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向型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金融危机的冲击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作为2009年的工作重点。
(二)“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
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的转换机制不畅通,其原因大致如下:首先,中国储蓄——投资转换率低;其次,中国的投资率过高;再次,中国的投资效率低下。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以内需促增长
根据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具体到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以内需促进增长很有必要:首先,金融危机下出口的受阻;其次,“高储蓄—高资本—高投资—高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1.“消费-增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笔者以凯恩斯消费函数进行说明,首先,看该函数的三个假设:第一,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假设,即人们每多获得的一元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其值在0到1之间,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肯定比收入的增加少。第二,消费对于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第三,决定储蓄的决定力量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利率在影响储蓄方面的作用不大。
其次,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凯恩斯消费函数常写成:C=a+bY。其中,C是消费,Y是可支配收入,a为自生消费,是一个大于0的常数,代表即使当时没有收入也会进行的消费,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数值在0到1之间。)
2.以内需促增长的现实必要
在人民银行近一次居民储蓄调查结果中,列前几位的储蓄动机分别是:教育费(19.8%)、养老(13.6%)、买(建)房或装修(12.9%)、防病、失业或意外(l1.1%)、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10%),而为了“取得利息”的比例却不到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前面临金融危机的严峻现实和经济增长必须转型的困境下,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抓住机遇,走出当前的困境,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接着对我国外向型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应对金融风暴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变趋势及特点分析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动态演进的,不同阶段的国际分工格局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国际分工的格局划分两个阶段。
(一)垂直型分工阶段
此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基于不同技术水平下的垂直型分工,即不同产业之间的分工。该阶段大体上又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际分工处于传统的工业国和农业国这样一个分工格局。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工业国家主要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农矿产品,形成了工业制成品生产与初级品生产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不仅使发达国家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而且还将发展中国家纳入跨国公司内部的生产过程。发达国家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成本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和一部分附加值较低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新格局。
(二)产业链分工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分工逐步深化、细化,传统的垂直型分工的格局被打破,代之以产业链分工为主,即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上游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工艺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培训、原材料采购等分环节;生产环节,包括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与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下游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致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等上、下游环节,而将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可见,此阶段的分工不再是单纯的产业间分工了,而是产业内分工,是同一产业内部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在这一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或者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发展中国家也不再是单纯的劳动或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了,而变成了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中也包含着劳动密集产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也包含着技术密集型产品,只不过两种类型的国家在产品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发达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并不承担产品的生产或者加工环节,而是致力于该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上、下游环节,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发展中国家也基本上不承担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环节,而是负责该产品的加工或制造环节。因此,此种分工模式下的产品实际上不一定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大程度上是多个国家共同完成的,产品多是“万国牌”。因为,这不是单纯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垂直型分工模式了,而是基于产业链条上的产业内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模式。
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分配分析
作为开放型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得更大的收益。那么,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下的收益是如何进行分配的呢?1992年,宏电脑的董事长施振荣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描述了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附加价值的形态。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和品牌等,代表高附加值;中间最低点是加工、制造,意味着低附加值。很显然,在价值链两端(研发、设计、采购、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断(加工、组装、制造)的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总是尽力向价值链的两端延伸的意图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将之总结为“6+1”理论:发达国家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因为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发展中国家就沦落在了价值链的最低端。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是东莞的产品,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在美国沃尔玛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接近10美元。除制造成本1美元外,那剩下的9美元价值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定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创造出的,价格高,同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剥削劳工。