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儒学与德育范文

儒学与德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儒学与德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儒学与德育

第1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关键词: 儒学 数学教育 启示

儒家的教育思想是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理性思考的成果,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儒家关于教学思想有许多精华,如“经世致用”、“启发诱导”、“笃信好学”、“因材施教”等,对我国数学教学传统有着深远影响,也对我国学子的数学学习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德育教育

儒学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中“修身”、“仁爱”、“自省”、“慎独”等思想,如果剔除糟粕,其合理内容对培养当今学生基本生活准则、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教育,无疑具有正面而有益的帮助。从本质上讲,儒家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儒家将政治、伦理和教育融为一体,而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他们认为,教育的中心是教人做人,因而充满了人文性。“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对数学的这一认识表明,数学除理性价值外,还具有道德价值,并兼有美学价值。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才可能实现数学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德育对数学教育起正向作用。数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并通过运用数学知识探求或解决实际问题,这其实就已经体现了数学教育的道德价值。在数学素质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持有一种求实、创新的态度,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不迷信、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只服从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自主的学习品质有独特的功能.反之,德育要获得实效,也离不开数学等各科教育的渗透。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里仁》)认为道德思想虽然认识了,如不能保持,即使得到了,也一定会丢失。换言之,道德观念如果只停留在认知阶段,而不能转化为内在的禀赋和素质,那么道德就丧失了作为行为规范的功能。因此,把德育与数学教育结合起来,可克服其片面性的诸多弊端,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P105)。

二、经世致用

从本质上讲,儒家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而道德修养的最终归宿是道德实践,所以,儒家向来就非常重视实践。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学”教授弟子,而“六艺之学”无不与实践相关联。在《论语》中,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显然,孔门学《诗》、学《礼》的目的在于“言”与“立”,而“言”与“立”则都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在中国,数学产生于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数学一开始便是作为一种技艺来传授的,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数学教育观念,说明了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数学知识(技艺)的官吏,使他们能胜任官职,即具有管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生产部门及社会生活其他部门的能力。这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也为后世数学教育的发展规定了方向。以后的数学更注重实用性技能的培养,这使数学教育不仅和天文、历算等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已被当作更加广泛应用的学术技艺。社会实践是产生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基础,是各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学也不例外。实用思想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数学机械化的思想产生有着经济的、文化的以及数学自身的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儒家传统的思想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现实人生中的问题,是孔子整个思想的核心。儒家要求“切间而近思”,即联系实际来思考,强调力行,付诸实践。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数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学成为儒学的一部分,“经世致用”成为数学教育的一大特点,体现了数学教学的目的[2](P66)。

我们经常称大学为“象牙塔”,主要的意思是指大学与社会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距离保持了大学的纯洁性与神圣性,使其免于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但同时这种距离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而其中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大学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学校培养的一般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人才,而社会所需要的却往往是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与实践操作经验的职员,即大学教授给学生的是理论,而社会需要却是实践。知识尤其是纯粹理论性的知识在转化为生产力之前只能是信息,它不能直接进入生产性活动,要想使其进入生产过程,就必须首先转化为生产力,即把理论转化为一种实践能力或可操作技术,而这种实践能力或可操作技术恰恰是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所最缺乏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也为了自身的生存,大学必须在教育目的上发生转变,即由过去的以理论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教育为主。

