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

第1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泽州县南村镇北西中心小学教师——李保全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5”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我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与同行在互动平台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交流,及时写了研修日志,总结、发帖、回帖,和认真撰写并及时上交作业。通过培训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觉得受益匪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现将我培训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细致,有各种软件培训实践。“国培”为我们这些在职一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机会,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感应,更激起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我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知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在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多创造互动机会,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要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在培训学习中,特别是各位专家在专题讲座中,阐述了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到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的探讨,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我对新课程有了全新的理解和完整清晰的认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在平常的教学中,自己思考的太少,只注重上好每一堂课,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考虑的不多。通过学习我转变了思想观念,与其给学生一碗水、一桶水,不如帮学生找到水源,学生找不到方向时,与其告诉他方向,不如给他们指南针,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这次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我发觉自己以前的想法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此次培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了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次培训使我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第2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校本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法。

新的学期又在这希望的季节来临了,迎着轻柔的春风,着踏着国培送那教坚定的脚步,心中又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斗志。校本研修是新课改以来一直所倡导的一个十分利于教师成长的方法,对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作用。为了使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更大的提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研修方案。

一、工作理念

1.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

2.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3.建立“学本式成长教育”的教学模式。

4.主动探索适合学生发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5.树立终身学习的认识,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建堂中心小学共有46名教师,其中班主任18人,科任教师22人,多数教师能够进行业务学习,教学上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但主动学习的老师还是比较少的,多数情况是在被动的学习。

三、学习内容:

1.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及解读》、《〈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学科新教材等为主要培训教材。

2.以典范课例和专题课教学教研为媒介进行“研”“训”,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进一步提高师德。

4.学习如何更好的备课、上课、对学生评价及作业布置和批改

三、方法措施:

以县里各学科研修主题为主,我们学校根据学科组成研修小组,在县小教部指导下,在学校安排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多研多磨在合作讨论的同时,要做好学习笔记。

(1)专题培训

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每节校教研课要进行三备三研三思,利用平行班级来进行授课。                                                                                                                                                                                                                                                                                                                                                                                                                                                                                                                                                                                                                                                                                                        

(2)专题总结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室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对其他教师的专题总结、论文、教案、观察日记等进行分析与系统整理。

(3)网上学习

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的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所需学习资料,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完成1400分钟的学习时间。

四、研修主要措施:

1.认真参加县里组织的集中学习培训,做好培训记录。

2.认真参加学校的学科小组校本研修活动,利用校教研课的讨论交流使教师能吸取同组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

3.精心准备自己的研修课程,发挥信息技术特长,努力提升使用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

4.空余时间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研修。

 

 

 

 

 

附:县送教团队确定各学科主题

小学数学

提升“数与代数”领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能力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设计

小学品德

教材开发与使用

小学英语

基于“学本”理念,优化小学英语对话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及运用)

小学科学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附工作流程

三月份:

制订校本研修计划。组织老师学习“学本式成长课堂”的教学理念。

四月份:

进行网上学习,完成1400分钟的网上学习时间,进行研修手册和研修日志的填写。

五月份:

通过校教研课进行三备三研三思的研课方法,提高校教研的研究效率和引领作用。

六月份:

结合县里专家老师的示范课来进行本校的研课磨课,并与县里专家进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提升自己。

第3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理念,放飞幸福梦

俗话说,眼界决定境界,理念决定道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说,当今信息社会每72小时知识更新80%,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教学思想和理念。由于信息技术学科非高考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相对很少。平日里只能自发地通过网络、杂志等有限的途径和手段获得零星的技术和观念的更新,久而久之,倦怠代替了梦想,成了“井底之蛙”。

感谢江大国培,让信息技术教师领略了一系列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的风光。通过江大两位副校长纪志成教授和田备教授做的“智慧感知、智慧校园”的报告,和对“感知中国”――国家物联网中心和江大能源控制中心的参观,直观了解了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校园运转,亲身体验了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安监、电力、家居、卫生、物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无锡一中的观摩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建设及“翻转课堂”模式让我深受启发。祝智庭教授的《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更是将未来信息化教学的蓝图展现在了我面前,使我在享受大师睿智风趣的同时,拓展了视野,开阔了眼界。董玉琦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趋势》,对比了国内外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让我对课程的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定位。李艺教授的专题讲座《梳理课程思想,巩固课程价值》,引发我对信息技术课程思想和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体会到了智者的思想,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与思想本身的一种研究欲望。闫寒冰教授的《参与式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让我体验到了参与互动的快乐,对“建构”理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一份份精神大餐,充盈着我的头脑,滋润着我的心田。原来零星片面的理念,在专家的启迪下,同行的交流中,逐渐清晰系统起来。这次国培让我树立了先进的理念,重新点燃了教育激情,放飞了教育梦想,这是我的第一个重大收获。

定位,重塑幸福观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会面临这种现象,刚工作的时候信心满满,希望能大展拳脚有所作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杂事的缠身及“不受重视”的感觉,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压抑感、沮丧感接踵而来,鲜有幸福感和成就感。

李冬梅老师没用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雕琢,2个多小时娓娓道来。她在上课,同时又很享受上课,让我深深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作为教师,幸福感仅靠好的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更多的幸福感应来源于精神上的满足:自己的劳动是否被他人和社会承认,工作的每一天是否身心愉悦、充满激情。幸福其实是一种感受,试想,一个没有幸福感,没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教师,怎么可能引领学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所以调整定位,塑造正确的幸福观,小岗位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首先是心态的定位。一是理性调整期望值。许多教师之所以会产生职业倦怠、丧失职业幸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夸大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有过高的角色期待,从而导致了低成就感。选择做人民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平凡心,安于平凡、甘于平凡。二是悦纳自己,当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当回事,接纳自己的长处,承认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和消极怠工,而应摆正心态,积极面对,理智、客观、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职业思路的定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每天忙于各种各样的杂事,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信息技术的教学。李冬梅老师在报告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定要把不该我们做的各种杂货送出去。正因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研究上,李老师所在的北大附中,信息技术教师跟语数外教师一样,获得同等的尊重,拥有同等的地位。什么才是自己重点发展的职业方向,应该赋予更多的思考和定位。只有把大方向把握好了,才能从纷繁杂乱中理清思路,享受工作,赢得尊重也赢得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专注,铺设幸福路

