用现代设计的各种方法将中国文化内涵充分地表达出来,用特色的设计文化,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生活风貌、满足人们需求的高品质文化艺术作品,衍生新时代的文化与思潮,让中国艺术设计这朵奇葩绽放在世界文化艺术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靳埭强,靳叔说.设计语录【M】.合肥:安徽出版

社,2009年9月版

【2】李勤.中国国情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地出

版社,2000年11月版

【3】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2009年10月版

第3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综上所述,“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模仿等多种含义。对于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但绘画中的“写”有别于书法中的“写”,它与书法中的“写”都指思想情感的某种直率的表达状态,并与书法中的“书写”有紧密的联系,但绘画中的“写”还包括对形象的“描绘”,这就使它有了与书法中的“写”不同的一些性质和要求。

第4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韩流”文化;大学生;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178-03

2014年初,一部《来自星星的你》火边大江南北,随后《继承者》《匹诺曹》《未生》等多部韩剧持续火爆于网络之间。不同于以往单纯以韩剧作为韩流文化媒介,此次伴随韩剧火热的同时,韩国综艺节目也开始大肆进军中国市场,《Running Man》《爸爸去哪儿》等韩国各大电视台综艺节目纷纷以合作开发、版权购买等形式进军中国市场,打开电视机,播放的综艺节目大多都是从韩国引进的。再加之以少女时代、super junior、EXO等为代表的韩国偶像歌手,沉寂几年的韩流文化正以多元化形式开展新的一轮文化传播。为了了解新时期韩流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围内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生。总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58份,有效问卷258份。受访者的基本情况为:理工科197人,非理工科61人;在总人数中,男生167人,占总人数的64.73%,女生为91人,占总人数的35.27%。

一、韩流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现状

韩流一词最早由中国媒体提出,后被韩国媒体及学术界广泛使用[1]从目前国内对韩流的研究来看,专家学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广义韩流,泛指各领域内所涉及的韩国元素,包括韩国服饰、饮食、娱乐、体育、工业等。二是狭义韩流,指韩国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娱乐性事物在中国的影响。早期韩流文化立足韩国本土,以中、日为主要市场,现阶段韩流文化在巩固中国、日本市场的基础上,拓展东南亚、中亚受众,并积极开发欧洲、美洲市场。

从统计结果看,对“韩流”文化毫无关注的人数只占23.26%,接近8成的同学在平时中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关注“韩流”文化。基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韩流”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影响力。以独特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改变以前被动倾听的模式,以兴趣为吸引,使其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

具体到男女生的数据差异上,女生群体中平时关心甚至非常关心的百分比分别为16.48%和21.98%明显高于男生的8.98%和3.59%,这说明在对“韩流”文化的关注人群中,女生是中坚力量。结合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可以在对女生的教育与引导过程中注意合理利用“韩流”文化。

在对待“韩流”文化的态度中,女生的对“韩流”文化的包容度也明显高于男生,完全反感并觉得“韩流”文化肤浅无聊的女生不足一成,而男生则超过四分之一。此部分数据反映,虽然“韩流”文化整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关注,但是还是存在部分同学持排斥心理,所以在有效利用“韩流”文化进行中国特色思政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因材施教,切不可一种教育无差别强制使用。

问卷结果显示,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有63.95%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给自己或者朋友的生活带了影响,从以上数据来看,“韩流”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角色。合理引导并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势在必行。

提到“韩流”文化,大学生第一印象中韩国偶像明星音乐(41.86%)、电视剧电影(33.72%)、综艺节目(10.47%)等娱乐产业占比合计达到86.05%,这说明目前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韩国的娱乐文化产业来了解韩国文化。尤其近年来的韩剧、韩综等进口作品在大学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该组数据反映了目前大学生了解韩流文化的局域性与片面性。

近8成的大学生认同“韩流”是发展韩国文化的一种形式,而事实上,韩国政府也曾经正式提出过“文化立国”这一思想,并大力扶持其文化商品外输。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韩流”文化对我国文化产业有着极大的冲击,同时也有37.21%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外输只是一种正常的文化输出与文化交流,不足10%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能丰富我国文化产业,另外还有3.49%的同学认为“韩流”文化对我国文化没有任何影响。

