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HIS)主要是指把医院各种文献、各种数据资源,以及各种媒介信息等统一集合起来,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它具有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数量大、以及表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首先,利用该系统医院将以往的信息资源从纸质文字变成了磁性介质中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中的光学信息,让医院信息的储存、传递以及查询变得更加便捷。并且数字化打通了医院业务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全程监控,比如:对来院看病就诊的每个患者都可以实施数字化的提醒及服务;对整个诊断治疗的过程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对医院所有资产、人力资源已经相关科研成果等各方面事务进行数字化管理,有利于远距离传递信息。其次,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图像图形信息、音视频信息等引入了计算机系统,然后把图像、文字声音集合在一起,形成了能够传递记录的信息,提高医院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
二、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
2.1网络构成及配置要求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主要由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等各个环节组成,采用的是网络拓扑结构。具体配置要求系统具有一定的简易操作性,较易掌握、配置以及管理,通过对目前网络的升级即可实现,且能够保护部分投资。其次,区别对待数据流的优先级,和以往的IP网络中提供的BestEffort很相近。网络服务器选用的是双机备份的容错技术以及不间断电源UPS,在网管工作地点采用的是中等档次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按照TGP/IP协议标准,整个网络系统依据每个局域网的相关要求保证网络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开放性、平稳性、高效性与可扩充性的有机统一。
2.2就医流程
在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中主要包括门、急诊管理系统、患者住院管理系统、护理管理系统、病历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医疗保险管理系统以及医学影像等多个管理子系统,可以为医院相关医生和领导的决策分析提供各种业务统计数据。患者按照各种管理系统的具体流程进行就医。
2.3模块划分
首先,门诊管理系统中主要包括门诊收费、挂号管理以及门诊药房管理等各个模块,在这个系统中对于门诊的患者首先要进行分科挂号、收取各种不同类别的检查、化验、治疗以及药品费用。以便于建立患者医疗信息档案,随时查询患者的各种诊断治疗信息。比如:患者检查治疗的各个项目,医生开具处方的用药明细以及收费情况。同时,还能够为患者提供门诊、急诊的退号、发票等作用,及时快速地按照不同时间段汇总门诊各个科室的工作报表。其次,住院管理系统系统主要是对进出入医院的患者正常治疗情况进行记录、查询,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的基本资料,比如:办理入院、出院手续、收取住院押金、相关检查项目的划价、计算账目、收费或者退费等。可以保证统计出的患者各项费用明细,各个科室费用的正确性。而护理管理系统模块让患者能够在自己所在的病区随时查看个人全部费用明细,减少了累计记账为患者带来的欠费、漏缴费用的现象,能够统计出各个科室结算费用的报表等。最后,药房管理模块主要针对药品从购入到各个科室之间发生的全部事件进行记录,处理药房的日常事务。具体内容包括药品采购的申请、药品入库或者出库、药品调价以及药品进销存账的管理、维护药品目录,进一步对药品进行分类管理等等。把药库和各个药房相互联系,实现数据自动传输的功能,能够及时反映出药房的进入销售以及库存情况。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快速生成各种明细或者汇总的表格,方便月结,避免了认为操作过程中很难掌控新价格,从而导致不必要损失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2.4数据库文件
在医院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该系统会整合医院各个管理环节,然后生成后续的管理系统模块。这种作用能够让医院的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扩展过程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也为和其它系统保持联系做好了准备工作,系统能够为不同借接口的局部使用提供有益的帮助。其次,它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网络内部储存的关系型数据库,并且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共享,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庞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手工或者是单机的管理,杜绝了信息收集混乱情况的出现。
三、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用
3.1病房收费管理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医护人员科学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患者的全部诊治信息都会在计算机网络中心进行双机备份,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同时针对所有住院患者的信息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账目非常清晰、减少了计算环节,规范了财务核算流程,且可以实行HIS管理、每天清单。
3.2病区管理
利用该系统切实把“以患者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实行HIS管理转抄医嘱工作,节约了实践,提高了为患者服务的质量。应用HIS能够将医生、护理人员以及收款位置、药房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操作变得更加简单,稳定性也非常强,保证医疗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促使病区管理工作向着现代化信息管理方面发展,既为患者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医患矛盾,改善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3.3药品管理
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医院药品从计划采购、入库调价、领取药品、药品到期等一系列环节适时监控。药房的工作人员先把药品信息(药品名称、规格以及价格等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再经过发药处理、药品输送等环节送到门诊药房与住院药房中去,收款人员能够根据电脑提示的信息保证患者药品费用的准确性。
关键词锅炉房/计算机控制/供暖
AbstractDiscussestherequirementsformonitoringandmanagementofthescopesfromboilerhousesforheating,steam-waterandwater-waterheatexchangers,smallscaleheatingnetworkstolargescaledistrictheating,therelatedhardwareconfigurationandtheapproachestorealisetherequiredfunctions.
Keywordscomputercontrol,heating,boiler
5.1供暖热水锅炉房内监测与控制的主要目的应为: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全面监测并记录各运行参数,降低运行人员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
·对燃烧过程和热水循环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调节,提高锅炉效率,节省运行能耗,并减少大气污染。
对于热水锅炉,可将被监测控制对象分为燃烧系统和水系统两部分分别进行讨论。整个计算机监测控制管理系统可按图5-1形式由若干台现场控制机(DCU)和一台中央管理机构成。各DCU分别对燃烧系统、水系统进行监测控制,中央管理机则显示并记录这两个系统的在线状态参数,根据供热状态况确定锅炉、循环泵的开启台数,设定供水温度及循环流量,协调各台DCU完成各监测控制管理功能。
5.1.1燃烧系统监测与控制
图5-1锅炉房计算机的监控系统
对于链条式热水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根据对产热量的要求控制链条速度及进煤挡板高度,根据炉膛内燃烧状况及排烟的含氧量及炉膛内的负压度控制鼓风机、引风机的风量,从而既根据供暖的要求产生热量,又获得较高的燃烧效率。为此需要监测的参数有:
·排烟温度:一般使用铜电阻或热电偶来测量;再配之以相应的温度变送器,即可产生4~20mA或0~10mA的电流信号,通过DCU的模拟量输入通道AI即接入计算机。
·排烟含氧量:目前较多采用氧化锆传感器,可以对0.1%~21%范围内的高温气体的含氧量实现较精确的测量,其输出通过变送器后亦可转换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
·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同上述测温方法。
·炉膛、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省煤器出口、空气预热器出口、除尘器出口烟气压力:测点可根据具体要求增减,一般采用膜盒式或波纹管式微压差传感器,再通过相应的变送器变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接入DCU的AI通道。
·一次风、二次风风压,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测量方法同上。
·挡煤板高度测量:通过专门的机械装置将其转换为电阻信号,再变成标准电流信号,送入DCU的AI通道。
·供水温度及产热量:由水系统的DCU测出后通过通讯系统送来。
燃烧系统需要控制调节的装置为:
·炉排速度:由可控硅调压,改变直流电机转速
·挡煤板高度:控制电机正反转,通过机械装置带动挡板运动
·鼓风机风量:调鼓风机各风室风阀或通过变频器调风机转速
·引风机风量:调引风机风阀或通过变频器高风机转速
为了监测上述调节装置是否正常动作,还应配置适当的手段测试上述调节装置的实际状态。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可通过适当的机械机构结合霍尔元件等位置探测传感器来实现,风机风量的调节则可以通过风阀的阀位反馈信号或变频器的频率输出信号得到。
燃烧过程的控制调节主要包括事故下的保护,启停过程控制,正常的燃烧过程调节三部分。
·事故保护:这主要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循环水停止或循环量过小,以及锅炉内水温太高,出现汽化。此时最重要的是恢复水的循环,同时制止炉膛内的燃烧。这就需要停止给煤,停止炉排运行。停止鼓风机,引风机。DCU接收水温超高的信号后,就应立即进入事故处理程序,按照上述顺序停止锅炉运行,并响铃报警,通知运行管理人员,必要时还可通过手动补入冷水排除热水,进行锅炉降温。
启停控制:启动点火一般都是人工手动进行,但对于间歇运行的锅炉,封火暂停机和再次启动的过程则可以由DCU控制自动进行。封火过程为逐渐停止炉排运动,停掉鼓风机,然后停止引风机。重新启动的过程则是开启引风机,慢慢开大鼓风机,随炉温升高慢慢加大炉排进行速度。
正常运行调节:正常运行时的调节主要是使锅炉出口水温度维持在要求的设定值,同时达到高燃烧效率,低排烟温度,并使炉膛内保持负压。这时作为参照的测量参数有炉膛内的温度分布、压力分布、排烟含水量氧量等。锅炉的给煤量可以通过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即煤层厚度)确定,鼓风机则可以根据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空气的压差判断其相对的变化,此时可以调整控制量有炉排速度、煤层厚度(调整挡煤矿板高度)、鼓风机转速、各风室风阀、引风机转速或风阀。上述各调节手段与各可参照的测量参数都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因此很难用如PID算法之类的简单控制调节算法。目前,控制调节效果较好的大都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或"规则控制"法,都是根据大量的人工调节运行经验而总结出的调节运行方法。
当燃烧充分时,锅炉的出力主要取决于燃煤量,因此锅炉出口水温的控制主要靠炉排速度及煤层厚度来调节,煤层厚度与煤种有很大关系,炉膛内燃烧状况可以通过炉膛内温度分布及煤层风阻来确定。燃烧充分时炉膛内中部温度最高,炉排尾部距挡渣器前煤已燃尽,温度降低。鼓风机则应根据进煤量的增减而增减送风量,同时通过观测排烟的含氧量最终确定风量是否适宜。引风机则可根据炉膛内负压状态决定运行状态,维持炉内微负压,从而既保证煤的充分燃烧,又不会使烟气和火焰外溢。根据如上分析,可采用如下调节规则:
每h一次,根据炉膛内温度分布调整煤层厚度及炉排速度,最高温度点后移,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同时将挡煤板提高5%,当最高温度点前移时,则将炉排速度提高5%,同时将挡煤板降低5%。
每2h一次:若出水温度高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若出水温度低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加大5%,加大和减小炉排速度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将鼓风机转速开大或减小。当采用风阀调整鼓风量时,则调阀,观察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使此压差增大或减少10%。
每15min一次:若排烟含氧量高于高定值,则适当减少鼓风同风量(降低转速或关小风阀),若低于高定值,则增加鼓风机风量。
每15min一次:若炉膛负压值偏小(或变为正压),加大引风机转速或开大风阀,若负压值偏大,则降低引风机风量。
以上调节规则中,所谓"合理的炉膛温度分布"取决于锅炉形式及测温传感器安装位置,需通过具体运行实测分析后,给出"合理","最高温度前移","最高温度后移"的判据,然后将其再写入DCU控制逻辑中。同样,排烟含氧量的设定值,含氧量出现偏差时对鼓风机风量的修正等参数也需要在锅炉试运行后,根据实际情况摸索,逐步确定。当然这几个修正量参数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所谓"自学习"的方法得到,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
5.1.2锅炉房水系统的监测控制
锅炉房水系统的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对运行参数进行计量和统计;根据要求调整运行工况。
·安全性保证:保证主循环泵的正常运行和补水泵的及时补水,使锅炉中循环水不会中断,也不会由于欠压缺水而放空。这是锅炉房安全运行的最主要的保证。
·计量和统计:测定供回水温度和循环水量,以得到实际的供热量;测定补水流量,以得到累计补水量。供热量及补水量是考查锅炉房运行效果的主要参数。
·运行工况调整:根据要求改变循环水泵运行台数或改变循环水泵转速,调整循环流量,以适应供暖负荷的变化,节省运行电费。
图5-2为由2台热水锅炉、4台循环水泵构成的锅炉房水系统示意图。图中还给出建议的测量元件和控制元件。
2台锅炉的热水出口均安装测温点,从而可了解锅炉出力状况。为了了解每台锅炉的流量,最好在每台锅炉入口或出口安装流量计,一般可采用涡街式流量计。涡街式流量计投资较高,可以按照图5-2那样在锅炉入口调节阀后面安装压力传感器,根据测出的压力p3,p4与锅炉出口压力p1之压差,也可以间接得到2台锅炉间的流量比例。2台锅炉入口分别安装电动调节阀来调整流量,可以使在2台锅炉都运行时,流量分配基本一致,而当低负荷工况下1台锅炉停止或封火,循环水泵运行台数也减少时,自动调节流量分配,使运行的锅炉通过总流量的90%以上,封火的锅炉仅通过总流量的5%~10%,仅维持其不至于过热。
图5-2锅炉房水系统原理及其测控点
温度传感器t3,t4,t5和流量传感器F1一起构成对热量的计量。用户侧供暖热量为,GF1cp(t3-t4),其中GF1为用流量F1测出的流量。锅炉提供的热量则为GF1cp(t3-t5),二者之差是用于加热补水所需要的热量。长期记录此热量并经常对其作统计分析,与煤耗量比较,既可检查锅炉效率的变化,及时发现锅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外温变化情况相比较,则又可以了解管网系统的变化及供热系统的变化,从而为科学地管理供暖系统的运行提供依据。
泵1~4为主循环泵。压力传感器p1,p2则观测网路的供回水压力。安装4台泵时的一般视负荷变化情况同时运行2台或3台水泵,留1台或2台备用。用DCU控制和管理这些循环水泵时,如前几讲所述,不仅要能够控制各台泵的启停,同时还应通过测量主接触器的辅助触点状态测出每台泵的开停状态。这样,当发现某台泵由于故障而突然停止运行时,DCU即可立即启动备用泵,避免出现因循环泵故障而使锅炉中循环水停止流动的事故。流量传感器F1也是观察循环水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当外网由于某种原因关闭,尽管循环水泵运行,但流量可以为零或非常小,此时也应立即报警,通过计算机使锅炉自动停止,同时由运行值班人员立即手动开启锅炉的旁通阀V4,恢复锅炉内的水循环。
泵5,6与压力测量装置p2,流量测量装置F2及旁通阀V3构成补水定压系统,当p2压力降低时,开启一台补水泵向系统中补水,待p2升至设定的压力值时,停止补水。为防止管网系统中压力波动太大,当未设膨胀水箱时,还可设置旁通阀V3来维持压力的稳定。长期使一台补水泵运行,通过调整阀门V3来维持压力p2不变。补水泵5,6也是互为备用,因此DCU要测出每台泵的实际启停状态,当发现运行的泵突然停止或需要启动的泵不能启动时,立即启动另一台泵,防止系统因缺水而放空。流量计F2用来计算累计的补水量,它可以是涡街流量计,也可以采用通常的冷水水表,或有电信号输出的水表。
5.1.3锅炉房的中央管理机
如图5-1所示,可采用一台中央管理计算机与各台DCU连接,协调整个锅炉房及热网的运行调节与管理。中央机主要工作任务为:
·通过图形方式显示燃烧系统、水系统及外网系统的运行参数,记录和显示这些参数的长期变化过程,统计分析耗热量、补水量、外温及供回水温度的变化。
·根据外温变化情况,预测负荷的变化,从而确定供热参数,即循环水量及泵的开启台数、供水温度、锅炉运行台数。将这些决定通知相应的DCU产生相应原操作或修改相应的设定值。负荷的预测可以根据测出的以往24h的平均外温w来确定:
(5-1)
式中为Q0设计负荷,t0为设计状态下的室外温度,Q为预测出的负荷。考虑到建筑物和管网系统的热惯性,采用时间序列的方法来预测实际需要的负荷,可能要更准确些。
式(5-1)中的负荷尽管每h计算一次,但由于是取前24h的平均外温,因此它随时间变化很缓慢。每hQ的变化ΔQ仅为:
(5-2)
其中tw,τ-tw,τ-24为两天间同一时刻温度之差,一般不会超过5℃,因此ΔQ的变化总是小于Q的1%,所以不会引起系统的频繁调节。
根据预测的负荷可以确定锅炉的开启台数Nb:Nb≥Q/q0,其中q0为每台锅炉的最大出力。由此还可确定循环水泵的开启台数。
要求的总循环量G=max(Q/(Δt·cp)Cmin),其中Gmin为不产生垂直失调时要求的最小系统流量,Δt为设定的供回水温差。由于多台泵并联时,总流量并非与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与流量的关系对应表,由此可求出要求的运行台数。
·分析判断系统出现的故障并报警。锅炉及锅炉房可能出现的故障及由计算机进行判断的方法为:
--水冷壁管或对流管爆管事故此时补水量迅速增加,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压力迅速由负压变为正压。
--水侧升温汽化事故此时锅炉热水出口温度迅速提高,接近达到或超过出口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锅炉内压力超压事故测出水侧压力突然升高,超过允许的工作压力;
--管网漏水严重测了水侧压力降低,补水量增大;
--锅炉内水系统循环不良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很多,压差p3-p1或p4-p1加大;
--除污器堵塞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当阀门V1、V2全开时压差p3-p2、p4-p2仍偏小,说明压力传感器p2的测点至循环水泵入口间的除污器的堵塞。
--炉排故障测出的炉排运动速度与设定值有较大差别;
--引风机、鼓风机、水泵故障相应的主接触器跳闸,或所测出的空气压差或水循环流量与风机、水泵的设计状况有较大出入。
利用计算机根据上述规则及实测运行参数不断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及时发现上述事故或故障,并立即采取报警和停炉等相应的措施,从而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或故障转化为事故,提高运行管理的安全性。
5.2蒸汽-水和水-水换热站的监测与控制
对于利用大型集中锅炉房或热电厂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向小区供热的系统来说,换热站的作用就同上一节的供暖锅炉房一样,只是用热交换器代替了热水锅炉。
图5-3为蒸汽-水换热站的流程及相应的测控制元件。水侧与图5-2一样,控制泵5、6及阀V2根据p2的压力值补水和定压;启停泵1~4来调整循环水量;由t2,t3及流量测量装置F1来确定实际的供热量。与锅炉房不同的是增加了换热器、凝水泵的控制以及蒸汽的计量。
图5-3蒸汽-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蒸汽计量可以通过测量蒸汽温度t1、压力p3和流量F3实现,F3可以选取用涡街流量计测量,它测出的为体积流量,通过t1和p3由水蒸气性质表可查出相应状态下水蒸气的比体积ρ,从而由体积流量换算出质量流量。为了能由t和p查出比体积,要求水蒸气为过热蒸汽。为此将减压调节阀移至测量元件的前面,如图5-3中所示,这样即使输送来的蒸汽为饱和蒸汽,经调节阀等焓减压后,也可成为过热蒸汽。
实际上还可以通过测量凝水量来确定蒸汽流量。如果凝水箱中两个液位传感器L1、L2灵敏度较高,则可在L2输出无水信号后,停止凝水排水泵,当L2再次输出有水信号时,计算机开始计时,直到L1发出有水信号时,计时停止,同时启动凝水泵开始排水。从L2输出有水信号至L1开始输出有水信号间的流量可以用重量法准确标定出,从而即可通过DCU对这两个水位计的输出信号得到一段时间内的蒸汽平均质量流量,代替流量计F3,并获得更精确的测量。当然此处要求液位传感器L1、L2具有较高灵敏度。一般如浮球式等机械式液位传感器误差较大,而应采取如电容式等非直接接触的电子类液位传感器。
加热量由蒸汽侧调节阀V1控制。此时V1实际上是控制进入换热器的蒸汽压力,从而决定了冷凝温度,也就确定了传热量。为改善换热器的调节特性,可以根据要求的加热量或出口水温确定进入加热器的蒸汽压力的设定值。调整阀门V1使出口蒸汽压力p3达到这一设定值。与直接根据出口水温调整阀门的方式相比,这种串级调节的方式可获得更好的调节效果。
供水温度t3的设定值,循环泵的开启台数或要求的循环水量的确定,可以同上一节一样,根据前24h的外温平均值查算供热曲线得到要求的供热量,并算出要求的循环水量。供水温度的设定值t3,set可由调整后测出的循环水量G、要求的热量Q及实测回水温度t2确定:
t3,set=t2+Q/(cp·G)
随着供水温度t3的改变,t2也会缓慢变化,从而使要求的供水温度同时相应地改变,以保证供出的热量与要求的热量设定值一致。
对于一次网为热水的水-水换热站,原则上可以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如图5-4。取消二次供水侧的流量计F1,仅测量高温热水侧的流量F3,再通过即可和到二次侧的循环水量,一般高温水温差大,流量小,因此将流量计装在高温侧可降低成本。测量高温水侧供回水压力p3、p4可了解高温侧水网的压力分布状况,以指导高温侧水网的调节。
图5-4水-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调整电动阀门V1改变高温水进入换热器的流量,即可改变换热量。可以按照前述方法确定二次侧供水温设定值,由V1按此设定值进行调节。在实际工程中,高温水网侧的主要问题是水力失调,由于各支路通过干管彼此相连,一个热力站的调整往往会导致邻近热力站流量的变化。另外,高温水侧管网总的循环水量也很难与各换热站所要求的流量变化相匹配,于是往往造成外温降低时各换热站都将高温侧水阀V1开大,试图增大流量,结果距热源近的换热站流量得到满足,而距热源远的换热站流量反而减少,造成系统严重的区域失调。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全网的集中控制,由管理整个高温水网的中央控制管理计算机统一指定各热力站调节阀V1的阀位或流量,各换热站的DCU则仅是接收通过通讯网送来的关于调整阀门V1的命令,并按此命令进行相应的调整。高温水侧面管网的集中控制调节。将在一下节中详细介绍。
5.3小区热网的监测与调节
小区热网指供暖锅炉房或换热站至各供暖建筑间的管网的监测调节。小区热网的主要问题也是冷热不均,有些建筑或建筑某部分流量偏大,室内过热,而另一些建筑或建筑的另一部分却由于流量不足而偏冷。这样,计算机系统的中心任务就是掌握小区各建筑物的实际供暖状况,并帮助维护人员解决冷热不均问题。
测量各户室温是对供暖效果最直接的观测,但实际系统中尤其是对住宅来说,很难在各房间安装温度传感器。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测量回水温度,根据各支路回水温度的差别,就可以估计出各支路所负责建筑平均室温的差别。如果各支路回水温度调整到相同值,就意味着各支路所带散热器的平均温度彼此相同,因此可以认为室温也基本相同。一般住宅的回水温度测点可选在建筑热入口中的回水管上。对于大型建筑,可选在设备夹层中几个主要支路的回水干管上。
要解决冷热不均问题就需要对系统的流量分配进行调整,在各支路上都安装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的电动调节阀成本会很高,同时一旦各支路流量调节均匀,在无局部的特殊变化时,系统应保持冷热均匀的状态,不需要经常调整。因此可以在各支路上安装手动调节阀,通过计算机监测和指导与人工手动调节相配合的方法实现小区供暖系统的调节和管理。为便于人工手动调节,希望各支路的调节阀有较准确的开度指示。目前国内推广建研院空调所等几个单位研究开发流量调配阀,有准确的阀位指示,阀位可锁定,并提供较准确的阀位-阻力特性曲线,采用这种阀门将更易于计算机指导下的人工调节。
根据上述讨论,计算机系统要测出各支路的回水温度,并将其统一送到供暖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中进行显示、记录和分析。测出这些回水温度的方法有如下两种方式:
集中十余个回水温度测点设置1台DCU。此DCU仅需要温度测量输入通道。再通过专门铺设的局部网或通过调制解调器经过电话线与小区的中央管理联接。当这十几个温度相互距离较远时,温度传感器至DCU之间的电缆的铺设有时就有较大困难,温度信号的长线传输亦会有一些干扰等影响。这种方式仅在建筑物较集中、每一组联至一台DCU的测温点相距不太远时适用。
采用内部装有单片机的智能式温度传感器,可以连接通讯网通讯或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这样,可以在距测点最近的楼道墙壁上挂上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温度变送器,通过一根电缆接至回水管上的温度传感器,再通过一根电缆搭接邻近电话线。目前这类设备每套价格可在1000~1500元人民币之间。如果每1000~3000m2建筑安装一个回水温度测点,则平均每m2供暖建筑投资在0.50~1元间。
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采集到各点的回水温度后,可在屏幕上通过图形方式显示,使运行管理人员对当时的供热状况一目了然。还可根据各支路间回水温度的差别计算各支路阀门需要的调整量。对于一般的带有阀位指示的调节阀,这种分析只能采用某种基于经验的规则判断法,下面为其一例:
找出温度最高的10%支路的平均温度max,温度最低的10%支路和的平均温度min,全网平均回水温度。
若max-min<3℃,不需要再做调节。
若max->2℃,将温度最高的10%支路阀门都关小,与相比温度每高1℃关小3%5~%;