浙江长安小学的许憬校长分享了他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如何实现从一名普通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到卓越的特级教师和校长的华丽转身。这无疑给晋升机会相对较少、职业前途不光明的信息技术教师注入了一支强心针,让我们坚信,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有春天,小学科也能有大作为。

许校长一路走来,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法宝就是“专注”。因为专注,所以抛开名利,心无旁骛地把职业当专业乃至事业来做;因为专注,所以学习,孜孜不倦寻求力量的支撑,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徐徐前行;因为专注,所以坚持,捕捉教育中所有细微的火花,让积累的光明照亮教育探索之路。正如许校长自己总结的那样:最幸福的,是行走在征途上,最美好的,往往是追求的过程。

建构,内化幸福感

信息技术教师通常都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课堂教学的把控和驾驭往往不如其他学科教师。江大人文学院陈明选院长的《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效仿,只有把新的信息和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和改造,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才能逐步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么如何将他人的知识、技能、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呢?我觉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反思和研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信息技术教师要克服“只动鼠标不动笔”的坏毛病,在学习专业技术之余,勤动笔,通过深入的研究,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写作水平和合作能力等素养。在反思和研究中,增强自己的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不断走向成功的彼岸,并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中,尽享职业的幸福。

十天的生活和学习紧张充实忙碌,更让我受益匪浅。培训期间,经过专家的梳理,树立了很多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也解决了许多困惑,得到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收获了来自天南地北志同道合的友情。

第4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先后开展计算机培训、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和省培国培。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越来越凸显:面对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务的教师,培训者面临重重困难和种种挑战!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希望培训方实行按需施教,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希望培训内容前沿和与时俱进,避免与其之前参加过的培训内容重复。另一方面,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和投入度却在下降。“身在曹营心在汉”和中途放弃培训的学员比例逐年增加。面对大量的培训机会和唾手可得的网络学习资源,广大教师不再视培训为“稀缺资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训机构的品牌、声誉和口碑成为教师是否参训的主要考量点。

那么,如何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一体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训之出路。培训者必须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进行包括培训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在内的一体化改革,方可达到优化组合培训系统各要素、各子系统,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培训有效性的效果。总体策略是,视培训为项目研究,做到培训设计系统化(一体化)、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培训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培训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方法多样化、培训人员团队化、培训师资专业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教学个性化、培训资源微课化、培训成果可视化(数字化)、评价方式多元化。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一体化改革策略

1.培训理念改革

培训理念在整个培训项目中处于最上位,是培训项目顶层设计的核心,决定着培训项目是否既立意高远(顶天)又贴近一线教师(立地)。

(1)一体化改革理念

培训是个大系统,人员构成方面包括培训决策者、培训者、受训教师等。其中,培训者又包括项目负责人、学科首席专家、主讲教师、助教(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员。要素构成方面包括培训的需求、目标、理念(指导思想)、模式(方式)、内容、方法手段、课程资源和评价方式等。因此,培训项目必须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进行一体化改革,实现以上人员和要素的优化组合,提升培训的有效性。

(2)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而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此,必须确立“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1]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研教改、网络化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思想[2],走出“理论、技术、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油水分离的困境[1]。

(3)“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理念

“学思行省”是“学习-思考-行动-内省”的缩写。波斯纳提出了著名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可见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思行省”理念应贯穿于培训全过程,包括课程模块设置、课程资源开发、课程专题教学、技能操作、作业任务设计、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学思行省”与“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理念一脉相承。

(4)“导-训-研-赛”一体化理念

“导-训-研-赛”一体化是指“引导(理念、理论知识、方法策略层面)-实训(技能、实操、工具层面)-研究(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竞赛(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课件、微课等)”一体化,与“学思行省”一脉相承,贯穿于培训全过程。

2.培训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针对集中培训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学习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2)探索以微课、慕课为主要载体的“导-训-研-赛”一体化培训模式

开发系列培训微课程、慕课,方便教师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平板和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指导学员开展基于微课的说课、上课、评课、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

(3)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创建网络研修社区

发挥教师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台)、K12教育网络空间、网易云课堂、慕课平台、教师工作坊的各自优势,创建适合不同类型学员需要的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4)组建复合型培训团队,探索教研式培训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的教学中,组建包括教育技术专家、信息化教学专家、教研员、名师(学科教学专家)、一线优秀教师、行业企业职教专家在内的复合型研训团队,开展现场教学诊断和观课磨课,提升学习实效性。

(5)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专题学习

对于理论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专家讲座、问题研讨、课后反思与课题拓展等培训方式,充分发挥专家讲座高端前沿、专业引领、信息量大、引发学员深度思考的优势,配以问题研讨、课后反思和课题拓展,引发学员观念转变和行动跟进。对于设计、开发和技术应用专题的学习,主要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项目学习等培训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赏析评价基本技能训练模仿借鉴改造改良创新”的教学模式[1]。

(6)开放机房,加强实操实训

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给学员上机操作,多安排上机辅导教师,兼顾两端。根据学员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主讲教师为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员提供多样化的案例素材,更贴近学员的学科专业。集中培训学员人数较多,可采取理论课大班制,技能课分班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对其他学员的带动作用,使学员获得比较充分的技能指导和训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点受限和学员基础差异大、教学进度难统一等问题。

