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理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博系统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充分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它可分技术的信息化、数据处理的信息化、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藏品研究和管理的信息化及虚拟博物馆等五个层次。它涉及到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它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统的文博系统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与整个社会共同成长,如何让科技之光照耀不朽文明,让中华文明重放异彩,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促进文博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在文物调查和数据采集中,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这不仅要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更要注重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使基层工作人员在培训、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文物系统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文博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的过程,通过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可为文博系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队伍。
3、促进文博行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文物资料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摸清文物家底,使文博信息数据一目了然,从而为文物的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我们文博行业管理机构在资产管理、经费管理、宏观决策工作上更趋科学、合理。同时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各级文物收藏单位文物保管的科学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文博系统的数字化建设可直接带动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 4、促进文博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来讲,除部分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利用以外,大部分资源价值未得到利用;作为馆藏文物来讲,除部分通过博物馆展示以外,大部分尘封在库房,文物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价值得不到体现。而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为文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实施,给文博管理、文物宣传和文博资源信息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契机。
5、促进先进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开发,借助虚拟展示和交互技术,建立基于祖国深厚传统文化内涵的电子游戏、网上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知识库。通过校园、家庭、网上等多种途径,把优秀文化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用健康、益智、有趣的游戏和传统文化知识吸引青少年,使他们在游戏和娱乐中也能得到身心放松、知识积累和情操陶冶。通过数字博物馆建设,扩大、延伸文物展览的空间和时间,改善展示手段,从而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自主欣赏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充分享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计算机理论浅谈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中的优越性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各种电子仿真软件不断涌现。当今世界流行的电子仿真软件如:ORCAD、PSPICE、MATLAB、PROTELDXP、MULTISIM等。而其中PROTELDXP、MULTISIM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点突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普及性较高。利用仿真软件来实验的数据和技术指标都是真实有效的,不需要附加额外条件,与实际电路运行相同。无需太多的抽象思维,与在实验室工作一样,任意设计电路、运行、数据分析,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就能解决,教学效果好,教学效率高。而且电子仿真在计算机上完成各种实验,将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龙活虎。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变得非常直观。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
用计算机仿真代替了大包大揽的试验电路,大大减轻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其强大的实时交互性、信息的集成性和生动直观性,为电子专业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能保存仿真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为整机检测提供参考数据,还可保存大量的单元电路、元器件的模型参数,采用仿真软件能满足整个设计及验证过程的自动化。所以电子仿真在职业院校电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会给电子技术带来一场革命。同时也给电子设计人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锦。
过去有些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校教师在进行电子教学时,一般都是在黑板上画电路,而且不标准也不美观,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现在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很方便的画出标准而且美观的电路,使得电子教学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课大大的提升到新的水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去由于实验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亲自参加电子实验。而且有的电子实验学生要接触到电,所以也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现在利用电子仿真软件可以使学生放心大胆的去完成各种电子实验,给电子教学带来很大的发展前锦。
二、电子仿真在电子教学理论课中的作用
过去由于电子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理论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采用电子仿真软件后,理论课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特别是有些理论课要用实验去验证他的实际性,更显得电子仿真软件的必要性。在以前很难用实验去进行的理论分析,现在显得运用自如,而且电子仿真软件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的方法,这些在以前的电子教学中是不容易实现的。电子仿真软件引入电子理论课教学后,一改过去老师讲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电子理论教学中来,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博系统信息化发展现状
