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文指导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媒”相诱,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掌握写作技巧,是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并不能奏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如:指导学生写状物文《荔枝》时,完成“范文引路”一环节后对学生说:“为了明年的荔枝节有更多的人来深圳品尝荔枝,我们到荔枝园观赏观赏,看看荔枝有哪些地方逗人喜爱,然后写信向外地的亲朋介绍,好吗?”接着播放录像,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电视屏幕上呈现一片荔枝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的荔枝,堆满筐的荔枝,剥开壳的荔枝,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用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一个学生说:“荔枝圆圆的,红红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荔枝成熟时,当你走进荔枝园,就能看到树上一串串鲜红的荔枝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一阵风吹来,荔枝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美味可口的佳果呢!”……当我再次放录像,选择“荔枝森”、“一串串荔枝”、“荔枝外形”及“荔枝肉”等特写镜头定格,要求学生有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个个都仔细看,认真想,大胆说。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其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能抓装事物”的特点,“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又能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由外到内”、“有顺序”观察方法,“有话会说”。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这种功效,不但能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而且会对作文产生“爱写”的兴趣。
二、以“媒”相诱,培养学生“会写”的能力。
小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要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媒体群的整体优势。下面谈谈高年级作文的指导:
(一)例文引路。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例文,边用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投影片将其重点片断、写作要点或写作提纲显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让学生从范文中找到相应的写作方式,(其中包括如何选材,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从作者写作思路的“原型”中得到启发,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将例文中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直接迁移到作文中。例如:指导学生写绘景文《美丽的仙湖》,以《桂林山水》(六年制第十一册)为范例,引导学生边回忆、边展示,先在投影片上归纳出的“抓住事物特点,用‘总……分……总’结构,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及形容词描述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作文的思路即可开启。在这里,例文是一个台阶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投影媒体即等于给学生“一根拐杖”,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创造有利的心理条件,让学生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之中。
(二)观察指导。根据例文总结出的写法,即写作目标,逐步演播声像媒体,显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对准目标观察,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写的难题;培养观察能力,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如:指导学生练习“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烧烤》时,“例文引路”后用录像展示活动的全过程,将学生带入“烧烤潮。学生看着全班同学烧烤的情景,异常高兴,注意力非常集中,情感特别投人。当我要他们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一连串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出活动全过程时,个个绘声绘色又毫不费力。接着我又提出要求,重播录像,并选劝生炉”、“上叉烤”、“吃”突出的一些场面边“定格”,边用教鞭指划,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怎样想,学生随着教鞭的指点观察、回忆、分析、鉴别,分别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出活动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场面和这个场面中让人最开心、最有趣的一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学生有目的、全面、细致、精确地观察,迅速“理清活动的全过程”,选择“体现意义,突出中心”的材料,知道“记一次活动”要“按活动顺序”观察,来“写清楚”;还要“抓重点”细致观察“写具体”。可见,电视媒体提供物像指导观察显神通,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但现实环境中,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完成情况却与期望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论文质量难以令人满意的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而在本文中,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和TRIZ理论,试图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对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多重能力的培养。
1QFD和TRIZ理论
1.1QFD理论
QFD是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质量特性,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改善“质量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QFD理论目前已经成功的推广应用到建筑行业、软件产业、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质量屋为载体,QFD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规范的定义出每一阶段活动应该满足的质量特性和标准。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将QFD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类比为顾客需求,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类比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以“满足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改善我们“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论文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1.2TRIZ理论
