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描写桂林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桂林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桂林的诗句

第1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更要把学生的心灵陶冶得圣洁、美丽。营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桂林山水》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初步阅读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浅的美,要想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交融,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精读细读,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领悟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处?

为了营造情感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深入阅读情感,我用诗情画意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陈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样的水?山又是怎样的山呢?”这样的导语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时,学生情绪昂扬,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齐声吟诵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秀’‘险’,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样的‘静’‘清’‘绿’。此时此境,学生的情感饱胀得呼之欲出,不时发出惊叹赞美之声!教师抓住时机指导朗读: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绿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来指导朗读感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节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态,漓江的水因山而绿,如情似梦,读来气韵流动,语势圆转,“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风景如画,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播放同步动态录像来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最后组织学生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领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感情朗读推向!形式多样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朗读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将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二、品读写法,创造美

第2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旅游外宣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主要作用是向国外游客介绍旅游景点及旅游文化,注重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交际翻译,为外国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会出现一些文化词汇空缺和文化错位现象,本文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翻译为基础,分析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探讨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方法。

一、旅游外宣翻译中的文化信息

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工作能够有效地向国外游客推广中国民族文化。不过英语、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语言,在英译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化信息的恰当处理,使西方受众能够比较充分地理解中国民族的文化特色。

桂林有国家4A级以上的景区16个,其中有“名人之乡、状元之乡”的临桂、江山会景的叠彩山、世界遗产喀斯特峰林、历史悠久的古城全州、魅力名镇兴安、雁山等等。早在214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在兴安修建了天下闻名的水利工程一灵渠,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牧被这里的景色触动,曾写下了别人交口称誉的诗句“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对这句诗句的翻译,首先要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在结合这个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外宣文本将其翻译为“river is theclearest in xing'an,row upon row of mountains are surrounded bywaters.Mountainous ranges.”

不过在一些情况下,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旅游外宣文本中所表达的内容无法充分地诠释出文化信息,造成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环境因素、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等。因此,汉译英旅游外宣翻译中可以采用直译、音译、音译以及注释法等多种方法。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大多参照官方网站,不过文本中也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机构、公司、节日等名称,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查询进行分析,采用平行文本对照翻译。如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ChinaGuil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Expo。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宣传文本原文中提到了很多具备文化内涵的节日名称,比如“资源河灯歌节”,根据其文化信息,翻译为“Ghost Festival ofZiyuan County”。此外,也可以借用外来词,比如在中国的“香客”一词就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由于中西方所信仰的宗教不同,就可以奖其翻译为朝圣者“Pilgrim”。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用词相对西方比较含蓄,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够强有力的烘托气氛,在旅游文本中,浓墨重彩的四字词语能够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景区的独特之处,从而吸引游客前往。不过在外宣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无法以直译的手法展示出原文的优美之处,这时需要采用虚实转换的翻译手法,将汉语中的“虚”转换为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汉语中的意境。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原文中,“四季如春、美丽如画”描写了广西美轮美奂的风景,在翻译“四季如春”时,文本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其译为“ever-green”,“美丽如画”则用“picturesque”来翻译,体现了汉语的意境。

二、旅游外宣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方法

在进行英文翻译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及时的查找资料,寻求恰当、合理的翻译策略。首先,要充分做好翻译前的准备工作,以最大程度地掌握相关背景资料,对于外宣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大量地查阅资料;其次,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知识是进行翻译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就会遇到重重困难,从而对翻译的进度造成严重的阻碍;再者,译者要充分了解西方文化,译者不仅要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还要了解西方的民俗习惯和宗教思想,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我国的传统文化。

对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中国文化信息的基础之上,遵守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以游客心理为出发点的处理原则,之后在对信息予以准确、恰当的传达。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采用了多种处理方法,包括文化信息的增删、转换、重组与调整以及译+释的处理方法。

