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评估范文

环境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评估

第1篇:环境评估范文

1.1投资环境指标系统构建原则

为科学地评价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本文主要按照以下原则选取指标.

1.1.1全面性对一个区域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首要的要求是在确定指标时做到尽量全面、完整,要使得投资各个指标相结合.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查投资环境的状况,进而为决策部门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1.1.2科学性投资环境系统中的各个指标都应该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依据投资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科学地反映投资环境的状况.

1.1.3系统性区域投资环境系统是一个以吸引外商投资为目标的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它应该具有其他所有系统的特征.

1.1.4可操作性为了便于对区域投资环境进行定量分析,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指标数据的来源必须是统计年鉴或者是文献资料.

1.2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遵循以上原则并结合山东省17地市的具体情况,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建立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共选取了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科教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这5个子系统,然后进行层层细分。

2投资环境评估方法与步骤

2.1方法选择

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及模型,但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立一般依赖人为的赋值和评分,主观性较强.本文在对山东省17地市的投资环境评价分析时运用因子分析法,该方法主要是运用线性加权得到几个少于原指标数的指标变量即公因子,来代替原来较多的指标变量,这些公因子不仅涵盖原指标的特征和信息,而且各公因子彼此独立,互不相关,这样既避免了信息的重复同时也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

2.2计算步骤

2.2.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原始数据的单位和量级不同,为了在更平等的条件下对数据进行分析,需进行标准化处理,这里采用极差标准化.

2.2.2计算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从表2可以看出,前5个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贡献率为88.22%,超过85%,达到要求,包含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可以代替原来24个指标对投资环境进行评价,从而达到简化目的.

2.2.3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对上述所得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因子矩阵(见表3).由表3可知,公因子1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收入(万元)、地方财政支出(万元)6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了经济状况;公因子2在造林面积(平方米)、湿地面积(万平方米)、固体废弃物利用(万吨)、废气治理设施数(套)、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了环境状况;公因子3在卫生机构数(个)、卫生技术人员(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城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数(万人)5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主要反映配套服务;公因子4在有研究开发活动单位数(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人)上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科教文化水平;公因子5在用电量(瓦)、邮电业务量(亿元)、旅客周转量(百万人公里)、供水总量(亿立方米)、公路货物周转量(百万吨公里)5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

2.2.4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用回归法计算出各因子的得分(见表4),然后用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的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求得综合得分。

2.2.5计算结果验证为了验证上述投资环境方法的合理性和可信度,笔者运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拟合验证.收集《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各市外商直接投资额,运用SPSSStatistics17.0以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为自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额为因变量,将两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三次方程的R方(曲线拟合度,用来评价曲线拟合效果)最大,达到0.94,说明两组数据最符合三次曲线拟合,因此选用三次方程,得出公式:Y=32391.68+26134.85X+39597.71X2+52754.45X3.从拟合结果看来,本研究结论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山东省投资环境实际情况.投资环境评价越好的地市,其实际投资额就越高(见表5).

3结果分析

根据表4和表5对17地市投资环境进行分析:

3.1投资环境较好的区域

青岛、济南两城市投资环境较好,并且都在公因子1上得分最高,远远超过其他地市,说明两城市在经济状况方面表现突出,青岛、济南作为山东省的双核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支出都高居榜首,在公因子5上得分也为正,说明经济的优先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成为吸引外来资源的重要因素.但在公因子2,4上得分都为负值,说明青岛和济南还需要在环境状况、科教文化方面加强.

3.2投资环境中等的区域

潍坊、烟台、临沂、淄博、济宁投资环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投资环境中等.潍坊、烟台、临沂、淄博都在公因子1,2上得分较高,说明经济状况、环境质量较好,在公因子5上得分都为负,说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济宁在公因子4,5上得分较高,说明济宁在科教水平和基础设施方面有优势,但其他公因子得分较低,应注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配套服务水平的提高.烟台、潍坊、临沂在公因子5上得分都较低,应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3.3投资环境欠佳的区域

威海、日照、枣庄、泰安、滨州投资环境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威海、日照、泰安在公因子2上得分较高,说明三个城市有较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但泰安和日照在公因子1,3上得分不高,今后应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滨州在公因子3,5上得分较高,说明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较高,但在其他公因子上得分都为负值,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需注重环境保护和科教水平的提高.

3.4投资环境较差的区域

德州、东营、菏泽、聊城、莱芜投资环境综合得分都很低,投资环境处于中下水平,共同特点是都在公因子1,5上得分很低,说明这几个城市今后应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东营、莱芜在公因子2上得分较低,需改善生态环境,德州、聊城、菏泽在公因子3,4上分值较低,需要在配套服务水平和科教文化水平上加强和提高.

4结论及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区域投资环境差异显著,总体上讲,山东省区域投资环境不十分理想,只有7个市投资环境得分为正,其余十个市得分为负,投资环境位于平均水平以下.另外,由代表经济状况的第一公因子方差贡献率51.06%,可以看出经济状况是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但是这里的评价只是一种总体性评价,由此得出的结果只是对衡量这些地市目前的一般性投资环境有意义,对于其投资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应通过深入分析其多年的历史资料、各市自身的条件和目前及可以预见的将来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来进行预测得到;对具体的投资方向则要结合具体的产业布局条件和企业选址要求加以个别具体分析.

第2篇:环境评估范文

环境保护规划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分析,影响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和关键问题分析,规划目标与任务可达性预测,针对性提出规划调整建议等。从时间上来说,我国环境保护规划评估分为年度调度、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其中年度调度和中期评估主要为下一年或者后续环境保护规划的调整提供建议,终期考核主要为下一轮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信息。

2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主要评估方法

环境保护规划实施主要评估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环境经济预测分析法、逻辑框架法和环境绩效评估法等。对比分析法是环境保护规划评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主要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环境保护规划评估指标体系,对环境质量指标、总量控制目标等方面,根据相关统计和监测数据,实施定量评估,对水、大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实施定性评估。环境经济预测分析法主要是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通过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变量的设定,利用系统动力学等模型,从宏观上预测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目标的可达性,为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后续调整提供支撑。逻辑框架法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规划策划、分析、管理与评价方法,是把规划的关键要素组合起来,构建逻辑框架,从规划目标、目的的确定和相应保障措施来评价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环境绩效评估法侧重于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管理方面,本质是对环境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目前在国内实施难度较大。

3重庆市环境保护规划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完善了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调度、评估、考核”的全过程管理,先后开展了《重庆市“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终期评估、《重庆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2年年度调度报告、《重庆市“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梳理,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评估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3.1工作机制尚不完善

中国目前进行的中期评估与终期考核工作,对于评估考核的程序、内容、数据与技术标准以及参与者权利与义务关系等均无明确规定,均处于摸索阶段,在评估考核许多环节仍存在诸多难以达成共识的地方[3]。一是部门协调机制未建立。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和评估基本上由环保部门负责完成,缺乏部门间的有效协调,很多涉及其他部门的数据难以在有效时间内收集完成,影响评估进度。二是环境保护规划评估与行政问责机制未能有效结合,再加上定性评估的不确定性,导致评估结论难以得到有效重视和贯彻执行。三是基层评估调度制度未建立。2014年,重庆市首次明确要求38个区县开展环保规划中期评估工作,但由于基层评估素材缺乏、时间短等原因,普遍对规划实施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缺乏精确的分析和思考,评估结论未能充分、客观的反映出规划实际进展。

