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影像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分辨率的图像数字采集设备也比较多,此类的相关图像也越来越多[1]。数字影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1)摄影技术;(2)教育优势以及构成情况;(3)采集设备、技术;(4)艺术表现手法;(5)呈现与输出技术等。鉴于当下各种信息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更好更快的传输数字数据成为当下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主要考虑问题,数据压缩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重要的解决方案。主要技术出发点是因为数据都具备一定的冗余性,所谓数据压缩即运用一定的计算方式将冗余量压缩至最小,并控制数据的失真,从而对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储存都能在效率上得以提升。对数据的压缩有有损和无损压缩两种形式。有损压缩主要用于语言,图像和影视频方面,是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再次的重新构建,随经过重构的数据和原有数据不尽相同,但在表达原始数据的信息上影响不大,但压缩的比率却增加很多,目前常采用脉冲编码调制以及插值和外推等计算手段。无损压缩格式主要是利用数据的统计冗余进行压缩,可完全恢复原始数据而不引起任何失真(需要注意的是压缩率受到数据统计冗余度的理论限制,一般为2:1到5:1),无损压缩方法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文本数据、医学图像数据以及图像数据中。目前来看,最常用的无损压缩格式有PE、FLAC、TAK、WavPack等几种,最常使用的压缩方法有Shannon-Fano 编码、Huffman 编码,游程(Run-length)编码LZW(Lempel-Ziv-Welch)编码和算术编码等。尽管现阶段已有海量的存储器以及高速的处理其速度,但是仍然对数据的存储有一定的需求,因此研究出更理想的图像压缩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存储空间,对其具有重要的意义[2]。
1 图像压缩
图像在压缩的过程中有以下2大类:(1)有损压缩;(2)无损压缩。从有损压缩角度来看,主要利用分形以及多分辨率编码,从无损压缩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字典以及预测等方法[3]。目前来看,对图像的处理有许多的方法,因此在应用效果方面较为理想。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图像是一个信源,是描述海量数据的综合方式。图像压缩主要是将多余的不需要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输入图像-变换器-熵编码器-压缩图像等方式来进行相关处理,其中变换器主要值得是利用DPCM(整数差分脉码调制)以及ritiwt(可逆整数小波变换)来有效减少图像数据的相关性;熵编码器(算术编码器、LZ系列编码器)主要利用1个模型来确定概率是个的编码,继而让输出的编码能够小于输入流。
2 可逆变换算法
2.1 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像素信息进行编码和提取,继而能够消除部分多余而无用的消息,为了能够有效实现预测的可逆性,因此需要对整个结果进行提取。其主要公式为:(1)en=X(n)-X’(n);(2)X(n)=en+X’(n).从上述公式来看,其中X’(n)是预测器根据相关预测结果得到的数据,而预测器则主要是根据M个像素的线性组合生成的。利用预测编码的相关优点进行计算能够比较容易实现,但是,预测编码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主要表现在某个像素之间与同一组像素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时会相应的扩大预测误差,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预测结果。
2.2 可逆整数小波变换
可逆整数小波变换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数到整数的小波变换,继而使得小波变换能够有效应用于无损压缩的领域当中,根据JPEG1844(静止图像标准)可以采用(5,4)整数小波变换来实现无损压缩。可逆整数小波变换的方案能够将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平移和升缩,此类方案既能够分解相关信号,也能够通过预测计算以及更新结算进行基本的提高[4]。
3 熵编码计算方法
3.1 LZW编码
LZW编码是字典方法的一种,其最早是由LZ77以及LZ78发展而来[5]。LZW编码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字典把每个字符串编码为1个标识,在此基础上,找出重复出现的编码字符,并且以标识来代替字符串,在最后达到压缩的目的。总而言之,LZW编码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字符的读取,一旦在字典中找到适合的匹配,自然也能够用字典复制代替找到的字符,在完成此种工序后把字符加入到字典中读出下一个相关的字符,并且直到循环结束才完成此项工作。
基本的编码流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初始化的字典常常使用8位字符,置码字CODE,搜索字S;
在编码器内输入下一个字符F,输完之后则停止;
S=Sc,将字符c串接在S后;
搜索字符S,成功结束后则转向;
输出CODE,将Sc添加到字典中去;
S=CODE转到编码器内输入下一个字符F,输完之后则停止。
从上述具体步骤来看,字典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压缩效果的质量高低,简而言之字典中的词条越短则压缩比就会越低,总而言之,加大字典的压缩容量就能够加大压缩比但是字典的容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字典中的容量会受到计算机内存的限制,而字典也存在被填满的可能性,因此当字典不能再加入新的词条之后,旧的字典则很难保证比较高的压缩比。
3.2 HUFFMAN编码
HUFFMAN编码属于统计压缩方法(此方法采用的是变长编码),长编码是出现概率最小的符号,短编码是出现概率最大的符号,继而能够使得其平均编码实现压缩。HUFFMAN编码的主要流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计灰度频率;(2)建立灰度序列表W;(3)在W序列中选出最小的概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图像技术应用无损压缩模式中的可逆整数小波变换方法是最理想的。除此之外,由于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所以应该根据图像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相关选择,以期能够达到最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路建方,王新赛,贺明等.基于ADV212芯片的红外视频无损压缩研究[J].红外,2013,34(1):2001-2004,1000.
[2]王春洁,沈燕飞,卢毓海等.无损压缩中基于块的梯度预测模式[J].计算机工程,2013,16(6):2900-2904,1211.
[3]周雨田,左芝勇,张天序等.基于空间-时间多预测模式的无损压缩方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5,11(8):1481-1485.