旅游资源不仅涵盖了附带的欣赏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中国用语较为委婉,而西方用语比较简洁,因此一些背景资料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很难理解,文化信息的增删是在译文中对这些背景进行清晰化,从而可以准确地传达出信息。如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中原文一句“展示了桂林国际旅游城市的魅力和风采”,在这里“魅力和风采”所体现的意思相同,在翻译时减译为“charm”一词,体现出简洁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典故、成语等对于外国受众来说十分难懂,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可以采用文化信息的转换。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外宣文本原文中“全市会展业在旅博会等品牌展会的辖射带动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里是指桂林会展业的兴盛与可观的发展,其中的“辐射带动”是一个动词,根据文化信息的需求可以将其转换为名词“influ-enee”。

中国文化倾向于理性思维,而西方文化侧重于形象思维,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意合与形合的不同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遵循多种不同的语言特点,在充分分析汉语的逻辑关系之后,把流水句予以重组与调整。在桂林雁山区政府展位介绍中,,分别从漓江的东岸和西岸例出了雁山园、神龙水世界等8个景区,是召唤型旅游文本,由此可以依照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进行重组,将主题句话在首位,之后在进行分类罗列,由此体现出旅游文化的多元性,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

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可以采用译+释的传达方式,不仅能够保留文化信息,又可以使外国受众容易接受。比如对兴安的“秦皇宫”进行翻译时,用“Emperor Qin palace”,后面可以加一些对秦始皇介绍的注释,可以有助于国外旅客的深入理解。

三、结语

第3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第4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的流传,让墨客有了福,让古今无数文人来此挥洒笔墨。《桂林山水》里面记述的山之奇、山之秀、山之险令人咂舌;描写漓江的水之静、水之清、水之绿使人无限神往。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桂林游玩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桂林游玩心得1只要一提起桂花,我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一种讨人喜欢的小花。它貌不扬,但清香扑鼻,人们常把它插在带水的花瓶里,这样,满屋芳香。它,就是我喜欢的植物——桂花。

我们校园里也种了几棵桂花树,它不高,和旁边的大雪松一比,成了小弟弟。桂花树的叶子翠绿,阔叶的,两头尖尖,特别茂盛,常年郁郁葱葱。中秋前后,桂花竞相开放。那花开在树叶之间,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仅米粒般大。那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远远望去,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秋日的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别耀眼,特别美,在我眼中没有任何一种花树能与它媲美了。(这一段详写桂花的美。抓往了它的颜色、大小的与众不同进行描写。同树一比,详略就不同了。桂花的特点是芳香四溢,上面一段故意不写,腾出空间,专写香味。)

八月桂花香,一到这个季节,桂花树周围常常围了很多同学。这难得的香味太诱人了,一下课,大家纷纷来到树旁,大口大口地呼吸着,仿佛要让整个肺里都灌满这馨香。上课时,我们端坐在教室里,忽然,一阵微风吹来,风中带着桂花的清香。啊,好香的风呀!这时,你会觉得特别舒畅,连脑子也特别好使。

春节时,有一次吃糕,我忽然闻到一阵桂花的香味,这么泠的天哪里来桂花呢?细看,原来是糕的表面点缀着一朵朵金黄色的桂花。妈妈告诉我,把掉在地上的桂花收集起来,再进行加工就成了今天吃到又香又甜的桂花糖糕了。啊!桂花还有这样的贡献,我对桂花不由更加敬佩。

我喜欢桂花,这种金黄色的小不点儿。

桂林游玩心得2秋天的一个星期六下午,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石门的桂花村。我们从一条围着竹篱笆的小路上走了进去。我们人还没有走进桂花村就早已经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了。这桂花的香味真浓啊,让人心旷神怡。它让我全身都放松了下来。这时,我看到自己的周围除了桂花树,还是桂花树。它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我看到这里的桂花是那么金黄色,知道这一些桂花树就是人们常说的金桂树了。年纪最大的桂花树已经有一百四十岁了,另一棵年纪大的桂花树也有一百一十八岁了。村里的人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两棵姐妹树。它们是我们这里的桂花元老。”这两棵桂花树树身不这么高,但是树冠却是那么大,好象是一顶遮阳伞。树上一片碧绿的叶子中透露出许多金黄色的桂花,让人觉得美丽极了。我们继续向前走着。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字叫做财神儿。据说乾隆皇帝的龙船在这里停靠过。在湖边,我不论从那一个方向看这湖,都觉得它像是一只金元宝。我听村里的人说以前有人带了一瓶这湖里的水上京赶考。他用这湖水磨墨写字。考试下来那个人就中了一名状元。上京赶考的人经过这里,到湖边去洗一下手,考试以后就会榜上有名。现在来到桂花村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这湖里去洗一下手,想给自己带一点好运气。我也到湖边洗了自己的手,希望它能够给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次次都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接着爸爸妈妈又带着我去其它的地方参观另外的桂花树。