上世纪末,文博系统就已开始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对馆藏文物信息管理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为文博系统信息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文博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及基础性研究取得进展;信息化工作机构与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原来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只是一种初步的应用,与文博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对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统一、有效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运作的意识较为薄弱。
3、文博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满足文博事业发展需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交换体系。现有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缺乏可靠保障,数据备份系统、安全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4、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受资金缺乏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数据,重新建、轻整合与维护等问题,资金管理力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5、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数量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文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制度化、规范化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较低。
6、计算机数据库中录入的馆藏文物藏品的档案信息不够完整,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物藏品的完整情况,给藏品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带来极大不便。
7、文物信息化缺乏对外交流和宣传平台。文物事业信息化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广泛和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没有充分的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和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未能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手段,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促进文物信息资源的推广和传播。
三、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对策
人才队伍是保障。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广泛依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通过自主培养、引进吸收、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博信息化业务骨干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普及培训,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应用环境。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发展高水平的文物信息化人才队伍。
3、资金投入是保证。文博系统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积极鼓励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年度投资计划并确保落实到位,专款专用。在积极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开辟多种筹资渠道,吸引社会和企业投资,扩大与相关行业和产业之间的合作,积极探索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模式。
4、传承文化的目的。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物文化要求我们将它们展示给世界、展示给国民。博物馆的工作就是要将我们先进的文化底蕴展示给世人,通过人们的传播和理解来保证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扬。要大力推动与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文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优选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建立若干示范工程,促进文物事业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要广泛宣传文物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借助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增加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5、需求主导是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文博事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定的信息技术需求,信息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实际业务工作而自行其事,要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与业务工作的联系和有机结合,以行业需求指导应用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以信息化应用促进业务工作的发展。要重视行业信息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考古发掘现场的数字化记录与文物保护、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虚拟展示、古汉字编码等行业急需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研究。要以解决文博行业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开发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行业系列应用软件,加快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文博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以信息化推动文博事业的全面发展。
6、信息资源是核心。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而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必须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将丰富的文物资源和五千年的中华优秀文明转化为文化信息资源优势,突破数字鸿沟和数字机遇的瓶颈,实现我国从文物资源大国到信息资源大国的重要转变。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7、基础研究是源泉。加强对文博事业信息化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性研究工作,科学地阐述文博事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和任务,深入分析信息化发展给文博事业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构建全面、系统的文博信息化发展体系、把握行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对文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要加快研究制定文物事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定信息分类与编码、数据库、元数据、信息交换、软件开发、数据采集、数据建库、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和实施规范。
四、结束语
