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独立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立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立能力的培养

第1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2、勤于思考。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还需要经常的去思考各类问题,只要是你感兴趣和喜欢的。思考是一种能够有效的锻炼我们的独立思维能力的方式。当然,我们还需要把思考的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比较完整些。

3、给自己一些灵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灵感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还是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当我们看到了一些事物,会引发一些思考,从而就有了新颖的想法和源泉。此外,我们经常的写作各类文章,灵感也是不可少的。有了灵感,我们就能够独立的思考一些问题了。

4、奇思妙想。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需要摆脱一种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这就是需要发挥你的联想能力。奇思妙想能够充分表达出人的思维能力的特点和长处。当然奇思妙想不是随意的联想和思考,而是有着一定的逻辑性。

第2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独立思考能力;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13-02

收稿日期:[HTSS]2006-10-10

作者简介:魏红(1964-),女,山东莱阳人,副教授,从事生物学研究。

一、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完全依赖教师,不愿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因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所造成的。教师天天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最终以升学为唯一追求。天天进行反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止的记诵,结果使学生的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在新课改中,这种局面已大有改观。但时间一长,一些教师由于习惯于旧的做法,往往又采取了单纯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又可以不用去独立思考了。

2.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和课本,不敢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所造成的。新课改前,由于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使学生不得不完全服从教师,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跑,不能有半点怀疑。长此以往,学生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完全交给了教师,不再敢独立思考了。

3.学生只知照抄照搬,不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调练所造成的。过去,因过于注重统一和单一的书本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将思路束缚在无形的框框里,造成了思考问题的狭窄和单一,刻板和僵化,这就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4.学习容量超负荷,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学生每天都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哪还有时间去独立思考呢。

5.一些教师在课改中完全按预设去“表演”,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活跃,忽视了学生实质上的提高所造成的。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怪圈”,形式上虽然增加了学生活动,如变换花样地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频繁地安排学生的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过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眼花缭乱,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1.以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提问题明星”。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校长颁发“金钥匙奖”。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份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本人商量,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其前提是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都有在某一方面成材的潜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孩子心灵相通的教学情景就使我们很受启发:“教学中,他不断地鼓励大家:‘谁来说一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孩子的错误解释,也给予肯定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孩子出色的回答,他更是毫不吝啬对学生给予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孩子不够自信而不敢举手时,他鼓励学生:‘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学生在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在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一种多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点燃。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点燃他思考的大好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一要鼓励学生答错背后反映出的独立思考和不人云亦云的勇气;二要肯定蕴含其中的正确因素;三要着力地把学生的错误开发成课程资源,与学生共同找出错误的原因;四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出正确答案。再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拿不准”时,这说明他的头脑正处于困惑状态,教师这时就要“拉他一把”,但决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是创新型人才的可贵品质。这不妨从破除教师的权威开始:课堂上如果遇到了学生的“节外生枝”或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热情地欢迎,冷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如果是确有价值的意见,就应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如果学生的主张不对时,教师应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最后,教师还应为学生多搭设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战场”,搭设更多的思维碰撞的平台,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搞“现场直播”,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教师还应注意了解和研究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方式和过程。为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路讲出来;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问、对话、练习、做作业、测验和个别辅导等途径,获得有关反馈信息,从中观察和掌握学生的思路。在这三个思路中,教材的思路是依据,教师的思路是桥梁,学生的思路是中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教材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教学思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从宏观上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一点唯物辩证法,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思考法、综合思考法、发散思考法、聚合思考法、逆向思考法、联想思考法、形象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方法的训练呢?归纳起来就是“渗透、领会、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渗透中让学生领会意义,在领会中试着应用,在应用中逐步形成能力。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和交流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的经验。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品质主要包括思考的深刻性品质、思考的逻辑性品质、思考的灵活性品质、思考的批判性品质、思考的敏捷性品质、思考的独创性品质等。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呢?归纳起来就是“讲授,训练、运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讲授必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在实际运用中形成和提升相关的思考品质。

4.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有效教学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同时一定要相信,如果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三维目标就会完成好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了,那么考试分数自然就会提高,而决不会降低。

三是引而不发意识。在课改中,教师的作用自不待言,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正元.问题学习:让学生大脑“活”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02-24.