TRIZ是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过对全世界约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类技术系统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突破思维惯性方法、功能资源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40个发明原理等。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系统进化的一般性客观规律。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依循TRIZ理论规划出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运用
QFD能够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框架,将定性的培养需求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质量特性,即实现了“需要什么”到“应该做什么”的转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问题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系统的提供如何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为了解决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TRIZ理论恰好弥补了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它通过规范化处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进化法则,在毕业论文指导的思想层面,实现“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转化。
2基于QFD和TRIZ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2.1细化论文指导的能力培养目标
粗略的来看,毕业论文各个主要环节中,论文选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甄别、筛选、阅读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具体的写作过程更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途径。但实际上,各个环节对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交叉螺旋递进的多层次关系。同时,管理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分为知识综述型、理论研讨型和实证应用型三种形式,对能力的需求和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QFD理论,利用质量屋,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在不同环节应该培养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毕业论文的培养质量规划矩阵。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能力培养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照培养质量规划矩阵,选择合适的论文方向。
2.2建立论文选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针对具体的论文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创新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临渴掘井的方式,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才会想到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这样分散的、孤立的、临时的对论文研究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无法保证论文整体的连贯性,也有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借助QFD“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在确定选题后,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设计论文的知识运用规划矩阵,准确的识别出论文研究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论文选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预先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
2.3规范论文研究的系统思维方式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总结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对策建议”,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脱节,“通过现状分析不出所归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怪相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论中包含的完备性法则、向超系统升迁法则、向微观系统升迁法则、子系统非一致性进化法则、协调法则等思维方式。显然,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论文研究上,确认研究对象所处现状,发现其缺陷和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规范论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4重构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如何要把美好的理想转变成美好的人生?有些手段可以给我们帮助。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基础性的概念——“PDCA循环” 就是其中的一个。
“P”是PLAN:
制定目标和计划
一个人在开始一段新的职业生涯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有保障的生活?良好的学习机会?彰显的名声?新鲜的感觉?长期经营的一份事业还是积累财富准备日后创业?
当你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时,你就要为这个目标定下时间表,告诉自己一年之后应该做得怎样?两年以后做得怎样?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把目标进一步划小,把时间分得更精确。这样可以让你知道接下来该干点什么,没有目标的人只能是虚度时光,到头来一事无成。
“D”是DO:
开始行动,实施计划
这一步对于社会新鲜人来说不是问题,但却是处于事业、职业徘徊期的人最难迈出的一步。有无数人每天会产生无数的想法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停地对自己说,要是我在他那个位置上也会怎么怎么样。
只有规划,没有行动是永远达不到彼岸的。不惧风险、排除风险、立即行动才能使你拥有理想中的工作和生活。
“C”是CHECK:
对行动的结果进行检验
每个有志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在工作的一个阶段过后,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今天所做到的和自己的理想还有多远。如果以其他人做参照的话,也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是否让自己满意。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拿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拿自己和别人,拿现状和理想做个比较,虽然这好像攀比,会有嫉妒、痛苦,也会有得意、自足,但这是走向进步不可缺少的反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嘛。
“A”就是ACTION:
纠正错误,调整方向
当反省之后,你会得出一些结论。结论可能让你满意,可能让你失望,但生活一直在继续,你不能总期望着志得意满。 机会仍然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你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也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之要把你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带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但是学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往往重招生、教学而轻视就业的现象,把招生和教学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使得学校对就招生和教育十分重视,而对学生就业忽视的现象,对学生就业指导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足,就业指导意识薄弱。
