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学范文

宏观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近期,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Romer)在其最新论文《宏观经济学的麻烦》中,对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盛行的DSGE模型进行了猛烈批判。DSGE模型在RBC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保留了理性预期、技术冲击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同时引入了价格粘性、不完全竞争等凯恩斯主义的元素。目前,DSGE模型已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当中,更是宏观经济学期刊竞相推崇的研究范式。

然而,罗默认为,正是这一广泛运用的模型使宏观经济学研究遭遇了脱离现实的巨大麻烦,他批判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DSGE模型将经济波动归因于某些脱离现实的外生冲击,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一个重要的表现是,DSGE模型大多忽略或低估了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例如,沃尔克(P. Volcker)就任美联储主席时期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美国的实际利率高于二战后任何时期,导致美国经济在此期间经历了两次萧条,这一案例表明货币政策具有DSGE模型难以解释的巨大作用。第二,DSGE模型至今无法解决模型参数识别难题。罗默指出,DSGE模型引入了众多待估参数,加剧了参数识别难题。目前主流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校准或贝叶斯估计等方法不仅无法真正解决识别问题,反而使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取值或先验分布来达到自身预想的结果。这导致研究结果具有更大的人为操控性,所构建的模型也进一步脱离了现实。第三,主流宏观经济学家在面对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存在的缺陷时,采取了相互支持和包容的态度。罗默在文中抨击了卢卡斯(R.Lucas)、普雷斯科特(E.Prescott)和萨金特(T.Sargent)三位著名经济学家。他尖锐地指出,卢卡斯为了支持普雷斯科特提出的“货币经济学是琐屑”的观点,不惜发表与他本人在1995年领取诺贝尔奖时不一致的言论。而当萨金特在研究中得到与卢卡斯不同的结论时,也选择对卢卡斯的观点持赞成态度。罗默认为,此类行为是少数宏观经济学家对理论的垄断,阻碍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客观地说,目前DSGE模型的确存在罗默所说的脱离现实以及参数识别困难等问题,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不论从罗默批判的对象、批判的标准,还是从宏观经济学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宏观经济学目前并未遭遇他所谓的大麻烦。

其一,罗默在文中所批判的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并不能就此认为整个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罗默列举了RBC模型以及斯梅茨(F.Smets)和伍特斯(R.Wouters)在2007年提出的DSGE模型的缺陷,进而说明DSGE模型和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但RBC模型形成于30多年前,斯梅茨和伍特斯模型的提出也早在10年之前。近年来,DSGE模型在不断改进和拓展,而且DSGE模型只是众多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比如,Bewley模型等异质性定量宏观模型在刻画贫富差距等异质性因素时具有较好的表现。又比如,以威廉姆森(S.Williamson)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至今仍使用完全定性化的研究方法,他们以数学形式刻画经济理论,并推导经济理论在定性角度的解释力。因此,罗默所批判的事实上只是RBC模型和某些DSGE模型,并非整个宏观经济学。

其二,罗默批判宏观经济学的标准过于苛刻。罗默认为宏观经济学遭遇麻烦主要基于两大标准,一是DSGE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二是DSGE模型无法解决甚至加重了参数识别问题。对于第一个标准,就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理论滞后于现实是常态,不能苛求经济理论能够立即解释当下的现实。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奴隶拍卖起源于古罗马时代,但直到1961年维克里(W.Vickrey)才正式提出了拍卖理论。同样,“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古已有之,但直到1952年马科维茨(H.Markowitz)才将其模型化,并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

对于第二个标准,和参数识别问题类似的是,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内生性问题同样是长期存在的重大难题。对此,计量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工具变量法、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实验等方法试图克服内生性的干扰,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仍面临较多困难。以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变量法为例,合适的工具变量需要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要求,但由于工具变量外生性检验的适用范围和假设前提均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实践中几乎无法找到完全外生的工具变量。所谓完美的工具变量大多只是研究者通过已有的数据构造并用文字加以论证,内生性问题仍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同样,金融学理论发展至今,也已形成了系统完善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但这些模型在现实中依然无法预测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因此,如果宏观经济学确如罗默所言陷入了大麻烦,那么量经济学、金融学等其他经济学分支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可能都将陷入更大的麻烦。

其三,每一次重大事件后,宏观经济学均能在总结现实教训的基础上取得重大理论进步,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大萧条、大通胀、大缓和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等四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早期盛行的市场清算主义,宏观经济学开始重视短期内政府宏观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对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时期,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革命又对早期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使货币政策、预期和通胀目标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货币政策也取代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美国经济进入“高就业、低通胀”的大缓和时期,宏观经济学开始意识到政策可信度和通胀目标制对于经济稳定的意义,为日后对预期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学更加重视金融摩擦对经济危机的加速和放大作用,从而使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一起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是实现金融稳定目标的政策工具。

