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人际交往基本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基本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调查目的

1.初步了解**市公众礼仪状况的情况及对基本礼仪的认识程度;

2.通过问卷调查,为论证礼仪教育的必要性提供可靠的数据;

3.客观分析礼仪状况,市场的需求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的。

调查局限

1.此次问卷调查由于受环境的限制及交通因素的影响,涉及面偏窄;

2.部分参与者并未从客观出发,真实性减弱。

调查分析

这次关于市公众礼仪状况调查,初步了解该地区礼仪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过程中,接触各行各业的领域,其受访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医生、农民、打工者、私营小部门等等。

据调查显示:该地区公众礼仪状况整体良好,但反差明显,有待提高。

从问题入手。在调查中,引人深思的现象很多。比如,问题“在公车上你会主动让座”,统计选择“积极让座”约占56%,这个结果很不合格,着实令人失望。但奇怪的是这部分参与者,对其他问题的解答,却尤为理智准确。结果看来,原因并不在个人,而是某些客观情况。 值得指出的是,调查显示,参与者普遍认为,礼仪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礼节,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生活,或者事业。

就最后一道问答题,关于推进礼仪知识的教育,62%的参与者回答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学习和陶冶礼仪素养;将近40%的参与者回答通过单位、学校的教育推广;有的回答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当然,由于参与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不一,所以答案丰富多彩,但一致的是的对礼仪传播的百分百认可。这也跟更加肯定,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

从对象入手,由于来自参与者自身条件,如年龄、知识、社会地位等等区别,直接影响自己的礼仪状况。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打工者与大学生这两类群体。比如,为了就业,为了工作,为了走上工作岗位后与领导、同事打交道,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各单位部门也是如此,为了完善管理机构,为了协调经营模式,为了赢取更多的利益……

第2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在我国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数量达到3亿以上,农村约有1.8亿。在如此庞大的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群体中,很多人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控制能力,在独立意识和性意识的逐渐萌发当中,得不到科学的指导,其行为常出现偏差,而成为 “危险人群”。近年来被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性犯罪案件占18%-25%,并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中学生从老师、父母那儿获得的性知识少之又少,而农村的围墙式文化生活,书本、电视节目等相对少得可怜,且其 “质量”也让人们很是担忧。因而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农村中学生存在很多的困惑,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些困惑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渴望获得系统科学的性知识。

二、农村中学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阻力

1.不良诱因的阻力。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日趋淡化,这就给西方腐朽文化以可乘之机,于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改头换面流入农村,而且对人们的思想、生活产生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这对农村青少年学生性意识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障碍。也无疑是农村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最大阻力。

2.来自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阻力。很多农村中学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这对于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农村中学生来说,无疑是教育的重大失策。但却未能引起家长及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家长及农村教育工作者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性教育观念,又是农村中学青春期性教育的一大阻力。

3.农村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产生的阻力。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家庭富裕了,物质生活的改善,使这些农村子弟的身体提前发育。农村文化本是一种围墙式的文化,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农家子弟各方面显得相当封闭。但是这种围墙文化一旦和外面空气接触,便会立即使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农村青少年惊惶失措,必然使他们青春的心引起骚动,由此而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就是农村中学青春期性教育的又一阻力。

三、教学组织过程

1.合理设置内容,适时、适龄、适当科学地进行教育。我们认识到学生青春期的性好奇心理是正常的心理,是性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它的发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不应也没必要给予否定。但这种好奇心理是不稳定的,它具有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或是达到性心理与性生理和谐统一的佳境;或是畸化为低级的性猎奇心理。究竟朝哪个方向发展,青少年应受到什么样的引导和实际上接受了什么样的引导是关键的。更主要的还应认识到适时、适龄、适当地向青少年传授科学性知识是青少年获得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内容和性心理习惯的基础。

2.(1)科学设置内容,通过公开传授,解决普遍性的问题。组织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年级为单位开讲座、把年级男女生分开分别开讲座、以班级为单位系统教学、把班级男女生分开分别进行系统教学。传授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课堂教学、看录像、征文比赛、应用黑板报宣传、发放手抄报等。(2)通过同重点学生重点谈心的方式,以解决特殊性问题,还可以通过自然对话、信件交流、提供书籍等多种方式。(3)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四、内容设置

1.青春期性生理知识教育。让学生懂得人的生长发育可分为若干个阶段,青春期是其中最重要一个发育阶段,让学生了解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功能,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由于性生理成熟而产生的遗精、月经等现象,懂得青春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科学地进行青春期卫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

2.青春期性心理教育。让学生适当掌握一些关于性心理的产生及其特点的基础知识,以便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阶段出现的各种性心理现象,消除由于性生理成熟而产生的种种性心理困惑和烦恼。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心理保健,科学而自觉地排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青春期性道德的教育。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性道德的主要内容、特点和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提高学生对 “性解放”、 “性自由”的实质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引导他们自觉地预防和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4.青春期异往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了解支配人际交往的几种主要的心理因素,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人际交往。让学生懂得和掌握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减少交往的盲目性,提高交往的效果。

第3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语言交际训练;中职语文;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72-02

新时期的人才应该具备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三大基本素质。要在社会上生存,并能够很好地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本文重点突出中职语文教学中语言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

