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的地理会考一直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并且作为新的教育思想方向,本着不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为原则来进行命题。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带领学生奋战地理会考的时候,除了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有用、有趣的地理,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下面我从地理会考的一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地理教学。
一、夯实基础,融会贯通
会考地理内容,事实上包括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这三大部分。这些内容,学生已经分别学过,因此不能说十分陌生,但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加之当时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大部分知识都已经淡忘,所以,必须进行系统学习。但是如果按照原来教材的顺序,一小块一小块地讲,显然不行。对此,我在带领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在讲到大洲和大洋的内容时,适时融入一些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而当讲到世界区域地理内容时,再复洲和大洋的知识加以巩固,这样前后知识既可融会贯通,便于记忆,又可增加兴趣,降低难度。
例如:当讲到中国地形的时候,可补充说明,青藏高原上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而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都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的结果。这样就把中国地形的有关知识和板块构造学说联系起来。经过这样的前后衔接融会贯通地学习,每个知识系统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二、形成网络,纵横交错
当进入第二轮复习的时候,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将整个教材的知识点理清,连点成线,力争做到高屋建瓴,形成网络。当然这张网可以是一张沿着知识脉络的纵网,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横网。但是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进行网络构建,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并注重学生的复习反馈出来的信息,随时作好调整。
例如:在完成前两轮复习后,我要求学生做一张横网,即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点进行对比。事实上,就某一气候类型而言,它也是一张从气候分布到气温和降水特点分析的纵网,真可谓纵横交错。通过这样的作业,可以体现学生的智慧和创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精选练习,举一反三
谈到会考复习,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题海战术,甚至盲目押题、猜题,以为这样总会熟能生巧,说不定瞎猫还能碰上死耗子,其实不然,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宝贵时间和精力,反而事倍功半,甚至遇到有些做过的题目仍然出错,越做脑子越乱。因此精选高质量的试题和对每份试卷进行深刻剖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考试结束后,我都认真分析统计,对于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试卷分析中能有的放矢,点中要害,并尽可能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就拿选择题来说,它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其他三个答案为什么不对,它们错在哪里,这样,一道题就变成了几道题。
例如有这样一道常见的选择题:下列地理现象中,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A 日月星辰的每天东升西落;B 四季更替;C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D 不同经度地区地方时的形成。这道题多数同学都能答出来B,但A、C、D是由于什么产生的?地球公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补充上这些问题后,那么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就变成了多个问题,并且复习的知识点也增多了。
对于一道典型的综合分析题,教师可以针对同一幅图,换一个或多个角度出题目,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设计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简单的“对答题”,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会考复习进入最后阶段,有的同学自我感觉良好,心存惰性;有的同学觉得问题很多,无从下手。这时,如果教师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盲目备课、上课,肯定事与愿违。因此,可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弱点,查漏补缺。我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练习、测验,各写出自己最薄弱的和最有把握的几个知识点,我则对其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个别辅导。
例如:学生普遍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判读、山体不同部位的判读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内容掌握不好,而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认识普遍感觉良好。事实上“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同学们对自己重新认识,再次提高的过程。这在最后的复习阶段相当重要。
关键词: 会考复习 地理读图 读图能力培养
阅读地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地图,仔细观察地图上的颜色、符号、标记与比例尺等获得地图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相关地理知识,并且要让学生找到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具体结论。在会考复习中,教师要系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做到“看图说话”,这样就能轻松解决会考中地理考试所面临的读图难题。
