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第1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第2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展学生认知的有效载体。新课标下教材中编排了富于思考性、探究性的习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充分利用教材习题,让学生对习题的内涵进行全面发掘,使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丰富学生的认知。

一、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材的某些习题有深化性,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教师仅仅把“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第4题: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没有对学生提出另外任何要求,也没对题目增添任何引导性问题和补充性材料。学生受自身的探究意识和发现意识的限制,虽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你能摆几种?”的问题,但不会对摆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摆成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思考,更不会对题目进行纵向到底的探究。这样,习题的职能未充分发挥,习题的内涵未充分挖掘,自然学生的认知未得深化,教材资源被白白浪费。为深挖这类习题的内在价值,教师应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延伸性、引导性的问题。如上例提出:这几种摆法的长、宽是多少?周长和面积是多少?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生2: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大,周长越长。

……

通过对上述习题的补充处理,学生就不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不只关注原题问题答案的正确上,还注重对习题的深度探究。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意识,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站在对习题的延伸性开发的高度,谨慎、合理、适当地对教材的这类习题进行深度挖掘。

二、完善学生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总是不完善的,教材例题内容的安排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整,但教材的编者又以编排的部分习题来逐渐完善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教材中的习题具有完善性,应当以教学习题为载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如互逆关系这一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并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只是以例题的形式介绍了四则运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互逆关系是对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去解方程有理解和掌握的缺陷的一种补充,因而要让等式的性质和互逆关系在解方程中同行。就单以互逆关系中的除法各部分关系来说,北师大版教材在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分香蕉这一课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的内容,但各册教材都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在本册第八单元“除法”中“长颈鹿和小鸟”的“练一练”中的第2题中蕴藏着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这一关系。这才充分利用了教材习题资源,才符合编者的意图,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完整。于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5页第7题填表是我们利用习题完善学生认知的好时机和好内容。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乘法、除法计算和上例得出的关系式,更能概括出“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此罢休,应擦掉填满了的表格中的“15”、“25”,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到:除数=被除数÷商。此时学生对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才是完好无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完全的,教学才是大功告成。

三、生成学生的认知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教材的有些习题含着生成性和提醒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观察、解答、反思、比较等思维活动显现出习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就生成了学生的认知。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第3题提醒我们解答这一题所需要的不是计算的知识,而是和、差变化规律等知识(第1小题除外),从而去寻找解决这题所需的知识。学生所需这一知识从哪里来呢?是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9页第2题和第81页第3题等习题中生成而来的。就看第81页第3题只把它作为作业,不考虑它的生成性,不透视出其隐含的知识,那是不到位的教学;到位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后,对习题观察、比较,生成差得变化规律与和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巧妙地解决上述比较大小的题目。

四、提示学生的认知

第3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2-01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更多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反复操练和强化,而不是对公式、概念、计算法则等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可以说,“主动思考”是小学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依属,是建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升数学情感和素养的本质特征和途径。可见,主动思考和自我建构不仅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和方式,还是实现“数学现实”“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一、激活思维,让个性表征成为学生思考的“活载体”

小学数学作为偏向数理逻辑思考的课程,必须充分借助学生的个性能力和思维精神,才能让学生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寻得平衡,求得联结。因此,要发挥学生主动思考数学、主动运用数学的动能,教师应当心怀个性形象,认可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表征和张力,改变刚性传输数学知识经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数学个性表达和思考意识得到解脱,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活载体功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验算》时,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并不是直接通过例子的讲演,将结论“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来掌握,而是精心创设一个情境,设置一个问题探究情境来教学。如,西天取经路上,悟空找来了12个苹果,师徒四人一人吃2个后,还剩4个。你能根据题目列出关系式吗?你列的算式是否正确?实际上,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我能力和个性的环节,解题的核心在于学生的独特思考,看学生是否能明白其中的关系式。

二、精益求精,让问题场域成为学生思考的“动力源”

