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乐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少年宫声乐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运用
如何有效地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少年宫声乐教学中?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校外声乐教育工作的经历,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多媒体技术在声乐基础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目前,少年宫声乐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是通过窗口报名的方式进入培训班学习的,他们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声音条件和声乐基础等方面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针对这些孩子,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他们进行声乐基础的训练。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手段来配合自己的教学。以音程训练教学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音程视听环节,我们可以利用Cakewalk公司的Sonar和Steinberg公司的 Cubase等MIDI软件对2~8度的基础音程进行音高编辑,然后针对不同的音程跨度采用不同的音色进行演奏,同时把这些音程、音频配上不同的Flas加以体现。这样不仅让单调枯燥的音程训练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让孩子们得到快乐,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去感受各个音程之间的差异并加以记忆,同时还让他们认识了解了许多的乐器及其音色。
第二步,在音程试唱环节,我们不仅可以用钢琴,而且可以用编辑好的音程教学课件带着学员进行音程试唱训练。在大家对音程有一定掌握时,我们可以请学员上台进行试唱,同时利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的录音功能或者专业录音软件对他们的试唱进行录音,然后把录音放给大家听。这样既让台上的学员很客观地、直观地听到和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又对全体学员进行了很好的练耳训练,加深他们对音程的记忆,从而提高试唱能力。
第三步,在课后训练环节,我们可以把编辑好的音程教学课件或音频资料上传到网络,让学员们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进行课后练习,而且培养了学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技巧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1)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解决声乐教学的抽象内容。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中,由于技术和手段有限,对于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很难准确而形象地对学生进行讲解,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化和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声乐知识。
(2)利用多媒体MIDI技术,提高发声训练的质量。在发声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把钢琴弹奏的练声曲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制作成MIDI文件播放出来,再配上管弦乐队和打击乐器的效果给培训班学员练声。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钢琴伴奏模式,利用伴奏音色的变化,使单调的发声训练更加生动、更具歌唱性,激发孩子们歌唱的热情。同时,声乐教师的注意力可以从伴奏中解放出来,以便更好地提示学员运用所要求的歌唱状态和技术要领,从而提高发声训练的质量。
(3)利用多媒体录音技术,让学生自己找出发声错误。由于声音有骨传导和空气传导两个途径,听众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中传导来的声音,而演唱者听到自己的声音是两种传导途径综合在一起的声音,而这两种声音的感觉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加上学员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演唱上,根本注意不到这两种感觉的差异,虽经老师多次纠正但仍然没有效果,通过多媒体录音技术的有效运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Sonar和Cubase等软件的录音功能或者专业录音软件,把学员演唱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让演唱的学员听录音,使他从演唱者的角色转变为听众。他会对自己的声音评价更加客观,能够更加准确地、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声错误,从而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掉毛病,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舞台训练中的辅助应用
我们发现,有些学员虽然经过多次的舞台锻炼,可是舞台演唱能力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因为他们只重视舞台的表演,演出后却没有对自己舞台的表现进行总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录像技术,首先以摄像的方式将学员的舞台演唱过程进行录制并编辑成视频文件拷贝给学员,然后组织学员观看舞台演出视频并查找自身演唱能力的不足和舞台表演的欠缺,如:心理素质、舞台形象、与伴奏的配合、演唱表现以及肢体动作等,最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员针对自身存在的演唱弱点进行改正训练。通过反复多次的舞台表演、演后总结和改正训练,学员一定会在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上有着质的进步和提高。
笔者为搜集有关少儿声乐学习的资料,查找了大量资料。在资料中,有80%左右的论文是近几年创作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少儿声乐学习群体的增加已经慢慢开始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所调查的资料中有小部分论文是将少儿声乐学习作为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这也反应了开始有越来越来多的学术人才关注这一学科了。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对少儿声乐理论学习提供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有关少儿声乐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其研究依旧是停留在表层。
二、社会少儿声乐教育的优势
(一)弹性教育社会少儿声乐教育的授课方式灵活
授课周期灵活,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等几种授课方式都是社会声乐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个别课的教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儿童的理解能力、嗓音特点以及感知能力来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也方便课程安排随孩子和教师的时间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为声乐教育找寻最佳的时机。同时授课的方式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针对性强由于面对的孩子少
老师可以全面的去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情况,可以根据了解到的情况随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能达到想要的授课效果。同时除了个别课外,小组课和集体课也是较为常见的上课方式,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有助于孩子声音性练习的趣味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的影响,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最大限度的培养孩子的兴趣。
(三)培养良好的乐感
良好的音准和乐感对提高孩子在声乐方面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经过声乐练习后,孩子可以建立很好的音准和乐感。例如,笔者的亲身经历,一个五音不全的孩子经过长时间的声乐训练后可以完整唱出很多首歌曲。所以不要害怕自己五音不全,只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这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有所改换的。儿童也可以通过乐器的学习如二胡、小提琴等来练习声乐,器乐互相影响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社会少儿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的构建
