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导学生与好书交友,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使他们拥有积极快乐的人生,为创建学习型学校而努力。
2、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及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了解学校树木的品种及数量,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3、爱护弱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困苦,不讽刺挖苦残疾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伸出友爱之手关心身边的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理解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并懂得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大胆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与人交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4、通过对年风俗的调查、贴春联和剪窗花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过年的快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从中了解一些外国人过年时不同的风俗习惯,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活动安排1、书香伴我成长(9月——11月上旬)
(1) 了解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激发读书热情,引出活动主题。
(2) 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教室弥漫书香,让言行透溢文明。
(3) 修补图书。
(4) 制定个人读书计划。
(5) 好书推荐活动,制成表格,提倡多读书,多好书,好书大家享。
(6) 开展“征集名言,制作书签”活动,并进行评比展览,同时互赠书签,在勉励共同提高。
(7) 教师和学生共同读书,并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及时做好摘抄和写读书心得活动,评出优胜奖,并开展读书交流会。
(8) 手抄报评比。
(9) 建立家庭“小书库”,制定家庭读书计划,确立亲子读书时间,开展“书香家庭”活动。
(1)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树木的生长环境、种类及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了解一些植树的方法。
(2) 通过调查了解学校树木的种类及课数,制成表格。
(3) 通过测量、计算及搜集资料了解学校的绿化情况。
(4) 给树木制作名片。(5) “金点子行动”,为学校绿化献计献策。
(6) 写“倡议书“,呼吁全校同学参与到“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中来。
3、爱心天使在行动(12月下旬)
(1) 欣赏《千手观音》,引出主题,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残疾人,知道他们生活中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
(2) 亲自当一回残疾人,写下感受。
(3) 搜集残疾人的故事,开展“讲故事”活动,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勇于挑战的精神。
(4) 为周围的残疾人献一次爱心。
(5) 出一期板报和进行手抄报评比活动。
4、总把新桃换旧符(1月份)
(1) 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调查一些中国和外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方法渠道:寻访老人,查阅图书,上网搜索等,并交流展示调查研究的成果。
(2) 学唱过新年的歌曲。
(3) 搜集春联、学写春联,学剪窗花,布置教室。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三年级“活动资料”的形式还是以有趣的游戏和制作为主,这些活动都渗透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发明的内容,也就是要学生探索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二、课程总体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重点:
针对三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编写“活动资料”时,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三年级的重点。
1.我们要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使学生学会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观察,全面的观察。要求学生会看、会听、会嗅、会尝和会触摸,并且会把眼耳鼻舌身的感觉,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2.在三年级深入的观察活动中,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概括、比较),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在深入地观察以后,要他们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无疑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
四、活动难点:
就是能够从直接经验抽象出问题的本质来,完成思维发展的飞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课程评价:
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变化和表现。全面评价,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等。尊重多元,教师、教师集体、学生个人、学生集体、家长与社区成员等,都是学生评价活动的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引导反思,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增强他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的信心,学会在与人相处中,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水平。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研究性活动,也是一种通过实践研究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活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经历每一个主题实践活动都生成了一些与学科课程相关的能力。于此,我们想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基点,开展系统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以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以及综合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面以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学生个性,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而我们三年级教学的重点还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周围的人们,充分了解社区环境,体会感受自我的成长。
二、活动内容:
1、从问题开始;
2、我是这样长大的;
3、 牙齿与健康;
4、在蔬菜的王国里;
5、我们和动物朋友;
6、草地里的秘密;
7、书包的学问;
8、小小的“拍卖场”;
9、商品与品牌;
10、我的妙点子;
11、有趣的年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关注社会的好品质。
5、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6、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
四、活动措施:
1、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
2、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
3、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5、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6、指导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着重对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综合实践教学三年级工作计划(三)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二)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劳动与技术教育: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具体要求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一、指导思想: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在比较中学习,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三、主要工作:
