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故事片范文

儿童故事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故事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故事片

第1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他与许多电影学院非导演系的同学一样,也想扛一扛导筒,于是他导演了六集儿童电视剧《好爸爸・坏爸爸》,不料一炮打响,夺得了电视剧“飞天奖”,电视剧的成功坚定了尹力执导筒的决心,也得到了电影、电视界的瞩目。1990年,儿影厂准备拍摄反映亚运会准备活动的儿童故事片《我的九月》,于蓝厂长点名要尹力执导该片。尹力将《我的九月》拍得十分精细,洒脱而又内涵丰富,影片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以及尹力对纪实美的强烈追求。《我的九月》将中国儿童片的品位提高了一个层次,影片不仅获得了1991年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9―1990年优秀影片奖,而且还参加了前苏联莫斯科电影节。《我的九月》标志着尹力已成为思想、艺术、风格都已经成熟的导演。

1992年,尹力导演了青年电影制片厂的故事片《杏花三月天》,这是一部描写晋西北贫困地区的农民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脱贫致富的故事。为真实表现普通农民的生活生存状态,尹力带着他的主创人员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将外景地平面图,录音,摄影,化妆等程序都作了详细记录,绘制成图表。就是凭着这股认真劲儿,尹力拍的作品不多,但拍一部是一部,成功一部。

尹力的作品都是反映平民百姓的,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导演,他所反映的“尽精微,致广大”,可以说是尹力的创作原则,他痛恨那些虚伪、做作、无病的“伪贵族”艺术,因此,他的作品中注入了许多清新的血液和空气。并不是那种浅薄,平庸的平民生活状态,而是提炼出人类生活最本质的精华,1995年,尹力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无悔追踪》在中国大地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是尹力的一个新起点。

主要作品

电影

《国歌》(短片)

1990年《我的九月》

1992年《杏花三月天》

1998年《司马敦》

2004年《张思德》

2006年《云水谣》

2008年《汶川168小时》

2008年《铁人》

2012年《雨中的树》

电视剧

1989年《好爸爸・坏爸爸》

1989年《鲁冰花》

1990年《老师 新年快乐》

1995年《无悔追踪》

2000年《罪证》

2001年《你的生命如此多情》

2006年《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

2006年《母亲》

电视电影

2006年《决不饶恕》

2002年《河沿儿》

2004年《对门儿》

个人荣誉

年份 2005年

项奖 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作品 《张思德》

年份 2006年

项奖 第2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作品 《张思德》

年份 2007年

项奖 第16届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

《云水谣》

年份 2007年

项奖 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作品 《云水谣》

年份 2007年

第2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关键词]尴尬局面。少儿电影。创作模式

从我国整个电影艺术的发展趋势看,少儿片的发展明显表现薄弱,是典型的“童子军”。中国少儿电影创作正处在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拥有3.6亿的少年儿童观众,他们急需优秀儿童电影的精神娱乐和艺术滋养;另一方面,儿童电影生产积压,投资浪费,既不能满足儿童内需,更不能出口盈利。于是,有人说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目前似乎就剩下一条路――获奖!儿童片只有获了奖才能预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成人评选出来的影片,有时候并不一定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

据中国电影报《来自资本的审慎――西方片商的商业观点》一文报道:在中国2001年第五届《北京放映》活动中,来自华纳、迪士尼、福克斯、索尼等的影片商们大多数表示,“儿童片不在影片商们的受理范围,他们不会购买类似题材的影片”。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进口大片和其他外国儿童电影,越来越受到我国少年儿童的青睐和追捧。以美国影片《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片为例。2002年1月30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广州市三家影院首场放映,当天票房超过40万元。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登陆之前,《狮子王》、《侏罗纪公园》、《怪兽史莱克》、《星球大战》、《小鬼当家》等一系列美国大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少年儿童的追捧。

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年龄在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8.6%,将近4亿。根据此数字推算,我国的少年儿童潜在观众总数应当在3亿上下。根据年龄和生理、心理发展状况,这一群体尚可细分为三个阶段。