二、韩流文化为何可以在中国盛行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韩流”偶像的吸引力是大学生关注“韩流”的最大原因占到63.18%,接下来的原因依次为有人盲目跟风(49.61%)、“韩流”文化产品自身的高品质、创新性(37.6%)、宣传到位(35.27%)、全球化发展趋势(26.36%)、韩国政府“文化立国”政策支持(23.64%)、中韩文化同宗同源(20.16%)、其他(5.43%)。

(一)同宗同源的东亚文化

中韩两国之间的历史交往源远流长,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历史上,韩国与日本相同,深受汉文化尤其唐朝时期的影响,1446年世宗大王发明训民正音前韩国也一直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韩国将端午节申请成为其民族文化遗产,过春节等等行为也都表现了两国在民俗、礼仪、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正因为两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两国民众在思想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很相近,使得中国民众相比于欧美文化更容易接受韩流文化。这也为韩流文化在中国大肆盛行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韩国政府“文化立国”提供制度保障

1993年韩国政府制定了“文化商品”策略,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制造业受创的大背景下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思想,将文化产业作为其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先后出善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文化发展五年规划》等法律法规,除制度政策外,在组织机构、资金物资、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文化产业巨大的支持。正是得益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韩国国内各大电视台、经济公司良性竞争,百花齐放,人才辈出。对外积极鼓励产业输出,韩国政府2013年投入50亿美元支持流行文化产品出口,并计划至2017年将出口投入翻一番。目前韩国政府在文化传媒方面的预算约为5.3万亿韩元,占政府支出的1.4%。大力扶持造就了丰厚回报,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韩国也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三)韩流文化产品自身的高品质

据调查结果显示,44.8%的大学生观看韩国影视剧是因为剧情角色吸引人和超现实的烂漫纯情;42.7%的大学生喜欢看青春偶像剧。韩国影视剧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层层把关,演员以帅哥、美女为主,用美好的画面吸引目光。编剧多数以当下社会热点为剧情,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以《未生》为例,通过描写韩国社会底层普通白领职员的职场生活,在取得破纪录的收视同时推动了韩国社会对职场冷暴力的反思,推动了韩国底层员工的维权行动。韩剧以其自身的亲民性、美好性、社会性吸引大量青少年的关注。而且不同于国内影视剧制作,韩剧的剧本是边拍摄边推进,编剧可以随时根据社会风向、民众反馈来改变剧中人物命运。使得普通民众拥有了一种代入感,成为影视剧主人公。大众自然更愿意接受此类作品。

(四)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韩两国文化也在融入全球文化的进程中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文化产业的组织运作及其产品具有高位优势。使得韩流文化可以按照流行文化由高到低传播的规律进入中国。

三、韩流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关注“韩流”文化主要起因还是喜欢韩国影视剧、综艺节目以及艺人明星。关注“韩流”文化的原因问卷显示39.92%为喜欢韩国影视剧、综艺节目;33.33%为欣赏某位明星艺人;10.47%为喜欢韩国制造产品;10.47%为喜欢韩国文化;5.81%为其他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获取“韩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为互联网(77.13%)、朋友交流(40.31%)、电视报道(32.17%)、报纸杂志(15.5%)。

(一)“韩流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韩流文化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1.拓展国际视野

通过韩国音乐、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韩流文化可以了解韩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不断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宽度与广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性的学习韩流文化中对自身有益的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

2.尊师重道,长幼有序回归礼仪之邦

韩流文化不少作品中都展示了韩国社会长幼有序,尊师重道的社会规则,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要求。满足大学生自尊要求的同时也帮助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3.了解“韩流”信息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获取方法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韩流”资讯的最主要方法是通过互联网(77.13%),而互联网作为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主阵地,大学生以“韩流”为吸引,在此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网络获取信息,并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4.偶像的激励作用

