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防护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关键字:边坡加固;生态平衡;防护技术;综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U213.1+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各种交通形势也都发展壮大起来,水运、陆运、空运等运输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运输网络。其中,公路占据着最大的比重,也成了交通运输的命脉,但是,在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地形和地质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进行挖方、填方的工程,也对公路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加固公路的边坡成了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点。此外,为顺应生态平衡的需求,在边坡防护工程中通常采用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形式。
一、为什么进行边坡加固与生态防护综合防护
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公路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成为了城市进步的标志,为了进一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克服线形曲折、穿越地区多、地质环境多样的困难,凿山开路、填方挖方成为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很常见的工程形式,也就使高速公路的路基经常呈现出深路堑、高路基的边坡情况,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理来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行。
1.传统方式的弊端
在边坡加固治理的传统方式下,由于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人们常常只注重边坡的安全稳定,主要对其采取工程防护的措施,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环节。不但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又不能使边坡得到充分的巩固。此外,传统的边坡防护方法在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没有先进的机械与技术手段做保障,难免边坡加固的工程不尽如人意。
2.环境因素的影响
除了传统工艺在本质上存在的弊端要求着边坡防护工艺的进步以外,还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求边坡防护技术必须加强。首先,公路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使公路必然受到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各种重型车辆的穿梭对公路路面、路基的破坏,养护不科学、不到位、以及工程设计和施工上的缺陷等等。其次,在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体现在长距离的公路穿梭于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其对公路的重力承受能力不一,不同地区气候因素的差别,以及不同地区的水文作用的差异等。
二、怎样进行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
如今,高速公路的施工建设随处可见,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的边坡防护也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时代进步的要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要求和政策的号召下,公路路基的边坡防护寻求出了一条边坡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完美途径,既保证了植被不被破坏,又使之为我所用,共同为路基的边坡加固而贡献力量。那么,高速公路路基的边坡加固与生态防护的结合要注意哪些技术方法呢?下文中将有细致的阐释。
1.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原理
通常,边坡加固主要是采取破趾反压、坡顶卸荷、设置截排水通道等方式来实现。一旦现场条件不足,无法运营的时候,就要采取诸如内部加固、外部加固、混合加固的结构性工程措施来解决,通过在边坡内设置锚杆、土钉、锚索、挡土墙、土工格栅等方式进行固化。而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的防护方法则是在对边坡深层加固后的坡体自稳时,少采用砌拱形骨架、砌石护面墙以及喷混凝土护坡等防护工程,多采用草木植被进行防护的防护原理。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机理分为草自身的防护与挂设三维网、铁丝网两个部分。
据研究统计,当边坡表面的水分含量较大时,就会使土壤的容重增大、抗剪力降低,加大土体下滑的面积和速度。这时候,单一的土体就不足以抵挡土体的下滑力,要依靠边坡上植被的跟、茎、叶等延长雨水渗透的时间,分散雨水对泥土的直接冲击,改变水的流向、稳固土壤的流失,进而起到保护坡面的作用。此外,植被的根茎与铺设的网物纠结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抗拉力强的整体网状结构,是经济、美观,切行之有效的途径。
2.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方法
运用生态防护与边坡加固相结合来进行边坡防护首先要根据待加固边坡的土质、高度、坡度及其周围的环境因素来确定具体的防护形式。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厚层基材植被护坡法,即用混凝土喷射机将混合有草种的有机基材按照预计的厚度均匀的喷射在坡面进行绿色护坡的技术方式,主要由网、基材和锚杆三部分组成。
在进行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坡体的过程中,草种的选择和配方也是急需掌握的技术。边坡草势的好与坏与草种和配方有着直接的联系,需要选用粗生、耐寒、耐热、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并且植株矮小自然,外形美观的顽强草种。对于旱季施工时选取的草种主要以繁殖力强的变叶画眉草、狗牙根等,在冬季施工时就要选择耐寒性强的苜蓿、高羊茅、黑麦草等冷季行草种,在春夏之间施工则可以选择暖季型草种为主,加之冷季型草种辅佐的选种方法。于此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需要来选取最合适宜的草种,例如在硬质岩地质中施工就要选择耐贫瘠、抗逆性强的藤本植物或灌木植物,并且施以锚定板、挡土墙等进行固坡。
结语:高速公路路基的边坡防护采用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形式是时代推动的结果,它及有效地加固了路基的边坡,使之比以往传统的加固方式更具效力,它利用了草木植被的根系作用,使边坡在自重的作用下更能达到巩固的作用,与此同时,切实的履行了保护环境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路基的边坡绿色盎然、生机勃勃,极富生态美感。这种科学、适用、两全其美的边坡加固措施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崇,使之最大限度的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唐秋元,李杨秋,施毅,周峰. 边坡工程事故原因综合分析及防治措施[A]. 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 2009 .