3.培训内容改革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最新发展、相关培训标准、学员基础和需求,确立以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开发、应用为核心内容模块,以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方案,设置理论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四大课程模块,并且保持滚动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论提升模块包括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学现状与趋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路径等专题。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什么是说课、信息化教学设计常见误区、说课常见误区、全国获奖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赏析、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及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模块包括网络搜索与下载、动态与可视化PPT制作、国内外优秀微课赏析、微课设计与创作、慕课开发、Flas技法、课件艺术性与美工、数字校园资源建设等专题。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模块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培育,翻转课堂课例研讨,数字校园教学应用,教育新媒体新技术等专题。依据学科最新发展态势,每年新增2-3个前沿性专题,依据学员培训效果反馈删减2-3个旧专题,保留的所有专题保持20%以上的内容更新。

4.培训课程资源改革

由于培训对象大多数为各学科专业一线教师,部分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其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迥异,必须开发支持学员自主选学的多样化、多层次课程模块:①除公共必修课程模块以外,面向不同对象开发针对性的选学课程模块。②面向不同学习基础的教师开发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梯度、递进式课程资源(案例)。③开发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学员基础评测分级、分级呈现课程模块,在完成相应必修课程模块后,可自主选学扩展课程模块。培训管理平台具有注册、选课、在线学习、在线作业、在线测验、反馈诊断、在线互动、学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训课程微课化。开发培训课程系列微课,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微课程,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个性化学习方式。⑤创建以微课程资源为基础的系列培训MOOC,支持大规模学员在线自主学习。⑥与参训教师和参赛教师合作,将培训班课程资源和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作品纳入中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重点建设各学科专业优秀微课资源。⑦根据时展、技术更新和教师实际需要,开发前沿新课程模块,更新原有课程模块。

5.培训评价方式改革

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性、开发性、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主要采用电子作品集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培训过程中各技术学习专题教师适时组织课堂学习竞赛,评选技术学习优胜奖进行教学激励,最后培训团队根据学员出勤、纪律、提问、回答问题、专题优胜奖、电子作品集汇报和评价结果评选优秀学员,实现培训成果可视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鼓励、推荐和指导优秀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和课件大赛,充分体现“导-训-研-赛”一体化的培训理念。

6.培训研究常态化、课题化

围绕培训有效性的提升,将培训涉及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培训理念的创新、培训模式的建构、培训理论的整合应用、培训内容的更新、培训方法的优化、培训流程的标准化,以及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网络化学习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和专业化发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为常态化的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笔者先后主持了“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师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理论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中职教师品牌培训项目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等8个自治区级教研教改项目,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培训中,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7.培训团队专业化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托专业化培训团队。例如,笔者连续十年主持广西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均依托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师培训于一体。团队成员长期从事中小学和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各有专长,配合默契,已打造成为颇具实力的专业化培训团队。

8.培训标准化

培训者必须总结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培训流程:

每次正式培训前,首先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集中解决以往培训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培训的有效性问题。

其次,进行培训调研,分析参训中职教师的真实需求。

第三,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研制培训方案,参加培训项目竞标。

第四,竞标成功获得培训项目后,第一时间根据学员需求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开发培训新课程(专题)资源包,更新原有课程模块资源包。

第五,成立培训班筹备小组和备课小组,召开筹备会和集体备课会,总结以往培训的经验教训,对历届培训班学员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初步掌握我区中职教师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明晰培训的总目标、总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专题目标。

第六,多渠道培训通知和培训信息。除了邮寄纸质版通知,还利用博客、QQ群、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多种现代化通信方式,确保参训教师及时获得培训通知和后续培训信息(例如住宿订房、路线图、训前学习准备等),同时解答学员的一些问题,使学员提前做好学习准备。

第七,提前做好训前准备工作。代学员联系就近宾馆,订购桶装水,安排学校食堂就餐,确定教室和机房,打印课表,购置资料袋;放置欢迎牌,打印并粘贴前往报到教室的路标;安排接待人员轮流接待学员;在网络教室的每台机子上安装培训要用的软件;检查设备,布置会场,确保开班典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制作和安放学员学习证,提高学员的学习角色意识。

第八,学员报到前或报到当天,安排学员填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信息技术基础、学习需求、教研教改和专业发展现状的网络问卷,第一时间将统计分析结果发给各专题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以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

第九,加强教学监控和反馈。通过课后面谈、QQ群 、短信、微信、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加强学员与主讲教师、班主任、辅导老师之间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使各专题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十,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学员创造最佳学习环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学员证,严格考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加强作业管理;安排最好的机房;中午和晚上开放机房,辅导教师重点指导基础差的学员,多听取学员意见。

第十一,将往期培训资源和本期培训新生成的优质资源汇总刻录成光盘发给W员,以支持学员的后续网络自学、校本研修和可持续专业发展。

三、培训一体化改革成效

培训一体化改革实施以来,笔者所主持的培训项目均获得满意效果,满意度均在95%以上。学员在问卷调查、座谈会、QQ群留言和培训日记中纷纷表示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均有较大提升。以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例,300多位参训教师参加2009年全国中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选活动、2010年-2012年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和2013-2016年“创新杯”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大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46个、二等奖110个、三等奖120个、组织奖16个、最佳单项奖2个、大赛闭幕式最佳展示3个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杨满福等.基于Web2.0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整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73-76.