一、创设交际情景,使学生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中职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中职学生将要走上社会,走向工作,在社会上谋生存,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通过几种方法进行阐述:

(1)创设生活情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情景创设的源泉来自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创设生活情景也是各种各样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提高中职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应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文明得体的语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节,言之有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某人在书店购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书店里,发觉后连忙回去问售书的阿姨,这时他应该怎么说才恰当、得体?又如,在当今社会,有很多关于老婆婆、小孩在路边摔倒路人无人问津、无人人帮助的事情,如果你在旁边,你会怎么做?根据设置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发言,这样就能很好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胆量。

(2)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情景教学。中职学校只注重培养专业技能,这造成了很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强,但是听说能力偏低的情况。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应该根据中职学生所学特点,结合语文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如旅游专业,应该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给学生介绍本地的一些景区或附近一些好玩的地方、家乡特产及民俗风情等;文秘专业可以让学生进行商务洽谈、学会赞赏、学会婉言拒绝、一些交际的专题等。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设置情景,如一些推销、业务状况的汇报等,可以使学生的听说能力、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在以后的工作或交际的过程中,做到灵活应用,能够很好地在社会上发展。

(3)根据职业需要,设置教学情景。中职毕业生大多数将要面临找工作、求职的问题,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展一些特定的情景,设置操作性和使用性较强的项目,这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可行的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职语文的教材中听说训练的章节中进行设置一些招聘、求职,以及自我介绍、演讲等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和课题,让他们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和使用性,为自己以后的求职道路奠定基础,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中可以得到好的发展。在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中职语文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从中学到更多理论知识和基本常识,在以后工作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二、提高中职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也应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学会倾听是一种品质,学会倾听是一种修养。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工作中,是否善于倾听不仅能够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说和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话的双方在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说和听在不断进行变换,如果不注意倾听别人的话,那么就会出现问非所答的情况,造成两者无法进行沟通。在中职语文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听清讲话者的词面的意思,特别是一些谐音字、同音字、双关语,如果对某个词义理解错误,就会误解讲话者的意思。比如,在中职语文的教材中《我的空中楼阁》一课中,作者采用一语双关的用法。再如,某个领导在发言时:“人生就像长跑比赛,暂时的落后不等于失败,我们应该有信心,把头抬起来,记住,要把头抬起来。”有的人却理解错误,说:“我的脖子抬酸了,还把头抬起来?”……所以一定要听清说话者的意思,才不会出现笑话或者尴尬的局面。

(2)应该辨别话语的形式,倾听言外之意。根据对方的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说话者的语速、停顿、重音等进行判断,理解说话者的意思。比如,一个简单的“你好”就会有多种意思,语调不一样,意思也就不一样。再如,“你真聪明,这都会了”,这就应该结合说话的情景进行理解,是在夸自己呢?还是在讽刺自己呢?因此,学会听话比说更难,曾有人说:“不善于聆听的人,要讲好话是不可能的。”

(3)谈话时应该具有良好的习惯,倾听别人说话时,一定要面带微笑,态度谦和、有礼貌,这样才能使交际的双方在融洽、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对话。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在听话时不能做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样才能显得尊重别人,也会显示出自己的素质和道德高尚,让别人对自己有好感,使谈话顺利进行,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进行练习听说的能力,要让学生养成爱听、想说的积极性。比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开展课堂表演,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在表演之后开展小组谈论。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不仅可提高知识,还能加强学生的听说的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方向进行任务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素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的需要。

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其需要和发展,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开展语言交际训练,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培养出全方面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进入市场,融人社会,展示自己才华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苏春香,中职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的尝试[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3),

[2]刘冬梅,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中国科技博览,2009,(34),

第4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生;护理礼仪;职业行为习惯

中职卫校的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医疗基层一线工作的中初级护理人员,现代护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尊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可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娴熟高超的护理技能及护理理论,还应具有很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护理礼仪是一种建立在公共礼仪之上的特殊职业礼仪,是培养良好素质修养和职业形象的重要手段[1]。其主要内容是从形象礼仪、职业道德礼仪、工作礼仪等方面介绍护理人员应具备和掌握的礼仪常识。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基本常识,掌握护理人员的基本礼仪知识;通过礼仪形体训练,增强审美的自觉性和身体的协调性;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将礼仪规范应用于护理工作中,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2]。

目前,中职卫校的护生大多以女生为主,她们一般都是初中学习困难、成绩较差、日常行为习惯不良一些学生。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等,存在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自尊心极强,却不会尊重他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交际能力弱;集体观念淡薄、常常“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考试作弊、随意迟到、旷课等。如何把这样一群“自律性”较差,日常行为习惯不良的护生培养成未来护理基层一线的主力军,使其不但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健康的护理形象和职业行为标准,那么,把中职护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融入护理礼仪的教育不失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良策。

(1)加强对护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培养

护士行为规范是护士在岗位上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在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还应接受必要的专业修养与礼仪训练,而护理礼仪的本质其实就是“做人”的问题,优质的护理礼仪服务一定是以人为本,注重细节。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的过程。因此加强护生的礼仪教育,在护理礼仪教育中需渗透“教会学生做人”的主导理念,其次才是“学会做事,掌握技能,自食其力”。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2)加强护生对职业行为规范的践行

