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艺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环艺毕业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艺毕业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艺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环艺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原室内装饰设计专业的基础上,融入了外环境规划,园林广场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后,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设计专业[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在一系列高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在理论科研与实际应用中取得平衡,探索一条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一个环艺专业院系面前的一个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及要求

环艺专业在我国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认识不同,在各类不同高校中的侧重也

有所不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高等教育中有关培养学术型(理论性)、工程型、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相对应,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社会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高校教育应随着时展,对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不断更新,尤其是在当今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特点,社会需求和应用型人才本质要求,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它成熟学科和专业,或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定位,本科阶段的环艺专业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环艺专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实际初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高校之间认识的差异与不足导致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环艺专业在实际操作中牵扯到建筑装饰、园林景观、工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学科跨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专业老师可能更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研究,而对全部知识的联系把握不够,所以很多学校往往以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为依托进行发展,例如工科院校中的环艺专业偏重于技术,而艺术院校中的环艺专业偏重于艺术。结果,造成专业的不健全发展,学生的认识也比较的片面和单一,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甚至有些院校环艺专业重新回到以前室内设计的老路上。

其次,很多院校在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安排、实施及方法等方面借助于纯属美术教学的模式方法,缺少对环艺设计所需基础训练的针对性,没有理解设计的实质,为设计而设计[3]。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其培养目标及主干课程认识不够或者存在偏差,依然沿用原有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大一阶段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在步入设计课程时需具备的抽象、提炼、以及快速表达能力,更谈不上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关注度不高,没有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专业定位模糊,学习方向不明确,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事倍功半。

再次,环艺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但目前很多高校环艺专业忽视实践练习的重要性,实际施工操作的内容则少之又少,缺乏综合系统知识的能力和工程实际经验。在师资配置方面,对高校教师一味追求高学历,导致教师队伍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就不强,在涉及环艺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几个软件的教学中存在问题,此外在环艺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如专业机房、绘图室、模型实验室、材料工艺实验室等方面投入和建设不足,毕业生没有动手能力,学的内容杂而不精,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3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质,形成既有理论优势,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本科阶段环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准确定位专业

在借鉴国外环艺专业教育,以及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本科阶段的环艺专业应定位于培养出具有一定审美、艺术化表达、同时具有严谨细致精神、熟悉和掌握一般工程材料和工艺,能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同时从美学与工程、文科与工科两个方面,理解环艺专业的实质,平衡二者的关系,使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不论艺术院校还是工科院校的环艺专业,都应建立完整的环艺专业学科体系,防止艺术院校中的环艺专业走向纯粹的美术 ,而工科院校中的环艺专业走向纯粹的工程。

3.2合理安排课程

在传统环艺教学中,室内教学部分所占比重过大,室外课程的部分比例过小,环境艺术是一个涉及到各方面人居环境改善设计的学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园林城市的评比,园林式单位和小区的建设,人们对生活的大环境的质量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重视并适当加大环艺专业课程中诸如小区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课程的比重,不断更新引入涉及城市广场、公园、校园、滨水区等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课程,引导学生不仅能做小的产品或居室,也能做大的宏观的规划设计或场地改造,为学生的择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3.3完善教师结构

艺术是一个需要时间积淀的产物,但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的领域。因此,一方面,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在环艺基础课程上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以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创作来感染学生,使其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和审美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中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学生能够接受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保持知识学习的前沿性。同时,应根据专业定位,在建筑装饰、景观设计等领域引进多学科人才,既保证了较高专业化程度又实现了环艺专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各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

3.4重视实践实训

相对于写生、摄影等传统实训课程的普遍普及,专业考察、项目实训等课程因场地、费用、人员组织和安排等因素制约并不是受到每个学校的重视,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关乎学生视野开拓、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很多在校期间没有任何实践训练的学生工作后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转型,付出了比在学校学得多的代价。所以,在实践实训方面,参照职业技术院校广泛采用并获得良好反映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现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对专业定位和认识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和就业的岗位,解决了学生就业择业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达到了双赢。

3.5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首先,如前所述,应针对课程之间联系脱节的问题,通过教研和实践总结经验,加强沟通,形成符合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其次,通过课程改革,增加综合性的专题设计内容,在案例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避免很多学生到毕业设计阶段,才将之前学习的内容串联运用了一遍,结果由于时间仓促,留下很多问题和瑕疵。其次,增加部分专业适用性强,而传统教学计划未涉及的内容,如施工图设计、合同和预算、动画漫游、方案汇报等,从实战出发进行学习和指导,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顺利对接。

参考文献:

