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不久,媒体报道了一名12岁女孩给自己母亲下药的事情。问其原因,女孩竟回答,只有母亲病了,自己来照顾母亲,才能显出自己的重要性。隔了几日之后,有报道称山东的一名9岁男孩在一年之内离家出走6次。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离家出走,男孩说是想以此来让父亲多关心自己一些。身为父母,想为自己的孩子支撑起一片天空,但只顾在外努力打拼,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案例当中的孩子正是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而产生了心理阴影,竟用让人不可理解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那么,作为单亲家长,你们懂得应该如何教育子女吗?
单亲家长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式的认识,那就是对孩子有一种心理亏欠。很多单亲家长在心里都有一种“孩子多可怜”的意识,不自觉地就会溺爱孩子,觉得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可以弥补一下对孩子的亏欠。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使孩子不懂得独立和感恩,容易让孩子把得到的一切看做理所当然。这样下去,孩子并不会领家长的情,反而容易形成孤僻、怯懦、任性、自私的性格缺点,甚至用极端方式让家长证明对自己的爱。上面提到的12岁女孩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母亲在外打拼,把女孩送到了最好的学校,满足女孩提出的任何要求。结果呢?女孩不但看不到母亲的爱,反而要用极端的方式伤害母亲。事情的发生,印证了这位母亲教育的失败。
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扭曲情况非常普遍。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成长中问题的时候,总是将矛盾和根源归咎到家庭的不完整。有些家长甚至为了惩罚离异的前夫或前妻,不让对方看孩子,还在孩子面前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恶劣,有意无意地对孩子传递了单亲家庭不正常、不幸福的意识。这种事情反复出现,必然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孩子心理扭曲。
单亲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作为单亲家长,自身应该端正认识、调整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夫妻离异大多是矛盾无法化解,分开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因此,当事人双方应该向前看,要相信“天正晴,太阳正好”。只有父母先迈出离婚的阴影,才不会将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单亲家庭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其实,只要单亲家长多和孩子交流,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
第二,学会宽容并坦然处理与另一方的关系。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争宠,或者不准对方和孩子相处。孩子毕竟是父母双方感情的结晶,是父母心灵的寄托。无论离异的哪一方,都享有和孩子共处的权利。孩子不是谁的私人物品,他们有权享受来自父母双方的关爱。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亲情的关爱更温暖、更体贴、更舒畅的呢?而且,如果父母双方能够包容对方,孩子很有可能享受到双份甚至三份的关爱。
关键词:单亲班主任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单亲家庭,这是一个令人棘手的社会问题,且有随经济发展而愈发严重的趋势。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在品德缺陷孩子中,单亲家庭学生比重大,问题多。品德缺陷是指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有攻击、冲动行为,扰乱集体、说谎、逃学,学习上有困难等等。这些行为不是暂时的、偶然的,需要长期矫正。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的调查,中学生有不良品德行为者占20%,从我对几位学生品德行为的调查发现,在品德缺陷儿童中,单亲家庭学生占有60%以上。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据我对所教学生的分析大致有下述4种差异:
1.女孩跟母亲生活,家中缺少男性,许多本应由父亲承担的事情,都要由母女完成。因此,生长在这种环境的女孩子胆子大,行为无抵赖,厉害,并善于指挥别人。
2.男孩跟母亲生活,母亲一般视儿子为掌上明珠,尽全力保护。这类男孩子胆子小,貌似脾气大,不可一世,但外强中干,隐藏着怯懦,且不能吃苦,有小公子哥味道。
3.女孩子跟父亲生活,生活懒散,没规律,如果遇上父亲经济宽裕,便总想在经济上弥补孩子的遗憾,但久而久之,便使这类女孩子养成不拘小节,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4.男孩子跟父亲生活,个人卫生差,爱到室外活动,游手好闲,多数父亲忙着第二次组建家庭,顾不过来教育照顾孩子,也不回避孩子,这类孩子易早恋。
班主任在对待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应重视情感在首先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
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毛病多一些,受的表扬少批评多。他们往往对周围人有一种对立情绪,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地对待老师和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种学生训斥或说教常常无济于事,情感教育则可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在进行情感教育时,首先要求教师提高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察能力,班主任只有把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把心交给班主任,才能达到心理交融,完成教育任务。情感教育用得好可起到情通理达作用,但必须注意不能把情感教育混同迁就学生错误,对学生的宽严都应智谋,宽是爱,严也是爱,关键是要用好“宽”“严”这个情感教育双刃剑。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不和家长讲实话,我带着真情实感反复对她进行多种方式的帮助教育,她不但讲了实话,还有了转变。另一单亲家庭男生劳动非常娇气,我想方设法严格要求他,使他从劳动中受锻炼,取得了进步。
二、主动请单亲家长配合工作
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不良品质是多方面环境影响,通过学生内心活动产生的,是外因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做学生的工作,不可忽视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认真做好每一次家访和来访,认真把握住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每个契机。