今天我在桂花村里游玩觉得特别高兴,看到这个村子特别美丽,真想留下来住在这里,永远都不要离开。

桂林游玩心得3桂林的山水,可是出了名的美。但怎么个美呢?有名句形容“甲天下”。那怎么个甲天下呢?这如果不是我亲眼看见,还真难以相信。

上午十一点,游轮在微波荡漾的漓江上开始缓缓行驶。一开始,两岸只是高高的树木,没啥别致,我就把注意力全集中在了那绿如碧玉,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上。直到船开出四五千米,我才感受到,桂林山水丹甲天下,这儿的山才是甲中之甲,无可媲美。

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那高耸入云,峻峭雄壮的石崖了。透过窗户,一眼望不到山的另一边,更瞧不见山顶。看见的只有那儿凸起,这儿下凹的土黄色硕大石块。石块上,布满了一道道深深的条纹,犹如一把把利剑镶嵌在天涯上。山脚与漓江之间的沙地上,怪石嶙峋。一块块石头千姿百态,仿佛一只只狮子在江边躺着,立着……

一段时间后,山由“壮、险”变成了“奇、秀”。一座座山峰,绿中夹杂着几块粽色的岩石,有的孤立石上,有的手牵手绵延千里,抬头向上看,山顶有的平整,恰似一个梯形体;有的被“削”得尖尖的,如一支长长的毛笔倒立于群峰之中;有的山尖圆润,群峰矮小,犹如一群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那二十元纸币的背景图“黄布倒影”更有一番奇丽景致。几座山立在漓江两侧像一道屏障,其倒映于水中。影子与实物一卧漓江,一立天空,相映成趣,这让我想到了“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诗句,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而山腰上,种着一排茂密的广西毛竹,为奇峰围上了一道嫩绿的花边,另有一番景色。

桂林的山果真不一般,桂林的水果真奇丽,果真甲天下呀。

桂林游玩心得4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我们来到了阳朔的漓江旁,看见了许许多多的竹筏荡漾在漓江上。

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桂林的水真清啊!清得能看见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凉啊!用脚轻轻地触摸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师傅一边给我们划船,一边为我们介绍美丽的漓江的风景。你瞧,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构成了一座山的风景。还有形态各异的山,如猪八戒背老婆、青蛙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

看完后,让我不尽想起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像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象鼻山屹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来到了象头,站在观景台上,能看见桂林的全景。远看象鼻山像一头无比巨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到了水中,正在水中嬉戏。

在象鼻山前,我还做了一回渔民,坐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桂林游玩心得5今年夏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桂林旅游。桂林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闻名于世的旅游城市。 桂林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这里的水,蜿蜒回环,明洁如镜;山中多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真不愧“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游览了桂林最着名的溶洞——银子岩。银子岩旅游景点位于桂林市荔浦县,距桂林市有85公里。银子岩属层式溶洞,包括下洞、大厅、上洞三大部分。洞里汇集了不同地质年育生长的各种类型的钟乳石,特色景点数十个。

以音乐石屏、广寒深洞、雪天飞瀑等“三绝”和佛祖论经、独柱擎天、混元珍珠伞等“三宝”为代表,栩栩如生。导游生动的讲解,让人一次又一次地神游于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在导游的帮助之下,我们也似乎能清楚地看到四大天王手中的神伞、得意洋洋的孙悟空、日夜守着神伞的雄狮、乘风而下的观世音菩萨、手捧宝塔的李天王……