3―6岁,我们称它为幼儿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都在发展,对周围世界感到无限的兴趣,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贫乏,不了解周围世界。这个时期的儿童幻想心理、游戏心理最为强烈。他们喜欢看那些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片、木偶片,喜欢看那些拟人化的童话片。他们对作品的要求是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明白。像《神笔马良》、《大闹天宫》、《小鸭呷呷》,这类影片因具备上述因素而受到这一阶段儿童的欢迎。

7―11岁,我们称它为儿童期。这一时期儿童身体发育加快,求知欲日益旺盛,已经具备了接受系统知识的条件。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不能满足于像幼儿阶段那样热衷于听动物的故事,童话和民间故事也不能完全占据他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对人发生强烈的兴趣,好奇心、自尊心、好胜心都显得强烈起来。这一阶段的儿童,尤其喜欢看战斗片、惊险片、反特片,像《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都是他们喜欢的作品。

11―15岁,我们称它为少年期。这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心理上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随着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他们心理上也开始显露出成人的样子。他们渴望独立生活,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这个时期的儿童,求知欲更加旺盛,对有成就的英雄、模范人物更加向往。在电影欣赏上,他们希望看传记片,看科幻片,看以革命英雄为主角的影片,许多儿童对描写社会复杂生活的影片也发生了兴趣。

总的来说,这个群体在观赏电影上有以下心理特点。

1.幻想心理。

少年儿童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充满了想象和幻想,对于他们不理解的事物,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幻想去解释它、理解它。动画片和童话故事片中的幻想、夸张成分正好可以满足少年儿童的这一要求,因此成了他们最喜爱的片种;即使是一般故事片,少年儿童也希望能激发他们的幻想与想象,因此那些取材奇特,能表现他们未知领域的影片也是最受欢迎的。如科幻类电影《霹雳贝贝》、《星球大战》、《外星人》就颇受他们的欢迎。

2.游戏心理。

少年儿童生活中总是喜欢追逐、嬉戏、模仿大人做的事情(如从娶新娘到做饭、哄孩子),有时还喜欢弄点恶作剧,这都是游戏心理在作怪。因此,他们不喜欢那种一本正经、板着脸孔说教枯燥乏味的影片;他们要求寓教于乐,要求电影的基调明快、爽朗、乐观,最好是富于幽默感的。如《小鬼当家》系列影片。

3.崇拜心理。

这是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仰慕、崇敬的感情,是人类一种高尚的心理状态。少年儿童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崇拜心理比成人尤甚。因此,他们喜欢影片为他们塑造崇敬仰慕的形象,《英雄儿女》、《》、《少林寺》等影片之所以深受他们欢迎,主要是这一心理在起作用。

4.好胜心理。

少年儿童的好胜心理是他们自尊、自强、活泼上进欲望的反映,也是日常生活观念长久的潜移默化影响造成的。在学校里,学习的竞争、体育比赛的竞争又加强了这种好胜心理。少年儿童喜欢争强斗胜,喜欢看克敌制胜的战斗片,经历曲折最终抓住敌人的侦探片,以正斗邪的武打片,主要是这个心理在起作用。如成龙主演的系列影片,正邪两派分明,再加上幽默风趣的打斗,所以在少儿群体中也有庞大的观众群。

第3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中国电影参展代表团收获颇丰,在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388部参赛影片中,由美亚文化交流集团的14部中国电影全部进入决赛。在与75部优秀外国影片的决赛中,共有7部中国电影获奖。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文化参赞陈怀之先生亲自为获奖的中国电影《浩昊文字国历险记》颁奖。

同学们,《昊浩文字国历险记》是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冉红教授创作的长篇童话《汉字王国的故事》(即《错别字大王历险记》)改编的,故事中的错别字大王就是动画电影中的主角昊浩的原形。《语文世界》在2004年7~12期刊发了《汉字王国的故事》,我们的读者有幸在第一时间阅读到了冉红教授的优秀作品。《语文世界》将一如既往地把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同学们。