没有思考,没有质疑,人类将永存于本能时代。思考的动机和欲望来源于问题的存在和刺激,小学数学是一门侧重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学科,内生的逻辑和结构化要求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没有思考,小学数学教学便无从下手。因此,为了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和热情,教师应当精益求精,对各种数学问题事先进行精心创设和组合,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提供思考所需的问题域,在询问中了解学生的数学需求,在设问中引导学生的数学认知和冲突,在反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和能力,在追问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概念本质和特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的减法》时,教师先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体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和程序,再出示例题“■-■”,但教师已退出课堂的主动角色,以“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难题,那我们首先应当做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通分”,再以“请大家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通分呢”,让学生陷入沉思并作出各种回答,在学生得出答案“■”和“■”时,教师还应当再设置一个问题“这两个得数哪一个最简便,你认为应实现怎么的转化,才能让“■”转换为“■”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问题场域,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有关知识。

三、循循善诱,让启发教学成为学生思考的“启明星”

实践表明,如果以陈述方式向学生硬性灌输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一般只会导致一种结果,即学生只通晓按部就班之理,对于知识的迁移,对于疑问的思索意识等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只有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建构中体验基本的演算流程、计算技巧、解题思路、错误思维及矫正,学生才能明晰其中的本质特征,摆脱教师依附的定势心理,激发自身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质疑的意识。而要达到此目的,则必须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的优秀品质,做好预设,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盲点冲突,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动机和思维,并帮助学生提出科学有效的假设,在自我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总结,以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在自我建构知识中真正明晰数学知识学习的一般性方式和思维法则。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时,教师出示例题“123×36”,“235×46”和“152×25”,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选一道题进行笔算竞赛,教师当竞赛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一步步指引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实践,在教师的层层启发中明白其中的运算程序。

第4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被动。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时常要拖拉,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但有的学生有粗心的现象,还有几位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加强平时督促,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我我班继续保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班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了解24时计时法;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认、读、写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认、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二)情感与态度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

2、学会与人合作,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尝试于实际教学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5、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几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8、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培优辅差措施

(一)培优对于优秀生要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和朗读。

(二)辅差

1、理解,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2、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

开展“一帮一”活动,号召班上优秀生组成志愿者,每人帮助一个差生。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力争做到:①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

②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③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④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使后进生由“能学”变为“会学” ;⑤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4、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基础不同的辅导的内容也根据其实际进行,如王灿港,我计划每天教他一个字,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5、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6、建立档案,积累转化经验。

七、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我班决定开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

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三年级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个人工作总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个人工作总结,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由之路。

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个人工作总结,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3、规范作业。

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制定帮教方案。

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课改工作搞得更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9名学生。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一),面积,年、月、日,复式统计表,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一)”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统计表”这一单元。让学生在认识复式统计表的学习中,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数据所包含信息的作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学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

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学生57名,中等生约占60%,优生约占20%,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学生约占20%,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思考问题,能熟练地运用一、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表内乘法也比较熟练了,有了计算乘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经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和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在空间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方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本册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这部份内容也是生活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关面积的知识和问题,这部份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扩大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先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试着独立解决

2、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小数和面积的意义

3、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位置与方向

4、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四边形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形象的动作思维和抽象的计算思维结合起来,把讨论与交流结合起来,实现内化,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特别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让后进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成绩有所提高,基础好、智商高的学生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面批作业,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与家长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原则,我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数学课评价过程入手,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5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个别学生思维活跃,聪明好学,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的问题,接受能力较差,理解新知识和计算较慢,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比较懒散,对待学习热情不高。从纪律及其它方面看,学生都不错,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浮躁,自信心不足,不敢表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只求表面知识,不求理解等等。教师必须加以正确、有力的指导,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把每堂课都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情况分析:

教材总共分为七单元。一是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是认识图形。三是小数乘法。四是观察物体。五是小数除法。六是游戏公平。七是认识方程。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第五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第六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本单元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会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观察物体。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景物,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能辨认从观察点高低、远近拍摄到的相应照片和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游戏公平。通过游戏,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简单游戏规则。

三、教材特点

1.提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

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6.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计划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加强实际操作,只管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多加强实际操作,直观教学,发挥学生的空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判断、推理、迁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使他们自发性创造性地学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学情简析