若max-<-2℃,将温度最低的10%支路阀门都开大,与相比温度每高1℃开大3%~5%;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计算机显示并打印出需要调节的支路及其调节量。运行管理人员根据计算机的输出结果到现场进行手动调节。在供暖初期每3天左右进行一次这种调节。一般经过6~8次即可使一个小区基本实现均匀供热。
采用流量调配阀时可以使调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此时需要将现场各流量调配阀的实际开度、流量调配阀的开度-阻力特性性能曲线及小区管网的连接关系图输入中央管理计算机,有专门的算法可以根据调整阀门后回水温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管网的阻力特性及热用户的热力特性,从而可较准确地给出各流量调本阀需要调整的开度[4],每次调整后,调整人员需将实际上各调节阀的调整程度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进而计算了下一次需要的调整量,像这样一次高速可间隔2~5d。模拟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一般只要进行3~4次调节,即可使各支路的回水温度调整到相互间差值都在3℃以内,实现较好的均匀供热[8]。
目前,许多供热公司和有关管理部门开始提出装设热量计,以按照实际供热量收供暖费,各种采用单片计算机的热量计相应出台。这种热量计多是由一台转子式流量计和两台温度传感器配一台单片计算机构成。转子式流量计每流过一个单元流量即发出一个脉冲,由单片机测出此脉冲,得到流量,再乘以当时测出的供回水温差,即可行到相应的热量,由单片要对此热量值进行累计和其它统计分析就成为热量计。目前的单片机稍加扩充就可以具有通讯功能,通过调制解调器将它与电话线连接,就能实现热量计与小区供暖的中央管理机通讯。这样,不但各用户的用热量能够及时在中央管理机中反映,各用户的回水温度状况还能随时送到中央管理计算机中,从而可以对网的不平衡发问进行分析,给出热网的调节方案。这样,将热量计、通讯网与小区中央管理计算机三者结合,就可以全面实施小区热网的热量计量、统计与管理、运行调节分析三部分功能,较好地解决小区热网的运行、管理与调节。
5.4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监控管理
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可以分成两部分: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热力站至各用户建筑的二次网。后者的控制调节已在前几节讨论,本节讨论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的监控管理。
一次网有蒸汽网和热水网两种形式,对于蒸汽网,各热力站为前面讨论过的蒸汽-热水换热站,一次网的管理主要是各热力站蒸汽用量的准确计量,这在前面也已讨论。下面主要研究热水网的监测控制调节。
若忽略热网本身的惯性,则系统各时刻和热力站换热量之和总是等于热源供出的总热量,此外各热力站一次网循环水量之和又总是等于热源循环泵的流量,不论是冷凝式、抽汽式还是背压式热电厂,其输出到热网的热量都不是完全由各热力站的调节决定,而是由热电厂本身的调节来决定,取决于进入蒸汽-水换热器的蒸汽量。由于热电厂控制调节输出热量时很难准确了解各热力站对热量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发电的要求,不能完全根据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调整,于是热源供出的热量就很难与各热力站实际需求的热量之和一致,这样,就导致控制调节上的一些矛盾。
为简单起见,假设热电厂向蒸汽-水加热器送入固定的蒸汽量Q0,如图5-5,若此热量大于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则各热力站二次侧调节纷纷关小。以减小流量。由此使总流量相应减少,导致供回水温差加大。如果电厂维持蒸汽量Q0不变则各热力站调节阀的关小并不能使总热量减少,而只是根据网的特性及各热力站调节特性的不同,有的热力产流量减少的多,使得供热量有所减少;有的热力站流量减少的幅度小,则供热量反而电动阀加。同样,如果Q0小于各热力站需要的总热量时,各热力站的调节阀纷纷开大,使流量增加,由此导致供回水温差减小。热力站1,2可能由于热量增大的幅度大于水温降低的幅度,供热量的需求得以满足,但由于流量增大,泵的压力降低,干管压降又减小,导致3,4的资用压头大幅度下降,阀门开大后,流量也增加不多,甚至还要下降,这样,供热量反而减少。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各热力站对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实际是对各热力站之间的热量分配比例的调节,而不是对热量的调节,如果各热力站都是这样独立地根据自己小区的供热需求进行调节,而热电厂又不做相应的配合,则整个热网不可能调整控制好。实际上热电厂也会进行一些相应的调节,例如发现t供升高时会减少蒸汽量,t供降低时会增加蒸汽量,但Q0总是不可能时刻与各热力站总的需求量一致,上述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图5-5热电厂与各热力站之间的平衡
因此,就不宜对各个热力站按照第5.1、5.2节中的讨论的,根据外温独立调节。既然各热力站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只解决热量的分配比例,那么对它们的调节亦应该根据对热量的分配比例来调节。一种方式是如果认为供热量应与供热面积成正比,则测出每个热力站的瞬时供热量,根据各热力站的供热面积,计算每个热力站的单位面积q。对q偏大的热力站关小调节阀,对q偏小的则开大调节阀,这样不断修正,直至各热力站的q相同为止。再一种方式则是认为各散热器内的平均温度相同,房间的供热效果就相同。由于散热器的平均温度等于二次侧的供回水平均温度,因此可以各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调整成一致目标,统一确定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的设定值,根据此设定值与实测供回水平均温度确定开大或关小一次侧调节阀。按照这一思路,对各热力站的调节以达到热量的平均分配为目的,以实现均匀供热。热电厂再根据外温变化,统一对总的供热量进行调整,以保证供热效果并且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效果并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均处在同一外温下,因此,一旦系统调整均匀,对各热和站调节阀的调整很少,热源的总的供热以数随外温改变,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则不需要随外温而变化,只当小区二次系统发生一些变化时才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要实现这种调节方式,就必须对全网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调节。可以在每个热力站设一台DCU现场控制机,测量一、二次侧的水温、压力、流量及二次侧循环泵状态,并可控制一次侧电动调节阀。通过通讯网将各热力站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由于热力站分布范围很大,通讯距离较过远,这时的通讯可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也可以随着供热干管同时埋设通讯电缆,使用双绞线按照电流环方式通讯。中央管理机不断采集各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的设定值与和各热力站实测值的比较,直接命令各热力站DCU开大/关小电动调节阀。各热力站二次侧回水温度的变化是一惯性很大且缓慢的过程,因此应采有0.5~1h以上的时间步长进行调节,以防止振荡。
除对热网工况进行高速外,计算机控制系统还应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做出贡献。当热力站采用直连的方式,不使用热交换器时,最常见的事故就是管道内超压导致散热器胀裂,DCU可直接监视用户的供回水管压力,发现超压立即关闭供水阀,起到保护作用。无论直连还是间连网,另一类严重的事故就是一次网漏水。严重的管道漏水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切断和修复,将严重影响供热系统和热电厂的运行。根据各热力站DCU监测的一次网供回水压力分布,还可以从其中的突然变化判断漏水事故及其位置,这对提高热网的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系统压力分析与事故判断的工作应属于中央管理机的工作内容。
5.5参考文献
1温丽,锅炉供暖运行技术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陆耀庆主编,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李祚启,集中供热管理微机自控优化系统,建设电子论文选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江亿,集中供热网控制调节策略探讨,区域供热,1997,(2)。
5江亿,城市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区域供热,1995(5)。
6YiJiang,Faultdetectionanddiagnosisindistrictheatingsystem.Pan-pacificsymposiumonbuildingandurbanenvironmentalconditioninginAsia.Nagoya,Japan,1995,..