使人一次次地感慨于大自然的神奇。 之后,我们乘车赶往阳朔,去参观图腾古道。在离阳朔8公里处,我们看到了着名的月亮山。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似明月高挂,近看,洞口的形状却随着角度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坐着车“赏月”,那个石拱的形状由弯弯的上弦月,逐渐变成圆月,继而又变成下弦月,奇妙至极。 图腾古道景区更是充满了神奇色彩,它生动地展示了上万年前桂林祖先居住、生活、狩猎和墓穴文化的特点。跨进第一道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桂林祖先雕塑——几乎赤着身子,乌黑光亮的头发,黝黑的皮肤,上面还写满了古老的文字。整个景区展示了母系氏族的特点,让人感觉似乎完全置身于古老的原始社会。

第5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65-02[作者简介]秦秀丽(1973―),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东省广州市红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和先导,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越准确。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积累,并能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呢?笔者对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可以以多种形式激发兴趣、多渠道尝试运用两方面培养小学生阅读积累习惯,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一、多形式激发积累兴趣,培养阅读积累习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阅读和积累之中,必须激发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兴趣。

(一)在朗读中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是“读”,可以在朗读课文中积累。在教学中,首先,初读课文时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第一感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进行积累。如描写人物的课文《少年闰土》,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和句子;写景的课文《庐山的云雾》,初读时可摘录文中描写云雾姿态万千的词语,初步感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其次,重视对课文的朗读训练,用以读代讲、以赛激读、配乐诵读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吸收和储备。

(二)在背诵中积累

如果熟读是积累的基础,那么背诵则是关键。只有将语言文字牢记在心,才是真正的积累,才能达到出口成章的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学段均提出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对背诵的数量和篇目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小学阶段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教师可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笔者在教学中,一是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重点段落通过课堂上当堂背诵、课后组内背诵、期末集中抽查等形式加以落实,二是将教材中的各年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描写优美的语句等加以归类整理,形成班级背诵篇目。如同一作者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描写同一类事物的古诗,如孟浩然的《春晓》、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绝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等描写春季的古诗,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引导学生利用每日晨读和课前三分钟以个人领读、集体诵读、小组接龙背诵等形式强化背诵积累,将古诗文的精华、经典语句内化为语言储备。

(三)在阅读中积累

大量阅读经典作品才能扩大阅读量,增加积累。笔者一方面根据课文适度拓展阅读,如教学《海上日出》后,让学生再阅读巴金的其他著作或其他作者写日出的文章;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阅读冰心的《繁星》《小桔灯》《再寄小读者》等。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养成摘抄积累经典语句的习惯,让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并赋予“酿蜜集”“聚珍册”“汇美小书”等名字,分类摘抄,如写景类的、人物外貌类、性格类、心理活动类等,配上插图、注解,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同时,笔者搭建系列交流展示平台,如:在黑板报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开展 “最佳采蜜者”评选活动,评选最佳摘抄本等。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二、多渠道尝试运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揭示了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如果学生只是积累不会运用,那么积累的语言就是简单的堆砌,如同摆设,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要边积累边尝试运用,才能学以致用。

(一)在书面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笔者引导学生在写话、习作等书面表达中积极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如写春天景物的习作,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描写春雨的“淅沥淅沥”“叮叮咚咚”等象声词,以及“整个森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等比喻句、拟人句进行仿写,再将自己摘抄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如写人物的习作,笔者引导学生将课外读物曹文轩的《草房子》中各种儿童形象的描写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帮助学生把人物写活。对于学生引用合理的诗句、用得巧妙的词语和句子,笔者就用红笔标出并予以好评,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慢慢运用积累的语言了。