由此来看,中国制造业被定位在了“1”,即价值链的最低端,而发达国家掌握了“6”,在这样的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再怎么创新、升级都难逃“1”的命运,即始终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始终处在为别人打工的角色,始终在为别人“卖苦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太低,加之以发展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越发展,为别人创造的价值越多,但我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环境严重污染,得到的价值却很少。因此,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认清当前国际分工新形势,以新型国际分工模式为基础,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展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占据它的核心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构筑自己的核心能力,并使这个能力扩散到整个产业链,以实现核心能力的链式效应。唯有如此,外向型经济转型才能取得成功。
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转型策略
(一)转变经济政策
为了鼓励出口行业的发展,多年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政策采用以压低要素价格的办法来赢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土地、矿藏、淡水、能源、劳动、外汇等价格长期偏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扭曲严重。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以数量扩张而取胜,而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自主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必须转变以扭曲要素价格,谋求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建立起以鼓励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为此,一是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矫正要素价格长期扭曲的局面,实现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引导资源流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二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便加快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形成自治和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以便树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建立以科学发现首创权为核心的奖励体系。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间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本国的企业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
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必须有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展。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要求改变长期以来的“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趋向。其次,要放宽对服务业的管制,改善服务业的经营环境。除某些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取消所有对社会投资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以强化服务市场的竞争。再次,要加强政府在促进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最后,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服务业及其市场运作有关的法规,包括服务业的行业标准、服务范围、竞争秩序、价格收费、奖惩规则和纠纷仲裁等;同时,要加强执法,对违反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行为要依法管理,保护服务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
(三)实施产业整合战略
大脑型企业是指处于产业链高端,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策划以及购销渠道等环节的功能性企业,它可以弥补我国企业专注于OEM产业链环节而缺乏头脑功能的现状。一般情况下,大脑型企业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通过精致管理,建立产品生产和流程的标准系统和测试系统。通过精致管理建立这类标准,能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二是价值创新。在技术创新基础上,通过产品功能创新、造型创新、流程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以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在小改小革的基础上建立起经济大厦”。三是产品创新。新产品可以开拓一个全新产业和消费领域,如美国“宝洁”公司帮助人们改变清洗习惯,推出“SWIFFER”抹布,即可清除污垢,又不需用湿拖把。这个创新为其创造了10亿美元的品牌销售额。四是设计革命。在对消费者文化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美国创造力经济的核心环节就是在设计这个产业研发和运作层面集中大量人才,从而在不断更新消费者文化和消费产品方面走在同行前列,因此创造了在同行中的优势竞争力。五是专利经营。三星通过“质量战胜战略”、“创新研发战略”、“品牌创意战略”和“专利经营战略”而一举成为世界品牌企业。
(四)实施通道建设
通过做强销售环节和通道,构筑需求导向型的产业链。在产业链实物形态运作过程中,接单环节获利润20%,品牌获利润30%,网络获利润40%,亦即大量利润(除研发、创新、设计外)被销售环节所汲取,所以,做强销售、做活通道是OEM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利润丰厚的根本点在消费者手中,所以,通过建立通道,直接控制产业链终端,强化服务功能,是产业链构筑的关键环节。
总之,国际分工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分工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新型国际分工模式的高度审视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以产业链的整合为轴心,重新构筑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即寻求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提高我们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实现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成功转型。
关键词:商务局;对外经济政策;优化
一、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的基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合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后,国民经济迅速的发展,甚至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原有成员国,在国际经济发展局势不稳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商务局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应区位基础、产业基础、机构基础和发展四个方面着手:首先,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区位基础,交通运输是任何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交通运输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基础。;其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产业基础,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负面影响之一是冲击本土产业,所以提高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机构基础,机构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而外向型经济涉及的部门较多,运作起来环节较多,如若不能畅通的衔接必然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的效率;最后,重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发展基础,虽然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商务局外向型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分析