1、认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工作,做到按时上课,不轻视每一节课。注重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为基础,备好、上好每一节课,与全组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专业素质。积极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3 、通过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营造浓厚的学习及动手操作的氛围。
4、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一批特长生,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学好,从而全面提高技能。
5、强化课堂纪律,良好的组织纪律是才会有良好的开端,因此本学期要抓好课堂纪律,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行为中。
四、主要措施:
各乡(镇)中心校、初中学校、县直学校、有关学校:
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区不少学校积极利用本地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现就组织我区中小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地点
学校中小学生劳动技术训练学校。
二、参加对象
全区七年级学生。
三、活动内容
法制展厅、国防教育展厅、交通安全展厅、防震减灾展厅、现代农业参观、安全消防演练、红十字急救、联欢晚会、生态环保游、影视教育、军体训练、内务训练、人工智能训练、安全讲座、国防教育讲座、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等
四、活动要求
1.加强宣传,统一思想。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不应仅是活动,更是课程。学生所获得的直接体验与实践经验,对发展他们的潜质与天赋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从中发现自己兴趣所在,进而尽早明确研究志向,具有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各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让广大家长充分了解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对孩子综合发展、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各校要建立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程化意识,将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将活动目标上升为课程目标,将研究性学习引进校外实践活动,按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的要求组织实施,强化过程取向,让师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进一步提高活动实施质量。
2.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各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与实施的重要内容,并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同时,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沟通联系,安排好校外实践活动的时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各学校要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管理,明确校长是学生实践活动第一责任人,指定一名校级领导具体负责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管理,带班教师要全程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并负责本班学生的具体管理。
3.规范实施,注重效果。各校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实践管理、财务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相关的配套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运作;要按照“活动过程”各阶段提出的不同要求,精心制订本校的实施方案,明确每次活动的主题,精细策划,认真实施与落实,确保学生每次活动都能有所得,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体现出一校一特色。要求各学校加强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档案,把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县教育局将对学校组织与开展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工作目标考核之中,保障学生实践教育活动有效有序开展。
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实习基地等方面的配套实施。我们应以改革教学计划为突破口,向两极延伸,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在此笔者根据技工学校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增强实践技能训练
国家教委要求各技工学校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比例为3:4:3,照此比例实施,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当前学校教学专业课教学课时与实践课教学课时比较,专业课教学课时过多及实践课教学课时还不突出,技能训练的计划性,实施措施,实施要求仍显不力,如此发展下去,将使学生毕业后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弱,实际操作能力仅能达到课题练习水平。为了改变当前状况,学校首先要加强对教学计划的补充和改善,从制定主体课程教学计划入手,进行教学计划优化,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增强实践技能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围绕主体课教学,编制长、中、短期教学计划
机械专业的主体课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它表现为一年级教学的“机械制图”“机械知识”,二年级教学的“机械基础”“车工工艺”“金属材料”。学校围绕主体课教学计划来制订本课的教学计划,互相协调、统一,形成完善的“机械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主题课教学计划系列见下表。
1.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由两个中期教学计划组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也是本专业教学大纲对主体课方面的教学要求,根据“机械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和各类专业技术规范等。
2.中期教学计划
中期教学计划根据长期教学计划的要求,分年级分步编制,第一学年的“机械制图”课教学计划,应以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编制;第二学年讲授的“机械基础”课,应制定以实践教学为主,专业知识教学为辅的教学计划。即第一学期以实践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并重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完全以技能训练为主,编制教学计划。
3.短期教学计划
短期教学计划,以学年教学计划为依据进行编制。由于短期计划是具体实施的教学计划,它要突出目的性、可操作性,教学计划要求详细、具体。如“机械制图”课的第一学期教学计划,由于本学期的学生是新生,并以乡镇各学校初中学生为主,刚初中毕业,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头脑中的立体概念很少,因而在投影理论的学习上感到比较费力,往往想不出形体的形状。这就要求我们在短期教学计划中,以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根据学生素质调整教材学习顺序,以技能训练巩固专业知识。
通过加强编制主体课的长、中、短期教学计划,指导、协调其他专业课教学计划的编制,来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
关键词:数控加工专业 一体化教学 教学计划 制定
为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而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学计划必须在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全面实施之前率先制定出来,起到统领整个专业教学内容的方向的作用。
一、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的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引进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等课程模式,引发了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浪潮。近年来,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实践中,部分学校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展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一体化教学计划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要体现职业教育“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符合企业人才要求的数控加工技能人才。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制定依据