[2]段晓明,苗增健,刘连新,刘荣桂. 生态护坡应用及护坡植物群落的选择[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1) .
[关键词] 沿海防护林 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
1 引言
生态安全是指在一定时空领域内,人类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系统处于良性循环,能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1],福建沿海地区的防护林对沿海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保护作用,是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天然屏障,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同时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也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甚至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本文主要针对沿海地区防护林的生态安全进行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本研究区域介于东经117°11′~120°26′和北纬23°37′~27°10′之间,包括沿海地区的33个县(市、区),从福鼎市到诏安县自东北向西南展布,长约535km,宽70~100km,占全省总面积的22.1%。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500m以下,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受海洋的调节,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气温为17.3℃~21.3℃,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200mm之间,具有风力大的特点,受台风等影响,最大风速多出现在夏季。本区原生植被受到人为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植被和小面积次生群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同时本区的经济发展最快,人口也相对集中,自1990年到2000年人口更进一步向沿海集中,比重从72.8%提高到76.3%,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根据研究区的范围,利用已有县(市、区)的矢量图,通过ERDAS IMAGINE8.7对两期已经配准过的影像进行剪切,结合野外考察工作所收集和总结的基础数据和各种资料,以及1:160万森林分布图和1:160万植被类型图等基础材料,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并进行精度评价,精度达到80.9%。运用GIS软件对图件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进行图像的信息提取,绘制沿海防护林景观类型图,如图1和图2。
图1 1994年沿海防护林功能景观类型图
图2 2005年沿海防护林功能景观类型图
3.2 防护林生态安全景观指标选取
运用景观格局进行区域生态安全研究也需要引入相应的景观结构指标,它也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因子群组。对于一个特定的研究,需要在充分了解所用指标特点的前提下,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的,选取能说明问题、尽量简单的指标[2-3]。本文将研究区的防护林按功能用途划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道路防护林。并选取能够反映其生态安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数量(NP)、平均面积(AREA_MN)、分维数(FRAC_MN)、景观密度(PD)、分离度(SPLIT)以及蔓延度指数(COHESION)。
4 防护林景观生态安全分析
4.1 景观格局变化对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根据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的计算,得到景观格局指数如表1,经过10多年的变化,各项景观指数也随之发生变化,斑块个数的6种类型均在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防风固沙林,增加了32.79%,道路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增加幅度相对较少,只有14.71%和11.14%;从斑块密度上来看,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以及农田防护林均有所增加,其中防风固沙林增加了0.2623,通过斑块个数和斑块密度的变化,表明防护林整体的破碎程度均在不断地加深,防护固沙林的破碎程度最大,说明人类活动对防护林的影响越来越大。
平均面积总体在不断减少,其中海岸防护林的平均面积下降了41.86%,其它类型下降均在10%以内。由于海岸防护林在沿岸最前沿地带,受各种大风天气影响巨大,加之近年来对沿海地区的开发,大面积的防护林被砍伐,使其平均面积在不断减小。分维数的变化中,水源涵养林变化较大,上升了0.0195,说明水源涵养林的形状更趋向复杂,而海岸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的分维数有所下降,说明受人类和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形状趋于简单化。
防护林蔓延度增加幅度为:道路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说明各种类型的连接性不断增加,虽然道路防护林的连接性增加最多,但是其面积较小,所以对整体防护林的影响不大;农田防护林和海岸防护林的蔓延度下降较多,主要由于这两种类型分布在平原地区,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破坏程度较高,导致其连接性变差。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以及农田防护林的分离度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农田防护林分离最大,表明这三种类型景观斑块间的分离程度在加大。景观类型的连接性逐渐降低,分离程度不断扩大,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改造程度不断加深,并使得防护林的防护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在前沿地带的防护林以及农田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已经大大降低。