单亲家长教育孩子困难多,他们既是父亲,又是母亲,两个人的事一人做。对这些家长,老师应同情、理解、关心他们,取得家长信任,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达到默契,促成家庭教育好的氛围形成。有一个学生,母亲因车祸去世,其父精神萎靡,对孩子很少关心,致使孩子自由散漫,花钱如流水,穿衣不适时令,基于过去我与家长关系融洽,当我提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这位家长受到震动,他打起精神立即行动,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孩子的行为有改变。总之学校主动与家庭协调配合工作,可以改善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环境,为他们健康成长多铺一条路。
三、在集体活动中温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
人怕孤独,单亲家庭学生,如水中行船少了一支桨,产生不平衡感,班主任应尽量在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坐上班集体这艘几十人划的大船,找到更大平衡。
[关键词]单亲家庭 品德教育 中学生
我校高中3个年级原有单亲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18%,而通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上升到9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5%。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对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不断探讨,并试图结合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忧郁离群,喜欢独处。单亲孩子幼小的心理遭受过沉重打击,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逐渐封闭自己,到十六七岁时,就自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比较忧郁,没有其他同学那种对集体明显的融入感,喜欢独处。
2.缺乏自信,敏感善变。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使他们常常觉得低人一等,比较自卑,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尤其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在班上被特殊对待。
3.思考社会,感觉迷茫。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亦有许多波折。有的单亲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大多数单亲家庭比较贫困,孩子比较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4.独立早熟,意志坚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心灵受到过创伤,但为了回报单身父母的爱,减轻父母的痛苦,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强,还会放弃娱乐和休息,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用高分来安慰家长。据我们的调查,我校70%的单亲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毅力。
5.任性放纵,逆反强烈。有的单亲学生对家庭有一种厌恶感,父母如果有意愿再婚,学生的这种厌恶感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逆反心理,借此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晚回家甚至不回家,上网吧、抽烟、喝酒,用钱没有节制等。有的单亲学生干脆谈起了“恋爱”,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但是,由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本身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据我们了解,我校这部分单亲学生虽然极个别,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放松其教育,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二、教育策略探索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我校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起初确实有点棘手,但我们课题组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网”,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我们建议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一个单亲家长班,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不时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
2.把关爱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爱和母爱相互结合的家庭温暖是子女成长的良好土壤。对单亲学生要分析不同情况,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我在一次周日中午,请班里的3名单亲学生到自己家里帮忙搬书桌,等学生到了以后,我和学生开始整理书桌,我的妻子就在厨房做饭,等书桌搬完,饭菜已经做好了,于是,“顺便”留他们吃饭,5个人一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馨!有的孩子当时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写信回来说“那一次,久违的暖流再次再我胸中涌起,它总会激励我去关心别人。”把关爱和教育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3.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霜。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深刻感受到,“伙伴的教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为持久和深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时,发挥单亲学生的力量。我校有一位班主任说到,他看到几位单亲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让琅琅书声伴随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等等,觉得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他结合这两句话表扬这两位同学对班级的关心和学习的踏实勤奋,并建议把其中一句作为班级奋斗目标,另一句作为班级格言,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既教育了同学,又不经意间激励了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价值。