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是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文件中的相关原则及内容来制定的。该文件从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概念与开发原则、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内容结构与方案编写体例、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程序三个方面,为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详尽的操作指导。根据《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开发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应遵循科学性、梯次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思想四项原则。笔者学校的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正是秉承这样的原则和要求来制定的。
2.调研与分析
在制定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笔者学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所在地区相关企业中进行了广泛的专业调研工作,征求相关企业对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意见及要求;多次召开校企研讨会和专业咨询会,听取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一线管理者对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建议,包括文化基础课内容的增减、加强职业素养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等。在调研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在理论和技能水平上有要求,同时对其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团队合作、与人相处的能力等。
由于笔者学校所在地区处于长三角,目前现代制造企业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的工作岗位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独立工作向整体性工作转变,工作任务交织在一起,强调团体合作。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由以前的单工种、单技能,向跨工种甚至跨职业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因此,在制定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考虑在培养相关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对相关的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的培养。例如:在数控加工专业数控铣工方向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在重点突出数控铣床加工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普车、普铣等通用技能以及CAD/CAM、零件产品精密检测等专项技能。
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内容与结构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编制并颁布施行的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方案,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一体化课程标准、方案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不同专业、不同年限的数控加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计划是不尽相同的。
以笔者学校五年制数控加工专业数控铣工方向一体化教学计划为例。在专业基本信息中,专业名称为数控加工数控铣工方向,专业代码为0107,学制年限为五年,就业方向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中级工,一个是高级工,两者针对的就业方向是不同的),职业资格为数控铣工中级、数控铣工高级。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与就业方向一样,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中级工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是高级工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的内容是不同的,一个侧重于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一个侧重于岗位高级技能及管理的培养)。在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中,给出了总课时的分配表和整个专业五年的计划总表(略)。
三、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与传统教学计划的区别
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专业基本信息的内容大体相同,这也体现了技工院校在大专业划分上的一脉相承,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及指导性教学计划表上有较大差别。
一是传统的教学计划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往往是针对某一个行业或领域来要求的。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进一步细分,要求技工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针对性更强。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正是针对这种情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紧跟市场的用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从而使得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更加明确。
二是传统的教学计划表无法适应目前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因为传统教学计划表是将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授课,尤其是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的割裂,使得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技能训练中,也不能在技能训练中领会理论知识,这无疑会使学生出现偏重某一方面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表则将专业课和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理论和技能相辅相成,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习的效果自然更好。此外,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表中,在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注重学生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的提高,将出现的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穿插在教学计划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想和能力。最后,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表中,每学期都有企业、社会实践项目,或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参观企业,或与企业技术合作等,通过这些形式,增加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他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四、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的思考及展望
通过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笔者发现,在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基础课和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确定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更好地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训练相互融合,数控加工专业如何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及效果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重点研究。
关键词:任务驱动;CAD/CAM;加工仿真;无缝衔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06-03