(二)在口语表达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积累语言必须让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会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角色创编等具体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如在讲读课文《守株待兔》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语言运用的训练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扮演邻居、庄稼人劝说种田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积累的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打破课内与课外界线,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积累,学会表达。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中,常采用辩论会、小记者会、演讲等形式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展现自己的语言能力。如指导学生开始阅读冰心、老舍、朱自清、鲁迅、巴金等名人名作后,笔者开展名人名作简介活动,让学生将积累的精美的、有哲理的语句用于介绍活动中。

积累与运用密不可分,重视积累,养成习惯,多形式引导,积累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够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等明丽的色彩,能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了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够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第7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一、品读文题,彰显自然秀美风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灵魂。文本的题目是经过作者三番五次琢磨、推敲而拟定的。有传递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感情的文章《山中访友》;有描绘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的文章《山雨》;有发挥丰富想象,描绘童话般草虫世界的文章《草虫的村落》;有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想象丰富,描绘索溪峪独特美的文章《索溪峪的“野”》;有描绘“山水甲天下”,突出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的文章《桂林山水》等等。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一“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的有关照片、文字资料,以便更好地分析、理解课文内容。要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难:1.“野”是什么意思?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2.为什么说索溪峪“野”?并让学生通过读书后同桌或小组讨论:(1)索溪峪的山怎么“野”?(2)索溪峪的水怎么“野”?(3)索溪峪的动物“野”表现在什么地方?(4)索溪峪的游人的“野”表现在什么地方?通过以题析文,让学生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细读文本,感悟“朋友”深情厚谊

人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大自然恩赐给人类青山绿水、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诗情画意的美景,令人赞美。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抒发了作者迈着轻盈的脚步,访问“山里的朋友”而表达的人与自然的深厚感情。教学中可以从“四赞美”来理解课文内容。1.拜访老桥,赞美古桥的“德高望重”。“我”首先拜访那座古桥朋友,把古桥比喻成“德高望重”的老人,从它为人们“搭桥过河”做了许多事,赞美古桥无私奉献的精神。2.拜访“树”,赞美树的青翠。第3自然段用“知己”说明“我”与树是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用“无边的青翠”来赞美树给人类带来优美的绿色环境;并想像把自己当成树,脚下长出须根,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想像自己也要像树一样为人类服务,从而衬托、赞美了树的可贵品质。3.拜访多个“朋友”,赞美它们的用处。用“山中的一切”说明“我”的朋友非常多:山泉捧出明镜,瀑布是天生的金嗓子,悬崖挺拔的身躯,白云洁白的身影,云雀“叽叽喳喳”的响声。还有捡起一朵落花,拾起一片落叶,捧起一块石头来描绘它们的特点,赞美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4.拜访雷雨,赞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描写“雷阵雨来了”,用“像……又像……”来比喻雷雨的巨大响声和神威,还用“撑起的巨伞”来赞美天地给“我”的恩泽。最后描写作者拜访山中朋友的收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欣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保护大自然的教育,并进行小练笔:写“我与树交朋友”的短文,在读写结合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奇异想象,抒发赞美喜爱之情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草虫世界,更是美不胜收。生物学家、文学家通过细心观察,发挥奇异的想象,揭示了草虫小生灵的奥秘。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旅游,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是怎样发挥奇异的想象呢?1.想象丰富,彰显草虫迷人的世界。作者充分发挥奇异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想象成一位“游侠”;看到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小甲虫的迷恋之情。2.运用修辞,突出小生灵高雅的艺术。作者巧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在作者的眼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3.观察仔细,赞美草虫精灵的智慧。作者通过对草虫的仔细观察,以奇异的想象,巧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在草虫村落里,看到熙熙攘攘的甲虫村民;看到了“大街、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草虫小精灵勇敢、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欣赏、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用“蜜蜂、蝴蝶、蚂蚁”创编“勤劳村民”的童话故事,在小练笔中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四、欣赏山雨,描绘形声色美特点