三、笃信好学

几乎任何一位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会认同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目前在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校园里,都存在着厌学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已经成为令家长与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学习的痛苦并不是必然的,学生之所以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痛苦,原因并不在于学习本身,而在于教育形式。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是以灌输为主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不仅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易于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当然是令人痛苦的。儒家虽然非常强调学习的终身性,但在儒家典籍中却很难找到“苦”字,反而到处充斥着“乐”字。以《论语》为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论语》中,没有一个“苦”字,而“乐”字却出现了二十多次。比如,孔子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学习的动力来自好学、乐学,强调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的重要性。还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显然,虽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但他却从不以学习为苦,而是在学习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后世儒者继承了孔子的“乐学”思想,并使其成为了儒家的一种根本精神。儒者之所以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把学与乐合一,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把学习与自身的生命合一。当一个人把学习与自身的生命合一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性的活动,而是转变为了主体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要我学”转变为了“我要学”。这个时候,个人的生命将与学习相始终,活到老,学到老,达到了荀子所谓的“学至乎没而后止”的境界。当学习成为主体自身的内在要求之后,学习就成为人之本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实现自身内在本质的过程,主体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自由与释放自我。华罗庚先生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推理的严谨性,使得数学学习特别需要勤奋刻苦,需要意志和毅力。兴趣来自于对数学应用广泛性的了解,来自对数学美的感悟与欣赏,更来自于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努力提供这种机会和帮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国数学教师大多会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引导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学生大都把学习尤其是学数学需要勤奋刻苦看作正常的事。在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改革学习的内容,努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必要的,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勤奋刻苦的传统不能丢。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学有所成。任何认为课程改革了,轻轻松松就能学好数学的思想都是要不得的。数学学习需要笃信好学的精神[3](P34)。

儒家学习观对我国学子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这种影响作用还将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学习传统中的宝贵经验加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吴国泉,儒家的教育思想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05-106.

第2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之后,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已经融入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努力探索儒家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蕴涵在其中的思想精华,对积极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推进当代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仁”:帮助学生建立和谐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仁”是儒家创始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所有理论主张都是以仁为基础展开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套由己及人、由家至国的完整理论体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首先,“仁”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施行仁政和德治。仁政儒家学者一直在反复论证一个道理:“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张以民为本,做到“爱民”、“利民”和“富民”。在社会的治理上提倡德治,就是要重教化轻刑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仅仅用教化来引导人民,用严厉的刑罚去管理他们,人民只是暂时的免于罪过,但是却不知道羞耻;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的规范去要求他们,人民就会知道羞耻并且能够自律。作为政治的管理者,其自身也负有很重要的责任,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会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对他们进行仁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德育工作中的必要环节。只有这样,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才会尊重群众,帮助群众,为群众真正解难题、办实事。

其次,“仁”的思想体现在社会交往中就是要与人为善。所谓“仁”是指二人,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仁”的根本标志是“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学校中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以此为借鉴,同学之间相亲相爱,要互相理解和尊重,努力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充满爱和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后,“仁”的思想体现在家庭关系中就是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学会感恩。孔子提倡“孝悌”,这里的“孝”是子对父母,“悌”是弟对兄长,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这是讲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另外还要学会感恩,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在父母亡故后儿子要戴孝三年,要知恩图报。作为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学生更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主动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处理好与自己兄弟姐妹的关系,促进家庭美德的建设。

二、“义”:推进学生树立重义轻利、先公义后私利的价值观

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要求人们见利思义,乃至舍生取义。儒家把对“利”、“义”的追求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孔子有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利”指的是物质利益,“义”指的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即道德原则。儒家把“仁义”作为做人的标准。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他认为义是最重要的,若君子只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土匪强盗。孔子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舍生取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千百年来,在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的影响下,无数志士仁人在生与死的关头,能够勇于牺牲而成全仁义,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儒家思想在公与私的问题上也存在“公以为上”的思想。孔子对公的肯定是十分明显的,荀子认为公与私是截然对立的,“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在他看来君子要做到大公无私,“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由此可见儒家对公义的推崇之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也不断出现,这些腐败之风也趁势进入校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此时用儒家“重义轻利”和“以公为上”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引导,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三、“礼”: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指导方法

“礼”即恭敬、谦让,是儒家学说中比较崇高的一种思想。儒家讲的“礼”广义上指的是社会规范,正是有了“礼”的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得体适度,才能做到“尊卑有等,男女有分,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在个人的修养方面也要有“礼”,孔子一直崇尚礼,他认为不知礼,就无以立身。圣人是以礼教人,使人有礼,从而有别于禽兽。孔子有句著名的话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就把礼提到了立身、立家、立国的高度。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不仅在立身方面要有礼,而且从个人安危的角度,儒家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孔子认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恭敬而不知礼法就会辛劳,谨慎而不知礼法就会胆小怕事,勇敢而不懂礼法就会作乱,直爽而不懂礼法就会误事。《礼记》之中对礼的规定很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这些礼法有经久不衰的精华,也有封建主义的糟粕,我们要吸取其中的精华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从而推进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智”: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有效途径