中、小学音乐教师是目前社会少儿声乐教师队伍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有少量专业音乐院校教师和艺术团体的演员作为兼职。总体来看,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整体缺乏稳定及高水平的师资。笔者认为,广大声乐工作者可以去深入探讨少儿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如果学生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接受高水平声乐知识的学习,那么学生以后的就业机会就会有所增加,使学生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也能缓解社会少儿声乐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实际教学中还缺乏有力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对于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匮乏。由于目前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少儿的变声期有所提前,这对声乐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少儿进入变声期之后的训练和识别是尤为重要的。如何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声乐训练和练习,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理论作为指导。
(三)训练方法有待提高
作为教师非常有必要了解少年儿童在变声期之前的嗓音特点,针对这一时期少儿嗓音的特殊性,开展慎重的声音训练,把握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同时也要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在声乐训练之外,多给孩子一些音乐感觉和表现力的培养,应避免一整节课都在唱,这样既有些枯燥,也会造成声带疲劳。首先,在中低声区训练时应该先鼓励少儿多自然的歌唱,等到少儿可以在高声区训练时,再引导少儿用假声歌唱。有一部分的孩子唱歌的音量很大,属于喊唱,用很高的音,久而久之声带会产生病变
四、总结
(一)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目前中国,声乐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首要面临的就是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教育有其固有的学院性,固定性,不变性。就是说,学校有确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这个教学目标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就导致了固定的教学方式,固定的教学手段,难以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乐理知识,歌唱理论,但并不具体实践,导致学生会认谱但唱不好,会演奏乐器,但别有观众别上台。这样的声乐教育主要是满足以往的社会对于音乐老师的要求,而不是培养表演性技能。然而,就今天的社会而言,这不仅是浪费了人才资源,更是浪费了国家资源。为什么呢?一方面,学生在声乐教育中无法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培养不了应具备的技能,导致要面对“就业难”“难就业”的境况;另一方面,市场上缺乏声乐专业人才,企业找不到能胜任岗位的员工。使国家投入到声乐教育中的精力与资金付之东流。
(二)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培养目的过于单一
目前声乐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培养目的过于单一,教育理念落后陈旧,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我们现在的声乐教学属于“重技巧,轻理论”,教师将注意力都放在学生乐理知识的提升上,并且“重技巧”重视的还仅仅是专业技巧,完全不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缺乏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其教育结果也就不容乐观了。
(三)教育方式陈旧,没有与时俱进
教育方式陈旧,不能与时俱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不创新,在现代声乐教育中,学习的曲目,乐理知识都很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作,编曲这些实用知识很少涉及。二是教育方法无趣味,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忽视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缺少指导性的教育,不能与时俱进的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二、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一)改善声乐教育结构,拓宽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
改善声乐教育结构需要学校,老师,学生树立知识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增强教学的就业性,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引导学生就业为导向,优化声乐教育结构,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拓宽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使学生人尽其才,学有所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自己能力增强的欲望。建立声乐专业院校与声乐职业院校的“立交桥”。虽然普通声乐院校与职业声乐院校的培养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都是为我国文化事业,声乐事业添砖加瓦,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是拓宽声乐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转变教育思想,完善声乐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思想,完善声乐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知识学习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第二,推行校企合作的弹性教学制度。第三,更新声乐教师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第四,奉行声乐专业教育与声乐职业培训并行的教育体制。
(三)加强政府对声乐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应用型声乐教育人才提供条件
加强政府对声乐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应用型声乐教育人才提供条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举措,声乐教育课程本身就有耗资大的特点。因此,国家可以根据财政收入加大对声乐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总结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一)高校声乐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除了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性高校外,其他高校声乐师资力量总体比较薄弱。很多优秀的声乐人才,要么集中在一些专业性的音乐学院从事教学,要么从事声乐演唱的工作。很多高校由于声乐教师不足,会让音乐专业其他方向的教师来教授声乐,甚至采用大班形式进行教学。这种声乐教学模式远远达不到培养人才的要求。另外,目前很多高校声乐教师受到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自身的音乐素质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尤其是面对西方音乐涌进,一些声乐教师无法适应声乐教学的改革,不利于提升声乐教学的效率。
(二)声乐教学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中,教学体系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首先,高校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存在大量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非常少。一些高校开设大量的基本乐理、音乐历史课程,课时严重超过了教学的需要,而声乐实践环节却很少,这样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声乐人才。其次,选修课程单调,现在高校的课程一般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一些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成本,仅仅开设少量的选修课,而且这些选修课大部分是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较难选到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也有一些高校偏重于声乐技巧课程,完全忽视声乐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声乐知识结构。高校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呈零散状态,缺乏内部的逻辑联系,课程也缺乏循序渐进的层次。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难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声乐教育。我国高校对音乐学科的教研和学科建设不够重视,缺乏骨干声乐教师,可以作为公选的音乐课程很少,代课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脱节
一些高校的声乐教育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严重脱节的现象。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娱乐文化活动层面,对声乐课程内容缺乏系统、合理的研究,大部分声乐理论研究是纯粹经验式的总结,甚至是空洞的理论。另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理论课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