总之,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再是家庭的贫与富、衣服的美与丑,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单亲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之爱。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性格上。例如,自小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沉默寡言;二是在性别上。由于长期与一种性别角色接近,容易模糊性别印象,例如,父女型单亲家庭的女孩经常会出现“假小子”现象;三是在青春期教育上,通常是一片空白,容易使单亲学生缺少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鉴于此,我们认为培养单亲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让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青春期教育,要让单亲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同异性甚至同同性的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我们建议,中学要尽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尤其关注像单亲学生之类的特殊家庭学生,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另外,针对单亲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的问题,学校可以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重点高中的单亲学生放下包袱,奋勇前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完善自我,回报家长,回报祖国!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
一、研究缘由
1.两个高职单亲男孩
案例1:学生李某,男,穿着一般,稍显邋遢,但给人第一印象稳重、有礼。在班上担任班长。有时显得思想偏激,会在QQ、微博上一些消极的状态。性格有两面性,与老师交谈时显得积极、配合;私下对生活存有幻想与抱怨,不愿意完成答应老师的事情或按自己的想法完成任务。据了解,李某5岁起,失去了母亲,与父亲单独生活至今。
案例2:学生谢某,男,穿着干净、讲究,曾担任班上副班长。后因忙于个人业务(自己在校外开店)而出现逃学、旷课现象而多次被教育。思想活跃,能说会道,非常讨女孩子喜欢。很有主见,但缺少承担责任的意识。据了解,王某在中学时,父母离异,其跟随母亲共同生活至今。
以上两个案例是笔者在从教过程中遇到的,巧合的是,案例中的李某和王某在同一个班级。笔者在与二人接触了解其家庭背景后,关注到两者在穿着打扮和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上存在着不同,故激发了研究此课题的欲望。
2.我们的思考
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导致家庭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母亲或父亲单个抚养的孩子即为单亲家庭的子女。人际关系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习得人际关系的地方。成长在一个完整、和睦、民主家庭的孩子,人际关系必然和谐;反之,一个生活在不完整家庭里的孩子,其体验到的家庭欢乐和良好沟通氛围相对更少,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会受到相应影响。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提高,单亲家庭孩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这种创伤无法在短时间内抚平,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可能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大量研究也表明:父母离异是威胁孩子最严重和最复杂的心理健康危机之一。
二、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笔者选取了某高职院校的102名单亲家庭学生填写了《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调查的数据加以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等编制的《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该量表共有28项,每项答案有“是”和“否”,选择“是”计l分,选择“否”计0分,28项之和为总分。总分为0~8分,表示无人际关系困扰;9~14分,表示有轻度人际关系困扰;15~28分,表示有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若总分超过20分,则有明显的人际关系障碍。本量表的a系数为0.801,表示具有较好内在信度。量表涉及四个维度:交谈方法、社会交际、待人接物、异往。
1.高职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分析
由图1可知,在施测分值的分布上可以看出,高职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不错,困扰较少。15~28分的比例占23%,代表着被试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其中有4%的单亲高职生总分超过20分,表示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很严重,性格孤僻,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总分为9~14分的比例占37%,代表着被试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与人相处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之中;总分为0~8分的比例占40%,表明被试在与人相处时困扰较少,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能够主动关心别人,生活比较充实、丰富多彩,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能够获得许多赞美。
2.高职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年级差异
由表2可知,各年级高职单亲学生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高职生人际关系状况的性别差异
由表3可知,高职单亲男生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中的总得分显著高于高职单亲女生,存在显著差异;高职单亲男生在待人接物上的得分高于单亲女生,差异显著;高职单亲男生在异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女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交谈方法和社会交往维度上,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