一、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各地教材的编制越来越重视。就拿地理这门课程来说,国家对其的编制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新人教版七、八年级地理在进行地理教材编制的时候,进行了大量创新改革。改革的重点主要体现在地理的地图上,和以往的教材进行相比,新教材在栏目的设置及章节上都体现了新特色。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地形图、剖面图、示意图、联系图与交通图等,除此之外还多了很多插画,这些图画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更超越了文字叙述的功能。如此编排的原因在于:地图已相当于地理教学当中的“望远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已成为每位地理老师必设的教学环节,也属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符合现今地理教学的要求,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为了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学生读图能力较弱的原因
(一)教学环境限制
在江苏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学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不发达,教师只能按照地理课本上的地图进行教学,当遇到课本上的地图过小而且图片较复杂的情况时,学习能力水平较差的学生根本找不到具体的地理位置所在,久而久之,就丧失了看地图的兴趣。此外,在农村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一直未得到改进,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对地图学习认识不够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地图知识学习并没引起太大重视,在他们认为,只要临考的时候,抓紧时间背背理论知识就行。但通过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就可以充分看出,“学生不注重知识理解,单纯靠死记硬背”在具体考试中是很难拿高分的。但学生没有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平常学习中,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前的学习模式,以致在遇到地图题目时就不会利用已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在考试时就更加不知所措。此外,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进度很快,学生还未完全理解就已进入下一个课题。因此,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在复习中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当教师进行地理复习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告知学生地图学习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对读图学习的重视,这样在具体复习教学中,教师任务才会变得轻松,学生学习才不会变得吃力。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多种读图方法。告诉学生在读图时,要特别注意图的类型,点、线及图例等的运用,对于某一类型的图例,要善于抓住一个典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找到这一类图的共同点,从而实现一图多思多用。另外,要使学生通过对单一事物的判读提升到对地图的综合解读上,养成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
(二)掌握阅读地图步骤
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会考复习中,要想使学生快速掌握读图能力,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制定规范化、合理化的读图步骤,有利于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快速学会读图的效果。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下面几个常见的读图步骤:一是浏览地图,形成初步印象。在浏览地图时,学生要快速反应这幅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及猜测可能会提到的问题;二是精读地图,获取准确信息。一般地图的文字性说明很少,所有信息都靠学生自行去图中发现、找寻。在精读时,不能轻易放过图中细小的信息,一旦错过,就很有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解答。三是填写地图,加深具体内容。地图上的空隙一般较多,为了方便了解地图,可以在地图上进行适当填写,使整个地图的脉络清晰明了,有助于解答问题。四是表述地图,综合各种能力。通过前三个环节对地图的分析,学生已对地图进行了大致了解,这时,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图进行阐述。有漏掉的地方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这样经过层层顺序的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读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读图水平的提高。
(三)善于采用形式多样的读图教学方法
1.趣味读图法
即将面临会考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压力,而地理地图复习怎样做才能在众多课程中吸引学生注意,已成为地理教师急需解决的难题。趣味教学是最能吸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首先在此列出了趣味读图这一方法。趣味读图法指的是根据地图上的符号巧妙设计旅行线路、地名猜谜等趣味问题进行读图的一种方法。比如说在复习“中国铁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旅行读图法”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全部合上书本。第一小组提出旅游路线的出发点与终点,另一小组快速回答出两点之间的铁路站点。然后交换,第二小组提问,第一小组进行回答,一问一答两组相互交错式进行游戏,而教师在一旁记录两组的出错率与得分情况。结束之后,对赢的一方进行鼓励表扬,对输的一方进行勉励。利用这种趣味读图的游戏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铁路线的印象,而且起到了缓解学习压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在纸张上绘图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会考复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记住地图,可以采取手绘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学生可以自行在纸张上绘制地图,也可以根据书本上的地图进行描摹,还可以采取“一图多填”的方法,等等。例如,在绘制中国行政区域图时,学生可先在书本上对各区域进行描摹,然后合上书本将各个区域的省会及简称填好,为了充分利用图纸,还可以在图上画出我国众多山脉的走向及标出湖泊、河流等,甚至可以标注各地的矿产资源,尽可能地将学过的东西都书写在图纸上,但要注意的是,需保持纸张的整洁及清晰度。完成这一系列任务之后,将书本打开进行一一对照,及时总结自己不会的东西,记在本子上,以后定期对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做到对所有知识点都能清晰明了。