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我国于2015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所有这些都表明,当今的制造业正在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深度发展,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应该与时俱进,推动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此形势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于2013年开始对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全面改革,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笔者作为机械制造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的一线教师,通过对改革中可能存在的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之间容易脱节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指出CAD/CAM虚拟设计/加工仿真是连接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的纽带。
一、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主要措施
机械制造专业原有的专业方向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学”(48学时)、“数字化制造技术”(48学时)、“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48学时)。这些课在内容上重复较多,占用学时也多,不利于学生挤出较多的时间学习新技术,比如“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数字化制造技术”都有关于加工工艺和典型零件加工方法的内容;“数字化制造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都有关于机床、刀具、夹具等的内容。并且,有些课程内容已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革新,比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主要讲的是普通机床的加工工艺,而对当今流行的数控机床加工工艺却很少涉及;“数字化制造技术”虽然针对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但对当今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仿真等软件却很少涉及;“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也需要增加一些当今新兴的加工技术(如3D打印、绿色制造等)的内容,同时删减一些较为陈旧的内容。
专业方向课的改革措施是将三门课的内容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两门,分别为“数字化制造工艺与装备”(64学时)和“先进加工技术”(32学时)。其中,“数字化制造工艺与装备”是对原来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数字化制造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部分内容,计32学时)内容的整合,摒弃了原有教学计划中关于普通机床结构及加工工艺的介绍,而代之以数控技术、数控机床、数控工艺、数控编程、计算机辅助检测等内容。同时,授课学时也由原来的合计128学时压缩为64学时。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数字化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数控工艺和数控程序的编程以及现场质量检测的方法。
在实践类课程方面,机械制造专业原有两门专业实践类课程:“专业课程设计”(80学时)和“综合实验”(80学时)。这两门课程不仅内容陈旧、急需革新,而且两门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造成了课时的很大浪费,授课质量和授课效率都很低。
综合实践类课程的改革措施是将原来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计”和“机械制造专业综合实验”统一为一门课程,即“机械制造专业综合实践”(80学时)。也就是说,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设计的零件还要在综合实验中加工出来,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连续性。授课学时也由原来的合计160学时压缩为80学时,并且在两周内集中完成。在实验条件上摒弃了现有教学计划中关于滚齿机、插齿机、磨齿机等早已过时的设备,而代之以数控铣床、数控车床、数控磨床等,这也同时带来了夹具的革新换代。
机械制造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改革方案如图1所示,整个课程体系以数字化制造为主线,由理论到实践,内容精练,避免重复。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理论―仿真―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计划的改革必然要带来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的教师只负责课堂授课,其中也会穿插少量的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验证性的,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课也是自成体系。这种各自独立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教学计划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方向课缺乏应有的课外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2.专业综合实践课学时太少,实际可操作性差。按照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要在集中两周的时间内完成给定零件的工艺过程设计、工艺装备设计、数控编程与零件加工等整个实践环节,内容多,时间紧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3.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脱节。从新教学计划对机械制造专业课的整合可以看出,“数字化制造工艺与装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数字化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综合实践课是它的后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两门课之间相对独立,缺少一个应有的联系纽带,使授课质量和授课效率都受到影响。
针对此情况,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理论―仿真―实践教学方法。其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在讲授“数字化制造工艺与装备”课程的过程中,引入CAD/CAM虚拟仿真环节,学生以所学理论作指导,针对某一典型航空零件,利用UG、ProE等CAD/CAM软件完成数字建模、工艺过程设计、工艺装备设计,然后在CAM环境下生成NC加工程序,并利用Vericut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加工仿真和参数优化。利用仿真软件直观、实时的优势,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得到可以直接用于加工的数控工艺、数控程序及与之相应的组合夹具。
在专业综合实践课中,可以直接利用CAD/CAM虚拟仿真环节得到的数控加工工艺、程序、组合夹具等用于实际零件的加工。在数控加工中,对每道工序进行精度测量,验证虚拟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并对数控工艺和数控程序进行修正,丰富和完善组合夹具单元库和机床加工参数优化库。这样,不仅保证了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之间的无缝衔接,还节省了大约40学时的课程设计时间,将其分配到专业综合实践课的其他环节中,保证了专业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采取任务驱动的理论―仿真―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收到如下的显著效果。
1.初步建立接近工程实际的虚拟制造过程体系,并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2.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之间搭建一座衔接的桥梁,保证机械制造专业新教学计划实施的质量。
3.帮助学生建立现代设计与制造的思维模式,加深对设计制造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利用先进手段开展机械设计、分析和制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引入CAD/CAM虚拟设计/加工仿真环节,打破以往单一的数字化建模与加工仿真形式,采取以专业方向课理论作指导,经专业综合实践课验证,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问题下学习和应用知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德仿,王旭华,阳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85-87.
[2]姚华平.建设具有载体和目标性的理论课程体系[J].中国科技博览,2014,(25).
[3]高葛.《机械CAD/CAM》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87-90.
[4]曾宇丹,杜柳青,黄强.“机械CAD/CAM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C].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2009.
[5]张旭,张学昌,李建新.以创新设计为主导、以图学素养为本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4):138-143.
[6]张玉新,张瑞珠,李勇,等.《模具CAD/CAM》教育教学实践[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174-176.
[7]贾艳辉,曹贵和.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反思[C].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2004.