由冉红教授编剧拍摄的动画电影《昊浩文字国历险记》因构思奇特、制作精良而荣获电影节最佳外语电影教育片奖。《浩昊文字国历险记》是中国参加国际影展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是中国汉字教育与现代化媒体巧妙结合的新典范,也开启了中国文字受美国主流文化接受的新趋势。该片是美亚文化交流集团的副主席唐玲在去年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上听了冉红教授的发言后,特邀参加2010年的IFFF的。该电影节由8个国家的26位专家组成评委会,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昊浩文字国历险记》以高分得奖。唐玲女士高兴地说:“《昊浩文字国历险记》果然不同凡响。”由于冉红教授创作的《昊浩文字国历险记》将中国的文字与文化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带到了全世界,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洛杉矶总领馆的高度重视,文化参赞陈怀之先生亲临颁奖会场,给冉红教授颁了奖,并与电影节主席舒马克先生一起跟冉红教授合影。陈怀之先生对她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她的作品是题材的创新之作,对推广汉字与汉文化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动画电影《昊浩文字国历险记》于2009年初制作完成,当年就被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评为优秀电影,推荐给全国中小学生观看。《错别字大王历险记》产生于冉红教授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形近字趣味教学研究与实验”。

在本届电影节上,除了《昊浩文字国历险记》荣获最佳外语电影教育片奖外,《新来的李老师》获最佳外语喜剧片奖、《明星梦》获最佳外语电影故事片奖、《鹤乡谣》的制片人于小臣获最佳外语电影制片奖、《程婴救孤》获最佳外语电影戏曲片奖、《乌龟也上网》主演王成阳获最佳外语电影儿童演员奖、《锦绣花园》获特殊精神奖。

第4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关键词:声乐;歌曲;影视;作用

构成影视艺术的因素很多,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可以与影视有机地结合,并发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影视中的声乐歌曲的运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尽展时代文化精神;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参与叙事,推动剧情的进展;烘托环境,展示地方文化风韵;突出主题等。

一、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抒发人物内心情愫,渲染强化情感是影视音乐中最主要的功能。抒情性歌曲在影视中大量存在。

《哈尔滨的夏天》(电视片),王立平曲。电视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北国江城哈尔滨蒸蒸日上的崭新风貌。音乐旋律优美,富有新意,具有民族风格。其中尤以歌曲《太阳岛上》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太阳岛上》的旋律舒展流畅,生机盎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贴切地表达了青年人来到太阳岛上度假时愉快而兴奋的心情,并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新意和美感之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曲中女声伴唱的运用,巧妙地烘托了飞翔般的旋律,更令人耳目一新。《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曲调悠长宛转,流畅圆润,气息宽广,并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该片中不少器乐音乐运用了民族乐器与电子乐器相结合的手法,吸收、发展了东北民间音乐的特点,成功地融进富有时代精神的旋律中,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使人感到既亲切而又富有新意。

二、参与叙事。推动剧情的进展

影片中声乐歌曲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去,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元素。从而使剧情的发展更为紧凑而精彩。电影中声乐歌曲构成了观众对影片叙事的感知。

《生活的颤音》(音乐故事片),李耀东曲。影片以“四五”运动为背景,通过青年小提琴家郑长河和女友徐珊珊的命运、遭遇,表现了亿万人民群众对的怀念和对“”的憎恨。全片音乐以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贯穿全剧。葬礼般的引子带出表现哀思的音调,是协奏曲的核心第一主题,也是全片音乐的贯穿主线。第二主题则是一曲光明的颂歌,先用双簧管演奏,然后再以独奏小提琴展开,与哀思的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一开始是在粉碎“”后的首都舞台,北京乐团的音乐会上,青年小提琴家郑长河演奏自己用血泪谱写的小提琴曲《抹去吧,眼角的泪》哀婉的旋律,引起台下观众席上年轻姑娘徐珊珊的回忆。接着围绕主人公郑长河于丙辰清明前夕,在广场上帮助徐珊珊抄诗词及他感受着数万群众的正义呐喊等场景,第一主题时而用转调、动机分裂及模进等手法使乐曲向前推进,时而在弦乐组的四度、五度平行颤音中加上低音乐器的拨奏,造成一种阴森的气氛。而影片结尾,在一阵沉雷般的定音鼓声中,又把人们带回到开头的音乐会上,徐珊珊从回忆中唤醒了,跟前呈现一片光明,这时的第二主题象征着的英灵召唤我们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挺进,挺进!整部音乐本身是一首优秀的大型小提琴协奏曲。

