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

第1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1、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专业根据电子信息领域对人才的要求,鉴于生源的特点,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能综合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电子信息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需实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实施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特别是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思路。

2、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相关岗位技能和创造性需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就必须有合适的实践教学来支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循技术、能力培养的规律,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各类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创新的技能培训模式,使学生技能的培养依托行业、企业,靠近市场,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习掌握融入行业和市场主流的实用技术,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2.1电路电子实验。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完成训练,主要掌握基本的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养成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2.2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在学生完成电路电子实验后应进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一个相关题目的设计,由教师给出课程设计题目或经教师审核的自选题目,题目确定后经电路设计、电路安装和调试、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答辩环节,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在课程设计中一定不能采取“纸上谈兵”的办法,既只让学生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方式,如采取这种方式就不能达到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的目的。

2.3EDA软件应用培训。随着EDA软件的普及,现在的电路设计和调试可以通过各种EDA软件实现,对学生进行EDA软件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软件能力和提高效率。

2.4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当前电子信息领域应用广泛的技术进行系统培训,此项培训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培训可包括单片机应用培训、嵌入式系统培训、PLCD和FPGA培训等。毕业设计环节是整个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毕业设计必须以实际应用为选题依据,突出专业的应用特点。

2.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既是对学生设计和应用能力提高,也是对前一阶段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毕业设计阶段必须要求学生完成实际电路设计制作或完成电路仿真测试,不能只做理论分析,否则不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专职教师除了承担理论教学工作之外,还参与电路电子实验、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专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设计等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专职教师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在完成实践教学工作情况,自编多种实验指导书、培训教程、指导专业设计竞赛等。

4、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

电子信息实验实训室能够承担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培训,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电子专业技术实验实训。此外注重自制实验实训设备研制与应用,可以节约实验设备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维护。

5、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

5.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分明。实验室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教师岗位责任、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防范条例等。同时按仪器设备的档次价格,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相关的帐、卡、册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簿。

5.2做好实验教学安排。在实验教学中,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针对每门课程的进度做好实验的安排,最大程度保证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同步进行。每门实验实训课都有一到两名教学负责该项课程的课程表安排和实验内容的制定,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5.3做好实验考核。学生通过各种教学实验而获得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掌握仪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实验的操作和测定,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又要能独立操作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而后者更为重要。每次实验都要求有原始实验数据,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基础。因此,教学实验的考核应当与理论课的考核有所区别。在教学实验课中,要对学生实行全面考核,做到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

5.4做好实践教学的总结。为总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实验教学效果应进行调查和研究,着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调查。每次实验结束,由实验实训负责教师和上课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针对实验实训内容、教师讲授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使实验教师在改进实验教学时有较准确的依据,并能使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以改进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6、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应用型院校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专业竞赛具有良好的导向性,注意基础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的结合、设计计算与制作测试的结合,技术基础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的结合。

7、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的思考

7.1如何把电子类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进一步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 电子信息专业 实践教学 创新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职电子类专业教育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该模块的教学也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教育可以加大实训强度,提高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实践性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开展学校、企业和实践部门的合作教育,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综合发展的全方面素质,增强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包括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统一调度进行实践教育,并以企业和学校之间签订的合作教育计划合同作为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法律保证。

一、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特点

作为工科类的高职专业,高职电子类信息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可以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模块。根据各模块之间的功能确定实训课程的内容,制订出相关的实训课程教育计划。

1.基本技能方面

基本实践技能是进行实践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模块,这个模块是所有电子信息产业类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这项能力才能够任职工作岗位。比如在应用电子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基本电子信息技能实际操作训练和摹本训练,通过对这些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了解和掌握日常的用电知识,同时还能够熟练地使用日常比较常用的电工材料和工具,掌握电工基本技能,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参与日常的电工操作。

2.专业技能方面

专业类的技能指的是能够胜任岗位或者与之相关的专业能力,它是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技能板块,在进行电子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要涉及单片机应用技能训练、EDA应用技术技能训练、电视机原理技能训练等一系列实践课程。通过这些实际操作课程的训练,学生的电子产品设计能力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能够初步构建比较简单的电路和对一般电路故障进行技术分析,能够通过专业的绘图软件进行电工原理图和印刷版图的绘制,能够对单片机以及单片机电路系统进行较高程度的仿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电路的整体编排能力,极大地缩短了毕业生和企业的磨合期,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走向工作岗位。