[1]黄寅.环艺专业课程建设的后现代思路[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第2篇:环艺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环艺专业学赛结合项目教学 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环艺专业教学中。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最早在其著作《项目教学法》中提出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并认为:在教师指导和其他一定的条件下,由学生自己处理相对独立的项目,可以在自主建构中获得知识;学习是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总之,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组织活动。

现今每年设计专业有很多竞赛。这些竞赛既反映了环艺专业设计的先进水平,又引导了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这对环艺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因此,从2010年开始,广西艺术学院环艺系(现为建筑艺术学院)决定尝试实施“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改革:以设计竞赛为项目进行专业教学,由学生自主复习和串联已有的知识,同时在项目中学习新的知识和寻找自身的兴趣点,具备市场观念、工地实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从业时角色转换与未来发展。

一、“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设计竞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企业或设计院等牵头发起的竞赛,这种竞赛往往有一个具体工程为题目,由学生自行定义设计风格和制作图纸。这种竞赛的特点是目的性强,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并有锻炼实习的机会。如建筑艺术学院主办的 “高迪杯”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小户型家居空间设计”为主题的大学生室内设计大奖赛等。另一类是由高校或设计协会牵头发起的竞赛,这种竞赛往往不限设计风格、不限工程内容,只以前瞻性的设计概念为题目,注重鼓励学生的设计原创性,培养学生定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国建筑装饰集团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发起的“中建装饰杯5+2环境艺术主题设计大赛”等。

1.进一步缩短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的跨越过程

所谓“进一步”,是针对过去以虚拟项目为主的教学形式而言。原课程里也有软件技术、专业规范、材料概预算等课程内容,但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被动,很多知识点不得不等到社会工作中才得以强化体会,这对日新月异的设计职业来说太过漫长。因此,在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必须降低学生成才的时间成本,缩短学生成为优秀设计人才的跨跃过程。

“学赛结合”项目教学引进了全国、全省和全市之间真实的专业竞争,学生能够看到理论和实际的落差、看到各个地域院校之间的水平对比和特色,而课程中的设计成果也有很多机会在市场和专业人士中得到检验。“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情景更接近市场,学生能够快速自主了解和适应市场,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在读书期间就能正确选择专业发展子方向、挖掘出自身口碑的潜力。

2.有助于推动课程结构的调整与评价体系的改变

以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为例,其已形成省级与国家级两级评价体系。评审专家由各院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设计师组成。评审名次与作品网络公示。这样的评价体系非常特别:不仅有各院校专业教师、企业设计师,甚至还有社会其他层面的参与和监督,形成跨地区、跨办学层次、跨院校的交流。因此形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大赛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对自己的成果与作品有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在“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上述的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设计成绩成果不仅要面对实实在在的设计、实施和验收过程,而且要接受全国各界的设计精英和教育人士的多元评价。指导教师可以直观看到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全面客观地给予引导。这种综合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调整课程设置与知识框架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

二、“学赛结合”项目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

1.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

教师团队自身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把项目教学推向高水平的状态。要把握好不同的竞赛,就要求教师团队的专业知识和业界水准比较系统全面:不但要精通手绘设计、建筑史论、模型制作、植物绿化等基础课,还要能教授公共空间设计、概念空间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等高年级综合性课程;不但要具备高学历,还要具备高情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但要有一定的设计施工实践经验,还要了解国内外业界的现状与发展、市场变化以及企业的情况;不但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和优势,还了解其他高校的专业层次并保持互动交流。因此“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促进教师团队必须保持清醒,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2.竞赛的选择、交流与维护

目前我们还处于“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探索阶段,更看重竞赛对院校的长远利益预期。因此,在林林总总的设计竞赛中,我们选择的是有过院校之间合作、自身组织比较完善、有培养设计师愿景、注重企业或竞赛精神文化建设的竞赛组委会,往往这样的组委会也是业界的佼佼者。以此为背景的竞赛无论对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还是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都更具价值。

交流的目的是达成培养共识、促成竞赛良性循环。整个学习、竞赛参与过程都依赖于良好的交流。而共识的前提一定是双方的共赢,既赢得师生在专业上得以提高和认可,又赢得竞赛的长远良好口碑,真正达到利益和诉求的平衡。

维护无疑是最具挑战的一个环节。设计竞赛的发起方无论是公司、设计院还是高校、设计协会,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财力来持续付出的。因此,一定要做出有建设性、原创性或有市场价值的设计成果,打响相关方面的品牌,以达到共赢的理想效果,是维护参赛方和组织方的硬道理。