3.2评估方法单一

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体系对于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绩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但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尚属空白。虽然一些地方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主要还是采用的规划目标与实现程度的对比分析方法,如重庆市近年来环境保护规划评估均采用此方法,这只是环境保护规划评估最基础的部分,且目前的对比分析方法在指标体系的选取及比较角度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使得现有环境保护规划评估远不能满足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可持续运行的要求[2]。

3.3公众参与缺乏

目前,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基本可以做到部门、专家充分参与,公众意愿得到较好反映。但在规划调度评估中,大多采用自查、抽查等方式进行,公众参与仍缺乏有效的载体和渠道,导致评估结果难以被广大公众知晓,对环境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新的公众关注点缺乏呼应,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感受与评估结论仍有一定差距。另外,现有环境保护规划评估尚未引入第三方评估,在评估的客观上相对欠缺,评估结果可能有失偏颇。

4建议

4.1完善评估调度机制

一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评估的组织协调、职责分工、运作程序等,加大部门参与力度,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在相关指标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上应尽量与相关部门保持一致,以便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二是将环境保护规划评估与行政问责机制相结合,评估结果可以作为环境保护行政问责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政府目标责任中明确奖惩方式方法、责任承担者,以督促规划实施[5]。三是加快推进调度评估工作的制度化,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评估调度制度的建立。

4.2优化评估方法

加大技术方法研究力度,为环境保护规划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就对比分析法而言,评估内容应尽量以量化指标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同时结合专家会议、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技术方法进行侧面了解。另外,日渐成熟的技术也对环境保护规划的评估有重要作用,通过集成计算机视觉模拟和视觉评估,可以预测环境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变化情况[6]。

4.3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第3篇:环境评估范文

为宏观把握山东省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而确定山东省各地市资源环境绩效水平.研究以《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构建的评估方法为基础,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和科学性,结合山东省自身发展实际,研究选取能源消费总量、用水总量、建设用地规模、固定资产投资、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共7项指标作为资源环境评价指标.其中,能源消费总量表征原煤、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等的利用,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用水总量表征各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量;建设用地规模表征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固定资产投资表征对水泥、钢材等基础原材料的消耗;COD排放量表征水环境的污染程度;二氧化硫排放量表征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表征固体废物的污染程度.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绩效水平是各项指标单位消耗值(或排放量)所产出的GDP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资源环境绩效指数分析

采用上述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价方法,计算各地市2007-2011年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为更清楚地分析各地市资源环境绩效指数在全省所处的状态,对计算结果进行排序,并对17地市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进行空间分析。

2.1.1时间变化分析

2007-2011年山东省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平均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100分下降到2011年的95分.从各地市来看,济宁市和临沂市绩效指数出现下降趋势,聊城市和菏泽市绩效指数不断提高,其余地市绩效指数变化不明显.2011年,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有济南、青岛、东营、烟台、威海、菏泽共6市,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的有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共11市.总体呈现出山东半岛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菏泽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致使资源环境压力相对较小,因而其绩效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市中,有传统的工业型城市,如潍坊、淄博;有环境压力较大的城市,如德州、聊城市等;有能源高消耗型城市,如青岛、莱芜等.

2.1.2位序变化分析

根据2011年山东省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值,从位序分布来看,位于鲁东地区的青岛、威海、东营、烟台4市分别位列全省前4名.显然,鲁东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明显优于其他区域,究其原因,在“蓝色海洋”战略的推动下,东部地区重污染型企业分布较少,并且位于山东半岛地区,受季风影响较大,污染物扩散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布有传统的老工业区,资源利用量较大,污染物排放量大而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

2.1.3空间变化分析

对资源环境绩效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将加权计算的山东省资源环境绩效指数值赋给行政区划图斑进行空间标识.根据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布情况,采用等差距法将资源环境绩效分为很高、较高、较低、很低4个等级,利用MapInfo9.5和ArcGIS10.0等软件对分类后的属性进行空间态势分布分析,得到相应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的空间分布图.山东省资源环境绩效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趋势.

2.2资源环境压力评价

山东省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绩效指数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进一步明确差异存在的原因,需要对资源环境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能源、环境和地方干预因子进行分析与分类.按照2.2所述方法,分别对能源压力、环境压力、地方干预阻力三项指标进行计量.显然,不同地市由于自身资源环境特征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资源环境压力差异.对不同地市的资源环境压力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影响其资源环境绩效的主要因素,可为其提高资源环境绩效提供决策参考.

2.2.1总体评价

由于山东省资源环境评价指标均为逆向指标,其值越大表明资源环境压力越大,对环境绩效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从全省范围来看:在能源压力方面,青岛、潍坊、济宁、烟台压力指数排名靠前(高于0.09),表明其能源消耗和水资源供应压力相对较大;环境压力方面,临沂、青岛、烟台、聊城压力指数排名靠前(高于0.05),表明其在COD、SO2,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等方面压力相对较大;地方干预阻力方面,临沂、聊城、烟台、枣庄压力指数排名靠前(高于0.07),表明其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规模方面压力较大.

2.2.2类型划分

为了明晰17地市资源环境压力的来源,研究采用雷达图法对各地市资源环境压力进行评价,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根据各地市在能源压力、环境压力、地方干预阻力三方面的不同压力特征,可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5种类型:

第一类,环境压力和地方干预阻力主导型.包括济南、枣庄、莱芜、淄博4市.位于济青、京沪铁路大动脉沿线,煤、石油等资源供应方便,能源压力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4市的人口密度分别为844、825、583和767人/km2,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济南、枣庄为全省前2位.人口的密集分布必然增加市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进而增加地方干预阻力.另外,4市工业发展以传统工业为主,污染物排放量大,如2011年,济南COD排放量为47354吨,淄博SO2排放量为167921吨,莱芜、淄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为1334吨、1518吨,枣庄SO2排放量为82231吨,大量的污染排放使得环境压力较大.此类城市宜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的集约利用问题,且需重视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能源利用.

第二类,能源压力主导型.包括青岛、东营、烟台、潍坊、济宁和威海6市.2011年济宁工业用水总量为26亿立方米,为全省最多;烟台、青岛、潍坊和威海位于山东半岛地区,缺少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淡水资源相对短缺,给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带来压力;青岛、东营等地市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造成能源压力不断增加.此类地市可以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减少水质性缺水的可能性,保证居民用水充裕;在燃料方面可以发展低热值燃料,能源以丰富太阳能、风能等作为原煤等的替代,减小其给能源带来的压力.

第三类,环境压力主导型.聊城属于此类.聊城不仅是资源性缺水城市,又是水质性缺水城市,2011年COD排放量达到45897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限的水资源质量不断恶化使聊城市的水环境压力不断增加;2011年,万元GDP能耗达2.9吨标准煤,为全省最高,SO2排放量为75203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显然,聊城市的大气环境压力较大,加之其地处内陆,污染物的扩散相对较慢,使得聊城的大气环境压力难以靠自然净化得以缓解.因而,今后聊城需要加大环境的治理力度,尤其是水环境的治理力度,以减轻环境压力.