3.综合技能方面

综合类技能指的是学生在知识、日常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够完成职业所要求的综合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最直接地体现在毕业生在岗位上需要的直接能力和技能程度上。实践性的综合类技能训练通常是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的方式来体现的,这个实际操作模块主要由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设计三个部分组成。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思路

1.完善教学体系

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按照专业学科的基础、实践和综合创新几个模块进行由浅入深的综合性完善。按照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综合实验内容的设置,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坚持发展个性和因材施教的基本思路,聘请与该学科相关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进行辅导,创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综合性实践内容能够顺利实施。实践工程教育阶段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工作阶段。在电子类信息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工程实践课程的建设和系统完善,将整个实践课程纳入电子信息实践教育日程中,通过先进的电工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结合,实现多层级、多角度的综合性实践教学。

2.优化教学内容

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教学中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将理论知识和日常实践进行统一,增强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践能力,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实践内容要从多方面入手。要从整体上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的内容,结合高职类教育人才的实际教育目标,精简验证性理论课程,加大操作设计和综合实验的课程比例。设立开放性实验课程,增加实践性的教育内容,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设立实验课题,可促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和学生一同讨论关于实践性教育的完善问题,协助学生分析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计划的可行性,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性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实践性模拟软件进行课程实践。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不能直接使用大规模的设备进行实践模拟,因此高职院校就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设备和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践教学,通过对单元电路的模拟设计来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师资建设

随着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复合型的高素质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需求十分迫切。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师资的人才队伍。当前因为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很快,导致了各个院校之间的发展基础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高职类院校的电子信息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就从教育源头上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专业的综合平衡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职类学校要大力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高职电子信息专业技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所以学校方面要加大力度培养中青年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实践类实习和培训,学习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同时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教师进入企业进行调研实习活动或者进行某项技能的专业性进修,使得专业老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专业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了解熟悉电子信息产业实践过程。

4.抓好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打破传统的死板教育模式,结合电子信息类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创新,探索适合学生的合作模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区域性信息产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所掌握的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和考核办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考评。通过具有实际意义的实验为考核载体,将实验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贯穿在整个考核单元中,做到在考核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和层次分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前后内容能够准确衔接,从而提升高职电子类信息产业专业的办学能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在进行实践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依托校外的实践基地,通过加强毕业实习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育环节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以及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学生系统学习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高频电路等理论课的基础上,要组织学生们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操作,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电路信息方面研发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层面的工作中,以此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顶岗的实习方式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实习模式,通过这种实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实际参与到相关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在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自我认同感。

三、小结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及时地进行实践观念的更新,整合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单一实践教学方法,制定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综合性实践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职类信息教育发展要符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需求,创新性的教学课程体系要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做出灵活调整。在进行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要明确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和能力结构要求,缩短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实践性教育更好的合作,可以让学校的学生既能够学习学校的知识,又能够了解工作的方法,真正实现教学生产化,做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对接。作为一所生产型学校,通过实践性教育,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延伸,学校成为企业的基地,真正让最广大员工实现学习的梦想,也让学生实现工作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发挥各自长处。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3]王秋华,章坚武,骆毅.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17).

[4]黄力,赖兆磬,葛祥友.高职嵌入式系统教学与实践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第3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1、移动改变物流: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商务信息的随时传递,不仅是人与人的互通,还是信息与信息的互通,其毛细血管属性、去中心化属性将颠覆传统的物流结构。

2、IT技术从辅助走向核心,成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发动机,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企业的组织、流程、互联互通和服务方式,而大数据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已经具备初步的应用价值。

3、电子商务将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融合,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未来高校专业发展建设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势在必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经过6年的探索和教学建设,总结了一套与学院特色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物流管理专业现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重要性

1.1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辅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给予技术指导。纵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容比例已经大幅度提升,如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仓储管理操作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等,所以学院把优势专业的实操内容融合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学重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让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教学体系推广,把物流管理专业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现实、逼真化,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物流系统电子信息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

1.2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变得极为重要,强强联合的专业共建,综合化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应用型、实操型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应用层面较为广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则更需要以扎实的综合实践教学为基础条件。

1.3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表现特征

现今状况是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程的不统一,师资的不平衡,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

由于物流活动环节多、范围广,所涉面中的专业概念多且枯燥,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内容犹如纸上谈兵,多元化内容无法关联成一个整体。现代信息化处理的引入,借助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学生了解了最贴近生活的物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把所有实体化的物流内容变成最直观的数据信息;仓储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课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添加到物流管理当中去,强强联合的专业建设就转变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全新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数据分析、编写程序、信息化处理、软件操作等都有独到的经验。物理管理中信息处理、管理软件操作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最紧密相关的,发挥其专业特色,把独创的教学模式融入物理管理教学体系中,开创特色化专业教学模式。