关键词:传统X射线摄影、数字X射线摄影、X射线探测器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胶片为显示、存储、传递为主要方式的传统X射线摄像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发展的需求。医疗设备的数字化要求日益强烈,全数字化放射学、图像导引和远程放射医学将是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传统医疗摄影成像技术与数字摄影成像技术
传统X射线摄影以胶片或感光屏为媒体,以二维成像方式,利用X射线的穿透作用、荧光效应和化学作用,使得穿过人体后发生不同衰减的X射线在胶片或感光屏上呈现不同密度的影像。传统X射线摄影应用广泛,占基层医院工作量的70%左右。但由于胶片溴化银分子决定胶片影像的分辨率,所以其分辨率只能达到分子颗粒级。传统摄影在观察透视影像时需连续曝光,增加了受检查的辐射量,降低了X射线使用效率。
数字X射线摄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作用于人体后的X射线不再作用于胶片或感光屏,而是经过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号,并以矩阵形式交由计算机处理重新成像。其分辨率主要由电子探测器决定,可达数百微米,高于传统的增感屏—胶片系统。数字X摄摄影得到的图像可以进行各种后处理,影像的显示、调阅和存贮可实现数字网络化,它为提高图像质量,实现无胶片放射科室以及使放射医学摄像进入PACS(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二、数字X射线摄影的分类
1.DF数字化透视和DSA数字化血管减影类。
这类机器的图像处理主要由影像增强器、电荷耦合器(或摄像管)以及模/数转换部分来完成。影像增强器或电荷耦合器首先将X射线影像信息转换为可见光影像(视频信号),然后再经模拟数字转换成为数字信号。这类数字化装置具有与X射线透视方式下定位点片摄影相近的操作方式及优点,能进行多种后处理,空间分辨率可达2K(2048×2048)或4K数字图像水平。数字化胃肠检查机、遥控数字化多功能机已成为这类机器的主流。DSA设备也成为基层医院开展介入放射学的基本设备。此类设备的优点在于低剂量,实时性,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2.CR计算机X射线摄影装置类。
CR是电子探测器被应用于X射线摄影之前的一个转换阶段。它以IP板(成像板)截取X射线影像信息,经激光读出器读出后,再形成数字化影像。此类产品的动态特性和空间分辨率传统增感屏———胶片系统相比有明显提高。在数字X射线机的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但其价格较贵,而且其成像原理和过程仍为间接数字放射摄影,所以最终将成为一种过度类型,不是数字X射线摄影的发展方向。
3.DDR直接数字放射摄影类。
此类设备以平板型探测器为X射线影像信息的转换载体。以TFT薄膜晶体管阵列做探测器的平板系统,因方法不同又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由非晶硒和TFT构成阵列板,其二是闪烁体、非晶硅和TFT构成阵列板,两者均可以直接读出数字信号。DDR成像系统使用全固体化的X射线影像载体,彻底避免了影像增强器中固有的缺点,可与原有的X射线机使用,直接显示图像,成像速度快,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都很高。1996年开始,国外就已经开始将此类产品投放市场。GE、岛津、西门子、DR等公司均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并在不断的开发中,此类产品是目前X射线影像数字化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数字X射线摄影成像原理及成像过程
1.间接数字影像转换
间接数字放射摄影系统(IDR)的成像主要原理:它是由CsI等物质构成X射线的转换屏幕,或称为闪烁体。X射线到达闪烁体后,激发出可见光子。生成的光子用一个灵敏矩阵阵列检测,它的每一个像素具有一个光电二极管和薄膜晶体管开关。可见光传递给下面的光电二极管,光电二极管触发薄膜晶体管产生输出信号。
2.直接数字影像转换
直接数字放射摄影系统(DDR)成像主要原理:它是由非晶硒和薄膜晶体管构成的阵列板,阵列板的每一个单元包含一个存储电容和非晶硅的场效应晶体管。由于非晶硒是一种光电导材料,照相前先给阵列板一个1~5Kv的电压,电压加在接触板上使非晶硒层带上一层电荷,接受X射线像时由于非晶硒的光电导效应导致电阻发生改变,使其下面的薄膜晶体管层的电容充电,相应产生电荷的变化,从而得到图像信号电流,进而形成数字化图像。
3.直接和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的比较
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使用光导材料非晶硒不产生可见光,只是电子的传导,可避免散射线的产生,这对提高图像清晰度是有好处的。它有潜力提供比基于闪烁体的间接影像转换方式更高分辨率的图像,甚至那些使用结构化CsI晶体的系统。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在空间低频部分有很高的量子效率DQE,而在空间高频部分的量子效率DQE却很低。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和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的信噪比在像素较大的情况下,因为两者的X射线到电荷的转换增益是相同(假设间接方式是CsI和α-Si,直接方式是转换增益为10V/μm的α-Se),所以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像素的尺度减小时,直接方式可以保持100%的填充因子(也即电荷的收集效率)。而在间接方式中,离散的电极间存在间隙,光线的吸收效率急剧下降。这样在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影响了间接方式的图像质量。直接方式就可以极大地减少相邻像素之间的干扰,而且因为没有闪烁体的缘故,也就避免了余辉的存在。
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比数字影像转换方式的制造工艺更简单。首先直接方式只需要一层统一的光导层,而不是结构化的CsI晶体层。其次,因为X射线在光导层被直接转换光子,每个像素就不必像间接方式那样要求有对应的光电二极管,因此灵敏矩阵阵列就不再那么复杂了。以上两点保证了直接数字放射摄影探测器的制造更经济。直接数字影像转换方式具有以下缺点,表现在被激活的α-Se层需要非常高的电压,高压就有可能破坏矩阵阵列的灵敏区。即存在安全可靠性问题。这在光导器件和半导体器件两者中选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四、总论
医学影像数字化及其计算机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医学图像的采集、显示、存储、变换方式和手段,为逐步或完全取代胶片,建立无胶片医学图像系统创造了条件。直接数字成像系统DDR,作为PACS的一个关键环节,必将成为医院的首选。数字化、网络化、无胶片的影像科,是21世纪放射医学影像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无损检测;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技术