彩票的管理工作需要计算机技术提供支持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之前,彩票行业的运作效率比较低下,系统化的管理没有得到建立,单纯地依靠人工方式影响了工作效率。很多人都不能及时地了解彩票的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兑奖信息等等,也无法有效地对销售管理过程和彩票的管理风险、资金风险起到一定的积极监控作用。因此,在彩票行业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计算机技术提供支持,促进其更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建立。
2福利彩票中的计算机管理工作
2.1计算机技术用于提高彩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规范彩票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彩票的生产管理和购买管理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统一印制、统一发行以及在彩票的生产管理上都产生了积极作用,这都需要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的彩票行业起到积极的管理作用。从喷墨印刷技术到检测手段的完善,让彩票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得到了创立和维护,提高了彩票行业的管理效率。
2.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伪造、骗奖等现象进行了有效的打击,规范了市场管理彩票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更多的购买者参与其中让我们的市场变得更为的丰富和庞大,这样的环境也滋生出了一些伪造、骗奖等彩票投机活动,这对我们彩票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以设置一定的防伪技术,并不断地更新防伪技术,采取防透视油墨、防磁性油墨等等相关的技术对彩票本身进行有效的保护,在不断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彩票市场管理活动中,我们还能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提高彩票行业的安全性,保证购买者和国家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彩票防伪技术,并通过研发创新,找到更适合于我国彩票行业发展的电脑防伪技术,提高彩票行业的安全性,让这些造假现象得到一定的抑制和改变,促进彩票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2.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多的管理问题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及通过将它们运用到彩票行业的过程中,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彩票销售、彩票生产、彩票管理的优化,还能够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真正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深入过程中,也给彩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管理问题。在《彩票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到:国务院特许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未经允许,禁止发行其他彩票,禁止在中国发行、销售境外彩票等等。对于彩票发行机构国家也有明确说明,这些都是为了方便彩票行业的管理和运作。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彩票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挑战,特别是人们被允许在网上购买彩票,以及彩票的电子化,境外彩票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渗透等等,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彩票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就需要我们针对新的环境,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出相应的法律规范,以提高彩票市场的管理效率,让它能够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
2.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彩票市场的管理效率在我国彩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说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我国还是采取印刷彩票的形式,彩票的销售、发行、数据收集、管理等工作都十分的繁杂,工作人员的任务繁重,彩票市场的管理效率低下,这对彩票行业的快速发展都起到了阻碍作用。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快速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数据收集、促进销售,还在彩票的防伪、信息收集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在彩票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依据市场特点,积极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彩票市场管理工作的有效化发展。
3结语
摘要:总结了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数据存储与安全的经验及可作借鉴的体会,其结论为医院在信息化过程中系统的维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备份是医院信息管理的关键任务;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数据存储与安全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是现代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医院各部门提供病人医疗信息、病人费用信息和决策分析统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在医院的日常管理、医疗活动和经济成本核算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二重性,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就医流程和提高医疗效率的同时,与其它仪器设备一样容易出故障,而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对医院医疗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将对医院的医疗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医疗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此,系统的维护、数据的安全管理与存储成为医院信息管理的关键任务。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至关重要。
1数据备份的目的
数据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的策略,通过制作原始数据的拷贝,就可以在原始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备份的数据把原始数据恢复出来,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工作。计算机系统中所有与用户相关的数据都需要备份,不仅要对数据库中的用户数据进行备份,还需备份数据库的系统数据及存储用户信息的一般文件。数据备份的目的就是数据恢复,可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风险,保护系统最重要的资源―数据。在系统发生灾难后,数据恢复能利用数据备份来恢复整个系统,不仅包含用户数据,而且包含系统参数和环境参数等。
2数据丢失的原因
2.1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雷击和地震等计算机所在地的自然灾难,造成的数据被破坏或系统完全瘫痪。
2.2人为原因系统管理员、一般的维护和使用人员的误操作及黑客的恶意破坏,导致数据部分或全部丢失。
2.3硬件故障计算机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包括存储介质和传输介质的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2.4软件故障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代码错误及病毒感染造成的数据逻辑损坏,虽然数据仍可部分使用,但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完整、不一致或错误的,这种逻辑损坏不易被发现,当发现数据错误时,可能已无法挽回了。
3数据备份之要素
只有充分考虑了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及时间、备份环境、异地存储方式、资源保证等方面内容后进行的备份才是应用系统真正的可靠保障,也才算为系统的灾难恢复做好了充分准备。随着医院的发展,各类数据的数据量以几何级数递增,医院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存储。虽然现在各种硬件设备的稳定性越来越高,但是因为系统、设备本身的问题或外界因素(如停电、自然灾害等)导致计费数据丢失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数据丢失会使医院业务瘫痪,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必须要充分重视的问题。数据备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具体包括备份方式、备份周期及时间、备份环境、异地存储方式、资源保证等。
3.1备份方式的选择这里先介绍一下有关备份与恢复的定义。所谓备份就是指将各种主机、数据库中存储的重要数据备份到其他介质中(如备份到磁带或其他硬件设备上)。所谓恢复是指当这些运行业务的主机、数据库发生故障(如硬件损毁、误删数据、系统崩溃)后,将相应的备份数据恢复至原主机、数据库等设备上,从而保障业务的继续开展。现在一般均采用备份软件对数据进行备份,几乎所有的备份软件现在均支持两种备份方式:全备份与增量备份。所谓全备份就是将某时刻所有指定数据全部备份下来,而增量备份就是备份上次全备份之后到开始增量备份时刻所有指定数据中发生变化的数据。增量备份是在全备份基础上进行的备份,正因为增量备份基于全备份,所以增量备份的恢复也必须基于全备份。现将全备份、增量备份优缺点对比如下。
3.1.1全备份的优点可靠性较高:如发生灾难后需恢复哪个全备份的数据,只要直接恢复即可,不需考虑其他数据的影响。恢复时间短:只要将需要恢复的全备份数据直接恢复即可,不需要考虑其他数据的影响。
3.1.2全备份的缺点备份时间长:因为要将指定数据全部备份,所以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多:因备份本身将耗用主机系统的CPU、内存、IO等设备资源,所以备份时间越长,占用系统资源越多,同时对备份介质的占用量也较大。