学校将招生和教学当成生存的根本,忽视了就业才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高职院校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的平台,就业才是学校的终极目的。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本末倒置,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就业比例,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出现了“被就业”的怪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学校重视不足,就业指导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指导部门人力薄弱,就使得就业指导人员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是显得单薄无力,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二是认识不足、意识薄弱,学校往往仅开设一门指导课,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帮学生联系就业单位,但是有没有对就业单位进行系统的了解,导致学生对就业单位信息掌握不足。三是学生就业轻率,由于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双选会轻视,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就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往往忽视了之后的双选会。四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试讲往往流于形式,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偏弱,具体技能不足。
(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整体素质不足。
我国目前的就业指导人员只有国外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就业指导人员严重不足。在目前日益严峻的就业情况之下,学生就业成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学生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和职业技能的就业岗位关系到学生日后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职业教育院校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一般只设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各系一般没有明确的就业指导职责,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整日忙于学生的具体事务,无暇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了解、研究就业指导工作,更难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具体指导,使得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往往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之际对学生进行短期辅导,这样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对就业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缺乏针对性,就业指导功能单一、内容狭窄。
(3)就业指导信息不足。
学生就业市场是双向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是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过程,也是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都希望获得全面、真实、有效的信息,而就业指导中心作为联系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平台,就必须为双方提供合适、有效的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员、经费等困难就业指导人员往往很少深入用人单位去了解它们的用人需求,不能够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盲目。从学生来说,需要就业指导人员提供用人单位的具体信息,导致学生就业盲目。这种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畅就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又使得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2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
高职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之中,脱离社会实际,对就业层次缺乏明确的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岗位是期望过高,凭空臆测出来的就业前景,使得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挑三拣四、好高骛远,很难找到自己合适的就业岗位。还有的学生有自卑心理,在择业工程中缺乏自信,不敢面对竞争而错过就业机遇,造成就业失败。种种由于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导致的一部分学生就业困哪,这些都要就业指导人员进行有效引导。
(2)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具体的做好某项工作、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的人;是把敬业、忠诚、吃苦耐劳和协作品质看作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所以这些就成了学生必须具有的品质。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恰恰在敬业、忠诚、团队协作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差甚远,造成学生的就业难。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3如何改进高职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更好地展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这就要求全校人员从上到下转变思想观念,切实的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确立正确的工作方法,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必须进行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将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教学的全过程。
(1)更新观念,转变就业指导的尴尬地位。
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学生就业的关键一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必需改变现在就业指导的尴尬地位,将就业指导提到一个重要位置,转变对就业指导无所谓的现状。学校必需将就业指导当成一门重要课程,而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的临时抱佛脚。不仅仅是在学校设立统一的就业指导中心,而是在学校统一的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各系有根据自身情况构建的就业指导体系。
(2)构建系统的毕业生就业体系。