1979年,叶圣陶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必须使学生明了意义,为学生提供榜样,加强督促,及时表扬、激励。”学习礼仪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反复训练、重复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知识积累、情操陶冶和实际磨练的结果。护理礼仪的教育不仅要从日常生活的接人待物等方面来指导护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护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监督管理,教师在礼仪课上讲解礼仪的基础知识,针对护士的行为准则提出校园文化礼仪、护士礼仪、工作场所礼仪和公共社交礼仪的基本要求,结合校园、班级管理和本课程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对其言行举止从各方面进行量化评定,包括尊重师长团结同学、有集体荣誉感和爱心;校园文明,如爱护公物;课堂文明,如遵守上课纪律、起立规范、认真听课;语言文明,如不说脏话等。护理礼仪的教育还要帮助护生尽快进入护士角色,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护理礼仪的教学内容要结合临床护理的工作情景设计相关的训练内容,如怎样向患者做自我介绍,怎样礼貌地称呼患者、怎样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劝说等。教师应经常提醒护生并给予正面引导,及时纠正护生不良的行为举止。如上课铃响前两分钟要求护生必须进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上示教课时,护生必须先在镜子前检查自己的仪容、仪表和着装,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示教室,让护生时刻注意用礼仪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逐渐学会以礼待人、以理服人。良好的礼仪文化可以提高护生对美的欣赏力,使护生认识到护士礼仪实际上是护理活动形式美和内在美的结合,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形象

护理礼仪除具备一般礼仪的基本特点外,还具备护理专业的文化特性,是护理专业的行为规范,有助于护生培养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3]护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提高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护理礼仪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言谈举止,目光手势,都有其规定的操作要领。训练有素的护士在工作中往往保持规范优雅的举止,站立有相,落座有姿,举手有礼,行走有态,体现了良好的基本素养和礼仪修养。在护理礼仪课教学中,第一个训练的内容就是护生的基本姿态,模拟护士站姿、坐姿、行姿、持物、推车、拾物等动作来展示护士风采,增强护生的专业自豪感和敬业精神。通过对护士工作礼仪的模拟练习来提高护生对护士职业的认同感和骄傲感,一方面让护生体会到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通过规范的姿态可体现护士的仪表美及树立白衣天使的美好形象,另一方面可培养护生崇尚,热爱护理事业及尊重病人,爱护病人的关爱行为能力。护理礼仪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向护士职业角色过渡,同时可以使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4)提高护生的责任意识

目前的中职护生责任意识淡漠,表现为对他人缺乏关心,对父母缺乏感恩,对集体缺乏热情,对学习缺乏自觉,对未来缺乏思考,失责现象时常发生。护理礼仪的学习内容包括护理礼仪的基本理论、护士仪容礼仪、护士举止礼仪、护士服饰礼仪、护士言谈礼仪、护士交往礼仪和护士工作礼仪等,这些内容都注重对护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培养,护理礼仪的规范性也传达出护理工作严谨的工作纪律和作风,这有助于护生责任意识的养成。护士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各项技能操作是否符合要求,完全取决于护士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护理礼仪可以增强护生的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护理工作是一项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的严肃的工作,使护生具有责任心和爱心,而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有利于陶冶护生的职业情操,促动其将内在良心升华为个人的良好的责任意识。

(5)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护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跟同龄的能进入高中的孩子们比起来,中职护生大多都带着些自卑的心理,有些甚至是自闭。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想法。有些孩子掩饰自卑的方式是故作无所谓,成绩好坏无所谓,操行优劣无所谓,补考也无所谓;有些孩子的方式是封闭,逃避。这样的心理状态导致了礼仪方面的不和谐:举止粗俗,装扮艳俗,学习态度淡漠,人际关系紧张等。通过护理礼仪学习的护生,了解基本礼仪的知识,使其潜移默化,对学生的自信心、姿态、表达、人际交往等均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为今后顺利走向社会,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护理礼仪的学习过程会指导护生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怎样举止有礼,怎样妥善的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护患关系等,规范其日常生活行为举止,从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肯定中提高自信心,不断提高护生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

中职护生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审美存在较大盲目性,言行举止也缺乏规范性,但同时他们又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和期待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的愿望。因此在护理礼仪的教学中渗透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让他们树立正确审美观,规范其言行,成为一个知礼懂礼的护士。[5]

参考文献:

[1]张妙兰.应用情景教学提高护士礼仪素养[J].护理研究,2011(7):1968-1969.

[2]刘桂英.护理礼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浅析护理礼仪对护士职业形象的影响[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4)4:289.

第5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职场工作礼仪常识

 

 

1大方介绍。

 

当你刚进入一个办公室或是有新的同事加入你的工作环境时,大方得体地做出自我介绍,将是你职场生涯里面第一张重要的职业标签。

 

 

2.同事相处的礼仪

 

真诚合作。接待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团队精神,真诚合作,相互尽可能提供方便,共同做好接待客人的工作。

 

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对同事要宽容友善,不要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要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

 

公平竞争。不在竞争中玩小聪明,公平、公开竞争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应凭真本领取得竞争胜利。

 

主动打招呼。每天进出办公室要与同事打招呼;不要叫对方小名、绰号,也不要称兄道弟或以肉麻的话称呼别人。

 

诚实守信。对同事交办的事要认真办妥,遵守诚信。如自己办不到应诚恳讲清楚。

 