[2]李建平.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N].中国教育报,2006-05-09.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3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在一年来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学习好,只有踏踏实实地刻苦钻研,善于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我在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都注意培养自己独立钻研的精神,因此我的学习成绩比较过去有很大的进步。

课堂教学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方面,上课注意听讲是保证课堂学习的先决条件。这虽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过去我曾不止一次地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记得有一次在讲达尔文进化论的课堂上,我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注意力,结果在课后用了五十多分钟的时间,还没有完全弄懂老师所讲的东西,可是别的同学只用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就掌握了教材。每一次这样的事情都使我很难受,我知道这种疏忽的态度是不能掌握知识的。接受这样的教训以后,在上课时,我做到了注意听讲。我认为注意听课不仅是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而且还要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断地对老师所讲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推理;每当老师讲完一个段落,我就把教材内容的重点联贯起来作一个小结,求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这样才不至于死记课文和定理,而是着重对于课程内容有切实的了解。假如有个别不容易弄懂的地方,我就做上记号,下课后再作思考。每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老师往往要把所讲的教材总结一下,有些同学因急于要求休息。往往就在这最后几分钟松懈了注意力;但我认为老师用最少的时间把教材作系统扼要的叙述,阐明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使我们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印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总是把精力一直保持到最后一分钟。

课堂提问旧课,是老师检验同学对课文理解程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我也充分利用这个方法来检验自己。我从来不因老师没有提问到我而有任何侥幸心理,不管是提问谁,我都认真地思考着答案。有一次在化学课上,老师问到一个同学关于黄磷的保存方法。我思索的答案和被提问的同学的答案不相同,而老师说他的答案是对的;原来我只记得保存黄磷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被氧化,而没有考虑到保存黄磷最妥善的办法是放在水里,这说明我的学习班还不够深入,还不能灵活掌握,以后我就注意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

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是为了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学校每天都有规定的自习时间。但是我们每天要复习和要做的作业很多,而自习的时间有限,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有的同学看见作业堆得多了,一下课就埋头干起来,但是往往由于对于每天所学的教材,还没有经过很好地消化,所以习题作得很慢,而且常常出错误。我在自习时间,首先注意复习课文,认真地掌握知识,然后才去做作业。当我复习的时候也充分运用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复习方法是按照教材性质和我对它的理解程度来决定的。比如我的理科基础较好,复习的时候我就不是先看书,而是回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一些基本原理,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出提纲、必要时并推演定理和公式,然后再用书本对照我所遗漏的地方,直到我真正弄清楚了教材的内容以后,再关上书本做习题,这样演算习题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我的地理课基础较差,在复习的时候我就先看书,然后再写提纲,对于不了解或不明确的地方再重新思考,自己解答。有个别的地方的确较难理解,我就花费一些时间来学习。在复习课程中遇见困难问题,我也不轻易去问旁人。我常常这样想,将来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问题,难道我都一一等待别人解决吗?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知道任何科学知识都是劳动的产物,在学习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不畏险阻,不畏困难的人才能攀到科学的顶点,因此我应该从现在起就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尽量运用自己的思考来解决疑难。但是有些问题如果经过艰苦的思考也还不能解决的时候,我还是要去请教老师和旁人,这时候我不但注意别人对问题的答案,而且思考别人用什么方法来解答这个问出题。

由于课堂注意听课和课后认真复习,所以我在考试之前,从来也不慌张,相仿自己能比较圆满地回答问题,即使某一门课程考试的成绩还不够好,我也不气馁,而是研究我在学习上的缺点。一年来,我觉得只要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举习中不怕困难,是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识的。

第4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培养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任务。化学将成为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教育中更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有效方法,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1]。所以,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学生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装置及药品,按有关实验操作,规范有序地独立完成。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能促进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智能的发展,保证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

2 切实加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

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在于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能力的提高,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所以必须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高中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形成需经历从理论到模仿操作,最后到熟练操作三个阶段,因此,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务必做到“三要”。