本期我班有47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二、教材简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的特点是未知量随着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连乘和连除应用题集中在一起教学,加强彼此的联系,有助于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能进行相互检验。在这一单元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可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及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是在前面所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以及四则运算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以及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量的计量: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系统整理和总结。

这部分教材先讲计量的产生,接下来讲常用的计量单位,最后才是名数的改写。总之,本单元新知识不多,教学时应以复习、整理为主。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重量、和时间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面积单位和进率及名数的改写。

教学关键:重视计量单位的直观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明确的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它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六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5、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小数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由于小数加减法有密切联系,计算法则基本相同,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便于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的计算方法。这单元同整数计算一样,注意教给学生多种计算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的简单算法。

教学关键:在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着重说明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6、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先讲角的概念和角的度量,随后出现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初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接着学平行四边形,理解它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最后学习梯形特征,以及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以及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别直线、线段和射线,垂线与平行线概念。

教学关键: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唯物辨证观点的教育。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4)班、(5)班,从上一学期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总复习。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图形的运动,会画出对称和平移后的物体,掌握利用平移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深入教材,认真备课,定好单元计划,提前一周备课。

2、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侧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抓重点、难点、各个环节的突破。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抓好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堂40分钟的利用,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5、对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科书掌握例题、习题之间联系,举一反三,灵活学习,真正地把知识学会。

6、精心设计作业,有层次,讲究目的性、科学性。

7、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耐心辅导,因材施教。

五、教学进度:

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情分析

班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定缺陷与不足,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需要改正,改掉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班级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争取学好本学期的任务。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为:四则运算、观察物体、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统计、数学广角等。

三、教学措施

1、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听课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2、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控制训练量,把握训练密度,以达到的训练效果。

重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讲求精讲多练,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所存在的问题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本班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要求每位学生每天要完成一页口算题的练习,针对笔算能力较差的学生,每天将完成3题笔算练习,并且要家长批改,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每周将进行一次笔算小测。

3、加强解决问题的教学。

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都是由已学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或改变问题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5、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

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

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整理与复习

包括整理与复习(一)、整理与复习(二)、总复习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四、教学措施。

1、多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第6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关键词:做数学;内涵阐释;实践建构;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1]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杜威强调“从做中学”,并把教学过程看成“做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些无不说明了“做”在教学中的强大作用。由此可见,以数学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加强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发现、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理念,即“做数学”,成为数学教学的迫切需求。

一、“做数学”的内涵诠释

“做”,即制造、从事某种工作、活动的意思。“做数学”就是把数学教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2],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是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实践数学、运用数学,从而达到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质是认知发现活动。[3]“做数学”重点是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所以,“做数学”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由现实世界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猜测假设、操作实验、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活动,探索发现数学规律、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和数学实验,也包括动脑思考、模型建立和数学抽象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化”。

二、小学“做数学”要处理好“做”与“教”的关系

1.“做”离不开“教”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进行适当的“教”,目的是为了学生更有目的地“做”。“做数学”常常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对象隐藏在众多的知识背景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出来,而这种“发现”需要一定心理指向积累和教师适当的指引、提醒、暗示[4],由此可见,“做”离不开“教”。2.“做”与“教”要融合“做数学”不是一节课中学生孤立地“做”,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直观的数学经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这一过程需有教师的适当“教”做铺垫,在教师的点拨、暗示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动手操作,使教师的“教”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做”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在教师轻轻的点“教”之下,学生们一起动手“做”出来的。所以,“做数学”,要处理好“做”与“教”的关系,不可偏废:只“教”不“做”,不利于提升学生素养;只“做”不“教”,也会违背教学规律,事倍功半。

三、小学“做数学”的实践建构

小学“做数学”的整体建构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规律,遵循数学教学的特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1.问题是“做数学”的出发点