高职院校单亲家庭的学生与完整家庭的高职生相比,在成长经历、为人处事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的特点有:自卑,缺少自信,时常忧郁;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极端,或过于容忍,或过于激烈;非常敏感,尤其是对一些议论过于关注,容易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高职单亲学生这种特点的原因有以下几类:
1.自我认知方面
由于成长在单亲的环境里,且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善,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着自我认知不完善、不完整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状况。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事情时,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容易感情用事,缺少客观冷静的心态和理性思考的意识。甚至有时,他们知道对与错,但因为经历所造成的习惯性认知,会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容易使人际关系陷入僵局。
2.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的残缺是造成高职单亲家庭学生以上一系列行为的根本原因。尤其是中国的家庭在破裂过程中和之后,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无法预想。家庭破裂过程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性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破裂后的家庭可能会出现三种方式教育孩子:第一种是父母可能会有意无意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拖累和罪人,将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第二种是单亲家庭为了对孩子做出弥补而失去理性,把孩子“供”起来,对其听之任之;第三种是放任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的父母要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长期不能陪伴孩子,给孩子温暖和爱,把孩子寄放在学校,觉得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这些家庭教育方式都是导致孩子人际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
四、改善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
1.学校教育不可少
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的同时,不能忽略对高职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学生的“软培养”,即加强对其身心的培养,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励志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改变其自卑、忧郁,消极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单亲学生的心理疏导,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熏陶与感染中,改变其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另外,要教会单亲家庭学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恩之心,学会了感恩,人际交往中才会有更多友善,更多快乐。
2.自我成长是根本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归根结底,高职院校单亲家庭的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即通过不断主动学习,完善自我,悦纳自我。单亲家庭学生要树立自信心,要有良好、积极的心态,要有主动求知的欲望,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梅林.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人际交往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陈博.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人格物质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3]陈婧.高职学院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我曾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又各有不同,其中给我留下影响最深和困惑最多的是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一、案例介绍
2012年10月初,我班有一位单亲家庭孩子辍学,这对我来说,感到十分痛心。小婷(化名)是个可爱的 小女孩。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童年的小婷生活得无忧无虑。然而在小婷9岁这年,家庭出现了危机,由于父母感情不和,常常爆发争吵,最终父母离婚,法院判决小婷由他的父亲抚养。从那一刻起,小婷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失去了母爱。在乡上工作的父亲连小婷的日常生活都无法顾及。更别说在学习和成长上对小婷进行教育了。母亲做生意,也是东奔西跑,居无定所,每每见到女儿,总觉得亏欠女儿太多,女儿要啥她买啥,总是希望从物质上多给孩子一些补偿。父亲也总是尽可能在经济上满足女儿的要求,要多少钱给多少。2011年9月小婷上初中,分到了我的班上,她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喜欢和高年级由霸气的男孩女孩交往。似乎要在他们身上寻找安全感和依靠。
长期以来,由于父母疏于管理,经济上又比较宽松,第二学年明显感觉小婷爱穿着打扮;上网玩游戏;卡厅唱歌等。开学不久,她就开始请病假,自己请,父亲、姑姑替他请,不参加勤工俭学劳动。“十一”长假放完正常上课时,她还没来上课,给她父亲打电话,不是推说工作很忙就是说找她妈妈吧。给她妈妈打电话,她妈妈也不高兴,说:“有事找她爸爸,我管不了。”家长互相推诿,都不愿露面。后来我和同学们在一家KTV店里找到了她,她哭着说:“回家没意思,天天一个人,后妈快生小弟弟了,父亲也不管我,我经常在网吧和冷饮店过夜,实在无心思上学。”经同学们的劝说小婷回家了。晚上她妈妈打电话说:“孩子又离家出走了”。后经派出所的协助,终于被找了回来。我给家长打电话希望家长亲自把她送来上学,又让学生去与她交流,希望她能回来,但最终没有。从此,小婷就离开了学校,她辍学了。
这件事让我不安了很久,也让我惭愧、内疚了很久。最让我心酸的是,这孩子过早地步入社会,将会遭遇多少生活得磨难啊!