三、烘托环境,展示地方文化风韵

影视音乐中采用某一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或吸收其中某些因素进行创作而形成该地区的音乐艺术特色。影视音乐中带有地方色彩,必须以影片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为依据,运用合理,有助于音乐形象的描绘,能更加生动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增强影片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喜盈门》(故事片),杨绍相曲。影片是一部描写家庭伦理道德的正喜剧片。全片十二段音乐,紧紧抓住一个“喜”字,用中西混合乐队奏出,明快的山东音调,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片首的女声齐唱《同心携手建乐园》是影片的主题音乐,像一根丝线把全部音乐穿连起来。如在“收葡萄”那场戏中,它以纯器乐演奏;在“河边道歉”一场及结尾处又多次出现,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欢乐气氛。此外还发展出两个副主题:“喜悦主题…‘悲伤主题”。“喜悦主题”是表现片中人内心的细腻感情时所用,如妈妈出院时,用以表现婆媳间的和睦之情;妯娌和好时,又用来表达相互间的感激之情;河边道歉时,则表现了仁芳、龙刚之间的爱慕之情。“悲伤主题”则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从主题音乐发展变化而来的。如当水莲受屈、妈妈晕倒时,曾两次出现,与“喜悦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除此之外,在“抢收”“气愤”“怪梦”等场景还有着一些烘托剧情的气氛性音乐,与主题音乐和副主题音乐交叉组合在一起,使得整部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全片音乐有对比,有发展,又有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坠胡的使用,加强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旋涡里的歌》(故事片),常苏民、陶嘉舟曲。影片反映了一位川江船工出身的民族歌唱家的坎坷经历。全片音乐性较强,具有浓郁的四川音乐特色。音乐主题感情深沉,气质豪壮。当它以各种形态变化出现在各主要乐曲和每首歌曲中时,更显得情趣多变。主要唱段《船工号子》的前半部,主题音调以紧张急促的节奏渗入歌中,显得气势磅礴;而在表现船工们战胜急流险滩后的抒情行板里,又变化为舒展咏唱。在《人家的船儿桨成双》这首风趣乐观的歌曲中,主题又压缩成欢快跳跃;而在表现主人公关心吹笛少年以及他和女医生在《江边诉情》等笛子和乐队的乐曲里,则以散板形式出现。音乐正是通过这多变的主题而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影片主人公的歌唱艺术、性格特点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音乐还根据各个人物的生活特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音乐还根据各个人物的生活特征和相互关系,用钢琴、笛子以及其他乐器的独奏、协奏等形式,写了二十多段乐曲,从而加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四、突出主题

影视音乐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恰如其分地揭示影片的主题,与画面一起为观众提供声光互现的视听盛宴。影视歌曲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小花》(故事片)王酩曲。影片描写时期桐柏地区的农村姑娘小花,寻找参加的哥哥的故事。音乐用现代的表现手法,着力于“情”的刻画,捕捉“妹妹找哥”的音乐形象作为影片的音乐主题:这个抒发性的主题核心逐步下行旋转,使感情因素不断加深。每小节的弱拍上运用行进性的三连音节奏,加强了“寻找”的动力感,这个主题具有小调性特征,但又闪现着大调性的明亮色彩,象征着小花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奔向光明。整部音乐安排不同于一般,序幕以闷雷开始,引出人声哼唱,随后唱出了《妹妹找哥泪花流》这首插曲,打破了从器乐开始的常规。在表现战争场面时,不用大轰大嗡的嘈杂音响,而用中国的小堂鼓、大堂鼓奏出六连音作为背景,通过小提琴独奏、协奏,表现了战场上的风云变幻,创造了新颖 的意境和独特的音乐形象,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在和声语言上,作者运用了大七和弦、九和弦和块和声结构,扩大了和声的表现力,使音乐具有多性格、多色彩,富有时代感。《小花》的音乐曾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的音乐奖。