在开始关注“韩流”文化的原因的调查中,33.33%的同学开始关注“韩流”的原因是欣赏喜欢某位明星艺人,而韩国偶像大部分成名过程都是经历严格的练习生生涯,然后经过百里挑一的选拔最终出道。以偶像组合2AM成员赵权为例,在经历了8年的练习生生涯后才正式出道,在漫长的准备阶段内,留下过无数的泪水和汗水最终才换来现在的偶像光环,在无数的偶像出道历程中,偶像们的坚韧、努力、勤奋为大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激励大学生坚持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韩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韩流”文化在大量出口过程中,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商,为了其自身利益,难免会在其产品中增加娱乐性以吸引大众目光,而在此过程中世俗性与功利性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韩流”文化给当代大学生原有的生活方式带了新的冲击,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现阶段网络传媒技术的控制薄弱性以及低门槛性,使得很多人都可以通过现代传媒方式随意传播“韩流”文化,这其中不乏很多不良作品,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思想。很多大学生盲目跟随韩国流行趋势,大量购买韩国服饰、化妆品甚至整容,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2.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

“韩流”文化尤其韩剧等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视觉艺术,演员艺人通过化妆整容追求完美的面孔,服装道具通过大手笔的投入追求富贵华丽。大学生受此影响,刻意的追求外在的美丽形象,而忽视了内涵修养的提高,造成审美低俗化、视觉化、片面化。不利于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与发展。

3.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观与成功观

“韩流”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有着其固有的世俗性和功利性文化特质。在时下流行传播的韩剧中,主人公无不以金钱、权利、地位等作为成功标志,如热播剧《继承者》中主演全部以财阀家庭作为故事背景。渲染金钱作为一种社会地位标志。这种不正确的成功观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得大学生极力推崇金钱与权力,在大学生择业时大学生更多的将金钱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个人最求目标和成功标志。

4.民族文化危机

“韩流”文化凭借其独特的形式将韩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呼应完美融合的呈现出来,用当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对于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青年来说,相比传统的教条主义宣传,这种新奇的包含了部分中华文化的异乡文化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对比之下,对于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能愈发的失去兴趣。

四、高校如何应对“韩流”文化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

1.对于积极影响,高校应主动采纳,积极借鉴“韩流”文化在大学生中取得成功的原因,丰富以多元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吸纳“韩流”文化中的精髓与优点,对比两国文化,探寻两国文化差异性,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活力和内涵,借鉴”韩流“文化融合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的方式,我们应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之中。

联系实际工作中,举例说明:青年大学生崇拜偶像,明星光环,那可以顺水推舟,利用年级会或者主题教育活动,以某偶像说开,分析其背后深层次故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韩国男子偶像组合2AM队长赵权,该组合在女大学生中拥有大量拥趸,思政教育工作就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偶像作用首先吸引学生关注,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偶像背后的故事,为了脱离贫穷而追求歌手梦,孤身一人以练习生的身份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学习,在其他练习生因疲惫与茫然而放弃梦想时,他心无旁骛的努力着,只为心中的理想,只为成为父母的依靠。引导学生在崇拜偶像之外学习偶像身上的自立自强,不断进取品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刻苦努力,不断完善自我。

2.对于消极影响,高校应正确引导,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端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大学生接触”韩流“文化初期阶段及时干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大学生所关注的”韩流“文化,寻求韩国类校园社团、韩资就业单位作为平台,像大学生展示真正全面的韩国文化,有效避免大学生自己偏面曲解”韩流“文化。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客观理性看待两国文化差异,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建立正确的成功观。同时要不断完善与改进传统文化宣传方式,使其在与外来文化竞争中保持生命力。

”韩流“文化作为韩国文化产业的一种输出形式,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所以高校在对待”韩流“文化时不可全盘否定一味抹杀,也不可全盘肯定一味接受,高校要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合理吸收,恰当引导,促使韩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多元文化并存,百花齐放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平台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与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郝会娟.韩国对中东的“韩流”外交[J].新财经(理论版),2013(6).