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文博系统应该抓住机遇,不可坐失良机;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要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文物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文物事业的信息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2]黄强.试论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3]李强.信息时代的博物馆.华中建筑,2001,(03).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较为单一,过分注重编写程序,仅仅可以实现存储和查询数据这些简单的功能,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功能的开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迎合和升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我国在开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时,受当时的技术影响,开发系统的性能较低,操作系统都是单机操作,一台机器负责存储不同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多种多样,内容繁多,却不能很好的实现共享,各管理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联系。因而在面对当今高要求的管理工作时,该系统不能很好的提供帮助和支持。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加速了企业的变革。但是传统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不能联网,即使联网也都是低功能的联网,不能完成繁重的管理工作。远程数据访问功能也就不能开发出来,不能很好的收集社会上的有效信息,不能很好的“与时俱进”。当前的系统升级程序也不完善,对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很难实现。针对上述当前我国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应尽快革新,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多功能的转变。
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当前是信息化、全球化、经济化的时代,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也必须时刻赶超其步伐。无论是管理方法还是管理理念都需革新和完善,也必须要构建良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1网络化
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使得消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了数倍,这使得很多领域彼此之间也都拉近了距离。工作人员在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很多,首先,它使得传播数据的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在传播数据时可以避免出现风险因素。其次,在收集、整理、存储以及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互联网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收集各类信息,且信息的可靠性较强。再次,工作人员在整理数据时,也可以通过联网进行快速的分类和整合,并且还可以通过共享功能进行数据交换,更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互联网使得信息用户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无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之间也可以进行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一大优势。因此,在信息资源开放的今天,互联网的应用是当前管理系统的重要“法宝”,这也说明未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也逐渐会向着行业化的趋势发展,因此,也必然会加剧市场的竞争矛盾。要想快速解决问题,企业就必须要做出快速、合理的决断,这就意味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简单来说,所谓智能化就是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带有相关的决策和支持等系统,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可以有效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系统智能化的发展,使得管理人员更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快速的完成各项决策,从而降低市场的竞争矛盾。
3集成化
集成化是当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又一大发展趋势,该系统可以有效整合复杂的结构以及各动态系统,将各个子系统进行连接,从而完成各类信息数据的集成、网络集成、功能集成等。系统集成化可以使各类数据轻松共享,得到信息互通的效果,拉近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支持。
4安全化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将来也必然朝着安全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管理数据尤为重要,无论是数据的传播还是存储都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旦系统受到严重的侵害,那么很多重要的信息数据也必然受到损坏,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因此,在未来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必须加强防范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虚拟化
在当前的管理活动中,企业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根据这一现状提供高效的服务,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所以,系统的更新就必须要及时,时常更新系统,改进IT构架,才能以最高效的性能服务企业。要使系统更加灵活,可以基于现有的虚拟技术进行整合服务器,以此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资金,而且更能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更好的进行服务。虚拟化技术在很多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相关技术人员也必然会将该技术运用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更好的完善系统,革新升级。
三结语
(一)有助于节约空间,增加储备量
计算机对档案信息的管理,主要采取光盘、微缩胶盘以及磁盘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储存,这些形式都具有储存量大、记录速度快等优势,能够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并且,在管理方式和方法上,与纸质档案管理方式互通,能够节约实际空间,避免占用过多库房,降低成本费用,为构建档案管理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另外,光盘作为季度档案的重要载体,能够确保档案图像的真实性,实现档案全文储存,在使用者进行查询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人们直接接触档案原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坏,延长档案使用寿命,减少管理成本,为传统档案管理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目标。
(二)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人工对档案信息管理进行收集、整理等工作,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增加了档案管理成本,且工作效率并不高,工作成果也不明显,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相背离,通过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在提高档案信息储存量的同时,还增加了信息使用频率,推动档案信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为实现节约型社会发展目标作出贡献,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体现。
二、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明确案卷概念