(四)构建心灵地图
经过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已掌握了读图的技巧与方法,很多知识都已积累在脑海当中。教师要采取最终手段巩固学生的读图能力,那就是“心灵地图”,它是读图的最高境界。“心灵读图”指的是:让学生先读图,然后闭上眼睛,在心里构建地图的形状,遇到困难时再睁眼看图。不断进行此项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地图意识。
(五)及时总结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学习一次就立即记住。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养成经常看图、练图的习惯。学生要根据考试大纲中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学习,对自己不会的一类图例进行分析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对于看不懂的图形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掌握这一类图的学习方法,经常练习,总结方法和技巧。在临考试时,还要将做的笔记经常拿出来反复翻阅,防止时间过得太久而忘记。这样才能做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用图、读图能力。
四、结语
地图是地理学的核心部分,不管是传统地理教学还是现今的地理教学当中都少不了地图的运用,地位极其重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作用,科学、合理用图,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看图、读图能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地图教学需要持之以恒,长时间缺乏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会下降。此外,教学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教师要尽量选取适合多数学生的读图方法,不能太难,也不能过易,这样才能使得学生都尽可能地掌握读图能力,在会考中考出理想成绩。
参考文献:
[1]高芳.初中地理读图教学中高效提问策略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5):107-107.
[2]蔡巧云.在读图中探寻地理“风景”――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刍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115-116.
摘 要: 在高三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学生做了大量的习题,地理的解题能力提升却收效甚微;某些学生很努力学习地理,而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考过、讲过的题目仍然有学生一错再错。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常感到困惑而老师也很迷茫的问题,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那就是学生地理应试知觉不够敏锐造成的,作者着重探讨了以上问题的成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学生地理应试知觉的措施。
关键词: 地理应试 知觉 教学反思
一、地理应试知觉的概念及内涵
地理的应试知觉是指学生对地理信息高度敏感,能快速、准确、全面地从地理角度构建地理信息和地理问题之间的联系,它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从思维层次上看,地理应试知觉来自于感觉而又高于感觉。地理信息包括:地理基础知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图形信息、生活常识,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等。地理信息和地理问题之间的联系包括:直接的联系和间接的联系:直接联系是指由地理信息不用经过逻辑推理就可以直接找出地理问题的答案,这类问题在初中地理或高中地理会考题中较常见,常常以考察地理常识、基本概念等题型出现;间接联系是指地理信息需要经过多个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后才能得出地理问题的答案,这类联系在地理高考题中较常见。
二、学生在地理应试知觉上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地理应试知觉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地理信息贫乏,包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面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在地理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偏弱。(2)对地理信息不够敏感。(3)地理信息获取的速度偏慢。(4)地理信息获取不全面。(5)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地理联系中的间接联系偏弱。(6)做题时定式思维干扰较为严重,对于做过的题型地理应试知觉敏感度下降。(7)地理的学习效率偏低,缺乏地理学习方法,地理应试知觉培养意识偏弱。
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应试知觉存在的问题
1.试题类型的缺失。
目前地理的高考题仅有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文字表述题。平常练习都是以高考的题型为模板,也仅有两类题型,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题型上过于单调、过于机械化,各种题型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如填空题对于学生解答综合题时能够起到循序渐进的作用,对于综合题的解答完全没思路的学生可以采用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其解答。
2.地理练习或者考试对学生地理应试知觉培养效果偏低。
一方面,缺乏对地理练习完成情况的有效监督方法。首先学生在做地理练习时,没有养成画出材料中有效的地理信息的习惯,练习中不能看出学生具体的地理联系的构建方法,其次学生在做练习时往往只做选择题,对于综合题常常是不做,或者抄答案,从平时学生问问题的情况看,较少有学生问综合题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考试对于学生培养地理应试知觉的效果不理想。学生过于关注分数,考完后很大一部分仅仅是对答案,很少关心地理答案是怎么来的,地理信息要求哪些,怎样构建起地理地理联系,从而造成考试对于地理应试知觉培养的无效。
3.注重点状知识的传授,忽略帮助学生构建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如果只以点状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拥有的是庞大的、杂乱而零散的地理信息,这将会导致学生面对高考材料信息时反应速度偏慢,对于基础知识类型的地理信息要构建起地理联系敏感度不够。如2016福建省质检中选择题第7题中出现“6月”和“合肥”这两个关键词,要求学生通过这两个词得出合肥在6月份时正处于梅雨天气,降水丰富,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讲解我国雨带的移动时往往只是简单地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6月份处于梅雨天气,忽略构建起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范围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主要省份、城市这两个知识点与梅雨天气的时间6月份之间的联系。