第5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一、让“送教下乡”的实施方案与“校本研修”制度对接

在“国培计划(2016)”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训前调研,发现了少数学校重教学、轻教研,个别校长不能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校本研修成了年轻教师的事,成了教研组长的专利,成了有职称评聘需求的教师群体的事,部分学校的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督导等实际问题。据此,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讨论“送教下乡”培训的最佳切入点,将制度建设与“送教下乡”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汨罗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送教下乡”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本研修的目的要求、组织分工、责任分工、监督评估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形成教师教育股、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与研究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培训专家团队、乡村学校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上下联系、多层面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县级层面,一是突出了教育局的领导职责;二是突出了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术职责。在基层学校的实践层面,我们首先要求各送培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制度;其次是将基地学校和送培学校的校长确立为校本研修的第一任人;最后是建立校本研修激励约束机制,在“送教下乡”培训实施方案中,对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使研修制度建设成为了培训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让“送教下乡”的领导意识与“校本研修”思维对接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对“送教下乡”培训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汨罗市教育局分管队伍建设的副局长牵头,教师股组织召开了有全市各乡镇联校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以及“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校长参加的专题会议,明确了“送教下乡”培训与“校本研修”对接的工作思路、工作责任,并要求基地学校拿出切实可行的承办实施方案,基地学校与送培学校均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研修”对接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基地学校的场地准备、接待服务、后勤保障工作、各送培学校的“校本研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三、让“送教下乡”的基地学校与“校本研修”平台对接

校本研修的基本场所是教师所在学校,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交流平台。校本研修的宗旨与根本目的是“基于学校”,校本研修的起点与根基是“为了学校”,校本研修的活动状态与主体是“在学校中”。在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五大项目的九个班级中,都不同形式地组织基地学校的教师,积极参加“示范教学”和“研课磨课”的学习活动。他们以学校为校本研修的基地,从学校出发,在学校中,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坚持以校为本,在“示范教学”阶段,各个基地学校的教师都参加了听评课活动,在“研课磨课”阶段,许多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研磨活动,并当即收集整理文字材料形成了完整的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汨罗市长乐镇中心小学、汨罗市罗城学校、汨罗市汨罗镇中心小学等送培学校都发动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打磨活动,做到了以学定培,以研促训,以评促改,使校本研修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学员李瑛告诉我们,本学期汨罗市白塘乡中心小学积极构建了校本教研制度,采用单周大教研,双周小教研的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在大教研中主要针对学校大层面的教学问题探索,小教研则以年级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组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听课磨课、教学问题探索等,加强了教研组团队建设、课堂诊断、课后反思等多方面的研究,这样集中加分散的形式,贴合了教师们的教学实际,通过“送教下乡”培训搭建的平台,学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四、让“送教下乡”的专家团队与“校本研修”角色对接

校本研修的三条基本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汨罗市2016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培训者团队成员的聘任上,以域外培训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本地培训专家团队为支撑,初中数学、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初中班主任、幼儿园教师五个培训项目所聘请的本土培训者,都来自基层教学一线,都是近几年本市的名师,有些甚至是连续几届名师,可以说是骨干中的骨干、名师中的名师,他们不仅仅课上得好,培训、微讲座样样都行,对教材、对学情、对校情、对校本研修、对学员需求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榜样就在身边,可学、可亲、可敬,在“送教下乡”培训中他们是学科专家,在学校中,他们又是通过“校本研修”成长起来的教学骨干,由他们来组建专家团队,实际上也是一个教研组长,既是引领的专家,又是互助的同伴,所以,他们的送教才最有针对性、实效性,最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五、让“送教下乡”的阶段活动与“校本研修”模式对接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坚持按需施训、立足乡村的原则,强调前瞻性与实效性相结合,阶段性与持续性相结合,专业引领,能力转换,实践指导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等实践性特征。针对乡村教师教学与教研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按照问题诊断―通识研修―示范教学―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体提升,共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培训。例如:为落实“研课磨课”环节,积极贯彻汨罗市“送教下乡”培训的 “三以原则”:课堂研磨,以学定教;培训实施,以研促训;人人展示,以评促改。培训者按片区分小组进行校本指导,要求“个个参与、人人展示”,使每一个学员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校本研修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四个环节,与“送教下乡”培训的模式殊途同归,极其吻合,按照理论指导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实践,再提高的研修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求短期行为,但求持续发展,着力帮助农村教师营造终身学习、校本发展的良好环境,引领农村教师结成专业发展的跨校联盟和常态的教学教研共同体。

六、让“送教下乡”的培训课程与“校本研修”资源对接

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和实施好一系列着眼于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活动,以实践课程为主体,省级专家引领和一线骨干教师示范,全体学员参与,开展研课磨课、学术沙龙、岗位实践、校本论坛为主要方式的培训,并把师德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才艺展示、信息技术等课程都编排在培训过程中。

教师培训的教W资源是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在培训活动中的动态表现,通过培训者的有效选择和使用,使得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从“静态”变为“动态”。首先,教学资源由培训者与学员共同建构,在研修过程中重视课堂互动和师生对话,帮助学员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许多学员在培训期间感受到了“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的联结体验,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从“仿真”状态有效迁移到“真实”状态,体现出培训的有效性。其次,教学资源体现学员之间共建共享。“送教下乡”培训项目班级为学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学员的课例、课件、心得体会都可以在班级QQ群和学习小组共享,这些认识和经验的分享,闪烁着教育教学领域的思想火花,其智慧在班级交流和应用中得到升华。最后,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教师培训的重要阶段,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中,我们选取加工了许多有代表性的资源。

七、让“送教下乡”的学员发展与“校本研修”成果对接

从知识的复杂性来看,教师培训要建立在对学员认知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为学员提供获得知识的多种不同途径和机会,汨罗市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拓宽了学员的研修视野,要求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五个一”:一节汇报课;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一份研课磨课记录;一次微创新教研论文;一堂微课视频。在“送教下乡”培训的五大项目九个班级的600名学员中,通过说课、微课展示、小组赛课等多种形式,累计完成研磨课560节次,评选优质课75节、精品课40节,组织专家讲座21次,生成“微案例、微故事、微视频”等资料436份,形成了培训理论、案例、游戏、故事、文本、PPT课件等学习成果,使学员的专业成长和事业发展,与学校的的校本研修成果对接起来,汨罗市将这些资源打包或者刻制光盘,免费下发到各个中小学、幼儿园,为它们提供了校本研修的第一手资料,最终实现了帮助乡村教师,帮助乡村孩子的目的。