问题是数学活动的心脏,教师需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一些相关的材料转化为富有生活意义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带入问题中。在问题研究中问题是“做数学”的出发点,“做数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围绕问题及在做的过程中生成新问题展开的,没有问题的引领,“做数学”将会是漫无目的的操作活动。因此“做数学”学习活动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思维场景,唤起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走近学生的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依托问题情境去操作、观察、思考。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做活动角”来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有不少学生做完活动角后,开始漫无目的地把玩活动角,这时候,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同学们,请你用手中的活动角做一个角,保持角的大小不变,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做的角大?谁做的角小?你是怎样比较的?你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时候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动手操作去理解、感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有序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猜想是“做数学”的前提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指根据已知的条件和数学基本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判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为学生的“做”提供一种假设。因为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先以假设的形式出现,有了一定的假想,才有验证的目标,才能有目的地开展实践活动去验证,所以合理猜想是“做数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动手做”:剪一根长18cm的硬纸条,先找到纸条的中心点,在中心的两侧每隔2cm打一个小孔,并把纸条的中心固定在支架上。如果在支架左侧第4个孔挂2个同样大的珠,那么在支架右侧第2个孔应挂多少个这样的珠才能保持平衡?先想一想,再动手试一试。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先按要求做硬纸条和支架,并按要求完成学具制作。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按问题要求去实验,而是先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猜想,并说明提出猜想的理由。有的学生说,右侧也得挂2个,因为两边一样多;有的说应该比2个多,应为右侧孔离中间近,有点像跷跷板……这些猜想的提出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是有价值的,教师没有做出具体的评论,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进行初步的猜想,为后面的验证做铺垫。

3.数学实验是“做数学”的核心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上狠下功夫。数学实验是学生“经历—体验—感悟”集中体现的环节,亲身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将实践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学会思考、解决问题,是“做数学”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直接活动经验。开展实验时,教师一方面要给予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实验时应注意搜集、整理,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另一方面,要参与实验,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实验结果作出清楚的描述。[5]同时,教师根据内容和猜想组织适当的实验活动时,活动的形式可根据实验的难度灵活而定,活动分组也要灵活多样。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时,让学生用不同的纸片来表示1/4时,采用4人一组进行,4名学生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折一折,并将折法在一起交流,增加了对1/4的认识。但在比较分数大小环节:用同样大的纸片,分别折一折、涂出它的1/2、1/4,再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可以采用2人一组进行实验活动,这样便于每个学生都参与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中,激发每个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4.交流反馈是“做数学”的途径

只做不说,活动中积累的数学经验无法进行提炼、反思,无法形成理性的知识体系。交流反馈是“做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合作意识、进行思维碰撞的有效途径。通过交流、反思、总结,让学生将“做数学”的操作活动由动手做进一步延伸到动脑做的活动,通过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形成正确的结论。交流反馈不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也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自主体会“做数学”过程和结果。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多彩的分数条”一课中,通过学生2人一组玩“抢‘1’游戏”的活动,积累用1/2、1/4、1/8、1/16的分数条,掷骰子自由组合。但这些经验都是直观的、散乱的、无序的,如果没有交流反馈环节,这样的活动仅仅是一次操作活动,没有很好地完成经验的理性思考和积累。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进行玩“抢‘1’游戏”的几次活动后,让学生反思:回顾刚才的游戏过程,你对这些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你对这次的游戏过程有什么体会?通过问题,学生回顾反思游戏过程,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收获,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思考,使得无序、凌乱、直观的片断和经验思维,在反思、交流、总结中形成理性的知识体系,实现了“做数学”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5.综合应用是“做数学”的延伸

如果说实践是一种探索精神,那么综合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贯完整的学习过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应用是“做数学”的必要延伸。“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教学,让学生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制作等。[6]学生综合应用多种知识、亲自实践去做数学,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应该提倡“做数学”。通过“做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动手,还可以促进学生动脑;不仅可以让学生做数学,更可以让学生想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实验”,更可以让学生学会“数学化”,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荣松.学数学就是“做”数学[J].中学时代(理论版),2012(22):71.

[3]刘秀梅,王秀芳,王继顺.论高师数学教学中的“做数学”及其教育价值[J].高等理科教育,2012(3):84-88.

[4]王俊.“做数学”还是“教数学”?[J].江苏教育,2005(4):20.