《小街》(故事片),徐景新曲。“在我童年的时候,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没有忧伤,没有哀愁,唱起它,心中充满欢乐。”这首主题歌是由女主角俞从心底唱出的。歌词纯真质朴,旋律委婉动人,为整部影片音乐奠定了感情基调。根据主题歌旋律写成的主题音乐:犹如一首娓娓动听的抒情散文诗贯穿全片。序曲中,主题音乐由钢琴奏出,显得深沉悲怆,令人回味无穷;在夏和俞湖畔对话的场景中,庄题音乐由长笛和黑管两重奏,又好似两个年轻人真诚的心声;当夏想象俞在春光中翩翩起舞时,主题音乐又由女声轻轻唱出,富于浪漫色彩。本片音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不拘泥于画面的表面气氛,单纯地为画面配乐,而是通过对剧本的整体感受,细致入微地参与影片的创作。尤其在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方面,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如在夏为使俞能有一头乌黑的长发,私自用钱去换取演样板戏用的长辫,而惨遭毒打的一场戏中,尽管画面是激烈、动荡甚至是残酷的,但画外却响起了优美动人的男女声二重唱《妈妈留给我一首歌》,这种音画对立的反衬手法,突破了音乐尾随画面的一般处理,大大加强了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又如夏从医院里出来,走在川流不息的游行队伍之中,脑海里不断闪现各种画面:骚动的人群、天真的儿童、被剪成阴阳头的俞、爆炸,等等,这时音乐并未随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出现了,一段表现夏内心世界名为《思潮》的音乐,在弦乐起伏不停的复杂和弦及固定低音的伴奏下,由钢琴高音区断续奏出。这种音画并行的处理手法。使音乐不过分受到画面的切割,从而提供了完整的听觉形象,使观众能更深地理解影片的内容。

五、尽展时代文化精神

作曲者在影视音乐创作中,往往根据影片内容的需要,运用给时代的代表性音调,常用的音乐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等因素进行创作,赋予影片强烈的时代特征,借以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和艺术魅力。

第5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2007年正值35周年,作为重要的纪念活动,2007年日本电影展于3月15日开始在北京举行。此次影展是由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日本国文化厅主办,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世纪影院、北京新东安影城、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映像产业振兴机构共同承办的。日方派出阵容强大的电影代表团,主要参展影片的导演和演员们作为代表团主要成员来华宣传影片。作为东道主的中方,也邀请了周迅和霍建起担任本次电影展的“国际电影文化交流推广大使”。 日本主办方从近年来在日本公映的影片中遴选精品,特别推荐在中国还未公映,以年轻人的恋情、梦想以及烦恼等共通的题材为主,同时,从易于被观众所接受的角度,选择了代表日本社会、风情、人文多角度的最新作品。通过作品,观众可以看到他们的想法、行为和人生,从而接触到日本年轻人真实的内心世界。此次影展,日方共带来《天堂也许可待》《山村影集》《向雪祈祷》《博士热爱的算式》《加油》《机器人奇诺丘》《尼拉伊卡纳伊的来信》和《一五同盟》8部影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一些有才华的新锐导演开始在银幕上崭露头角。这次影展主打年轻观众,票价也是历来电影展最低的。从这些电影中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对本土电影传统的学习和借鉴。两代人的关系、年轻一代的婚姻等东方伦理问题成为时下日本电影所关注的题旨。