4.2 防护林结构对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沿海防护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改善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阻挡风害速长驱直入,减弱风害能量。现有农田防护林和海岸防护林被伐较多,残缺不全,未能构成完整的防护网络体系,防御风害的能力脆弱。根据平潭岛芦洋农场林网风速测定研究,选取两条较密和两条较疏的林带进行测定,分别在林带前和林带后60m和30m进行测定,对每条林带分别观测3次,观测时间为2009年3月1日,风向北偏东30度。研究中,林后30m和林后60m降低的比例都是以林前30m为基础,由于农田防护林网林前60m,与其前一林带的距离较近,观测的结果可能受前面林带的影响,所以选林前30m的值。表2和表3分别为观测林带的基本情况和测定结果,观测结果得到在两条较密的林带在林后30m和林后60m风速分别平均降低44.13%和23.34%、55.93%和34.58%,而两条较疏的林带分别平均降低11.86%和10.20%、20.19%和17.68%。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防护林的疏密程度对防风固沙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农田的生产力和农田的生态安全,以及人类各项经济活动。
4.3 木麻黄林的变化对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木麻黄防护林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在沿海地区种植,显著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的防护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生长,加之滨海沙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成为防护林类型中生态安全问题最严重的树种类型。首先是木麻黄二代更新不良,经过几十年的生长导致土壤肥力大量消耗,特别是土壤中的钼元素被大量消耗[4];其次木麻黄的病虫害也是影响生态安全的一个主要方面。目前我国木麻黄主要受蛀干害虫星天牛、多纹豹蠹蛾,食叶害虫木毒蛾、棉蝗等影响,其中星天牛、多纹豹蠹蛾、相思拟木蠹蛾等3种蛀干害虫的危害更严重,受害率可达20%[5]。人为活动对木麻黄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上世纪90年代前人们把木麻黄林下的枯枝落叶全部收走,使得土壤的养分不能够重新回到土壤中,导致土壤肥力越来越低,影响直至今日,加上近年来对海滨的开发,东山佰亿新城的建设和平潭岛龙王头堤坝的建设,沿海岸砍掉了数百米宽的木麻黄林,使最前沿地带的防护林带缺失,导致林带中的沙不断堆积,减弱或失去了防护林的防风功效;东山沿岸鲍鱼的养殖,土壤中pH值的含量也在不断增高,以致木麻黄大面积死亡,面积不断减小,以及低效林不断增加,使生态安全受到十分严重的威胁。
4.4 病虫害对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
森林病虫害是制约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沿海防护林的类型及某些生态因子的改变导致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发展,甚至暴发成灾。目前,危害福建沿海防护林的病虫近200种,主要的有马尾松毛虫、木麻黄青枯病、松针褐斑病、松枯梢病、星天牛、多纹豹蠹蛾、相思拟木蠹蛾、丽绿刺蛾、棉蝗等,严重威胁着沿海防护林的生长安全。木毒蛾早在1977年蔓延到所有沿海县(市)、区,面积达到615万hm2,占沿海木麻黄面积的1/3;松针褐斑病至少已达2000hm2[6];松枯梢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病害,在福建沿海大部分地区的防护林中普遍发生和蔓延[7];多纹豹蠹蛾危害也相当严重,严重的年份达2300hm2;马尾松毛虫近年有216万hm2左右暴发成灾[6];棉蝗在惠安、长乐等一带沿海偶发性猖獗危害;近年来在云霄县和龙海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现有100hm2的红树林受丽绿刺蛾危害,平均被害率达40 %左右[5]。这些病虫害严重制约了沿海防护林各种防护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对防护林的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5 结果与讨论
本文从景观格局指数、防护林的不同结构、木麻黄林及病虫害等方面对防护林的生态安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根据各种景观指标的结果分析,防护林整体的破碎度在不断加大,特别是防护固沙林的破碎程度最大,防护林的平均面积也在不断减小,在平原地区的防护林受人为因素影响,形状越来越趋于简单化,蔓延度和分离度的变化也表明农田防护林和海岸防护林的连接性在降低,人类活动对防护林景观的改造也不断加深,使得防护林的整体防护功能在降低,对防护林生态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其次,对不同的防护林结构研究表明,林分较稀疏的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很低,存在一定的生态安全问题,对农田的产量以及人类活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三,木麻黄林防护林受到的威胁最为严重,生态安全问题最为显著,其最主要原因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第四,防护林病虫害问题对沿海防护林的生态安全影响较大,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防御和治理工作,减少它对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林福柏.福建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21-125
[3]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等.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24(1):123-134.
[4] 曾焕生.福建沿海地区木麻黄迹地更新问题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5,(5):6-8,
[5] 丁等.木麻黄三种蛀干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0,(专辑) :72-75.