第四类,环境压力和能源压力主导型.滨州、泰安属于此类.2011年这两市废弃物排放量占资源环境压力指标比重分别为52.3%、58.1%,环境压力较大.此外,由于滨州、泰安处于内陆地区,污染物扩散速度较慢,加之工业用水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环境和能源压力不断增大.今后应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类,地方干预阻力主导型.日照、德州、菏泽和临沂属于此类.日照和荷泽两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483亿元和368亿元,位列山东省第15、16位,低固定资产投资额造成地方的干预阻力较大;近年来,临沂市旅游与物流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其中,旅游业收入292.78亿元,同比增长23.1%,环境压力较小,但由于地方投资较小,使得地方干预阻力较大.德州稳步推进太阳生态之城的建设,低碳型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使得德州的环境压力逐年减小,但是由于其土地利用了集约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面积的土地被不合理占用,造成政府干预阻力较大.综上所述,此类城市主要考虑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

3结论与讨论

第4篇:环境评估范文

【摘要】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能够节约大量能源和原材料、降低废物处理和处置费用,从而在经济上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目前,由于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学者将清洁生产理论延伸到农村生产中研究,探究“绿色农产品”的清洁生产机制和方法。清洁生产的污染预防思想是一种“源头控制”的环境战略,将清洁生产的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有利于项目采用资源利用率高和产生少量污染物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因此,清洁生产理论可促进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避免环境影响评价失去真实性、有效性。同时,清洁生产分析可以强化人们的环保措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指标

一、清洁生产的内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要求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清洁生产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要点

1.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依据生命周期分析的原则,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应能覆盖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各个主要环节,尤其对生产过程,既要考虑对资源的使用,又要考虑污染物的产生,因而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可分为四大类:原材料指标、产品指标、资源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

2.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原材料指标

原材料指标应能体现原材料的获取、加工、使用等各方面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因而可从毒性、生态影响、可再生性、能源强度以及可回收利用性这五个方面建立指标。

(1)毒性。原材料所含毒性成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2)生态影响。原料取得过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

(3)可再生性。原材料可再生或可能再生的程度。

(4)能源强度。原材料在采掘和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程度。

(5)可回收利用性。原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程度。

3.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产品指标

对产品的要求是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产品的销售、使用过程,以及报废后的处理、处置均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些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难以恢复的。此外,对产品的寿命优化问题也应加以考虑,因为这也影响到产品的利用效率。

4.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资源指标

在正常的操作情况下,生产单位产品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可以部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水平,即反映生产过程的状况。从清洁生产的角度看,资源指标的高低同时也反映企业的生产过程在宏观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因为在同等条件下,资源消耗量越高,则对环境的影响越大。资源指标可以由单位产品的新鲜水耗量、单位产品的能耗和单位产品的物耗来表达。

(1)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量。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整个工艺使用的新鲜水量(不包括回用水)。

(2)单位产品的能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电力、油耗和煤耗等。

(3)单位产品的物耗。在正常的操作下,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构成产品的主要原料和对产品起决定性作用的辅料的量。

5.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产生指标

(1)废水产生指标

废水产生指标首先要考虑的是单位产品的废水产生量,因为该项指标最能反映废水产生的总体情况。但是,许多情况下单纯的废水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产污状况,因为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量的差异也是生产过程状况的一种直接反映。因而对废水产生指标又可细分为两类,即单位产品废水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水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2)废气产生指标

废气产生指标和废水产生指标类似,也可细分为单位产品废气产生量指标和单位产品主要大气污染物产生量指标。

(3)固体废物产生指标

对于固体废物产生指标,情况则简单一些,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像废水、废气那样具体的排放标准,因而指标可简单地定为“单位产品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

三、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目前,环评中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分为六大类: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等。其中,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和污染物产生指标属于定量指标,其余四类属于定性指标或半定量指标。国家环保总局推出的清洁生产标准分为三级:一级代表国际清洁生产水平,表明该项目是一个很好的项目,可以接受。二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水平,表明该项目是一个好项目,可以接受。三级代表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从清洁生产角度讲,该项目不可以接受。清洁生产分析方法有指标对比法和分值评定法。目前,国内较多采用指标对比法,其评价方法如下。

1.收集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如果没有颁布标准,可以采用国内外同类装置清洁生产指标。

2.预测本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值。

3.分析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并与标准值比较。

4.编写清洁生产分析专节,并判别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

5.提出清洁生产改进方案或建议。

目前清洁生产分析已成为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清洁生产在人们头脑中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清洁生产论述的深度、范围等较混乱,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具体表现为缺乏标准方法和规范化技术导则、缺乏可借鉴数据和定量指标体系、各参与方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等,在编写环境影响报告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第5篇: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环境价值 评估方法 环境评估期权定价法

2016年4月17日,央视报道了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搬迁新址后,许多学生先后被检查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情况,个别学生查出被患有淋巴癌等。而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学生们的身体异常情况疑与化工厂的“毒地”相关。

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这是中国首次公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根据公报,此次调查覆盖面积为630万平方公里,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单从此次调查的范围来看,受到污染的土壤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平方公里。

随着环境问题的增多,人们对如何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等问题也日益关注,这也导致了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估的日益关注。

一、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评估环境污染的影响

长时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污染对环境未来的影响有多深,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二)有利于合理分配、利用、保护环境资源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来讲,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具备“稀缺”的特性,所以从经济学角度,也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来对环境进行评估,从而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分配、利用、保护环境资源。

(三)有利于推行“绿色经济”

现有的经济指标只能用来反映人的经济活动,而对于环境资源消耗的评估则无能为力。基于对经济更加全面评估的考虑,需要一套环境影响评估体系。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建立起了EDP(也称“绿色GDP”)为核心的环境经济估算体系。

二、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综述

(一)环境的价值构成

环境影响评估(EIA)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直到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的出台,环境影响评估才获得正式身份(formal status)。从作用上来说,环境影响评估是联系环境和经济的纽带。在环境经济学上为了衡量环境影响,把环境价值定义为货币运动影响的环境价值流,用环境价值来体现环境影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D ・ 皮尔斯将环境资源的价值(total environmental value,简称为TEV)分为使用价值(use value,简称为UV)和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简称为NUV),见图1。

(二)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

1.国外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研究

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生命周期评估法(LCA)。生命周期评估法(life-cycle assessment,简称LCA),也称生命周期分析法,是指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即从原材料的提取到材料加工、生产、分配、使用、维修和保养,处理或回收)来确定环境影响的一种方法。由于生命周期评估法针对的是生命周期,因此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工业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生命周期评估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帮助人们避免由于对环境问题考虑不周全而造成的评估错误:

第一步:编写一个有关能源、材料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的清单;

第二步:评估已有的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的相关潜在影响;

第三步:根据对影响的分析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

另一种方法是模糊逻辑法(Fussy logic)。模糊逻辑法最早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Lotfi Zadeh于1965年提出。在这种方法中,所有的变量取值可以是0到1之间的任何实数,从而显得“模糊”(即取值不确定),因此被称为模糊逻辑法。模糊逻辑的方法被用来处理变量不容易被量化的问题,比如环境领域的一些问题。环境影响评估方法需要通过测量的数据来估算影响指标的具体数值。然而,许多环境影响的因素是无法被量化的,比如景观质量、生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可以根据专家判断和被采纳的社会舆论观点得到环境影响的结论,而不是单纯从环境影响评估方法本身得到想要的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解决了很多变量无法被量化的问题,但缺点是加入了主观性,使得评估的客观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2.国内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研究