(3)培养“双技术型”物流人才

“双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市场需求状况提出的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不仅能担当物流专业性设备操作的一线岗位工作,还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电子信息操作,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传统意义上就业的概念,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尤为突出,在对于性别要求高的行业缓解男女比例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性。人尽其才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性课程

2.1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物流管理活动是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如要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实操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如:数据库管理内容添加到仓储管理教学中;运输软件操作内容放到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把统计学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中;建立与电子信息处理相对应的实验室中心;维护并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等。

(2)物流设备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物流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得操作设备与计算机实现一体化:RFID终端与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的结合、电子信息展牌(电子标签)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结合、配单信息与运输管理软件的结合等。如果只是单一理论课程的知识讲解,在具体操作时就会乱作一团,所以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物流设备使用的课程时都会关联性的开设计算机软件实操课程,且学习的课堂就是设备使用场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体现在教师类型的“双师型”上,物流管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从物流方案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物流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相对难度高的专业综合性教师尤为难得,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特聘省内专家为专业指导,把教师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实训课两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理论教学模式,让教学场地变为“教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设备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综合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4)协调性原则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变统,把原本学生毕业后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放在每个学年教学任务计划中,使用的是“专业理论--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的综合协调性教学原则,把特色化的计算机操作实训作为教学重点,务必让学生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锻炼自身的就业技能。

2.2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性课程教学方案

(1)基础理论课程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学院在大力建设学科体系时已经把学院特色融入到各个专业中,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前就已经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VF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经过2年的系统化学习,计算机操作内容贯彻始终。

(2)实践课程

学院安排的校外实训课程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操作物流设备与设施,包括仓储管理中常见的运输设备和软件操作,如络捷斯特和中诺思等。物流系统软件操作是管理内容的关键,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ERP模拟实训软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预算等都是对于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考验。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实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相应原理的理解。目前我院已与陕西省物流协会、中通快递西安分部、西北建材物流中心等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培养新型信息化物流人才的关系;在校内开展物流信息管理设计大赛、小组方案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三建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特色化专业建设,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性教学保障机制。

3.1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现行的教师团队出现的怪现象:懂理论的不懂实践、懂操作的不懂物流、懂计算机的不懂设备使用。为了跳出这种怪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而增加个人技能是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核心。

3.2加强对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实训室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实验设备,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物流软件,提高实验开课率。学院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及设施,把书本上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实践就是操作。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安排岗位操作,提出物流设计方案,实体化软件操作,撰写方案报告,增加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学院—院系—学生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学院层面,将综合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检查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及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考核;2、院系层面,每学期通过下达教学任务,开展期中检查和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3、学生层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求学生对校内、外实训进行总结并整理反馈意见。

四结语

第4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曾有过耀眼的辉煌,但近几年来,其就业形势大不如前。其主要原因有人才市场容量不足的问题,也有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下降的问题。本文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对专业能力实现的几个层次,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何做到大学生充分就业、合理就业,不仅需要高等学校在就业工作上更新观念,加强指导,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对就业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理性思考,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地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的组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一个特殊劳动供给群体,其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及相关知识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技能和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一些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从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入手,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顺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设电子信息专业的院校逐步增多,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竞争会更加激烈。毕业生的质量是电子信息专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从培养规格看,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由此我们将培养规格中的各种能力进行分类,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具体分类如下:

1.工程计算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数学计算及应用能力、建模能力、时域、频域分析,主要涉及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数学、信号与线性系统。

2.外语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本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大学英语、EDA技术与应用等。

3.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的设计能力、典型微机系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EDA技术与应用、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4.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能力,电子电路分析、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EDA应用能力,阅读与绘制电气图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装实习、电气绘图与电子CAD、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EDA技术与应用、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5.电子信息产品的分析、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工业标准的理解能力,电子信息产品分析、方案的理解及初步的设计能力,方案实现和系统测试能力,电子设备维护检修能力,跟踪新技术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工程制图与CAD、科技信息检索、通信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电子测量、家用电器技术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与设计。

6.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数字电视、家用电器技术实训、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与考工、毕业设计。

7.技术技能能力。主要包括:获得无线电调试工技术技能能力和考工证书。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测试技术与仪器、大屏幕彩色电视接收机、数字图像处理、无线电调试高级工实训与考工。  8.研究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子应用基本模块训练、数字化测量的实践训练、常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践、科研实践、产品开发。