论文关键词:空气颗粒物沙尘暴生态资源
论文摘要:近年来研究表明:颗粒物已成为环境空气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颗粒物是造成我国多数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严重的首要因素。北方城市由于受外来沙尘暴的影响,颗粒物污染较南方城市严重。由于颗粒物污染,华北地区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日数也为数不少。此外,颗粒物能够散射太阳光,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造成影响,给交通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那么由此,我们研究颗粒物的组成,并如何更好的控制它们对我们人类的危害是很有必要的。
一、空气中颗粒物的成分及成因
我国做为世界上的内陆大国,每年春季的大风、强风天气和干旱少雨致使空气中的悬浮物质极为众多,沙尘暴是空气中颗粒物诞生的主要途径。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又称尘。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一次颗粒物及其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曾在世界上造成多次污染事件。
目前对颗粒物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颗粒物的组成十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大致可分为三类:有机成分、水溶性成分和水不溶性成分,后两类主要是无机成分。
1.有机成分含量可高达50%(重量),其中大部分是不溶于苯、结构复杂的有机碳化合物。可溶于苯的有机物通常只占10%以下,其中包括脂肪烃、芳烃、多环芳烃和醇、酮、酸、脂等。有一些多环芳烃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如苯并(a)芘等。
2.可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等,其中硫酸盐含量可高达10%左右。
3.颗粒物中不溶于水的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壳,它能反映土壤中成土母质的特征,主要由硅、铝、铁、钙、镁、钠、钾等元素的氧化物组成。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约占10~40%,此外还有多种微量和痕量的金属元素,有些对人体有害,如汞、铅、镉等。
颗粒物中1微米以下的微粒沉降速度慢,在大气中存留时间久,在大气动力作用下能够吹送到很远的地方。所以颗粒物的污染往往波及很大区域,甚至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二、抑制空气中颗粒物的有效措施
华北作为沙尘暴的主要区域,每年春季的3—5月是其席卷华北的准时间段,而此时空气中的颗粒物也是疯狂之多的时节。如何有效地预防颗粒物的消极影响,保护我们的财产利益是我们社会有关部门、个人应该深思的:
首先,环保部门、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气象干旱和沙尘暴天气进行监测、预报,发现气象干旱或者沙尘暴天气征兆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收到报告的人民政府应当采取预防措施,必要时公布灾情预报,并组织林业、农(牧)业等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或者减轻风沙危害。
其次,对于空气中的大量颗粒物,个人防护才是最为重要的。对于突如其来的大量沙尘颗粒物如何防护呢?
1.关紧门窗:沙尘暴时要及时关闭门窗,尽量不要到室外活动,沙尘严重时,可用胶条对窗户进行封闭,以减少在家中受沙尘影响的程度。也可在室内使用空气加湿器,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宜。
2.戴口罩:如果因职业需要必须在室外活动,最好使用防尘、滤尘口罩,以有效减少吸入体内的沙尘。
3.及时清洗:沙尘暴多发季节,天气多较干燥,加上扬尘,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丢失,造成皮肤粗糙,尘埃进入毛孔后易发生堵塞,若去除不及时,可能会引起痤疮,过敏体质的人还容易发生各种过敏性皮炎。因此,回到房间后应及时清洗面部,以保证毛孔通畅。另外,房间内落满灰尘要及时用湿抹布擦拭清理干净,以免把房内尘土吸入呼吸道。
4.多喝水:由于沙尘暴时气候会比平日更为干燥,此时颗粒物很容易通过鼻腔黏膜进入人体内部,多饮水能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加快体内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因此要注意多喝水,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疾病发作及时就医: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咯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均需尽快就诊,求助于专业的医护人员,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6.灰尘眯眼时,不要揉,立即把眼睛闭起来,稍低头,眼睛受到沙尘的刺激会流出大量眼泪,这时再眨动眼皮,沙尘就会随着泪水冲到眼角而流出来。如果眼泪无法将异物冲出,可请人翻转上眼睑,用消毒棉签或干净手绢叠出一个棱角轻轻拭出异物,并及时点几次抗生素眼药水以预防感染
以上是只是具体的防护知识,要想达到长期的防护标准。必须做到
a.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b.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
c.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工程技术措施,即房屋、建筑物的结构
d.加强农业技术措施。
e.加强对颗粒物形成的因素,运动的规律,时空分布的研究。
f.加强预报、预警以及通讯系统的现代化。
g.加强宣传,对经常发生大面积悬浮颗粒物的地区,尽快宣传普及,并写成科普文章。
另外,大气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得到自然清除
①雨除(作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而降落)和降水冲刷。这是最有效的清除途径。
②在大气动力作用下由于撞击而被捕获在地面、植物或其他物体表面上。
③由于本身重量而自然沉降。
三、未来颗粒物的存活预测
论文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特点,对策
森林是陆地生态平衡的主体,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丰县的林业生产又对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村经济起到绝对的作用。为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证丰县林业发展重要环节,现就丰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谈谈如下意见。
一、丰县林业的现状
丰县属黄泛冲积平原,总面积14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万亩。林业生产是我县的主要产业有害生物特点,现有有林地87.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8.78%,活立木蓄积量330万立方米。目前有吉林森工林业产业化体系已经形成。林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的抗灾能力,促进了农业的连年高产稳产。它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绿色产业,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但由于我县栽植树种特别是用材林和防护林,品种单一,管理粗放,病虫害发生量、发生率、发生面积有日益加重加大的发展趋势,严重制约了丰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丰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特点
林业有害生物是林业发展的障碍,它与林业自控能力、社会经济条件、人们对防治的认识程度有十分密切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害生物特点,必须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特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而且必须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
1. 我县林网及片林皆是人工林,树种单一,自控能力差。
2、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各种气象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突发性。