1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工业射线无损检测中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胶片照相技术,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
一是可以长期的重复使用CR和DR成像,不管是CR成像系统用IP成像板,还是DR成像系统用CCD、CMOS等检测器,都可以长期重复的使用;依据相关的研究表明,IP成像板最高可以使用10000次,CMOS、CCD以及非晶硅等检测器也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
二是射线有着很好的感光灵敏度,并且有着很大的宽容度,相较于传统胶片照相技术来讲,数字射线照相的射线感光灵敏度要更高,甚至会高出十几倍,这样只需要较少的曝光量即可,并且还可以有效的缩减曝光时间,辐射防护方面也较好。此外,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可以一次扫描十分大的动态范围,并且有着较大的曝光宽容度,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些曝光过度等问题。如果工件材料厚度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一次曝光,就能够将厚薄区域的细节给同时显示出来。
三是更利于环境保护,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不需要任何化学加工药液的,这样废液和废水就不会出现,就不会破坏到环境。
四是使用起来比较的方便,数字射线照相技术的自动化操作水平比较高,人们学起来也比较的简单,这样就可以让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五是摄像处理比较的便捷,影像质量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来有效的处理数字影像,比如对影像的密度、对比度等进行改变,还可以进行一些其他的数学增强处理,比如提高影像清晰度等等,从而利于成像质量的提高。
2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在通常情况下,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有着很多的成像系统和成像方法,本文抽取了几种进行介绍。
底片扫描法:底片扫描法指的是采用较高的分辨率来扫描射线照相底片,然后转换射线照相底片上的影像,使其成为数字图像。然后数字化扫描这些底片,使其进入到计算机中,这样底片影像依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射线照相底片的信息量也可以利用数字增强处理方法来有效的增加。可以自由的改变扫描的像素芯距,空间线性也比较的好。
具体来讲,底片扫描法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在暗盒中安装射线胶片,X射线曝光产生潜影,进行冲洗加工之后,就可以得到底片,然后进行必要的扫描,将生成的数字图像储存在计算机中,监视器显示屏观察和评定。
CR成像系统:CR成像系统是上个世纪由日本开发的,这个系统改变了那种将载体定义为传统医用、工业射线胶片等方法,而是将载体定义为一些荧光成像板,这些荧光成像板可以记录,并且激光还可以将射线影像信息给读出来,射线对其进行曝光,然后由扫描器来进行扫描,将信息读出来,计算机来处理图像,从而就可以形成一个平面图像。在荧光成像板方面,荧光成像层是IP荧光成像板的关键涂层,它的作用是这样的,在使用成像板的过程中,经过X射线摄影成为潜影,然后用激光来进行扫描,就会形成一个荧光影像。在CR扫描器方面,在扫描器中,当IP板被激光逐渐扫描读出时,光电倍增管就会逐行的导入这些荧光影像,然后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经过相关的转换器进行必要的转换,读出时是数字信号的形式。可以在计算机光盘内存储这些读出后的数字化影像信息,在显示时可以借助于CRT,也可以进行打印。CR扫描器可以分为很多的类别,比如柜式、台式、筒式等等,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使用条件和使用要求的不同。
DR成像系统:DR成像系统和CR系统有着较大的差异,它将原来的工业射线胶片替换成了影像检测器,这样可以对X射线影像进行很好的捕获,并且可以将其直接的转化,计算机会对其进行处理和储存。DR成像系统的工作流程非常的简单,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X射线曝光,数字影像直接产生,计算机来处理以及储存这些影像,监视器显示屏的观察和评定等。
3 数字射线照相技术成像系统的工作特点
底片扫描法:底片扫描法适合于当前大量使用工业射线胶片进行无损检测的单位实现底片影像的数字化处理。这样就可以将工业射线胶片影像的高分辨率优势给充分的利用起来,还可以数字化处理胶片影像,这样就可以满足影像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无损检测单位如果采用的是底片扫描法,那么只需要投资的只有一个设备,那就是高分辨率影像扫描器,这样虽然投资不大,但是却能够产生很显著的效果。无损检测单位通过底片扫描法,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数字化处理工业射线胶片影像,实现影像质量提高的目的,还可以让信息更加的数字化,这样就可以实现数字化存档以及检索图像信息,并且远程传输图像信息以及资源共享也可以实现。因此,底片扫描法对于无损检测单位来讲,是一个 非常不错的选择。
CR成像系统:CR成像系统在射线照相方面做出了改变,将原来的传统工业射线胶片替换为了柔性荧光体成像板,这样只需要稍微改造一下原有的检测用工业射线装置即可。因为荧光成像板有着较大的曝光宽容度,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容易熟练的掌握荧光体成像板的使用方法。经过射线照相后,用CR扫描器来激光扫描带有潜影的成像板,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读出数字化影像信息,从而实现数字射线照相的目的。因此,无损检测单位就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来购进CR扫描器。通过实践研究表明,虽然普通荧光体成像板相较于射线胶片来讲,没有那么高的像质计灵敏度,但是在曝光时间方面也要短很多。此外,使用荧光体成像板,还不需要花费很多的冲洗射线胶片的步骤,化学药品也不需要使用,这样有利于环境保护。
DR成像系统:DR成像系统将原来的工业射线胶片替换为了影像检测器,这样通过射线照相,就可以直接转换为数字影像。影像检测器的优点是有着很高的分辨率和光感度,缺点就是视场尺寸不大。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比如曝光时间可以得到大大的缩短,不需要过长的检测周期,射线检测的效率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等等。因此,数字射线照相技术在无损检测中,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本文简要分析了无损检测中数字摄像照相技术成像技术的应用,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树越,路宏年.数字式X射线成像无损检测技术[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9,2(1):122-124.
[2]韩炎.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J].无损检测,2003,2(9):87-89.