二、专业能力实现的三个层次

1.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堂实验、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训练学生识别选用电子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安装工艺等。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和科学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

2.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专项实训,也就是课程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准备。

3.综合训练。主要采用项目、大型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形式。项目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校级或院级项目,或是参与教师课题等;大型设计竞赛指的是,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重庆市盛群杯单片机竞赛等;毕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最后阶段的教学实践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目前,各类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应聘者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包括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沟通、适应、团队合作、创新等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各项活动,才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为此,必须改革大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以前在评优评先中只看学习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个人素质评价等相关内容,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如学生个人素质主要包括:基础文明素质、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调查、科技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和课外读书活动等内容。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就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的实现的几个层次进行了探索。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能力,还应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对如何提高这些非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也期待同行的指点。

参考文献

[1]高见芳.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61-62.

[2]曲秉春,金喜.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9,(9):43-44.

[3]郑太发,李儒俊.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几点思考[J].纺织教育,2009,24(4):72-74.

第5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一、课内课外一体

1.课内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适应市场主体地位的原则,面对电子信息新兴产业,专业教师在广泛的企业行业及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探讨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根据岗位群需求,确立核心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与企业的产学合作,采取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核心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围绕职业岗位要求,打破原有按学科知识单元组织授课的章节序列,改变过去理论、实训割裂的教学方式,理论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环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按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企业培训内容与技能资格认证嵌入到课程之中,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训练项目,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以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工作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教学,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学做合一,通过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师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完成一个个电子产品,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外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电子创新协会为抓手,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电子创新协会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对电子设计感兴趣的同学成立电子创新协会,学院成立了“电子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对协会成员免费开放,社团活动实施“导师”制度,导师从本专业中选择中级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担任,社团每周组织1-2次社团活动,导师讲解书本上没有的电子制作的实际问题,将自己多年的制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另外,社团成员分为两个层次,入门班和提高班。每年的新生加入社团,由提高班的学生负责培训电子设计入门知识,老生带新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这样老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新生也得到了提高。另外,经常组织电子创新协会成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企业,从合作企业中选择具有突出实践技能的优秀技术人员、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担任社团的校外导师,并且每年的社团成员毕业时,学校进行紧密跟踪,使实践技能较强、发展较好的学生担任校外导师。充分发挥校内外双导师指导作用,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创新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专业导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创新实践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引导以学生科研立项方式,鼓励学生利用创新工作室自己动手实现创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科技文化作品评选活动,对于较好的作品给予表彰。

(2)以技能竞赛为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节活动。电子信息专业一年级学生组织电子电路CAD竞赛,要求本专业学生以三人组成项目组,全员参与。学生可从网上或书籍上查阅实用电子小产品的相关资料,电子电路CAD竞赛锻炼学生最基础的电子小产品电路绘制、仿真技能。二年级组织电子产品制作电路设计大赛,锻炼学生设计、制作、调试技能,从中选拔优秀学生集训参加市级、国家级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产品开发”竞赛等。三年级组织毕业设计大赛,全员参与。通过每年一度的学院技能竞赛节等活动,大力开展各项技能竞赛,力争达到院级竞赛“专业全覆盖、学生全参与”,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二、校内校外一体

以典型产品制作为引擎,通过密切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项目,紧跟电子产品技术发展潮流,不断更新本专业教师在该领域的知识,将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真实的技术开发成果整合到教材及课程内容中,为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以校内真实的典型产品制作为载体,通过真实的开发环境,强化电子产品研发训练,每个学期安排电子产品制作实训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数字化媒体的作用,建立校企数字传输课堂———校企直通车,并以此为载体,将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通过企业工程师直接开展专业教学,真正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比如:学院没有SMT生产车间和回流焊炉,我们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将印刷电路板的生产过程拍成短片给学生观看。我们还将企业的产品引入课堂,比如在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课程中,将企业的产品引入课堂,企业的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完成电子产品的组装任务。这样,学院节约了教学成本,企业节省了人力,实现了校企合作、双方共赢。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上岗,通过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环境的熏陶,使学生了解自己能力、素质的差距,促使其能更加自发地投入到技能与素质训练中。本专业骨干教师在产品研发中,通过基础教学、培训服务、技术服务、产品研发,逐步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以电子产品开发为纽带,吸收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成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从而打造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学生及教师的能力培养如图1所示。