国内的环境价值评估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目前为止发表了大量相关文献。虽然文献很多,但是总的说来评估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见图2。

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不足

1.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不足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目前我国的价值评估方法大都以1983年梅纳德 ・ 哈弗斯密特等著的书《环境、自然系统和发展――经济评价指南》作为参考, 时效性显得不足;其次,在新技术与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的结合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虽然涌现了大批实证方面的文章,但在理论创新方面,还相对较少;最后,在产业交叉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不足。

2.新的改进方法――环境评估期权定价法

目前已有的环境评估方法大都对环境影响的效果进行评估,其问题在于大都是针对某一时刻环境影响的效果进行评估,是静态的评估,而环境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目前我国处理污染责任方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金钱上的处罚,大都是“一锤子”买卖,而污染责任方在处罚之后,有的还在继续污染环境,一次性的处罚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起到遏制污染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动态的环境评估方法。

出于以上考虑,并结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借鉴,笔者试着提出一种新的环境评估方法――环境评估期权定价法。

(1)该方法的原理

期权的定义:期权(Option),是一种选择权,指一种能在未来某个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

首先,政府可以将手中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土地批准使用等)提供给企业。企业要发行“环境污染卖出看涨期权”。

其次,企业作为期权的发行方,为了“诱使”民众(不得不)进入交易,将期权的年化收益率设置在大于或等于银行的存款利率。这样如果到期,企业没有污染,则民众获得银行利率;如果有污染,则可以行使做空期权,获得成倍的赔偿。

民众所获得的期望= P*r+(1-P)*nr=[P+(1-P)n] r>r。 而民众的风险是0,即如果不污染,企业在一段时期后,必须连本带利回收期权;如果污染,则民众能够获得更多的赔偿,所以民众会选择进入期权市场。

这样就建立起了三方博弈。

(2)该方法的效果

该方法是建立在企业的角度上,并且企业的亏损(只是指环境污染方面)会转化为民众的收益,具体盈亏情况如下:最大获利:权利金;最大损失:无限制;环境评估效果越差,亏损越大。见图3.

(3)该方法的优点

第一,避免了“一锤子买卖”的环境污染惩罚机制;

第二,是一个相对动态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第三,赋予民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以重要角色,而不是像以前民众只能作为环境污染的被动承受者;

第四,由于污染的亏损金跟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挂钩,因此对企业的约束性更强,从一个侧面降低了政府的监督成本。

参考文献:

[1] 蔡艳荣.环境影响评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 王威,葛再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130- 135.

[3] 赵艳博,林逢春.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能源与环境,2008(5):10- 12.

[4] 段蕙,李跃东.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与完善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0(2).

[5] 李欣.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0).

[6] 游以民.论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D].中国政法大学,2007.

[7] 朱坦.战略环境评价[D].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8] 赵柯.国际环境合作的存在基础和发展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2).

[9] 宋吉钟.韩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J].国土与自然研究. 1998(2):77- 80.

[10] 尚金城,包存宽.战略环境评价导论[D].科学出版社,2003.

第6篇:环境评估范文

本文的研究问题为:为什么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无法解决目前台湾土地开发时所面临的冲突困境?主要原因为何?面对这个问题,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可能必须做何种更张,以适合台湾民众的需要,进而来解决环保抗争与经济成长之间的冲突?

1土地开发之困境与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建立

台湾过去因为追求工业及经济之快速发展,严重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育,致使环境污染事件相当频繁。许多大型的开发案都受到民众的抵制,而无法顺利的动工兴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成长之间的矛盾,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乃逐渐的受到重视,企图透过此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能够保护台湾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继续保持台湾的经济成长,由此创造出彼此双赢的局面。然而,何谓环境影响评估?依现行“环境影响评估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款之规定:“指开发行为或政府政策对环境包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文化、生态等可能影响之程度及范围,事前以科学、客观、综合之调查、预测、分析及评定,提出环境管理计划,并公开说明及审查。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估及审查、追踪考核等程序。”由上述对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定义可知,非常注意科学及客观的评定办法,企图由此办法来作为开发政策的主要之判准。而科学及客观似乎被划上了等号,只要是符合科学的,就是属于客观的,其应不包含主观的成分,因此是可以为一般社会大众所接受的。再者,何种开发行为必须经过环境影响评估呢?根据该法第五条之规定,下列开发行为对环境有不良影响者,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1)工厂之设立及工业区之开发;(2)道路、铁路、大众捷运系统、港湾及机场之开发;(3)土石采取及探矿、采矿;(4)蓄水、供水、防洪排水工程之开发;(5)农、林、渔、牧地之开发利用;(6)游乐、风景区、高尔夫球场及运动场地之开发;(7)文教、医疗建设之开发;(8)新市区建设及高楼建筑或旧市区更新;(9)环境保护工程之兴建;(10)核能及其它能源之开发及放射性核废料储存或处理场所之兴建;(11)其它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者。前项开发行为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者,其认定标准、细目及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由主管部门会商有关部门于本法公布施行后一年内定之,送有关立法部门备查。根据此法条第二项之规定,环保部门后来订立“开发行为应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细目及范围认定标准”办法,许多土地开发行为因此在开发之前都必须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等到通过之后才得以开发营运。因此,此法的实施对于台湾之土地开发确实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

2科技就是客观中立的吗

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非常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这可由该法第四条之内容得知。每当政府或是大企业面对着严峻的环保抗争时,科技理性就成为它强而有力的辩护武器,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办法就是科技不断的创新及改进。在这种思维底下,政治及社会方面的价值观,如民主参与、社会公平、环境及生态的均衡发展等,都被置之一旁而无暇顾及了。换言之,地方社区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已在科技决定论的意识型态底下,被摧残的支离破碎。然而,这种科技决定一切的论点受到民众的强烈质疑及反对,因为他们已逐渐体验并认识到科技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Norgaard1988,610)。由于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已促使基层民众群起抗争,积极要求参与政府制定决策的过程,所谓的科技中立之说及科技是纯粹追求事实而不考虑任何后果的立论,已经为环保工作者所拒绝(Freudenberg&Stei-nsapir1992)。为了保持科技至上及经济效率第一的价值观能够支配整个社会,Edelstein(1986/1987)指出,政府技术官僚经常想出办法来避免科技及市场的运作遭到民众参与的干扰,行政程序的设计是为了要避免市民的参与,即使有些市民被邀请来参加,他们也只是代表着象征的意义罢了。另一方面,Freudenberg&Steinsapir(1992)也表示,政府及企业界通常把那些原本是政治的事件转变成科技的问题,因此,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要仰赖专家而不是民众的民主参与。因此,现代化观念强调科技的结果,使得环境问题都被化约成科技的问题,解决之道也唯有依靠科技的手段,至于人类的行为或是选择,则并非是考量的重点。因此,Redclift(1994,31)就指出,当人们把自己与科技分离时,并将责任委由科技来承担时,人们就很不可能为那些因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后果来承担责任。诸多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洞等问题,就皆被视之为外部性问题,解决之道,并非依赖人类的一起努力,而是必须依赖于少数精英专家。此外,重视科技的另外一个意涵,就是谁掌握了科技,也就拥有了社会的权威,对于未来发展具有绝对的影响力量。Goldsteen&Schorr(1991)所强调的,在决策过程之中,当民众面对环境风险时,民主的参与是绝对有其必要,科技的决定必须要并入民主的过程当中。而当正规的政治管道无法容纳他们的参与时,来自于民间社会的直接行动或许就成为市民不得不采行的手段。

