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费减免申请书范文

学费减免申请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费减免申请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费减免申请书

第1篇:学费减免申请书范文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我是20xx信息级中护一班的学生,我家在一个小镇上,家里生活条件窘困。

父亲XX年不幸去世,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只能靠打零工挣些微薄的收入,因姥姥常年有病在身已经欠下外债,交学费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我很想给母亲减轻压力,因为实在承担不起所以想学校申请减免学费。

我一直很努力学习,希望以后有能力回报社会和母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做到最好,不会辜负学校的培养和家人的期望。

我诚恳提出减免学费申请,希望领导能切实了解和关切我家的具体情况,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最大帮助。我们诚惶诚恐,感激万分。

此致

敬礼!

第2篇:学费减免申请书范文

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类的民间奖学金针对不同的学校。有些大学还拥有专门向本校留学生提供奖学金的网络,这些学校的留学生申请到奖学金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总之,各个大学的学生处会在申请奖学金期间贴出各种奖学金的种类、金额、申请资格、申请方法和截止时间等信息。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申请。

由于日本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名额和数额都有限,70%以上在日本的留学生都没有机会拿到奖学金。所以,日本政府规定在课外一定的时间内打工是合法的,其收入基本上够在日本的生活费用。因此,大多数留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还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奔波。

日本的奖学金从支付单位来看可分以下五种: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地方自治体奖学金、民间团体奖学金、各高等院校提供的校内奖学金、外国自费留学生学费减免制度。

(一)政府(文部省)奖学金

申请日本政府(文部省)的奖学金需要通过日本驻外大使(领)馆的推荐,或日本国内大学的推荐。

(二)地方自治体奖学金

这是日本地方政府对在该管理区内居住的或在其管辖区内的学校读书的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此项奖学金的支付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学费、生活费或住宿费的补助、国民健康保险补助、发给交通券以及购书券。申请地方自治体奖学金首先要认真阅读申请资格表,确认有申请资格。申请资格认定后,要到当地政府或你所在的学校索取所需文件表格。填好申请书,搜集所需的资料,如个人履历表、在学证明书、指导教师推荐书、健康证明书、照片、外国人登记证明的复印件等等。然后上交给当地政府或你所在的学校。这以后一般还要进行一次笔试和一次面试。笔试通常包括一般教育课程、专业科目、日语能力等项目的考试;面试通常是根据本人情况以及你在日本与本国的文化交流所作的努力而考虑的。选考的结果将通过当地政府或校方告之本人。

(三)民间团体奖学金

民间团体奖学金制度是在企业、财团或个人提供基金基础上创立的。这些奖学金几乎只能在进入日本的大学或研究生院后才能有资格申请,而且,各类奖学金几乎全是通过留学生所在的大学申请的。支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代付学费、生活费或住宿费的补助、国民健康保险补助、提供交通券、购书券等。

(四)各高等院校提供的校内奖学金

此项奖学金是由各个大学设立的奖学基金提供的。目前,在日本,对外国留学生减免学费的大学正在日益增多,所以学生入学前最好了解清楚。

第3篇:学费减免申请书范文

[关键词] 高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资助机制

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至2012年秋季学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广西实现了全覆盖。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更多人分享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学子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公平阳光的温暖。目前,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我区现有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国家助学金、特定学生免学费、社会团体或个人助学金、学校学费减免等属于保障性资助。虽然普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资助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因此项目资助不能与国家助学金重复,实际上仍属于保障性资助且获得此类资助的人数很少。以桂林市为例,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给桂林市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2012—2013学年度的名额为840名,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2%,奖励金额168万元;2014-15学年度的名额为781人,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15%,奖励金额156.2万元。极低的奖励比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纵观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依然是以“教育机会均等”式的保障性资助为主,缺少适用于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随着国家资助力度加大,教育公平已迈出了重大步伐,党和政府向全社会做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已基本实现。在不断完善保障性资助政策的同时,增加和完善适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引导、激励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了目前高中阶段资助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是一种过程资助,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其实现能力提升、充分发展与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学年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申报发展目标项目,经学校审核通过后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的资助。[1]

发展性资助坚持资助与发展相结合,励志与强能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诚信感恩意识。

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意愿的调查分析

当前,普通高中的资助项目主要是国家助学金,其覆盖范围:市区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市区在校生总数15%;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县普通高中资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40%;其他县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30%。资助标准为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分为二档,一等为每生每年2000元,主要用于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二等为每生每年1000元。由于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数多于资助比例,学校主要依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来确定资助对象。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为此,我们在广西各选择3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卷由填选择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支持态度。[2]