由于外向型经济的运转及涉及生产监督、工程制造、行政执法、物流运输、外向型经济金融支付、相关工作保障等多家单位,需要各家单位积极的配合才能有效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文分别从保税区的设立、出口企业保险的资助、跨境电子商务的制定、出口品牌的打造和扶助政策的制定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商务局提出设立保税区政策。设立保税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很重大的积极作用,在扩大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使我国更加的全面的融入到世界贸易的发展体系中去。同时国内提出了“一路一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有部分是针对保税区定制的,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本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商务局出口企业保险资助的政策。为了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安全的发展应对部分大的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险资助。经济全球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出口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风险,如若有恰当的保险政策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企业交易的安全度。因此商务局应积极地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出口保险政策。
第三,商务局制定跨境电子电子商务政策。《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规定了电子商务的四种服务模式,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先行政策,具有很强的倾斜型。而创新型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理念较先一代的具有存量更多、流量更大等完善的优势,在优化电子商务环境的同时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第四,商务局应提醒企业注重出口品牌的创立。品牌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指标,高端的品牌不但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输出量还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五,商务局应制定相关的应诉政策。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际竞争激烈,国际市场时局动荡,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企业的诉求也越来越多,相匹配的应诉政策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出口的情形。
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的刍议
本文针对上述的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可以优化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刍议:
第一,重新整理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思路。改革开放将我国外向型经济引入平稳发展的状态,但是经济全球化严峻的国际形势又给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只有制定出适合发展形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才能保证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定而长远的发展;
第二,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着手的重点。统筹运行国家各部门协调合作才能保障我我国外向型经济顺利发展,其重点应从产业机构升级、加工贸易转型两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升级外向型经济产业机构优化。“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优于市场上其他的竞争对手,才能在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占据优势地位。其次,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影响是弊大于利,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受到发展中国家”殖民“必须加快我国工业贸易的转型;
第三,商务局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具体部署。具体部署分为以下几步:一、加快重庆外向型经济政策制定部门管理创新;二、加快推进重庆特色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三、加快进出口产业基地和特色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四、推进重庆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五、打造重庆外向型经济公共综合服务大平台。
结束语:
商务局对外向型经济政策的优化程度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除了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固化了国际分工,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的发展特点,对现有的外向型经济政策提出了优化的要求。本文将多年从事行业的经验与现有的局势相结合提出了几项关于外向型经济政策优化的刍议,希望可以给业内人士带来研究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任祥,邵万清等.保税港区建设与发展探索[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陈立泰,杨小玲.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考[D].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5.
[3]吴文丽,曾雁.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D].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10.
[4]曾庆均.重庆商学院学报[J].2000.1.
[5]卿成.加工贸易对重庆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论文,2014.4
[6]赵青松.中铁国际铁路班列运行特点、问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5.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参考文献
关键词:陕西经济;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经济外向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069—04
“十一五”以来的6年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项综合指标的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年间,GDP从2006年的4743.6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391.3亿元,增长16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268元增长到18245元,增长129.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260元增长到5028元,增长122.48%。同期,全国的GDP从2006年的21631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59元增长到21810元,增长85.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587元增长到6977元,增长94.51%。①充分肯定陕西“十一五”以来取得的成绩,认真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保持陕西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推动陕西经济持续增长,意义重大。
一、问题的引出:“十一五”以来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动力分析
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GDP=C+I+G+(X—M) 表明,推动GDP增长的动力来自私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因而消费(包含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投资和出口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运用这一公式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GDP增长的动力结构。
表1、表2分别是全国和陕西2006—2011年的GDP、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的相关数据。