关键词:医学影像;数字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15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领域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医学检查领域,可以说数字化信息资源和影像资料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医学影像数字化资料有助于医生在医学诊断和教育中的辅助教育,鉴于医学影像的独特作用,本文在分析医学影像数字化与存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医学影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影像质量的方法。
1 影像数字化的发展前景
随着现代科技和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影像数字化是影像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数字化影像信息在信息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影像数字化信息已逐步应用于医疗、气象、影戏、科研、银行、城市规划、公安等众多领域。
目前人类对充满影像的现实物质世界总是不断尝试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综合改造和利用,可以这样说数字化的影像信息给人类的生存空间带给无限的想象和财富。
2 影像数字化广泛应用医学发展的实践意义
医学作为一门和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相连的形态科学,对于科技的应用总是处在风口浪尖,尤其是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影像学和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与临床教学,而且目前医学影像涉及的门类和种类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特点,者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要求医学对于疾病研究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通常说来医学数字化影像包括:图形、标本、显微图像、内镜影像、超声影像(B超、彩超)、X线影像(传统X线影像、X线数字影像)、CT影像、核磁影像、造影影像等几大部分。
目前,在医学领域对于影响数字化的重视程度都无比高涨,包括医院系统、医学教学系统以及相关的附属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医学影像数字化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无论是医院系统还是教学系统,医学影像的数字化均存在很大问题: (1)查找相关的影像信息不方便。教学中老师需要依赖医学影像,但教师寻找相关的影像信息却十分困难。即便是找到也存在清晰度差和影像质量不高等特点而用不成。(2)课堂使用的数字影像资料不方便。即便是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因为其存储的载体不同导致使用不方便,无法在课堂正常使用。 (3)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医学影像资料学生很难占有并时常复习。(4)另外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3 优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相关方法探究
目前,在数字化医学影像采集方面,人们的重视程度和意识不够,从而造成医学影像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根本的问题在于影像采集的质量和后期存储的格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医学领域影像采集的渠道众多,医学诊断影像从用途上大致可以分为X线影像,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内窥镜、B超影像,显微影像等和非医学诊断影像等。很多医学影像即可以用扫描仪扫描,也可以用数字相机拍摄,有的还可以视频捕捉或者直接从相应的成像设备中获取。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可选择的途径有多种,不同途径获得影像的质量也有差别,本着方便使用和快捷获取的原则合理有效地选择影像资料的获取途径和手段,优化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另外,如果医学影像采集后以最佳的影像质量存储,那么医学影像的数据量就会极大,虽然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能够保证医学影像的色彩和清晰度的问题,能够使得影像的丰富和细腻程度达到教学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像文件占用的空间太大导致影像的处理比较困难。有些同志认为在采集医学图像的时候使用压缩格式可以保证医学图像的处理速度问题,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经过压缩过的图像普遍存影像信息减少,影像清晰度减低和层次和细节受到降低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集的医学影像资料的利用价值就大打折扣。采集的数字化医学影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为目的,现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以应用为最主要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比如医生的快速诊断和医学影像的安全管理、方便的传输、快捷地检索等,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应用同时还可以满足打印输出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转换成视频在视频中播放。同时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采集医学影像信息的应用模式不同对影像采集的质量影响也不太一样。总之做到具体应用场合最大化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保证医学影像采集质量就是为了实现数字影像的存贮、传输、再现、利用的最优化,实现影像在不同情况和条件下的影像质量和用途的最佳化,满足个性化需要和特殊需要,弄清楚影像存储的色彩模式、文件存储的格式和影像质量、用途的关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恰当的色彩模式和文件存储格式直接关系到医学影像自身的质量以及应用时的合理性、经济性问题。选择合适的色彩模式影像色彩能否逼真地还原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的真实性和影像的质量。
4 结束语
在数字化处理传统医学影像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处理后影像质量不好降低影像的实用价值,有鉴于此,必须结合医学影像本身所具有特殊性,同时结合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广泛用途,提高优化医学影像的质量。
目前国内医学成像领域存在着传统设备与现代高端数字设备并存使用的情况,而且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医疗成像设备仍占主要,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还要继续使用,因此在现有基础之上优化医学影像的采集和存储质量,在现有条件下结合能够使用各种设备将传统医学影像数字化,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保证影像的质量并且进行改善,并且伴随着国际关于医学成像设备不断完善的浪潮下,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医学影响的存储数据格式,并逐渐进行统一和标准化,使目前医学影像的数字化采集和存储以及后续传输和使用更加规范,更加直接和简单,而且保证医学影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云熙.迎接图像信息社会的来临[J].通讯产品世界,1999
[2] 朱学芳,智文广.计算机图像处理导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 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4] 容观澳.计算机图像处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 崔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6] 王新成.多媒体实用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传统电影;数码电影;融合;重构