2.1演示要规范,具有示范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学生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学生的实验操作又是结合理论知识从模仿教师操作开始,由于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对于教师不规范甚至错误的实验操作往往一看就会,且难以纠正。因此,要使学生对教师的操作领悟透彻,模仿准确,教师一定要首先加强自身的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示范操作能力,做到既规范有序,又熟练准确,给学生以美的感受[2]。教师必须在课前作一次自练,切实掌握好演示实验的要领,便于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改进,使每个实验都万无一失。即使是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做过的实验,再次面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演示操作时,也必须提前自己再做一遍,以防仪器、药品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影响实验的规范性、连贯性,不能达到预期的的效果。在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演示“黑面包”实验前,无论做过多少遍,都必须先到实验室试做几遍,将所需蔗糖量,滴水量,浓硫酸的量把握好,还要把搅拌的力度、程度均调整好,确保“黑面包”在正确的操作下出现应有的现象,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浓硫酸的注意事项,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该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提高独立实验的能力。

2.2练习要循序渐进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由于练习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因此,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实验操作的最初阶段:以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教学内容,采用教师先讲操作要求并示范;再将操作分解成几个简单、局部的操作;然后让学生进行训练。例如:人教版第一册化学课本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中,要求在使用容量瓶之前检查是否漏水。由于该基本操作步骤比较多,要求比较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演示时,将该操作分为几个简单、局部的操作:(1)向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2)用食指摁住瓶塞;(3)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4)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5)如不漏水,将瓶正立;(6)将瓶塞旋转180º后,塞紧;(7)重复(2)――(5)的操作。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阶段: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按照教材设计好的实验程序,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以熟练操作技能。

2.3练习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技能的形成靠练习,但练习的效果与练习的次数、时间并不成线性关系,一般来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好,这不仅在时间上较为“经济”,而且可以提高每次练习的效果,在技能的保持上也较好[3]。因而,要有意识地把教学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散于有关的学生实验中进行多次反复的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例如在高三实验复习中,实验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就要将各个章节中涉及到的实验分析清楚,积累知识,将其中的由实验目的引出的反应装置、性质验证等各项操作细化、吸收,这样也才能够更好的将题中问题解答出来。

3 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实验机会

要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一条基本的经验是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增加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3.1增加实验的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鼓励学生在科技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到实验室做一些实验。对于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做得不好的实验;一是在课堂上未观察清楚,需重新“验证”的演示实验;作了改进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经过教师审核)的实验,应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另外,可通过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操作技实验能力在有趣的、富有探索性的课外活动中、在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中得到提高。例如:学生在进行读数中的仰视、俯视误差分析时,就可以自己到实验室做一做,既提高了操作能力,又可加强学习中的薄弱部分。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适量增加实验的时间,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做补充实验。实验的内容可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薄弱环节和知识教学的需要编拟。

3.2简单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将教材中有些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演示实验,如药品的取用与称量、常见气体的制备、溶液配制、中和滴定、物质检验、性质实验等改为随堂实验,或由学生上讲台操作。这样既比单纯由教师唱“独角戏”生动活泼、印象深刻;又可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4]。

3.3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讲课时,有意识的把某些实验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在一旁检查学生操作情况,纠正错误,结束时及时总结。起初让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显然这些学生沉着老练,操作熟练。后来在这些同学的启发带动下,多数同学都敢于上台做实验,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6]。在我的教学中,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并操作演示实验。这样的实验举不胜举:焰色反应,Na2CO3和NaHCO3与酸的反应,SO2漂白品红,等等。在一些典型的通过实验来学习的课程中,如原电池原理,电解池原理等,可将班级中的同学分为若干组,在课堂中由学生亲手实验,分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学习课堂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的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常磊.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45.

[2]龚维新. 中学化学实验大全[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6.

第5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2011年2月13日《福建教育》编辑部钟建林在主持题为“小学数学预习,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时,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曾经负责了几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的前期组织工作,几乎每次都有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前预习……

不让学生预习,那就剥夺了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方面有一条: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经验告诉我们,上公开课的多数教师都是教师中的精英,他们都如此干扰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我想其他的教师也会多多少少有这方面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因何而起,如何让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让学生乐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教师观念存在偏差。

(1)教师认为只有完全控制住学生的思路,教师才是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如果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的去思考问题,那就是教师引导的“不到位”,导致教师把学生有错误的思路看成是丢人的事,以至于教师宁愿那些有独特想法的学生不要预习,少思考些,或者即使这些独特的学生有想法了,也不给他们在课堂上讲出独特想法的机会。这样,课堂就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中了,教师就获得了自己认为“成功”的课堂,所以教师想上“成功的课”,就不想让学生预习。