对比表1、表2数据发现:自2006年起的6年间,在“三驾马车”中,投资对全国和陕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很大,投资对陕西GDP的贡献度要更大一些;消费对全国和陕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都有限;出口对全国GDP的贡献度大,而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很小。应当看到,近6年驱动陕西经济跨越发展的投资中,重点项目的政府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的发展中,陕西是否能够继续维持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是个问题。即便能够维持,由于公认的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存在的挤出效应,继续维持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将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投资收益递减。因而,依赖超高速的投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短期效果显著,长期来看,则无法持续。
再来关注推动经济增长的消费动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当前,在全国尤其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方政府财力雄厚的东南沿海地区仍未实现主要依靠消费支撑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中,投资和出口的意义与作用仍然远远地超过消费。目前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在全国仍居于中等偏下水平。2011年底,全国城乡人口比为51.3:48.7,陕西城乡人口比为47.3:52.7,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07%,加之陕西的人口规模也低于全国31个省市的平均水平,因而,在一定时期之内让消费成为推动陕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不切实际。如此推论,未来若干年中,陕西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要实现跨越,就必须发挥净出口增长引擎的作用,增强“出口马车”的驱动力。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尽快弥补经济外向度低的“短板”。
二、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相对应,是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常常会导致贸易摩擦频发和贸易关系的紧张,因而广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
(一)发展现状
在广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之下,衡量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可以选取三个“外”角度,即外贸、外资和外经(对外经济合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计算衡量经济外向度的三个指标: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和经济外向度。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外贸依存度= 外贸额/ GDP(美元)
外资依存度= 外资额/ GDP(美元)
经济外向度= (外贸额+外资额+外经额)/ GDP(美元)
下面我们来研究全国和陕西三个“外”指标的比较。本文计算外向型经济各指标时,均使用年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美元GDP。
表3与表4中数据对比表明:从整体上看,在衡量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的诸项指标中,陕西的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在60%—77%间波动;而陕西外贸依存度、经济外向度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外贸依存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7%,经济外向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9%。由此可以得出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整体严重滞后的结论。下面详细分析一下陕西的三个“外”指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烟花爆竹;陶瓷;外向型经济
一、前言
醴陵是湖南株洲的一个县级市,连续6年进入湖南省省经济强县行列,2011年进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十一五”期间醴陵经济增速达15.2%,遥遥领先于株洲其他县市。2010年GDP达265.75亿元,占株洲全地区GDP的20.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度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名单中,醴陵有135家,占湖南、株洲大中型企业数的占比分别为8.9%和54%。因盛产烟花爆竹和陶瓷,醴陵有“瓷城”和“中国花炮之都”的美誉。
二、醴陵烟花爆竹产业现状分析
烟花爆竹和陶瓷产业是醴陵的支柱产业,有产业集中度高、整体规模大、配套产业齐、社会贡献大等特点。2010年烟花爆竹总产值为120亿元,同比增长27%;产量达2767万箱,同比增长28.1%。缴纳税费占醴陵财政收入的7.4%,1.5亿元。2008、2009、2010年烟花爆竹产量分别为1760万箱、2160万箱、2747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28.85%。2010烟花爆竹产业上交税金分别为14987万元,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7.4%。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增长,2010年的产量是2005年的2.7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55%;2010年比2005年出口增加约420万箱,年平均增长率为55.74%。如表1所示:
表1 醴陵烟花爆竹产量和出口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但是,醴陵烟花爆竹出口量仅占全国出口总额较低,2008年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9.57%。醴陵出口的烟花爆竹中有90%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等国。其中美国是醴陵烟花爆竹最主要的出口地,2009年醴陵出口到美国烟花爆竹2400万美元。
陶瓷产业是醴陵另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陶瓷产业总产值达210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幅达28.1%。陶瓷产业的产值占整个地区产值的79.02%。2009年,2010年陶瓷产业上缴税金分别为33398万元和36921万元,分别占全是财政总收入的23.5%和18.3%。2011年前三季度全是共生产日用陶瓷37.42亿件,其中出口14.3亿件,生产工业陶瓷39.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了26.4%、25.2%和28.2%。
表2 醴陵陶瓷产量(2005~2010)
资料来源:根据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10)上的数据,整理得到。
如表所示,醴陵陶瓷的产量一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5年到2010年日用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08%,工业陶瓷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45%。2009年醴陵陶瓷工业园已经初步建成,当年就有46家企业入园,产值突破了25亿元。醴陵陶瓷产业出口量占比较大,2005年陶瓷出口72625万件,占生产总量的29.1%。2009年日用陶瓷40%以上出口,出口量达12.94亿件,特别是炽瓷产品,出口95%以上,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
三、醴陵发展基本外向型开放经济的优势
大卫·李嘉图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得到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也表明与比较优势相抵触的赶超战略是很难成功的。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应该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条件,积极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从而增加出口和经济的外向程度,达到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