“智”,就是一个儒者应具备的知识。《论语》的第一章就是论述学习的,说明儒家对学习的重视。“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在智的学习上,孔子认为有“五好”即好古、好问、好习、好师、好用。在好古方面,孔子认为古代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学习的首选,作为后人没有理由不去继承它。在好问方面,孔子认为为了学到知识要不耻下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入太庙,每事问”。在好习方面,要注重温习,反复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好师方面,这里的师是传播、教授知识的意思,孔子从来不把知识看成是私有的东西,它一直主张知识的传播,从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在好用方面,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将教育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促进其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

五、“信”:推动学生树立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观

“信”,就是诚实信用、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儒家学说认为信是人之本,这里的信有两层含义:一为言行一致,行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二为讲信用,要说到做到,言而有信。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君子为人处事的一个根本准则,“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并认为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交往守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没有诚信,言行表里不一,是为君子所不耻的,所以才会有一诺千金之说。当前学校中,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存在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言而无信等现象,这就需要弘扬诚信理念,要用儒家诚信思想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推动学生诚信观的建立。

道德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需要,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而个体对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其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他人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过程,是个体主动思考的过程。当前灌输式的德育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能动选择,降低了道德内化的效果。因此,要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仁义礼智信”,德育教师既要肯定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文关怀和情感认同,重视感情因素的作用,以爱施教,以情动人,也要尊重人性,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将道德教育的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唤醒人性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安小兰.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

第3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一、问卷调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既能开展体育技能培训,又能开展小学德育。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没有融入德育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小学体育教师(30人),他们来自笔者所在市的绝大多数小学。调查问卷发放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通过分析调查问卷,笔者制成了相关的统计表(见表1)。

通过分析可知,当前,大多数小学没有把体育教学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少数小学的体育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已发现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会适当注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总体而言,尽管在全市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有一定基础,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问题分析

1.缺乏意识

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对德育的重要性。他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只专注于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对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既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又缺乏足够的重视。

2.流于形式

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学生没有热烈响应,甚至采取消极抵抗的态度。这样,既未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又使体育教学效率下降。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一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强制向学生灌输枯燥的德育内容,没有意识到德育应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这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二是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注意到因材施教在德育中的必要性,以致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时抹杀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融入德育就变得流于形式。

3.不够完善

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只能评估出小学生体育技能掌握的好坏,还不足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评定。另外,学校很少将德育纳入教学监督的范畴。

其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反复强调和训练,需要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才能落到实处。

三、对策研究

针对存在的三个问题,笔者提出有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两个策略。

1.提高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能力

(1)举办讲座、交流会以及观摩公开课

由于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为了让教师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有效性,学校可通过举办讲座、交流会以及观摩公开课等形式,提高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能力。

(2)提高教师对小学体育教材的利用程度

不少教师忽视了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其实,改版后的小学体育教材增添了德育内容。例如:中国运动员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最终为国争光的故事;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各类球类运动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等精神。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

(3)教师应适当选择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有所选择,即应以体育教学为主,有机融入德育内容,但不可喧宾夺主。另外,教师应根据适当选取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2.注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的方法

(1) 体育游戏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若单纯进行体育技能教学,就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开展体育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而体育游戏恰是进行德育的最佳形式之一。例如,“老鹰捉小鸡”就是一个典型的体育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要遵守规则,大家互相帮助、共同配合。这样,便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品德。

(2) 体育竞赛

在日常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往往会采用竞赛的形式。体育竞赛也是开展德育的最佳形式之一。例如,50米短跑竞赛。在短跑竞赛之前,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具体有三点:一是教育学生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二是教育学生明白拼搏的意义;三是教育学生以平常心看待胜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样,体育教学便与德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名人教学