调查对象为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卷600份,回收有效率100%。

2.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

调查问卷中的1、2、3、4分别代表“资助的目的主要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资助的最大功能应体现在激励、促进发展上,让优秀的学生获得资助”、“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应发挥资助的激励、促进发展作用”、“资助应突出其对贫困学生发展的激励、促进作用,生活困难问题应由贫困生自己解决”等问题。

从表二可看出,三个年级的P值大都是0.00( P<0.01),表明不同年级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认识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从均值来看,不论是从4个项目维度还是从总体水平来看,高一年级总比低一年级的高。当代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7-19岁之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心智也逐渐走向成熟,对自我认识、目标追求越来越清晰,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了高三,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渴望在公平的环境下凭自己的才干和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在各维度的标准差中,也只有高三年级问题“3”的标准差最小(0.489)。标准差反映的是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小,表明数据越聚集。可见,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随年龄的增长而越多元、深刻,渴望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去完善、发展自我。

三、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最为核心的需要 有三种:基础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归宿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应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基础需要是可以通过保障性资助予以满足的;心理需要是经济资助所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相关教育帮扶措施;成长需要,不是单有经济资助就能满足的,它更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解决内动力问题。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既要将保障性资助落实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需要层次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他们各种层次需要的帮助,尤其是发展过程的扶持,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金额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个人的努力和发展状况相匹配,从而实现资助能够保障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的构建

(一)资金来源。项目资金主要由资助管理部门划拨的专项资助资金、学校按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3%—5%的经费以及来自于社会、个人的资助资金构成。对于获准立项的发展性资助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二)项目构成。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校园文化创建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实验报告、标本或模型制作等;学科竞赛项目:必须符合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规定,参加“三模一电”、机器人比赛、发明创造大赛等活动,或参加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项竞赛活动;校园文化创建项目: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其他: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其他项目。

(三)管理策略。组织管理:发展性资助项目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资助办主任、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发展性资助项目评审小组,评审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性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协调项目的开展,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以及效果分析评价等日常管理工作。每个项目须配备指导教师1~2名,指导教师由责任心强、热心学生工作的学科教师、班主任或资助办管理人员担任。过程管理:由立项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结题验收四个环节组成。立项申报阶段,学校指导学生填写项目立项申请书撰写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评审阶段,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立项项目进行评审筛选,通过公示后即给予50%的资助经费;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立项获批后,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各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学校资助办对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要进行检查,防止学生挪作他用,切实发挥资助资金效益;结题验收阶段,项目课题组向学校评审小组提出结题验收申请,提交项目结题申请书、成果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评审小组对申请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验收通过公示后即下达项目剩余的50%资助资金。

(四)成果推广。一是编印课题优秀项目成果集,并通过网站、成果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项目成果推广交流,二是点面结合,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

五、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2013年秋季学期,我们选择两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开展发展性资助项目的试点工作。学生申报并获准立项项目28个,涵盖研究性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内容。项目小组的活跃活动,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又能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愿望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既兼顾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性资助诉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发展目标实现作为资助效用的评价尺度,克服了保障性资助中重“输血”轻“造血”的弊端,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资助方式的重大突破。

(一)突出了资助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统一。《水火箭实验研究》项目小组,申请到项目经费后,运用动量知识和流体力学原理,开展了水火箭实验研究,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二级火箭与一级火箭连接问题、气密性问题,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反复修改实验方案,最后实验取得了成功。在学校举办的科技活动月活动中,“水火箭”的发射展示,赢得了师生的一片赞叹。可见,将资助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不但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贫困生保障性资助方式的突破,而且有利于强化资助的“输血”与“造血”功能并重,充分发挥资助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资助方式的创新。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评价方法,填补了目前广西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空白。在优化当前以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资助体系的同时,学校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资助经费,设置既有共性、又能体现个体发展差异性的资助方式,将学生所获资助金额与其本人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利于确保资助工作真正以学生利益为最高目标,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真正为促进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有利于与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相融互促。广西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才开始高中课改,广西普通高中新课改方案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3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3年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必须达到23个学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课程规定的要求,更应是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有利于激发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受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而获得相应的学分,变单纯的受资助为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使贫困学生在助人、服务社会、传递社会关爱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不仅给贫困学生带来了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技能,又很好地回馈了社会,锻造了自强之才。正如《住房装修的市场调查及预算方案的编写》项目小组负责人在“项目成果展示会”上所说的:“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装修行业的运作及市场状况,而且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比金钱要贵重得多的东西,体验了团体合作精神的力量,在为小组成员家庭住房装修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享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2]曾军.广东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弹性结构维度及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9-171.