四、培养学生地理应试知觉的方法探究
1.练习中增加新题型,通过不同的考查方式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
练习中常见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判断分析题、填空题、改错题、画图题、综合题、计算应用题、排序题、组合题等,全国卷的高考题中绝大部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考试,题型和考试的题型高度吻合,高中地理试卷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罕见其他题型。不同的题型难度不同,各类题型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题型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培养跨越的难度增大,不利于循序渐进地由简入繁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综上所述,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体系的特点,原创或者改变习题的类型,多样化地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如我们可以把单项选择题改编成判断题,判断分析题改成双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改错题等,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又如针对学生对综合题地理感知偏弱的问题,根据答案把综合题改成填空题,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入门。
2.改编高考真题。
从试卷质量看,高考真题无疑是所有试卷中质量最高的,如何充分利用高考真题,训练学生的地理应试知觉,提高高考真题卷的利用效率,改编高考真题是其中效果较好的一种。
3.关注学生地理基本地图的掌握情况。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图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应试知觉的敏锐性。针对高考我们要求学生从地图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下:一是通过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要求熟记常见的大洲、国家、重要的河流、山脉等的大致经纬度;二是熟并应用世界/中国的气候分布、世界/中国地形的分布、世界洋流的分布。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地图有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地形图、世界洋流分布图。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六张地图,我们可以先按大洲的分区要求学生对照地图自己动手绘制(注意不能让学生临摹),在绘制过程中强调学生必须绘制出该区域的经纬网,如非洲气候分布图的绘制。
4.让学生学得轻松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的记忆方法。
由于地理知识点较多,学生往往会出现记忆效率低下的问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然效果很差,这将会对地理应试知觉的培养造成较大的困难,一方面造成地理信息的贫乏,另一方面占用地理应试知觉培养的时间。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种记忆方法:一是串联法,若某些知识点由较多重要分支组成时,就可以用串联法。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而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往往记不全,这类问题可以用串联法,将第一个字串联起来变成“流汛冰沙”,又如森林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水气净美无尘沙”,提高记忆效率。二是画图法,如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中的开源措施包括合理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人工降水等,我们可以画成如下的简图:
又如水旱灾害问题、沼泽地形成的原因等课,根据进水和排水两个地理事物产生的矛盾画出图:
5.帮助学生做好地理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
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各类地理问题,如水旱灾害是洪水在某区域短时间内迅速堆积造成的,我们可以从进水和出水得出供需矛盾总结为水灾的自然原因是“来得多、去得少、来得快、去得慢”,旱灾的自然原因可以总结为“来得少、去得多、来得慢、去得快”;各类发电站或资源的开发可以总结为“有条件、有需要、有技术”;风形成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温差导致气压差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形成风”。
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构建地理问题的框架,如自然灾害或环境保护的措施中有些词语是能够通用的,一般可以总结为:(1)思想上(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监测与预报);(2)法律上(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鼓励……);(3)生产上(包括工业、农业);(4)生活上。
6.帮助学生分析错因,写“学情诊断书”。
该方法比较适用于个别学生的辅导,尤其是偏科严重的学生,首先是搜集学生较长一段时间的练习,分析总结学生做错的原因,包括缺失的知识点,还没掌握的技能、分析方法、做题的规范、地理应试知觉缺失的原因,其次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今后需要采取的措施,这种方法类似医生看病,我们按照一定格式将上述的步骤写出来,就像医生开的处方单,因而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学情诊断书”,快速找到学生的缺漏,有针对性地训练,在地理应试知觉的培养上效率较高。
参考文献:
[1]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