醴陵劳动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拥有生产陶瓷和花炮所需的矿物资源和技术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该生产和出口相关产品。醴陵市委市政府相当重视醴陵的开发经济建设,在《醴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拓展开放经济”作为重要的一条提出来,主要从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两个方面,既期待对外开放为醴陵经济增添光彩,同时也了解周边的产业状况,引进必要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外向型经济是指实行开放性经济交往体制,面向国际市场,建立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广泛利用国际资源,充分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经济外向型经济具有较强的出口创汇能力,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支付能力,并能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通过对醴陵支柱产业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醴陵已经是基本外向型开发经济。目前醴陵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出口都很强劲,有很强的出口创汇能力。2010年新批自营进出口企业14家,已拥有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3家,醴陵的各种产品外销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全市贸易出口总额达6.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出口收汇2.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
醴陵实行开放型经济有着自身的优势:
第一,资源丰富。醴陵具有相当丰富的陶瓷和烟花爆竹产业需要的稀土和矿物质,非金属矿有瓷土、耐火土、煤炭、石灰石、萤石、粉石、石材等,金属矿有金、银、铅、锌、钨、锑、铀等。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
在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以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特征更加明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给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外语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即各地方高校如何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现状,深入探究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以适应当前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近年来我国高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M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每年地方高校外语专业毕业人数更是逐年递增。然而,除了对外经贸大学、海事大学等部分院校对外语人才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之外,大部分地方高校并没有独特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首先,课程结构较为单一。部分地方高校虽为不同层次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如为低年级学生设立综合外语、外语听、说、读、写等基础课程,为高年级学生设立文学、翻译、语言学、词汇学等专业课程,不同年级学生所学内容有所差异,但这些课程均属于语言类的范畴。其次,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一些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课件内容历经数年都没有多大的变更,其内容多为一些单词、语法等基础性知识,而实用性的商务外语、西方文化等内容所占比重较小,以至于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在听、说、读、写上成绩不错,但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便显得力不从心。课程结构的单一和教学内容的陈旧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外语人才的培养,迟滞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教师素质与外向型经济契合度不高
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外语人才,而优秀的外语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素质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并不是很高,一些教师难以胜任培养外向型经济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重担。教师素质与外向型经济契合度不高表现在诸多方面,一是,知识储备更新换代不及时。一些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教师,在长期教学岗位上所形成的教育教学习惯和知识,与外向型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不高,甚至存在相互抵触的情况。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知识储备更新换代不及时的现实困境,被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放大,外语教师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开放时代几近为零。而且,知识结构的单一,使得地方高校外语教师在面对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阻碍了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一些地方高校的外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和习惯。他们秉承着“师者为尊”的高傲姿态,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间的距离感比较强。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施不完善
课堂授课仍是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所沿用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口若悬河、讲得神采飞扬,而学生在下面沉默不语、无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同样出现在地方高校外语课堂上。大多数地方高校外语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进度安排均由老师进行把控,学生沦为了教学的客体。纯粹的知识讲解对于处于万花世界的年轻人而言枯燥乏味,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起来,教学效果和质量自然得不到提升。另外,随着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人数明显增加。但是,教学设备的现代化步伐难以与高校扩招的步伐保持一致,一些地方高校的教学设备陈旧、落后,不仅造成了外语教学的不便,无法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而且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对外语的直观感受和认识,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无法做到得心应手,满足不了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标准。
(四)教学重心偏离,忽视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对于刚刚从残酷的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摆脱了考试的沉重枷锁,然而不幸的是,即便是在大学阶段同样面临着外语等级考试的任务。地方高校的外语老师也不得不面对考试的压力,将教学重心向应试倾斜,从而滑进了应试教育的窠臼而难以自拔。而部分地方高校将考试通过率作为对外语教师的考评指标,则进一步恶化了这一态势。学生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题海战术中,学习各种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法结构和生词,从而忽视了外语的实用功能。教学重心的偏离,使得教、学、用三者相互脱离,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虽提高了外语成绩,却丧失了外语学习的真正意义。除了学校方面的自身因素造成的教学重心偏离之外,社会企业对这一现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将外语过级水平作为人才选拔的硬性标准,不顾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由此,造成了一大批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变成了通过某一级外语水平考试。
Abstract:from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n regional FDI empirical analysis, found that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egional economy, and promote causal rout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development path central thinking.