(2)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2011年版)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在公开课中,教师会把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都考虑在内,但有时听完课后还是会觉得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知识的获得,侧重点并没有真正转移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上来,使得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思考等理念都流于形式。

2. 教师没有处理学生天马行空思路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课堂不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但在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的技能还需要时间来积累。

三、问题的研究价值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既然“凡为教,目的都在达到不需要教”那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也应该如此。他还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可见,与教师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相比,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如果教师把精力都花在教学生有限的知识上,不仅学习效果不如人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想拥有自学能力,首先要能独立思考,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多的好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 转变思想认识。

为了能够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顺利开展,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

(1)树立教师的教育目标。教,为达到不需要教。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从不会独立思考到会独立思考,而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有限的数学知识。虽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一样,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要从小学抓起,否则让学生养成依赖老师获取知识的习惯是不利于其一生的学习的。

不要小视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习惯在小学一旦养成,将会受益终生。但如果相反,在小学还是以知识为重心,那么学生也会把精力都放在知识本身上,而丧失了探索知识的能力,又置身于恶性循环中。如果教师都能真正理解和实施新的课程目标,给学生搭建真正有利于学生充分从事独立思考活动的平台,才能够保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2)树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自学。学生学习数学不单单是为了学习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寻求数学知识的方法。小学生要从小确立独立思考的目标,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找准了目标,学生才会为自己的思考能力自豪,而不会为获得一点点知识骄傲。找准了目标学生才能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生重视结果的现状,而且还能使学生有动力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有自学的能力。

2. 教师建设。

(1)明确教师的职责。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明确自己的职责。从事数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勇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给学生一条通往无限知识的路,如若不然,就是把有限的知识放在他手上。

(2)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把教师的引导侧重点从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上。教学不能只发挥其知识储存的功能,而应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本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可以充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载体,但它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至关重要。

把华应龙老师的融错教育应用到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中来,有效利用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产生的差错资源,才能解决学生独立思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要怕学生出错,不出错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想要的过程,不是学生自己的探索过程。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索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聆听到儿童思维真实的声音,才能找到学生思维方式中的问题。

那怎么应用融错教育呢?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页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哪根绳长时,课前就给每个同学发那两根绳,让学生自己预习,探索比较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过了,就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教师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索过程,就有想法可说了。即使有的同学探索过程有困难,也没有关系,那就让学生说出他的困难,听听其他同学对他的困难的想法;如果有的同学思考方法是不准确的,那就听听其他同学对他的不准确之处提出的质疑,共同讨论出能站得住脚的方法,这就是一个思考辩证的过程,使得大家的思考更加深入,对正确思维方式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全班学生辩论过后还有困难或是不准确的地方,那就是体现教师引导作用的时候了。

(3)教师要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提供足够的时间,光靠课堂那点时间是不够的,课堂的时间是给老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思维方式的时间。那怎么能更好地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呢?我们应当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做个指导:

第一,课外预习,课内讨论。课前预习,可以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课外预习过后,我们就能把课堂时间更多地投入在更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上,教师的教学重心也可以更多地转移到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上来。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

第二,家庭集疑,学校解疑。在预习的时候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活动,把所有的困惑记录下来,这样课堂上就能够和老师、同学们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自己的困惑,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及时反馈。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教师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相互联系,贯穿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把评价重心从学生学习的知识这单一方面转移到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上,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也会从只注重学习有限的知识这个误区中走出来,更加注重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能力及方法。

第6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这是新课改的理念之一。独立思考是指自主进行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目前课堂上存在这样现象:强调学生听,老师讲。教师总是过多考虑如何把知识分解成细小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踏上教师所设计好的思路,牵着学生的思维走。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按老师的意图回答问题,习惯于套用某些解题公式,思维方面存在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严重阻碍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针对以上现象,笔者提出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为出发点,寻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引发生疑,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有了合适的问题,人们才能专注地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头”,引发学生产生疑问。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课始,老师先请同学听录音故事《小红过生日》。学生爱听故事,兴趣很浓。听完故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1)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红今年几岁?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红的爷爷为什么才过15个生日?(4)故事涉及哪几个时间单位?教师由此十分自然的引入课题。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留下个“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已学的知识去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原来爷爷是2月29日出生的,4年才过一个生日。