第2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我国宏观经济;具体形式;政策分析

我国总体的宏观经济来说,形式照以前来说已经有所趋缓,但是在这方面仍处于严峻的状态。一方面来说,我国的总体经济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但是上升幅度照以前确实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处于一个平稳上升期。就就业形势一块来说,虽然形式已经没有如此严峻,但是随着每年毕业就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庞大,就业形势还会继续经受考验。另外我国在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合作上充分展示了我们的优势,我国的出口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结合各方面来说,虽然我国的宏观经济在逐渐的按照一定的幅度前进,但是尚且存在这样那样的严峻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一)经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上升速度有所下降

我国的宏观经济近些年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照前些年来看,我国总体的经济上升速度却已经有所减缓。据可靠的数据分析,在2008年时,我国的季度初总GDP达到近六亿六千远左右,在季度末时期GDP达到近10亿两千元,这样的涨幅已经算是很大了,但是在2012年,也就是四年之后,我国的GDP涨幅照之前已经有所下降季度初期我国的GDP在八亿五千元,而季度末期我国的GDP达到了十一亿三千元,照之前的涨幅有所降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尚且处于上升的状态,但是上升的速率已经很明显的降低了,甚至有些年度趋于平稳。除了我国的GDP可以看出这一点之外,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也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自2008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的居民消费指数有了明显的降低,季度初期的和季度末期的居民消费情况有了小幅的降低,而这样的情况几乎发生在每一年,降幅都十分明显。居民消费指数与我国的宏观经济情况有着很大的关联,从我国的季度或者是年度GDP亦或是季度年度的居民消费指数都能得出这一结论,那就是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但是上升的幅度却已近乎平缓。

(二)我国的就业形式较为稳定,但仍然严峻

我国的人口众多,尤其是每年的毕业本科生,更是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每年的就业难都成为了一个问题,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给就业生一定的福利,就业岗位也有所增加,但是却难以满足如此之多的就业生。现在,就业政策的开放暂时使我国的就业形式趋于平稳,但是事实上仍然十分严峻,在2010年,我国的总体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多达一百六十余万人,就业难或者是再次就业不成功的人员多达二十万人,比2008年时期总数多了十五万人,而就业难的人员较二年前多达十万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并没有完全从就业难的形式中脱离,相反的,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我们去解决,去实现的一个目标。总的来说,我国的城镇人口就业难问题更严重,农村人口就业面狭窄,这也值得我们思考。

(三)我国对外贸易下降幅度增加

我国宏观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外贸易,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我国的宏观经济总体目标也不算实现,我国的对外贸易近些年持续呈现下降的趋势,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下降幅度年年增高,对外贸易已然达到了一个十分严峻的状态,在200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值达到了二百七十亿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值仅为2008年的百分之八十,达到了二百二十亿美元,这下降的幅度相比以前已经大大的提高了,不仅如此,我国的对外贸易减少,外国的对内贸易也减少,例如美国,英国,等一些其他的欧盟国家,他们近些年来受金融危机等影响,对我国的外贸投入越来越少,外企屡屡撤资,外商的生存一下子陷入了威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四)总体的消费增长速度较快,财政政策刺激起作用

对于总体的消费水平来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通货膨胀期间,政府会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流动量,并逐渐控制,使其回到正常水平上。财政政策应该起到督促的作用。在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领导下,我国的总体消费水平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有着明显的提升,在2008年,我国的总体消费金额在三万五千亿元左右,而在三年后也就是2011年时,我国的总体消费金额已经达到了四万三千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这是以年为单位进行收集的数据,而以月份为单位进行收集的数据也充分可以显示出来我国总体的消费金额的提升,按月来看,2008年每个月的平均消费金额在2916万亿元左右,而在2011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平均每个月的消费金额达到了3500万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这对于总体的消费金额来说是一个大的增长比例。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恰恰印证了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刺激我国的总体消费增长。

二、我国的财务收入的总体情况

(一)收支平衡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之间的比例处于基本一样的状态,也就是说,我国的财务收入对于我国的总体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现在已经基本上趋于平衡了,其实,我国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是从盈余状态转变成平衡状态的,在十年前左右,我国还尚且处在一个盈余状态的。在2009年的时候,财政预算为一千八百三十亿元,照2008年涨了百分之十左右,而到现如今,我国的财政预算已经趋于饱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地方和中央的财政收支不平衡,对于财政收支来说,地方理应以中央为基准进而确保财政收支符合标准,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只是一味重视地方财政收支的进步,没有意识到和中央的差距已然拉开。