[5]李建华.数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7(3):124-125.

第7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众多现代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就是这其中的一种。面对社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也就体现出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一、合理制定开放式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上想要实现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教师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往往过于固定,这样制定目标就是为了保证学生不会在思维上出现偏差,学习探究的结果是教师最为重视的内容。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如果不被打破,就很难实现素质教育,也很难会令学生得到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就需要教师能够应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来为学生制定出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开放式教学目标侧重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思考、合作、交流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很好地掌握,令数学教学能够在范畴上得到拓展,进而使学生可以实现综合性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思索怎样对圆的周长进行测量。当学生在思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圆形纸片边缘处对任意一点进行标注作为起始点,将该点与格尺的0刻度点重合,对圆形纸片沿着格尺进行旋转,直至标注点在此同格尺重合时,此时的刻度大小即为圆形纸片的实际周长;还可以指导学生也可以通过用一根绳子绕着圆形纸片一周,并加以标记,再用格尺测量这段距离来间接的测量出圆形的周长。以这样的方式令学生懂得自己思考,并通过自己的能力掌握如何举一反三。

二、精心营造开放式课堂教学环境

在运用开放式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室中的所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使学生能够在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鉴于小学生的天性,要在课堂上精心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可以在玩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玩乐放松紧张的心情。只有令学生的天性得到了尊重,才能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克、吨》一课时,教师可以令学生自由的提问,那么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平时妈妈在买水果的时候都会称重,此时,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询问老师一个苹果有多重。对此,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常见的水果和称,当学生提问之后,就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使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解答。通过这样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注意力的集中,进而主动参考探究过程,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而言,其本身就是动态化与科学化发展的过程,并其属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互动的形式。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对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进行积极地了解,对学生们具备的综合水平与数学这门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统筹把握;将学生们自重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而使学生能够或者数学知识学习上的更好指引。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尽可能的对教学资源进行拓展,令原有的教材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地延伸。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面积的知识引入进来,而不是单单的指引学生怎样掌握乘法算法的技巧。比如说,对于35×24这道乘法算式,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说:“有一块田地,它的长度是35米,宽度是24米,若是想要计算这快田地的面积,就可以用乘法算式35×24=840来计算,得出的结果为840,就说明田地的面积是840平方米,而平方式就是计量面积大小的单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学会如何计算乘法,还对面积这个概念有了简单的了解,这样就会对五年级数学中《图形的面积》这一课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四、科学开展开放式课堂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分析数学教学的效果,并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对学生发展的趋势以及实际变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且也能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完善。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可以拓展评价的模式,令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互相的评价,令学生能够从根本上获得学习上的信心与激励。

第8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一、研读课标

钻研课标是深挖教材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作为在教学一线教师的我,每学期都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提前掌握重难点,明白交给学生什么,那些知识应该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不以“本”为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这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绝对不能避而不谈,绕过去或者跳过去。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所以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奇数是“1”。只有这样,学生理解了,就不再发生质疑。相应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深挖教材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点我深有体会。

1.只有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到课堂新授知识游刃有余,保证了灵活驾驭课堂。也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对所教章节的知识点前后做以个性系统调整分类归纳教学。不能就一节课讲一节课。例如五年级下册我在教完第一章《分数乘法》后,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章节教而是接着教第三章《分数除法》。原教材安排第二章是《长方体的认识》它主要的目的是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害怕学生对分数乘法和除法混淆。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细心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不会出现乘除法混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分数除法提前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又可以使学生学习运用逆向思维加深对分数乘法的巩固和理解。更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只有深挖教材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掌握牢固。新课程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情景图片很多知识零乱,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更少,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深挖教材,补充许多知识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时,课本上只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列举法,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太大时特别的麻烦。这时我就查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三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方法即:短除法、观察法、分解质因数法。观察法里又有互质数这个概念,课本上没有出现,这时我又给学生讲了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法又要告诉学生再怎样分解质因数;这时问题又来了,许多同学质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又混在一起了,接着我告诉学生三者的区别。经过这样循循渐进的教学,学生一下豁然开朗。最后我再告诉学生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步骤:一看、二想、三做。并且分别进行了扎实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因为学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学起来轻松,有条理,所以我们班学生的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率几乎为零。四年级上册简便运算教学时,我先认真挖掘教材,确定重难点,然后总结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性质。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七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例如67×99和67×99+67这种易混的题让学生练反复,反复练,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所以三年以来我班考试中简算题的正确率几乎为100%。五年级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课本上用通分比较,而我在一本资料上查到可用“十字交叉法”比较,这种方法运用在填空、判断、选择题时,简单、速度快,准确率又高,我就大胆运用,收效极好。分数比较大小使用传统方法,但也可以用此方法检验正确程度。