在2016年省、地、市级教学竞赛中,汨罗市第二中学熊立红老师参加湖南省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以第1名获化学课一等奖。汨罗教师参加岳阳市“金鹗杯”教学竞赛,有6个学科获一等奖,居岳阳市前列。汨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选手80%是参加了“送教下乡”培训的学员,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示范教学与研课磨课是卓有成效的。

2016年12月3日,我们组织600名参训教师,齐聚在汨罗市电影院,参加了“总结提升”的培训,湖南省教育厅国培办黄佑生主任亲临现场指导工作,由五个项目的部分参培学员作为代表,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分班级、分科目,采取文艺节目、朗颂、师生同台讲故事、PPT课件展示、视频汇报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各班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培训项目班级,通过对“乡村特色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家校沟通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使参培老师在“班会课如何上?班级活动如何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总结提升的环节中,汨罗市红花乡露水坡中学的李美英老师和班上的学生同台讲述教育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涵,整个活动受到了省国培办黄佑生主任、汨罗市教育局领导、学科首席专家和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

八、让“送教下乡”的财力保障与“校本研修”经费对接

汨罗市本级财政,严格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8%列支培训经费。同时,本地教师培训经费与“国培计划”专项经费,均归口管理、统筹安排、专款专用。在经费监管上,汨罗市教育局牵头建立了专项经费跟踪审核制度,做到了年初有预算规划,年中有督查指标,年终有考核奖惩,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2016年我们争取财政专项资金400余万元,在汨罗市教师发展中心兴建了一栋培训楼,竣工后投入使用。投资4300万元建设好了全市中小学的“三通两平台”(班班通)工程,大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使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驶入了互联网时代。

第6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有效策略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拓展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为应对时展和教育改革给予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严峻挑战,使其能顺时代而变化,应改革而发展,在教师培训中渗透“翻转课堂”理念,引入新型培训模式,即“翻转课堂”模式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模式能极大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是目前教师培训领域广为熟知、值得推崇的科学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内涵及其应用优势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即学科教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提供给学生微视频等学习资料为主要手段,鼓励学生认真完成课前资料学习,并在课堂过程中组织学生对系列问题进行探疑、析疑、解疑,做到探究、合作、交流,最终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将其应用于中小学、职业教育乃至高校培养培训等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我校从2010年开始承担湖南省“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在实施教师培训过程中,我校各培训学科项目团队充分把握“翻转课堂”教育理念精髓,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将其高效、科学应用于我校承担的各学科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创新了我校教师培训模式,而且提升了培训实效,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翻转课堂”应用优势

1.翻转课堂能高效提升中小学培训质量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具有很大优势,它迎合现代教育理念以及中小学教师学习方式。翻转课堂理念始终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它能让参训教师在自由、愉悦的培训氛围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最终提升培训质量。再者,成年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该培训模式正是实用、实效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便于受训教师切磋交流,学以致用。

2.帮助教师构建扎实、丰富且广泛的知识体系

翻转课堂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优质的学习平台,更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推动教师个性化、开放性知识体系的构建。毋庸置疑,翻转课堂模式能真正促使教师将理论知识、工作经以及教学实践完美融合,实现三者的结合和统一,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教学潜能,实现专业教学水平的迅猛提升。

3.可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基本问。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存在培训内容泛化、培训模式单一、监控评价不力等问题,但引入翻转课堂培训模式后,这些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在培训之前,培训者将更多有价值的资料以微视频或者其他形式呈现出来,促使培训内容的科学与完善化;培训中,即在翻转课堂中心环节,培训者融合了多种培训手段,如问题教育法、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知识融合策略,促使培训模式的多元化;翻转课堂模式本身具有评价与监控环节,它极大提升了培训的灵活度与有效性。

三、“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

1.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训前设计环节

在培训之前,教师培训工作人员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即基于中小学培训需求制作精妙实用的微视频。翻转课堂模式的主要实施是借助微视频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因此,微视频制作质量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培训的成败。我校各学科培训团队主要是做好两点。第一点: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培训需求。在实施教师培训之前,培训团队人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途径了解学员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安排好培训时间,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并采用有效的培训策略,做到心中有数。第二点:微视频制作应关注教师发展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制作内容不仅包含了学科相关的培训内容,也囊括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且有所侧重。在制作技巧方面,微视频应服务于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既不能太过花哨,喧宾夺主,又不能太过古板,缺失趣味性。

2.优化培训模式,做好训中课堂培训环节

在做好训前设计环节后,接下来便要关注课堂培训环节。首先,在培训课堂开始前,培训者应给予学员3到5分钟时间用于对微视频的自主学习。在该段时间内,学员可利用微视频内容及学习安排进行自主学习,培训者在学员完成自主学习后,应鼓励其将心中的困惑点与疑问点统统记录下来,如自主思考后仍不能解决便可通过同伴互助、互动交流等形式来解决。其次,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和“专家答疑交流”模式促使教师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学员提出问题后,培训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典型问题,运用小组协作或者专家答疑模式进行解决。小组协作模式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并进行自由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学习体验、分享成功经验,这极大提升了集中培训的质量。在小组合作之后,每一个小组可选派代表进行思想汇报、研究汇报,强化与专家的交流合作,便于专家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答疑、解疑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再者,学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将合作心得、合作汇报等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班级QQ群或网络研修平台,实现与专家的网络互动。