(四)声乐学习氛围不太好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好,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高校一些音乐学院的学习风气不够理想,学生对于学习不重视;也有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总想着成为歌唱明星,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影响也很大,例如一些声乐专业的学生牺牲平时的上课时间到娱乐场所进行兼职,不仅耽误了学习,还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笔者认为,学习风气的建设和营造,应该引起学校与教师的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
二、高校声乐教育改革新思路
(一)转变声乐教学理念
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步伐和方向,高校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往过于追求“理论成绩分数”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声乐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定位。枯燥无味的传统训练方式,不仅无法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长期下去还会让学生反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就能找到好工作,这种理念是错误的。教师要经常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特点,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加适合的人才。
(二)对声乐教材进行创新
教材,是教学的必备工具,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作为声乐教师,应根据时代大环境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选择适合的教材和资料。教师对于声乐教材的选择要学会灵活处理,一成不变照搬到课堂上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及整合,有效地借助教材内容,科学地运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对于教材缺乏的内容,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
(三)加强声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想稳定发展,就不能忽视师资力量的作用,这也是高校重要的软件水平。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声乐专业的教学效率,加大力度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对于教学态度差、教学质量低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杜绝跨专业代课的现象,尤其是声乐课程,必须由专业声乐教师执教,否则影响教学质量。同时,要对现有声乐教师进行强化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强化科研能力。高校还要加大力度进行人才选拔,引进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具有留学背景的声乐专业教师。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事业,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业,教育要发展,师资力量是关键。要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行培训,重视声乐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完善高校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在教学上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切勿将课堂当成发泄情绪的平台,向学生传递负能量和不良的思想。教师应以身作则,要端正教学态度,加强自我学习,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四)完善声乐课程体系
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专业学生,与高校的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如果高校课程体系存在较多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阻碍高校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声乐课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选修课程种类少,不利于学生的选择等。高校的声乐教师在加大力度做研究的同时,应该重新规划和编制声乐专业的课程体系,对评价较低的课程应减少课时。对于一些受欢迎的课程,可以增加课时,增加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此外,教师还要完善声乐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结构,保证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时,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并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者之间寻找平衡,避免出现偏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在保证理论教学正常进行的同时,增加实践环节,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声乐水平创造更多条件。
(五)改进声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90后”大学生比较有个性,同时对时尚和潮流的事物都比较感兴趣。作为声乐教师,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理论教学,尤其是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理念,更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驱动任务教学方法、合作式学习方法,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要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还要改进学校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参加演出,这样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演唱水平,积累舞台经验。学校还可以请歌唱家给学生开讲座,让学生感受到歌唱家的风范和魅力,有助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成为优秀的声乐人才打下基础。
(六)改善教学环境及改进声乐教学设备
在高校的发展进程中,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是发展的基础。声乐教学不仅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还需要完善的教学设备。例如,高校应该有充足的声乐训练教室,声乐教学设备应该充足。高校可以创办声乐协会,为学生提供另外一个学习平台。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声乐比赛,例如“校园歌手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声乐歌唱比赛。此外,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织学生到其他音乐学院参观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加实践机会。
(七)重视声乐教学中的民族文化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音乐具有民族文化特点。作为高校,应该重视民间音乐的教学。声乐教师在传达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声音的美,体验音乐的美,感受民族音乐的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还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结语
关键词:声乐 初学者 注意事项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上,而声乐艺术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但是现阶段的声乐教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而作为一名声乐初学者,对于声乐教师的选择也毫无头绪,这就制约了其在声乐学习道路上的发展。因此,本文首先从声乐导师的选择作为切入点,继而分析声乐初学者应注意的问题。
一、声乐导师的选择
时至今日,在声乐培训机构众多的背景下,声乐初学者对于声乐导师的选择往往无所适从。由于导师的声乐水平资质差别很大,这就使部分初学者往往不能够把握最佳的学习时机,致使初学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出现。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初学者就一定要选择资质极佳的声乐导师,使其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能够迈向更高的领域。在此情况下,笔者总结了合格声乐导师需要具备的条件。