3.只有深挖教材,才能确定本节课采用什么方法教最有效。才能把知识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开始。例如我在本学期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画图等自己总结得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记忆最深。课后复习时我感觉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很好。还有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我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环节不是盲目的,无序的。需要课前精心的准备安排,否则课堂乱而无效。

4.只有深挖教材,教与练才能有机结合。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练习题很少。我一直根据课本知识的重难点,在备课时结合大小练习册及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平时分层练习,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小册子的期中期末测试题,早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消化了。这样避免了考试前的盲目练习。

5.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第9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关键词】几何直观;学生;数学思考

【作者简介】严育洪,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厅小学数学学科领军人物,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锡市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副主任。曾发表多篇教育论文,出版多本教育专著,其专著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并被评为年度无锡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并被引出到马来西亚出版发行。曾参加“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近百次赴全国各地讲学;杨佳玲,江苏省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数学教师,曾获常熟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辅导学生撰写的多篇数学小论文分别获市一、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中年级数学教学。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几何直观不仅指直接观察,更重要的是依托图形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打开思维,找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阿蒂亚说过:“几何直观是领悟数学最有效的渠道。” 数学知识的抽象表达,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把握其本质更是难上加难。借助几何直观,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巧妙对接,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把握数学知识本质,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突破口。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几何直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让几何直观成为一种意识、能力、思维方式。根据平时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实现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意识

意识的培养取决于价值的认同,因此,几何直观意识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几何直观的作用和价值。

1. 沟通数学知识与几何图形的联系,在知识学习中体会价值。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的眼中,抽象、严谨、概括的数学知识可能是枯燥而难懂的。借助几何直观,可以将抽象的概念、算理、法则等变得形象而生动,这不仅能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而且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案例1】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用黑白圆片代替物品创造一幅“2倍”关系图。学生作品纷呈,展示出了3的2倍、5的2倍、10的2倍……教师提问:“像这样表示‘2倍’的关系图,可以画出多少呢?”学生回答:“很多很多,无数。”教师追问:“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么多的图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呢?”有学生指出,可以用线段图表示,接着在师生对话中完成了线段图(如图1)。教师又问:“在这个框里可以填哪些数?”学生回答:“什么数都可以。”

在教学本环节之前,学生从大量的例证中感知了“倍”的概念本质。让学生利用黑白圆片创造“2倍”关系图,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借助线段图表征概念,摒弃了所有非本质属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提升了学生对“倍”的认识。

几何直观不仅是沟通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数学概念的桥梁,也是学生发现算法、理解算理的突破口。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常常借助几何直观进行,以图为载体,可以将算理有形地显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与理解算理。

【案例2】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例题列出算式(如图2),再引导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涂一涂、想一想、算一算。根据提示,学生纷纷将长方形的涂上红色,长方形的涂上绿色(如图2)。在学生独立思考、组内讨论有结果后,教师提问:“你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说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有学生说:“看出来的,图上一共涂了。”有学生说:“红色部分有5个,绿色部分有2个5+2=7,一共7个 。”结合图示,教师指出: 表示5个表示2个,一共涂了7个。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得数的分子和分母与两个加数的分子和分母各有什么关系,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算法,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虽然教材没有给出计算法则,但借助直观图形,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就能自己总结算法、理解算理,并能有条理地表达计算思路。“形”与“算式”结合起来,让学生明晰抽象的算理,观察发现出算法。可见,利用图形直观让学生明白、理解抽象的算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2.借助几何图形描述和解决问题,在应用中体会价值。