[2]林培英.高中地理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热门范文 初中地理作为次科存在教学时间缺少,学生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地理科要求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虽然每年都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于掌握,遗忘率非常高,如资源中矿产的分布、降水的分布规律等,如果硬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到教学上使学生通过“悟”来学习,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放下包袱,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只要求学生知道便可以了。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也即是开发学生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就能更好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对地理科的好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决。
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都是兴趣。地理作为次科,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教学更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否则学生会放弃地理这一科。但地理课本的知识编排过于严肃,趣味性不足,故事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引证了地球的自转;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2、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实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
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合理的讨论是启发学习的好方法。
过去,我们的教学一直强调提问、讲授、严肃的课堂纪律,却从来没有安排学生讨论,其实这是个误区,其实,只要教师调控得当,预留一定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讨论的时间,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讲述南极大陆的气候特征时,列出几个引导性的提纲,如:对气候影响的四大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对南极气候的影响等,让学生讨论其成因,通过过去积累下来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果。
5、培养外展思维是“悟”的提高。
地理教学的感悟还在于举一反三。地理课本的知识内容与一些时事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一些热点问题,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可用性的同时,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就可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延伸至开发大西北的热点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有关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讨论研究开发西北地区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表示真正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6、开展多种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如果设计安排得当,则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我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观星,面对满天繁星,细听星座的动人传说,通过高倍放大望远镜观察月亮上的环形山,学生的兴致未曾如此高涨过。虽然,对于星座的知识,他们不一定会懂,但他们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被激发起来。
7、动手制作效果更佳。
自己设计并动手制造小道具或者收集地理小标本、地理小资料,会使学生从中悟出更多的地理知识。如讲到南方的水稻土、红壤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到郊外收集标本并进行观察记录,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经纬线的分布时,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再进行观察后完成表格练习,效果比教师费力讲解效果好。
8、让学生设计一些小表演或演示也能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本来很有趣的知识内容却被课本讲述得非常枯燥,此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文字资料,进行自己设计的演示,效果也不错。如讲到旅游时,课本的风光图片非常有限,文字内容太过严肃,会做成学生感到难记的现象,这时可由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来讲述祖国河山壮丽的风光和旅游名胜分布的位置(可联系交通中铁路的分布),又或者让他们制作相关内容的手抄报,以及风光照片进行演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悟知识。又如讲述广州地区“三年一中变”的成果,就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主编辑,进行演示性讲解,教学效果比老师讲授好得多。
9、增强学生的阅读机会,让他们学会发问、懂得看书、学会查找资料,成为学习的主人。
地理的科普读物有很多都是形式生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如《少年科学》、《世界奇观》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看书、多思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课外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悟性。
要“悟”关键在于教者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地理知识之间带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性,学习上要悟,则要求教者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懂得知识间一般的联系,引导他们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不要包办一切。如在区域地理中,气候一般都受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洋流因素等的影响,气候和地形等又决定了区域的自然特征,而经济特征、人口分布和生活特色又受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交通和资源分布的影响。
教师可以在讲课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综合法),为他们将来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好像讲述青藏地区的特点时,由于前面已讲述了多个区域特点,学生已大概掌握了区域特征分析方法,此时,就不应再由教师讲授太多,教者可列出几个提纲式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决,再由教师整理出思路。另外,也可以设立一个地理主题,让学生按小组收集资料进行讲解,效果也好。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热门范文