3与上级相处的礼仪

 

尊重上级。树立领导的权威,确保有令必行。不能因个人恩怨,而泄私愤、图报复,有意同上级唱反调,有意损害其威信。

 

支持上级。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接待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支持上级,配合上级开展工作。

 

理解上级。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地替上级着想,为领导分忧。

 

不管自己同上级的私人关系有多好,在工作中都要公私分明。

 

不要有意对上级“套近乎”、溜须拍马;也不要走另一个极端,不把上级放在眼里。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自己作下属时,应当安分守己。

 

4.汇报和听取汇报的礼仪

 

遵守时间。汇报工作时要遵守时间,不提早,也不推迟。

 

注意礼貌。先敲门经允许后才进门汇报。汇报时要注意仪表、姿态,做到文雅大方、彬彬有礼。

 

语言精炼。汇报时口音清晰,声音适当,语言精炼,条理清楚。

 

汇报结束后应等到上级示意后才可告辞。告辞时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用过的茶具、座椅。当上级送别时,要主动说“谢谢”或“请留步”。

 

听取下级汇报时,也应遵行以下礼仪:

 

守时。如果已约定时间,应准时等候,如有可能可稍提前一点时间,并作好记载要点的准备以及其他准备。

 

及时招呼汇报者进门入座。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善于倾听。当下级汇报时,可与之目光交流,配之以点头等表示自己认真倾听的体态动作。对汇报中不甚清楚的问题及时提出来,要求汇报者重复、解释,也可以适当提问,但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不至于打消对方汇报的兴致。

 

不要随意批评、拍板,要先思而后言。听取汇报时不要频繁看表或打呵欠、做其他事情等不礼貌的行为。

 

要求下级结束汇报时可以通过合适的体态语或用委婉的语气告诉对方,不能粗暴打断。

 

当下级告辞时,应站起来相送。如果联系不多的下级来汇报时,还应送至门口,并亲切道别。

 

大学生须知的职场礼仪基本常识

 

礼貌——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使用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规范行为,从而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礼貌可分为礼貌行为和礼貌语言。如微笑、握手、鼓掌、鞠躬等,是无声语。礼貌语言如敬语、谦语等是有声语。

 

礼节——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是礼貌的具体体现方式,包括待人的方式,招呼和致意的形式,公共场合的举止和衣着等。

 

礼仪——表示礼貌的仪式,是对社节与礼貌的统称。礼仪是有形的,如庆典活动、奠基仪式等,既受到礼的基本约束,又受到物质水准、民俗文化、历史传统等的影响。

 

尊敬原则。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对人尊敬和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人与人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生活中有一些看似不引人注目的小事,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比如拜访别人不联系预约,不礼貌地搞突然袭击;探听别人隐私并四处传播小道消息等。

 

遵守原则。一是守法循礼,二是守约重诺。

 

自律原则。遵守礼仪要自我克制,自律的过程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整体素质的过程。礼貌修养好的人都能以礼待人,行动上不出格,仪态上不失态,言语上不失礼。

 

适度原则。距离即是美,掌握好交往时的感情尺度,往往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宽容原则。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用宽广的胸怀去容人,学会换位思考。

 

仪表礼仪

 

仪表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服饰和风度等,是构成交际的第一印象的基本因素。仪表美包括了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三层含义。一个人良好的礼仪和形象,就像一本精彩的书的封面,让人感觉到你的背景、你的价值观是值得信赖的。从而产生“魅力效应”,有利于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的成功。

 

(一)仪容风度

 

美国心理学家奥博特·麦拉比安认为人的印象形成是这样的比例:55%取决于外表、形象,包括服装、个人面貌、动作、姿态等无声语言;45%取决于语气、语调、言辞的内容等有声语言。作为职业人士,形象最重要的是:沟通交流、流利的口才、出色的文笔;出色的外表形象包括穿衣、修饰、个人卫生、发式、指甲、体型、礼仪等。

 

头发的修饰。应注意勤于梳洗、发型得体、长短适度。“好运从头开始”!

 

面容的修饰。男士面容要求:勤于修面剃胡须,修剪鼻毛,保持牙齿、口腔清洁。女士面容要求:美容化妆是最便利易行的方式。美容化妆是生活中的一门重要艺术,属于生活美学范畴。通过外科整形来改变自己属于医学美容范畴。

 

化妆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化妆的浓淡及风格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和场合。通常日妆以自然为主,略施粉黛即可;上班妆也要清新淡雅,体现职业感;约会妆可以让自己显得甜美一些。总的说来工作和社交妆均以“雅”为格调。干净、清爽、自然,与年龄、身份和环境相协调,达到刻意修饰后的无意状态是化妆的最高境界。在正式场合,女士不化妆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二)仪态风度

 

仪态又称姿态、体姿。不同的姿态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用积极、优美的行为和举止来表现礼仪更让人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其作用不亚于有声语言。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外表,也反映一个人的品格、气质与修养。人的相貌是无法选择的,而仪态和风度是可以潜心培养和训练的。一个成功的形象,展示给人们的是自信、尊严、力量和能力,通过一举一动,让你浑身都散发着一个职业人士的魅力。

 

人的形体姿态包括立、坐、行的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及相应的动作等。“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人体姿势的要求。体态语的基本要求是:端庄、自然、大方、稳健,做到声、情、行协调一致。