引发学生生疑的方法很多,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想课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问,也可以用操作尝试方法。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始就在头脑里产生一大大的问号,随着教学的展开,并通过主动探索打开这个问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这是萌发独立思考的前提。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时,注意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问不能设计过窄过细,否则缺乏思考价值。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成功的机会。

二、营造氛围,鼓励提问,使学生勇于独立思考

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我们要相信学生是能独立思考的,有提出问题的可能。“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不会思考也提不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与作法,不轻易否定,要敏感的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份,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其次,教给方法,学会质疑问难。由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仅靠兴趣和鼓励还发现不了实质性问题,也提不出关键性问题。因此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提示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1.教给找问题的方法:(1)在知识的“来龙去脉”上找。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提出“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寻问题。学了某个知识不了解他的作用,也可以提问。如果学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有什么用?(2)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对某个问题要能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如果那样做会怎样?

2.教给提问的方法:(1)追问法。即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问底地继续发问:“为什么……”(2)反问法。从教师或教材内容的相反方向提问:“难道……”(3)类比法。对于某些相似概念、定律、性质通过比较和类推提问。如“比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联系实际法。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

鼓励学生提问,关键在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这种情境加上他们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体验深深刺激他们独立思考。

三、指导学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可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广泛的迁移,萌发创新思路。如果学习方法不当,养成学习上的坏习惯,只能记忆,不会思考,这样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指导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仅运用感官的看与听来学习,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学习。课堂教学中应把学习方法的培养寓于知识教学之中,有意识的渗透传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一般或特殊方法。以下列举几种方法的教学。

1.动手操作促发现。现代课堂教学,要变“讲数学”为“做数学”。强调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学具设计实验操作,边思考边操作,边操作边思考,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而展开,最终发现了“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的结论。

2.化新为旧促转化。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后续学习知识是前期学习知识的发展或加深。现代数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认识基础土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更多的独立思考过程是直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最终得出思考结果。

3.比较分类促提高。比较分类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质数与合数”的教学,当学生找到了一些数的约数后引导讨论分类:有一个约数的数,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约数的数,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名称,再提示学生思考:这种分类是按什么分的?以前学的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新学概念有什么区别?为了不让学生混淆,可用图示直观的帮助学生识别“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的虚假命题。这样教学既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又掌握了正确思考方法。

第7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1)能预习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2)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题材熟悉的文章,理解语篇大意,获取有关信息。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70个词。(3)能理解日常生活中内容简单的书信、通知、说明等应用性文字材料,并能理解和解释图表所提供的简单信息;(4)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难度相当于课文的文字材料,获取所需信息,并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英语阅读的目的有三个:获取信息、学习语言知识、掌握阅读技能。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其中的语言信息,并通过阅读过程,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二、初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扩大词汇量。独立的英语阅读者首先需要大量的词汇。根据英语教学大纲三级要求,初中学生要掌握12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这是对初中学生英语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培养独立的英语阅读者,扩大词汇量是必要的基础,因为词汇量影响着阅读者对文章理解及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速度。

初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还处于形成习惯的阶段,教师在帮助初中学生扩大词汇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接受和使用词汇,避免孤立的、抽象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教会学生用读音规则和构词法进行联想记忆;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加以正确指导,他们就能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接受和使用更多的词汇。

2.掌握阅读方法。独立的英语阅读者既要掌握精读和泛读的方法,还要有科学的阅读技巧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精读能力必须以提高语篇理解能力为重点。语篇理解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仔细地读、深入地读。要指导学生在每读完一段后,对该段的每一句进行语法分析,理解句子是怎么构成的。对精彩的句子可以建议学生收集、熟读,为写作积累素材。更重要的是,在授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语篇的分析达到把握文段中心思想、基本事实、逻辑线索、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出未直接写出的意思。精读是全面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能力的好方法。

(2)比起精读来,在日常阅读中更多的是泛读。泛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语言以外的知识、思想和信息。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泛读能力必须训练学生的快读能力,即跳读和略读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推测生词的方法。泛读是可以对文段“不求甚解”的阅读。

“跳读”就是快速地阅读,迅速地获取文章的大意或主题思想。也就是说阅读时只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忽略次要部分;跳过某些不必要的细节,而抓住文章的大概。这种阅读方法并不影响读者对于文章主题信息的把握。