3.1.3增量备份的优点备份时间短:因只备份增量数据,相对备份时间较短(这与实际具体业务情况有关)。占用资源少:因备份时间短,所以占用系统资源少,同时对备份介质的占用量也较小。
3.1.4增量备份的缺点恢复时间长:恢复时需先恢复增量备份所对应的上次全备份数据,在恢复了全备份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增量备份数据的恢复(只要恢复指定某时刻所对应的增量备份数据即可,不需要恢复全备份后的所有增量备份数据)。风险较大:增量备份的数据恢复是在所对应的全备份数据已经恢复的基础上进行恢复的。如果相应全备份数据恢复发生问题(如介质损坏),将导致从这个全备份之后到下个全备份之间所有的数据均无法恢复,而只能恢复发生问题的全备份数据之前的数据。
3.1.5建议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备份方式,有关备份方式的选择建议如下:如果业务允许全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较多的缺点的话,建议采用全备份;如果处在系统运行的初期,因这时系统可能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阶段,建议采用全备份;对于恢复时间要求非常严格的备份,建议采用全备份;对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建议采用全备份;对于业务运营压力较大,不能让太多系统资源被备份占用、同时备份软硬件设备安全可靠情况下,建议采用增量备份。
3.2确定备份的周期及时间由于任何医院的数据均在不断地变换,因此必须定期进行备份。在选择好备份方式后需要进一步制定好备份周期及时间,这同样也需要根据医院业务实际开展情况来制定。对于全备份,视对数据安全的要求可以选择每周、每日或隔日方式进行备份。一般是选择每日备份。由于这种备份方式备份时间较长、占用资源较多,因此不适合在业务比较繁忙的白天进行,同时也应避开晚上运行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相关操作的时间。一般的全备份建议在凌晨零点开始,具体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增量备份,需要控制好两个全备份之间的时间。如果备份的数据量较大,并且数据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建议每周进行1次全备份,其余时间增量备份;如果备份的数据量不大,并且数据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建议每3d或4d进行1次全备份,其余时间进行增量备份。具体时间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这种备份方式的备份时间较短,占用资源较少,但也不适合在业务比较繁忙的白天进行,同时晚上也应避开运行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相关操作的时间。一般的增量备份建议选在凌晨零点开始,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3保证备份环境的安全现在最常用的备份介质仍是磁带,备份的硬件设备为磁带库,磁带库等设备是精密设备,需要一个特定的机房环境。对于磁带库设备尤其需要注意防尘。现在很多企业磁带库所在环境防尘设施不到位,这样不仅影响磁带机的寿命,而且还易使备份后的磁带出现故障(用户所看到的结果是备份到磁带的操作是成功的,但实际备份数据的磁带却不能用来恢复)。备份这项操作本身就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如果没有发生故障,备份显得只是耗费资源、没有价值,因此相应的磁带库等设备的机房环境很差,这样往往导致耗费各种资源备份后的数据无法真正用来进行数据的恢复,从而导致整个备份失败。因此,备份这项工作需要医院不仅要能“买得起马”,还要能“配得上鞍”,为此一定要重视磁带库所在的机房环境。
3.4异地存储再多一份保险为了确保备份更加安全,要避免因为各种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备份数据损毁等现象,因此应采用数据的异地存储。异地存储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将备份好数据的介质从磁带机等设备中取出后异地存储(将备份好数据的磁带等介质存放在非计算机机房所在楼宇的防磁柜中),这种方式使备份数据的安全性有一定的提高,并且费用较低;另一种为不仅在本地进行数据的备份,而且还通过网络在异地(物理距离大于100Km)的设备上实时备份数据,这种方式费用较高,但安全性更高。对于第1种方式需注意,为了提高磁带等介质的利用率,在将异地存储的介质保存一段周期后可以再次将这些介质投入使用。如果采用全备份方式,当数据变化量较大时,建议将存有3d数据的备份介质(主要指磁带)取出后异地存储,并且异地存储9d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对于采用增量备份方式的情况,如数据变化量较大,建议将存有备满一个全备份及后续增量备份周期的磁带取出后异地存储,并且异地存储满4个周期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具体根据业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医院对历史数据比较注重,因此建议每隔1个月将关键数据进行1次全备份,并将备份数据的备份介质异地存储,存储周期建议3年。因为备份占用系统资源,需要注意定期清除不再需要备份的历史数据,从而减轻备份压力。
3.5有效的资源保障因为备份本身就是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以保证在发生灾难后能够及时恢复业务,但一般的备份介质(如磁带)往往容易损耗,因此就需要企业定期更换备份介质及清洗介质(如清洗带),将超过使用次数或年限而过期的备份介质及清洗介质报废。如果需要异地存储数据时,备份可能需要更多的备份介质、清洗介质,因此为了保证备份的安全性,需要对这些备份介质、清洗介质等资源提供充分的保证。
4结束语
数据备份的目的是周期性保存在线数据的历史,以便在线数据发生损坏时,使用备份数据恢复到错误发生之前的状态,以确保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利,钱抱清.医院备份系统解决方案[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1(3):453.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已越来越依赖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下面,我们就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化过程中是何发挥其重要作用的进行研究,医院信息化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是无可争议,由于我国对医疗改革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医院信息化的大力支持,使得医院的医疗水平显著提高,相应产生的医疗数据也快速增加,这就给医院在医疗信息资料的管理方面增加了很多困难,所以医院就必须加大力度利用计算技术来完善发展医院的信息化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坚持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是医院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是符合医院发展需求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医院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为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质的飞越,医院管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往往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造成整个医院的管理陷入混乱,所以医院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保障医院的管理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根据医院管理方面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有效的保障了医院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医院进行管理,使得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得以明显提高,医疗流程也得以优化,确保了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水平,使医院的美誉度显著提升。计算机技术已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改变,医院也必须要利用好算机技术这一工具,为医院的管理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果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医院管理工作将不可避免的陷入瘫痪,这给医院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恶劣影响将是巨大的。
2计算机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医院管理是指医院领导通过职能科室对医疗、护理、行政等方面实施的全面管理。计算机的高效运用对医院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收费信息管理
医院住院部工作人员在使用计算机前,主要的工作是对现金和费用单据管理。当病人办完住院手续后,住院部工作人员需要以手工记账的方式将病人的住院信息进行贮存,病人出院时,要对帐单信息进行的分类、计算、累加,才能得到病人的住院分类费用和总费用,并且需要多个工作人员协调工作才能完成,工作量较大。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收费管理后,住院部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仅仅是对现金管理,病人的费用管理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既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劳动强度,又规范了收费业务流程,有效的避免了错误发生,计算机根据工作人员输入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归类、统计、汇总,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规范,有利于医院对所需数据的综合分析。
2.2门诊信息系统管理
门诊使用计算机网络后,可以把医生从手写处方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使用电脑开具处方,直接把开具的处方和检查检验申请传送至相应的职能科室,相关职能科室收费员可以根据处方信息快速处理,同时也有利用医生及时了解到药房药品的库存情况,避免了处方开具后而药品缺货的现象。医生通过计算机开具处方和影像及检查申请,快速的查询病人的就诊记录、既往病史和影像及检验检查报告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疑难杂症辅助分析。有利于医生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病人身上或医学研究上,极大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诊疗水平,减少了排队现象。
2.3药品价格信息管理