二、案例分析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小婷辍学的原因,主要是家庭的破裂,造成了小婷家庭温暖的缺失,作为班主任的我对孩子的情况了解太晚,没有及时的帮助她驱散心里的阴霾。在这种情况下,小婷既没有家庭的温暖,又没有及时得到老师和同龄人的温暖,小婷似乎被这个社会孤立了。
这件事让我很好地反思了自己平时工作,重在抓学习,自认为好班学生的一切都好,忽视了问题学生的心理沟通。同时也给我们敲响警钟,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有心灵上的,他们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相对于物质的满足,孩子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满足。
总之,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常常感到自卑,消极,对生活失去自信,这种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三、具体改进措施(指导菜单)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单亲孩子建立健康心态?离异家庭的家长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这些都是作为教育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对家长的建议
1.1建议家长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情绪。然后家长再引导孩子对自己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是敏感的,会感受到家庭的细微变化。不要企图隐瞒什么,那样会使孩子会对家长不信任。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有权力知道与自己有关的事实,这有助于他的勇敢面对。
1.2建议家长离异后试做朋友。分手后,养育孩子仍是离异双方共同的责任。只有平静商谈教育孩子的事,才能让孩子有宁静学习、生活的心态。双方要经常保持和孩子联系,让孩子享受亲情。
1.3与孩子共同担起家庭的责任,避免补偿心态。不要过度补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生活,要像对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物质的补偿和骄纵都无法替代孩子精神上的缺失,相反可能导致任性、暴力。单亲的孩子需要及早地承担责任,才能走向成熟。
1.4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交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关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5家长多走进学校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长。家长要走进孩子,除了仔细了解孩子在家庭的表现,更需要进入学校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家委会的活动,积极与别的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充分发挥家长指导委员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们互相带动,用科学的育儿知识教育孩子。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参加学校的各种开放日活动——如听课、参观、座谈等, 从一线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也给孩子带来一份看得见的关心。
2.对班主任的建议
2.1班主任应从心灵上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在教育上要爱心与耐心相结合。对待这些孩子,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他们的感觉,搜索孩子们的要求,用具体、细微的行动去抚平孩子们受到创伤的心灵。
2.2作为班主任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适时鼓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单亲家庭的孩子刚刚出现些许不良行为时,老师不能单单通过批评、惩罚来进行教育,对待这些孩子老师要想尽办法带他们走出误区,甚至可以通过鼓励其他学生与他们结伴互助,以此来纠正单亲家庭孩子的扭曲心理。
2.3班主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访,是班主任同家长交流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统一认识,以便共同教育好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及时地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也更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双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多地理解他们,从而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同时邀请家长参加每周六周日晚的中华家庭教育呱呱讲堂进行学习,提高家长个人素养,并推荐如何科学教育孩子这方面的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使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指导师感悟
走进不同的校园,我们都不难发现留着短发、身着男装、说话粗犷的女生,也不难发现翘着兰花指、柔弱、胆怯的男生。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青少年中性化等性别角色模糊甚至是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愈演愈烈的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的现象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性别教育的缺失。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两性的平衡,追求两性的平等也并非抹杀性别的差异。由此,加强青少年性别教育,厘清性别教育发展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多数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主要是在幼儿时期,而现在学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至少要到成人期甚至贯穿人的一生。性别角色的获得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资料表明:性别角色社会化在小学、初中时期一直发展,虽然在小学四年级有较大变化,但是稳定的性别角色观念是在初三才获得的。因此,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真正的男人和女人诞生的时期。”
二、 青少年学生性别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性别角色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其形成基础是社会环境而非机体本身,如果环境变化了,行为也可很快发生变化。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有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性别教育的缺失:
1.学校男女教师比例失调
有目共睹,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男性教师都是缺乏的,学校性别生态失衡现象相当严重。师范类学校招收男生比较困难,而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的男生则更少。大家普遍认为当老师工作重复、呆板,没有太多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不高。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对学生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个性的完善,甚至学生的社会化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误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中性化被错误地理解为双性化,成为性别审美的新取向。近几年,各大电视台选秀节目风靡一时,作为娱乐传媒的主要受众群——青少年学生,他们在追捧“明星”的同时也在逐渐构建自己的性别意识习惯和行为方式。各种选秀比赛中的获胜者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在媒体推波助澜之下的“中性之风”的盛行导致了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中国青年报登载的《中性化倾向威胁中小学男生》一文中也指出目前男生中性化现象极为明显,其实不仅如此,中性化的女生也不在少数。书刊、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体不仅是我们了解社会的媒介,也以特定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态度,对个体性别角色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格结构并未完善的青少年。但是大众传媒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见、歧视或误导。中小学生认识能力有限,缺乏鉴别能力,极容易受到媒体对其性别意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3.青春期的反抗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激发的独立意识使得他们不愿意顺从,不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而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心理都未定型,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比较模糊。“中性之风”恰巧迎合了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的青少年,使他们从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向异性靠拢。