对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十分强大,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在不宜室外活动(如,雨雪天气)时,教师可在班内举办“名人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展示一个个励志故事。例如,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她个子矮小,不太适合乒乓球运动,但她仍坚持不懈地训练。后来,进入国家队,并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样的励志故事既能在小学生的内心树立榜样,又能使他们明确努力拼搏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最终达到德育的目的。

(4)建立体系

一方面,应建立一套针对体育教师的品德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针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无论是教师的品德评价体系,还是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都应把品德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教师的评分由学生打分和评价小组打分两部分组成,学生的评分则由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两部分组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检测德育的实施成果。

第4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摘 要: 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高职学生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技能、轻育人的突出问题,探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价值所在及其方法途径。

关键词: 高职英语 德育教育 渗透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把德育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共识。本课题旨在通过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贯穿德育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总结,并结合当前高职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对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着重对高职英语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育人双赢的途径与方法。

一、高职英语教学融入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将德育渗透于英语教学中,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德才兼备,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有着特殊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意义深远。

英语作为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传播道德观念的基本功能。英语教育不可能把英语单纯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传授,而是应通过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心灵,发挥其育人功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你们不仅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高职教育中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公共课,占用了许多教学时间,影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成长,英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充分,正是教师面对面持续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平台。

英语教学内容本身含有大量体现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内容。文以载道,英语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负载社会的各种思想信息,道德信息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利用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思想,是英语课堂德育的基础。目前高职英语选用的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与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关联,非常贴近日常生活,隐含着大量道德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涉及这些内容,阐述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同时学生会对相关内容引发思考甚至争论,这就需要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

英语教学是教师以自身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育人之道和最佳载体。成才必须先成人,没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学生,即使才高八斗,也难以造福社会、造福自己,甚至会将才能转变成破坏社会的负能量。但在现实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以至于不自觉地用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冲击学生不成熟的思想观念。教书者育人,教师的言行、观念、情感、对现实世界和书本内容的判断,对受教育者影响最直接、最深远。要发挥高职英语教学的德育功能,首要是教师要强化教书育人的价值导向,积极建立体现和谐道德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平等对话的形式进行情感的交换与意义的共享,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多方面的激励,特别是精神、思想上的激励,必然会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品德、完善人格。

二、当前英语教学中缺乏德育教育的现象分析

整体上看,目前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状况应予关注。一是一些高职生中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动力不足。社会以分数判断学生价值的片面观念影响和打击了某些高职生的自我价值认同,削弱了其自信心。这类由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二是当前一些高职高专的重技轻德的培养模式е碌掠弱化。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关注社会对人才的技术熟练程度的需要,而忽略了学生在人文素质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三是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教学人员,重视学生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获得,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关心不够。这些因素制约着高职德育的开展。

进一步分析,一些英语教师对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是英语教学中德育不足的主要矛盾,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英语教师重技能、轻内涵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和倾向没有明显改变,教学目的着重完成语言学习与应用,学校也没有把文化传播和思想影响纳入教学要求和教学考核范畴。学科考试中局限于考核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评估仅仅考核学生英语成绩、分数,没有在考试和评估中加入德育考核的形式,也不注重加入德育相关的内容。教材内容的选编缺乏渗透德育的意识,阐述正确的价值理念相关内容有限。另一方面,教师对如何实施德育渗透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方案,大多数教学教案中没有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在此方面的教学研究中,对中学生和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有不少成果,但对高职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同一课题的研究还比较少。此外,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不够强,实践指导意义不足。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过程看,德育教育无论在教育者的意识、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教育方法载体上都还比较薄弱。某些教师没有意识到,高职英语教学中既需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试能力、英语过级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同时需要研究如何通过培养学习的道德素质,反过来促进语言学习的动机动力,提升其未来竞争中的整体素质。

三、语言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探索

英语是一门集思想性、社会性、工具性、知识性和发展智力于一体的学科。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是与语言知识、能力教学相结合进行的,教师应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育理念、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课外实践等要素,德育教育都可以渗透其中,但需要具体的方法途径、手段载体研究。笔者认为,针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可以突出以下方法和路径。