关键词 “DL”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计划;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28-03
工学交替作为企业和学生互利共赢的培养模式,已经受到职业院校广泛认可。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根据目前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要实现工学交替并不容易,因为它牵涉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顶岗实习和教学计划相冲突的矛盾,这个问题就如一个“瓶颈”,如果解决不好,工学交替就很难实现。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魏崴经过探索和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DL”教学模式,应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使工学交替取得显著成效。
1 “DL”的定义和内涵
1.1 “DL”的定义
“DL”是英文Doing by Learning的缩写,意为“边做边学”或“工作中学习”。它是针对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而设计的一种业余学习模式,目的是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一种灵活、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同时,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收到在学校课堂上不可能收到的效果。
1.2 “DL”模式下车间和课堂的关系
“DL”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将课堂搬到车间,使学生在做中学,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最终将工作内容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在不经意间理论和实践就已融会贯通。
“DL”教学模式也是将车间搬到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然会有弄不懂、疑惑不解的地方,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令学生“挠头”的问题设计几个教学模块,在校内车间式的教学实训基地给学生解惑;还有一些知识技能可能在眼下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用不上,却和学生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要未雨绸缪,通过设计几个教学模块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后劲十足。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DL”教学模式淡化了车间和课堂的界限,将车间和课堂融为一体,如图1所示。
1.3 应用“DL”教学模式的意义
“DL”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对于某些技术性的工作,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历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
“DL”教学模式是对校企合作的完善和深化。这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促使职业教育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企业生产现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反映,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
2 工学交替的瓶颈
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单从教学角度出发,工学交替的主要瓶颈是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发生冲突。
2.1 传统教学计划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新生入学之前就编制的,一经确定,不容更改。教学的开展完全是按照教学计划展开,哪个学期开设哪些门课程,每一门课程的课时数、授课时间、教学模式都明文规定,各教学部门必须组织教师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按部就班地上好每一门课,决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否则将视为教学事故。
2.2 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
企业的用工需求随着企业生产计划浮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计划取决于企业的效益和产量,而效益和产量受经济形势的制约很大。例如,金融危机造成汽车销售市场需求锐减,汽车产销量降低,企业生产计划发生变化;而随着国家振兴汽车产业政策的落实,国内车市需求突飞猛进,一汽集团公司企业生产计划再次调整,对用工需求也发生井喷[1]。从而可见,如果企业产销两旺,用工需求就会直线飙升;如果形势不好,经营惨淡,用工需求就会一路下滑。
2.3 传统教学计划与顶岗实习的冲突
企业会在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向学校请求支援。企业的求助相当于主动地为学生送来顶岗实习的机会,这是学校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是企业来学校要人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可能是学期初,也可能是学期末,甚至可能是学期中,正好赶上很多课程刚进行一半。这就导致部分课程的教学不能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完整地进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段一般至少是一个学期,有的要持续一个学年。在顶岗实习所在的学期,教学计划中相应的课程教学不能按原来的模式进行。这就造成学校无法按照事先制定的传统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课程不但不能去掉,反而要通过工学交替使这些课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毕竟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初衷是要培养出比传统培养模式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3 应用“DL”教学模式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DL”模式要求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不能让企业适应学校,而是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甚至重构课程体系来适应企业的要求。下面就介绍如何在DL模式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重构课程体系来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3.1 以“DL”模式实施部分专业课程教学
和实习内容对应性强的专业课程采用“DL”教学模式,将课内专业知识与实习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课堂上讲授理论,尽可能在车间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到生产现场为学生授课,但这样做可能会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所以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可行的办法是教师针对实践课的内容开发出学习页、引导文和实验指导书,学生在这些教辅资料的帮助引导之下边工作边学习,这更符合“DL”模式的思路。教师既可以到车间进行监督和答疑,也可以通过批改学习页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答疑。实在无法在实习中完成的课内实践内容,就将车间搬到课堂,在车间式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这样使理论课堂、实习岗位、校内车间式实训基地三位一体,互为补充,极大限度地提高“DL”课程的教学效果。
3.2 将“DL”课程编入教学计划之中
将采用“DL”教学模式的课程直接编入教学计划之中,作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凡是“DL”课程均开发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模块,不牵涉其他任何课程,也不需要其他课程作为支撑,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完全编入课程模块之中,不要和教学计划中的任何课程发生先后顺序问题。这样处理以后就使得每一门“DL”课程都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另外,需要将所有“DL”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事先可以将其放在除了第一学期以外的任意一个学期,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其放在第三个学期,如图2(a)所示。假设学生第二学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要将预先编入教学计划的所有“DL”课程调整到第二学期,把第二学期的课程调整到第三学期进行,如图2(b)所示。通过这样的调整,新的教学计划完全能适应顶岗实习时间不确定的特点。