一、情况分析:本学期担任初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面对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不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好教学的切入点,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教材为湘教版新教材,其内容同以前相比教淡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并不说明课就好上了。如果我们不认真去挖掘,将失去课改的意义,所以要用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中不断提高。
二、教学目标:按照大纲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学校、年级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用多种方式和教学模式,高效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提高,同时传授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由“我要学”向“我会学”和“我乐学”深入,构建综合素质的形成。
三、采取措施:
1、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及时进行反思,形成文字。
2、倾听学生意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6、利用网络获取多方面教学素材,充实课堂内容。
7、做好考试分析工作,全面分析各班级、各学生的学习质量分析。
8、加强相关学科的学习,以整合学科内容,并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热门范文
一、学生状况分析
初二年级时一个历经1个学年有序建设的、并颇有成效的年级,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全年级225名学生,有六个班级,除初二(1)外,均形成了有序课堂。初二(1)班有学生37名,班级分为活跃,最能深度学习,需要完善的是课堂秩序;初二(2)班有学生37名、初二(3)班有学生32名、初二(4)有学生33名、初二(5)班有学生41名、初二(6)班有学生35名,这5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地理为中国地理的区域部分,主题是中国大区域内不同尺度的区域状况。主要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区域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让复杂的内容变简单
2、让简单的框架丰富起来
3、经营有效课堂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充分发挥“几何地图教学法”和“地理学案”的作用。
(2)强化地理学案,以“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基础化”为思路,深化学案的设计和应用。
(3)充分准备,高质量完成地理会考任务。
2、措施
(1)每一节课强调学习思路,明确整体线索和正在进行的环节。
大家好!我是来自初中数学知识板块中的“统计与概率”解题策略与方法,“统计与概率”在中考数学的考查中约占15%的分值,可不能忽视我哦!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统计与概率”这部分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先一起看统计部分的内容,想要攻破y计的题,需要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还要能分析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通过例题来分析.
例1 已知一组数据0,1,2,3,x的平均数是2,求这组数据的极差、方差.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数据的平均数、数据的极差与方差.
[平均数:[x]=[x1+x2+…+xnn];
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方差:s2=[1n][(x1-[x])+(x2-[x])2+…+(xn-[x])2].]
因此,本题应先利用平均数求出x,得到一组完整的数据即0,1,2,3,4,想要求极差,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是4,最小值是0,所以极差=4-0=4,方差s2=[15]×[(0-2)2+(1-2)2+(2-2)2+(3-2)2+(4-2)2]=[15]×(4+1+0+1+4)=2.
例2 (2016・盐城)甲、乙两位同学参加数学综合素质测试,各项成绩如下.(单位:分)
(1)分别计算甲、乙成绩的中位数;
(2)如果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成绩按3∶3∶2∶2计算,那么甲、乙的数学综合素质成绩分别为多少分?
【剖析】本题考查的是计算甲、乙成绩的中位数以及加权平均数.从本题中的“中位数”“3∶3∶2∶2”“甲、乙的数学综合素质成绩分别为多少分”这三个关键字段回顾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加权平均数:衡量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的数值叫做权.]
(1)中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由上表可将学生甲的成绩排序为:89,90,90,93,一共有四个数,因此取[90+902]=90作为学生甲成绩的中位数.
(2)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成绩按3∶3∶2∶2计算,说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的“重要程度”不一样,它们在总成绩中各占[33+3+2+2],[33+3+2+2],[23+3+2+2],[23+3+2+2].因此甲的成绩=90×[33+3+2+2]+93×[33+3+2+2]+89×[23+3+2+2]+90×[23+3+2+2]=90.7(分).
【答案】(1)90分,93分;(2)90.7分,91.8分.
【总结】例1与例2计算了算术平均数、极差、方差、中位数、加权平均数,除此之外还有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其实我们只要理清概念,熟记知识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例3 (2016・扬州)从今年起,我市生物和地理会考实施改革,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分A、B、C、D四个等级.某校八年级为了迎接会考,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的生物成绩进行统计,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1)这次抽样调查共抽取了 名学生的生物成绩,扇形统计图中,D等级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度数为 °;
(2)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如果该校八年级共有600名学生,请估计这次模拟考试有多少名学生的生物成绩等级为D.