关键词:中部 外向型经济 外商直接投资
Key words:central crazy;Export-oriented econom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62-01
“中部崛起”口号提出了一段时间,成为了政府和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然而由于中部先天没有沿海的区位优势,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与沿海区域不同的困难,其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克服一些特殊的壁垒,走不同的发展路径。
一、数据采集和模型选取
为了确保数据的权威性,文章所用到的数据来自于《2005年江西统计年鉴》和江西省统计局网站上的2005年江西统计公报和2006年江西统计公报,由于江西省对外贸易数据只有1989年以后的数据,所以用到的主要是1990年~2006年的江西省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GDP和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数据,利用软件EVIEWS5.0进行数据分析。
由于文章主要考察外向型经济对江西经济的影响,主要涉及的自变量为出口(EXPORT)、进口(IMPORT)、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外商直接投资(FDI)。
二、数据处理
1.相关经济指标判断
第一、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江西省的区域经济总体上升。其中在1999年之前GDP曲线明显比2000年后的曲线要低一点,说明江西省在1999年是一个发展分解点,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提速。
第二、从对外贸易数据来看,江西省对外贸易总体趋势上升,发展拐点出现在2002年。
1990、2000、2001和2006年全省的外贸总额分别为32.2283亿元、134.4664亿元、126.7619亿元、512.4081亿元,其中2001年出现了外贸下降,仅为2000年的94.26%,虽好在2002年立即恢复,随后快速提升。
第三、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江西省外商直接投资2002年长期处于低位,2002年开始大幅提高。2000年之前长期低于五亿美金,在2000年和2001年更是出现了大幅下降,在2001年之后FDI曲线的斜率陡然变化,以较高的速度开始上升。
2.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了不出现“伪回归问题”,我们先进行数据的对数变化,然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遇到不平稳的就进行差分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到,计算后四组数据在10%条件下均为平稳时间序列。
三、实证结果分析
依据表中的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整后的解释系数都比较好,大于90%。F检验值比较乐观,最小的为74.57453,初步可以认为模型设定的合理性。
(1)从上表模型二可以看到,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经济存在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出口的弹性大致为0.58,说明每增加一单位出口对数将能够增加0.58个单位的区域经济,处于弹性比较大的区域。相对于出口数据,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的推动效应十分有限,弹性仅为0.174428,远小于出口的弹性系数,结合江西省在2002年的对外招商额明显偏低,这说明目前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还没有形成较大的推力,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大力的工作,2002~2006年FDI效应会逐步凸现。
(2)模型3中可以看到,进口因素在回归方程中不显著,对区域经济没有明显推动作用。在模型1中,进口的T检验值偏低仅为0.4819,远小于临界值,故可以认为进口因素不对区域经济产生显著的效应。结合江西进口数据,我们发现1990~2006年江西进口数据长期处于低位并且保持平缓,进口基数占GDP的比重非常微小,这也导致了在回归方程中这一因素难以通过检验。
(3)综合三个模型,可以发现各个因素相对GDP的弹性系数都偏小,出口最大、次为外商直接投资、再次为进口因素。这说明目前江西省外向型经济主要依靠单向的产品或服务的输出,缺乏外资背景的出口型企业个体,否则出口额难以提升。要提升江西等中部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应当成为以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同时加强对国内生产要素的吸引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转移这一机遇。
四、建议
本文对中部省份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 金融危机 收支
外向型经济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并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就业、国内外收支平衡的全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需要更加宏观的策略和长远的举措。
一、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影响的特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特别是对外向型特点突出的经济区域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来,这种冲击还在影响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大连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十二个沿海城市之一,已成为外商云集、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严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严重下滑,企业因市场萎缩或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减产、停产,个别企业关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受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从市场方面看,完全依靠国外市场的企业,即加工贸易型企业受冲击最大;从企业类型看,中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好于外商独资企业,因为独资企业生产普遍以国外市场为主;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加工企业大多属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和产品技术低,受影响程度比大型企业大。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势状况,调整发展结构和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一)对外依赖性过大
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中,仍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它们从国外进口加工后再出口,特点是“两头在外”,只负责按照国外客户(主要是投资方)的产品需求指令和要求组织生产,绝大部分没有设置市场销售方面的部门及人员,相当于设在我国的一个加工厂,市场销售环节由外方负责,产销完全依靠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订单大量减少。而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部分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都是根据国外市场要求进行规划的,很难转入国内市场,企业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于无奈的境地。据调查,国际市场萎缩是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在对外贸易中,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料外,更主要的是依靠给国外配套加工生产,缺乏自主创新的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控制市场的能力,在日趋广泛深入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三)低附加值高能耗