(二)我国主要税费的收入

我国是一个税收大国,税费根据不同的征收对象分成不同的种类,针对流动资金则实施流转税,主要的流转税有增值税,消费税等等,针对经营销售和出口买卖则实施营业税,现在由于国家税收的进步,税法的改革,我国的营业税已经被取缔,营改增全面实行。其次,针对个人所得的财产要按项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企业则按照企业的固定项目征收企业所得税。针对这几项基本的税种,分析我国的主要税费的收入。首先,在2008年到2013年时期,我国的增值税收入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之所以如此,与增值税的税率改革有着重要的关联,在2008年到2009年这一年的时间,我国总的增值税就下降了一点五亿元,占总体税收下降比例的很大一部分。除了增值税之外,收入有所变化的还有消费税,我国消费税经历的一个大的变化和改革就是燃油税的征收,随着燃油税费的征收,我国的消费税也在同比增长,在2008年的2月到4月期间,我国的消费税总体上增长了百分之三十九左右,按比例计算约为一千二百亿元。按照目前的趋势,我国的消费税还会继续增长,消费税收入的增长比例十分可观。除了增值税和消费税之外,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也有一定的收入上的变化,在企业所得税上,国家针对一些小微企业或者是高新技术企业有一定的扶持力度,正常的企业所得税比例在百分之二十五,而对于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仅按照百分之十五征收,虽然如此,但是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始终与企业有关系,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国内外的经济大环境,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如此广受关注,所以这也给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的来说,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不会有大幅度的变化,应该与以前年度保持基本的持平。与企业所得税相对应的是个人所得气体,据可靠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08年二月到四月期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同比仅下降了百分之零点三,这对于个人所得税整体来说变化不大,所以,对个人所得税来说,其还会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继续下去。

三、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学来说提出的政策措施

(一)具体的财政政策

现如今我国的针对宏观经济学提出的具体措施还是政策措施为主,主要政策措施还应该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财政政策要尽量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货币政策则要根据当然经济大市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的宽松或者是紧缩政策。一般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具体的几方面。首先要满足我国当前的进出口的要求,进出口量要尽可能的接近,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当然还要与当前我国的国民收入有关系,根据国民收入的变化决定具体的进出口水平。除此之外,财政政策还应该考虑的还有就是经济市场的具体资本需求,资本需求不是随意设置的,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当前的利率,一般来说资本需求随利率变化而变化,利率增加资本需求随之增加,而利率减小,资本需求也随之有所降低。这是财政政策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

(二)具体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应该在财政政策考虑的基础上,更关注当前的经济情况,如果当前处于通过膨胀阶段,那么应该迅速抬高物价,并适当的缩减人民币的流通量,推行利率市场化,把通货膨胀现象逐渐压制下去,而如果当前处于通货紧缩状态,那么应该刺激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可以构建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体系,增加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量,但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往往就能够迅速出现,所以要适度实施货币政策,否则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我国宏观经济学的总体目标在于以下几点,就业形势放缓,经济总体上升,控制市场上的通货膨胀,控制平均物价,还有就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只有达到这些,才是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处于严峻的状态,我国的总体经济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但是上升幅度照以前确实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总体宏观经济处于一个平稳上升期。

参考文献:

第3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脱离生产实际的,而且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以下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一.国民收入的决定脱离生产实际

有一种宏观经济是这样的。假定国民收入用Y表示,它分成消费C和投资(储蓄)I之和:

Y=C+I

(1-1)

如果考虑逐年动态变化,则可以考虑下面的简化的动态模型:

Yi=Ci+I

(1-2)

消费方程如下:

Ci=a+b×Yi-1

(1-3)

上列式中i表示时间序列,通常指年份。公式(1-3)表示今年消费去年的产出。将公式(1-3)代入(1-2)得到逐年递推关系式:

Yi=a+I+b×Yi-1

(1-4)

例如,“在两部门经济中,Y1=C1+I= a+b×Y0+I,即本期生产的规模和能取得的销售收入是由本期消费(由上期收入决定,即C1=a+b×Y0)与本期投资(I)之和决定的。 设下期生产(或下次生产)的销售收入为Y2,b、I不变,则在两部门经济中, Y2=C2+I= a+b×Y1+I,依此类推。”

在公式(1-4)的动态模型中,假定参量a、b、I都是常量。有著作者对公式(1-4)动态模型作了图解说明,见图1所示。

在图1中,AD为所谓需求方程,就是公式(1-4)右端,AD线与450线的交点E,就是所谓“均衡”位置。国民收入Y的起始位置不管是低于还是高于均衡值Ye,经过一系列动态过程,最后都收敛到E点,如图中折线箭头所示。

这种对经济过程的描述显然既与事实不符,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如果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0较低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会逐步增长,既然如此,那任意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X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也应该逐步增长,为什么不呢?为什么非得下降呢?经济生产现实是通过投资,国民收入在不断增长。如果不管国民收入的初始值是低是高,最后都要收敛到某个均衡位置,那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社会,国民收入的初始值等于零,要是一点就再回到零,人类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经济事实不是这样,经济历史事实是经济系统是个增长系统,不会原地踏步。

上面的论述也许有点抽象,幸好有位先生举了一个数字例子,在此介绍一下。

假设Y0=100,a=10,b=0.8,I=20,Ci= a+b×Yi-1 =10+0.8×Yi-1,且各期的b与I相同,则:

Y1=C1+I= a+b×Y0+I =10+0.8×100+20=110

Y2=C2+I= a+b×Y1+I=10+0.8×110+20=118

Y3= C3+I= a+b×Y2+I=10+0.8×118+20=124.4

……

在这个例子中,Y0=100,逐年的Y是逐步增长的,但是有极限。如果假设初始Y0=200,其他参数相同,则可以得到衰减的各期Y值,且趋向同一个极限:

Y1=C1+I= a+b×Y0+I =10+0.8×200+20=190

Y2=C2+I= a+b×Y1+I=10+0.8×190+20=182

Y3= C3+I= a+b×Y2+I=10+0.8×182+20=175.6

……

以上两个数列分别从高低两个方向收敛于E点:

代入具体数据,Ye=150。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数字例子,有哪些不妥。

(1) 初始值Y0=100,供第1年使用,其中消费C1=90,应该还余10,这个10可以用作投资,然而第1年的投资I=20,那还差10来自何方?当然,您可以说是借来的。现在就算投资I=20,根据,Y1=110,比Y0=100增加了10,投资20,产出增加10,这说明投资-产出比率是2:1。据此推算,期初资本存量为K0=200,所以产出Y0=100。第1年因为投资I=20,所以第1年的资本存量变成K1=220,按2:1,产出Y1=110。再接着看第2年,消费C2=10+0.8×110=98,还余110-98=12,这12可以用作投资,但第2年的投资仍是I=20,还差8,少不了又是要外借。仍然假定先生能够借到钱,又投资20,这时资本存量增加到240,按2:1,产出应该是120,然而上面的计算结果是118,这合理吗?再往下计算已经没有多大必要,每年投资20,每年都要借钱,人们要质问:怎么这个经济系统老是要借债?

(2) 每年投资却不见什么效益。解释一下这句话。在“均衡”时,150=130(C)+20(I),(注意:130 后面的符号“(C)”表示130这部分产品用作消费,“20(I)”表示20用作投资。后面的类似符号意义相同,不要理解成变量相乘),年年产出150,年年消费130,年年投资20。年年投资20,产出又年年不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年年不增加,投资变得毫无意义,这只有两种解释:要么证明人类是没有理性的神经病动物,要么证明《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不合逻辑。更滑稽的是初始Y0=200,年年投资积累20,结果产出越来越低,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低,这样的“理论”怎么叫人心服口服?

(3) 见后面说明。

按照德国民间经济学家马克思的投资理论,如果不搞投资积累,维持简单再生产,资本存量不变,产出保持初始值;如果每年有投资积累,则构成扩大再生产,资本存量逐年增加,产出也逐年增加,人们的消费也逐年增加。上面的例子如按下述方法计算才称得上能够自圆其说。假设同上,第0年的初值Y0=100,第1年使用Y0,分解成Y0=90(C1)+10(I1),(90 后面的符号“(C1)”表示90这部分产品在第1年消费,符号意义上面已交待)这样,第1年只能投资10,才算平衡。我们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为2:1,则初始垫付资本是K0=200,现在资本存量变成K1=210,第1年的产出Y1=105。这个Y1=105在第2年使用,第2年的消费C2= a+b×Y1=10+0.8×105=94;如果第1年的产出105中用作消费为94,则第2年只能积累11,所以应该有如下平衡式:

Y1=94(C2)+11(I2)=105

(1-6)

现在,第2年的资本存量增加到K2=210+11=221,按2:1,产出Y2=110.5。由Y2=110.5,可以得到第3年的消费C3=a+b×Y2=10+0.8×110.5=98.4。这样,Y2=110.5,其中98.4构成第3年的消费,余下12.1构成第3年的投资:

Y2=98.4(C3)+12.1(I3)=110.5

(1-7)

现在把以上三年的数据排在一起,以便观察:

Y0=90(C1)+10(I1)=100 ,

K0=200;

Y1=94(C2)+11(I2)=105 ,

K1=210;

Y2=98.4(C3)+12.1(I3)=110.5 ,K2=221;

……

以上介绍的数字例子中,采取同样的消费函数,同样假定今年的产出提供给下一年使用,每年有积累,所以国民收入逐年增长,居民消费和投资也都逐年增加,这说明人类是有理性、有希望的高等生物。如果假定从某一年开始不搞投资积累,则资本存量保持不变,产出也保持不变,产出全部供消费。例如,第2年的产出Y2=110.5全部用作消费,则第3 年以后,Y3=Y4= ……=110.5(C),K3=K4= ……=221。(当然,我们这里略去了技术的进步,不考虑折旧重投资带来的产出提高)。上面的例子不存在逻辑矛盾,产出逐年平衡,不用借债。要知道,向银行贷款,这个贷款一定要有社会产品与之相对应,借债只不过是别人不用让你先用,否则,过多的货币投放就会使有限的产品价格上升。