第4篇:学费减免申请书范文

本报记者 严友良 发自上海

6月10日,2012年度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路翔就出现在了上海虹桥火车站。在那个被称为“老家”的湖北襄阳市,他没有多待上一段时间。急急忙忙地赶回来上海,因为这里有他在此工作的父母和分别一年多的朋友。

“如果不是因为考试我肯定不回去,在那边一点都不习惯。”略显羞涩的路翔告诉记者。

比路翔更苦恼的是他的父亲路振国。一年来,没有上海市户口成了这个44岁中年男人的心头之痛。原来,依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2012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能在其户籍地报考。

“没上海市户口,就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只好让孩子回老家了。从出生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我们。”路振国说。

作为父亲,路振国很清楚:面对记者,儿子并没有说出来,就在这短短的一年间,他需要学习两套教材,体会两种不同的学习进度,感受两种不同的学习氛围……

被户口决定的高考

直到2011年的夏天,路翔都没有意识到他和自己的那些同学有什么区别,甚至还因为在私立高中上学有一点点优越感。

当时父亲路振国告诉他,为了高考,他需要回襄樊(2011年改名为襄阳市)上高三了。

“我和孩子的母亲从小伙子、小姑娘的时候就来上海打拼了。小翔就是在上海出生的。”如今在一家公司从事销售的路振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上海这座寄托着他们夫妻青春和梦想的城市,路振国一直努力为儿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初中,路翔都和其他的上海孩子一样,在本地就读。“尽管当年是为了上初中,曾经给学校缴纳一万多元的借读费。”

初中毕业后,路振国又花了一大笔钱让路翔进入了上海一家私立高中。“只要是为了孩子,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路振国说,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儿子离他们近一点。

当2011年高中二年级暑假到来的时候,路振国听从了孩子班主任的建议,“如果不能在上海市参加高考,那么最好还是提前回去适应一下。”

路振国知道老师是好意。实际上,多年来,他一直以儿子为骄傲。因为孩子非常要强,也特别争气,成绩也一直优秀,“这么多年来不容易,眼看就要熬到头了,没想到到头来还是无奈”。

“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上海市户口的重要性。”路振国对记者回忆道。

没有办法,路翔不得不面对要回湖北参加高考的困境。而实际上,之前除了随父母偶尔回去过几趟,他几乎没有在故乡生活过。

“一年的日子终于熬出来了。”6月10日,在与记者交谈中,路翔如释重负。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现有流动人口2.6亿人。在这2.6亿流动人口背后,则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

正是如此,自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会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随迁人员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他们还成立了“我要高考网”,截至6月13日,一共征集到了101742个签名呼呼早日实现“异地高考”。

“随着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缓慢推进的异地高考

自2005年起就有家长开始进行努力,一些家长走上街头,发放传单,向市民征集签名,寻求对“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支持。

而2011年10月26日,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中国法学会教授郭道晖、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等15人联名向总理上书,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同时呼吁取消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

同年的10月29日,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在这些家长组织召开的会上,他们希望“取消高考户籍限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这些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不少家长还选择前往各地、市教育局表达诉求,希望政府重视他们的诉求。

在这些努力下,异地高考的政策闸门,也慢慢开启。

2011年8月15日,《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只要湖北省高中学籍满3年,户口在外省的考生有望在湖北省报名参加高考。

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分管此事的副部长杜玉波接受媒体采访时均透露,将定于在今年出台总体性方案,并要求地方于今年年底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高考大省山东成为异地高考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在其近期出台的政策里,明确规定: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此后,福建、广东、江苏等省份纷纷跟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省份当中不少是因为用工荒倒逼的。

以福建为例,作为中国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福建是外来务工人员输入大省。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福建省的教育资源就面临着挑战。

根据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2012学年,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收随迁子女67.8万人,其中来自外省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有41.9万人,占62%。

然而,据福建教育考试院最新的情况来看,2009年以来,福建省已连续4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出生率下降,2012年高考人数再创新低,与去年比减少了近万人。

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本地高考报名人数逐步减少、高校生源面临冲击,这直接导致了一些省份在异地高考政策上做出调整。

然而,异地高考在北京、上海等指标性城市却停滞不前。

实际上,北上广作为最先开放的人口流动的大型省市,成为异地高考最难啃的骨头。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指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

“根本原因还在于地方教育状况的问题”,长期关注此事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高考录取成绩在各地有较大差异,且各高校在不同省份的录取人数也多不同。

而教育部今年上半年出台政策的承诺恐怕也难以兑现。“有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全部一下解决,到不了那个程度。高考方案要先让专家间讨论,之后递交教育部讨论,再经各部门和各省讨论,然后再上报决策。决策部门也正在讨论之中,”一位熟悉决策部门政策制定过程的人士告诉记者。

这位人士吐露,正是要顾及到北京、上海等地改革难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目前决策部门难以下定决心。

地方利益与门槛难题

作为去年10月26日上书总理建议立即废止教育部关于高考户籍限制的规定的人,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明确指出,高考与户籍挂钩不合法,认为该项制度违反《宪法》和《教育法》。