影展的首映影片《天堂也许可待》,是日本2007年最新作品。影片由日本人气剧作家冈田惠和编写,是关于“男女三人的友情与爱情”的柔情感人故事,非常唯美与感人。

《十三岁女孩》入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30部参赛影片已选出,由中影动画的前身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数字儿童电影《十三岁女孩》成功入选,据电影节组委会相关人士透露,评委会对这部片子评价很不错。入选的其他影片还有《疯狂的石头》《第601个电话》《云水谣》等2006年的热门影片。 本届电影节将于4月8日开幕,历时20天,期间将进行参赛影片的展映,数字儿童电影《十三岁女孩》将在北京师范大学放映,其他胶片影片将在电影资料馆展映。

电影节的颁奖典礼将于4月28日举行。

纪录片展示真实的中国生活

日前,五部来自中国的纪录片在英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展映,向英国电影人与观众讲述真实的中国生活。

二七年英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米尔顿・肯尼斯和牛津两地同时举办,主题为“记录真实的世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一百多部影片参展。参展影片题材广泛,电影节还特别设置了环境、城市、空间和中国等单元,进行相关研讨。胡杰、范俭、顾亚平、沈晓闽、张战庆应邀带着各自的作品《我虽死去》《在城市里跳跃》《亲爱的》《七九八》《活着一分钟快乐六十秒》参展。

殷桃主演电影《网络少年》

3月18日、19日两天,在北京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亲子儿童电影院独家点映国内首部反映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彩色故事片《网络少年》。该片以“蹲下身子与孩子对话”的姿态,探讨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电影讲述了青年女教师索拉拉带着学生们玩网游、“骗”家长,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一起成长的故事,颇有几分“麻辣教师”的味道。剧中殷桃扮演的女教师索拉拉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年轻教师,平时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深受学生爱戴,和我们传统印象中严肃的教师形象有很大不同。

苏格兰举行“中国电影节”

2007年3月12日,苏格兰“中国电影节”在爱丁堡举行,这是英国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的中国电影节。整个电影节除了聚焦各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外,还邀请谢飞、张曼玉等中国影人专门开设大师讲座,向英国人传播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

另外, 期间还特别介绍了两部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千里走单骑》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徐许)

平面媒体跨界拍电影

第6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现在的电视节目很丰富,我的孩子特爱看,可我不想单纯地制止,我想请教专家,有没有好的办法让我引导孩子看电视?

宝鸡习君莉

宝鸡习君莉:

电视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但是由于孩子的稳定性差,喜欢鲜明突出的事物,对此,家长要适时引导。第一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孩子需要玩、阅读、与人交往,电视看得多了会影响其他活动。另外,儿童眼睛的调节功能差,不宜长时间收看。第二要选择电视内容,动画片和少儿故事片较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孩子可以从这些涉及科学、社会、艺术等节目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但对崇尚武力的如《奥特曼》等节目要限制为孩子的模仿力强,平时看节目时,家长最好陪着,边看边同孩子讨论,让孩子从具体的人和事中懂得什么是对和不对的。

为什么孩子什么节目都爱看

我的孩子总是爱坐在电视前面写作业,边写功课边看电视,而且是不管成人的还是少儿节目,他都照单全收,毫不排斥,孩子为会么会这样?

百色林晰

百色 林晰

只看电视的孩子,在识字、听写、作文等方面的表现是不尽人意的。鉴于此,就需要大人尽量抽时间陪着孩子,比如一起做游戏、做家务等,多做些动态的活动,可以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家长更要起到表率的作用,要知道孩子爱看电视的行为和父母有很大关系,有些家长平时较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时,就会让孩子自己去看电视,久之养成了孩子“爱”上电视的习惯,还有些家长自已就爱看电视当消遣,孩子深受父母的影响,也就爱上了电视。针对这一种情况,家长就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单纯地喝令孩子不许看电视。

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动作片

孩子喜欢看武打片,例如《奥特曼》等碟片,每次看完之后,他在家里就比划开了,左摔右打,劈来砍去,让人心烦,可又喝令不止,我们怎么对付这个捣蛋鬼呢?