声乐初学者对于声乐知识比较懵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声乐学习就可以盲目,反之,初学者要认清自己的质感与声音,具体体现在中音、高音和低音等方面,再由一些声乐资质极高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继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声乐导师。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练声曲的选择
随着人们对声乐艺术喜爱程度的加深,人们对声乐的需要往往已经不再停留在观赏阶段,而是开始自发的对声乐进行学习,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朝一日将声乐的表演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针对于声乐初学者,练声曲的科学选择可以为其演唱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练声曲的选择是训练扎实的声乐基本功的前提,同时,一个良好的歌唱状态也离不开练声曲的最佳选择,良好的练声曲能够帮助声乐初学者形成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这为今后的声乐学习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练声曲的主要内容是元音,包括音乐会演唱的练声曲和无词的声乐练习曲。
练声曲的作用不只是歌唱前开嗓子的作用,而是扎实基本功的过程,帮助初学者培养良好的发声习惯。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练声曲具有规范性与系统性,能帮助歌唱者发挥其情感,改善初学者声乐咬字发音问题,同时,初学者通过练声曲也能够掌握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的真谛。为此,初学者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声乐水平和条件,正确的选择,并使用练声曲,通过长期的努力练习,使自己的声乐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三、乐曲的选择
歌曲分为易、浅、深、难四种程度系数,演唱者应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自己所适合的乐曲。针对于声乐初学者,在演唱期间,要对自己演唱歌曲阶段的程度进行清晰把握。同时,声乐初学者也要根据自己的音色等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歌曲类别。倘若声乐初学者盲目的选曲,可以会影响个人歌唱的音质水平,更甚者会产生破音,或者直接丧失歌唱生理机能等情况。此外,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应用过程中,乐曲的选择也极为重要。为此,笔者对初学者的乐曲最佳选择要点进行了分析。
其一,初学者往往满怀音乐热情,在乐曲的选择上,倾向于较宽声域、较高音的歌曲,不注重喉咙的保护。长期以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声带,因此,声乐初学者更要针对于个人的阶段,选择相应的乐曲。其二,初学者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稳扎稳打,选择难度系数适宜的歌曲,这样才能保证其未来的艺术道路越来越广。
四、正确的培养呼吸习惯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导师通常强调呼吸问题,但由于初学者不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影响了其声乐学习水平的提升。在声乐表演时,表演者是由人体对气息慢慢振动声带而产生美妙声音的,而该音质基于乐曲的要求,由此可见,声乐学习与呼吸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仅初学者演唱不重视呼吸问题,甚至一些歌手也往往不能真正意识到呼吸习惯对声乐表演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一些通俗的歌手。唱歌呼吸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能够半途而废,否则将前功尽弃。由于人发声是通过声带受到肺部发出的气流所产生的冲击而发出的声音,相对于平时呼吸而言,声乐呼吸与之有很大的区别,声乐呼吸主要利用胸腹式呼吸来进行歌唱发声表演的,这也是流畅歌唱的前提。初学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呼吸进行有节制地、平稳地控制,从而实现均匀、持久、优美的声乐演唱过程。
初学者的呼吸控制要保持一个最佳的力量,并从根本长意识到歌唱呼吸的内容与重要性,并针对于一些典型乐曲,探索出最佳的呼吸手段和方法,从而对声乐表演过程中的呼吸问题加以解决,并提高其呼吸感觉的调控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初学者要基于个人声乐兴趣与个人条件,对乐曲以及练声曲进行选择,并将声乐爱好作为自己对声乐技术进行掌握的源动力。除此之外,初学者要选择资金极佳的优秀声乐导师,接受导师所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进一步强化声乐基本功。同时,初学者还要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不断的对个人声乐学习畏难情绪加以克服。教师也要重视对初学者声乐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的摸索出一条创新的声乐教学之路,使初学者能够更加自信的迈向声乐艺术学习的成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茜西.教师培养声乐初学者应注意的几个环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7).
一、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也逐渐走向世界,与世界其他国家逐渐融为一体,尤其在文化方面,我国的文化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并将外国一些优秀文化融入我国文化当中,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声乐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汲取国外声乐方面的优秀文化,我国声乐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声乐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在声乐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忽略了声乐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民间音乐逐渐被遗忘和丢失,人们的民间音乐意识也一点一点被消磨殆尽,人们反而越来越倾向于国外的音乐文化艺术。这些问题对高校的声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出现一个时期,但其实,这次巅峰并不是我国自己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政治性特点。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外的音乐文化对中国声乐的影响越来越大,撼动了中国高校的声乐教育观念。我国声乐需要的是不断的发展壮大,而不是被外国声乐文化改变和同化。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国高校需要认清声乐发展的潜在威胁,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声乐教育,不能太过于依赖国外音乐文化,要不断改善教学策略,要注重在声乐教育中教授学生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拯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学到有自己祖国特色的声乐文化,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二、探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具体策略
(一)提高高校及其声乐教师的民间音乐文化意识,转变其音乐教育观念
高校及其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更好的融入民间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促使中国优秀民间声乐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就必须先要提高高校及其声乐教师的民间音乐文化意识,转变其音乐教育观念。高校及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声乐教育中融入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促使我国音乐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离开了民间传统文化,声乐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力和思想源泉,迟早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只有将声乐教学和民间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保障我国音乐能够源远流长和不断发展壮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杜绝一切外国音乐文化,而是要充分利用外国音乐文化促进我国音乐的发展和壮大,我们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被外国音乐所同化。这也并不是说我们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我们要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广泛吸收外国有益文化,努力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