学生就业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完善的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开始。因此学校必需从上到下,从老师到学生的构建一个完善的、有始有终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就业流程,提供就业信息。而应该把就业指导当成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展开,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各系负责提供本专业就业信息,各班级关注学生就业情况的三级工作制。学校老师负责关注学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往届毕业生负责反馈用人单位信息的全程关注制。有学校指导,各任课老师负责关注学生思想变化指导学生就业。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一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二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三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四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一、要使学生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
1.学习方法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科学发展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研究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物理学是一门很成熟的学科,特别是中学生学习的经典物理学部分。它所阐述的概念和规律是完整、深刻、系统的。充分体现了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完善与正确。著名科学家们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对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复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两重意义:一方面掌握知识本身,这是学习更高深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要训练自己的思考方法,这是继续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在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沿着科学家已用过的正确思维方法,自己去思考,得出规律,以加强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2.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成果获得的重要条件。要用实例使学生认识科学成果的获得常与方法的突破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发现之前,安培和科拉顿都做了与法拉第相同的实验。只是科拉顿将电流计放在另一间,结果将磁铁插入线圈后再去观察电流计,没有看到感生电流的产生,错过了一个重要现象发现的时机。
3.要使学生认识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是辩证唯物世界观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对自己近期学习效果和未来成才都是极为重要的。
二、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1.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要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有意观察。并养成综合分析观察习惯。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善于根据观察的目的发现现象的特征,这才是有意观察,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意观察。测试表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中能够有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约占10%—15%。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试管装水烧小金鱼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学生们看到水开了,小金鱼还活着。然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只试管,让学生自己做这个实验,结果85%—90%的学生将小金鱼烧死了。这说明只有少数学生观察中有意识地发现了现象的特征,火在试管上端烧上端的水开了,试管下端水温度不高,所以鱼才能活。此实验证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见有意观察是需要培养训练的。每次观察实验现象均要求学生说出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全过程,不仅看结果,还要注意观察现象如何随时间变化,注意现象出现的条件,边看边想,养成综合分析的观察习惯。
2.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实验可分为物理量测量和规律的探索与验证两类。无论对科学家做过的但现在不能再现的探索性实验,还是现在可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在教学中都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和实验设计思路的剖析,以便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独立设计实验,上好实验设计方案讨论答辩课。在分组实验中,注意总结有独到见解和实验操作巧妙的学生的经验,用以启发提高其他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
我将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归纳为下面几种:(1)平衡法。用于设计测量仪器。用已知量去检验测量另一些物理量。例如天平、弹簧秤、温度计、比重计等。(2)转换法。借助于力、热、光、电现象的相互转换实行间接测量,例如打点计时器的设计,电磁仪表、光电管的设计等。(3)放大法。利用迭加,反射等原理将微小量放大为可测量,例如游标尺、螺旋测微器、库仑扭秤、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等。
3.掌握理想化模型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中最本质具有共性的东西抽象出来,将其理想化、模型化,略去其次要因素和条件,研究其基本规律,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在中学物理中应用的理想化模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实体物理模型:质点、系统、理想气体、点电荷、匀强电场、匀强磁场。
②过程模型:等温、等容、等压过程;匀速、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简谐振动;稳恒电流等等。
③结构模型:分子电流、原子模式结构、磁力线、电力线。
指导学生掌握此研究方法时要特别注意指出理想化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是有条件、有范围、有局限性的抽象,所以在运用时就要十分注意其规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
4.掌握等效思想方法。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几种:
①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化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
②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将变加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加速度等效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总之,在学生学习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还要将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揭示出来,以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这些正确的思考方法。
5.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数学工具,数学方法在物理上的应用很多,如比例,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三角函数、指数、对数及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求极值等等。