传统案卷文件存在组合体和报关单位双重属性,但是,这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计算机时展需求,计算机能够存储大量电子案卷,且案卷也会存在于不同的保管单位。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全面、科学以及严谨的全宗档案分类方案,并将其作为案卷分类的主要依据,为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推广和普及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人们生活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重视技术方面内容,还需要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现代管理意识,转变工作人员传统观念,建立以电子档案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计算机技术,另外,加强对档案的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目标的管理制度,规范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人力、物力等具体细节上的设计,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完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
计算机档案管理的推广和普及,需要加强计算机控制和管理,深入研究自身档案管理实际情况,并配备统一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通过与现代通信技术有机结合,开发智能和网络检索方式,推动检索方式走向现代化,实现文档一体化建设目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档案管理全面发展。
三、结论
1.1高校计算机教学的任务
根据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工业、工程、农业和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这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和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的要求,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完成以下任务:首先,应保证大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本知识,熟悉利用计算机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此外,大学生还应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查询信息、获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技能。大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在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方面得到有效的提高,为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
1.2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现在高校计算机教学多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将所要讲授的内容通过演示文本的形式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并且因为在计算机教学中涉及到较多的操作讲解,教师能够通过投影的形式将操作的步骤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便利并且增加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程度。但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由高中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缺乏相应的学习经验,可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此外,采用计算机教学的方式,会加大教师教学的信息量,在大量信息量的情况下,教师的授课速度加快,学生无法一边做笔记一边听课,这样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印象不深,容易遗忘。最后,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尽管为教学带来了便利,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堂质量得不到提升。
2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
2.1构建主义与计算机应用的关系
企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察过程中,更加看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不是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加强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就必须促进学生自主地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理论的构建而不是将知识被动地教授给学生。构建主义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通过设置问题的情景,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等一系列的步骤进行的。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这种设置问题的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比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
2.2设置问题的情境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的内容来设定学习目标,并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之后逐渐搭建完成学习目标中所涉及的学习体系。学生在研究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完全理解学习目标所涉及的内容,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成学习目标的基本条件;如果发现自己所建立的概念框架不能够完全理解学习目标中所涉及的内容,那么说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掌握,需要对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扩充,从而能够自主学习。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对知识不同的掌握程度,所以学生最终形成的概念框架也许是不同的,但是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建立的问题情境和知识框架,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白自身的现有知识有哪些,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还需要哪些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
2.3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
在学生了解自身应补充哪些知识之后,应先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地探索。探索开始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在学生对问题具有一定的掌握之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疑问。利用构建理论进行学习时,应充分发挥小组协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清楚的问题将在小组的讨论中暴露和解决。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将会更加清晰和明确,这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2.4学习效果评价
在构建主义下模型下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构建主义教学方式下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个人成绩,还包括学生团队能力的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考察等多个方面,这样能够在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结语