 

挺拔站姿。站姿的基本要领是:抬头,颈挺直,双目向前平视,下颌微收,嘴微闭,面带笑容,动作平和自然。双肩舒展,气向下沉,身体有向上的感觉,自然呼吸;身躯挺直,身体重心在两腿中间,防止重心偏移,做到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收下颌;双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弯曲,掌心向内轻触裤缝,或将右手握左手手指放在小腹前,肘部轻靠在髋部,双手在身后交叉也可以。脚掌分开呈“V”字形,或呈“丁”字步站。

 

站立太累时可以变换调整站姿:一腿支撑,另一腿微曲,腿部放松,身体重心偏移到支撑的腿上,但上身始终保持挺直。男子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微带“八”字,字放在腹前或背后都可以。

 

忌讳:缩颈、含胸、驼背、腆肚、撅臀。无精打彩、东倒西歪。手插在裤兜或交在胸前。

 

端庄坐姿。良好坐姿基本要领:面带微笑,双目平视,嘴角微闭,微收下颌;立腰、挺胸、上身自然直立,不要前贴桌后靠椅背;双肩平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也可以放在椅或沙发上;双膝并拢,两腿不要分开,也不可以交叉伸在前,或两腿一前一后放置。关、颌、颈保持站立时的样子不变。坐着谈话时,上体与两腿应同时转向对方,双目正视说话者。

 

女士穿裙子入座时,可用手背将裙子拢一下,以免裙底“走光”。就座后,双腿并拢,以斜放一侧为宜,掌心向下,将左手掌搭在腿上,右手掌再搭在左手掌上,这种坐姿比较娴雅。男子就座时,双脚可平踏于地,双膝分开一掌左右,双手分别放在左右膝盖上。在社交场合,不论坐椅子还是沙发,都不要坐满,坐在椅子的2/3处,以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和尊重。

 

忌讳:弓腰曲背,抖动两腿。尤其是女士切忌双腿分开和高跷“二郎腿”。

 

潇洒走姿。基本要领:从容、平稳、直线。

 

无论男女,行走时切忌摇头、晃肩、扭臂、八字脚,不要低头看地、两脚拖地。身体扭动幅度越大,越显得轻浮。

 

优雅蹲姿。一般用在取低位物品时,有半蹲式、高低式、交叉式3种方式。不管是哪种蹲姿,都切忌撅起臀部,这是非常不雅观的动作。

 

(三)不良举止

 

不当使用手机

 

当众嚼口香糖

 

当众挖鼻孔或掏耳朵

 

在公共场合抖腿

 

大声清喉咙或吐痰

 

当众打哈欠

 

随手乱扔垃圾

 

别人面前脱鞋

第6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途径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 然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礼让他人,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非常了解的有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的有1.5%。 可见,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正确的顺序”时,有210人(62%)表示“先介绍上级”,有81人(24%)表示“先介绍下级”,有47人(14%)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谁先伸手”时,有135人(40%)认为“女士先伸手”,有193人(57%)认为“男士先伸手”,有10人(3%)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 问及“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进上衣袋”时,有88人(61%)认为“正确”,有206人(26%)认为“错误”,有44人(13%)“不知正误”。由此推论,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

1. 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3. 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4.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对礼仪教育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5. 学生对礼仪情感淡漠

高职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程度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表现为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首先,表现在他们总把自己放在涉世不深的角色上,觉得不懂个人礼仪有情可原。其次,当他们不守礼仪或违反礼仪时会找借口,并没有认为知礼、守礼、行礼是重要的。第三,追求个性,在追求个性中表现出绝对“自我”,把礼仪规范看做对个人自由的束缚;在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较严重,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第四,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表现得冷漠、自私;在公共场合缺少自我约束,把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粗俗的东西当成“新潮”、“潇洒”。

6.个人礼仪践行能力欠佳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很多人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 如遇人不知如何打招呼,会因与人交谈时找不到话题而尴尬,这就是“知礼”而不会“行礼”,礼仪意识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即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这就表现为个人有强烈的守礼仪愿望,但是缺乏了解与践行的有效渠道。

三、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事业的蒸蒸日上、个人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礼仪修养是当代高职大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找准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欠缺的“症结”,才能开“良方”加以治疗。这个良方就是将礼仪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潜移默化到学生的举手投足间,才会真正让学生内外兼修,成为表里如一、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1.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发挥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正所谓 “润物细无声”。礼仪也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一个好老师,一本好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明白什么叫“礼仪”。因此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提高礼仪教学水平,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

2.开设礼仪必修课,激感意识

现在高校普遍把军训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课,那么,礼仪则为第二门必修课。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体系,把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合理安排讲授相关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提高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有效时机。

3.改革礼仪学习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能力

《说文解字》对“礼”的解释是:“礼者,履也”。言下之意是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为了提高学生礼仪的运用能力,应充分重视礼仪课堂的实践性、示范性是增强礼仪运用本领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倡把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训练、课堂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学生表演展示,师生共评,学生互评,增强实训感,以有限的课堂为平台,把静态的礼仪知识变动态的实用知识,使大学生乐学、善学。另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从而提高礼仪修养,推动校园文明建设,锻炼社会交际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强化礼仪意识、提升自身礼仪运用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促进礼仪习惯养成