电影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对于人类历史,一百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对应的现代社会来说,却可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飞跃式的,电影的变化更为奇速。电影艺术已经发展百年的时间,电影艺术是商业、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走到现在电影行业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电影技术与艺术也发了巨大变化,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变化。可以说,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等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艺术的创造开拓了新的天地;特别近二三十年以来,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科技在电影的上的应用,更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果没有这些高科技的发明,我们也就不可能看到现在的高科技电影了。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电影来说,电影都是建立在化学感光材料的基础之上, 科学技术革命为它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它也使电影赢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历史成果,一种关于数字技术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电影美学的理论也应运而生。毫无疑问,数字技术不仅开拓了电影表现的可能性,而且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它对电影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介入电影、电视领域必然导致当代影视理论及影视美学观念的更新,于是面对着数字化奇观带来的巨额票房和视觉冲击,就有论者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降临,数字影像必然导致巴赞的影像本体论解体,颠覆了传统以真实性为基础的真实性概念,甚至认为“数字就是一切”。
但是,数字电影的画面其实也能够真实地还原电影情节。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引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十分真实客观地将现实生活当中无法适时拍摄到的场景和动作等再现出来。美国历史电影《珍珠港》当中我们看到的无数被炮轰和在天空中不断盘旋的飞机轰炸,弥漫着滚滚浓烟,不断地被炸弹所倾覆的一艘艘军舰,以及在水中落荒而逃的士兵,这一切场景是无法真实地通过拍摄来实现的,更多的是利用数字电影的画面表现手法,通过数字技术的方式将其合成而来的。数字处理画面能够给人一种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视听感受,生动地描述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情境,带领观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电影的主题当中。试想一下如果这些画面都需要通过实地拍摄的形式来完成的话,这将是一项无比浩大的工程。然而通过后期的合成效果,我们仅仅需要完成实拍场景的十分之一内容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这些雄伟惊险的历史画面,而这当中有许多无法通过现实拍摄完成的场景,比如说飞机的爆炸、轮船的沉陷等都是通过数字电影特技的形式虚拟出来的画面,这充分说明了数字电影画面的艺术表现魅力所在。还有斯皮尔伯格曾经给我们带来了恐龙与大白鲨战斗的惊险画面,这些都是通过三维的动画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的,利用动作以及相关的软件跟踪生物的动作,并模仿他们的运动轨迹,再加上实物景象的装饰和点缀,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镜头。
数字技术对世界电影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电影也在不断地探索数码技术在国产电影中的应用,使数码技术为电影内容服务,通过内容、艺术、技术的三维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的电影。近年来优秀国产影片无不是将数码特技与内容、艺术相融合,创作出的佳作。例如:运用数码特技《赤壁》《风云2》创作出与内容吻合的、真实的、震撼的场景。
数字电影画面当中的艺术表现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技术特技的奇观叙事功能,也就是说它能够巧妙详细地衔接电影当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并且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幻想空间。比如说在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当中我们观看到的建造的巨大的武则天像倒塌那一幕景象,这也是整部影片当中最惊险的镜头之一,当铁水烧断通心柱,雕像渐渐开始倾倒,狄仁杰还在奔赴皇宫的路上,再到皇宫中众人看到巨像倾倒惊慌失措,我们为眼前惊险的画面屏气凝神,仿佛自己在此情此景当中,在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当中,数字电影的画面给我们带来的又是一次面临惊险时对主角的担心和着急,从而将影片推向了另外一个。影片通过数字电影的特效,通过对巨像的缓慢倒塌的镜头、对主角与敌人马上缠斗的镜头和岌岌可危的皇宫的镜头,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烘托了影片紧张的气氛,让观众随着紧张的节奏为主角担心,为身在皇宫里的人担心,也正是因为在影片当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数字特效,合成许多逼真惊险的动画图像,营造出了让人难以想象也让无法用真实的拍摄效果所呈现出来,巨大的视觉冲击使得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不需要用语言来进行描述,细致逼真的数字画面就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现场的惊险紧张,可以说数字特效给了奇观叙事一个平台,它凭借着不可比拟的感召力,将奇观影像和奇观叙事的功能呈现在了每一个观众面前。
数字电影的画面艺术效果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强大而逼真的叙事画面,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巧妙地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我们将这样的表现手法称之为像喻,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学者所开创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将其具体地运用到电影的制作过程当中。它最根本的特点是能够借助生动形象的例子,含蓄隽永的自然景观来讽刺或者是暗喻所要描绘的对象,体现影片的内在精神以及完善了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整体韵味。
关键词:数字技术;3D;影响;动画电影创作
引言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数字技术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管是从特效特技的震撼渲染,还是对于3D场景以及人物动作的模拟实现,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数字技术都将展现着其独有的优势。3D数字技术对于动画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为动画电影的创作带来更多可能,让动画电影更贴近人的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动画电影创作空间。
1 3D数字技术
3D数字技术,以二进制形式记录、整理、传播各种信息。根据人眼的距离不同,看到的图象也略微不同,两个图象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三维效果的原理,拍摄时,使用两台摄象机同时按照规定距离拍摄,放映时把两组图象重合,一般用红绿,红蓝色,然后用相应的眼镜把两组图片区分开,分别投到右眼和左眼,产生立体效果[1]。对于动画电影的创作者来说,也可以在电影创作中通过虚拟的3D工具,在动画中创建出各种的虚拟3D数字影像,应用3D “数字绘景”技术,很好实现人们对于想象世界的影像,不仅可以大大地节约动画影片的制作拍摄成本,同时,3D数字技术在动画电影的剪切编辑中,也会发挥很大的便利性,提升动画电影的展现力。
2 动画电影创作
动画电影的创作,就是将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许多的艺术结合,运用剧本创作的文学思想,采取影视表现手法展示出电影思维,重新构建出对人物造型、场景造型、动物造型等构成元素的创意性思维,创作动画电影作品。成功的动画电影,会非常注重表情达意、画面的设计、风格表现、构图等,基于其构图,就是在作品的原则上使内容更有表现力,画面中的人和物要以什么形式出现,表达什么感彩,这些都是通过动画设计者对灵感及创作技艺的完美诠释[2]。动画电影创作中,对于传统创作手法中,多采取手绘在二维空间完成,但是对于当前动画电影市场来说,也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基于3D数字技术,为提升动画电影影院播放效果,不仅为动画创作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创新动画电影创作手法,大大提高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
3 动画电影创作中的3D数字技术
3.1 动画前期制作