“全国每年几百万考生遭歧视,却没有人站出来从法律上挑战招生指标制度。在我看来,高考户籍限制违反了《教育法》,从法律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就是,但教育部是国务院的下属部门,所以我们通过行政复议程序提请国务院审查教育部的规定。事后我们得到了国务院的反馈,大家也看到目前教育部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向记者回忆“上书”的原因。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指出,“这让那些原本可以留在父母身边,享受家庭温暖的孩子,将不得因为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因素,被迫加入‘留守儿童‘大军,有的甚至要从初中开始,即要承受三年以上的分离之苦,并可能由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谐、青少年教育、不同族群的割裂等。”

据统计,2010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已达997.1万。

但是专家们也坦言,异地高考的实现目前也遭遇一些阻力。而正是这些难点,让路翔和他的爸爸希望落空。

“最大阻力在于地方的既得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京沪等教育发达省市的居民以及对决定招生和考试政策有影响的地方官员。”张千帆教授指出。

众所周知,各地现行的政策均倾向于本地考生,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直接相关。

即使是一些部属院校,也不可能脱离与地方政府的联系。“985工程”、“211工程”等高校,其建设资金却基本是中央与地方一比一配套,其在土地、治安、水电等各方面,对地方政府亦多有依赖。

“谁都知道在北京和上海这些地方上大学容易得多,在上海能上一本的分数,在有的省甚至连二本都上不了,有上海户口的人当然不会愿意放开这种特权。”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

以上海为例,2011年上海市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6.1万余人,710所高校公布计划招生5.28万余人,实际录取5.45万余人。高考录取率达89.3%,不仅高于全国高考预计录取率的72.3%,而且比山东、河南等省份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担心异地高考政策一旦出台,会引发很多“投机者”奔赴“低地”,甚至引发新一轮“高考移民”。

“毕竟开放户籍限制将增加地方考生数量和竞争压力,如果按照当地标准录取还将占用各大学对当地分配的招生指标。”储朝晖对北京、上海等地市民的担心表示理解。

实际上,门槛多高是异地高考政策“何日来”的另一个焦点。

早前山东的方案是,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以。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纳税年限等。

“获得异地高考资格的纳税等年限不宜全国统一,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例如一线城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适当将年限提高一些,而一些压力比较小的城市,3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了。至于北上广,可以略微提高一点。”储朝晖指出。

储朝晖指出,不管怎样改革是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让这些异地工作的子女在当地考试,必然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

南科大:在“招风”中招生

招生指标姗姗来迟,“自主招生”被指很有限

本报记者 洪若琳 发自广州

南科大的老师们最近都很忙,因为南科大不仅转正了,还可以合法招生了。

2012年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几年来跟在南科大校名后面的“筹”字,终于有抹掉的一天了。

不过招生工作却迟迟没有展开。5月29日,离高考只有8天的时间了,迟到的南科大2012年的招生方案,才终于得到正式批复,当天第一时间,南科大的网站就贴出了校长朱清时的《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详解招生方式,仿佛已经为这一天准备了很久了。

和南科大创立初期完全自主招生的初衷有所不同,今年南科大的自主招生方式是采取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平时成绩占10%,复试成绩占30%。考生们参加完今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后,可通过自荐和学校推荐两种方式在网上报名参加复试考试。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有些失望,认为这是有限的自,不是学校真正意义上自主招生。南科大在沉默了一年之后,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迟来的招生指标

一年前,南科大还在为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是否要参加高考而纠结。最后结果是45名学生集体“抗争”拒考,这在当时无疑是冒险之举,当时,南科大的“筹”字还未卸下。

不久后,有消息又传出,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已悄然退出南科大。其中三位去职教授更发表公开信,称南科大缺乏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同时,内部管理制度、课程大纲、发展路径规划都未明确制定落实,改革空有口号。

一时间,南科大被推往舆论的最前端。承担教改重责的南科大,面对内忧外患,未来将何去何从,引来多番猜想,自此之后,与前期高调出镜相比,南科大选择了退到舞台后方。

不过这半个月来,南科大又“复出”了。犹如一部经过重重审查的电影,终于能合法亮相于世人了,但却遭遇了尴尬的档期。5月29日,招生方案最终确认,6月15日,考生报名就截止了,也就是说,留给南科大招生的时间只有短短半个月。

6月5日一早,广州某师范高校内的酒店房间,王怀清、吴文政、何祝兵三位老师在等待考生家长前来咨询招生问题。

桌面上摆着印制的宣传册、报名表格、教师名片,还有《朱清时校长致2012年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

像这样的招生团队,南科大一共有8个,分别在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这8个地区,是南科大今年的招生范围,指标为180人。朱清时本人十天奔走八个省份,马不停蹄地宣讲。