高职礼仪教育还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在环境方面可给学生提供充分详细的礼仪学习资料。如美化校园,提供完善公共设施。在校园内征集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宣传标语,在公共场所醒目处贴标语警示,同时讲究美观。学校应举行礼仪知识大赛、和谐校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制服,在重要的仪式场合教师要身体力行,符合仪式礼仪,体现对礼仪的重视。在教学大楼进出关键处安放镜子,让学生整理仪容仪表。物业、食堂、行政服务等窗口单位带头讲究仪表仪容,礼仪礼貌服务。

5.营造家庭育人环境,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教育在整个文明礼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礼仪内涵中的“仁、孝”。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家长的人文感情、知识水平、家教水平、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等形成的家教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成为了学校隐性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交流会、座谈会、“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家长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引导,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老师与家长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定期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光谊.现代实用社交礼仪.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 胡翔环.从礼仪需求现状探索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2009.1

[3] 高巧利.从首因效应谈对大学生的个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华章,2010.13

第7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一、“小班化”教学模式释义

小班化教学,指的是以人数二十人左右的班级为整体进行的教学。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四十人以上的大班化教学,在这种教学中虽然说教学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实际上,大班化教学的沟通差,且教学无针对性,甚至上了一个学期的课,有些学生甚至没有跟老师对过话。与大班化教学相比,小班化教学实际上更能够使每一位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接触每一位学生的时间增加了,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时间也增加了,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相互关系,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同时小班化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因材施教”的舞台,使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一对一关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以学生为本体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班化教学无疑比起大班化教学更符合要求。

二、初中化学在“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作为一门化学知识的启蒙课,对自然界的基本常识进行学习,以及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分组合作式学习,锻炼自主能力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更易进行分组合作式学习。分组合作式学习是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这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的项目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答案,几个小组之间可以形成良性竞争,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积极性,并且锻炼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分组在小班化的背景下更易控制,更易取得效果。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课时,教师可以对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课的主要目的是提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要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逐渐发现随着探究的进程,化学世界展现出多彩的一面,从而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先做几个化学小实验,如酚酞遇碱变色等实验,让学生感到好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一:化学是什么?小组讨论。教师对小组答案进行点评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化学有什么用?并展示出材料给学生参考,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化学造福于人类的方方面面,并列举出各个方面。教师对之进行解释点评、概括。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化学的发展进程?根据材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而得出答案。最终教师对三个小组的学习状态做出评价,并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括。通过这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方法的学习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了解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在小班化的形势下,由于学生少,教师分配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就多了,就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方针了。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布置作业时,也要进行分层作业,如布置注重拓展的难度较高的拓展题,给那些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做,而对于学生基础不牢固的学生,让他们做一些基础强化的题目。

(三)加深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第8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关键词:素养;设计;交往

一、前言

一般来说,由于建筑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之间的学科联系十分密切,因此在中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大纲中,通常会开设一些具有建筑学学科特色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些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科的差距,学生在价值观建构和学习方法问题上常常产生困惑,“如何学”和“学了有何用”这一问题深深地困惑着学生。与此对应的是,“如何教”和“教了有何用”这一问题也值得教师思考。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一名建筑师所必需具备的专业素养、建筑设计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就如何开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建筑学课程教学谈一些体会。

二、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建筑师的基本素质,它是建筑师开展建筑设计实践活动的基础,很难想象专业素养欠缺的建筑师能够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专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贯穿于学生在校期间、工作以后,直至终身,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于表现素养、审美素养两方面,下面分别阐述。1.表现素养。相对于建筑学学科的学生而言,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对于建筑表现方面的课程设置较少,这种现象使得美术基础原本十分薄弱的学生在学习建筑设计时对于建筑表现的基本概念与要求不清,建筑表现技巧也十分欠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开设专题讲座:讲解美术学科的素描、色彩方面的基本常识。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建筑实例讲解具体的绘画应用技巧,再布置一定的练习,这样既不枯燥,又使学生具有感性体验,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本的美术理论与绘画表现技巧。开展美术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外美术实践环节的开展也必不可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2.审美素养。建筑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具有审美素养的创作主体来完成。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的理性与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而在需要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互动的建筑形式设计方面,他们经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勉强设计出的建筑形式,通常也很平淡,缺乏艺术气息。上面的情况表明:通过一定的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给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建筑实例图片,在图片赏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和热情。提高审美层次。对于学生而言,应根据教学要求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余时间,可以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既拓宽视野,又提高审美情趣,何乐而不为?歌德说过:“我们在投向世界每一瞥关注的目光的同时也在整理着世界。”[1],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课堂获得的审美知识去观察身边的建筑现象,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为以后的建筑形式设计打下基础。

三、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从教学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建筑设计充满创作激情,但是由于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原理的陌生而时常陷入困惑之中。从学生的设计作品来看,在平面功能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对以系统论和整体思维方法为基础的建筑平面功能设计方法的陌生,始他们在平面功能设计开始时体现出设计起步不对、过程中设计效率低下、完成后的图纸逻辑概念不清,缺乏艺术性与美感。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问题也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于两种设计倾向。其一是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感性思维能力不足,设计时常会孤立地研究平面功能关系,而忽视了建筑的艺术性要求,或有一些形式创作欲望,但是在形式设计时,却不知如何通过建筑语言表现设计构思,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设计的作品也就平淡无奇。其二是另一些学生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也敢于主动大胆地运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现设计构思,但是建筑形式的建构不严谨,最终的设计成果缺少逻辑和条理。其实,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章法,有章法的事物总是美的,做设计也是一样。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有章法的方案呢?下面从平面功能设计和建筑形式设计两方面分别论述。