3、随着近几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员、物资和林产品的交流频繁,有害生物传播的途径增多、速度增快、范围增广有害生物特点,防治难度增大。
4、人们重经济效益轻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重视程度低。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须群防群治。
6、与地方的人力、财力、技术、药物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
三、搞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对策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成立有害生物领导小组,有主要领导任组长,进行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治意识。利用电视、报纸等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有害生物的了解有害生物特点,提高全民的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林业,关心有害生物防治的浓厚氛围。
3、调整林业内部结构,提高抗病能力。发展多林种结合,多树种混交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引进推广抗性树种,发挥林木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
4、加强监测,提高有害生物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预测预报工作是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工作,确定监测对象,科学制定测报办法有害生物特点,每镇固定专业人员负责调查,定期上报虫情,准确掌握有害生物发生趋势和动态,及时病虫情报,提高测报的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方针,把有害生物防治于萌芽状态。
5、做好林木检疫工作。目前我县林木有害生物都是从外地传入的,如草履蚧、杨尺蠖等其危害面积约1万多亩,如不及时防治,大量的成片林被吃花吃光有害生物特点,有的甚至出现死树现象。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我县的造林成果。近几年与我县毗邻的山东美国白蛾暴发成灾,我县的西北几个乡镇与之交界,存在很大的危险。所以加强林木检疫工作是当务之急,应严格检疫制度,提高检疫质量,有效地阻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
6、成立防治专业队,做好防治示范和推广。为了提过应急能力和防治效果,我们成立了4个20人的防治队伍,主要是做好我县的重点路段的有害生物防治和示范推广作用。主专业队经过培训和长期的操作训练,能够熟练掌握防治技术和方法,是一支拉的动有害生物特点,打的响,反应迅速的专业技术队伍。在我县主要发生的有害生物:草履蚧、杨尺蠖我们主要采取胶带阻隔和喷雾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杨小舟蛾采取喷雾和烟雾防治相结合,采用无公害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有效保护我县生态环境。
总之,林木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要根据有害生物的特点,结合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采取科学、有效、环保的措施积极开展除治,使我县林业得到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can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is an educational project, howeve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while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bring some damage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f you did not do a good job in work related, will lead to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些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各种大中小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电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利水电站最多的国家,但是,福兮祸所伏,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为周围的环境带了一定的破坏,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大中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有着一些不同,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广,影响时间长。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的积极影响,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调整水流量,控制和减少水害的发生,为当地居民的生产提供极大的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可以实现供电,减少对传统供电站的压力,有效的节约煤炭资源的使用,且水利水电工程提供的电能属于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环保的意义重大;此外,一些大型和超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还能够有效的调节周围的气候,改善水库周围生态环境,调节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当地政府和居民也可以从中获益,可以通过开发当地的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除了积极影响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较大,且消极影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大多修建在天然的河道上,在其修建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天然河道的生态多样性,此外,水利工程的大坝也会改变河流的含沙量以及水深,从而影响河流的水质、温度和地质环境,以及整个地区的气候。此外,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修建工期相对较长,施工时间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施工人员会修建临时营地,在临时营地中进行石料开采等工作,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进入到河流中就会影响河流水质。此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要排出一些废弃物,如果直接将废弃物排入水中,那么就会破坏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导致河流生态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在水利工程修建完成之后,将会改变原有的大坝宽度进行蓄水,由于陆地和水面对太阳的反射率有所不同,在长时间的光照下,河流原本的水温就会发生变化,水库下面长期维持低位,就会对生存在其中的动植物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生物物种发生变化。