成为舆论的焦点。

师资的初步到位

事实上,2010年的12月底,朱清时同样写过一封给考生和家长的公开信。那一年,朱清时在信中不无激动地说:“大学能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才有真正的办学自,才能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这是我国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和一年半之前写的那封公开信不同,今年的版本,朱清时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停留在呼吁关注教改理想的口号上,而是将大部分篇幅用来解释招生政策——“南科大的复试以书面形式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包括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和洞察力。”

5日上午,广东招生组组长王怀清迎来第一位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大部分家长问的是如何报名的方法,内行一点的,就会问,南科大的定位是什么?怎么证明南科大是‘亚洲最好大学’?”王怀清说,这个问题比较不好回答。“现在肯定还不是,但我们有优势,也有信心,将来可以是。”

王怀清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任金融系教授,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和朱清时接触,一两个月后,没怎么犹豫,就签了合同,寒假之后已经投入教学工作。

朱清时在公开场合核实的,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与南科大签约的全职教师已经有65位。宣传册上则写着,“南方科技大学目前拥有一支70人的国际一流水平教师队伍”。

多位教师佐证了朱清时的说法,福建招生组的许宗祥说,70人当中只有少数几位是兼职教授。

香港人吴文政,就是在去年八月份正式签约南科大的,虽然南科大已经有许多香港工作背景的教师加盟,但目前为止,他是南科大唯一一名香港人出身的香港教师。他透露,今年至少还会有两位像他这样的香港本土教师加入南科大,未来会更多。

妥协中前进

吴文政加盟南科大的时候,离三位香港教师离开南科大筹建团队的消息传出仅仅才过了两个月。来深圳之前,他也对此做过功课。“我来了以后,他们三位已经离开了,没有机会坐下来聊一聊,所以并不了解当时的背景,不好多说。”

但后来的事情吴文政是知道的。“教育部经常会派人过来审查,我们也一直在为‘去筹’做准备,我们这些老师看到他们会来,也会批文件,都觉得所谓的内忧外患都会好起来。”

朱清时更为看中的南科大学术副校长,却仍然没有定下来。去筹转正之后的南科大,仍有迂回的路要走。2012年的招生方案,看上去更像是讨价还价之后的结果。朱清时曾在4月27日,找到了《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几家媒体,公布了今年南科大准备的招生计划。当时的方案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将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与南科大的综合能力测评成绩则各占30%,即433模式。最终出炉的方案却改为613模式,高考成绩的比重占了六成,坊间开始用“妥协”二字来形容南科大的无奈。

“我觉得用妥协这个词说得大了一点,”朱清时说。“任何理想的东西往往都不能一步到位就实现,尤其是教育改革这种复杂的事情,每前进一步都要取得共识,要不然就会摔跤,我觉得重要的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已经前行了一大步。”

(实习生方灿对本文亦有贡献)

办学12年投入1.5亿,助30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高考

海丰好人陈介仁

本报记者 侯斌雄 发自广东海丰

6月2日上午,广东汕尾市应届初中毕业生叶小燕,腼腆地站在海丰县任荣中学董事长陈介仁的面前,自述家境:“我家三个孩子,全靠爸爸一人登三轮车养家,经济条件不好。可是,我想继续上学……”

陈介仁神色宁静地看着叶小燕,专注地倾听她的述说。13年来,陈介仁无数次面对同样的场景。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介仁创办的仁荣中学,有1/3学生享受着包学费包吃包住的“三包”资助。多年来,陈介仁投入的助学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元,3500多名寒门学子在他的帮助下,步入大学校园。

办学的缘起与代价

每当新学年即将到来之际,陈介仁的手机通话量就会急剧增长,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向他申请资助或减免学费。

陈介仁的助学情结,源自于他早年的坎坷经历。

陈介仁家庭成分不好,五岁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历经“”苦难岁月的他,耽误了学业,1980年高中毕业时,未能考上大学,就一脚踏入社会,开始为衣食生计奔波。

“我21岁白手起家做小工。1988年时,我24岁,组织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建筑队,到惠东县淡水镇建房、装修,忙碌了一年,没挣到什么钱,就回到了海丰。”

在海丰,陈介仁进入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挖到第一桶金。1993年,陈介仁组建海丰县第一家房地产公司;两年后,又成立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并在2004年当选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事业有成的陈介仁,目睹海丰县不少寒门学子辍学的现状,忆起自己早年求学时的辛酸经历,心生悲悯,决定帮助那些和当年的自己一样的寒门子弟圆上求学梦。

从哪里入手?“办学最直接,也最好。”陈介仁想起族中先贤陈炯明主政广东时的办学盛举,决定自主办学。

谈及陈炯明这样一个被历史烟尘遮蔽了的族中先贤,身为海丰县陈炯明研究会会长的陈介仁如数家珍。

1919年冬,时任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特意从当时的军事支出中拨款10万两予以资助留法学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