三、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一体

第6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研;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一、引言

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教育体系不同,它们的培养目标也不一样。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所需的时代型、专业型、技术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工程意识、创新能力,讲究技术实用性,突出技术先进性,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特点。

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713万,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在高等教育中接近一半,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一般是达不到一般本科院校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技校的学生。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相对较困难,缺乏自信心。不过高职学生又具有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比较强的特点。因此,为了很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以及发挥高职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必须思考高职教育的改革途径。 多做尝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开拓视野引导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二、结合CPLD及其应用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的本质在于改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最终才能推动教学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笔者根据本人的从教经历以及高职教育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决定采用CPLD及其应用作为教学改革的实验课程。

(一)采用CPLD及其应用进行教改的原因

(1)当前,电子信息的发展非常迅猛,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教育需要跟上时代的需求。近年来在电子产品设计领域出现了一门新技术: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EDA技术就是以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为设计载体,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的主要表达方式,以计算机、开发软件为平台自动完成电子系统设计。它与传统电子产品设计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大量使用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以提高产品性能,缩小产品体积,降低产品消耗;区别之二就是它能广泛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高电子设计自动化程度,缩短开发周期。所以EDA技术发展非常迅猛,备受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青睐。在计算机、通信、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CPLD及其应用以介绍CPLD和FPGA器件原理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涵盖专业知识面广,通过这门课的成功改革可以带动其他若干课程的改革,进而改善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整个成果的实施过程

1学生参与科研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EDA这门新技术, 我们申请了院级“EDA 实验开发系统”科研项目。此EDA实验开发系统可以完成10个实验和6个实训项目,整个EDA实验开发系统可分成实验板和开发板(见下图中虚框中的模块)两大部分。实验板用来实现各种实验和实训,而开发板则是此系统的CPLD核心,可以从实验板上单独取下来,插在面包板或万能板上使用,作为开发“核”设计其他的数字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和二次开发性。EDA实验开发系统功能模块图如下图所示。

EDA实验开发系统功能模块图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参与此项目的全部研发过程,我们又把该系统分为了15个功能模块,将功能模块分配给学生,两人一组,一组一个模块。每组学生按如下步骤去实施。

(1)资料调研:根据模块功能要求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市场、企业调研,充分了解EDA技术的现状及其应用情况。

(2)设计方案确定:根据市场和教学需求来确定实现方案。

(3)元件选择与购置:依据已确定设计方案来选择、采购电子元器件,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如元件的外形、封装、参数等许多知识。

(4)电路装接、调试:学生用面包板来搭接电路进行试验,经过反复验证、修改、调试直到功能电路成功。

(5)系统整合:在每一个功能模块全部调试成功后,将各个功能电路整合在一起形成实验开发系统。

(6)整机统调:使用Protel 99SE软件绘制实验开发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和PCB板图,并送制板专业公司制作出PCB板, 将所有元件装接在整机板上进行统一调试。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自主制作实验、实训设备,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学生的这种实践就和在企业里由一个师傅带着做课题是一样的,使学生提前在学生时期就体验到了参加工作时的经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将科研实践融入课程教学

在CPLD及其应用这门课的教学中,根据科研项目经验成果,我把实际生产科研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将课程的三大主要知识技能设计成三个科研项目,每一个知识技能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这种项目直接与工程接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每个综合项目又分为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以“EDA实验开发系统”的组成模块作为基础。并且把子项目分给学生,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确定方案,EDA设计、仿真、编程,测试到项目成功完成的全过程均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做。最后每完成一个科研项目都要写一个科研报告。按照从工程中来,到项目中去的思路,通过分析和设计工程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先用后懂,边用边学,来引导学生先感兴趣后主动学习,先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最终教会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操作技能训练,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心智技能,使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推进,且走向成功的过程。

在讲EDA设计软件QUARTUSII的原理图输入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数字频率计”的项目。我给学生讲解了QUARTUSII的原理图输入方法和步骤以及数字频率计设计方法。并告诉学生如何查资料,从哪里查到需要的资料。如何根据设计要求来确定方案,如何将自己的方案由EDA来实现。而实施的全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且最后要交一份科研报告,在报告中要说明自己研究的过程,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不但讲解知识,传授学习方法,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把学的知识系统化了。

所以,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教学改革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单位与学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这一科研成果现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教学、实验、实训中效果良好。我们的“EDA实验开发系统”科研项目在学院科研评奖中荣获科研二等奖。