3D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人最多的是视觉的震撼,导演能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更加精彩的再现动画电影场景。例如,针对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中,应用3D数字技术,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场景设置,都是利用电脑平台,采取3D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建模制作的,不仅使动画电影达到非常自然逼真的播放效果,同时也丰富了动画设计,使得动画电影创作更接近生活[3]。基于强大的3D数字技术,不仅开始对电影的人物真实性提出更高的需求,同时在动画电影的造型、构图、配色上,也要求可以有真实的观影效果。
3.2 动画影院播放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3D技术可以更好的深化主题,且动画创作中,还会按照音乐与影片之间的联系关系,采取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有效渲染动画电影气氛,以音画同步式的配乐形式,在3D数字技术描绘场景中,很好的感染观众情绪,使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的视觉感官得到提升,3D数字技术使得动画电影表现的感情不再孤立,更能够深化提升动画电影画面氛围。
4 3D数字艺术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4.1 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再应用透镜组合,调节画面转换效果,采用精密机械式调节方式,使得动画电影创作发生技术上的改革。故此,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更加注重动画的表现力与场景的真实效果,纵观每部动画电影,在其创作中,多具有奇幻、炫酷的3D场景,并且更是通过3D数字技术,深化与烘托动画电影中的人物与情节,有效填补动画电影场景之间的空白间隔,还很好的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扩大动画电影的创作空间。同时,动画电影创作中,追求与3D技术的融合,采取3D技术创作动画电影,如在《龙骑侠3D》中,采用了3D数字技术进行动画播放,可以提升动画的震撼场面,基于3D影院转换设备的支撑,更是可以精彩再现动画中激烈的战斗镜头,塑造主人公坚强勇敢的正面形象,且延续了励志冒险的主题内容,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看性,采用“控制景深,调节速率,善用颜色”手段,保证立体效果基础上,为观众带来极度震撼和华丽的视觉体验。3D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动画电影观众的心理,也会影响其视觉感官,深化动画电影的主题[4]。在动画电影中,通过3D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抒发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还可以渲染场景以及刻画电影人物的性格,引导暗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这是其他动画电影语言所无法代替的。
4.2 丰富动画电影播放色彩
色彩在动画电影作品创作中,可以赋予作品以艺术基调,直接关系到动画电影作品的成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提升动画电影播放精度,有效调控电影画面色彩,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采用了光回收系统,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的组合,达到提高3D转换设备的整体光效值和对比度值。其中光回收系统,采用同一束光在经过特制光学原件后进行分光,并对原本的一束不可用光进行回收重新转换,在分光路不同光转换系统中,对光回收系统中分光产生的两束光分别进行机械式和液晶式的调制,达到两束光的光学同步投影,在PLC电气精准控制系统中,采用PLC对整个电气运行系统进行控制,保证控制精度。应用3D数字技术,将DLP放映机放出来的画面进行转换分离,使左右眼图像光束分别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观众再佩戴上对应的偏振眼镜,就可以使左右眼看到对应的画面,从而在观众的大脑中合成出立体画面。目前市面上使用的3D转换系统主要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通过修改材料的配方,使得数字放映机透射出的画面颜色损失最小,从而具有较好的色彩还原性。播放方面应用主动式设备,根据3D数字技术特征,主要依靠色彩原理实现了对光的转换,从而使左右眼画面分开交替显示。应用3D数字技术,对于动画电影播放中的被动式设备,则主要依靠光学偏振片完成了对光的转换。主动式设备由于转换效果不彻底、重影严重、色彩饱和度差及转换后画面亮度太低而被市场逐步淘汰。在被动式设备中又分为两类,机械偏振式和液晶偏振式。机械偏振式主要通过偏振调制器(主要材料偏振膜片)被伺服电机带动高速旋转来实现高帧率的左右眼画面分离并交替显示,从而达到3D转换的目的。而液晶偏振式则是通过液晶分子对电压趋向性的快速反应来实现3D转换目的。3D数字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动画电影后期创作水平[5]。
4.3 优化动画电影播放效果
在3D动画电影的播放中,当显示器在显示左眼画面时, 右眼镜片应该是全黑的,若是快门式眼镜开关周期与显示器刷新周期没准同步,会导致漏镜片的鬼影的出现,影响人们观看3D电影的效果。故此,在3D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面向影院的3D转换设备,强化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论是3D动画电影的内倾角, 还是平行光轴, 以及外倾角, 强化其3D动画电影的播放效果,提高左右画面的重合度, 使人们观看3D动画电影时的视野更开阔。3D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观众能毫无阻碍地通向导演构思,通过3D技术,让观众站在原地就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加关注播放效果,故此,拟采用组合透镜的方式对光程差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整个机械系统和光学系统,精确计算出两路光的光程差,然后根据光程差设计组合透镜的相关参数,但是通常由于机械系统的机械加工进度等误差,这些微观的误差会在光学系统中做宏观的表现,所以需要在设计完成后通过反复的实验进一步确认。就如对于动画电影《豚鼠特工队》之中,不管是简单模型的创作,还是对于动画中豚鼠形象的创作,总是秉持人们的立体视觉体验,结合3D数字技术,进行活动跟踪,对指定地区举行活动的跟踪阐发,有效应用3D数字技术,并主动创建出主要的动画帧,将3D数字技术得到的跟踪结果,应用到动画电影创作之中,用实体任务动作标记动画人物的行动,使用计算机设计动画人物行为,使得动画电影的效果更加逼真。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技术,产生积极的影响。
4.4 促使动画电影创作向3D发展
基于3D数字技术的动画电影,带给人更多的新奇感,特别是在影院播放中,基于3D数字技术的支持,不仅提升动画电影的逼真效果。同时震撼观众心灵,呈现出美丽且动人的画面,给人的心理上产生巨大感触,增加人们在视觉上的认知度。动画电影创作中,也开始构建更具想象力的场景,动画电影创作也开始走向3D技术方向。并且在动画电影中可以应用3D数字转换技术,将动画电影虚拟在人的眼前,使人们产生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6]。例如,对于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该片应用3D数字技术,不仅制造的动画电影色彩浓重,动画人物造型奇异,动画的场面也是十分的雄伟壮丽,赋予动画形象鲜明的人格特征,使得动画电影的情节跌宕有致,将孙悟空这一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3D数字技术版的《大闹天宫》,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同时节奏更加紧凑,并且配合3D数字效果,更是在片中设计了几十个镜头,做出“冲出银幕”的效果处理,突出地表现孙悟空机智乐观、大胆反抗神权的无畏精神,不仅满足观众立体观影感,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动画作品的热爱[7]。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还需结合动画电影播放效果考虑,因为当前3D技术在电影行业中已经广泛应用,不仅在动画电影播放中做出一定的改进,还采取先进技术,使得动画电影的画面更加精细,色彩也更加丰富,更能提高动画电影制作水准,有效提升观众喜爱度,做出巨大技术上的提升,有效提高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观影体验。例如在动画电影《怪物史瑞克》中,就采取3D数字技术,设计出其主要的故事人物形象,“怪物”史瑞克不仅是可爱的绿色怪物,同时也是极富正义感的故事人物,他在动画电影中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的场景,美化动画电影的影院播放水平,使人们可以接受这样的动画形象,通过3D数字转换播放设备,使史瑞克更加真实。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画电影创作中,应用3D数字技术,必将会有效提升动画创作水平,不管是在人物造型还是场景制造方面,都将有效提升动画电影创作质量,3D数字技术对动画电影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为动画电影创作带来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动画电影创作更加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拓展动画电影创作空间,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星.数码媒体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7(18):41-42.