(二)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高校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要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融入中华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单靠高校及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民间传统文化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高校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这是因为,跟一些流行音乐或者是其他精品音乐相比,民间传统音乐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影响力并不是很大。因此,为了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去,我们需要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放在高校声乐教学的主体地位上,确立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主体地位。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并不是现成的,而是存在于民间的,需要高校及其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到不同的地方去探索、访问和收集,然后经过一定程度地加工创造,才能运用到声乐教学当中去。此外,为了更好地保障民间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高校及其教师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一定民间音乐才艺的音乐爱好者,来给学生们讲一些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这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民间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可以提高学生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了解程度,才能充分发挥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对音乐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体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内容,突出民族特点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华儿女的智慧汇聚而成的,它离不开中国历史、离不开中国文化、离不开产生时的社会背景。高校声乐教育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所以,高校及其教师必须认清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体现出中华民族音乐的特点,以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有更好地发展前景。但是,就目前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情况来看,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很多高校还是忽略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外国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出现的比例还是太低,这就导致了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体系的不完整、不科学和不健全。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高校及其教师构建科学的、健全的课程体系,重点突出民族音乐特点,不断采用最科学、最有教学价值的教材,科学利用音乐教材,不断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认知水平。此外,强调一点,教师也不用完全局限于国内民族音乐文化,也可以适当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加一些国外的民间传统文化内容,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些音乐作品,能够有着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更加宽广的眼界,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创新和促进中国音乐的发展。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将声乐教育和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结合起来的关键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促进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而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素质来看,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声乐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一些技能的培训,他们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意识很薄弱,教授这些知识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就举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比如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有利于将声乐教学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信息技术逐渐出现,比如说多媒体、传媒中介、网络、通信技术等等,它们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很多教师不会使用这些信息技术,还有很多教师就没认识到这些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乐于使用这些信息技术。鉴于此,高校要提高教师入职门槛,狠抓声乐教师的素质,多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锻炼和学习机会,不断完善教师的音乐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民间传统文化意识,比如说聘请一些专业人士为教师们讲课,出资让老师们到专门机构接受培训,派老师到发展较好的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等等。
(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一点就在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怎么样,如果学生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能够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加上老师科学的授课方式,就能保证最佳的教学效率,就能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知识。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处在最好的学习状态当中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激发出来。比如,教师在声乐课入课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播放民族音乐,并伴有舞者,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对舞蹈动作的观看,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充分接触民间传统文化,让学生深深地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震撼,然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者是疑问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要建立科学、合理、公正的成绩评价机制,要充分发挥有效评价的积极作用。
三、总结
[关键词]民族唱法 民族声乐 发声训练 演唱风格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以民族唱法为主体。我本人认为,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甜脆宽亮为特征,以自然、朴素和流畅的歌唱,能够充分表达本民族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的一种歌唱手段。它继承和吸收了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精华,借鉴并吸取美声唱法的科学内容。民族声乐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语言,声情并茂
歌唱的吐字,对从事民族唱法的演员更为重要。语言是表达歌曲内容和感情的,在我国传统声乐中,对吐字有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法,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从事歌唱的演员是应当继承和学习的。在我国戏曲和曲艺训练中,非常强调咬字,提出“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吐字归韵十三辙、吐字行腔中的“五音”、“四呼”等。十三辙是指要按汉语的十三个辙口去归韵;“五音”是指唇、齿、喉、牙、舌的五个部位,是吐字发音所触及的受阻部分;“四呼”指吐字时的开、齐、合、撮四种口形。