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可以为有效扩大内需,为经济平稳发展和顺利转型创造条件,而今后持续以年均较高的增幅扩大出口的可能性,已经为能源、资源、环境等条件所不允许。近年来,许多地方和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从追求短期效益出发,更愿意依靠大量投入廉价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以数量扩张而取胜,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需要尽快搞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在危机过后,继续稳步扩大出口,把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与我国综合实力相适应的水平。
(四)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受社会意识、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说到发展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生产,制造商品,往往忽略服务业发展,因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充分被利用,人民聪明的才智没有充分被发挥,服务业的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导致外向型经济中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国外发达的服务业相比差距很大,进而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迎难而进,确保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
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够很快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有远见卓识,及时转变思维,汲取经验教训,着眼于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逐步改变对国外过分依赖的现状,注重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起以鼓励自主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一)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开发国内市场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这不等于不重视国外市场,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即使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也依靠国外市场。因此,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改变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启动国内市场,拉动国内需求。调查发现,国外投资方在我国的项目设立时,大部分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状况而规划,很少考虑我国的市场因素。要想使国外的一些大集团、大项目能够针对我国市场状况进行投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条件,最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比如:在招商引资、税收等方面,给面向我国市场的外资项目一定优惠政策。同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自主创新、高科技项目的引进和开发等,提高国内市场的需求档次,缩小与国外市场的差距。此外,需要政府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状况、产品情况信息档案库以及国内相同或相近行业分布、产品需求等相关信息数据库,为企业间合作和对接提供信息。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应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做到两条腿走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品牌经济,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品牌效应越来越突出,品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世界上不到2%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市场,品牌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或国家优势产业的崛起与一批知名品牌的成长密切相关,2009年全球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在前10强中,美国品牌有7个,发达国家强大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贡献。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看,哪个地区品牌多,哪个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企业竞争力比拼的过程。为了使外向型经济跨跃式发展,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应利用各种优势特点,出台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给在市场中已经形成的数百个关联度大、专业性强、协作关系紧密的专业经济区和生产基地以具体的指导和扶持,充分重视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在全社会营造品牌经济建设氛围,掀起“打造中国品牌,振兴国民经济”的热潮,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精神,发展一批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真正地打造企业内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
(三)增加技改投入,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
我国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国内产业。外向型经济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是产业更迭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科技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受危机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危机之后的发展也才能更为迅速。技术改造投入少,见效快,综合效益好,是我国工业六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应对危机、扩内需,促外需的有效措施。即使减少几个基本建设项目,也要大幅增加技改投入。对于技术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政府对研究开发项目提供资助或补贴的制度,弥补市场的不足,使技术创新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府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力保障,危机中,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加大对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持,大量增加技改投入,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促发展意识和信念。企业必须具备勇于技术创新的胆魄。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前沿。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引 言:目前,随着各地对外向型经济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都加大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力度,使得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对于河北省而言,外向型经济日益活跃,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并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较大带动作用。在这种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外宣传对于树立河北省的良好的形象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外宣翻译人才素质,打造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对于提高河北省外宣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外宣翻译概念及外宣翻译的重要性