值得突出提出的是函数图像在物理上的应用,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在力学中有:S-t图,V-t图,振动图象。热学中有:P-V图,P-T图。电学中有:I-V图。可以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导出表示物理规律的函数式;可依据物理图象求解物理量,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论证。
以上所述为研究处理问题的五种基本方法。在平时章节教学中分散训练,贯彻始终,总复习时可分专题总结归纳,以达到使学生条理清晰的目的。
(二)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指导
掌握学习物理的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我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法。力图使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法的训练。“单元自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下面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1.自学质疑课。按照老师下发的单元教学计划,在指定的课堂时间内进行自学,将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质疑小本上交给老师。初期为了帮助学生质疑,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提问题竞赛,促进思考。
2.讨论研究课。由教师依据学生的疑点及大纲要求确定适当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互相争辩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对于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记录表格和数据处理方法),经过讨论和完善后,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并分析实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不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3.教师精讲课。此课将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整理单元知识(其中包括:概念、规律、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重点、难点知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概念需要注意的问题。
4.习题课。针对分析解答各部分习题的关键,精选例题,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三)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的指导
准确的自我评价,可以不断增强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对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明显作用。
1.促使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如组织小型竞赛,课堂讨论,问题答辩及单元测验总结等。对学生提出正确了解评价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一、营造良好的养成教育指导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成人必不可少的土壤。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在全校教职工中推行学生养成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管理模式,形成教育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通过导师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强化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从办公室自觉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学习指导和生活引导,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学风,校园文化浓厚,学生明理守信,言行规范。有了教师的导育,有了育人环境的净化,学生们的奇装异服没有了、各种不合适宜的发型消失了,展现出来的是整齐干净、青春洋溢的新时期中职生面貌。
二、学生在爱的滋润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更大限度地把老师的爱心、关心、责任心发挥了出来,成为老师与学生密切沟通的桥梁。教师不仅注重教学更注重育人。学生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都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让学生时刻感到他们周围始终被老师的关爱包围着。无论在校学习、在外实习还是放假在家,老师们对他们的爱从未间断过。一次次家访,一次次谈心,体现了老师的责任感,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家校联合的养成教育指导模式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导师每月与家长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反映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汇报孩子成长中的可喜变化,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所有导师与学生家长座谈交流,这不仅为家长提供了细致的反馈与指导,而且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得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和认可。家校的相互联系、沟通,有利于双方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利于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制定更合理的家校教育方案。
四、巩固养成教育指导效果
首先对辖区内的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共建立档案35份,男性11人,女性24人。患者年龄在60~79岁之间,确诊时空腹血糖在6.5~8.9mmol/L之间,以上患者均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中体重超标的有30人。
2健康教育指导
2.1方式方法
社区科每月组织一次健康知识讲座,请上级医疗机构的专家和院里的专科医生进行讲解,让患者与专家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还将如何健康饮食和各种食物如何搭配以及如何合理运动等健康教育内容做成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为患者发放,方便患者随时了解相关知识;还定期对这些确诊患者进行随访工作,随时了解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压请况,并做出相应的健康指导方案供患者参考。
2.2饮食教育指导
营养饮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法,主要目的是保护胰岛功能,使受损的胰岛细胞减少损伤,延长胰岛细胞的寿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饮食的主要原则是热量要均衡,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比例,食物要多元化,应少油少盐,进餐要定时定量,严格限制烟酒的摄入。首先确定三大营养素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约占30%,蛋白质占不超过15%。患者应该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包括糙米、芹菜、韭菜、豆芽、海带等食物,能促进胃肠蠕动,降低餐后血糖,降低血脂。同时患者还应该多饮水,因为大量食用含膳食纤维素较多的食品,如果饮水不足可导致便秘发生。适量食用谷类和含淀粉高的薯类,包括土豆、玉米、红薯、芋头等,也可以少量食用一些含糖分低的水果,例如柚子,橙子,樱桃等,水果适合在两餐之间食用,可以额外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以上这些食物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脂肪的摄入应合理使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尽量不食用或少食用含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包括肥肉、各种肉皮、内脏、松子、油条、香肠等[1]。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包括瘦肉、鱼、蛋、奶等。全天食物量可按早、中、晚三餐的比例1/5、2/5、2/5或各1/3分配,盐的摄入量应为6g/d。同时应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含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使抑制胰岛素分泌的物质增多,导致血糖升高,高度的白酒可导致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对肝脏造成沉重的负担,使肝脏对糖元的储存发生障碍,导致血糖升高。