补前面(3):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位先生的计算公式:Y1=C1+I= a+b×Y0+I =10+0.8×100+20=110,他实际上没有说清楚为什么Y1=110这个。产出取决于资本的产出能力。需求多少不一定就能生产出多少。如果资本的生产能力不够,“按需求生产”就是一句空话。您也许会说生产能力有过剩,既然过剩为什么还要投资?不能讲矛的时候就说它什么都戳得穿,讲盾的时候又说它什么都戳不穿。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均衡理论”,可笑至极,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什么“乘数”,那就更可笑。

二.财政政策说不通

有一本新出版的书(梁东黎,2004,第74-79页),是这样介绍财政税收政策的:

“总需求等于消费C、投资I和政府购买G之和,即AD=C+I+G,其中消费支出服从凯恩斯消费倾向递减法则,即C=C0+cYd,C0为自发性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Yd等于总收入(或总产出)减去税收T再加转移支付R,即Yd=Y-T+R。这样,消费函数

公式(2-1)、(2-2)是什么含义呢?举个数字例子,假定今年比去年国民收入增加100,则ΔY=100,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75时,消费增加cΔY=0.75×100=75,政府购买增加量为ΔG=25,也就是ΔG=(1-c) ΔY=(1-0.75)×100=25。国民收入增加100,在边际消费倾向为3/4时,政府购买可以增加25;政府购买增加量25是国民收入增加量100的1/4,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100是政府购买增加量25的4倍。这样正说倒说是一回事,并没有告诉人们新的知识。这也就是解释了前面编著者的说法:“产出增加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量之比”,现在这个比等于4。把这个比值“称为政府购买乘数”或者其他什么名称,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不能把这里的“产出增加量与政府购买增加量之比”无端理解成“政府购买对产出的”。这个命题反过来是不成立的。您想,政府多购买1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3/4时,国民收入能够增加4元?政府多购买1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10时,国民收入能够增加10元?……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实吗?倒过来说才是事实:国民收入增加4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3/4时,政府可以多购买1元;当国民收入增加10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10时,政府可以多购买1元。国民收入增加的4元中,居民消费3元,政府购买1元;国民收入增加的10元中,居民消费9元,余1元为政府购买。这样才讲得通。

当初J.M.凯恩斯发表他的“乘数公式”时,许多英国学者提出质疑,他没有想到,在他去死几十年后,在某个东方文明古国,他的“乘数公式”得到了发扬光大。只要点一下凯恩斯提倡消费、凯恩斯的先师马尔萨斯主张给不从事生产的阶层增加消费,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上流人物愿意成为事实上的凯恩斯主义者。

三.结束语

“许多同学可能会对从同一个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不同的经济感到困惑不解。……同学们很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梁东黎,2004,第390页)同学们的要求并不过分。为什么“同学们”敢于提出,而当这些“同学们”变成老师时,就没有了问题,难道是“饭碗”问题变成了根本问题?我在这里不是说我的理论就是真理。“到底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这个题目还是留给大家吧。

第4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一、经济信息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概述

1、经济信息

经济信息的定义包括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经济信息是指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变化;从狭义的角度看,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就是经济信息。因此,对于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人类来说,经济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信息,经济活动的发展也会带动经济信息的发展。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对经济信息活动的利用水平也不同,只有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才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分类方面,宏观经济信息主要包括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如投资信息、货币信息、分配信息、政策法规信息、战略信息等;微观经济信息是指经济活动的具体变化方面的信息,如技术开发信息、加工信息等。

2、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政府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计划等进行调节。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包括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弥补市场的缺陷,调节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保证国民经济结构和总量的平衡;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各个主体的公平竞争;能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责任;能维护社会稳定,有效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平。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经济信息的作用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使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信息反映了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决策者提供了预见性的决策方案。二是经济信息能够有效地指导经济计划的编制。经济计划的制定以统计资料、经济信息和经济情报为依据,但在编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效地收集经济信息能够避免不确定性因素,使经济计划与经济实际相适应。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主要通过对人力、财力、物力、生产、销售等进行有机地组织,进而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济信息的支持。

2、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总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组织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发展周期等。因此,必须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即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作用。从目标来说,宏观经济管理主要从经济规律出发,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从任务来说,宏观经济管理按过程来说主要有决策、调节、监督等重任;按管理方式来说,有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