3.改善评价质量,做好训后评价环节

课堂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训者应做好训后评价环节。

培训者可通过两种途径做好评价监控工作。(1)利用课堂时间,灵活科学评价。每一个培训专题活动都保证预留30分钟左右的时间,培训者趁热打铁,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及时点拨与评价。培训者在对培训过程中大部分参训者出现问题进行阐述后,可针对个别学员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信心,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2)搭建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实施个性化网络评价。培训结束后,培训者可将全体学员参与培训的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并以文本的形式上传到班级QQ群或者网络研修平台,让每一个受训教师都能意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培训计划。当然,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员,培训者可将学习资料重新置于网络研修平台,并将评价与改善策略附上,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帮助学员克服培训难关,提升培训实效。

4.注意一些问题,推动翻转课堂的高效化

“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虽然十分有效,但也不可随意而为,不恰当的运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培训效果捉襟见肘。在运用翻转课堂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同时,培训者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进行教师培训时,有些培训内容适应渗透翻转课堂理念,但有些则不可,故在实施翻转课堂时应精选内容,重难点突出,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在培训过程中,如在小组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巧于指导,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内在潜能。第二,要精心设计微视频。微视频设计内容应重难点突出,迎合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和学习规律制定,要使一线培训教师参与制作,视频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第三,要注重总结与评价环节。

综上可知,将翻转课堂渗透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具有很大的优势,它不仅迎合时展和教师培训理念,还能帮助教师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同时妥善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问题。作为承担“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高校,我们是培训组织和引导者,各学科培训专家团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培训前设计、培训中实践、培训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严格把控培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此不断提高我校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实效。

参考文献:

[1]汪文华.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师培训[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Z1):39-42.

[2]吴鹏泽.基于视频公开课的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118-123.

第7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因频率;计算;数学方法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思考与讨论”,依据教材给出的条件设计的顺序和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亲代的基因型频率,计算出子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概括出依据孟德尔遗传法则,一个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在上下代是稳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种群是稳定不变的。在讨论过程中要得出此结论,计算出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是计算子一代基因频率的关键。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总结出以下两种方法。

1.假设该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依据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可得到:

亲本基因型频率 AA(30%) Aa(60%) aa(10%)

亲本所产生配子比率 A(30%) A(30%)、a(30%) a(10%)

在上述条件下该种群中A配子的比率为60%,a配子的比率为40%,在雌雄群体中也是这个比率,产生子一代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故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应为:

子一代中基因型及频率AA=36%,Aa=24%+24%=48%,aa=16%,由此可以计算出子一代中的基因频率A=36%+48%×■=60%,a=48%×■+16%=40%。

2.在该种群中亲本基因型(频率)AA(30%),Aa(60%),aa(10%),如果没有基因的突变,若自由,则存在以下九种方式:

(1)AA(30%)■AA(9%);

(2)aa(10%)■aa(1%);

(3)Aa(60%)■AA(9%),Aa(18%),aa(9%);

(4)AA(,30%)×aa(,10%)Aa(3%);

(5)AA(,30%)×aa(,10%)Aa(3%);

(6)AA(,30%)×Aa(,60%)AA(9%),Aa(9%);

(7)AA(,30%)×Aa(,60%)AA(9%),Aa(9%);

(8)aa(,10%)×Aa(,60%)Aa(3%),aa(3%);

(9)aa(,10%)×Aa(,60%)Aa(3%),aa(3%);

子一代基因型及频率为:

AA=9%+9%+9%+9%=36%;

Aa=18%+3%+3%+9%+9%+3%+3%=48%;

aa=1%+9%+3%+3%=16%;

基因频率的计算同一。

在实际教学中,本应按教材设计学生在充分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及受精作用特点的前提下,用第一种方法就可作出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在理解时把重点放在“自由”上,用了比较繁琐的第二种方法,但比较直观,教师也应予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郝建邦.“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一点改进.生物学教学,2010(06).

作者简介:

第8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从缩小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信息化时代中学政治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可喜的发展形势。这些中学政治教学网站针对特定的人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教科研主题、学习素材类事物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组织、,或者提供互动学习平台,对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资源建设 推进资源呈现方式变革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其中尤其强调信息化资源建设,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起到了信息传递、沟通、共享的作用,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学政治教学资源建设紧紧抓住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存取的方便性、交互的实时性等特点,已经有更多的包含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类型的具有分类科学、管理方便、实用性强、共建共享等特征的网络资源库建设起来,这些网络资源库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试题、中高考复习、素材资源、课程改革等可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的资源,为当前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但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1)建设主体实现多元化,但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课程资源实现多样化,但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资源数量虽然众多,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3)建设平台实现动态化,但资源建设标准不一,与《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建设规范还有一定距离。这些问题也在制约着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例如,思想者园地网站(http://)作为目前最大的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成立于2003年9月,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1 300 000余条,注册用户超过100 000人,资源点击更是超过36 000 000人次,网站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高考园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文本素材、视频资源、图片图表等十多个栏目,极大地方便了资源的直接使用和二次开发。该网站采用技术比较成熟的动易公司的BizIdea商业版程序,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注册用户的注册和管理、搜索的简易快捷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再如,思想品德课教学网(http://)依托于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会的雄厚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拥有功能强大、内容齐全、实力雄厚的网络资源,以人教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鲁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版本教材资源为主,全站设计了试卷、教案、课件、中考、视频、备课室、论坛、博客等多个精品栏目。网站以资料全面完整、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独特、视野开阔等优势,深受广大政治教师喜爱,网站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拥有超过120 000 的注册用户和超过2 000 000 人次的浏览量。此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政治自助餐(http://)、思想品德教学网(http://)、精品政治教学网(http://)、小憨教学资源网(http://)等网站都是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建设中的佼佼者,为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平台。