美丽的山林郁郁葱葱,色彩斑斓,风声雨声,在作者的笔端下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一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用清新的笔调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林雨景图。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雨”的音韵美、色彩美和幽静美呢?1.描写声音,突出雨来时的音韵美。课文是按照雨来、雨中、雨后的观察顺序写的。第1~4自然段是描写雨来得突然。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雨来时声音由远而近,由轻而重的过程动态美。作者用“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突出雨来时的音韵美,表达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感情。第5自然段描写雨至山林的音响特点,作者发挥独特的想象,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将雨声联想成“优雅的小曲”,展示了一幅“山、雨同奏”的动态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山雨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2.描写颜色,突出雨中的色彩美。第5~7自然段是描写雨中的色彩美。描写雨中的山林色彩层次多得难以辨认。同时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这种“绿”是一种水淋淋的、富有动感、极具生命力的色彩美。3.描写响声,突出雨后的幽静美。第8-10自然段是描写雨后。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并用“丁――冬――丁――冬”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描写幽静美多么楚楚动人。教学中,教师要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让学生用“嫩绿、翠绿、粉红、金黄、淡青”等词语来描绘草地上各种野花盛开的情景,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8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桂花;诗词;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10-02

花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爱花、莳花、赏花、餐花,各种花以独特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认为花中蕴含着文化,凝聚着品德和气节。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桂花文化首先来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实践。战国时期,人们就重视桂,把桂作为珍贵的植物、饮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装饰的花卉。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了著名花卉,南方产的桂花,被纷纷引种于宫苑、庭院和寺庙。除了观赏、食用,古人还将桂花入药,制成香囊和化妆品。在中国桂花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树的传说,还有攀折桂花的典故。由于神话的流传,文人的歌咏,百姓的日用,风俗的流播,中国桂花文化的脉络日见清晰,积淀日益深厚,桂花被赋予了清高、高雅、荣誉、长寿、吉祥等文化含义,从而构成了中国桂花文化意蕴体系。这一体系又分为俗、雅两个层面。俗的一面,包括长寿、吉祥等含义,在民俗文化里得到了传承;雅的一面,如清高、高雅、荣誉等含义,则在诗词艺术里得到了固定。千百年来,我国诗人吟桂咏桂,通过自己的想象,在细如金粟的桂花中建立起了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诗词成为桂花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透过中国古代咏桂诗词,桂花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这里举出数例,略作分析:

一、清高――楚辞遗绪,隐逸情怀

桂花“清高”这一文化含义,源自爱国诗人屈原的歌咏。桂花幽独自赏,凌寒不凋,正好与“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许相吻合。屈原《远游》中“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的句子,借桂花凌寒不凋,表达自己孤标傲世、独领的品性。西汉淮南小山为悯伤屈原而作的《楚辞・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等诗句,以桂树甘于幽谷的寂寞而犹自散发清香的品格,来比喻屈原不与朝中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些句子穿插在楚辞的字里行间,还是屈原以香草喻人的余绪。这一余绪被后世诗人继承了下来,常用桂花比喻人格之高洁。唐李白的《咏桂》即是如此:

世人种桃李,多在金张门。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云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诗中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桃、李和桂花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结局,借以影射显赫一时的朝中权贵,一旦失宠于君主,荣耀就难以保存;而借喻为山野桂树的李白本人,却能悠然自得,安居昔日的庄园,其格调高下也由此可见。

桂花清雅高洁,香气浓郁,却往往生长在偏远的岩谷,所以古人多以桂树、桂丛描写隐士生活,其中包含有“清者自清”、“幽独不遇”等复杂含义。这既是桂花的生长习性的比附,也是《楚辞・招隐士》的衍生发展。古诗词中,诗人常常悯桂之幽独,悲士之不遇。以唐人于武陵的《山上桂》为例: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几春。忽逢幽隐树,如见独醒人。石冷常开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之时,诗人兴致勃勃走上山路,看到幽隐于山林之中的桂树,不觉心头一动,犹如见到了独醒之人。这种感觉,表现了诗人对桂树由衷的赏爱。将桂树比作独醒之人,在众人皆醉之时,表明其不随流俗。可是,“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桂花的处境之艰,使人联想到人的成功又是多么不易。桂花树本来不俗,却沦落山中无人赏识,开难落易,天长日久又被樵夫砍伐为柴薪。桂树可悲的命运,归根结底是处地僻远所致,诗中明显流露出哀怨之情,寄托了讽世之意。