3环境规划理念的变迁

赋予地方社区对于未来发展的自,开放并且公平参与的权力结构,不再完全倚赖于技术精英的指挥,可谓是环境影响评估主要重点。这种理念其实在过去的规划理论思辨中,就有学者大声疾呼其重要性,例如Davidoff(1965)提出了倡导规划的概念(advocacyplanning),建议规划者必须帮助民众参与,并应该特别协助那些无法参与的弱小团体。在Davidoff之后,Friedmann(1973)也提出了类似的接触规划理论(transactiveplanning)。认为规划者与被规划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做结构性的调整,他指出规划者与被规划者必须多进行对话,经由这种对话接触,彼此将可以交换知识,进行互相学习,然后一起把知识转化为行动。Grabow&Heskin(1973)大力批评所谓的理性规划学者所坚持的科技及客观的理念。他们要求彻底的更改这种规划模式,将规划的权力分散,转交给能够促进人们发展的社区及社会。另外,为了追求一个民主的规划过程,帮助民众直接参与,Forester(1982)继Davidoff(1965)提倡的倡导式规划之后,提出进步规划(progressiveplann-ing)的理念。他藉由Lukes(1974)所述“权力三种面向”的理念,指出规划过程中的信息往往因政治及经济等结构性因素而被扭曲,在这种情况之下,规划者的主要任务即是避免这种情事的发生,让民众能够接触到正确的信息,了解政治经济不公平的结构关系,如此一来,民众才能够被赋予批判的力量,而真正的民主规划过程才有可能达成。Forester(1996)深受Habermas的影响,认为过去以科学为主的化约方法根本没有办法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进一步指出,唯有透过用心沟通,并仔细倾听民众所讲的的故事,才是规划的主要内涵。因此,规划理论的主要内涵已由过去所强调的实质规划转变为重视沟通过程,规划被视之为交互主观、互相学习的辩论过程(Healey1996;Innes1998,1999)。由此观之,规划理论正处于一个典范交递的年代,论者习以“现代化”及“后现代化”相称(Beaureg-ard1996;Healey1996)。以往的主导者理性规划模式已受到相当多的质疑,因为长久以来局限于科技理性的观点已经变成了一种支配霸权,它将许多其它重要的想法(如道德、公平、审美观等)皆排除在外,认为彼等不值得人们的眷恋,而也唯有建筑于科技理性之下的行动才算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如此一来,在这种追求进步的理念之下,资本的重要性往往凌驾于对于人类及环境的关怀,规划理论的重心反而是以促进经济成长及竞争力为主要的考量。如今,这种建基于对于现代化理念追求的规划理论正面临了相当大的挑战,人们不再相信科技理性是唯一的判准。由此可知,一个仍然是立足于科技理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概念,自然也会受到强烈的质疑。

4环境影响评估应该有新的制度内容

政府原本期盼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建立能够消除环保抗争,使得台湾的经济能够持续的成长,而环境保护也能兼顾。然而,这样的理想似乎是没有达成,因为在此制度建立之后,台湾社会的环保抗争仍然是从不间断,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可由近年来反核四及反七轻设厂为例。社区民众并不相信由此制度所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并且有相当多的质疑。因此,如何赋权(empowerment)予地方社区民众,让社区民众能够参与于此报告书的制作,而不是仅只于报告书出炉之后的参与说明会及公听会,应该是一个很值得思索的课题。本文主张,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至少必须同时赋予地方社区及地方政府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权力。也就是说,第一阶段的环境影响说明书及第二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皆不应该仅有一个版本,除了原本开发单位所提的版本之外,中央政府或者是开发单位也应该提供经费予地方社区及地方政府,由其选择环境影响评估的专业单位来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说明书及报告书的制作,然后再提交予审查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估法”第四条第一项第二款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系“包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经济、文化、生态等”,而对于上述之内容,地方社区民众应该是最具有资格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因此,倘若环境影响评估说明书及报告书的部分主动权能够由他们来实质掌握,必可大量的减少环保抗争。于此,所关怀的主要重点为,信息之拥有往往是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轴,拥有信息其实就是拥有权力(Forester1982),缺乏信息之一方是无法与拥有信息之一方来进行竞争。本文主张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应该要尝试让弱势团体、地方社区及地方政府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并且由此来破除信息之霸权,由不同评估报告书的提出来创造一个公平参与的论述空间,让各方行动者皆能拥有信息,表达他们不同的关怀,如此一来,透过后续的对话与沟通,才有可能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土地开发共识。倘若上述之建议短期之内无法达成,那么至少也应该尽速修改法律,将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编制权转移至“环境影响评估审查委员会”,使得该审查委员会能够拥有环境影响评估专业单位、或者是顾问公司的聘用权,而不是如同现在之作法,任由开发单位来自由的选择,仅是于事后做“关于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转送环境影响说明书或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初稿之审查。”也就是说,由审查委员会来主导环境影响评估说明书及报告书的编制,如此一来,所做出来的环境影响评估可能会比较具有公信力,容易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至于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所需的费用应该由开发单位来支出,因为这是彼等必须负担的社会责任。审查委员会也必须依照现行行政程序法第四十四条至第四十七条之规定,公开其所有之信息,让地方社区民众及开发单位皆能获得信息。在此制度之下,审查委员会的运作因此深深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成败,然而,此处之建议是否允当却也值得再思虑,这是因为目前的制度已经赋予了委员会过多的责任,因此,再次增加它的负荷是否为彼等所能承担?再者,该审查委员会的成员组成也是必须给予重视。这里引发了两个颇值得重视的课题,第一、即当地之居民及地方政府并没有被包括于审查委员会里;第二、审查委员会充斥了行政及专家的色彩,专家之聘用权并且掌握于主任委员之手,彼等是否能够真正的代表社区民众的意见,其实是颇有商榷之余地。倘若审查委员会制度于现阶段无法更改,那么解决之道应该要有弹性的作为,即审查委员会应该增加名额,让地方社区民众及地方政府有参与的机会。此外,所有审查委员会成员的遴选应该要公开,并让环保团体及地方社区民众对于审查委员的人选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再者,当审查委员会对于某件重大开发案无法作成决议,或者是彼此之意见相当分歧,而委员们之票决又是抗衡不下之时,例如,当“正反意见同数时”,可能不应该如同该组织办法第九条所订定的“由主席裁决之”,此时可能就必须考量公民投票的适用性。因为,土地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估原本就是一项政治的选择,在一个民主的年代,选择的权力应该要归属于地方社区民众所拥有,而不是由专家们来代为决行(徐世荣及陈志仲,1999)。吴介民就指出,“专家决策的迷思是威权时代的遗迹。专家像所有人一样可能犯错。此外,专家也不必然比一般民众更有远见。…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既然无法由专家保证,那么谁来背书,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问题(2000)”。因此,公民投票应该是具有其正当性,他进一步阐述公民投票的内涵:公投的先决条件,是各个团体,协同怀抱不同专业信念的社群,提出正反意见和各种替代方案,提供给选民充分讨论之后才举行投票。在公投的前置作业阶段,是各种核能、环保专家、社区运动者和民众之间互相沟通和说服的过程。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例如一年或两年。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快速经济成长的社会代价和环境成本。投票的结果,不论是赞成或反对核四,由全体公民来承担这个公共抉择的风险和政治责任。公民投票决定核四兴建与否,可以补强台湾过去重大公共政策所匮乏的正当性。这也是专家和民众携手摆脱专制黑箱作业,谋求“社会和解”的契机。本文基本上同意上述之论点,然而,并不认为公民投票是适用于每一个土地开发案,只有在经过改造过之后的审查委员会无法作成决议,或者是彼此之意见无法统合,委员们的投票结果又是相持不下时,才有适用之可能性,否则付出之社会成本可能会是过于巨大。另外一个值得考量的方法乃是将“公民诉讼”的观念引进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当中,藉以提醒并防止政府主管机关怠于执行其应负担的职务。其实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种环境相关立法引入公民诉讼条款,例如,空气污染防制法(第七十四条)、废弃物清理法(第三十四条之一)、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四十九条)等,比较其条文几乎皆是相同,仅是于第二项之内容有部分文字上的更动。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四十九条就规定:公私场所违反本法或依本法授权订定之相关命令而主管机关疏于执行时,受害人民或公益团体得叙明疏于执行之具体内容,以书面告知主管机关。主管机关于书面告知送达之日起六十日内仍未依法执行者,人民或公益团体得以该主管机关为被告,对其怠于执行职务之行为,直接向行政法院提讼,请求判令其执行。行政法院为前项判决时,得依职权判令被告机关支付适当律师费用、侦测鉴定费用或其它诉讼费用予对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有具体贡献之原告。由上述可知,目前“公民诉讼”条款之精神,主要在于赋予受害人民或公益团体能够对主管机关疏于履行作为义务之情形提出告诉,藉此督促相关法令之积极执行。衡诸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其主要考量在于事前防范或减轻开发行为与政府政策对环境之不良影响,故而在前述制度兴革之下,若能参酌前述“公民诉讼”条款之精神,将此一规定纳入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中,除可强化民众参与之机制外,并将使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流程更形公开透明。