我国汉语中的字、音节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由一至四个音素组成,由于音素的发音状态和特点不同,又分为“声母”和“韵母”两大类,声乐教学中称为 “子音和母音”。一个汉字可分解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是由声母和介母组成,字腹是由韵母组成,字尾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在歌唱的训练中吐字要求准确、清晰、稳定、放松,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字头要吐的准确而简短,字腹要有支点而稳定,字尾要清而明确。头、腹、尾三者之中,关键是字腹要有稳定的支点,字头和字尾才能有稳定的依靠,才可以得到发挥的可能。因此,歌唱的训练十分重视母音的练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是一个字的核心。母音的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统一性问题,也就是说先共性,后个性,这并不是不要求吐字,也不是不重视吐字,而是一个训练步骤和程序的问题。“以字带声”、“字正腔圆”的要求是正确的,必要的,应当通过努力去做到。在掌握了语言技巧的同时,必须讲究“以字带声”、“以声传情”。首先,要熟读作品,把握形象。其二,研究旋律,确定风格。其三,疾徐得当,强弱有致。其四,以字行腔,以声传情。歌曲感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让听众听懂歌词,只顾声音的美而忽视咬字吐字,含糊其词,不知所“咏”,无论如何算不上成功的演唱。美的声音并不等于美的歌唱,只有让声、腔、字、意融为一体,珠联璧合,才有可能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
二、科学发声,中西结合
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是和语言结合得很好的发声方法。我们国家的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学习和继承,但也要用发展和科学的态度来做这项工作。科学的唱法是共有的,它具有普遍性,西洋唱法中有,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也有,关键在于如何去继承和借鉴,而不是照搬和盲目崇拜。我认为,既是科学的,又是民族的,还要能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欢迎和承认的唱法便是优秀的唱法。但如何把科学唱法的共性灵活地运用到民族声乐的个性之中,形成一个和谐的歌唱整体呢?那就是要进行结合民族声乐的个性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先共性(科学唱法)后个性(民族特色)。
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员,在正确的演唱方法基础上要具备混合声的色彩。混合声,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和力度,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它既非真又非假,而是两者有机的混合。在演唱中,由于混合声具有真声的色彩,更接近我们民族的语言,容易吐字清楚,它没有明显的换声痕迹,声音上下贯通比较方便,只是真假声比例成分变化而已。所以,它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因而,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演唱者所采用。一般说来,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多一些,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多一些,唱中音时则真假多办混合成分多一些。但要强调的是中声区的混合声训练最为重要,首先要打好这个基础,再逐步向上、向下扩展音域,达到比较统一的歌唱整体。民族唱法所追求的自然混合声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获得。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美声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必须遇到如何把美声的优点和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民族的歌唱结合起来的现实问题。我们研究结合,一方面是歌唱方法上的科学性研究,向世界的审美要求靠拢,只有世界性的,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结合我国民众的声音审美习惯,形成适合国情的声音审美和科学的歌唱体系,东西方人的声音美感差异,包括发声方法和歌唱方法,情感表现形式和程度、审美角度都存在一些差异,毕竟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习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两句话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只有符合共性的艺术,才能够使得更广大的人群接受和喜爱,而在共性的前提下,具有鲜明的个性的艺术,才是有特点的、有风格的艺术。我国的声乐艺术就应该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上,才能够真正地结合西洋歌唱方法。吸取欧洲美声的长处,并将其借鉴到我们自身的声乐艺术之中,这才是我们的出路。学习美声、研究美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真正唱好美声的作品,学到美声精髓,向世界水平靠拢,使中国的声乐教育在世界声乐界有一定的地位。二是为了唱好中国声乐作品,将其所长溶进民族的艺术土壤里,绽放出灿烂的中国声乐之花,形成符合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声乐学派。
歌唱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只有发声方法,没有时代气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歌唱,是不会激发人的。只有把民族性格、时代精神和良好的发声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显示出感染力,才能够给人以完整的艺术享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前进,民族唱法,无论发声方法、演唱内容、表现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将还会有所创新、有所变化和有所发展的。民族声乐的创新和发展,要将声乐教育理论系统规范化,主要集中在如何正确认识歌唱乐器的构成及如何正确的使用这件乐器的问题。声乐这件“乐器”,是依靠歌唱者自身的器官,经过培训在其自身上形成后,通过思维意念,用语言去进行演唱的乐器。因而选择生源是一个方面,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再者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技巧上和艺术修养上不断地学习、追求、实践、探索,做到用“心灵”去歌唱。同时,要吸取一切“营养”来丰富民族声乐学派,提高全民音乐水平,涌现出更多更好的人才,让艺术百花园中的灿烂光芒照遍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金铁霖.浅谈声乐训练方法.中国音乐学院教材.
[2]郑向群.民族唱法及其迫切任务.中国音乐.
科。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搞好声乐教学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采用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声乐教学;技能技巧;培养;动机
声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一切“教”的手段都旨在促进学生“学”的过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对声乐研究和声乐教学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必然也是好的,如果教师的认识不是科学的,思想方法是片面的,那么声乐研究和声乐教学就不会有很大的成就,甚至声乐的基本规律问题和训练中的基本唱法问题也解决不好。搞好声乐教学应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声乐学习动机的培训与激发
学习声乐的动机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知识需要和情绪需要而渴望了解声乐知识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声乐学习的动机在教学实践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习声乐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声乐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动机是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声乐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帮助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形成相互的学习动机。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学生由原有的不活跃状态转到活跃状态,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习动机激发创造的内部条件,而学习条件的激发又为学习动机的培养提供了进一步强的条件,它们只有相互结合,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学习声乐的动机,如学生中各自发声肌体的状态,嗓音等的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只要他们在学习上稍有一点进步,教师就应对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对于嗓音条件中好又有一定独立歌唱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及时指出在歌唱中存在不足之处,并不断地让其欣赏一些高水平的声乐作品,使其声乐学更快提高。
在声乐教学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与学生的目的任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学习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实践的具体意义。学生进校前学习的歌唱是比较单纯的学习任务,入校后随着学生的身心也逐步成熟,对社会的认识日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多进行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认识到学习声乐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学习找到新的动力源。