银川马月茹

第7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一、电视电影在创作题材上的现实主义风格

由于影院电影很大程度上是靠票房收益来评价电影的认知度,电视电影则是依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来品评的。因此,电视电影在创作题材上要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调查,中国的电视电影占百分之八十的是现实主义的题材风格电影,尤其是百姓生活、民生类故事题材都极受欢迎。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电影中,爱情故事类也占很大的比重。例如爱情故事片《不敢说爱你》《警花燕子》等都是这类作品。这些电视电影作品,每一则故事都可以以现实主义题材为指引,让观众沉浸其中,观众们对于影片的情感体验十分强烈,对于这些影片反映出的社会现实状况的思考也可以发人深思,人们可以自我体验这样的具体情境。电视作为电视电影的传播媒介,可以以其真实性和情感性吸引观众,面对众多的电视类节目,电视电影的特点被付诸电视媒介来表现,可以利用小媒介创造大的传播效果。尤其是针对于现实题材的影片创作都接近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以现实题材和纪实风格为主,贴近于大众情感,侧重于描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类的电视电影要做到的不是特效和恢弘的气势,要做到力求贴近现实,以情动人,虽然注重影片细节的表现和情节的连贯性十分重要,但也要对不同的电视电影作品区别对待,做到不同的审美感官,以期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

二、电视电影在人物角色上的典型处理

典型的人物角色不仅是剧场电影,也是电视电影提升魅力的地方。由于之前提到的电视电影讲究贴近生活,电影中的人物也要反应各自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内心情感变化也是电影要反映的一个重点之处。例如影片《不敢说爱你》中的黑子,从一个没落的修车工人,因为恋人的背叛,使其性格扭曲,一切以金钱为重,不再相信爱情的存在。自从他认识了大学生蓝馨,从他们之间曲折的交往中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致最终获得了对于蓝馨的爱。而女主角蓝馨虽然处于大学时代,但仍然有家庭的负担和苦恼,她一边摆脱着自己的生父,那个有钱却不疼爱自己女儿的老板,还有那些社会上滋扰她的闲散人员。此时,蓝馨遇上黑子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他们之间通过几次事件的处理,虽然也有误会,却深知自己已经爱上了对方,只是各自的内心没有捅破。影片《不敢说爱你》就是这样一部电视电影,里面的黑子和蓝馨就是展现了普通人的爱情,真挚而令人感动。这两个人物也十分典型,一个是在读大学生,一个是社会上的小老板,虽然层次和学识都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爱情的碰撞,使不相信爱情的人们重新追回了爱情,得到了爱人的真心。塑造有魅力的人物角色是每一部电影需要考虑的事情,电视电影就是要以独特的创作来深化人物内心,展现现实的每一个故事,使里面的人物角色饱满而充实,不做作,这也能够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符合拍摄短小而精悍的电视电影的设计需要。此外,电视电影还要根据每一部剧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风格定位,每一个典型人物都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占据主位,鲜明而惟一的叙述故事发展,他们的感动,他们的角色魅力都是需要传达给每一位观众的东西,也可以说这是导演的创作意图的表达。影片《警花燕子》中的主角田燕和端木长春也类似于前面提到的《不敢说爱你》中的主角黑子和蓝馨,虽然角色的地位不同,但是他们也在不同的经历中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田燕的假小子似的性格也符合这样的角色定位,而端木长春古板的律师形象也好似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有了在人物角色上的冷处理方式的展示。借助于影片最后在处理交通事故上的发展与结果处理,他们之间的爱情初见端倪,律师端木长春为了良知透漏了信息给田燕,使被告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在影片人物角色处理上,这种典型人物的设置加深了观众对于该片的认可度。因为选取了现实题材的故事素材,小人物在片子中的重要性也不亚于电影大片的角色,面对观众对于故事片的渴求,可以使导演去挖掘观众对于电视电影的心理需要,去满足老百姓的观影需求。其他一些影片也有展现典型人物特色的,例如影片《金牌工人》里的徐振国就是新时期新型个人的代表,常局长是新时代的改革者形象。影片《督察队长》沈泉和朱豪也是普通的警察形象,他们有极高的职业素质,但在生活上也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和人们对他们的不解。影片《天籁》中的央金、根嘎、扎西都反映了藏族同胞对于祖国的热爱,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也是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