使用计算机前,病人就诊后取药,要先到药房排队划价,药房工作人员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划价,然后病人再到收费窗口排队缴费,再回到药房取药,程序非常繁琐,并且会受到药房划价人员业务熟练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出错率。使用计算机后,门诊医生开具的处方信息直接传到药房,病人取药时持就诊卡到药房,配药员划卡提取病人处方信息,审核合格后打印配药单,同时扣除药品费用。配药人员持配药单配药,核对无误后将药和配药单底联发给病人。减少了划价、缴费、重复排队等,优化了病人就诊流程,减少了病人排队现象,提高了药房工作的规范化和准确性。
2.4医技影像信息管理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信息及其相应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及传输,使医学信息资源共享,并得到充分应用。医技影像信息包括各种检查、化验数据、病理数据、影像和放射报告等,这些数据资料均是病人在医院医疗活动的原始档案,医院要进行长期保存,甚至要保存若干年。可以想象,医院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资料要进行存储,尤其是各种检查、化验数据、病理数据、影像和放射报告等将占据医院很大的存储空间,并且在需要查询时极不方便,要从数百万病人资料中去寻找某一个病人资料,简直如同大海捞针,效率及其低下,劳动强度较大。将这些数据用计算机进行贮存、归档后,既有利于将病人资料分类汇总,又能实现网上快速准确查询,节省贮存空间,在医生需要时可随时调阅打印,提高工作效率。
2.5行政后勤信息管理
目前行政后勤信息管理主要是对病案统计、档案管理、物资管理信息的处理。医院的病案信息是量是巨大的,利用计算机对病案信息进行管理,各种医疗数据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来,比如:床位的使用率、周转次数、病人的治愈率及人均医疗费用等。同样,利用计算机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快速便捷的查找、调阅、分析、汇总相关数据,节约档案存储所需要的房间,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手工劳动。
2.6医院领导决策支持系统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为医院领导掌握医院运行状况而提供数据查询、分析的。该系统主要是从医院信息系统中加工处理出有关医院管理的医、教、研和人、财、物分析决策信息,为医院领导及各级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并与住院、门诊、药库、药房等其它信息系统相互连接和数据共享。
3结束语
这些年,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乘上了高速列车,一天几个样的多变,然而,一部分人却只搭牛车相追。当人们为自己能熟练地使用WPS、CCED编写修改报告而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不少人却早已把MicrosoftOffice当成办公的家常便饭在使用,将前者早已请进了垃圾箱。硬件的快速更新换代,软件日新月异地发展,使得少部分人在购买硬件和应用软件时总是显得慢了几拍,以致于刚买不久的硬件就满足不了新的软件使用的最低要求,在一个平台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软件,没用多久就被淘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配置和应用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已有的投资,在必要的时候理应看清形势,三步并着一步走,而不能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了。
在硬件配置方面,首先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硬件发展更新过快的特点,其次要分析好你买计算机用来干什么,需要什么样的配置,既要实用,又要实惠。有个别单位在购买硬件时,完全是领导一家之言,买什么档次的,买谁家的,根本不征求这方面的技术人员的意见,结果使得购买的硬件不久就很难派上用场了。某单位96年6月花巨资购买了25台AST466/4M/540M双软无光驱计算机、25台LQ1900K打印机、2台HP激光打印机等设备,用于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孰不知现在办公自动化已普遍使用WIN95或WINDOWSNT操作系统下的软件(众所周知,前者最低需8M内存,后者最低需16M内存),显然这些硬件配置是不合理的。现在,各单位已陆续在进行网络建设,有些硬件,尤其是高档硬件,如:激光打印机、彩色喷墨绘图仪等,不可能也不应该每台微机都配,有一两台在网络上使用即可。否则,就会造成硬件资源大量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诚然,近些年计算机硬件更新换代太快,完全应该归“罪”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用户一步到位确实有些难为他们,紧跟最先进的技术来配置计算机也未必就完全是对的,但我们总不能在彩电已普及的今天去买台17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还声称一步到位了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对数据库开发建设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单位相继都在组织开发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很多单位都把Intranet的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XBASE平台开发出来的,这样的软件往往依赖于某一DOS中文平台,使用很不方便,同时,大量的重复数据(如同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等等大量的基本数据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中都有一套)多处存放,各管理系统割据为政,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并产生大量的数据冗余,使用维护很不方便,有的甚至使用自定义数据格式,给数据共享制造了新的障碍。在“计算机就是网络”的时代,这些正在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也许尚未出生就夭折了,真可惜!我们不应该只埋头拉车,需随时抬头把路看清才是。
在软件使用方面,各级有关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推广使用适合于本系统本部门的优秀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开支,而不要再用老牛拉破车的方式去办公,否则就会废时费力,害人不浅。例如,某部委的有关部门曾下一文,要求各部门把本单位及二级单位的行政机构设置的树状图上交,以便出书,文中强行规定统一使用WPS文件格式上交软盘。这下可真有些难为我们的有关同志,他们都普遍熟练使用WINDOWS平台下的字处理软件,要让他们听从WPS的制表符的指挥行走,等这个工作做完了,也许还没练好此功夫。当然,可能我们有的部门和单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确实不高,不这样规定他们难以完成工作任务,但是我们总不能靠这样原地踏步去前进吧?新的、好的软件要推广它使用它,不去摸、不去学、不去用,采取三不政策恐怕也不是出路。各上级单位,在布置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到软件使用问题,引导下属单位使用好的软件,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开支,更不能去拖他们的后腿。
以上这些问题,不讲大家也都明白,但少数单位或部门在具体操作时却让我感到仍有在此一提的必要,不说不为快,不是之处敬请指出!
关键词:CASIO-fx4500PA可编程计算器工程测量
随着全站仪在建设工程中的普及,坐标计算逐渐成为一名工程测量人员所必备的基本技能。CASIO-fx4500PA可以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还简化计算工程、减轻测量员内业工作量而逐渐被工程人员所使用。工程测量人员在使用此类型计算器时只要输入关键数据即可计算出所需数值。此类计算器计算时是通过程序计算,不需要测量人员进行逐步计算,所以就消除了输入的误差。而且计算器在计算时小数位数是自身进行取舍的,所以它的精度也可以保证并比人工逐步计算的高。下面我将就应用CASIO-fx4500PA编写几个测量工程中的几个常用的程序,并就循环语句进行重点说明。
一、应用CASIO-fx45000PA编写常用的几个程序
CASIO-fx45000PA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来将计算过程简化。其算法就是将现成公式堆积,我们可以应用条件语句要将整个曲线统一成一个程序。
1)CASIO-fx4500PA计算器条件语句
格式:a<条件判断符>b=>语句1:≠>语句2:语句3
说明:当条件成立时,进行语句1计算;不成立进行语句2的计算,最后运行语句3(不用可以省略)。条件判断可以是大于、等于、小于、不等于以及大于等于和小于等于;语句1、语句2可以为计算式也可为GOTO语句。
示例1:已知两点坐标求方位角(取值范围在0°—360°之间)
源程序:
L1A”X1”:B”Y1”:C”X2”:D”Y2”
L2E=C-A:F=D-B:I=tan-1(F/E)
L3E>0=>I=I:≠>I=I+180
L4I>0=>I=I:≠>I=I+360
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根据提示输入数据便可得出方位角(本程序已调试成功)。
2)无条件转换语句
无条件转换语句即是当程序运行至GOTOn语句时,程序无条件执行LBIn后的语句。一个GOTO相对应一个LBI语句。无条件语句一般与条件语句相配合使用,实现条件转移。
示例2:在以ZH点为原点的独立坐标系中,等缓和曲线的单曲线中线放样计算(曲线中不存在短链)。
算法思路:通过曲线上点到ZH点的距离确定它在哪个区段(第一缓和曲线、圆曲线、第二缓和曲线),然后再利用现有公式进行计算。
已知:曲线半径R切线长T曲线长L、缓和曲线长l0、曲线偏角I(左偏还是右偏),以及曲线起点(ZH)里程和曲线上任意一点的里程。
源程序如下:
L1R“R”:T“T”:L“L”M“L0”:I“PJ”:Z“ZH”:K“RYD“:A
L2S=K-Z
L3S<M=>GOTO0:≠>S<(L-M)=>GOTO1:≠>GOTO2:
L4LBI0
L5N=M:GOTO3:
L6LBI1
L7N=S-M:P=M^2/(24R):Q=M/2-M^3/(240R):
J=(2*S-M)*90/(R*π)
L8X=R*SINJ+P:Y=-(R*(1-COSJ)+Q)
L9LBI2
L10N=L-S:GOTO3:
L11LBI3
L12C=RM:U=N-N^5/(40C^2)+N^9/(3456C^4):
V=N^3/(6C)-N^7/(336C^3)+N^4/(42240N^5)
L13N=S=>X=U:Y=-V:≠>X=T*(1+COSI)+U*COSI-V*SINI:Y=-TSINI+XSINI+YCOSI
L14A=1=>X=XY=Y≠>X=XY=-Y
说明:用户在使用时即可按提示输入数据即可得到数据。左偏曲线A输入1,右偏曲线输入非1。如要求用统一坐标计算可以加入下面一句程序:
L15U”X”=C“X1“+X*COSB-Y*SINB
V”Y”=D”Y1“+X*SINB+Y*COSB
(C,D为ZH点在统一坐标系中的坐标,B为ZH-JD的方位角)
3:循环语句的使用
CASIO源程序中很出现循环语句,这是因为CASIO中没有提供现成的循环语句但我们可以将条件语句与无条件注意语句相配合形成一句循环语句:
格式:1)L1Z=0:
L2LBI0
L3Z=Z+1
L4:语句1:
L5Z=N≠>GOTO0
1可以视为步长,可以为任意数,N为条件。在水准测量中求可以用他来减少计算量。
示例3。路基水准测量时一般一个20m一个断面,一个断面测三个点,水准仪两个测站间距离为100米,那么一个测站可以读15个点。下面就这个情况编写一个程序:
已知:水准点高程、以及各次读数。
源程序:
L1A”SZDGC”:B”HS”
L2Y=A+B/1000:Z=0
L3LBI0
L4Z=Z+1{D}:D”DS”
L5H=Y-D/1000