二、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
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它不同于数理化那样有一定的公式,也不同于舞蹈和乐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自身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相统一来体现的,有些发声器官不是随意肌组成的,不能支配它们的运动,要想使它们随意支配而建立正确的发音状态,只有经过反复地长期地专门训练,使之养成某一种特定的习惯势力,才能达到目的。在歌唱技能训练过程中,如何才能训练学生的歌唱技能,要走好这一步,首先要对歌唱者的嗓音基本情况有具体的了解,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在训练中,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发声习惯和毛病,找出最适合的训练方法着手训练,在训练中,需要长时间反复的练习才能较好地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但长时间反复的练习,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趣味,如果学生在训练中连续出现三次学不会的动作,就不应该强制他一定要做,因为多次做不到,会使学生心理上丧失信心,产生畏缩状态。教师的严格训练,不一定体现在对学生的多次要求和训斥,而应该是不断对学生的特征、状态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声器官、状态和习惯的不同,因此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去克服不同情况下的毛病,也不可能期望一下子克服学生长期以来歌唱所形成的顽固性发声毛病。歌唱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需要一定的时间,它的发展和演变只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实现,当今天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明天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待于解决,这时在新的条件下,再提出新的要求,逐步引导学生以更快的步伐,达到理想的歌唱境界。如在歌唱技能训练中,为了使学生掌握歌唱中的呼吸,加强对正确呼吸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认识整个身体在正确呼吸与发声过程中的运动规律,求得呼与吸肌肉力量的平衡,进而找到呼吸的用力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常常采用半打哈欠,在打“哈欠”的感觉中体会喉咙打开的感觉。这样采用来生活的体验感受,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从而进展快,效果可嘉。
三、歌唱情感的表现的培养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等于把一首歌唱好,把一首歌唱会并不难,真正地把一首歌唱好却是不容易的,所谓把歌曲唱好,就是在掌握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歌曲艺术处理也包括情感的处理。人类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有多种,歌唱和舞蹈,是人类表达情绪、情感的又一方式,如果教师设置情景,反复启发和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容,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对歌曲的情感处理就会逐渐熟悉掌握。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略了歌曲的情感、风格的理解和表现这一环节,觉得唱会了歌曲似乎就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这样会使学生唱歌曲时内无情绪,面无表情、呆板,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不熟悉、不适应歌曲演奏时表达的情绪、情感的方式,如果把演唱缩成仅仅是技术而没有情感表现的话,无论技术是多么的完美,这样的歌唱是冷漠而没有灵感的。
要训练和培养学生歌唱的情感表现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既要让学生理解歌词,又要教会学生识别歌词的不同类别,再分别按不同歌词用不同语气表达,进而训练其用不同情感、情绪来进行表达性歌唱。首先,要教会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歌唱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形式,要在整体把握作品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词、曲作者,了解时代特征,细心体会歌词的内涵及音乐的特征。演唱歌曲是歌曲二度创作,只有通过良好的演唱,真挚地抒发作品的情感,再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才能达到歌唱教学的目的,实现审美教育的价值。
总之,教师要教好声乐这门艺术不仅要精通歌唱的正确方法和技能技巧,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不断地总结教学、研究教学规律,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还应与学生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共同成长。这样才能使声乐教学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五),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声乐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27-02
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演唱技巧还不成熟,心理状态更是一个不稳定时期,处在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好奇、贪玩、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成为他们声乐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障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分析了我国小学高年级声乐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完善小学高年级声乐教学的对策。
1.小学高年级声乐课的教学现状
1.1声乐课教学现状分析。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的教学设施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小学声乐课的教学现状,笔者选取了我市9所小学,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了高年级小学生问卷117份,音乐教师问卷23份。
结果发现,我市绝大多数小学的的音乐教师配备数量是存在缺口的,以每班50人计算,音乐教师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性别方面,音乐教师女性多于男性,符合学科性别常规;在年龄方面以40岁以下的教师为主体,占总人数的92%,其中35岁以下教师占到78%,说明我市小学音乐教师队伍是年轻化的。在师资力量方面,参加调查的教师中本科学历占36%,专科学历占53%,中专学历占21%,其中90%以上的音乐教师自任职以来从未参加过任何专业培训与进修,可见小学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单薄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教学设备是使声乐教学正常进行并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基本每所小学都拥有钢琴、手风琴或电子琴等基本的教学工具,但是有个别学校没有音乐教室,声乐教学经常是随班进行。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按课本进度完成,教师课堂教学常有即兴化现象。有些老师上课时随意性较强;有的老师备课很简单,程式化现象严重,教师的教学创新较少。
在调查的117名小学高年级学生中,表示很喜欢上声乐课的有60%;感觉上不上无所谓的有13%;其余27%的学生不感兴趣,表示教师上课教授的歌曲都不是他们喜欢的。
1.2 声乐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水平的高低,技术是否全面至关重要,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在调查与听课中,很多老师都表现出专业技能不够全面的情况,各所小学的新课程培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部分音乐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认识和存在概念化、简单化的问题。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声乐课堂上一味的强调专业术语,比如“气息”、“位置”、“打开”、“共鸣”等抽象的词语,往往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还有的教师反复地强调气息,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此,将一个本来很自然的呼与吸的问题变成了负担,反而影响了演唱。
其次,缺乏学校领导重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小学出现临近考试音乐课停上现象。有不少小学一到临近期末考试就会停上音乐课,用文化课来代替音乐课。而且大多学校也没有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师。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加强重视音乐教学,支持音乐教师的各项工作,提供活动经费,配备基本的教学乐器,为音乐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再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上声乐课,但是其中很多学生表示喜欢流行音乐,希望音乐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多一些表演和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学生对随意占用、取消音乐课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2.小学高年级声乐教学的完善对策