1921年,广东教育经费预算为153万余元,实际支付为111万余元,陈炯明闻后裁兵,“每年可省军饷500万元,即以溢额拨为教育经费”。

陈介仁亦提及,陈氏家族有位前辈也曾于1949年前创办“培园”学校,培育海丰子弟,得到族人和家乡父老的敬重与感佩。

而这些族中先贤,正是他追慕和学习的对象。

陈介仁先后斥资1.3亿元,先后创办仁荣学校(注:小学)和仁荣中学(注:完全中学),目前两所学校共有80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

海丰地处粤东,背山面海,虽然毗邻港澳,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寒门子弟念完初中,便外出打工,其中,尤以女孩居多。

海丰县仁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先于1997年创办仁荣学校,随后在1999年创办仁荣中学,成为汕尾地区首家十二年一贯制的私人办学实体。

仁荣学校是所小学,既招收海丰县本地籍学生,也招收外来工子女。仁荣学校办学15年来,每学期的学费一直保持500元水准,早年比公立小学便宜,与当前的公立小学大致相当。

另外,对于家境困难的学生,仁荣学校减免学费,每年扶助的贫困生均有100多名。

为了使汕尾市的老区、边远地区的贫困生能继续读书完成学业,陈介仁在建校之初就果敢决策:对立志向学、品德好、成绩优秀、家境困难而面临失学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给予减免学杂费;甚至,每年免费三包的优秀贫困生占仁荣中学1/3比例,就读高中。

每年5月前后,仁荣中学相关员工就要奔赴全汕尾市各乡镇学校,走访家庭,挖掘挑选学习好又家境贫寒的学子。

6月2日上午,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了办学的一部分代价:“光是补贴贫困生,仁荣公司每年至少要投入400万元。”

因办学成绩优异,仁荣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绿色先进学校”;目前,仁荣中学已成为汕尾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办完全中学。

风风雨雨的办学路上,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仁荣中学也遭遇一些非议。

有人批评仁荣中学打着“扶助贫困生”的幌子,抢夺优秀生源,其早年招收议价生的做法亦被称为“劫富济贫”之举;甚至有人说,陈介仁办学,就是在做一门生意……

对此,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澄清说:“海丰县中考后,澎湃中学得到县里扶持第一批就录取了拔尖的苗子,仁荣中学再录取,不存在‘掐尖’现象。”

以前招收议价生,可以叫做“劫富济贫”,因为这些收入,仁荣中学都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了。而现在,仁荣中学已不再招收议价生了。

2010年,仁荣中学高三学生王思雯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创造海丰县13年无人考入北大的历史纪录。

“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

一茬又一茬的学生从仁荣中学毕业,考入全国各地的大学,对于母校仁荣中学和“教父”陈介仁,他们一往情深。

每年假期,很多师兄、师姐回到母校看望学弟学妹,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拜访陈介仁,答谢他当年的助学恩情。

陈介仁也挂念着他们,因为他们是他的骄傲。在陈介仁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文件盒,里面装着十几本学生花名册,那里面,记录着一个个让他感到骄傲和欣慰的学生的名字。

仁荣中学每学期,视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增加优惠生名额;因此,每学年第二个学期的优惠生人数,都会多于第一学期。

常务副校长罗远辉介绍,对于每一名优惠生,学校不单单只是免费,还为他们建立了一个档案,以继续跟踪学生们的成长历程,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陈介仁会继续资助。因为关心下一代成长,2009年,陈介仁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

陈介仁的助学故事,不胜枚举,广为传诵的是仁荣中学第一届毕业生刘秀凤在他的资助下考上大学,最终东渡日本攻读博士。

6月2日,陈介仁向时代周报记者简述当年资助刘秀凤一事。

刘秀凤出生在海丰县平东镇新湖村,一座小村庄。2000年刘秀凤初中毕业,她的母亲思想古旧,觉得女孩子读书没用处,家里又捉襟见肘,派去东莞打工。

尽管万般不情愿,刘秀凤无奈前往东莞。忽然,亲戚听说仁荣中学提供优异的贫困生三包免费读书,于是刘秀凤被叫回。疑虑中,她成功申请就读高中,成为新湖村第一个女大学生。她的弟弟,也得到陈介仁先生的资助。

高考之前,刘秀凤到广州住院动手术,6000元医疗费全由陈介仁先生支付。对于刘秀凤求学的资助,一直继续进行。陈介仁见刘秀凤成绩优秀,支助了她四年的大学费用和一年到日本做交换生的费用。8年来,陈介仁光支助刘秀凤的资金已超过30万元。