“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对外宣传的任务和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观念,凡是同外国人有来往、有接触的地方,就都要做外宣工作,就需要外语”(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2000)在外向型经济导向下,外宣翻译具有比较广泛的范围,它涵盖政治、经济、科教文卫、社会信息等多个方面,也具有图书、报刊、广电、网络、国际会议等多种外宣途径。外宣翻译是一项极具重要性和严肃性的工作,是我国各行各业与部门对外沟通、对外宣传的窗口,不合格或错误的译文不仅不能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还有可能造成误导,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形象,甚至造成一些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2]
二、河北省外宣翻译现状分析
尽管外宣翻译如此重要,但是河北省外宣翻译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据悉,全国职业翻译4万余人,从业人员可达50余万,但是,这一数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河北省作为一个北方内陆省份,与南方沿海省份相比相对闭塞,但是同样存在专业翻译人才匮乏的问题,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仍存在较大的缺口。由此可见,河北省外宣翻译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仍需要不断加强外宣翻译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
三、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对策分析
针对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和当前该省外宣翻译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提高外宣翻译人才,努力提高河北省外宣翻译效果的有效对策。
2006年和200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先后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标志着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2年11月,全国已有57所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159所高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这意味着我国正式步入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阶段。然而,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水准的翻译教师队伍,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由于河北省外宣翻译人才主要进行中译外的翻译,因此,所培养的外宣翻译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较高的外语知识基础,还需要对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风土民情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胜任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理念。以往,由于人才培养理念的陈旧导致很多高校在进行翻译人才培养时所设置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脱离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这也是造成翻译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高校深入调研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具体需求,并适应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在河北省,一直以来高校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语言能力和外语理论基础上,而不能承担起秘书角色、外事接待人员和领导助手的角色。但恰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就是具备职业素养的多面手,这就造成了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的不对称。这就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夯实翻译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和外语理论的基础上,将翻译培养成职业多面手,学习美国翻译教学的特点,为学生讲授译前准备的问题、翻译速度的问题、翻译成本的问题、翻译项目管理的问题、翻译伦理的问题、如何与翻译客户和翻译公司打交道、如何成为一名自由翻译工作者等(熊兵,2011),从而满足未来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职业化需求。
二是努力探索实效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外宣翻译作为一项特殊的岗位,对综合素质要求自然较高。这也就要求高校翻译专业具备较强的师资力量,从而满足专业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高校翻译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毕竟不从事外宣翻译工作,自然缺乏外宣翻译工作经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以邀请外宣翻译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实训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指导,从而实现翻译理论与外宣翻译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获取实践,这对于提高高校翻译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高校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河北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是注重对学生外宣意识的培养。外宣翻译是特殊的翻译,因为它是面向外国民众的翻译。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2005)说过:“翻译是建设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际沟通的桥梁。”鉴于外宣翻译的重要性,高校在进行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他们职业道德和外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外宣翻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而具备强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能客观地向外国人介绍河北的真实情况,将河北的良好形象塑造出来。
四是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翻译专业学生而言,一要具备热爱祖国、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政治素质,还要具备扎实的外语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并掌握河北省的省情和经济、社会、文化现状,才能提高外宣翻译水平,改善外宣翻译效果,将真实的河北客观地呈现在外国人面前。
总之,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河北省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必须在人才培养观念上、人才培养模式上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素养,在增强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有效的实践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