4.家庭教育中的新困境
父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正确认识性别,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交往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
(1)单亲家庭中子女的性别教育缺失
在一个完整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是无法互相取代的。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各种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其中离婚式的单亲家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势必造成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缺少父爱的孩子就容易表现得懦弱、自卑、缺乏毅力、优柔寡断;而缺少母爱的孩子又容易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安全感、狭隘等。
(2)完整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边缘化
由于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庭中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与自己无关。母亲在家庭中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教养责任,这样人为造成了非单亲家庭的单亲生活状态。由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导致了亲情关系向女性群体倾斜。Langlois and Down(1980)提出,在孩子的性别角色及发展中,父亲角色远比母亲角色更具有决定性。Mussen(1966)的研究也证明孩子怎样感知父亲的教养方式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做的一项研究也同样证明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3)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角色期待
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至今,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儿女双全”的传统观念已经无法实现。家庭在结构上的变化可能导致父母产生两种不同角色期待:一种是生了个男孩儿时便想有个女儿该多好,生个女儿时又想有个儿子该多好啊。这种与孩子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期待,很容易把男孩儿培养成女孩儿性格或把女孩儿培养成男孩儿性格;另一种是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家庭的角色期待都是一样的,男孩没有当作男孩来养,女孩没有当作女孩来养,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性别角色差异模糊化。因此,有人说独生子女是“被中性化”了。
三、 完善青少年学生性别教育的策略
青少年正确的性别意识和科学的性别知识是不可能自然生成的,需要专门的教育与引导。
1.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
关键词:内心焦躁; 欺小凌弱; 缺乏信心; 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世界观教育; 自我教育
Abstract: The divorce of parents brings great misfortune to their children. Because the Children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lack of the love from their fathers’ or mothers’ , It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education on life,values, world view through studying the four main features of single-parent family children, and teach them to to learn, to think, to create, to live, to care, to educate themselves.Through analysing the psychology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Master their behavior rules. Teachers, parents and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se students who are poor in feelings, take effective ways, apply medicine according to indications, to enable them to get out of the trouble.
Key words: Inner anxiety ; bully the small and the weak ; Lack confidence ; have a pretty good idea of how things stand ; do sth. with a purpose ; the education on world view; to educate themselves
目前我国的离婚案件已占全部民事案件的一半以上。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不幸,这十分令人忧虑。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双亲家庭孩子更容易触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家庭的缺损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在学校里,单亲家庭的孩子比那些有双亲家庭的孩子麻烦更多。他们进步慢,缺点多,违反纪律的行为也多。这些孩子身心不良的状况较之那些家庭完整的孩子更为明显。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夜不归宿……。即便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
经过调查,我班52名学生,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孩子有18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孩子有2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孩子有1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孩子有3人;共计24人,占全班人数的46.15%。其中学习差的有8人,表现差的有6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孩子就有7人,占单亲家庭孩子的29%。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单亲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父母双方相互推卸责任,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
特点二,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多属这一类。
特点三,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的,对于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亡羊补牢,家庭教育总是落半拍。