第7篇:环境评估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环境污染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治理环境, 创造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国大力践行环境保护,积极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并在全国范围之内进行试验,但是目前发展仍旧十分滞后,难以达到世界水平。有些污染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如何防范风险是环境污染评估的着力点。目前我国总体上区域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较薄弱,缺乏理论深度和区域针对性,应急的内容远多于防范的内容。

1.建立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

1.1环境污染风险影响体系设计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对环境污染的污染程度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全面性的综合性评估。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模型要经历几个步骤,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步:污染风险影响因子体系设计、研究区域空间数据采集、因子分级与数据提取、影响因子专题数据制作、影响因子数据合成分析、风险等级划分与环境污染风险程度分布图输出等几个部分。设计影响因子体系时就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或者影响程度最大的影响因子来建立影响因子体系,有取舍的影响因子体系可以突出重点。风险防范体系系统地给出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前的预防策略和应急准备策略,贯彻了“防范优先”的原则,体现了“削减现状风险,控制潜在风险”的思想。

1.2数据采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每一步过程都要尽可能的运用现代科技,实现高程度的智能化与专业化,提升风险评估的精确与数据采集的精度,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对环境污染区域进行数据采集是一项十分浩大发的工程,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科技,例如运用 GIS 工具软件的地图数字化功能,将各种影响因子的数据统计进行数字化输入,如果污染面积不是很大,影响因子相对较少,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图片等采集数据的输入,完善评估模型。环境污染的影响因子一般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则表明影响因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越大。不同影响因子的分级阈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建模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根据实际的风险评估区进行具体的修改。

1.3加强风险的过程控制准备

过程控制侧重危险物质释放后但未与风险受体接触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准备,包括区域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开展石化等重大风险源识别工作,建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关联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搭建开发区、区县层面的重点源监控体系,做好突发污染事件的风险监控。同时做好区域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制定区域应急预案,设置防范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告与以及后期处置等环节的具体方案,明确分级预警、分级应急。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应急演练,做好跨部门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

1.4减少受体的暴露

减少暴露主要是针对受体采取长期或临时的控制措施、降低受体接触风险因子的机会,包括受体的布局调整、规模调整、暴露防护以及临时应急的疏散、撤离准备。把遭受集中风险源威胁可能性大的居住区、学校、医院等搬离危险暴露区;尽量减少可能暴露的受体数量、规模;对暴露程度低或无法搬迁的受体,采取设置防护隔离带等暴露防护措施。还要做好应急疏散撤离准备,从区域层面制定人群疏散撤离方案,开展宣传教育与疏散演练,增强应急疏散撤离能力和应急的暴露防护能力,确保紧急状态下迅速有效脱离突发环境污染暴露区并减少暴露程度。

1.5分区防范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差异特征。基于环境风险系统,通过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的调查分析,可评估风险源的危险性、受体的脆弱性和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性,并据此开展环境风险分区。避免在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能量型灾害易发区域布设风险源或运输危险物质,以减少诱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险。避免在商住区、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的区域、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附近以及上风向、水体上游的区域布设风险源或运输危险物质。对于已布设的危险源,应设法搬迁或关闭,减轻布局性风险。针对不同分区的风险特征,抓住形成风险的主要因素,将风险防范策略落实到具体分区,明确各分区风险防范的侧重点,提高突发环境污染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显著降低环境风险或风险发生后的不利影响。

2.加强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建议

2.1建立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一个环境污染风险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预警以及统计分析等,监测系统要小红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利用气象卫星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建立重要环境污染因素的监测系统以及数据模拟系统,并能够迅速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提高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工作的工作效率。风险源是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风险源的存在是环境风险发生的先决条件,在危险物质的生产场所、贮存场所和污染排放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在易发生爆炸、泄漏、非正常排放的控制单元和工艺环节安装压力、温度、浓度等指数的监测、报警与控制装置,做好监测监控工作,减缓风险源的危险性是降低风险最直接有效的策略,这也是防范优先于应急的主要原因。

2.2完善定损理赔体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定损理赔体系,明确企业的责任,将环境污染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位。在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时,相关部门之间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与环保部门等的交流,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传输与共享,以此实现更好的风险评估。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之后,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和快速索赔,索赔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保证公开与透明,提高环境污染索赔与治理的效率。

3.结语

风险防范体系系统地给出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前的预防策略和应急准备策略,强调防范体系的区域针对性,能够为企业和地区决策者提供切合实际的管理指导意见,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环境污染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理解与配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努力与奋斗,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机构之间协调配合,才能保障环境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对我国的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科]