[2]詹小洪.“韩流”文化盛行于中国及其原因[J].当代韩国,2007(春).

第5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和谐 传统节日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交流不断加强,许多西方节日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加上商家的利益驱使,许多洋节日在中国华丽登场,受到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流于形式,连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端午节也不知怎么变成了“舌尖上的粽子”,蕴含其中的深层次的文化的厚重的东西却被渐渐遗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结果,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个节日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这是符合民意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起源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其中很多优秀的精神内容为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可以吸收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也必定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研究表明, “文化”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不断创造、总结、积累、流传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也不例外。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物质层面

1.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

自古“民以食为天”这种思想已经潜移默化于各种传统节日活动中。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饺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农耕社会由于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这些在祭拜神鬼、祖先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习俗的食物不仅肩负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渴望,更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2.传统节日的祭祀文化

祭祀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均能找到有关祭祀活动的文字记载。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腊八节,这些传统节日中保留着民间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将轻松和愉快的氛围植入于人们的生活当中,让不断流逝的时间用循环的方式参与到人们的生活节奏中,给人们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生机与活力[3]。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

节日从起源和发展上来看,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潜移默化地完善着,再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里的过程。与社会的发展一样,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传统节日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进化成为中国独特的节日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而意义深远的节日体系。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对自然和神灵力量的崇拜,大多都与民间流传的迷信传说和禁忌有关系;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都给节日文化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在宗教流传以后,其内涵和行为规范对节日的设立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对一些历史人物的纪念与缅怀也赋予了节日特殊的内涵,如是种种,都在节日的内容里得到了凝聚于升华,让中国的节日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起源、动人传说和独特民俗趣味以及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传统节日中的民俗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的传统习惯、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承载着五十六个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4]。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贵人伦,重亲情”的教育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减少,甚至家人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家长只顾得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缺乏情感交流。很多独生子女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也越来越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亲情伦理,这种理念也反映在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当中,中国的伦理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表露无遗,而这种伦理情怀也在传统节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清明节的祭祀扫墓、重阳节的登高敬老、中秋节的团员和睦都体现了这种“贵人伦,重亲情”的思想。传统节日为亲人之间周期性的团聚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节日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越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化的,对人们影响深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所以我们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讲求工作的方法和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无疑是十分恰当的。通过对节日内涵的了解,通过对节日活动的参与体验,青少年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感染与熏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节日之中能够使得青少年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无声无息地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如果能将庆祝传统节日作为纽带,将理想与信念的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青少年在体验节日的快乐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寓教于乐,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必将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空洞乏味的说教局面得到极大的改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传统节日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使青少年树立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

现如今不少青少年热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滔滔不绝,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沉默寡言,不喜与他人交往。现实社会的某些思潮也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我国儒家自古以来就强调“规矩之道”要求爱人如己,推己及人,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仁民爱物”的人文关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关系。春节通常是亲戚朋友聚在一起,畅谈生活联络感情的契机;中秋节将团员作为庆祝的主题,倡导全家人聚在一起;重阳节则提醒人们要注重尊老敬老。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在逐渐的淡漠。这种情况下,传统节日的存在成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平台。我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交通越来越便利,通信越来越发单,而人深处闹市却常常感到越来越孤独寂寞,人与人直线距离越来越近而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不妨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这不但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共同庆祝节日、共同体验节日的快乐,既可以让心灵得以慰藉、情感得以寄托,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可以为增强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增加青少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提供有利条件。在节日活动中让青少年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照相,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做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来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和所处的环境,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所以,传统节日对青少年建立谐人际关系起到了十分必要的作用。

(四)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激发着人们的强烈的向心力,构筑了中国人加过统一的群体意识。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对于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春节、中秋节期间,举国上下一排欢腾,男女老少阖家同乐,呈现出和谐喜庆的节日氛围。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蕴藏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不畏艰难、昂然奋进,造就了一幕幕铭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动人事迹与不朽传奇。例如,端午节这个对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行纪念的日子,其中就包含着许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是爱国者的代表,他身上流传下来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他是中国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代表,端午节中有很浓郁的爱国主义气氛和传统文化氛围,这对净化当今社会中浮躁的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阳节、除夕节等节日中饱含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节日又增加了诸如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新内涵。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李荣启.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12(3).