现在的刘秀凤,靠着自己的努力,已经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月下旬,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刘秀凤来到仁荣中学,与学弟学妹座谈,讲述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和求学史。

提到陈介仁,刘秀凤感慨万分:“陈先生就像我的父亲,每次回国,我都首先回母校看望陈先生。要是没有陈先生的鼎力资助,我如今不知生活在哪里,不知生了多少个孩子。”

扶贫的未来

即使交学费的学子实际上也得到补贴,每学期学费才交1400元,一个学期住宿费350元,每个月伙食费300元。而培育的成本需6000元,完全是输血办学。

非“三包”学生只要遇上家庭困难,同样可以递交申请书要求三包。接到申请书,班主任会作家庭调查,再交由学校德育部批准实施。

为了凝聚师生的团结向上士气,仁荣中学给予教师待遇还好,多数教师的月薪达3000-3500元,比公立中学的教师高四五百元。

6月2日下午,刚刚听完师姐刘秀凤讲座的仁荣中学学生江祥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如果不去外地出差,陈介仁董事长每天早晨7点都会站在校门口,看着学生步入校门。

陈介仁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谈时,总是在不经意喃喃自语:“我就是读少了书,否则不是如今的状况。”因此,他说,他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上大学。

第5篇:学费减免申请书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17-03

国家教委在1998年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作为基础课的高职语文课程就要紧密配合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职业技能的养成为主线,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以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为依托构建授课内容。因此,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必然的联系,探索对专业课起协助作用的某些语文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满足学生未来潜能发展的某些语文基础课。

一、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结构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是指在高职教育办学与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所包含的一切文化知识及其能力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因专业不同而灵活选择的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语文(相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理解接受能力较强,未来从事教学与设计表演等职业的学生)、应用文写作(主要针对财经,工科类学生开设)、演讲与口才(幼儿教育、汽车营销、旅游等专业)等。二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依各自兴趣爱好可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俗文化学、影视文学作品赏析、网络文学、唐诗宋词鉴赏、社交礼仪、四大名著赏析等。除此之外,在某方面有研究专长的语文课教师可开展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指导学生对作品作家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感知人类文化的精髓,实现美育教育。

二、建构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意义

(一)开设语文课程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程度与层次会影响个人在工作中的贡献率。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出现的一组统计数字表明,因个体的文化程度不同,所以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平均统计结果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以使生产率提高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1]。这充分说明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者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有明显的关系。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而作为直接和用人单位联系,面向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是其办学与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转换角色,胜任自己未来的岗位,培养具备职业关键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关键能力中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的培养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其他基础课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开设语文课程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较复杂。有来自职业高中对口的学生,有从普通高中毕业参加全国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有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吸纳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就生源地而言,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渠道多为本省,或者六七个外省录取,这就造成了封闭的生源圈,使学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很难有较为开阔的视域。个体的差异也比较的突出。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语文基础知识储备量不足、不够扎实。因此,在日常的写作中,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思路狭窄,就事论事。第二,知识面窄,自学能力差强人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第三,理解能力较弱,眼界不够开阔,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不了本质。第四,学习热情不高,独立思考能力差,更谈不上发明创造了。这种种不利因素影响着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与学习,牵制着学生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三年之后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走上工作岗位,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外,还要有相应的辅助课弥补并完善学生先天营养不良的缺陷。为此,作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写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就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职责。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开设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所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面向市场,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商务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机械、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自己的课程定位。高职语文课程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每个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应有的作用。总之,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应涉及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2]

三、建构“一主多体,立体化网状结构”的高职语文教学内容

当今教育的学科发展已趋于跨学科、多种学科互融互动交叉发展的态势。作为以培养技术人员为办学目标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看到学科发展的交叉特点。关于学科的疆界问题,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没有哪一种观点理清各个学科的边界。其实各门学科的疆界确难像做数学题那样,通过准确的运算得出确切的答案,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才会推动各自的发展。比如,汽车专业就融合了制造、营销、审美、提升品位等方面的知识。如果一门课程长期画地为牢,其本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脱颖而出,甚而还有被出局的危险。知识的跨学科性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不争的事实,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捷足先登,获得强大的职业能力。面对这种发展态势,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一主多体,立体化的网状结构”。在语文基础课与学生专业课紧密结合的前提下,开设公共必修课,再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辅的选修课。另外,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专长,为学生定期安排汉语言文学类的专题讲座。高职院校根据专业课的设置特点,选择与专业课衔接密切的某一公共必修课,把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实现二者的共赢。在此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个好,有选择地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