第一,提高英语教师德育教育技能。高职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专题培训和研讨,强化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特别是对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倾向和思想动态,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让英语教师得到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受教育者深层次的思想感情特征和心理规律。同时应当组织教师围绕学生道德素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讨,集体研究设计教育内容与方法,改变过去高职英语教师就语言讲语言、就英语说英语的教学定位和价值导向。教师还要善于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渗透德育内涵,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思想观念进行有价值导向性的点评,引导学生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生成、发展、完善和丰富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增强教学中对话交流的互动性。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都是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和交流,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发挥着德育教育的重要功能。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际关系的训练本身就是最好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英语教师应摆脱固定死板的教案,把积极的德育教育活动融入教学过程,多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拓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促进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更加有力地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第三,把课堂教育向课外延伸。围绕课堂中学生关注的道德问题、思想观念的冲突和辩论,让学生课外深入思考讨论。教师应当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加入文化知识、生活故事和思想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影响,对学生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外继续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内容,引导学生用英语语言讨论道德问题。这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体现了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过程中,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毕文丽.如何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J].海外英语,2013(2).

[2]卢芳.谈英语教学的德育教育[J].海外论坛,2010(3).

[3]秦茹平.素质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2).

第5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一、英语语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新课堂组织方法。外语教学,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那么在课堂上就要充分组织好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多练、多说、多讲。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恰当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及老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传授了知识,又能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而且学得还快,为此,下面介绍几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

分排练习:在教学中,可以按下面图所示按横排座位分排展开活动,也可变换组织形式,按竖排活动。这样安排练习,当一排学生重复教师的话时,教师可以听得清楚他们的话,并可以及时纠正,也促使学生专心听讲。

两人小组练习:这里指的不是让两个学生起来朗读对话。而是指把全班学生按两人一组组织起来,让全班学生都获得交谈或朗读对话的机会。

小组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口头练习。分成小组通常不需要学生串换座位。如果可以组成四人小组,只需前排两人转过身来对面后排的两人。就可以进行小组练习了。

分行练习:行和排一样,只是方向不同。它包括班上从前边到后边的学生,这样就可以照顾坐在后排常被忽视的学生。使他们都有均等的练习机会。

以上几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灵活使用,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班级的特点,适当选用不同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2.笔头练习:机械化练习。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法总是离不开机械化练习,即使明明知道这种练习方法效果有限,却一直沿用至今。机械化练习的弊端比较明显,往往不能把所学语法知识真正运用到语言的实际使用当中,也让我们的语言操练单调、枯燥、效率低,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对教师来说,批改也是机械化批阅,但却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在巩固学生知识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有课堂口头表达的机会是不可取的,利用机械化的练习,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语境,对于英语的学习、提高英语技能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机械化练习也成为很多老师的选择。

3.口语练习:配合语境练习。英语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英语技能为目的,因此,对语法学习的目的要有较深刻的认识,要把语法作为手段来学,作为桥梁来用,克服为学语法而学语法的偏向,以为语法就是为考试用的,要死记硬背。 十二至十五岁的初中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学习枯燥的语法的时候,如果配合语境进行练习,效果将大不一样。例如:讲授by这个单词的时候,让一个学生提问:需要搭乘什么交通工具去某个地方,然后另一个学生回答。曾经有个学生造句:I go to Hong Kong by swimming.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教师乐于看见的,既调动班级气氛,又可以刺激学生记忆。

二、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1.规律传授语法。教师教授语法时要改重知识传授为重技能训练:改重详细讲解为重总结归纳,比较对比,抓住核心:改重语法分析、书面练习、题海战术为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语法运用。这样学生们就能既掌握了语法规则,又获得了新教材追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如果采用高度总结归纳的方法处理类似时态这样的语法问题,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当学生们在实践中对各种时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感性认识之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总结和比较。时态指作谓语的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时间的各种形式(张道真,1981)。其中“时间”包括现在、过去、将来和过去将来;“形式”包括一般、进行、完成和完成进行。将这四种“时间”和四种动作或情况存在的“形式”相结合就可得出16种英语时态。