3.3 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2]
“DL”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一边在企业顶岗实习,一边在学校业余学习,这就使得“DL”课程的教学要受到企业生产时间、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着一切服务企业、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实现“DL”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柔性化。“DL”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密切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内容,并根据学生需求和企业实习岗位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将实习岗位上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车型等转化为教学内容充实到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惑有所解、疑有所答,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DL”课程教学内容柔性化,彻底突破工学交替的瓶颈。
4 结束语
应用“DL”模式成功地突破了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瓶颈。但是“DL”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但只要坚信“DL”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就一定能克服困难、扫除障碍、突破瓶颈,使“DL”模式不断完善深化和发展,工学交替的成效也会随之日益显著。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DL”模式如果只是为了学生就业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应对目前企业大量临时用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则“DL”模式就不会有其生命力,也不可能成为一种示范。应该将“DL”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寻找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地加以完善[3]。
参考文献
[1]陆俊松.“DL”模式下企业实习管理的配合与协调[J].职业教育研究,2009.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 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特点
1.专业性。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高级营销专门人才。因而,教学就具有专业性特点,即教学要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
要有专业所需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二要掌握研究本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组合性。组合性是指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过程中,追求期望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充分认识设计教学计划,布置师资队伍,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和编制实验项目等工作的联系性,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各种优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经济性。经济观是指配置理论教学的比例或权重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追求效果和效率时考虑合理配置时间和空间资源。首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种排他性安排,又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交叉互补性,在课程安排时要有定的取舍,不能为了强调实践教学而加大学生的学时和学分的总量,避免内容重复。另外,实验课程需要实验条件和实验室资源,而且实验手段多种多样,所以要避免形式上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使实验资源的建设真正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追求整体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4.创新性。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个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知识,培养其创造精神也是市场营销教学的个显著特点。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现状和问题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种认识误区:
1.孤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很多教师孤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一是认为理论教学计划应当安排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前面,实践教学活动都必须在理论教学之后才开展,二是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认为在课堂只应传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才能训练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彼此孤立。
2.忽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专业性,教学模式单一。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只是“观摩”而已,认为实训教学平台就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片面强调了应用软件的重要性。
3.与企业经营业务脱节,实用性人才很难培养。长期以来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实习,与企业经营业务脱节,企业把学生实习看作是负担而不愿积极配合,学生参与实际业务程度低,无报酬也无积极主动性,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策略
1.提高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整体性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理论教学计划应当安排在实践教学计划的前面,虽然实践需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作指导,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必须在理论教学之后才开展。市场营销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学科,成熟的、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先后之分,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发生都是相互影响的,孤立地看待和处理各自的问题,会破坏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不能单独设计、讲授和考评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因为教学效果是种综合体。
2.整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队伍。不断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类型界限,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也要不断弱化,教师也要从原来的个体发展成为一个熟悉企业管理活动,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双师型”的专兼职师资团队,要从教学计划、绩效考核多方面着手,不能流于形式。
3.机动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积极性,满足企业需求。一是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寒假,除部分学生兼职、考驾照、学小语种以外,大部分学生自发选择了去各个单位实习。低年级的学生在寒假实习时不必局限于本专业,而即将毕业的学生应当多结合专业、兴趣参加对口实习。安全上没有保障。
二是为了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体制。引入市场机制,与企业合作,我们以企业经营需求为导向有意识调整实习计划。既帮助企业树立和宣传企业良好形象,又可以借机招聘人才。另外,我们和企业共享资源,避免盲目建设,减低成本,考虑利益最大化。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经营需要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学校与企业互利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