(2)教师和学生亲自动手制造教学模型,动手实验,熟悉仪器,不仅提高了科研制作能力,而且还为学院增添了教学设备,促进和加强了实验室建设。

(3)通过这个科研项目的学习,学生在《电子制作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4)我院电子系学生在学院每年的技能比赛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且于2008年北京市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竞赛的控制核心就是用CPLD来实现的。我们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第一次参加比赛,共选派了四组学生参加,有两组获奖。取得一组二等奖,一组三等奖的好成绩。

三、结论与展望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之路,根据行业特色,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生优势,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能直接进入岗位的技能人才。本文结合CPLD及其应用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尝试,鼓励高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同时将科研中的实践内容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来。经过长期的实践,将科研环节融入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科研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初步验证,但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检验。因此搞好高职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国娟EDA实验开发系统研究报告[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09(11)

[3]陈援峰,杨伟钧,等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144

第7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实践环境

电子信息业是全国五大支柱产业,随着物联网、嵌入式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刺激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电子专业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深入研究教学教法,使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同时,建立完善的电子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我们通过对本地区的电子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了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有企业专业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

1)在以“实践性、技能型”为主的培养目标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项目的改革,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2)构建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实验、综合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确保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的相关性。同时制定不同难度系数的实践项目来给学生练习,达到因材施教。

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开发适合学生实践课程的校本教材。

电子专业学生原来开设的是《电工基础》,本教材理论性强,经过教学总结,我们编写了《应用电工》校本教材,把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个项目中进行教学,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比如万用表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中包括了直流电路的知识;白炽灯和日光灯的安装项目中讲解了单相交流电路的知识;电动机的拆装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项目中包括了三相电路的内容。这样的教材编写,既有串、并联电路、单相电容电感电路、谐振电路、三相电路的测量等基础实验的训练,也有万用表、电机拆装及控制电路连接的综合实训,从基础到进阶,有利用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后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会编制更多适合学生认知的实践校本教材。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制定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我们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六步教学法等,同时采用行动导向为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的实训室、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书本到网络等,岗位到岗位的闭环实训模式,项目起源与岗位,通过引导、学习、制作、训练最后回归到岗位进行考核。通过这些方法和模式的灵活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既遵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又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性和相对性。

一年级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让广大学生掌握基础仪器与设备的使用办法及注意事项。二、三年级在保证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拓展技能的训练。比如在数字电路中,先是编码器、译码器、加法器、触发器、计数器等简单验证性试验,后是抢答器、数字钟、汽车尾灯等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教师可以布置题目,如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画出原理图,进行multisim仿真验证,再准备器材进行焊接、组装、调试,最终确保运行正常。在单片机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单片机的知识来制作数字钟,通过对比前面数电中的制作学生会发现单片机与数字电路的不同和联系。

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制定好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使实践教学内容来自于课程理论,但又有所突破。课下开放实训场所,为主动要求学习的学生提供方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电子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比如:校级的电子制作技能比赛、河北省工信厅的电子信息比赛、蓝桥杯等;成立了电子科技协会开展电子知识讲座、优秀电子作品展、获电子竞赛奖励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活动;师生通过QQ、微信群、论坛等进行交流,并推荐一些优秀的专业学习网站。

三、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一)校内实验实训平台

我系电子专业建立了包括电工电子技术、EDA、单片机、电子产品设计制作、PLC、传感器与检测等实训场所,并结合专业的发展和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实训条件。比如我们的仿真软件根据发展需要依次安装了Protel99、ALtiumDesigner6、ALtiumsummer09、multisim等,单片机实训场所增加了嵌入式模块等。实训基地配备专职管理员,对设备进行统计、维护并邀请专家共同制定设备的升级采购计划等。同时学校大力支持实践教学,每学期都让老师上报本学期课程所需的实践耗材费用。

(二)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通过与中国校企资源网的合作,在LG、格力、金达、中泰等学校周边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通过完善校外实训课程内容,如:岗前实习管理守则、企业文化德育教育、企业管理知识、技术工程实践培训、实结、实习成绩评定等,以岗位替代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通过寒暑假的实训实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

四、实践成绩评定的改革

实践教学的考核改变了只重视结果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每次实训都有考核表,进行每项的打分,包括实训过程、数据处理分析、实训报告等都在考核项目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等方式;同时,我们还采用以赛代考、以赛促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在企业的实习过程,由企业专家进行考核。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每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都由同一位老师担任。这就要求老师理论扎实、实践过硬,不断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自身的能力。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不断摸索,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出合格的高职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久凯.高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0).