2.实物传授语法。实物传授语法是指通过一些有关联的实物,营造出一定的语境,将要讲授的语法知识示范给学生。利用实物传授语法容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记忆,但要使用恰当,曾经有过一个教师在讲授比较级和最高级知识点的时候,找来了一个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小男孩,在全班来说算比较矮的,但教师却说:He is tall.其目的在于指出后来找的男生:He is taller than that boy.这在方法上是可取的,却生搬硬造的一个句子,造成学生摸不着头脑tall是怎样的概念。

3.综合传授语法。综合传授语法指教师在传授不同的语法的时候,不能总按照自己的老一套办法。一味的循环使用容易让学生感到无味、开小差,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教学方法仍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上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去探索。

目前,许多教师都在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互相借鉴,这是可喜的,但在教学上盲目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固然不可以,就是一味沿袭自己老一套也行不通,一旦把教学方法固定化,模式化,那么教学的艺术生命也就停止了。简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完法”。初中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师水平,也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更引发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

第6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运动 品德教育 学生

一、引言

学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意志品质明显下降,怕苦怕累、缺乏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不少同学对体育锻炼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重专业技术知识,轻体育锻炼的现象普遍存在。身体是物质基础,思想品德是方向盘,体育教学是开展读书育人的最佳场所,因为它不仅是纯理论式的说教,而且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品德教育的效果。最终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将来职业道德建设打下基础。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1.体育教学具有实践性。体育课虽然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教学,但绝大多数时间是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比例高达80%~90%以上)。学生对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付出较大体力和思维,去适应自然界的寒暑变化。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生理性反应,如疲劳、疼痛等,从而引出一些心理情感,如怕苦、怕累等思想。体育教学除了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体育具有竟争性。体育教学常以对抗性练习和教学比赛的形式出现。通过比赛能培养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勇敢顽强。因此,体育运动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是意识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竞争。

3.体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体育课堂有如一个小社会,具有生动、活泼、进取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竞赛,提倡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影响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识,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三、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扰动

1.外部因素的扰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影响,如经济利益第一,对练好体育缺乏热心。同时,自然环境及周围环境也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开展。如天气变化、车辆等扰动面较广,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行。

2.内部因素的扰动。主要是教学内部环境所引起的扰动。包括教学条件扰动、体能扰动、心理扰动。这些扰动在各个学校、班级中都普遍存在。如教学条件、场地、器材不完善,设备落后,达不到教学要求;学生体能差异较大,疲劳、患病、睡眠不足等。心理方面,教师待遇不高,师资力量流失,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意志不坚,怕苦怕累,紧张畏惧;人际关系紧张,教师与学生关系不融洽或有对立情绪,学生之间不团结等。

四、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运用

1.体育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开展品德教育,老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材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奏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教育转为自身内在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系统性原则。教师要结合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计划,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计划的全过程。同时,在每节体育课的始终要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接受教育更加系统、深刻、牢固。

(3)个体差异性原则。学生之间存在着思想认识、身体条件、所受教育程度、接受能力等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因人施教,促使每位学生都能依照自身条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同时,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尽量发展自己的个性。

2.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运用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仅靠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烈的敬业精神,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特别是体育教师与学生有着广泛的接触和联系,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名言,“以身立教”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要教风端正、行为高尚、严于律己、爱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而且要用自身的行为、品德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教师是受教育者最直接的榜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教育手段。

(2)开展形象教育,利用广播、墙报、厨窗等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发展成就以及为我国体育振兴而无私奉献、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教练员、运动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得到体育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参与锻炼的兴趣和热情。