2.水利水电工程对陆地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其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周围的树林、草丛和农田等造成破坏,破坏了修建地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也会向河流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进入到河流中必然会改变河流水质,改变河流内部的生态环境,导致大量的河流生物被迫迁移,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建完成的后续使用过程中,也会导致水面逐渐升高,升高的水面会淹没河岸周围的植物,这就对在河岸周围生存的动植物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动物不得不向其他地方迁移,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陆地生态环境。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消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过程之中,由于管道开挖以及工程施工等因素会导致土壤的,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护措施,那么这些的土壤在水流的影响和雨水的冲刷下,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严重的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此外,水利水电工程的也会致使河流下游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位抬高,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土壤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完成后,一定要做好土壤的保护措施。
三、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在修建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流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承建中,施工方一定要树立起环保意识,充分的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地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和事后的处理工作,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盛松涛,李星,张贵金: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黄河,2012(10)
论文摘要:为提高造林学教学质黄,首先进行了教学条件建设,重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和考试标准化建设,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
造林学是论述森林营造和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森林培育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发展林业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首要任务。我区是全国林业大省,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因而加强该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高素质的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造林学在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时开设,50一80年代基本采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8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林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造林学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需要进行全面改革和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学校重点课程建设中,于2002年1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
一、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1.教学大纲
1980年在北京林学院召开的林学专业教学大纲修订会上制订了全国统一的造林学教学大纲,我校一直参考该大纲进行教学。但这个大纲与我校的实际教学在许多方面不符,如我校已在教学中把造林和种苗分成了两门课,教学学时安排、教学环节也有很大不同。因此,1997年我们制订了造林学教学大纲,大纲对课程的规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等,较好的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既反映学科发展水平,又体现地区特点,加强了实践性教学。之后不久,学校进行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在2000年对造林学教学大纲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是理论教学由52学时缩减为42学时,课程设计由20学时变为1周,一周的教学实习不变。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减少了一些繁琐理论,增加了实践性内容,使教学大纲更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建设
(1)教材建设造林学统编教材(试用)第1版是在1981年出版,在1992年经修订后作为正式教材第2次出版。该教材于1987年获国家《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作为校内教材使用,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便于学生学习。这本书立足于内蒙古的造林现状和特点,反映了内蒙古造林事业上的最新成果和先进实用的造林生产技术,通过学习可对我区造林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并为今后工作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特殊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开展,这本书也可作为生产上的参考书。
(2)教学辅助资料建设对于辅助教学资料建设,近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修订《造林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和《造林学课程设计资料》。以前所用的是60年代编写的,早已不符合现实,1997年依据国家和内蒙古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实际,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写。②编写《造林学实习指导书》。以此规范了教学实习,满足实习需要。③收集教学资料150多册,包括图书、造林规划设计、生态建设可研报告、造林规程等。为教学提供了很大方便。④购买和收集幻灯片3套(900多张)。这3套幻灯片是根据造林学教材内容摄制的,与教材配合使用,可增强直观性,增加感性知识。⑤收集录制录相带2盘,主要反映内蒙地区机械开沟抗旱造林技术和生态环境建设。⑥自制VCD光盘4张。主要反映近几年我区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生态重点县建设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等的建设情况及技术措施。
以上这些辅助资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造林学统编教材,在长期使用中我们认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需要加以改革,主要表现在:
(1)教材内容与实际的差异造林学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编写的,以论述用材林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而用材林的营造适合于湿润地区或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在我区主要局限在大兴安岭地区和中西部局部水分条件好的地段。我区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早、土壤贫痔、风大沙多,水土流失严重,无法营造用材林。50一60年代因大面积营造用材林,形成小老树或造林失败。所以我区是以防护林为主。湿润地区营造用材林和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其基本理论和技术是有差别的。如营造用材林的理论中把林分郁闭作为森林群体形成的标志,森林群体的形成才能使林分稳定,抗性增强,在技术上造林密度较大;而在干早地区营造防护林时,实践证明,结果正好相反,林分郁闭后,由于水分供应不足出现生长衰退或死亡,特别是沙地尤为明显,所以造林时应稀植,以保持林分稳定。
(2)内蒙古地区的造林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反映内蒙古是林业大省,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技术,在统编教材中是反映不出来的。