让学生体会几何直观的作用,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应用几何直观。在教学中遇到可以利用图形来描述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必急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分析思考问题,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思考的经验,理解几何直观的价值与作用。

【案例3】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3):

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引导学生先根据“跳绳的人数是打乒乓球的3倍”求出跳绳人数,再根据“拍球的人数是跳绳的2倍”计算出拍球的人数。基于学生对条形图的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在讲解这题时不妨引入直观图示(如图4)。借助直观图形,学生对这题中数量间的关系会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能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维。观察图示,学生不仅能看出打乒乓球的人数与跳绳人数、跳绳人数与拍球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还能看出拍球人数是打乒乓球人数的6倍,从而找到不同解题方法。有了这样的体会,教师时时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说说体会和收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几何直观的体验,体会价值。

二、注重培养学生画图表征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图形的感悟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画图表征问题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苏教版教材为学生搭建了许多图示平台,各个年级教材中都有出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结合相关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画图表征问题的能力。

一、二年级学生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数学学多要依靠实物、图片等载体,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分一分等活动才能领会、掌握。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进行抽象和提炼,由实物直观向图形直观过渡,让学生多接触直观图,为学习画图表征问题积累经验。

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课中的“想想做做4”(如图5),创设了青蛙和兔子跳格子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5个3相加的和,5个4相加的和,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这样的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口诀含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初步体会了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

教材还编排了许多图示题(如图6),教师可以结合这些题目,培养学生看图理解题意、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读图分析的能力,感悟直观图示是表征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运用线段图或示意图直观地表示抽象的数学问题是利用图形直观描述问题最直接的方式。苏教版教材将有关线段图、示意图的内容安排在三、四年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是数学学习内容越来越抽象,更需要几何直观提供支撑。自三年级(上)开始,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画线段图。

伴随题目抽象程度与难度的不断提升,在“读题――补图――画图――读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形转换能力不断提升,画图表征问题的水平不断提高。有了画线段图表征问题的基础,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教学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从一维图示向二维图示过渡,学生的画图能力有了阶段性提升。

在之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继续训练学生画图表征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在回顾反思中内化这一策略,让画图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能力

华罗庚说:“数以形而直观,形以数而入微。”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借助几何直观解决实际问题,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4】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例2,要求计算。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通常会采用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显然,对于这一题来说,通分的方法不算繁琐,但如果题目改变为,通分的方法就变得麻烦。因而教材将本题安排在转换策略的教学单元,旨在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一算式的特点,这些分数每一个都是前一个的一半,进而引导学生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再将算式中的加数填入图中相应位置(如图7)。巧妙地借助几何直观,将算式与图形联系起来,学生就比较容易发现:最后分出的图形与剩下的图形相等。复杂的计算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数学计算问题,加法计算转化为减法计算:。有了这样的体会与感悟,解决类似的问题也就有了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几何直观不仅是解题的突破口,还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借助直观图示能发现不同解题方法。

【案例5】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一练”: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先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如图8)

如果没有直观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难度很大。画出示意图之后,学生不仅理清了解题思路,还找到了多种解题方法。

在交流中,可以了解到方法1与方法2的解题关键是发现分割前后长方形的长不变,方法3的关键是发现原来长方形的宽与减少的长方形的宽呈倍数关系,那么分割前后,3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成倍数关系。如果没有几何直观的支撑,分割前后3个长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对应关系是很难被学生发现的。

几何直观是“用图说话”,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是一种洞察数学知识本质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应充分挖掘素材,直观地反映和揭示数学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

几何直观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积累几何直观经验的时间与空间,提升其几何直观能力,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的实践解读之四――几何直观(上)[J].小学数学教师,2013(6):25-36.

[2] 曹培英.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的实践解读之四――几何直观(下)[J].小学数学教师,2013(7,8):12-20.

[3] 冯崇和.几何直观:探索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11):7-10.

[4] 林晓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4(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