【参考文献】

第8篇:环境评估范文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在古代由于影响较小,自然具有自身清洁的功能,因此相互抵消,但是现代生活中,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且都是那种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地球生态平衡的大问题,因此对于环境光污染的风险我们应当明白,测量出环境污染的一系列指标,针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是我们认识环境污染程度和指导社会合理发展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环境污染;模型;监测

本文描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让人们清楚地明白了环境之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人们追求好的生活环境的意义是多么的重大。在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用当前先进的知识对这样重要的问题应当进行干预,用合理的办法提出解决和监管措施。

1环境污染的危害

人与环境的关系息息相关,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身体健康、交通安全等等,而环境污染就会制约着这一切的向前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随之带来的却是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社会问题中,雾霾问题尤其严重,他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导致交通堵塞,极大的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整个地球,在其他生物的生长过程中带来危害,减少生物多样性,更甚者,环境污染会导致冰川融化,间接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2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方法

2.1环境污染评估模型的建立

环境污染评估模型就是基于长期的生产生活经验制定出来的,在其中包括很多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多数就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具有多样性的问题,如果都进行测量,那么具有极高的难度,无法真正把控测量结果,因此在众多测量指标中,应当选择出主要的测量目标,通过这些目标可以有代表性的说明环境污染问题,这样的做法更加的务实,针对得到的有限数据说明大多问题,但问题是不断增长的,可以通过建立基本数据的情况之后,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再开发对于其他因素的测量与说明。

2.2建立科学的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加强,对于如何监测环境污染问题会有一个系统式的方案,同时也具有先进监测仪器,针对监测环境污染来说有十分有效。对于监测的样本环境的选择要进行针对性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的选择特点,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识别,监测,计算,预防都具有提前的准备手段,在面对局部地区的厂房建设也会有指导性的建议,以避免环境污染。

2.3完善责任承包体系

在环境污染问题中,那些大的工厂对于环境污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我们当下的科学技术是可以将工厂排泄的废物进行整理加工使之达到不污染环境的程度,但是一些工厂并没有完全的按照这样的做法去做,这是一种知法犯法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于工厂排放物的监测,一旦发现局部污染是源于这些工厂,那么有关部门应当尽快的联系这家工厂负责人进行处罚,并且监督完成处理仪器安装工作。

2.4培养相应的技术员工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他的主要出现的原因就在于近代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强,大量化学制品的使用,这些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身体具有明显的伤害作用,同时对于环境也有很大的伤害性,但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才能够明白其中的原理以及相对的应对手段,现在环境污染是多层次且大范围的,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知识的技术员工势在必行。

3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仍存在的现实问题

3.1装备落后

在监察环境污染问题的过程中,执法人员的装备还处于落后阶段,因为装备的落后而导致的监察不利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是各级政府对于环境危害的不重视的结果,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不能较好地购买先进设备,对于执法人员的身体安全提供不了专业的保障,因为这些原因而延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执法人员自身形象,为之后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

3.2判罚困难

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往往都是当地较大的企业,他们具有各式各样的关系,因此在执法队员进行执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发现环境污染时,想要取证产生了巨大的困难。当前处于法制社会,无法有效的进行证据取材,那是无法说明大的问题的,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得到相应的惩罚,那对于长期执法环境问题是不利于建设工作的。

3.3缺少支持

环境污染问题往往就是伴随社会生产,社会要取得大的生产,人们往往会认为污染一些环境是没有问题的,更有甚者,一些人还认为环境污染的执法问题是给社会增加财富与价值的道路上存在的绊脚石,最严重的是一些领导干部竟然也是这样认为,使得一些地方的环境监管部门成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国家机关,蛊惑着人民大众不重视环境污染的问题。

3.4缺少宣传

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不是在污染的过程中就能完全感受到危害的问题,因此人们不是很重视,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大力的宣传,让人们在意识当中认识到环境污染长线的严重问题,但是这些活动往往都是缺少的,即使有,很多的地方也都是敷衍了事,根本不能起到宣传环境污染危害,加深人们意识的作用。

4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是人们生产生活当中的大问题,很多人不能清楚地意识到,环境污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不断地残害着我们现代的生活,也不断地残害着我们未来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只追求当前经济的快速生长,那并不是可喜的现象,只有当在环境问题解决的情况下,人类生活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才是真正社会发展的好生活。

作者:钟经 蔡晓生 单位:珠海力合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9篇:环境评估范文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物质文明的,结果造成了诸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地质灾害频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持续科学发展的观点,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在公路建设等大规模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使用阶段,都未把环境评估这一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之中。隧道等地下工程修建于地壳表层,位于地下水最为活跃的部位,在岩土中开凿的隧洞,它将可能成为其四周特别是工程上部地质内的地表、地下水的汇集场所或新的排泄通道,这势必改变工程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进而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过去修建隧道等地下工程,除少数特殊工程采用以堵为主的全面防水措施外,大多数工程,特别是山区隧道工程都采用排堵结合、以排为主的防治方针。因此,,众多隧道等地下工程在修建中和建成后长期存在着涌、漏水灾害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隧道和矿山坑道等长期大量涌水或大量排放地下水,造成工程地区含水层被疏干,使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和泉、井枯竭;生活、工农业用水缺失;地表沉降、岩溶塌陷、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建筑物被破坏。镇胜高速公路槽箐头隧道施工中的大量涌水,使地表“四道沟”所有泉水干枯,从而截断了该沟下游发电用的水源和农业用水。岩溶地区隧道内的长期涌水,引起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

2 隧道环境水文地质工作

隧道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既要查明工程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变化趋势,又要对由于水的作用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和程度作出预测预报。水文地质工作应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2.1 勘测设计阶段

2.1.1 水文地质勘测主要任务

(1)探明工程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水文地质划分,查明含水层的位置、水理性质、水位等水文地质参数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排泄路径;

(2)对隧道内在施工阶段的最大涌水量和运营期间的稳定涌水量作出预测,并预测可能发生集中(或突发)涌水的地段;

(3)评价地下水对围岩分类、隧道掘进和支护结构的影响;

(4)评估排出地下水后对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充分估计隧道开挖引起表水漏失、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的程度和范围,提出防治意见。

2.1.2勘测的重点地段

根据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认为下列地质环境是容易发生集中涌水和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段,也是水文地质勘测的重点地段。

根据调查研究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认为下列地质环境是容易发生集中涌水和可能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段,也是水文地质勘测的重点地段。

(1)岩体破碎带.包括断裂带、节理裂隙密集带、褶曲轴部等;’

(2)渗漏层与非渗漏层交界面(带).主要有地层不整合接触带、可溶岩与非可溶岩交互带、不同岩性和不同结构岩体接触带等;

(3)地表水系发育或汇合地段,主要有:地表水体、古河床、山间河谷、盆地等地段;

(4)岩溶地区主要有:岩溶洞穴、洼地、地下河发育地段。

上述重点地段的勘测,除应按有关规范、规则执行外,还应注意如下工作内容,

①对岩体结构破碎带,应查明断层的力学属性、产状、上下盘岩层和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及断层带的充填、胶结性质;对节理裂隙密集带及褶曲轴部,主要应查明裂隙发育程度及裂隙的张开性、延伸性。上述地质因素,决定着岩体的导水性和富水性。