2.1 加强教学趣味。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鲜而又无知时,才能激发求知、探究愿望,所以一定要选择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声乐水平相符合的教材,在歌曲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不同的安排,尽可能地扬长避短。声音条件较好的女生可以选择抒情民歌如《美丽的侗乡》等,表现力比较强的可以选择《花木兰》等;个性比较活泼的可以选择《麻辣女孩》等。声音条件好的男生可以选择《这片胡杨》等,表现力比较强的可以选择《小将岳云》、《齐天大圣》等;个性活泼的可以选择《轮滑小将》、《少年梦想》等。
由于学生的理解力,领悟力都不够高,教师在教唱一首新歌时,不要急于领着学生唱谱,而是先把歌词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几遍,告诉学生歌曲所要表现的情景内容,体会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除了讲解歌词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图画、故事、童谣、动画片等不同的形式和运用灵活多样的音乐欣赏、观摩学习、讨论、表演等方法,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努力提高审美水平。
2.2 丰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示范教学法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示范可以让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效果,加强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感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明确正确的声音概念,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要求。示范包括发声、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教师能在示范中做一些对比,在做出正确示范的同时也把学生的错误模仿出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辨别声音好与坏的能力
游戏教学法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比如在发声练习中,利用一条好听的旋律,让同学们为这条旋律填上歌词,并能够用适当的情绪演唱出来。这样具有填词游戏特点的练声曲,可以帮助同学们在放松之中锻炼歌唱技巧,如气息控制,横隔膜练习,比刻意的去练深呼吸,练横隔膜所造成的肌肉紧张、僵硬要好得多,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除了做游戏教学法之外,竞赛法也是很适用于小学生的方法。由于小学声乐课大都采用的是集体化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小学声乐课堂中随时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比赛活动,可以是小组比赛,男女比赛,分声部比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唱《小鸟,小鸟》这首歌时,教师可以从歌曲的旋律音准、节奏表现,用声的强弱,感情的处理等等作为评判标准把声乐课堂分为几个小组来进行比赛性的演唱。
2.3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往往全凭一种爱唱歌、想唱歌的冲动和欲望,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则更看重教师的评价和其他同学赞美,或者是因为喜欢某部动画片而喜欢其主题曲,产生学习的动机。因此,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生动有趣的讲解、美好动听的钢琴伴奏、明快的打击乐器、都能够给学生带来视听上的美感,刺激着学习欲望的萌发。同时让学生多听多看和他们同龄小朋友、小演员的范唱、表演,使他们深受美好歌声和生动表演的吸引,产生羡慕感、刺激他们的表演欲望从而努力的学习。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及时反馈学习结果,通过适当的考试、打分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通过反馈,知道自己学习声乐的进度、成绩后能提高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反馈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努力,是加强音准的锻炼,还是多做节奏的练习,是克服喊叫的毛病还是自信,大胆的练唱,教师作这样的反馈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动机。此外,开展适度竞赛也是有效激发高年级小学生的方法。有组织的,适当的学习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在教室中一些色彩鲜艳的学习进度表、成绩表、荣誉栏是极引人注目的,被学生认为是极其珍贵的赞美和鼓励,产生再接再厉,继续加油的动力,比赛可以活跃气氛,减少学习的枯燥,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兴奋,神经细胞活跃,产生了极强的歌唱动机。
2.4 创设学生的成功体验。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喉部普遍感到不适,歌唱时总觉得嗓子不自如,不好听。因此,歌唱时缺乏主动意识,不自信,不愿意开口,创设良好的歌唱气氛,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共鸣,产生陶醉感,利于激发歌唱。教师可以选择短小优美,音域不宽的歌曲,避免了学生练唱时间用嗓过度的现象,音域跨度不大使得学生的声带得以放松、不紧张的歌唱,学生从生理到心理上都能得到愉悦。还有的小学生性格腼腆、害羞、内向,在学习声乐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跑调、五音不全、喊叫、节奏感差、高音上不去等,这些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产生迷茫、困惑、孤独、烦恼、压力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在声乐课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地进行教学,教师的喜、怒、哀、乐对学生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教师应该采用以鼓励为主的态度,无论学生嗓音条件好坏、资质如何,教师应耐心地进行指导,不要一味地指责,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吝音表扬之词,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进步你都必须让他知道,你因为他的进步而开心,你对他充满着希望。这样,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一种愉悦和满足,对自己未来充满了信心,对声乐学习也就产生更高的热情。
3.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小学声乐教学还不够完善,声乐教学理念也比较滞后,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了解高年级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状态,遵循儿童声乐活动规律,把握儿童声乐教学原则,对学生系统的、专业的训练,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帮助学生在快乐、迅速的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乐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和审美情趣,完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
[2] 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3] 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上接226页)
的心理,找出更多更好的练习方法,这样不仅建立了师生之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应重视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变化,适时调节、控制、及时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以拧制。激发学生情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教育。教师要以情感人,寓情于教,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4 意志的培养。 意志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同样,作为教师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不合格的。就不可能带出优秀的学生。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时,要有很好的耐心和不厌其烦的指导,青少年都有好胜的心理,多采用激将法刺激队员上进,但要注意刺激的时机和分寸,应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如长跑是一项不太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好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其次,应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练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