[2]裘晓红.现代数字技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1,14(12):76-77.
[3]梁玉清.动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3,21(14):56-57.
[4]李欣.数字时代培养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1,6(34):45-46.
[5]马秋霞.从《泡芙小姐》看数字媒体对动画创作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2,24(32):54-57.
[6]唐杰晓.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变革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5):42-43.
[7]陈沿儒.数字媒体技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24(11):24-25.
关键词:数字技术 影视技术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032-01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系密切的一门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数字技术也称数字控制技术,数字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从根本属性上改变了传统影视的特性,使影视制作有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影视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数字技术的使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大大的缩短了,制作人员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进行摄影制作。可以更好的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充分的体现出工作人员的个性特征,从而扩大制作人员的发展空间。
1 数字技术的特点
一般都采用二进制,因此凡元件具有的两个稳定状态都可用来表示二进制,(例如 “高电平”和“低电平”),故其基本单元电路简单,对电路中各元件精度要求不很严格,允许元件参数有较大的分散性,只要能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即可。这一特点,对实现数字电路集成化是十分有利的。数字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抗干扰能力较强、精度相对较高,由于数码技术传递加工和处理的是二值信息,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不易受到干扰。数字技术的精度较高,由于数字技术采用增加二进制数的数位提高精度,精度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字信号比较方便进行长期存贮。数字技术的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保密性强,可以用数码技术来加密处理一些信息资源,以防止信息被窃取,这些特点都是数字技术应用到影视制作中的优势。
2 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分析
2.1 影视素材创作数字化
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计算机合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影视镜头中的景物可以由无数个独立拾取、记录和处理的影像元素来合成,进而加大了影视制作人员的创作想象力。
影视制作当中需要的素材都可以通过分解来进行实景拍摄,后期运用采集设备进行处理转化为数字影视需要的素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的特效处理,还有一些影视素材是制作人员运用软件制作出来的,这些素材可以是动画,也可以是一些图像,还可以是声音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影视制作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拍摄、采集等形势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各种不同的效果,以丰富影视制作的素材。制作人员还需要掌握比较专业的绘画能力,可以熟练应该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创作,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充分体现数字技术的特点。当前比较流行的创作软件主要有Photoshop、Painter、PaintBrush、Illustrator、CorlDraw以及PhotoDraw等等。
2.2 影视素材存储数字化
随着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影视素材的处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原来记录在电影胶片、磁带上的声音、视频和图像将逐渐被存储在硬盘等数字存储设备上,使常规的胶片、磁带的存储转向数据硬盘存储,视频磁带录像机逐步被数字录像机所取代,这将是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数字化存储设备主要有磁存储器(如硬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如CD-ROM、DVD等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这些存储设备存储的素材都是数字素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3种数字存储器各有利弊,作为单个的存储器都不能满足影视级的存储需要。目前许多影视素材(无论是高清的还是标清的)是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存储在硬盘阵列系统中的。通过网络技术将诸多影视编辑系统设备与硬盘阵列连接起来,各个编辑系统就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访问硬盘阵列,从而形成在线数字素材库。
2.3 3D技术的广泛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逐渐提高,制作效果越来越丰富多彩,近年来3D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效果。3D技术就是一种虚拟的三维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和广播电视技术使我们在屏幕上看到视频图像或者是图片等物体时可以达到视、听和实际物体一样逼真的全新立体效果的一种技术,使观众感觉到物体的动态变化。最近好莱坞重新翻拍的《泰坦尼克号》就是采用了3D技术,制作人员可以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出虚拟的数字海洋场景,通过虚拟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在天空飞翔的海鸥,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可以领略到泰坦尼克号大般的雄伟。这种技术全方位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受,使观众欣赏一种美,感觉到一种全新的影视艺术。新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到影视当中,新的科技手段将会创造新更多的银幕奇观,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上的愉悦感觉。
3 结语
从最开始的黑白电视,到今天的数字3D电影,科技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使影视技术的革命,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应用,我们就欣赏不到今天3D影视带给我们的绚丽画面,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影视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数字技术在电影电视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影视艺术的形态与生产方式,影视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影视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一定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使影视业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兴亮.关于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冷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0(5).
[2]周彩瑜.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影视制作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9(6).