1.平面功能设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建筑设计的过程也不例外,也有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设计脉络。能否掌握“捕鱼”方法—设计脉络,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以后能否胜任建筑设计实践项目。那么,究竟设计脉络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它是一种以系统思维方法为基础的设计程序。这种设计程序要求设计者按照系统论的要求,从整体到局部,有条理地开展设计活动。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应进行环境分析,通过对基地内外各种环境条件的分析,合理地确定基地的主次出入口、各类人流进入建筑的出入口以及“图底”关系这两个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接下来进行功能分区设计,为了简化设计问题,在这一步通常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设计任务书中所要求的各种房间分为使用、管理、后勤等三个大的功能分区,再根据前一设计程序所确定的各类人流出入口条件,把这几大功能分区放在“图”中与各自出入口相对应的位置。接下来,再对使用、管理、后勤三个大的功能分区中的房间再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细分,直到把所有房间全部合理地纳入“图”中。由于这种分析方法顺应了方案的生长规律,因此不会发生房间“串区”现象。解决了功能分区设计以后,下面就可以进行水平与垂直交通设计,通过走道与楼梯的联系使三大的功能分区中的房间成为流线清晰,联系紧密的系统。

2.建筑形式设计。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课堂教学中,建筑形式设计的教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一个问题。其原因在于建筑形式设计涉及到对于形式美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认识,主观性很强,由于现代的很多建筑在形式设计上摒弃了传统美学原则而出现审美变异,光怪陆离的造型手法体现出多元化的设计倾向,其背后突显出设计者各不相同的价值倾向。面对这种现象,初学者由于艺术修养的欠缺,往往会一片茫然,或者是盲目模仿。因此,为了使学生少走弯路,不走歧路,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建筑形式设计的历史与社会根源、哲学倾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式设计观,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形式的设计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章法———建筑形式的逻辑,这种设计逻辑主要在内部功能、外部环境、几何构成、美学价值等方面体现出来,下面分别论述。

(1)内部功能。“在追求建筑意义的同时,应兼顾建筑的功能,欠缺的功能减损着建筑形式的光辉,完美的功能与富于表现力的形式相得益彰”[2]。在建筑功能设计时,不同的功能分区空间性质不同,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设计应客观真实地反映不同的内部空间组合关系。有时,会有一些学生先设计一个造型框架,把功能硬塞进去,这不仅仅是形式与功能相脱离的不当设计方法,也是一种不良的设计态度,教师要予以及时纠正。

(2)外部环境。在具体的建筑形式设计实践中,建筑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是客观而真实的。从微观层面看,场地内的地形、地势、树木、河流、古迹,场地外的景观都形成建筑设计的外部条件。从宏观层面看,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城市风貌等条件都是建筑形式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建筑形式设计的目标与环境设计的目标是统一的。

(3)几何构成。从几何构成角度看,建筑是几何体块构成的实体形式,几何体块的构成不是随意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几何性明确,这是对单一几何体而言,要求几何体块的形状明确,具有可识别性,例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这一要求可以使他们在几何构成时避免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几何形式。其二是几何关系明确,这是对组合几何体而言,要求几何体组合时,相邻几何体之间的关系明确,这种关系一般是相离、相切、相交、相含等。

(4)美学价值。在设计之初,当设计者的设计构思确立以后,下一步就面临着几何形体的选择和形体之间几何关系的建构问题。由于建筑形式属于艺术范畴,艺术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可能象数学那么精确。因此能够体现一种设计构思的几何形体和形体之间的几何关系通常并不是唯一的。哪么如何选择几何体块的形状以及建构几何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呢?这里不但要考虑上面的几个要求,还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美学价值。对于初学者而言,能否对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关系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选择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要求、几何构成、美学要求之间取得平衡的几何形式无疑是具有一定挑战意义的,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设计综合分析能力、一定的三维空间想象力、以及一定的审美素养。在建筑设计课程开始之前,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形式美的构图规律,让学生了解对立统一的古典美学要求,以及现代建筑的一些手法变异。其次,教师应结合一些优秀建筑实例,讲解这些艺术法则在建筑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最后,教师要发挥主体性地位,在解读建筑实例过程中,总结建筑形式的构图技巧。同时让学生运用描述、分析、比较、评价、判断、质疑等一系列思维方式对建筑作品进行认知与解读,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造型构思,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建筑的自身特色。只要学生能够说出一定的理由,哪怕并不充分,都可以让他们试探,但不鼓励没有任何道理地随意玩弄形式。在建筑设计课程后期,尤其是到了立面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运用形式美的构图规律,同时能够综合考虑平面功能、结构与构造、材料与色彩、施工技术等角度,尽力表现立面设计的效果,体现立面设计的意图。