[2]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 李欣.中国传统节日与祭祀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8(6).

第6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韩流,文化,韩国

 

1.中国内韩流的定义

韩流是中国媒体为了描述韩国歌手在中国的演出受到中国青少年热烈欢迎的热潮所创造的新造语,媒体原封借用了此词。

韩流包括狭义的韩流与广义的韩流。狭义的韩流是哈韩族热爱媒体在中国所宣传的韩国大众文化(以电视剧、歌谣为主),以及他们喜欢韩国艺人,学习韩国语,渴望去韩国的现象。但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及面积,仅仅这样定义韩流未免有些简单,并且说其是一种现象也有些不足。广义的韩流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缩略语。现在韩国大众文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视剧出口,歌手的演出,而是向中国人展示了韩国的传统文化。另外,韩国文化在向中国出口的同时,中国文化进入韩国市场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韩流刚进入中国时,很多人认为它只会在一群无知的新人类间流行一段时间,继而就会消失。也有人认为尽管从韩流的演出场面和韩剧的收视率上等来看,人们对韩流的热情高涨,但韩流没有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任何影响。事实上,韩流存在东南亚的每个角落,韩国艺人的活动对提高韩国的国际形象产生很大的作用。

2.中国内韩流的原因

2.1 位置和宗教

中国和韩国从地理位置上相近。在韩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自韩国建立之日起到日本占领前两国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也互相影响。中国到清朝为止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与西方不同的独特的东方文化,并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深邃的影响,起到了中心国家的作用。论文参考网。而韩国在历史上坚持国家自主的同时,为了国家的发展,积极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这一先进文化也曾传到过日本。论文参考网。作为半岛国的韩国,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以中国为跳板,引进大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巨大的。

形成韩国传统的基础是儒教文化。儒教产生于中国,传于韩国。韩国以儒教为基础形成所有的生活文化。不论是统治秩序,礼仪,还是价值观等都基于儒教。历史上韩国和中国的关系主要是韩国在中国影响下发展。而随着西方文明开始兴盛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韩国大力吸收西方文化并得以飞速发展。人民大学某教授称现在中韩两国间的交流似乎比两岸间的交流更为广泛深入,并指出韩流的存在是必然的。

2.2 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

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调谐,并始终细致而现实的反映对社会的关心,对人生的关照及对生活的浓厚兴趣。这也是韩国大众文化吸引中国人的原因之一。中国曾试图模仿韩国电视剧并制作了几部青春剧,但是少了几分韩剧中的那种既新鲜又具有生动感的生活情趣。即使模仿韩剧中的人物、服装、内容、音乐、观点等,最终还是失败了。韩剧所体现的时尚,幽默与社会世态及文化含义使我们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

韩剧与歌谣的主题思想由于具备西欧文化的趣味形式,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幽默与

劝善惩恶等思想要素,所以既不轻薄也不低俗,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国人对其毫无排斥感,相反能从中体会出快乐与趣味。特别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的新一代在优裕的经济环境长大,韩流的传来符合他们对文化感性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对西方的音乐,在感觉上有相当大的异质感,而韩国由于把西方的音乐与东方的情致、文化相结合,适应了新人类的文化要求,因此得到了强烈的响应。

2.3韩国政府的支持

作为提升韩国国际形象的手段—韩流,为了维持其可持续发展,韩国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韩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极力协助韩国艺人在中国的演出和出版唱片等。最近在韩国汉城成立了名为“韩流发祥地”的组织,并积极筹划在中国成立“韩流体验馆”。