L7Z=15=>GOTO1:≠>GOTO0
L8LBI1
L9{D}:D”DS:Y=H+D/1000:Z=0:GOTO0
用户在使用时可以按照提示输入数据即可得到所要数据(读数输入时单位为毫米)。
CASIO计算器将逐渐被应用到施工生产中,它将会减少现场人员计算工作量,提高人员工作效率。随着CASIO计算器的不断升级,fx4800以上已经提供图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将现场放样形象化,更大方便工程人员使用,更大减小工程人员计算工程量。
二、电子表格在测量工程的应用
测量人员也可以电子表格(EXEL)提供计算功能计算测量内业资料。有效的利用电子表格的拖拉功能可以减少大量工程量,并且电子表格可以将各个程序分段编写,各个关键点很明显的表现出来,更有效的更直观将你的意图表现出来。
1、运用电子表格技巧
电子表格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函数,在施工中熟练使用各种类型的函数可以将各种计算过程简化,减少单元格数目。比如在测量中我们一般采用度、分、秒计算而电子表格计算按照弧度计算,所以在使用电子表格计算时我们可以运用PI()这个函数将π代替而不需要输入3.14……。电子表格中单元格数字类型提供的自定义选项,它更丰富了数值内涵,使它能在工程中更有效运用。如防样里程为K26+899.321就可以将单元格数字类型定义为K26+00#.000,其参加运算时只有899.321参加运算。
2、示例计算单曲线的法向角
下面是关于电子表格中的一些说明:
1、F、G、H、I列为中间计算数据,打印时可以隐藏。
2、开始计算前,将B列数据类型定义为“K194+000.000”(红色的表示当里程为整数时省略)。
3、电子表格计算数据要比CASIO形象,其计算过程可以用公式可以更直接的表现出来。
4、其计算公式也是将现有公式一个一个的堆积,在引用数据时可分为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两种。如D6单元格的公式为“=F6-F6^5/(40*$D$3^2*F$3*2)”,公式中$D$3、F$3就是绝对引用而F6则为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数据不会因为单元格拖拉而发生变化。D7单元格公式为“=F7-F7^5/(40*D$3^2*F$3*2)”。
1.1网络管理协议
1979年,针对OSI七层协议的工作环境,ISO开始着手研究网络管理协议。网络管理协议提供了网络节点间进行数据传输和控制的标准和规则。现在,在网络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是SNMP和CMIP。应用层协议SNMP是TCP/IP协议簇中的一部分,它通过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的UDP进行数据传输,来管理支持进程。为了让网络管理员更好地分析和管理设备、监控网络数据流量,SNMP多采用面向自陷的轮询法来收集数据、显示数据。如今,TCP/IP协议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工业标准,很多厂商在生产软件、硬件时都支持SNMP,SNMP是事实的标准网络管理协议。CMIP是构建在OSI之上的公共管理信息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协议栈是它的基础。与SNMP不同的是,事件报告机制是CMIP的工作方式。CMIP不仅能够完成很多网络管理任务,还能减少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减轻网络负载量,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人们普遍认为它是未来网络管理的标准协议。
1.2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是定义网络管理系统的结构及系统成员间相互关系的规则和约定,是衡量网络管理性能优劣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按照网络管理的模式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分层式三种。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是以平台为中心,统管主网,一个集中的数据库中存储全网所有需要管理的数据。便于集中管理、系统升级,有利于厂商开发,但传输中容易产生瓶颈问题。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是将信息和智能分布到网络各处,在最靠近问题源的地方能够做出基本决策。分层式网络管理模式是在集中式管理中的管理者和者间增加一层或多层管理实体,使管理体系层次化。分布式与分层式最大的区别是:各个域管理者之间不相互直接通信,只能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者间接通信。目前,采用分布式管理模式与分层式管理模式相结合成为发展方向。该模式中,把多个管理者分为元素管理者和集成管理者两类。集成管理者可管理多个元素管理者,而每个元素管理者可管理一个域。多个集成管理者之间也有层次划分,能够进行相互通讯与协调,便于开发集成,是新型的网管体系结构。
2总括计算机网络管理软件
网络管理的目的就是确保一定范围内的网络及其网络设备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地运行,使所有的网络资源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用户预期的要求。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度的增加,对强大易用的管理工具的需求也日益显得迫切,管理人员需要依赖强大的工具完成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任务,而网络管理系统就是能够实现上述目的的软件。
2.1网络管理软件的作用
网络管理软件属于网络软件的一种,能帮助网络管理人员进行自动化的网络监测和管理,最终目的是减少故障,从而提高IT效率。
2.2市场上主流的网络管理软件产品
目前市场上的网络管理软件很多,被广泛使用的有网路岗、聚生网管、Ianecat网猫、北塔、网强等。
2.3网络管理软件的应用范围
网络管理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这五大功能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系统中,故障管理是网络管理的核心;配置管理是实现各个管理功能的前提和信息保障;性能、安全和计费管理相比之下独立性更强。五大功能协同合作,保证网络管理稳定进行。目前网络管理协议中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是基于TCP/IP协议的SNMP协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很容易应用到大型的网络系统中。其建立所需时间不长,对网络所加的压力也不大,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络互连硬件制造商都支持该协议。简单化的设计,给它带来了强大的扩展能力,方便进行网络扩展。
2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国外的网络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技术积累深厚,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IEEE通信学会所属的网络运营与管理专业委员会(CNOM),从1988年开始,每隔一年举办一次学界的研讨会。国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多种网络管理方案,其中包括SGMP、CMIS/CMIO等。在网络管理方面,国外已经开发出很多较为成熟的产品,其中以HP公司、SunSoft公司和IBM公司最为活跃。总体来说国内方面的网络管理起步较晚,水平还比较低,目前为止也没有开发出一套完整的通用网络管理平台。
3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策略分析
1)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
作为网络管理联系各个模块实现管理功能的重要基础,网络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显得非常重要,而网络管理系统的信息流无时无刻不受着安全威胁。首先,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在每个节点互相连接,网络的这种互联特性决定了计算机病毒从一台计算机通过互联网向另一台计算机传播,在网络管理系统中,一旦某个节点的计算机被病毒侵蚀,整个管理系统的信息流会遭到破坏,导致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其次,Internet底层的TCP/IP协议本身的不完善,程序与协议之间的冲突,会导致来自系统内部的安全威胁,致使系统运行不稳定,信息传递混乱等问题的发生;再次,网络内部的用户一般都有权限级别的划分,当网络用户的安全配置不当导致漏洞,使用户权限发生混乱或者权限乱用,就会发生越权操作,致使网络管理系统的信息丢失或者实现恶意操作;此外,网络管理系统有时也会面对人为的恶意攻击,分为主动和被动攻击,黑客在不影响网络的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对链路上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截获、攻击、修改,达到窃取重要机密等目的;另外,跟其他计算机软件一样,网络软件同样是通过计算机编程完成编写,所以网络软件也同样存在漏洞,这为黑客提供了攻击的入口。不仅如此,计算机软件一般都会给编程人员留下“后门”,以方便日后对软件的维护和升级等工作,一旦“后门”被打开,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2)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策略。
面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所面临的诸多安全风险,开发和维护人员要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对于来自各种可能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防范,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目前网络病毒传播是侵蚀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途径,但网络病毒的防范并没有通用性可言,没有任何一套网络杀毒软件和防护工具能够适应任何种类的病毒,所以应该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多层次的设防,采用杀毒和防毒相结合的策略,应该对所有的入口和出口进行安全防护,保证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信息安全。为了保护网络资源不被别有用心的人非法使用和访问,对访问用户进行控制是维护系统信息安全的重要方法。访问控制主要体现在:入网访问的控制、网络权限的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和防火墙控制。数据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血液,为了防止数据丢失等故障问题,应该让存储设备和网络系统独立开来,增加对对数据的备份和对存储设备的保护。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中,要想使系统信息的交流处于封闭状态,就应该对信息进行较高级别的加密保护,并设置不同密级安全机制,以此来保证系统信息不被截获、修改或破坏。网络加密常在链路、端点和节点三个位置进行加密设置。为了防止人为的攻击或误操作导致的系统破坏,应加入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这样网络系统能够对外来的攻击做出反应并进行抵抗。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