四、人际交往能力

建筑设计活动的工作性质和方式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点,要求建筑师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避免不了要与各种人往,但是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埋头苦读,学习圈子封闭而狭隘。当他们进入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建筑设计教学环境中,一下子很难完成角色转换,因此教师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经常性的交流与学习机会,帮助学生破除中学封闭的学习习惯,在相互交流与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与进步。在改图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向教师表达设计意图,从方案的构思、功能与形式设计、结构与构造等各方面介绍自己方案的设计特色。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从各种角度对学生方案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进行质疑,以实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应变能力的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使建筑学教育既要保持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特色,又要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作者:叶建功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人际交往基本常识范文

无论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还是晏子强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都指出了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或植物的生长)重要性与必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建与优化德育环境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激励学习与注重修养

环境既是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人道德品质生成的重要条件。因此,高职生的政治素质养成、职业素养培育和道德修养提升既需要教师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与“诲人不倦”,又需要良好社会环境、优质校园环境和和睦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因为,积极向上的德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消极颓废的德育环境容易使学生误入歧途。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充满人文的社会环境、富有内涵的校园景观、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平和友善的亲子关系,不仅激励着高职生勤于思考、乐于学习、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而且引导高职生专心学习、专注学业、注重修养、提升道德。

(二)规范言行与约束举止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人的言行举止与环境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对于高职生而言,高品位的德育环境有助于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培育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他们的文明礼仪。当他们或漫步于整洁舒适的校园小路、或欣赏着富有诗意的人文景观、或静坐在窗明几净的图书馆、或居住着温馨洁净的学生公寓,他们将会珍惜这优美的环境、尊重他人的劳动、养成文明的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大声喧哗……。他们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统一时,就会被人肯定、自我强化;相反,则会受到道德批评与良心谴责。因此,高品位的德育环境对高职生的言行举止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三)情感陶冶与提高审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因此,优美、、恬静、舒适的环境能够引领欣赏美、感受美、领悟美,能够培养生活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正是在这个意义,高品位的德育环境是引领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新载体”与“活教材”,是高职生的情感陶冶与提高审美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与物质保障。由于“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德育实践中,通过对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化整合,在不断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和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同时,有利于培育与提升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与职业综合素养。

(四)心理建构与政治塑造

健康心理与和谐人格是高职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培育和道德品质生成的基本前提,是高职生正常学习、快乐生活、专心工作的重要保障,是高职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关键因素。高品位的德育环境能够有效促进高职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与和谐人格的生成,因为,无论是充满人文的社会环境还是富有内涵的校园景观、无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还是平和友善的亲子关系,都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良好心态养成与健全人格生成。与此同时,高品位的德育环境也有利于高职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与塑造。先进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意识形态、科学的主流思想、健康的社会舆论和优良的学校教育,对高职生坚定政治信仰、优秀政治品格、严明政治纪律都具有塑造价值。

二.优化德育环境构建和谐高职校园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由包括思想政治教师在内全体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全体教师都要以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务必做到“敬业、精业、乐业”,以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育贯穿于专业教学、技能培养与实习实训等理论与实践课始终,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与良师益友;辅导员与班主任始终站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最前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为此,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科学的教育方法、专业的问题视角、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引领学生不断“求真、向善、尚美”;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学生时刻能够感受到热情、周到、专业的管理与服务,并从中获得优秀品质的引领与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不断优化社会德育环境各

级党和政府作为社会环境主导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德育建设的社会环境。一要通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规范新闻媒体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高等职业教育、关切高职生健康成长、关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公众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为全面培育与增进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创设良好氛围;三要“切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创建党政、工青、公安等部门紧密配合,协同作战的整体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样,让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中的积极方面激发对和谐发展的向往,从而为学生和谐发展开辟出一条顺畅的道路。”

(三)营造幸福美满家庭环境优化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就要高度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以营造有利于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幸福美满的家庭环境。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见家庭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为此,一要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破除“唯分数论”,把培育孩子高尚道德、健康心理和和谐人格放在首位,真正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要探索科学而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方法,家长要与孩子做知心朋友、要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要贯彻“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三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欢乐的家庭氛围,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友善,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始终感受到温暖、尊重与关心。事实表明,只有在这样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创建整洁校园物质环境

高职院校要不断优化办学条件、美化育人环境,这是学校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一要精心布置人文景观,对校园进行科学规划,使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格局、亭台楼阁等体现绿化、美化、生态化的追求,进而打造充满人文关怀、富有艺术气息和彰显文化品味的物质环境;二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学生区要整洁、干净、优雅,体现自然美、艺术美与和谐美的有机统一,生活区要温馨、清净、愉悦,体现人文性、休闲性与文明性的完善结合,真正引领师生求真、向善、尚美;三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质,应在校内严格依照企业工作的真实条件与生活环境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校内仿真实训教室,将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技术服务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与职业生活氛围。

(五)培育高尚校园精神环境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院校精神环境的建设之中,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学生,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学生,以高尚的文化提升学生,不断增强全校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一要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培养师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开拓进取的探索精神、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二要丰富与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境界,要坚持以爱国主义和理想信仰教育为重点,以培育学生职业综合素养为核心,科技活动注重创新性、文体活动注重教育性、艺术活动注重才艺性,社会实践注重综合性,让积极、健康、高雅成为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主题;三要有效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广播、校报、板报、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先进文化宣传,形成有利于开展与深化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人文环境。

(六)形成和谐校园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