3.韩流的影响

3.1 对韩国的影响

韩流附带着经济效果。直接的效果体现在韩流的主要形式光盘、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及相关产品的出口额增加,间接效果体现在通过对电视,电影中所出现的轿车、手机、服装、家电用品的了解,提高了人们对韩国产品的购买欲望。同时,人们关心韩国歌手所用的各种用品,如化妆品(技法)及发型等。另外游览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地能使一般观众仿佛置身于剧中,成为剧中的主人公,因此这些拍摄地成为了有名的观光胜地。论文参考网。对于艺人们来讲,既有当地的商业拍摄邀请,也具有向当地进军的基础。通过大众媒体,电影、电视剧及流行歌曲,韩流热潮的传播速度较快,加上追崇的对象是年轻人,其强度也较深。韩流波及效果如此之高,以至于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韩流热风。

3.2 对中国的影响

3.2.1经济方面

韩流对中国的影响很多。首先是经济方面。在这里,笔者借一例子加以说明。最近中国移动通信模仿韩国移动通信,推行移动通信与网络间的连接。这超出手机的本身服务界限,属于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国内20多家手机厂商在激烈的竞争中使出浑身解数,各自提出不同特色的服务。在华手机企业摩托罗拉公司已经被在这领域中突出的中国波导公司超越,夺走了其中国手机业老大的位置。

3.2.2衣食住方面

由于受韩流的影响,对韩国明星的狂热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貌。与中国相比,韩国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美容手术也相对发达。这也中国人乐于韩国式美容的原因。

另外,在中国青少年当中出现了学习韩国语的热潮及韩国留学热。这无疑也是受韩流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名2年级学生说不会韩国语的人只能对韩国文化一知半解。最近想到韩国留学的年轻人猛然增加,据韩国教育部统计,中国留学生以4.4746万人占在韩国际留学生的70%。

韩流就其本身来讲,具有持续性的意味,也包含一时流行的意味。但是从韩国电视剧不断出口中华圈,韩国艺人进军中国的态势,以及韩国演艺策划人的长期而缜密的对中国市场的攻略来看,韩流具有可持续性的可能性。在中国,韩国的大众文化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要求并以多种形式迅速发展。韩国为了使韩流在中国得以持续发展,积极发挥韩国大众文化的特性,并通过中国媒体极力扩大韩流在中国的影响。

韩国正在实行这样一套方案,利用韩国的明星效应,占领以哈韩族为主的青少年商品市场,随着韩国艺人在华的知名度的提高,通过产品广告及广播,电视等手段不断进军中国市场。

我们不应该把韩流看成韩国文化单方面在中国的流行,而应该站在中韩文化交流

的高度上,以韩流为契机,促进中韩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我们应该通过文化方面的持续性的合作,增加两国人民间的关心与理解,谋求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Koreanwave)? ?? ?? .2002.

[2]陈飞 .韩流. 现代出版社. 2000.

第7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1964年生,河南博爱人,生于西安,曾客居北京,现居青岛。曾任郑州大学教师和《中国图书商报》主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美学学会副会长、青岛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民建中央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民建山东省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政协委员。

1987年书学论文入选全国书法新十年论辩会;1988年论文入选全国第三届书学讨论会;1990年获首届国际书法博览会银奖;1991年入选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1993年入选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1994年获得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1995年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1996年入选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届正书大展;1999年入选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1999年出版《中国画》一书,2002年获得全国新闻出版首届书法大赛金奖;2003年出版《艺术不艺术》一书,入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书学论文获第三届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奖;2004年获全国第六届书学讨论会提名奖;2005年出版《宋文京书法集》《一念如剑》。

2006年担任韩国国际书法大赛特邀作家;2007年于日本东京、下关和韩国首尔举办展览;2008年于山东青岛、临沂举办个人书法展,参加北京奥运会中国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于青岛举办个人书艺展,赴法国举办书法展;2009年词作获山东泰山文艺奖。