(3)缺少有地区特点的造林技术内蒙古地域辽阔,气候差别大,地貌类型多,不同地区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各不相同,在学习了造林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之后,结合内蒙实际应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本地区的造林技术特点,这才更有实用价值。
2.改革的内容
(1)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改革以统编教材为主要参考,紧紧结合内蒙和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讲授用材林为主,改变为讲授防护林为主,并兼顾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造林树种选择上把讲授乔木为主,改为乔灌草相结合;造林密度上湿润地区和水分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要以郁闭为中心,初植密度大。在干早地区为维持水分平衡,应进行稀植。并采用大行距小株距配置,使林地形成一定的径流面积。还可以采用斑块状造林,避免全面造林后林地水分供应不足,而导致林木早衰或枯死;在树种混交上以乔灌混交、灌木与灌木混交为主。混交方法上要灵活多样,宜采用带状块状、星状、行带状混交,往往灌木的比例大于乔木的比例;造林方法上把强调以植苗造林为主,改为植苗、播种和插条造林同等重要,从近几年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区许多地方播种造林和插条造林占有主导地位,如阴山北部主要是以柠条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地沙柳(或小黄柳)插条造林占有很大比重;造林季节上把以春季造林为主,改为一年四季都要重视。西部地区春季最为干早,而雨季和秋季则水分条件较好,播种造林和容器苗造林主要在雨季,在秋季可以进行插条和播种造林,这在生产中已取得明显效果;造林的方式不仅要讲人工造林,还应讲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近几年飞机播种造林其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活动范围大,在我区沙地广泛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其技术简便、省工,更符合自然规律越来越受到重视。
(2)反映造林新技术对我区创造的造林新技术在造林学中应及时反映,如沙地飞机播种造林,机械开沟抗旱造林、针叶树和沙生植物容器育苗造林、冬贮苗木等水造林、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山地生态经济沟、沙地生物经济圈营造等技术。
(3)增加内蒙古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的内容主要增加我区大兴安岭、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草原地区的立地条件特点和造林技术特点。讲述柠条、沙棘、沙柳、山杏、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杨树等我区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特点等。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使造林学教学以全新的、有地区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符合立足内蒙古、面向“三北”的需要,更符合目前西部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工程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改革
造林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口头讲授,学生机械的记忆。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填鸭式”、“单项注人式”,这种教学方法死板枯燥,即花费时间长,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1997年开始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大大减少了讲授学时,讲授学时不超过总学时的6096,采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科学组合。造林的基本理论难理解,主要以讲授为主,提问、讨论为辅。内蒙主要地区和主要树种造林技术易理解、实践和综合性强,采用以自学、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经过多年的试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取得明显效果。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了教学手段的改革,研制和开发了造林学多媒体课件。
我们采用方正奥思软件编制,片长容量达到1200MB。以全国统编教材为蓝本,结合内蒙和西部实际,以及近年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和科技发展新动态,编写出造林学文字脚本,再将文字脚本精练制作成计算机文本,将大量照片资料精选后扫描,加工制成图片素材,使文字与图片一一对应,之后再进行配音解说。该课件有文字(包括表格)8.4万字,图片300余张及部分教学实习影像内容。
造林学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视听并举,感知直接,理解容易,内容丰富,功能多样,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容错性强。该课件还可以进行网上虚拟教学,实现自学、自测。造林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造林学教学手段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造林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课件在我校首届课件展评中获一等奖,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
造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们从教学实习、教程设计、毕业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加强。
1.教学实习
造林学教学实习为一周,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的时间短,内容多,又在野外,路线长。通过我们长期的调查,我们精选了路线,做到在短时间内完成多项的实习内容。我们选择了和林县、卓资县、大青山、黄合少林场、蛮汉山林场等地。这些地区能够实习到石质山地、黄土丘陵、沙地、平原等地区的立地条件和造林技术,能够调查了解柠条、沙棘、油松、樟子松、杨树、山杏、构祀等内蒙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造林技术。在实习的基础上要求同学写出详实可靠、较全面综合论述的实习报告。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旧教学计划中所用时间为20学时,在新教学计划中,课时压缩1/3的情况下,仍安排一周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实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资料、并进行分别辅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理论,通过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写出符合实际的设计说明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全面综合实习。近几年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与教师开展的科研和生态建设规划设计任务相结合、走出校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真刀真枪的作,严格要求,加大压力,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绿化养护 问题 解决方案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city greening, green also obt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re are the virescence maintenance work in a variety of problem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our country green conservation work problems and explore solutions the corresponding.