二、高雅――天上名种,人间异香

桂花“高雅”的文化意蕴,源自月中桂树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出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古人以花喻人,谓人有才情趣,花有色香韵。桂花来自天上的名种,又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因此古来咏桂诗作,多从月桂传说和芳香着眼,强调桂花来自天上月宫,不是人间之种;描摹桂花风前幽香暗度,月下神韵优雅,衬出其独特的风采。如李峤的“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杨济翁的“天上人间高度影,月下风前自在香”,杨万里的“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等等,描摹桂花的香韵,赞美桂花的优雅。请看谢懋的《霜天晓角・桂花》: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上片写桂花高洁优雅的气质,“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下片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胜绝”之处。之所以“香与韵,两清洁”, 是因为它出身不同于凡花,来自天上天宫的金庭、玉阶:“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这里借月中桂树的传说,状眼前月光皎洁、桂枝飘香的优雅实景,道出了桂花的声誉来自高贵的出身。

再如宋代陈亮《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状写桂花之神韵,抒发诗人的胸怀: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词里说,皓月当空,天穹如洗,天宫收储桂花已足,桂花于是散落人间。因为桂花唯恐春天群花自惭,所以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桂花正自深情眷注人间,意在唤回远去的春天,又何曾感到幽独?怪道此花香飘十里,原来它是天上的余香!坐在桂花树旁,但见花色金黄,花小如粟,而联想到秋日芙蓉,只能令人顿添愁思;东篱黄菊,不过助人凄凉,而桂花不谙人情世敌,远离时俗,心志是如此高洁!词中咏叹桂花的雅量高致,光明磊落的胸怀,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表现出词人人格光采四照,肝胆相照。这首词标新立异,格调高雅,但也是由天上之种、奇异之香生发开来的。

三、荣誉――蟾宫折桂,出类拔萃

古人常借折桂之典故,励进取之壮志。折桂的典故,出自西晋时的郄诜。郄诜通过荐举贤良对策被皇帝选中,升为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自以为如何,他答道:“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类拔萃的开始。随着科举制的出现,人们又援引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宫折桂来称科举考试得中。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称为“桂科”,把登第人员称为入了“桂籍”,现在,人们也常用折桂、蟾宫折桂来称在考场、赛场上取得好名次。以元代谢宗可的《月中桂花》为例:

金粟如来夜化身,嫦娥留得护冰轮。枝横大地山河影,根老层霄雨露春。长有天香飞碧落,不教仙子种红尘。折来何必吴刚斧,还我凌云第一人。

诗人介绍了嫦娥与广寒宫里桂树的生长和开花盛况,接着又信心十足地宣称:无需吴刚代劳,我将应试发迹,自去月中折桂。不过,从格调而言,谢宗可这首诗不及晚唐桂州(今桂林)人曹邺的《寄阳朔友人》:

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曹邺流寓长安十年,多次应举考试,终于在大中四年(850年)中了进士,惊喜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桂林历史悠久,秦始皇时就设置了桂林郡。既名桂林,就应盛产桂树,因此曹邺希望借自己中进士的契机,采得月中的桂子撒向故乡,使故乡的桂花能遮天蔽日地开放,出现更多的人才。

桂花清高、高雅、荣誉等文化意蕴,以情景相融的诗词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传播开来,成为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心态的一个载体。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进入咏桂诗词这个丰满的艺术世界,我们欣赏的不单是文学作品,而是在领略中国花文化的奇葩。

参考文献:

第9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87―01

一、“文本作业” 变为“个性形式”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如学习了古诗《江雪》,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舟独钓的凄清景象;学了《曹冲称象》,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学了《一次科技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学了《琥珀》,让学生试作一个“琥珀”;学过《桂林山水》、《趵突泉》、《日月潭》等课文后,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览;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被动完成” 变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2.《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3.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第一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小学生又具有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标准答案” 变为“合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