特点四,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缺少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如我班学生A,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漂亮但很瘦弱的一个小女孩,看到她你就会有一种想疼惜的感觉。她的父母不是正式婚姻,父亲周旋于两个家庭之间,多数时间她与母亲相依为伴,这种家庭情况造成了孩子感情上的脆弱;感觉前无目标,退而无路;做事缺乏信心,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思想上颓废,甚至不珍爱自己的生命。在她的眼中更多的流露出一种无助的神情。初一时她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上的成熟,逐渐对自己的家庭有了一些偏见,于是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有一次,由于母亲说重了,竟然轻生,服了安眠药,幸亏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她母亲很痛苦,不知道如何教育她才是。还有一次考试考的不好,回家母亲说了她,她当时哭着给我打电话说――因为我平时对她总是很宽容、爱护,而且总是说我相信她,“老师,我不想念了,我学不进去了。”当时我先是吃了一惊,转而一想,孩子不会真的不想念书,只是她心里太脆弱了,经不起一点打击,她是感觉妈妈不理解她,想在我这里找到理解和安慰,于是我说:“孩子,老师知道你这段时间其实很努力,你也很聪明,但做事贵在有恒心,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弃,以后的路还很长,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勇敢的走下去,记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老师理解你,妈妈也会理解你的,回头我再找你妈妈谈谈,下午一定要来考试啊,老师看不到你会伤心的――我想让她知道有人在意她,让她知道她在我心里的重要性”。她终于说:“老师,我知道了,下午我就去考试。”我的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落了下来。考试过后,我又找她谈心,让她知道,自己其实很有天赋,如果放弃了,会很可惜,只有努力去争取,自己的命运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再次对她说:“老师永远相信你”。虽然又一次波折过去了,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还会有一次次的失落,一次次的退却,这就需要周围的我们不断的给她鼓励和帮助,树立她的自信心和勇气。在她跌倒再爬起来的时候,增加她一分抗挫折的能力,让她变得更坚强。现在她在妈妈和老师的关心、爱护下正逐渐自信、自强。
学生B――带刺型的,脾气大,一触即发,父母离异,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考虑到孩子缺少父爱,于是就更心疼他,什么都依着他,结果造成了他说一不二的性格。他刚入班时,眼里那种冷漠的神情让我有点痛心,给人的感觉是“我不需要别人来关心我,我也不需要别人的爱,没有爱我一样能活的很好。”但是我知道,越是这样的孩子就越是渴望爱,只是他把自己的真实感情藏在了心底,他更害怕可怜和同情。当时我在想,这样的一个孩子,我能否走入他的心里,改变他的世界?从此他便成了我特别关注的对象之一。起初和他讲话,他面无表情,但我不介意,我知道他混身是刺(听他原来的老师同学说他是个刺头,出了名的一个淘学生。)在他没接受我,没有和我建立起感情之前,我不能轻易的拨他的刺,不然再想教育就难了。我先安排他当物理课代表,再与各科老师沟通,齐心协力来关注这个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关心和感化,他的眼神逐渐有了光彩,也终于能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重视和爱护。记得一次在教师节联欢会上,同学们让他唱歌,他说他不会唱,但想说两句心里话,他说:“我真的感谢咱们的这些老师,要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说话时那种真诚让我感动,让我看到了希望。当然,教育如同其它一切事情,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也存在反复。我可以容忍他的小过失,因为他毕竟曾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对他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但原则性的问题我决不牵就。记得有一次,下课时,我走进班级,恰巧看到他在后面和一个女生过份的举动,我很生气,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他,他不但不认错,反而头一甩说:“多大的事啊,犯得上这么批评我吗?我不念了行吧?”没等我说话,他跑回班级拿起书包就走,临走时,居然还对班级的别一名女生说了一句学生不该说的话。等我追到班级,他已不见了踪影。我打电话通知他母亲。后来他母亲领着他几次来到学校我都没让他进班,因为我看到每次他的眼里总还是带着那种不屑的神情,让我感到他并没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了班级的正常教学,为了挽救一个孩子,我一定要改变他,让他克服游戏人生的毛病。这对他的一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终于,经过一次次的谈话交流,我说服了他。他说出了心里话“老师,其实我也知道您对我很好,在家里呆了这几天,我想明白了,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好,是我所做的太过份了,我以后不会那样了,老师,我好想上学,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考上大学。我也想让别人尊重我,证明我自己”。当看到他的眼泪在眼圈打转时,我知道这次他才算真的认识到自己错了,我原谅了他。
当然,教育是反复的,不要期望一次、两次、三次……就能将一个孩子改变,要有耐心并坚持不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当我看到他表现好的时候,我用欣赏并充满爱的目光注视他、鼓励他、夸奖他。在他不良的心理因素作祟的时候,我冷战过他。我动摇过,也曾经想放弃过,因为老师也是人,老师的耐心也是有限的,但真的要放弃时我又怎甘心?他就像是我亲手栽培的一株花,有我的辛勤耕耘,有我的汗水在里面,我希望看到他开花、结果,而不是颓废。
我想,单亲家庭学生的这种特殊心理特征,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共同结果,但父母离异,放松管教而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决不可低估,老师、家长和社会应对这些感情特困生重点扶贫,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使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作为一名老师,我通过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并教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同时通过采取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明确人生目标,逐步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渺茫的境地。
通过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行为的规律,对症医治,主动地接近他们,做他们的第二父母。我从不恶言训斥,多做个别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校外活动中,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并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让他们能融入集体活动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这样的教育才能行之有效。同时辅以班规校规教育。尤其对独尊型、逆反型的学生,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同时加强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之约束自己的言行,对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在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分相结合的教育下,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在以上教育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我们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心理教育。
一、父母冲突类型因素