Keywords: green conservation problem solu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绿化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调节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防止炫光、引导交通、防风防沙、降低环境污染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护措施,导致生长较慢,甚至出现死亡的情况。为了保护绿色施工成果,维护城市景观,为人民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必须要分析现阶段下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城市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1.1 植物的选择和种植不合理
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一些设计人员在选择绿化植被时,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制度,对于各种树木的配合不合理,这就常常导致植被过早的死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植被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1.2 不重视绿化的养护
城市绿化的养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工作,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管理人员并未将绿化养护工作放置在应有的地位,在树木与植被种植完成之后就万事大吉,在绿地建筑与施工的过程中也未考虑到日后的养护工作,未设置自来水管、未回填置肥土,在养护时,往往未制定好完善的养护措施,没有及时清除杂草、浇灌肥料、修建植物,导致绿地非但未得到相应的养护,反而遭到破坏。
1.3 病虫害的问题较为严重
很多防护人员在进行绿化养护时不重视病虫害的防止工作,即使进行防止,也存在防治措施不合理的情况,常常反复使用同类药物或者高毒性药物,同类药物就会导致害虫出现抗药性,使用高毒性药物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杀灭害虫,但也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
1.4 居民的保护意识欠缺
很多绿地建成之后,人为性的破坏问题都是令防护人员头痛的一个重要难题,一些居民缺乏对绿地的保护意识,随意的对绿地进行倾轧与践踏,虽然树立起各类保护牌,但是依然难以将这类问题从源头上杜绝。
2、绿化养护问题的解决方案
2.1 加强树木的养护
对于种植面积较小的区域,可以适当的扩大树穴,扩大树穴的宽度、长度和深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树穴连为绿化面与绿化带,若树穴底部是不透水层,则应该将其移除,保证树木的根系能够纵向发展。此外,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进行深翻土壤,深翻的深度保持在15到25cm即可,在深翻的过程中,要观察好植物根部,在远离植物根部位置可以深翻,在靠近植物根部位置则应该浅翻。深翻工作应该尽量在初晴或者晴朗天气中进行,禁止在土壤潮湿时深翻,对于翻起的土块,不宜将其立刻捣碎,完成之后可以先追加有机肥再进行覆盖。
对于已经生长成型的树木,为了防止大风的侵袭,可以进行适当的修剪,修剪宜在春季与秋季进行,在修剪时要根据树形进行修剪,保证骨干枝的长度控制控制在枝条的1/3位置,若树木出现内膛枝过密的情况下,应该进行疏剪,以便实现调整树形、防止病虫害的作用。此外,若树枝在雷电和大风的作用下出现树枝折断的情况,可以进行嫁接。若树木阻挡了交通视线,应该将整枝树木迁移,若树木阻挡交通标志,应该结合树形进行修剪,在进行修剪的过程中要保证信号的清楚,以便达到保护车辆与行人的作用。
2.2 加强绿篱的养护
绿篱与树木有着较大的不同,当其生长成型后,要不断的进行修剪,同时,绿篱对于肥水条件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若土壤的养分不足,则可以将原土更换,或者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复合肥和有机肥,在生长季节,要施追肥,必要情况下还可以进行根外施肥。对于水分的管理,应该以保湿为主,在雨季要做好排水措施,防止根烂情况的发生。在对绿篱进行修剪时要遵循从小到大,多次修剪的原则。每次修剪完成后,要将剪下的枝叶清除干净,同时,要做好肥水管理工作。若绿篱生长成型后,可以将新剪枝叶完全剪除,保证绿篱的形态。
2.3 加强草坪的养护
草坪的养护是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杂草较多的草坪,要做好水分管理工作,控制好灌水的深度。在草坪的生长旺季,应做好人工清除工作,控制好草坪的生长速度。一般情况下,草坪的绿化年限为10-15年,15年后会出现严重退化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加强水分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止工作,将腐烂的枯草及时的清理干净,并用划破或者打孔的方式提高草坪的透气性。除了正常施肥以外,要定期进行根外施肥,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补植。
2.4 加强宣传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关于保护绿地的宣传,让人们能够意识到绿化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提高其爱护绿地的意识。
3、结束语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下,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绿化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绿化养护工作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在未来阶段下,必须要提升养护意识,积极的使用新技术,加强对绿化的养护工作,这样才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美丽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汉珍.浅谈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以广州市道路绿化养护为例[期刊论文].广东园林,2002,12(30)
[2]丁明.中国园林植物养护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05(01)
1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