二、加强网络研修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它不仅颠覆了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更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绝佳的支撑平台。

1.推动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

集体备课的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往往受到时间、资金、区域等因素的制约,而基于网络技术的集体备课形式则克服了这些弊端,从而给更为高效、快捷地开展校内、校际甚至地区间的集体备课提供了技术平台。

2.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变革

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各地区、各学校建立了众多的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中,教师可以相互展示和分享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等,还可以进行在线同步或异步的课堂诊断,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协作,充分放大了名师效应,为教师群体性专业成长提供了支撑平台。

3.推动课改培训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在课改理念和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改培训方式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研究等机械式、填鸭式的方式,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建设的网络研修平台除了具备传统课改培训的形式外,还增加了诸如视频授课、在线提问、课例研讨、作业提交等新形式,在这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研修的培训模式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课改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新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实效性。

例如,姚敬华、沈雪春名师工作室(http://.cn)依托吴江市高中政治学科发展中心和苏州市高中政治学科研究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考试园地、教学科研、学科交流等网站栏目形成了对苏州地区的学科辐射,提高了工作室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此外,钱五海(http://)、张文军(http:///zwj/)、吴友华(http://)、施淑华(http:///ssh/)等名师开办的工作室网站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课程资源、发展动态、发展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名师的再发展,而且为青年教师的阶梯式成长提供了网络平台。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cn)、新思考网(http://)等专业网站搭建的“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政治教师群体的课改通识和学科素养。这些网络研修网站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从教师层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网络教研 构建教育科研发展平台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科研能力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网络教研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真正实现了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1)依托各类出版机构建立的以教材出版信息、动态新闻、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网站。(2)依托各地教育局、教研中心等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区域性教研网站,内容涵盖了本地课程资源、课改动态、赛课赛教、教研成果等内容。(3)依托地区、学校、个人研究课题建立的以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结题信息等为主的课题研究类网站。(4)依托学校政治组设立的以展示学科新闻、学科动态、教学科研、课程资源等为主的学科组网站。

例如,南京教学研究室的中学政治频道(http:///zxzz)强化教研优势,设置了教研动态、教学研究、考试评价、项目课程、教学资源、时政述评、队伍建设等精品栏目,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在中学政治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动态信息和最新教学资源,对南京乃至全省政治教研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无锡政治教研网(http://)、武汉政治教研网(http://)、富阳市中学政治教研网(http://)等教研网站以其鲜明的教研特色,对促进地区、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市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积极打造嘉兴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http://60.190.139.43),以学科基地建设推动学科组建设,设置了考试园地、课件教案、基地建设、时事政治、图片视频、二次文献、沈老师在线等精品栏目,既展示了学科组发展成就,也充分展现了学科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中学政治学科组网站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桐乡高级中学(http:///tgzzz/)、广东实验中学(http:///)、上海市东方中学(http:///zz/)等打造出了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学科组网站。当然,在所有的教育科研部门和学科组建设过程中都围绕着教材而展开,教材出版单位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平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高中思想政治(http://.cn/sxzz/)和初中思想品德(http://.cn/sxp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http://.cn)初中思品栏目等为建立基于中学政治教材的资源网站和教研网站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个人研修 搭建教师幸福成长平台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创新应用教材。通过网络不断获取教学所需的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资源,通过资源呈现方式的变革,不断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信息化情境中学会归纳知识、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并且及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性。(2)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一定的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情境支持。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信息素养不断展示和提高的过程。(3)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通过课前的教学预设反思、课中的知识生成反思、课后的目标达成反思等过程,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在不断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中学政治教师围绕着资源呈现、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等主题而设立的专业网站则成为了教师展示自我、反思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

例如,重庆市字水中学刘旺老师创办的“刘老师政治学园”(http://)既重视课程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又关注方法技巧、教学点滴和心路历程,既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又重视班级管理活动,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个体专业成长历程树立了典范。再如,由笔者创办的“思想者工作室”(http://)重视政治教学和日常生活积累,对基础教育、网站建设、教育科研、教材处理、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系统性地展开了教育感言系列、时事思考系列、童真童趣系列、哲言哲语系列的专业写作,目前已经撰写系列文章800多篇,计100多万字。这些个人专业网站的发展,以其巨大的号召力,正逐渐成为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维互动平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和提高自我,将会有更多的爱思考、会思考、勤思考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出来。

第9篇:国培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方式方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教育包含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彼此作用,共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包括新教师入职培训、在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及终身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良好的职前教育能够为教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优质的职后培训可以为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对于构建21世纪教师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观念滞后,培训缺乏自觉性

随着终身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开展,广大教师已认识到教师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终身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补充、更新知识的过程。他们能够自觉地学习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职后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还未认识到在职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职后培训观念滞后,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研讨等活动得不到广泛认同,缺乏自觉参与意识,即便是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校本研修等也是被动而为,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差。

(二)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的职后培训,都是以行政安排的形式统一指挥、统一确定内容,培训院校被动地照章办事,教师被动地学习。把不同年龄、不同职级、不同需要的教师,统一安排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内容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这种单一的职后培训内容,不能解决不同阶段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困惑,一线教师想要的培训,培训机构给不了,而一线教师不想要的培训却被统一要求参加。培训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缺乏针对性。

(三)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示范性

教师培训的目的,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使其工作更富有成效,培训应当成为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训练和示范的过程。但当前的培训者主要是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各市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员,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讲课内容过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作用;不少培训者的专题演讲往往侧重于从研究角度对课改理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解读,没有结合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实例和教师所依赖的学科背景来解读理念和传播理论[1],只是将教师当做学生对待,使得培训过程缺乏操作性和示范性。