从我们近十年的参赛经验来看,“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最佳环境是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多方位合作:如长期保持专业交流的兄弟院校、有科研合作关系或实习共建基地的企业等。因为兄弟院校、企业、设计院通过参赛能够了解到优秀毕业生和教师的情况,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比较稳固。在这样的前提下,双方的了解是多方位和全面的,更有可能建立起长期共赢局面。

三、“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落实到具体课程的系统性

以2011年~2012年建筑艺术学院主办的某个竞赛为例,可以看出:“学赛结合”项目教学要想取得良好顺畅的效果,多方之间必然有一个渐进的系统性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落实到具体课程中实现的。

在2011年第一届竞赛开始后,教师团队马上引导三、四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当时正在上的专业课程有《秋季实践》《装饰工程概预算》《毕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庭院设计》《环境艺术项目设计及施工图编制》《装饰材料与构造》《环境雕塑》等。任课教师要求学生从平面功能分区、风格定位的开始推敲和分析,再到完整的天花、内外立面、大样细节设计,一直到软装配饰、装修概预算。整个过程对教师对学生都比较艰难:一方面学生已经按传统教学方式完成大部分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突然以竞赛项目为切入点进行学习,课程的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更高或者更实际,课程设置难度偏大,像教师在生拉硬拽让学生手足无措地上一个从未登上的台阶。

经过反复总结和探讨之后,师生们都意识到在课程中增加循序渐进过程的重要性,并严格按照设计专业规律和教学原则提前周密安排,结果此项竞赛的效果完全不同。在第二届竞赛开始大半年之前,以竞赛项目的主题或概念为切入点,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的,在课堂上只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设计点提出创意,再进行延伸设计和实际优化。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能理解环艺设计的原则和规律、施工图或设计图的要求与规范,以及从设计图纸到工程施工完毕的中间过程。随后在秋季社会实践中,有20余名学生争取到合作企业的实习机会,分别承担设计师助理、材料采购助理和施工员助理等工作任务,再一次有目的地学习工作流程,积累设计和施工经验,初步锻炼出空间设计、工程概预算、材料采购、施工监理等能力。这些实习过的学生成为接下来推动课程的优势选手。最后,在进行三年级下学期的课堂上,由学生主动全面展开的设计工作,把以往的每一个设计点串联起来,在每一门不同的课程中相互印证不同的设计点,融合成优秀的完整的设计成果。相比上一届竞赛,学生参赛时间跨度虽然加长,但是难度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竞赛成果进步了很多。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我们意识到:“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模式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作。一方面,课程本身需要系统化的周密规划,应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团队应先分解项目模块和任务。模块分解和任务分配要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把课程内容与模块一一对应。起初任务要足够小,小到仅关联1~3个知识点,使学生有能力完成并产生兴趣。然后任务量和难度不断增加,关联知识点不断增加,让学生体会专业难度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学赛结合”项目教学的推进又涉及到整个高年级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理念的系统性调整,保持教学特点和优势,必须淘汰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部分。

四、结语

综上分析,实施“学赛结合”项目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呈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进步,既能保持住可贵的原创性设计点,又能把设计点优化到实际工程中去。不仅摆脱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和缺乏实际设计施工经验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专业教学更符合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业界变化,锻造出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还更好地体现艺术院校的教育品牌魅力,达到高校、设计院、企业多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第3篇:环艺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实践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2005年,学制三年,至今招生七届,已毕业四届,现有在校生268人。本专业是适应河北省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设立以来,不断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本专业现有教师团队20人,专业教师9人,外聘实践教师9人,专业辅导员2人。环境艺术专业现建有装饰材料实验室、制图室、电脑机房、美术画室、工作室共5个实验室。此外,我们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11家企业签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争取经过2~4年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训需求。同时实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制订与考核和就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的目标。

1 专业设置与定位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 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

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

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

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

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

④风景区规划设计。

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

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

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

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

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

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 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 教学内容改革

3.1.1 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 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

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 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重组,实行校内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科学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

①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5门专业必修课程均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还在二到五学期开设专业阶段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专业技能阶段式专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②每学期集中实训都要依据各专业的实训大纲,实训前有安排,中间有检查与指导,完成后学生要上交实训鉴定和实训报告,规定的假期实习同样安计划执行,完成上述文本的上交,由专业带队老师批改,写出班级实训总结。

③本专业还在每年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训,学生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答案。

④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兼职,培养“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各种鲜活实用的环艺类实际技能技巧。

4.2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和机制。鼓励学生参加“景观设计员”和“景观施工员”证书的考试,与市场资格就业接轨每届学生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本专业在2010年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许多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良好成绩。实施“双证书”使学生毕业后能有更高的操作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缩短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逐步实现零距离。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在成长为培养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