不同时代,预算绩效被赋予了不同的改革内涵。20世纪70年代,受新公共行政影响,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理念逐步发生变化。结果导向、顾客导向、企业家精神以及市场竞争等新型绩效管理理念,促使政府绩效模式逐步从效率导向转为结果导向,重点关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效果、公平性和公众满意度等要素,结果导向预算绩效管理成为改革政府的重要部分,强调以政府施政的结果作为预算资源分配的依据;90年代中期,各国预算改革的重心更专注于如何将战略规划的概念融入预算过程,以及透过产出和结果的绩效衡量来落实对政府工作评价的要求;现在,将资源分配与施政结果相互连结,强调整体管理过程成为各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手段。预算绩效管理主旨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取代充满缺陷和问题的传统行政模式。传统行政模式以对规则的负责为特征,它给政府雇员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使其循规蹈矩,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重过程胜于结果。这种制度安排造成的弊端使政府的管理愈来愈偏离公众和社会的期望和要求。所以,管理主义的改革理念强调从过程转向结果,纠正过分依赖规则造成的政府效率问题。预算绩效管理正是在这种改革背景下被赋予了结果为本的实践导向,强调绩效和结果,并因其结果管理的特点为其他管理主义的制度安排及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组织文化的更新、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大量的制度创新,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策略选择。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预算绩效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反对传统公共行政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现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并根据绩效示标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
二、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与传统预算体制的差别
传统预算体制往往只是关注投入,政府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和申请经费,但却忽视了公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产品和服务;按支出而不是按产出多少来拨款的原则以及将资金分割成明细分类项目的制度造成了资金浪费、机构臃肿以及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面临预算赤字高涨、加税困难、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施政绩效、提升施政成果、以预算结果为导向的观念不断在政府管理中得以强化。中国政府的财政制度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预算法》颁布以来预算制度的迅速建立标志着中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步入正轨。但由于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建立时间较短,预算管理深度与发达国家政府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一)预算绩效是一种改变过去政府预算编制对象的管理办法
传统预算模式是以人员为核心的,亦即某个部门有多少人,就按照人头、职能的因素拨付预算。这种模式延续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因人设事”、“按岗拨钱”。需将这种编制思想向企业化的管理思想过渡,以部门工作为编制对象,由计划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并根据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预算执行的评价基础。预算绩效即以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效果为基础的预算管理模式。
(二)预算绩效是改“收支核算”为“成本核算”的管理办法
过去政府的预算管理更多是以“收支核算”为基础,政府想做的事情很难受到外界特别是市场的监督,财政拨付上也基本以长官意志为出发点,使预算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的管理办法;而预算绩效更多关注了成本的概念,将预算和政府的行为绩效紧密关联起来,反过来考量做事的方式和内容。预算绩效即以政府行为成本和效果影响政府做事方向和内容的预算管理模式。
(三)预算绩效以结果衡量为核心
将绩效衡量与政府预算紧密结合,会对政府绩效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下,各部门的预算不仅仅由部门意愿和长官意愿为出发点,还要由外部对部门绩效的衡量作为标准。在民主化的监督下,政府部门为了获得更多的预算,必须关注对已有预算使用过程中的绩效追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预算绩效即以绩效提升为管理目标的预算管理模式。其中,预算绩效最核心思想是以结果为导向。从上述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预算绩效和传统预算有显著的差别,并在很多方面对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变革。预算绩效强调根据活动结果来进行资源的分配,这种途径可以为立法人员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决定如何以有限资源来回应复杂且竞争的预算需求。
三、借鉴外国经验,以结果为导向设计教育财政拨款
1.预算管理基础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今的企业中必须要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并且现今我国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之前的粗放式管理也早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一般体现在:未对各项资金的支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支付方式缺乏科学性等。
2.会计核算缺乏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分析
发现目前我国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早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建立新的、适应性强的财务核算制度。但落实新的财务核算制度时往往会遭到一些企业的反对,比如:不依据经费开支标准开展工作、未设立综合性强的预算经费开支标准、目标单位擅自建立名目来发放奖金等。
3.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确定收入和支出的最重要依据就是现金流的变化情况。可是这种工作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公路管理中的资本负债率,完全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成立的。而这一管理方式中的收入只包括该会计季度实际收入的部分。这种会计核算方法会降低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无法为公路单位的发展进步创造科学的数据依据。
二、公路管理中的会计核算要求
1.不仅要贯彻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的各项条款
还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公路在试运行过程中不能计算累计折旧。进行公路建设的试运行时,应严格按《规定》要求。检验公路的实际运行情况不能对相关项目投资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其次,公路项目的试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协调好僵硬企业与公路建设企业间的财务问题。实际工作期间,试运行公路的经营企业和建设企业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重视下列几个方面:①明确公路建设企业及经营企业的性质,两者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体现出这一差异。公路的经营企业和建设企业必须设立一套符合自身特征的会计规定。②经营企业在平时工作中所使用的财务会计核算规定必须与建设企业的要求相符。进行财务核算工作时还要符合收支两条线的准则。③进行公路试运行的管理工作时,若出现了缺陷产品,则由此产生的支出必须立即告知建设企业。做好信息的交流工作,使建设企业能够立即将这一费用列入工程费用中。④在公路的正式运营后,经营企业必须要做好公路通行费的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在制定平时的各种财务报表时,必须以公路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建设基建收入项目。
(1)建立相关辅助台账