3、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体现

一是经济信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济信息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能够监督经济活动,联系各个经济部门。二是经济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信息也是一种资源,且投资少、见效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类的智力。信息就是知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需要接收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的融合和再生就产生了新的知识,借助电脑之类的外部存储设备能够解放人的大脑,让人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此外,人们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与自身的信息融合,从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1、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指明了方向,有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的措施才能够有针对性。经济信息为宏观目标管理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它显示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人口增长数量、居民购买力的变化等,只有依据这些信息才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目标更加科学可行,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政府正确使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的要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和生活水平。经济稳定目标包括经济总量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和人均占有量所要达到的新水平;宏观效益目标是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社会总投入与总产出的比例;生活水平目标是指在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影响下,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反映了总体经济在运行速度、效益等方面的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它很难达到完美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主次分明。宏观经济的运行充满了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织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如当需求过多时,有可能存在供给不足;当总量平衡时,有可能结构失衡。因此,必须主次分明,抓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提高目标的科学性。二是有所取舍。宏观经济目标不可能全面覆盖,总要有所取舍。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到利大于弊。三是量度适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各项指标要达到精准十分困难,应该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要量度适中,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有实现的可能。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战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精密部署。另外,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根据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实施战略转移。同时,在实现步骤上,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分阶段实现。二是落实责任。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责任,以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各级政府,在给予他们宏观调控权利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组织实施。第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目标的内容、意义、实施步骤等信息,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第二,要制定好政策、协调好工作,以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目标的实现速度。第三,要做好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按预定目标进行。

2、在宏观经济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计划管理需要有经济信息的支持,离开经济信息的支持,宏观经济计划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宏观经济计划是一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宏观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也十分复杂,其中必须重视经济信息的导向作用。为了促进计划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引导企业和市场,必须做好宏观经济和市场的检测工作,积极收集信息,特别是投资、消费等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和传递。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

3、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决策是指为了实现国民经济、地方经济或部门经济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宏观经济决策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能否提高,如果宏观经济决策违规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随意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程序有:一是确定目标。目标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确定,在确定目标前必须深入研究经济信息,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二是制定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以全面的、准确的经济信息为依据,同时还要拟定多个备选方案,提高决策的优化程度。三是评价方案。评价方案是指依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指标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四是反馈信息。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并跟踪验证,在主客观条件变化或决策有误时要及时调整。

四、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对策

1、全面收集信息

信息收集是保证经济信息有效应用的基础。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计划性原则,即要根据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经济信息资料确定一个科学的目标,此目标要切合实际,突出重点。二是时效性原则,即要提高反应速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所收集的信息必须切合实际,紧密结合服务对象的需要。四是连贯性原则,即要保持信息的连贯,不断积累,丰富信息。在收集程序方面,一要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内容。二要保证信息源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以便选择最优的经济信息资源。三要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如文献法、内部资料法、参观访问法等。

2、有效整理信息

在收集到信息后,要做好信息的筛选、分类、编码、存储和更新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对应的索引,以方便查阅。经济信息的整理能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并使其条理化,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设信息网络

信息资源的储量是无限的,并且在开发利用中其还能够得到丰富,因此,必须建设高效的信息网络,使经济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一是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成立管理机构,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同时还要引导用户参与到信息网络的建设中。三是联合共建。经济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国家投资外,还要积极吸引多方资金,建立共享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的收集效率和使用效率。四是开发信息市场。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宣传经济信息的作用,拓宽经济信息的覆盖范围。五是培养信息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还要利用高等教育培养后备信息人才。

五、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政府必须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关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依赖市场开展经济管理工作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然而经济结构规律及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建设落后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人员信息素质水平偏低及对经济信息的整理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应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急需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来解决。

一、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经济信息的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直接在经济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信息,而广义上的经济信息指的是与整个经济运动有关联的各种信息,通过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把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及特征反映出来[1]。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经济信息都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说,国家各级政府应基于市场调节来保障国家经济稳定运行,调节整个经济活动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信息的影响是: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投资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投资规模的关键影响因素就是经济信息。由此可见,经济信息与投资规模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为确保投资规模适度,就应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信息产生的影响,以满足国家经济增长需求,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经济信息会影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信息能促进资源结构变得合理化,从而发挥资源配置的效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当今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拥有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资源配置及利用的合理化非常关键。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消除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也一直存在,只有通过应用经济信息来宏观调控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的效益

管理并应用经济信息的目标在于追求宏观经济效益。在一定时期里,宏观经济效益指的是各个环节、各个经济部门效益的总和,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一个国家国民总值的增长,或是国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总体有时候是局部的总和,但有时候局部的提高并不会使总体得到相应的提高[2]。在很多情况下,局部与总体之间都有很多矛盾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就需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和方式促使局部与总体之间达到平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社会效益;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信息导致的部分经济行为将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效益。但是,既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有正面的,那么负面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所以好的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等不仅能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如果能把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那么生态效益也会逐渐获得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不同方向、不同程度上也会对是否能完成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产生影响,只有通过有效应用经济信息,才能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经济信息的保障措施

(一)探索经济管理结构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宏观调控的任务包括: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办法,基本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进步[3]。为此,我们应始终坚持不懈探索、实事求是的观点,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不仅要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要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经济的水平,有针对性地选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不断建立健全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确保经济信息的应用充分、有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资源就是经济信息,如果经济信息得不到有效应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源。而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它的多层性、广泛性,决定着它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它的规律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才能进行探索。面对这些复杂而丰富的内容,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直接管理、间接管理;按照不同的管理主体和职能,可分为宏观经济决策、经济规划与调节、经济监督等。所以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经济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经济结构管理规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来统一规划,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采取正确的技术策略实现经济信息应用的现代化,促进提高宏观效益。