②对渗漏层与非渗漏层交界面(带),主要查明交界面的产状、交界面(带)的特性以及交界面底板的渗漏特性。若沿交界面有发育岩溶洞穴时,应查明洞穴标高与隧道标高的关系及洞穴的充水特性。

2.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环境水文地质工作的重点是调查分析3地表水、地下水露头的变化;隧道内涌水、漏水状况;水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各种防治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1)水文地质观测2①地表水体(如河水、沟流水、山塘、水库)水位、流量及下渗量观测;②井泉流量、钻孔水位等观测;⑧洞内涌水、漏水调查,观测出水部位、出水量、水质、含泥沙量变化规律。

(2)调查隧道内涌、漏水对围岩稳定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与隧道内各种地质灾害的关系。

(3)调查分析隧道内大量涌水或排放地下水的环境效应,进行因地下水位迅速降低造成周围生态环境恶化的可能性和灾害程度的预测预报,了解环境影响的范围及发展趋势。

(4)调查分析防水治水措施的作用和效果。

2.3 运营阶段

隧道建成后,若仍有地下水涌入和渗漏入隧道内,则运营阶段仍需加强水文地质工作,其重点是:

(1)调查水对隧道工程的衬砌、道床及线路上部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中建立工点履历卡片;

(2)进行隧道内工作环境分析;

(3)进行地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发展趋势预测;,

(4)提出灾害治理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

3 新建公路隧道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回顾以前的有关规范、规则,几乎都未把隧道工程建设与环境工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没有关于隧道开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条款和规定。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对隧道防排水提出“以排为主,排、截、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施中,由于突出了以排为主,大多数隧道工程(特别是山区公路隧道),不论涌、渗水的补给来源及水量大小与否,施工中多不作预防处理,因而隧道成了泄水洞,把周围大量的地下水吸夺过来,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环境

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近年来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新建公路隧道工程及其它地下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中,要把隧道工―环境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影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把稳定原有隧道水文地质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环境影响评估的重点。

3.1 隧道环境水文地质评估方法

3.1.1 环境水文地质及影响的评估范围

隧道水文地质勘测和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以及隧道埋深和长度有关。根据我国若干隧道因开挖改变地下水环境、并影响地表生态环境的实例,隧道两侧的影响宽度为400~2600m或更大,因此,隧道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和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以隧道两侧各1000~5000m为宜。这较“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第3.1.1条规定的“一般情况下宜为线路两侧各300m”范围值要大。

3.1.2 环境水文地质评估项目与方法

(1)环境水文地质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分区;水文地质参数计算、选择;预报涌水量的方法、公式、成果。

(2)环境水文地质评估方法

3.1.3 环境因素调查的主要项目及内容

(1)地表水体(河流、井、泉、水库、贮水池、水渠等)的长度、面积、容量、水位及其重要性分类;

(2)农田、林业用地的类型、面积,需保护的重要性或名贵植物的数量和范围;

(3)人口密度;

(4)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数量、类型和分布,特别注意有无重点保护文物景点;

(5)其它,如弃碴堆放场地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土流失状况、不良地质现象等。

3.2隧道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当隧道通过强富水区(段)及中等富水区(段),以及岩溶发育区(段)时,即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大量地下水涌入或从中排放时,对周围环境将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新建铁路隧道时应对环境影响的内容)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价,并应提出有关补救措施或相应对策。

3.2.1 生态环境评价内容

主要评价由于隧道内大量涌水或排水引起的环境问题。

(1)地表水、地下水的可能疏干程度,生产、生活用水缺失程度;

(2)浅埋隧道地面下沉的程度和范围,对地面建筑物基础的可能破坏程度;

(3)地表沉降、岩溶塌焰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4)地表水、地下水可能被污染的程度;

(5)隧道内环境可能恶化的程度;

(6)隧道开挖弃碴堆放引起的泥石流等环境问题的可能程度;

(7)工程竣工后,排出的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8)防治发生上述灾害及环境恶化问题的对策。

3.2.2 隧道环境影响评估技术标准

(1)隧道环境影响评估范围,一般情况下为隧道轴线两侧各1000m,岩溶发育区范围可扩大至隧道轴线两侧3000m~5000m。

(2)隧道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不同的地下水类型和埋深状态其评价的主要项目及评价的深度不同,可按表3建议的进行。

3.2.3 隧道工程防排水原则

隧道工程防排水措施是否恰当,是隧道环境保护质量好坏的关键之一。就大多数隧道工程而言,施工和运营隧道的防排水,“以防、截、排、堵相结合及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是合适的,但从环境保护的目标出发:只是一般性的规定是不够的,应该根据隧道等地下工程的长、短、重要性和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以及隧道地区的人口密度、农牧业发达程度等生态环境,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浅埋隧道、城市地下铁道及水下隧道,为防止表水疏干、地表下沉、地面塌陷等灾害,应采取截、堵表水下渗和洞内全封闭、洞内不允许渗漏水的防治措施。

(2)山岭隧道工程,可按下列情况采用不同的防排水对策:

①非岩溶隧道.若覆盖层较薄或围岩属强渗透性的地层,对地表水应及早处理,以采用防止表水大量下渗的措施为主;若隧道埋深超过50m,除通过断层破碎带等富水区段采用预注浆堵水措施外,一般可按常规措施来处理。

②岩溶隧道.若隧道标高处于岩溶水循环的充气带,可不作防水的特殊处理;若隧道标高处于季节性充水带或水平循环带及深循环带,一般以采用地表截堵、防止表土流失、洞内注浆堵水等措施为主,其中若碰到原有动、静水压变化较大的集中股流(如暗河管道流),视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即可采用辅助工程引排,又可采用在未揭穿集中股流前进行预注浆封堵的措施进行处理。岩溶隧道地表覆盖层若厚度较薄(小于20m)时,则应在隧道开挖前作地面预处理,以防止地面塌陷。

③生态环境需特殊保护地区的隧道工程。无论隧道长短和埋深如何,修建时均应采取全封堵水的措施。

4 结束语

隧道工程对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周围的生态环境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地表、地下水的大量涌入或隧道内地下水的大量排放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在新建隧道等地下工程时.-要认真开展隧道水文地质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这一重要工作。

(1)新建隧道环境影响评估应贯穿于隧道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各个阶段。

(2)新建隧道环境影响评估范围应规定为隧道轴两侧各1000~5000m为宜,特长岩溶隧道可根据需要适当扩大评估范围。

(3)从保护环境的大目标出发,新建隧道工程的防排水原则应以截、堵措施为主,以改变过去山岭隧道建设中,以排为主的做法。

(4)环境影响评估应包括地表环境影响程度、范围的评估和对隧道内环境影响的评估两方面的项目和内容。

参考文献

[1] 唐承石.《我国铁路隧道水害概况》.《隧道工程》,1984,4.

[2] 马国英.《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探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1991.10.

[3] 何发亮,陈成宗,牟瑞芳. 《岩溶地区铁路长隧道涌水涌泥沙及地表塌陷灾害规律的研究》.《第三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5.8.

[4] 陈梦熊. 《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前景》.《工程地质学报》VO.3(3),1995,9.

[5] 杨忠耀.《环境水文地质学》.原子能出版社,19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