(3)在集体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如蓝球、排球、足球、接力等项目,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不顾集体利益,不与其他队员配合,一味表现自己,都会给他人、给集体带来损失。因此,要让学生在战术配合中体会到荣誉来自全体的共同奋斗和团结协作,来自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和刻苦训练,培养树立个人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7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为了让学生能就本课的新词汇和句型展开有效思考,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展开追问,要求问题围绕本课的主题“birth-day”展开。活动一开始,学生便积极地投入到其中,有的小组是由各成员轮流追问,有的小组是其他成员追问其中一个成员,有的小组是两人结成搭档展开追问。在问题方面,大多数学生都是围绕“When''''syourbirthday?Howdoyoulikeyourbirthday?”来提问的,但也有学生设计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如“Whatkindofbirthdaygiftdoyoulike?Why?”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追问”不是由教师来做的,教师只是担当了一个引导者,但整个教学过程却是那么自然、和谐,连平时最不爱开口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提问中来。

二、基于课堂生成追问

在上面的追问活动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喜欢过生日,也想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这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道:“Idon''''twanttocelebratemybirthday.”听了他的话,学生一片哗然。我知道这个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一出生就没有妈妈,父亲也常年不在身边,他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鉴于他的这种情况,我提问道:“Wewanttocelebrateyourbirthday.Wouldyouliketotellusyourbirthdaydate?”他先是一愣,然后回答:“Yes!”我接着追问:“Whatkindofbirthdaygiftdoyoulike?”他回答:“Ilike...”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不仅让该生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也让全体学生获得了知识。在上述教学过程中,中途的“意外”在教师的预设之外,但整个课堂却没有因为脱离预设而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在教师的有效追问中,学生步入了一片新的学习领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而且能培养集体团结情感。

三、基于动态过程追问

第8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堂 德育教学 可能性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一、融德育于体育教学的可能性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的。

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能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有利于培养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

因此,许多国家在制定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中,都提到注意发挥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二、融德育于教师教学语言

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示范作用,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身教比言教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自己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或者言行不一,那就会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受到影响,干扰学生道德信念的建立,给品德带来障碍。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

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

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所以体育老师的仪表言行,都应考虑到它可能的模范性和感召力。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然后才能要求学生,要充分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作表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和产生道德概念,从而乐于接受和效仿。

三、荣德育于课堂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容,不同的教材又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体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不仅仅是发展学生体质与智力的要求,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形式,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制定创设出不同目标的德育教育计划和相应措施,结合学生具体特点,有侧重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品德。

例如在五十米跑教学中,训练学生“各就位”“预备”“跑”口令时,认真按照“各就位”“预备”口令去做,听到枪声或“跑”口令后才能起动,不能猜口令,有侥幸心理投机取巧而“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事果断的意志品质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的精神。

四、融德育于整个教学过程

常规的体育课堂是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保证。只有体育课堂的常规准则得到遵守,通过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和严谨治学的情操。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体育课组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偶发事件的发生是教师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机会。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第9篇:儒学与德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渗入;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00-01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紧紧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展开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只有在平等、尊重中才能得以张扬

教学开展中,只有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渗入德育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谨遵 “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我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时,尽可能多的多些微笑。多些关心,才能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早知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情况。通常,在每次上完新内容后,我都习惯马上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常常是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当然更多时候是根据具体的时间分配进行合理安排。

二、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一轮课程改革有关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数学教学上能够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在学好教材,用好教材的同时,还要不适时机的给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活动中,我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我都会尽可能多的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赞赏,还会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很多时候学生对教师的深厚感情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只有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尽可能多地感化顽皮的学生,赋予自卑、胆怯、懒惰的学生以力量和智慧。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我常是面含微笑,眼中流露着期待,身体稍稍前倾,头微侧向回答问题的学生温和地说: “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什么想法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看”…… 这样一来在课堂上不仅做到了师生呼应,强调生生呼应,而且用自身的行为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让学生的个性在数学活动中飞扬

对学生而言,充满人文关怀的融思想品德教育和数学知识教育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生活是其整个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同时,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意志和调控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个性不断发展。如,在教学六年级综合应用“有趣的平衡”中,我设计了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制作实验用具,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培养他们从小就应有的科学态度。其次,引导他们探索,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