进行公路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时,必须设立明确的台账。因为根据《规定》要求,在公路建设试运行期间不得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折旧。应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相关资产辅助台账是为了在工作中方便相关单位的工作。该台账的建立内容主要涵盖: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购买日期、买入价钱、实交税费和折旧等。
(2)建立合同辅助台账
进行公路的建设工作时,一定要对合同进行多次审核,以保证合同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都能够满足有关规定。所以必须要设立合同辅助台账。在各次计量工作中要将合同辅助台账和支付报表以及工程项目展开认真的核对,发挥合同辅助台账的作用。并且也能及时的反映工程款的收支状况以及施工进度,保证财务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
(3)贷款及利息台账
在众多的基础设施中,公路属于资金投入较多的项目,因此进行公路工程的建设时通常不会一次就筹够资金,而管理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合理进行资金的筹集工作、管理好资金的支出并尽量降低成本。所以,一定要建立科学的贷款和利息台账制度。这样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贷款及利息的重要作用,使管理者设定的贷款偿还方案更加的科学可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步。
(4)其他类型的台账
进行公路项目的建设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拆迁,因此一定要设立信息的拆迁台账,还要科学的确定土地补偿金额。这不仅是公路建设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公路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时一定要保证水费台账、工程监理等工作的质量,有时还要运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早已才能从各方面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公路实际经营中的经费开支核算
公路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费用都属于公路经营成本的范畴。一般的公路养护成本要包括日常公路保养成本、维修费用和公路的改建费用,这些都需要以企业管理及核算的要求来确定。长期的实际经验说明,公路养护成本在公路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可是进行公路管理的会计核算工作时若将其归入日常管理费用,就会使日常的管理费用虚高。不仅与企业要求的精细化管理相差很远而且还会导致财务会计数据真实性欠缺。因此,将公路经营总成本进行划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是非常必要的,财务会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统一经费开支标准。
3.公路管理中的收费权转让
第一,应在法律许可的区域来开展公路管理工作中收费权的转让。在会计理论的框架下,把转让费用划入固定资产账户。进行公路管理的会计核算时,要把收费权的转让视为对公路项目的回收投资。若将公路建设作为无形资产,则可以在财务工作中将公路资产等价于无形资产,账面资产与转让净收入间的差值就是当期投资收益。
三、结论
1、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角分不计利息。利息金额算至分位,分以下尾数四舍五入。除活期储蓄在年度结息时并入本金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多长,一律不计复息。
2、到期支取: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3、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的,提前支取的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其余部分到期时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部分提前支取以一次为限。
4、逾期支取:自到期日起按存单的原定存期自动转期。在自动转期后,存单再存满一个存期(按存单的原定存期),到期时按原存单到期日挂牌公告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如果未再存满一个存期支取存款,此时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5、定期储蓄存款在存期内如遇利率调整,仍按存单开户日挂牌公告的相应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6、活期储蓄存款在存入期间遇有利率调整,按结息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7、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到期时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不办理提前支取,不计逾期息。欢迎到无忧财务
具体计算方法
1、计算活期储蓄利息:每年结息一次,7月1日利息并入本金起息。未到结息日前清户者,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利息算到结清前一天止。
确定存期:
在本金、利率确定的前提下,要计算利息需要知道确切的存期。在现实生活中,储户的实际存期很多不是整年整月的,一般都带有零头天数,这里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算出存期,即采用以支取日的年、月、日分别减去存入日的年、月、日,其差数为实存天数。
例如:支取日:1998年6月20日-存入日:1995年3月11日=3年3月9日按储蓄计息对于存期天数的规定,换算天数为:3×360(天)3×30(天)9如果发生日不够减时,可以支取“月”减去“1”化为30天加在支取日上,再各自相减,其余类推。这种方法既适合用于存款时间都是当年的,也适用于存取时间跨年度的,很有实用价值。
2、计算零存整取的储蓄利息到期时以实存金额按开户日挂牌公告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逾期支取时其逾期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零存整取定期储蓄计息方法有几种,一般家庭宜采用“月积数计息”方法。其公式是:利息=月存金额×累计月积数×月利率,其中:累计月积数=(存入次数1)÷2×存入次数。
据此推算一年期的累计月积数为(121)÷2×12=78,以此类推,三年期、五年期的累计月积数分别为666和1830.储户只需记住这几个常数就可按公式计算出零存整取储蓄利息。
例:某储户1997年3月1日开立零存整取户,约定每月存入100元,定期一年,开户日该储种利率为月息4.5‰,按月存入至期满,其应获利息为:
应获利息=100×78×4.5‰=35.1元
3、计算存本取息的储蓄利息储户于开户的次月起每月凭存折取息一次,以开户日为每月取息日。储户如有急需可向开户银行办理提前支取本金(不办理部分提前支取),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并扣回每月已支取的利息。逾期支取时其逾期部分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该储种利息计算方法与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相同,在算出利息总额后,再按约定的支取利息次数平均分配。
例:某储户1997年7月1日存入1万元存本取息储蓄,定期三年,利率年息7.47%,约定每月取息一次,计算利息总额和每次支取利息额为:利息总额=10000×3(年)×7.47%=2241元。每次支取利息=2241÷36(月)=62.25元。欢迎到无忧财务
4、计算定、活两便的储蓄利率:定活两便储蓄具有定期或活期储蓄的双重性质。存期三个月以内的按活期计算,三个月以上的,按同档次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的六折计算。存期在一年以上(含一年),无论存期多长,整个存期一律按支取日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打六折计息。其公式:利息=本金×存期×利率×60%因定活两便储蓄不固定存期,支取时极有可能出现零头天数,出现这种情况,适用于日利率来计算利息。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1.1分散式机房管理模式
某些学校已经建设完成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计算机机房的建设相对而言比较分散。因此在管理上也是实行分散式的方式。若是要想将这些机房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其中就会牵涉到机房的重建、搬迁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大加大了管理成本。因此,这类学校依然沿用的分散管理的方式应当积极进行优化。
1.2数据管理模式分析
1.2.1集中式数据管理策略
在计算机机房的后台数据管理中最常用的就是集中式数据管理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将所有数据全都存放在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中,从而能够实现在机房任何地方利用访问局域网的方式对机房进行管理与控制。