【剖析】本题考查了从统计图中分析数据的能力,要求计算样本容量、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用样本估计总体.(1)根据A等级的人数为15人及A等级所占的比例为30%,即可求出总人数,进而可得出扇形统计图中D等级所在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2)根据D等级的人数=总数-A等级的人数-B等级的人数-C等级的人数,补全条形统计图即可.(3)先求出D等级人数所占的百分比,然后即可估计出总体中等级为D的人数.
【答案】(1)50,36;(2)5,补全统计图略;(3)60名.
【总结】我们要具备从统计图中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要能读懂统计图中蕴涵的数据信息,提取出信息来解决问题.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模型思想,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升逻辑推理的数学素养.
看完统计部分的内容,我们继续来看概率部分的内容,我们要能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通过列表、画树状图等方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以及指定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了解事情发生的概率,会求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下面通过例题来分析.
例4 将分别标有数字1、2、3的三张卡片洗匀后,背面朝上放在桌上.
(1)随机地抽取一张,求抽到奇数的概率;
(2)随机地抽取一张作为十位上的数字(不放回),再抽取一张作为个位上的数字,恰好是“32”的概率为多少?
【剖析】本题考查了通过列举法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1)随机地抽取一张,可以理解为实验一次,要求抽出奇数的概率,可用P(A)=[mn](n表示所有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m表示事件A发生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直接解决.(2)随机地抽取一张作为十位上的数字,再抽取一张作为个位上的数字,可以理解为实验两次,可通过列表、画树状图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以及事件A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恰好是“32”的概率.一定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不放回”.
【答案】(1)[23];(2)[16].
【总结】画树状图或者列表分析是求概率的常用方法,列举的结果看起来一目了然,清晰明了.利用列表、画树状图可以帮助我们不重复、不遗漏地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既直观又条理分明.
例5 (2016・徐州)某乳品公司最新推出一款果味酸奶,共有红枣、木瓜两种口味.若送奶员连续三天,每天从中任选一瓶某种口味的酸奶赠送给某住户品尝,则该住户收到的三瓶酸奶中,至少有两瓶为红枣口味的概率是多少?(请用“画树状图”的方法给出分析过程,并求出结果.)
【剖析】本题考查了通过画树状图列出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的结果,了解事件的概率.题目中“若送奶员连续三天”可理解为实验三次,因此可以借助树状图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
可能出现的结果有8种,并且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等.至少有两瓶为红枣口味(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4种,所以P(A)=[12].
【总结】当一次试验要涉及两个因素(两组量,或者1组量操作两次),并且可能出现的结果数目较多时,可以采用列表法;当一次试验中涉及3个因素或更多因素时,通常采用画树状图不重不漏地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
例6 一套书共有上、中、下三册,将它们任意摆放到书架的同一层上,这三本书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恰好成上、中、下顺序的概率是多少?
【剖析】想要把共有上、中、下三册的一套书任意摆放到书架的同一层上,可以借助枚举法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
【答案】将一套书上、中、下三册任意摆放到书架同一层上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上,中,下),(上,下,中),(中,上,下),(中,下,上),(下,上,中),(下,中,上),共有6种,它们出现的可能性相同.所有的结果中,满足“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恰好成上、中、下顺序”(记为事件A)的结果只有2种,所以P(A)=[13].
【总结】对于本题可以直接用枚举法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求出概率.列表、画树状图的目的都是为了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有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枚举法直接列出所有的可能的结果.
好了,看了这么多典型的例题,相信同学们对“统计与概率”这个部分的题目,可以更加从容自信了吧!找到解决“统计与概率”典型题的策略与方法了吗?
此致
敬礼
“统计与概率”解题策略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