(一)与专业课衔接,紧扣专业主干课

高职语文能否融入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各类专业课,这的确是个问题,关乎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的地位,更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修养和语文水平。为了使高职语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显示,就需寻找高职语文课程新的发展出路。路在何方?是我们语文基础课教师多年来探讨的中心话题,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的最大障碍便是语文课程同高职教育的既定目标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就顺理成章地削弱或取消高职语文课程。为了给高职语文课程争取话语权,发挥它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专业课处于绝对优越地位的前提下,将专业课和语文课进行衔接,既保持专业课的优先地位,也不放弃高职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力度,紧扣专业课,开设与专业课紧密相关的某一语文主干课,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建议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语文类公共必修课,突出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人文素质性。

“大学语文”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知识、历史典故、神话故事、诗词文鉴赏、现当代文学赏析等内容。而内容博大驳杂、难度系数较高的大学语文课,对学习者的要求也就比较高。那些汉语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泛、对文章有一定鉴赏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可选择“大学语文”为自己的公共必修课。在开设有学前教育、平面设计、动漫设计、艺术表演等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可进行“大学语文”的授课任务,因为这些专业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要求较高,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教师的,能真正成为一名教师,非德才兼备不可。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和艺术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必须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还需要美的东西感染熏陶才会有独特的创造力。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名家名作、诗文鉴赏等是讲授的重点。同时可把古代文学中的意象群作为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从文章中的意象入手,发掘文意,理解或深度赏析作品。

“应用文写作”是学生对实用文体的写作,即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业文书、日用文书的书写。“应用文写作”课的学习内容可以解决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寻找丢失的物品可写启事;入团入党要写申请书,自己家庭有困难,希望校方能够减免学费需写申请书;校园内有不良现象时,可写倡议书。可以说有困难的地方,就会有应用文。在所有的高职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是最具实用性、最有功利色彩的教学内容,因此,也受到多个专业的欢迎,比如,财经类的、机械类的、新能源类的相关专业都将“应用文写作”作为首选基础课程。在兼顾学生专业课与学生实际情况之下,某些专业课任务重的学生可选择“应用文写作”课作为自己的语文主干课。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应用文语辞的特点,写作的惯用或规范格式,篇章结构的要求,段落衔接的技巧。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水平,遣词造句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功利目的之下又加深了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与认可。

“演讲与口才”是高职院校学生训练口才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由基本理论和口才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演讲与口才”在理论授课时,讲清楚演讲与口才的基本原则、口语交际的技巧及其手段。在实用训练时,应加强日常交际口才、求职口才、公关礼仪口才、协商谈判口才、论辩说理口才等的训练。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流畅无碍,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解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发生在特定的场景之中,因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话题不同,所以谈话内容,表达方式通常也不同。在授课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理论知识上各个专业讲授的内容可以相同,但在具体的专业中又要有区别地进行授课。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汽车营销、护理专业等都直接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因此,一口流利、清晰的普通话,成了顺利开展工作的敲门砖、剂。在校期间训练这些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站稳岗位,实现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而个体的行动又是思维的具体表现,还可以外化为人的道德素质。因此,人的语言文字修养自然会影响到思维的准确度、宽度、深度和灵活度,进而影响到思维的质量。由此可见,语文修养与人的素质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每个高职语文教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着眼点,设置辅选修课

在上述与专业知识相融共存的公共必修课基础之上,我们更要看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隐性作用。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人趣味,弥补高职语文基础课在课时数、教授内容不足的现实问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还要用公共选修课来填补这些漏洞。语文课程作为我国母语文化的承载者,其肩负的文史哲知识极其丰厚,仅仅依靠一学期36课时,难以让学生对母语文化有较深较宽的认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审美情操的提升也收效甚微。面对高职院校培养技术人才的现实,建议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作品赏析”“民俗文化学”“外国文学”“唐诗宋词鉴赏”“网络文学”等公共选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古代哲学、文学流派、文学体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讲授的重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将文学分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名家名作作为讲授重点。“影视文学作品赏析”这门选修课向学生梳理电影的历程、电视的历程、文学与影视既疏离又联姻的双重关系、著名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剧中呈现的人文精神。“民俗文化学”向学生讲解民俗文化的缘起、发展规律,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这四类民俗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外国文学”可将希腊罗马历史文化先作总体的讲解,再进行名家名作的赏析。“唐诗宋词鉴赏”把唐诗与宋词作为两大模块,捋顺唐诗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宋词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唐诗与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这两种文学样式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网络文学”作为新型媒介之下的文学存在样态,可为学生梳理出网络文学的特殊生存空间,重要的网络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并启发学生联系现实探讨网络文学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无人文素养的“工具人”。 正如杨叔子所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3]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应既注重专业课学习,又不放弃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再使语文课成为与专业课争抢课时的外来者。让语文课程融于专业课,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将语文课程的有用性呈现出来,用事实证明它存在的必要性,进而体现高职语文对专业建设和岗位需求的服务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振华.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群体[J].上海社会科

学院学术季刊,2001,(4).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4:15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