2.3运动教育指导
运动疗法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抵抗。促进肌肉摄取葡萄糖,促进骨骼肌细胞血液中葡萄糖的直接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转运血糖的活性,促进肌肉更多的利用脂肪酸,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质代谢和提高心肺功能,从而达到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运动还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目的,降低餐后血糖,同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适量运动可以降低体重,防治骨质疏松,增强体力,改善精神状态。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宜做剧烈运动。运动时间应在餐后1h左右进行,每次30min~1h。运动强度用最大耗氧量的百分率表示,临床上一般以最大心率与安静时心率的差的百分数,即负荷强度来表示,负荷强度在80%以上称为强度,40%~60%称中度,20%以下称轻度,一般运动强度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至中度[3]。运动方式可采取慢跑、太极拳,健身操,跳舞等有氧运动。运动时还要及时补充水分,可备少量糖果或饼干,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小结
关键词:结构功能主义行政指导
一、行政指导的背景系统
笔者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简单列了一张结构图,其中有三层次,社会系统位于最高阶,行政系统及经济、法律、文化等系统属社会系统的子系统,而行政指导、行政强制等则作为行政系统的子系统位于第三阶。
本文要研究行政指导,首先要分析它的上阶系统即它的背景环境——行政系统受其同阶系统影响所产生的变化。
首先,从封建自然经济时期到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时期再到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系统经历了一个由没有市场到市场占绝对控制地位再到市场频繁失灵、市场不断创新的过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系统也经历了一个由专制管制到无为而治再到干预、服务于经济系统、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行政”的转变。
其次,法律系统经历了一个从没有法到实在法再到承认自然法、对“法”作扩大解释的法治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法的功能由“行为预期”转向“利益平衡”。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系统也经历了一个由人治到“依法行政”、“无法律则无行政”再到“法治行政”、按实质意义上的“法”(包括法的原理、原则、习惯等)行政以补充实在法的缺漏、平衡各方利益的演化过程。
再次,全球和谐文化的重拾也使得政府开始主动去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同时也调动行政相对人来积极参与行政,产生了一个由“消极行政”向“积极行政”的进化。
于是,笔者得出第一个结论,行政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受经济、法律、文化等其他同阶子系统演进的影响,如今正在朝“服务行政”、“法治行政”、“积极行政”的方向发展,同时它的这种发展也反作用于市场经济、法治、和谐文化,最终合力推进社会的进化。
那么,如何实现“服务行政”、“法治行政”、“积极行政”的目标呢?仅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如行政命令、行政强制当然做不到,必须要靠新型行政手段的配合甚至是替换,行政指导首当其冲。而且根据上文的分析,也不难得出另一个结论,有关于行政指导的功能:行政指导应灵活有效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弥补依法行政的滞后性缺陷、柔和民主地协调平衡利益。
二、行政指导的定义
上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耶律内克提出了行政机关印制散发“指导”文件的行为乃属于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单纯高权行政”。二战后,行政机关给予无拘束力建议的行为就被称作“指导式行政”。然,“指导式行政”大多被归入“服务行政”之中,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而单独列为行政行为的一种,也未曾被详细定义,直至美军占领战败后被的日本。那时进驻日本政府部门却缺乏法律授权的美军常以“指导”的形式管理日本,这种非强制性的行政方式改变了“市场政府双重失效”的状况,在日本大获成功。到60年代,日本法务官僚林修三最早提出“行政指导”的提法和定义,自此,各国各学者开始了对行政指导不厌其烦的定义研究。
笔者也意欲以自己的方式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定义行政指导。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若我们将行政指导视作系统,其内部也可以分化为主体、依据、方式、程序、效果等组织,对这些组织的逐一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它们共同组成的系统——即行政指导的概念进行厘定。
(1)从行为目的上看,行政指导服务于具体行政目的,无特定目的则非为行政指导。(2)从行为主体上看,行政指导的主体乃行政主体;权限是在其所管辖事务的范围内。(3)从行为依据上看,有法可依则依法指导,无法可依则应以法律原理、原则、精神作为依据。(4)从行为方式上看,行政指导的推行手段不具强制性,它通过建议、劝告、咨询、批评、鼓励等多种柔软灵活的引导方式以期相对人做出理解配合的选择。(5)从行为程序上看,行政指导必须遵循法定程序。(6)从行为效果上看,行政指导经单方作出时仅产生事实效果,但,行政指导作出后若经相对人选择接受,事实效果则转化为法律效果。
至此,笔者将行政指导的定义归纳为: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事务的范围内为实现特定行政目的,单方主动依据法律规定或法律原理、原则和精神,按照法定程序以建议、劝告、咨询、批评、鼓励等不具强制性的引导方式以期相对人做出理解配合的选择的行政事实行为。
三、行政指导的现实缺陷
行政指导林林种种的优点都是在应然层面上的,而实际上,作为一个新生的、不完善的制度,它在各国的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缺陷不比它的优点少,接着,笔者还是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从行为目的、主体权限、适用依据、适用程序、责任方面来分析我国行政指导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首先,就行为目的来说,行政主体常常怀抱维护政绩等不良动机,不惜侵害相对人利益,往往不公正、不民主地实施实质上已经被异化了的“指导”。
其次,就主体权限来说,因为行政指导赋予行政主体以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加控制的权限极易滋生腐败。
再次,就适用依据来说,我国既缺乏对行政指导必要的实体法律规定,又缺乏对一般法律原理、原则、精神的认识。使得不论是行政主体还是行政相对人都对行政指导不了解、不理解、不愿用或乱用错用,从而背离法治行政。
第四,就适用程序来说,我国未对行政指导作出任何程序性规范,致使行政指导的程序混乱,不透明、不诚信,这直接导致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指导制度、行政主体不信任。
最后,就责任来说,我国错误地认为行政指导因具有非强制性、事实行为性,即可不对其责任作出规定。这使行使行政指导权的行政主体在应行使指导而消极不作为时或作出错误指导甚至是异化的“指导”而给行政相对人的利益造成损害时无需承担责任,与积极行政、服务行政相违背,与权责统一的责任行政相违背。越发刺激了行政主体违背法治精神进行有损相对人以及公共利益的“指导”,导致相对人对行政指导制度的排斥、也导致行政主体乃至政府形象的。
可见,目前行政指导制度在我国的境遇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尽快由内而外地对其进行规定、为其创造条件,使其变得可行、可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