1.2.2分布式机房管理系统策略
相对于集中式数据管理模式,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机房都是分散的,因此在实行数据管理上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将分散的校内所有机房采用访问一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方式,那么全校的数据都必须通过校园网传输,这样增加了网络信息流量,导致网速的降低及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当前学校的各个机房都各自构建了网络并同校园网相连,同时还具备各自的服务器。所以在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设计之初,为了减少资金的投入量及机房原有系统的原貌,故采用分布式管理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到各个机房,从而充分利用各个机房的自有服务器。
2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监控
2.1建设计算机机房备忘录的设计思想
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是机房建设的根本,而不断进行设备的升级与更新则是机房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由于计算机机房的流动人员较多,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怎样进行机房管理。因此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与办法,也就是机房备忘录。机房备忘录包含了机房以及机房设备的所有数据、参数、购买日期、文档等,其采用的是传统管理与信息数据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信息化管理通过异构数据融合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同时也可利用管理网站完成查询、维护等工作。而传统管理方式就是设立专门的文档存放室,将技术材料、文档、光盘等存放在里面。
2.2计算机运行状态的检测
2.2.1计算机运行状态检测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的运行状态检测是很重要的工作。掌握了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就能从中分析出整个机房的运行状态,并能掌握计算机内存、硬盘、CPU等硬件的使用情况。同时实现对计算机日志、网络、进程等进行分析。还能从中了解到各种软件对计算机的占用情况,为计算机硬件等的升级提供必要的参考。而要想得到真实的情况,只有在计算机正在使用时才能掌握。但是,如果是在计算机正在使用时就去检查其运行状态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管理人员的来回走动干扰了课堂教学;当学生离开计算机后,可能会造成运行状态的不准确性;若是在机房较多或分撒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就会更加复杂与麻烦。
2.2.2计算机运行状态检测的实现
为了实现对计算机运行状态的管理与了解,主要采用DNU系统对机房所有终端进行远程维护。这款维护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只需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上,通过输入管理员账号与密码便能顺利完成对远程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在运行DNU时,首先对整个局域网进行扫描,包括工作组、服务器、控制器及客户机等,当扫描完成后就会将结果显示在主窗口上,这时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就能够实现对局域网内的所有计算机进行远程管理与维护。不仅如此,DNU还可以实现对远程计算机各种信息的查看,如计算的硬件、软件的配置信息、系统的版本信息、显示适配器的信息、网络配置信息以及安装的修复补丁等。最终确保完成终端服务、资源共享管理、远程关机等操作。针对DNU的软件的特征,现阶段设计了机房管理系统中对计算机监控的两种方案。首先,对某台指定计算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便于进行管理与分析。换言之,就是要对任意一台计算机进行IP映射,接着用DNU将其映射的地址输入进去,从而实现对这台计算的实时监测,并对其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第二,采用远程连接的方式将各个计算的服务器连接起来,并在服务器终端安装DNU等监控软件,从而实现对局域网的自动扫描,完成对整个计算机的运行状态的检查。此外,也可以利用DNU将数据导出并进行统一的分析与保存。
3使用UML对系统进行建模
3.1UML概述
在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时,现阶段应当使用一种统一的模型语言UML来进行系统的建模。其中UML就是一种标准化的图形建模语言,其主要被应用在软件的分析与设计中。UML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仅能够贯穿于软件的整个开发周期,还可以被用作数据建模、对象建模等建模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UML实际上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标准,也逐渐在科技界、工业界等作为一种常用的、适用的、统一的图形建模语言。因此UML当先具备了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并以面向对象的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描述与建模的功能,从而完成对整个开发过程的描述,其中包括对需求的分析、实现及测试。此外,UML还可以创建多种结构模型,如静态结构或动态行为结构等,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及可扩展性,当然也就可以实现对多种多样系统进行建模。UML作为一种功能非常强大的图形建模语言,其是实现需求描述与建模分析的最理想工具。当然UML系统对大规模、复杂化、变化大的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并成为解决人员间交流与通信障碍的最有利工具。
3.2机房管理系统中的UML模型
在计算管理中可以将系统划分机房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资金管理模块以及信息统计查询模块四大模块。其中又可以将机房管理模块细分为服务器端及学生客户端两种。课程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上机课程的自动排列并将其显示出来,还支持教师的注册、登录及密码修改或课表输入等功能;而资金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便是要负责学生个人账号的充值与退款,还要实现对学生用户开户、挂失、账户等信息的查询或是上机日期的统计等工作;信息统计查询模块主要是通过对服务器的查询,完成对当前各机房设备使用情况或是课程安排信息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可以查询自己的上机时间统计及消费使用情况等,教师则可以对机房使用情况及总的课程安排情况进行查询了解。
4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4.1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兼具
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要同时具备兼容性与可扩展性,目的是为日后系统升级或扩充提供足够的空间。其中兼容性是指同时存在不同型号或者是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及兼容机;可扩展性指的则是计算机机房新设备的增加能够有效保证已有的设备投资。
4.2用户管理信息的规范化,统一信息数据格式
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系统必须要对用户的相关信息数据以及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便捷、快速管理。
4.3操作要简单易懂,运行要全面自动化
为了便于机房管理人员对各种数据的分析、统计、查询,这就要求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必须能统计本机房的上机人次、收费情况,又能对学生的上机情况、基本信息、操作流程有记录。
5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
5.1服务器端的实现
为了实现机房管理上的规范性及安全性,可以设计登录模块。其中登录模块上要现实出机房号,并在输入账户及密码后方能进入系统,进行操作。此外,计算机在运行时难免会发生故障,因此当发生故障时就要设计出一种能改变其状态的系统,从而便于管理。
5.2学生客户端的实现
机房内的所有计算机都安装了学生客户端,因此学生在上机时只要在这个客户端中输入证件号,并由管理员进行认证后方能完成上下机。当学生客户端检测到无人使用计算机时,便对计算机进行锁定或是关机处理。而学生的上机情况被客户端全部记录下来。这样便实现了对机房的统一管理。当然,学生客户端中也有能够随时更改密码的功能,这是为了防止他人盗用学生自身的证件信息。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