研究表明,父母冲突爆发的严重程度和次数、争吵类型和最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对孩子自我调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家庭争吵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调节有巨大并且持续的影响,激烈的家庭冲突会导致这些孩子的外显行为,如不服从父母命令、具有侵略性、无组织无纪律,男女生之间无差异。Buehler等人发现,相比较那些较少经历父母冲突的孩子,含有敌意的家庭冲突方式,如扇耳光、对孩子大声咆哮、损坏孩子的心爱之物,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并与那些外显和内在特征联系起来,出现在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另外的,一些家庭战争的焦点就是孩子本身,这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频繁的争吵,这些处于争吵焦点的孩子们往往表现出自我谴责、羞愧和害怕成为父母争吵的焦点。
一项婚姻调查研究显示,父母频繁的争吵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通常母亲在频繁的争吵当中会逐渐对孩子失去耐性,不但很少给予孩子关怀而且拒绝孩子的要求,总是会使用一些使孩子感到压力和焦虑的词语。相比较那些婚姻幸福的母亲而言,这些负面的行为同样也会使孩子对社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对社会生活的恐惧。在频繁争吵中父亲往往更多地拒绝扮演抚养者的角色,和婚姻幸福的父亲相比较,离婚后与孩子的关系冷淡。
二、环境和父母自我调节因素
无论对于家庭或者个人而言,婚姻的结束和离婚的判决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Wallerstein(1983)认为离婚后孩子的判决问题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伴随着孩子的整个童年直到成年。持续严重的婚姻纠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不但会降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还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Kurdek和Berg(1983)认为,在婚姻关系破裂之后,如果父母之间仍有良好的互动,对孩子就会有积极影响。他们还发现:(1)离异儿童常常受到“母亲大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母亲大人”致力于帮助儿童减少压力、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母亲大人”带来的帮助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其固定的帮助模式在多次干预后作用就变得不明显了;(2)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朋辈支持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自尊、人际交往能力。 转贴于
三、性别因素
过去的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离异的孩子更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和反社会行为,与那些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起来事实确实如此。尽管很多早期研究说,离异家庭的男孩子会比女孩子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但有一些研究并不这么认为。最近一项研究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680个双亲家庭和618个单亲家庭)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并没有说明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好的行为问题。排除家庭结构这一因素,研究也并不支持女孩在单亲家庭中会比男孩子更多产生焦虑和绝望的情绪。Hetherington指出,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随着年龄、时间、抚养方式以及父母争吵类型和激烈程度而改变。
纵观所带的班级,单亲家庭呈上升趋势。凭借多年班级工作实践,我把接触到的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及做法。
1. 沉默寡言型 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的工作也不顺心,家境不好,家长自己的心态、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无法给予细致的关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来往,没有活力,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产生不了浓厚的兴趣。既不满现状,又自觉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心在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样的学生自卑感很强,自信心弱,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家事,不愿意家长来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保持沉默,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
2. 脆弱型,女孩居多 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学生边丽是跟父亲生活的,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在一次与她书面交谈中,她写到将来要报复父亲,理由是父亲对他不够关心。长此以往,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要同学谦让、迁就,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矛盾,闹别扭,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因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坏。
3. 品行不良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工作时间的特别,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你冷我热,有时无端恶习语相向。这样,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是仅仅是他们身上存在,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我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对沉默不语型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愉快的心境、欢乐的笑声。故此,父亲或母亲、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的药方。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这会令孩子感到愉快。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孩子的压力过大,他们的自信心不够足,成功感会减少,抑郁又会袭击他们。家长更多的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鼓励是出于对自己的爱,那么亲情、温情重新温暖孩子的心,他们的孤独感会渐渐消失,能够开始敞开心怀去感受生活的愉快。老师也要象家长一样,用多点细致的、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作为孩子不要过多地指责父母,最重要的是将来自己生活的路自己要走好。
对脆弱型的学生,要配合家长做学生的各方面工作,要求家长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试着把他当成一个很坚强的学生来看,派些工作给他做,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让学生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强者是不哭鼻子的,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这类型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处处受人欺负。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强,也让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百般依赖家长。性格、情感开始坚强了,挫折感会减弱,学习的毅力会开始加强,学习成绩就会比过去稳定。
对品德不良型的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出现成效的,往往觉得力不能达的地方是学生家长的工作难做。这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差,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就是觉得管不了,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班级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但不教育是万万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