[3]尹巧萍,吴杰.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08年第17期.

第8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培养计划修订要遵循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坚持全员性与社会性、科学性与规范性、基础性与实践性、个性化与自主性、特色化与国际化五大原则,建立一个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及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1.1课程内容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高校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的探讨楼然苗(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2)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课程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些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可作为辅修或选修课程。

1.2课程学时

以“精简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为原则,合理分配课堂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比例,对于与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关系密切的课程需适当增加一些学时。如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课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综合设计辅导等课程可适当提高实验学时数;专业核心课中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可按2:1.5设定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32学时+24学时)。

1.3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去消一些效果不好、由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的课程或减少学分,减少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时或改为完成设计作品学分制。为了让学生拥有对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成品的全过程能力,除一般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可重点开设电路图与PCB制作、C语言编程、单片机设计、电子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1.4形成系统教学

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与辅导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学分系统中,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为提高学生电子设计创新能力及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奠定基础。

1.5学分的替代制度

建立学分免修、替代制度,将学生专利、学术论文、竞赛获奖等纳入学分免修、替代等制度中,促进学生参与创新研究的积极性。

2.教材改革与建设

要鼓励教师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校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出版编写一些实用性强、有工程项目应用实例的实践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电子综合设计实例与辅导、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辅导等等。

3.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动课程教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基础课程中可探索包班制、分级制、分层制、挂牌上课等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基于问题、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对一些与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关系密切的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可作以下一些偿试。

3.1将与计算机操作关系密切的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等理论课放在电子交互教室(机房)上课,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训内容交替进行,强化教学效果。

3.2探索慕课等网络助学平台教学方式。分清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内容,在网上可布置课外学生个人学习内容、探究式学习内容、拓展性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些选修课、方向课可借助网络课堂等形式开设。

3.3实验项目尽量与实际电子设计工程项目结合起来,真题真做,促进“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3.4实施教考分离,以机考替代纸质考试,或实施以设计作品为主的课程成绩评分制度,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4.实践环节的改革

通过对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合理制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标准,明确职业技能考证要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从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四个步骤及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综合实习和创新实践六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评定制,可改成以课程设计实物作品、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发表的科技论文、获得的知识产权(专利)证书、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等为主的成果学分评定制;一些分散的学生自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可改为教师带队制的集中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校内电子焊接加工生产线,使之成为具备电子路线设计、加工、生产、测试全过程功能的电子设备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5.课外学科竞赛教学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促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一套与教学培养计划相辅助的学科竞赛教学体系,适当开设一些电子设计类知识的公选课、必修课,成立学生电子设计兴趣小组(社团),提供开放的活动场地,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日常的电子设计活动,鼓励并辅导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产权申请等学术研究活动,活跃校园学术研究气氛,也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

6.职业证书考证教学

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的客观需求。在教学上一定要强化与职业考证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将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内容整合到相关教学课程及实验内容中,减少课外考证辅导的教学学时。建立校内电子工程师考证、电工考证、电子CAD考证点并设立网上辅导平台,开放考证训练的实训场地,提高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考证学生的持证率。

7.小结

第9篇:电子电子信息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重点专业 专业群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22

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逐步落实和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的实施,近两年重点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是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的重点,也是学校形成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长期积累和积淀,通过不断强化专业群建设,可以为学校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1 重点专业选择与重点专业群布局

在重点专业的培育与重点专业群布局上,学校应该做好科学的总体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优势,制定重点专业遴选、培育与专业群组建的基本原则。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中提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在做好新专业开发和基本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重点专业(群)建设战略,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了全院专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该校重点建设具有行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示范引领优势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江苏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按照校级、省级、国家级重点建设的梯级有计划、有重点、分级、分批重点建设一批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效益和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

1.1 重点专业的选择

学校专业建设应以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为原则。在重点专业的选择上,应以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为原则。

该校主要立足于服务信息产业,主动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产业,引领学校的专业总体发展方向,并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发展与建设,形成与产业行业对接的专业链。

重点专业作为专业群的龙头,要求在招生就业、社会影响力、办学规模、师资、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后续发展空间与前景,能够在各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例如,该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通信技术专业,是学校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一方面能够代表学校以电子信息类为主的专业的总体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以其深厚的专业实力,在省内同类专业中也是名列前茅。在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示范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始终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建设层次,2011年,两个专业都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