周边的朋友说起宋文京先生,大都知道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实际上,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只是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家乡不兴报考美术学院,才去上了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期间,他除了潜心临摹古今法书碑帖、醉心金石篆刻、饱读中外文学名著之外,还一直没断过丹青绘事。大学毕业之后,他留校教书。在此期间,他笔耕不辍,分别写出了两部有关中国画的书。一本是《雅文化・画的世界》(中州古籍出版社),一本是《千秋文化之旅・中国画》(海燕出版社)。1993年,他被作为人才引进奉调“绿树红瓦,碧海蓝天”的青岛,他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大量的美术批评和评论文章,在岛城和全国也曾引起过一些反响。同时,他还为出版社绘制过不少的插画。可以说,宋文京与绘画丝毫不隔。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10月以来,他浸于中国水墨山水画,日夜挥洒,废寝忘食。这几年,他连续到山西、河南、云南、安徽、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采风写生,深入太行山王莽岭、丽江古城、徽州西递宏村查济古村落、峨眉山、青城山、乐山等名山大川,寻访人文遗迹,画出了几百幅写生作品。他心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亦师造化,亦师古人,不懈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新俊逸、象外求象的山水风格。

第8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一、儒家诚信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诚与信并未过多在一起使用,但诚与信是诚信的两个维度。诚作为一种内心的品德诉求,意味着对自己内心的忠诚,澄明自我的内心。诚信最先表现为一种人的内心状态,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诉求,也是一种内在美德。这种内在的美德使人与天相通达,并且是承受天命的基础。

作为人,不能狂放而不直率,糊涂而不老实,愚昧无知却不讲信用,如果做不到诚信,弄虚作假,就谈不上做人之道。在儒家思想中,注重修身,努力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因为身体力行,信守承诺,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本。

二、当代大学生青年诚信缺失表现

1.考试作弊,无羞耻心。对这种行为的纵容与无视,助涨了很多高校的不良风气,更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不惜找路子、托关系、打招呼,希望老师给高分等现象。

2.简历造假。这一现象在当今人才市场广泛存在,这是高校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延伸,是诚信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方面是部分青年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大环境给予的压力,使得一些学生迫不得已,但是迫不得已并非充分理由来解释这种造假行为。

3.人际交往中传递不实信息。作为“90后”的大学生,网络等虚拟世界已经成为大学生们的生活必须,在这个虚拟世界形成的众多不良交往习惯,必然对现实生活产生特殊影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

4.学位论文,课程作业抄袭。随着多媒体的普及与传播,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浮躁。目前大学生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论文不是仔细查阅资料,认真钻研,而是东拼西凑,从学术刊物上整段地摘录,或从网上下载几篇稍做变动,更有甚者将整篇文章全部据为己有,论文中的数据造假现象亦比比皆是,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缺乏诚实的学习态度。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是重理轻文,无论是文科教育还是理科教育,都无视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整体教育模式,除专业课之外,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英语、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极少有人会自觉学习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来提高个人基础修养,更不会有太多学生去静心反思个人的道德行为、伦理诚信等问题,同时高校缺少了人文教育、道德精神的培养即高尚人格塑造等全面教育模式,流于表面文章,没有深入的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

1.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商业化过于浓厚。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关于“课程与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曾批评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于弘扬过程中存在着的商业化现象。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既要和商业化寻找合作的机会,但也应当和商业保持一定的距离。

2.文化传播的功利化,使得学生接受时染上功利色彩,对诚信丧失信心。由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中出现严重商业化现象。在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对社会资源配置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问题使得人们误认为追求私利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3.文化贫困化造成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公信力。学生只看到商业化、功利化、贫困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文化失去信心,未能从内心达到一个合理的认同。

四、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传播的有效方式

第9篇:韩国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影;教学法;选择标准

在本科阶段,韩国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实现使用韩国语成功进行意思的表达,沟通,同时,以语言的学习作为途径,吸收韩国文化及新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语言基础的学习,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其中,听力对于母语非韩国语的学习者来说是实现意思沟通最为基础的领域。不仅如此,听力作为语言学习“听、说、读、写”四个领域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部分,对于其他三个领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但是在大多数的韩国语教学中,听力被认为随着语言的学习自然会得到提高,从而陷入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听力教学往往被轻视。事实上,听力教学如果无法顺利实施的话,学习者将很难实现顺利的沟通和成功的意思表达,对于其他语言领域的学习也会形成障碍。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为将教学的效果扩大化,对于韩国语听力教学的方法研究是极为迫切的。