[3]张秋霞,周晓娟,张书霞.浅析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06(10).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
科技的蓬勃发展将人们带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媒体也为人们的相互沟通提供了更丰富的传播载体和表现形式,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也对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能面向社会、满足市场需要的现代设计人才。
1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影响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技术、无线数字通信技术的成熟发展、相互融合与及快速普及,使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兴起,逐步成为主流,为人们提供高速、海量的信息和交流平台,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甚至是思维,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正步入数字时代,如今,传统计算机、新兴数字家电以及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型便携数码产品或利用传统网线或利用无线数字通信技术接入了互联网络实现了相互连接,使这些终端设备能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多元化交互式信息高效、快速、直观的传递给用户,创造了全新的互动性强、方便快捷、彰显个性、更具人性化的交流方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数码设备更是受到人们的追捧,用户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无论是日常办公、信息查询、交流互动或是娱乐休闲,都能通过各种视听效果进行展现,表达直观明了而且富有人性化,在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同时也极大的满足了感官上的需求。
数字媒体已将传统的平面印刷媒体、广播电视、电子出版、数字网络等各种媒体进行了融合,时代的发展也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通过纸质来表现的图文信息逐渐转变成数字文件在各种电子设备上进行表现,人流密集区域出现的各种多媒体电子显示屏、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车载多媒体设备、各家各户的数字化家电设备、人们手中的便携数码设备等都是新的交流平台。目前,传统平面印刷媒体仍然还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数字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纷纷为自己旗下的产品发行了适合网络传播或适合在各类型电子设备上阅读的电子版产品以增强竞争力,比如,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于2012年12月31日推出它的最后一期印刷版,从2013年开始,《新闻周刊》将只发行数字版,新型的数字版杂志将基于用户订购的模式,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和网页的电子阅读工具进行,来服务于广大读者,《新闻周刊》于1933年2月17日开始发行,有着80年的印刷历史,然而,随着互联网络及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量的美国传统报纸和杂志都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影响力大不如前,印刷出版和发行行业正面临着时展带来的挑战。
载体的变化是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的跨越和延伸,未来甚至会出现更具互动性的交互式广告,使用户更能直观的了解、体验商品,这需要设计人员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甚至需要涉及到传统艺术设计没有涉及的一些知识层面,并能对不同的知识进行融合及交叉运用,因此,社会的需要也推进了专业教学的不断改革,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2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教学
计算机软硬件的普及和发展为传统的艺术设计提供了许多便捷,也拓展了设计师的创意思维,在给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革新的同时也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在这个阶段,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也随之发生了革新,到如今,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范围正日趋增大,它所带来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也更新颖、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可能出现的交互式广告等设计展现方式,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融合发展,这也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所需的人才不仅需要熟悉各类设计学科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1现阶段艺术设计教学的状态
我所在的贺州学院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在办学过程中,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直都在进行不断的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完善,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化、市场化的专业就业环境,我院一直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色教学模式。在教学方面,为避免“重艺轻技”,一方面在校内注重学生的传统动手能力培养和专业设计软件的学习训练,一方面通过参加比赛、举办设计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资源,进行设计实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通过专业进修、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广告公司锻炼来加强实践能力,以保证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始终与社会需求接轨,一方面探索利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教学理念,不定期邀请企业专业设计师到校开展讲座、授课等方式进行交流,以增强人才的社会竞争力。然而,在面对数字媒体领域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教学探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解决。
2.2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未来的用户更多的是进行交互式互动体验,要应对未来设计市场的需求,需要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进行相互融合,交叉互补,然而现有教学体系中,各个院系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都比较缺乏,虽然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有艺术基础课程,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但都是浅接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还算不上优势互补。
现代设计教育从“包豪斯”开始就一直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如今的“技术”已不再是单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艺术设计教学理念需要通过创新来适应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新领域、新学科的发展,艺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设计素养,还要能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知识,这也决定了只有积极探索交叉学科发展、加强校企互补、建立复合型教师团队开展科研的产学研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使传统艺术设计教学呈现出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特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结语
未来的设计创意产业更多的是转化为虚拟的数字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表现,面对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各高校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利用各种优势与特色进行互补教学。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沟通融合是必然之势。
参考文献:
[1] 靳埭强.视觉传达设计实践[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影视片制作的后期就是将拍摄到的零散的素材通过一些特别的技术进行剪辑整合,并且添加声音,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影视作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制作是否精美。传统的电影剪辑是将拍摄得到的底板进行冲洗,制作成工作样片,再在这套样片的基础上进行剪辑。剪辑师需要从大量的样片中挑选需要的镜头和胶片,用剪刀剪开胶片,再用胶水黏在一起,再在剪辑台上观察剪辑的效果,反反复复,直到得到最终想要的理想效果。这种电影剪辑的方式,剪接师可以随时将样片剪开,然后插入或者剪掉一个画面,但是却无法在两个镜头之间制作叠画,也无法调整画面的色彩,同时剪刀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效率也是很低的。而计算机的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极大地改善了剪辑手段,计算机程序可以全程控制洗印过程并调节画面色彩。非线性编辑技术将各种拍摄到的原始素材输入到计算机中,不需要考虑镜头的先后顺序,只要将镜头按照长度编排好编号,计算机就可自动完成剪接。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贯穿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对素材随机调用查看、剪辑修改,还能方便地加入各种文字效果、动画、声音等。这种用鼠标和键盘代替剪刀加浆糊式的手工操作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效率。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后期制作又承担了进行特技镜头制作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特技制作,大多通过特技摄影、制作模型、光学合成等手段完成[4]。数字技术为特技制作提供了更好的手段,过去必须使用的摄影手段和模型,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所以越来越多的特技效果就成为后期制作的工作。数字映像处理技术将摄影机实拍的影像根据影片需要进行加工处理,包括对影像色彩的处理、对画面形状和质感等处理等等。例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少女,就是通过影像处理技术将少女的红衣在黑白色当中着重表现出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数字合成技术。数字合成技术将多种不在同一空间的影像素材拼接在一起,然后渲染美化成一幅完整统一的画面,这样既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又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给影视作品带来更多的视觉享受。理论上,数字合成技术进行影像合成的层次可以达到无限多层,这种效果是传统的胶片洗印和电子特效进行合成的技术无法达到的。例如影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和已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握手交谈的镜头就是通过数字合成技术完成的,这个镜头在当时,是数字合成技术视觉效果令观众惊叹不已的一个经典例子。
2影视制作中数字技术有待改进之处
2.1制作效率可进一步提高
数字非线性编辑制作现在还无法脱离磁带录像机。磁带的线性记录载体的性质决定了素材采集和下载输出节目的效率低下,即使采用高倍速上下载,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上下载的速度仍然会影响着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效率。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一些视频厂商开发并推出了一种数字硬盘摄像机,这种摄像机在拍摄完成后,将硬盘安装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这样就可以直接进行视频编辑,从根本上解决了上下载的问题。但是由于JPEG压缩算法的原因,视频素材会衰减掉部分颜色,用硬盘里压缩过的素材作为源信号再转录到磁带中,画面效果自然不如源磁带上未压缩过的素材画面质量高。另外,非线性编辑系统容易受到外置硬盘存储空间的限制,单位时间长度的存储成本比较高,一个节目从完成编辑到审查通过再到播出,需要保留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占用空间时间较长,这样难免就会影响更多节目的制作和储存[5]。
2.2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需要增强
数字制作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计算机的硬件性能、图像图形处理软件、多媒体非线性编辑软件都能直接影响到影视的制作效率。由于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和各种板卡的匹配问题,计算机平台上的数字技术还存在着程序非法中断、死机等瑕疵,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