这两个专业在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更打出了响当当的品牌。

1.2 重点专业群的组建

在专业群的组建上,学校应注重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布局设计和调整一方面应以服务产业为前提,通过对某个产业链中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一致的专业群体系,使专业群与产业群相对接;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针对某行业系列相关的职业岗位设置专业,还要尽可能多地覆盖到行业岗位群,使专业群与行业岗位群对接。

按照上述原则,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全校专业进行了整合,先后组建了专业群,其中4个专业群省级重点专业群,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和电子精密模具制造专业群为例,其整合情况如下:

第一,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对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学校两大优势专业――国家重点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融合电气自动化专业,带动汽车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个新型专业。

第二,电子精密模具制造专业群对应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以省级品牌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核心专业,融合并带动同属制造大类,专业的行业背景相同,技术领域及专业基础学科相近的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三个专业。

2 重点专业(群)的建设

2.1 重点专业建设

“十二五”之前,重点专业建设集中在品牌特色专业和省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等方面,进入“十二五”,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启动,高职院校如何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心。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两个重点专业在原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及省示范性专业建设期间,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改革,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与内涵建设、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以通信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近年来,在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平台上,整合华为技术资源,将华为培训课程体系和华为认证体系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实施了“校企共建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 “321”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通过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

2.2 重点专业群建设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文件要求,学校重点专业 “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群组建的视角”[2],重点围绕人才培养体制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以该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为例,该专业群计划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将全面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全面实施“平台+模块+拓展”的课程体系,使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集群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实训体系建设上,将全面推行以“项目化”形式,训练学生通用技能、专门技能,形成满足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共性需求和各专业的个性化需求,校内外优质实训资源利用共享更加充分高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上,将全面推行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通过校企共同搭建的“e”联空中课堂,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的核心岗位生产过程、工作流程,新工艺、新技术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共享企业典型工程案例;在“双师”团队建设上,将全面开展以产品研发、生产等项目合作方式为纽带,以校企组建的“教师、工程师工作站” 为合作平台,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以核心课程为主的专业群教学团队。

3 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管理

为了确保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的有效开展,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学校应该努力探索项目管理的有效机制。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学校《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专业从项目的立项申报、任务书制订与论证、中期检查到最终的建设总结和验收每个环节都做到按照统一要求认真完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校统筹管理与院系二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精细化管理,开展绩效评价,以确保每个项目能够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

3.1 学校统筹与院级二级管理相结合

在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上,可由教务处代表学校负责统筹专业规划并组织项目实施,统一组织开展各类项目的评选,统筹指导、检查、监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专业所在二级院系负责人与专业负责人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负责制定具体专业的建设计划、建设方案,组织参与人员按计划执行好各项具体建设工作,并做好实时的进度监控。

3.2 精细化管理

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管理上,可开展精细化管理,要求在重点专业建设与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做到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效果、重质量。

学校教务部门统筹细化制度,细化职责,细化要求。以该校近两年开展的国家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群来说,在项目正式立项后,学校要求相关院系、相关专业除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完成项目的任务书、中期检查、年度报告等工作外,学校还组织各院系将专业建设任务进一步细化,将其按照建设方案分成各种内容类型的若干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员,具体任务分配到人,分配到点。每个子项目都按照校级项目立项的要求完成任务书制定、中期检查及验收等环节。对通过验收的项目,学校认定其为校级建设项目,并为其颁发结题证书。这样既保证了专业各方面的建设任务都有专人负责落实,又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保证了专业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3.3 开展建设经费绩效评价

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学校应给专业建设(群)项目以足额的配套经费支持。为保证经费使用绩效,在专项经费的管理上,该校一方面采取项目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并将预算细化到子项目中的各个方面,所在院系和教务处相配合,加强经费使用的审批,为经费的支出做好统筹与把关。另一方面,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经费使用绩效的评价,将绩效评价纳入项目过程监控中,充分渗透到中期检查、年度报告与项目验收各环节当中,在项目负责人对照项目计划、经费使用情况及建设实效开展自评的基础上,提交所在院系和评审组进行审核。通过全方位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重点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绩效,全面提升了重点专业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布局、专业群组建、重点专业选择等各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与充分论证;在重点专业(群)建设上注重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注重服务产业能力的提升,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建设项目管理上,应该注重协调管理、精细化管理,注重绩效。通过由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层层细化、步步推进的项目建设过程管理,确保每一个重点专业(群)的建设实效,从而保证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总体质量,以明显的示范作用带动全校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蒋洁.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路与措施[J].职业时空,2008,(5).

[3]杨善江.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