电影媒体可以成功的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对话场景,在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听力教学中运用电影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吸引学习者主动的参与,这对于顺利的沟通和成功的意思表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一、韩国语听力教学中的各种媒体

韩国语听力教学过程中,电影是众多媒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资料。虽然我们可以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媒体,但考虑到听力及口语的听觉理解过程的话,报纸、杂志、广告、小说等媒体并不十分适合。广播语言属于较有规划性的独白或谈话语言,对于听力练习虽也有一定帮助,但其形式不实现能与影像的同步提供,学习者在理解上可能会遇到困难或产生误解,且难以诱发学习者的兴趣。综艺节目在播放过程中会将演出者对白中的核心内容以字幕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学习者的理解有一定帮助,但综艺节目中使用的语言大多是流行语或以娱乐为主的内容,不适用于课堂教学。相反,电影一方面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电影的剧情展开较快,不会使学习者感到厌倦,适用于授课。

二、韩国语听力教育中的电影教学法

目前,国内高校韩国语专业运用电影作为素材进行韩国语听力教学主要局限于中、高年级。这是由于电影中的对白是以韩国语为母语的话者使用的语言,而韩国语水平不高的低年级学习者在理解上存在着很大困难。但是在实际外语教学中,低年级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电影听力训练来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电影资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剪辑,使之成为适用于低年级学习者的资料。

在使用电影进行听力教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学习者摆脱必须听懂电影中所有对白的思想负担,这是因为运用电影进行听力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对电影的整体内容有所了解,并通过对某些选定场景、对白的视听,来寻找到需要的信息。这时教师应帮助学习者建立听力学习的目标体系,而不是从头至尾的让学习者收看电影。对于不熟悉韩国电影的学习者来说,哪些内容较为重要,哪些内容值得注意,这些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

最初,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韩国语水平,将理解过程中需要的一些生词进行提示,使学习者能够掌握这些核心的单词,把握电影的大概情节。教师可以先将生词出现的电影场面播放给学习者看,让学习者自行推测单词的含义,根据学习者的理解程度,教师再进行说明,这种方法对于学习者增强记忆、加深理解有着较好的作用。这种听力教学反复进行,学习者会逐渐了解在听力课中自己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哪些部分,在实际的对话中也能建立正确的听力对策。

三、课堂教学中电影的选择标准

在众多的韩国电影中,挑选到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电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因素,还要考虑到道德、伦理的因素,以及影片是否有观看价值,是否正确、积极的反映了韩国文化等等。适当的电影选择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在选择电影时,首先应该选择能激发学习者兴趣的电影。兴趣的激发在听力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学习者对电影不能产生兴趣的话,便会对听力学习产生倦怠心理,教育目标便无从实现。因此,在挑选电影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年龄、性别等,需要教师对学习者有一定的了解。其次,电影的内容要适合课堂教学。电影的趣味性固然重要,但必须选择内容健康向上,值得学习的电影。第三,要选择人物对白发音较为标准的电影,特别是在以低年级学习者为对象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第四,要选择使用较多标准语的电影。这是十分重要的准则。

本文主要探索了韩国语听力教学中电影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方法以及选择课堂教学电影时需要遵守的几点原则。语言环境的缺乏是国内很多高校韩国语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地域等因素限制,很多学习者没有更多机会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得到会话、听力训练,因此运用多媒体等设施进行电影听力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韩)崔智慧.运用电影的韩国语听力教学方法研究[D].釜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2] (韩)许雄.为了外国留学生的人文韩国语[M].首尔:多乐园,2007.

[3] (韩)韩中培.语言能力和听力、阅读的关系[D].顺天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 (韩)任智雅.关于意思沟通教学法的韩国语教育方法论[J].东南语文论集,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