(二)建设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完善建立运行机制

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包含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长时间以来,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设置机构时都忽略了信息服务机构,即便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心、研究中心,但并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得到重用,导致宏观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不充分。最大的信息用户是政府,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信息采集、生产和拥有者。政府信息机构采集到的经济信息的特点有客观性、宏观性、综合性、预测性等,能为各种职能部门、企业乃至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它的职责就在于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把经济信息定期公布给社会,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确保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4]。同时,经济信息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经济信息得到有效应用的另一个前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应深入改革,真正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尽量减少直接管理的微观经济部门,或直接撤销,发展社会监督、服务组织,分担政府的部分管理任务,从而提高效率,为经济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行提供条件,最终有效应用经济信息。

(三)提高人员信息素质水平,优化信息整理工作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如果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难以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走进信息时代,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人员面临的要求就更高。对此,宏观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还要保持对经济信息的主动性、敏感性,熟练掌握经济信息知识;不仅要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锻炼自己运用经济信息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水平,善于从无序的、零散的经济信息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为有效应用经济信息资源提供保障。当然,经济信息整理工作是应用的前提,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按照特定需求审核、重组、分类、编码、存储、更新收集到的经济信息,并建立信息检索系统,把孤立无序、凌乱分散的经济信息整理好,为宏观经济管理的应用提供方便。整理经济信息的目的在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为检索经济信息奠定基础,使经济信息管理更加准确、及时、系统、经济、有效,使经济信息整理工作变得更加优化更加有条理,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第5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一:经济信息用于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第6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财政政策 效果

如今,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考验和问题,这其中既包括特大地震、旱涝灾害等自然灾害,也包括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灾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对众多不利因素,但在宏观调控和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艰难地挺了过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因此,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必须尽快做出选择,并进行调整。

一、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理论体现

要了解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有必要对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所谓财政政策,就是政府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所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就业的整体水平,减轻不利因素带来的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通过对财政政策的定义可知,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必须对其基本构成有所了解。构成财政的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收入和支出,其中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两种收入方式,支出则主要包括转移支出和政府的购买两种支出方式。

其中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是其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家采取稳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与政府购买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转移支出主要是政府施行社会贫困救济,福利的一种支出方式。

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财政政策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紧缩性财政政策,一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出现过热现状,通货膨胀呈现上升趋势时,则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伴随着政府减少支出,或是增加税收的措施。而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明显增加的趋势出现时,为了社会稳定,国家则会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政府的行为不同,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会采取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等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措施。总之,无论是在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在其中进行的宏观调控最终是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波动,并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

三、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采取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得经济结构在短期内做出有利调整,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的消除货币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拉动经济的增长。因此,财政政策的积极实施对刺激社会需求带来积极影响,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所以说,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学中的表现效果

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包括就业情况,物价情况,经济增长以及收支平衡四个方面。首先,我国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依然不是很乐观。自08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逐月回落的趋势,政府在防止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方面做出的很大努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如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依旧在高位运行着,仍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部门出口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导致市场格局发生转变,企业利润下降,因此这种经济回落状态必须引起重视。第三,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很不乐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企业相继关门,生存压力增大,因此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最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收支格局必然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回落。

综上我国经济形势下,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取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就拿我国经济萧条时期和经济过热时期来比较,财政政策所表现的效果是不同的。对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会保持和促进经济总需求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可以有效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带来积极影响。

五、就财政政策对宏观调控的建议和措施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的理论策略,为保持经济能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对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而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增加劳动人员的工资,提高工资收入,只要人们手中有钱不仅能缓解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还能促进人们的消费,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其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增加对低收入人群和地区的财政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稳定。

第三,增加对基础建设等的投资,包括对铁路等的投入要增大,这是拉动内需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对农业来说,加大补贴,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最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社会的稳定。

最后,调高个体税收起点,尽可能降低利息税,施行大规模的减税措施。

通过以上的所有措施,我国经济会在最短时间实现健康稳定地增长。

六、结束语

综上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还是很有帮助的,认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尽可能保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尽量减少波动带来的损失,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恕勇.财政政策究竟在宏观经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J].经济视角:下,2013(9)

第7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3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第8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经济社会中总体经济的运行,一国经济运行主要包括三大类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经济波动问题和经济政策问题。经济的增长主要是指社会中劳动力的收入增加,创造就业机会。经济的波动问题主要是指存在的工人失业问题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政策问题主要是指政府能否对经济出现的波动进行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熨平经济的波动,从而改善经济的运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微观的个体活动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研究个体的所采取的行为,根据经济活动的后果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社会中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是从宏观层面在社会中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情况下研究经济中各相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所采取的经济行及其造成的后果,主要对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基于价格理论,通关观察商品价格的波动,利用个量分析的方法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研究。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依靠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三类经济模型,其中分析经济增长的模型,以及反映经济波动的长期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和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中资本的历史性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各国增长率差异造成的原因,以及分析要素投入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对提高生活水平产生的影响。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主要研究经济社会中物价的波动对产出造成的影响,总供给水平是指经济社会在资源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经济能偶生产的商品产出量。总需求水平是经济社会对商品消费、政府进行投资、政府采购以及商品出口的需求水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与社会中价格水平无关,取决于生产能力提高,其中价格水平取决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就业机会充裕,不存在失业,经济社会提供商品的数量保持不变。