(四)培训名目繁多,缺乏整合性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还应该关注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信息、教学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等。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教师培训,如当今的信息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创造教育培训等。教师们好不容易盼来的假期,被诸多培训占用了,而耗费了一个假期的培训实际上许多内容却是交叉和重复的,缺乏整合性。

(五)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缺乏研究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型的教师已成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教师如何研究性地教,如何引导学生研究性地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在当前的教师培训中,缺乏对教师培训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缺乏教研实践,只管培训,而不注重研究拿什么去培训、怎样培训、培训结果如何等,没有深入研究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技术、考试评价手段、教学管理、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等问题[2]。

(六)培训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引领

高效能的职后培训离不开“专业引领”,培训者在职后培训中承担的正是专业引领者的角色。据笔者调查:目前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专家的专业引领,而目前多数培训机构教师,数量不足、业务不精,缺乏对中小学实际状况的了解。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不能用专业人员的视角去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实效性,无法有效实现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引领[3]。这正是目前职后培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在扫除体制障碍之后,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升在职培训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优质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二、探索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新体系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重职前轻职后的观念,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中小学教师以及从事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部门和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对于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一生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职前职后教育相融通的一体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教师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制订可行的方案,提供有效的模式,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协调好教师教育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加强职后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中小学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认识职后培训是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增强危机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提升教育水平的动机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在培训方案的制定上,要创设良好的培训氛围,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学校和社会对参训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程度、培训前学员对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培训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成效。因此,培训方案的制定必须把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作为核心,通过培训达到使教师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愿和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心理定式,变“被动”为“自觉”,变“送培”为“求培”,使教师获得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同时,为了激发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效,社会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培训政策、思想导向及实践方略,从教师专业成长、职称晋升、待遇提高、经费支持、相关政策制定等方面创造支持、鼓励培训的氛围,激发教师的参训愿望和积极性。

(三)在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关注教师内在需求,满足个性化专业发展,为不同培训对象提供不同培训内容

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是实施高效培训的关键要素。必须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培训前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观察、文献资料等方法进行需求调研,确定培训课程和内容。兰州教育学院在2010至2011年分别组织了市级骨干教师和全员教师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名师成功经验和教学艺术”、“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建构高效课堂策略”等,是各类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

培训机构要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想方设法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围绕“以学科为基础,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指导思想设置培训内容,突出教师普遍关注的教育教学热点,尽可能将学科教学中的典型问题与课程标准中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生成培训问题。内容的设计充分体现当前教学实施的特点,做到具有正确的培训导向性和培训问题的针对性。把培训课堂当作增强课堂教学技能、改进教学工作的演练场,真正体现培训的主体性。紧紧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题研发系列课程。

课程架构应体现“宽基础、小模块、多选择”的特点,“宽基础”指课程建设要以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为依据,建立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囊括提升教师专业理论、丰富专业知识、扩充知识素养、全面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等内容的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小模块”指培训课程要打破学科界限,把“学科课程”转型为“模块课程”,实现“小问题深研究”,注重把教育教学领域的所有现象,把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把观察了解学生的所有策略,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所有条件等归并为无数小问题、小模块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若干培训专题。“多选择”指在课程管理上,充分尊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把“培训课程”转型为“研修课程”。构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研修课程三类体系,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举,培训课程与研修课程并进,面授课程与网络课程并重的课程架构。为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农村教师培训等不同培训对象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4]。

(四)在培训的方式方法上,注重优势整合和亲身体验

好的培训方式方法不仅影响参训教师本身的培训效果,同时也为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供了直接的示范。由于各种培训方式都有其优势所在,关键是在培训中如何将各种培训方式有效地整合,重视参训教师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重视参训教师之间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体验培训和参与培训。使参训教师在参与的氛围中,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通过与其它参训教师的合作,体验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角度,体验自己发现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规律的过程,使参训教师从被动的“受训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并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五)在培训效果上,应整合各种培训项目,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工作进行仔细思索、整理,而假期给予了教师休整、反思教学经验以求提高的最好机会,如果将这些时间全部用来应付各类名目繁多的培训显然是不合适的。要将各种培训项目精心选择、优化组合,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菜单,供参训教师选择,提高培训的效率。

(六)在培训模式上,多样化,多元化,满足不同培训需求

教师职后培训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具有全员性、在职性、成人性及需求的多样性的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应是多样化的,只有培训模式的多元化,才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特点教师职后学习的需求。目前,全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已总结出了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特点、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职后培训模式。如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基本素养和能力的通识培训;组织教师到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进修和学习的院校培训;以中小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学校和教师实际,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远程网络培训模式;还有研究性培训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交互式培训模式、“国培计划”模式、研训结合模式及学、研、实践一体化模式等,这些模式为教师职后培训提供了多种选择。在今后的培训中仍需要依据参训教师的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将各种模式结合,实现培训模式多元化,提高培训质量。如兰州教育学院在2010至2011年骨干教师培训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依靠优质教育资源和成熟的网络教育学习手段,将远程培训课程学习和特定区域内集中研讨相结合,以网络在线和线下集中面授学习为主,采取网络集中研修与线下集中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和同行交流相结合;远程学习讨论与线下在岗研修相结合;本地研修与考察观摩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参训教师的好评。

(七)建立高素质的培训师资队伍,实现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引领

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要求承担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真正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但事实上很多教师是难以达到以上要求的,因此,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今后培训的重点。培训机构教师要加强教师职后培训的研究,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规律,以教育科研指导职后培训工作,同时通过攻读学位、进修访学、专题学习、参加学术会议、下中小学实际锻炼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教育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专家、学者及中小学名师的联系,聘请他们为兼职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职后培训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国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对进一步提高区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6).

[ 2 ]权玉萍.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及对策[ J] .教学与管理,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