“略读”就是快速浏览文段,只关注与全文大意密切相关的主题信息,而忽略其他支持性的细节信息。在阅读课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只看文章的首段和每段的首末句;重视重复出现的词或词组;注意黑体字或者是斜体字;集中注意力去理解几个关键的动词,以便抓住每段的主题,跳过仅是阐述主题的例子等泛读的技巧。

猜词能力是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猜词能力既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还能提高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大纲要求学生的阅读材料可以存在3%的生词率。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单词和短语的意思,只有在这些单词和短语阻碍了正常阅读时再去查词典。要教会学生猜词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句意、文意去理解生词;用构词法、关联词甚至常识来猜测词义。

(3)阅读训练要让学生做到读时不出声,不回视,按意群读。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如一字一字地用手指着文字进行阅读或经常回视句子;阅读课文时喜欢读出声音;边阅读边用中文思考或翻译成中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阅读量。要把阅读方法和技巧转变为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扩大词汇量与增加阅读量也是相辅相成的。大量的阅读不但可以增强语感,还能拓宽知识面,更多地了解外国的情况,掌握背景知识。

第8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43-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未能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思考兴趣,给予充足思考时间、营造思考环境,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培养思考能力等方面研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思考兴趣

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学好数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八戒吃饼”的故事情境:在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走着走着感觉饿了。悟空去化缘,得到一张饼。师傅说,我们把饼平均分成4块,每人吃1块。八戒不同意,流着口水对师傅说,我吃得多,多分给我一块吧。这时,悟空灵机一动,对师傅说,那就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吧。八戒听了,高兴得笑起来。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顺便提出一些问题,如“八戒到底有没有多吃到饼”,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给予充足思考时间,营造思考环境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就应当改变教学策略,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能什么问题都给学生讲解。如果一讲到底,不留悬念,不让学生思考,就只能使学生更加依赖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留下适当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营造一种良好的思考环境,这对学生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求梯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用以前学过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来帮助求解。在为学生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方法来求出梯形面积。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三、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培养W生独立思考能力来说并不是全部有用。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从中找出有足够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情境当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运用连除计算解决问题”后,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楼房的问题,通过提问“其中有多少房间”或“有多少层”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小刚在食品厂上班,食品厂在中秋节要生产月饼,根据工作情况,小刚每天包装540块月饼,其中6块月饼放一个盒,3个盒为一手提箱。请问,小刚每天要包装多少箱月饼?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知道总数是540块,先借助除法得到一共多少盒,然后再除以3得到箱数,列算式:540÷6÷3=30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及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数学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要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2]陆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4).

第9篇:独立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独立思考;教学情境;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33-02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数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我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尝试了以下方式:

一、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1)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由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教学。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由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2)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由重终结性的评价转向重过程性的评价。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能起到激励作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包括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考试成绩,然而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目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只有在关注过程的同时,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进程、思维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这样老师才会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开始阶段,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现在很多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被动式学习。学习基础不扎实,造成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存在强烈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预留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能力,并使其自我探索能力得到锻炼,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二、抓住课堂教学,提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教学形式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讲授过程中重视思考的过程和方法(1)善于设问激疑,诱发学习主动性,克服思想惰性。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而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不是对知识都明白了,而是懒于思考。数学学科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勤思多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全体学生能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情境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为学生乐学创造条件,通过创造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良好的认识、情绪和浓厚的兴趣下参与学习,通过教师教学的艺术性、趣味性,去诱发学生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时,老师要给以恰当的肯定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的满足,成功的快乐。(3)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推迟判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不应讲解过细,因为教师讲解过细,看似面面俱到,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步子走,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知识要讲清,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的问题、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让学生去钻研思考。(4)以社会实践为源泉,积累学生的感受性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感知活动,是以社会实践为源泉,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掌握思维工具,加强语言训练。在学生运用学具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通过操作、观察、想象之后,及时引导抽象概括,还要靠内部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形成较清晰的观念,再进行判断、推理,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力。

三、重视基础,加强常规训练,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从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等基本教学环节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通过例题的形式层层深入,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与总结,使预习成为有针对性的自我学习过程。

四、辅导环节不容忽视,巧妙答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