二、宏观经济周期与理论经济

周期是指国民收入波动获经济总量波动,总体经济活动存在交替型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周期的波从主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而不是经济总量的上下起伏。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在繁荣阶段经济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发展到达顶峰。衰退阶段主要是指当经济社会达到繁荣阶段的顶峰时,经济社会趋于平衡的状态,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才是正是处于经济的衰退阶段。在周期中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经济活动很快从最高点下滑到最低点。

在复苏阶段,经济活动开始由低估逐渐上升,经济中的活动量不断提高,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进步经济周期慢慢趋向繁荣。经济增长理论一国国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代表国家总产量的增加,战后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第二个时期是20时期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定量分析研究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需求经济增长的途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

三、宏观经济中的通货紧缩和膨胀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社会中流动的货币供给量小于社会需求量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从本质上而言,通货紧缩属于货币现象,通货紧缩在实体经济中主要反映在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的偏离,即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对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实际增长率持续小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时,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经济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通货紧缩往往与经济衰退相伴随,主要表现在投资的机会减少和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降低,属于实体经济的现象。

因为投资收益降低造成银行信用的紧缩,信贷增长缺乏动力,货币供给量增长持续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资积极性降低,企业生产能力降低,非自愿失业增加,社会中消费者的收入继续放慢,经济市场发展较缓慢,因此通货紧缩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社会中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提高,因为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超过为支付商品流动所需要实际货币量,进一步引起货币的贬值现象。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就会出现货币的贬值进而引起货币价值降低,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金银流动的经济社会中不会发生,只有在纸币流动的社会中才会可能出现。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储藏价值的功能,由于本身具有使用的价值,因此可以自发地调节流动中的货币量,从而使得金银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动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因为纸币不具备储藏价值,自身也不具备价值,当纸币发行量过多,从而超过市场中金银货币量,从而出现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

参考文献

[1]钟春平,田敏.预期、有偏性预期及其形成机制:宏观经济学的进展和争议[J].经济研究.2015(05).

[2]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06).

第9篇:宏观经济学范文

1、教学方式简单

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考核方面做出了调整,即除了考试成绩,还着重开创了部分实验课程,但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没什么显著的改变,仍是以教师灌输为主。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记笔记,由于授课篇幅较大,学生往往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所以学生根本没有独立的思索。

2、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

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有着两次含义,所以教学不仅局限于较,更为重要的是学。但传统教学方式与灌输式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学生的积极性,盲目听从教师的安排,即上课听教师讲,没有独立思索,课后等教师安排作业等。在学习中,学生仅注重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没有真正做到学,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践不够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的创建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纵观国外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他们在教材中有效融合了学生身边的案例,而我国却无法选取较为适宜的安排模仿经济形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体制存在差异性,教师缺乏丰富的经济社会经验。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

1、创新教学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学了需要认真听讲与记笔记,更为重要的是主动思索,这样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其理论精髓。所以,教学方式需要创新,也就是说在传统课堂灌输的前提下,增添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在课前先整理一下本节课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标记出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再加以复习。基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三阶段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内容的融会贯通。从课堂灌输阶段来看,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增加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小组讨论、主体讲座等;可以增加热门话题讨论,如对人民币升值的看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点,针对同一个问题,每个学派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导致答案不同甚至相反。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各个学派提出的观点,以及观点的限制与背景等加以分析,从而解除心中的疑惑,即学生会发现各学派对于同一个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在于它们假设的前提存在差异性,所以不存在哪个学派推导不正确的说法。基于问题的思考及思维的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白每一个宏观理论都具备假设的前提,不是绝对精确的真理。这样,在日后理论模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便会对理论模型的前提条件与假设条件加以重视。其次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交流,以批判性眼光分析各种经济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基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主动创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批判地吸收与掌握不同学派的观点,既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又可以帮助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最后,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较短,不够健全,不是一门较为精确的科学,在处理相关经济问题与解释相关经济现象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难与选择,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经济学习素养。

3、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保障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时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如与宏观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热点与重难点,如从加息至减息等。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若一直延续图形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自然会感到厌倦,所以教师需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即融合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实行实例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在具备实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如货币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性质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财政政策具备什么性质,这些背景下的财政政策会形成曲线移动,且以什么方式进行移动。基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自然对这样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布置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让学生进行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深入了解与掌握知识点的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帮助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理论只有与实践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