三、电视电影对于时代内涵的把握

电视电影因为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电视,因此,可以说,它还起到了与电影不同的宣传效果。电视电影的故事情节可以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虽然最为一个电影的类型,它却以通俗性与艺术性相贯通,可以追求独特的电影美学。剧场电影追求恢弘的场景效果,震撼的视听享受,但往往这些投资巨大的大片失去的就是人本主义的精神内涵,在电影的灵魂方面做的还是不够的。电视电影在电视上的广泛传播,比电影观众拥有更多的受众群,可以响应党的号召,强调和谐社会的文化需求,特别是一些可以反映主旋律的影片和人物纪传式的故事片对于强调社会文化价值,体现 民族精神感召,树立时代新风尚。众所周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电视电影,例如《极限救援》《任长霞》《走四方》《金牌工人》《督察队长》《天籁》等。这些影片虽说题材很不一样,但是不同的故事也都可以反映当下中国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意识。这些影片都是以讴歌时代精神为己任,处理不同的事件,这些影片在叙事上也体现了时代感,具有影片自身的文化价值所在,在影片的设计和制作上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鲜明。

四、电视电影的叙事处理

叙事是强调电影故事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电视电影篇幅较小,不可以借视听语言和场景来吸引观众,因此就要在故事的叙事上做文章,力求做到电影的现实主义来打动观众。电视电影的这种特点表现也可以有自身的优势,要做到日常化的生活处理,避免出现与电视剧那样的较长的故事情节讲述和场景表现,要做到短小精悍,使每一则小故事叙述起来更加凝练,尤其是可以深化整个故事的主题思想,渲染合理的故事主人公的情绪和内心变化,给电视之前的观众展现出电视电影独特魅力。很多电视电影都具有优秀的叙事性,尤其是一些表现惊险刺激故事的叙事,例如《极限救援》就是如此,李晨饰演的刘武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陷入了爱情和工作两忙的境地,影片开始时的叙事交代了故事发展的开端,随着一系列事件的紧张出现,刘武为了挽救一个儿童的生命,故事中出现了撞车、堵车和高速路迷路等很多事件,一系列的人物也纷纷登场,交警、广播台、高速路上救援的人们都投入到了这场救援中去,影片也渲染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和人们的关怀之情。该片中的叙事情节就是以哈尔滨的一个普通的哥司机救人的事件为创作主体,该故事情节不同于好莱坞大片式的特效场景,但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展开,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也使观众身临其中,这样的故事可以说更吸引人,因为观众就是在普通的生活中体验社会人情冷暖的,也可以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类似于这样题材的电视电影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电视电影表现手法的艺术性

电视电影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求以现实社会题材为主,也要挖掘电视电影的深层次意义,对于一些电视电影创作的表现手法也要注意。由于电视媒体的特点,在艺术上要做到增强电视电影的表现手法,不仅要使其具有电影的影像风格,也要吸收电视剧的剧情的有益之处,这样才能进行多方面的创作,取长补短,在题材、角色、影片的表现等多方面有一个综合性的发展,营造特殊的影视效果。

电视电影对于镜头的使用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变换,这对于表现性来说可以增强电视电影的不同风格,《极限救援》中疾驰而过的出租车,利用跟镜头进行出租车的跟拍,加之移镜头的出现,展示窗外的景物变化,景物在移动,可以深化主题。此外,对于电视电影的画面构图也很讲究,《极限救援》偏重于纪实风格,该片可以营造动感和刺激的情景再现,虽然电视电影的投资较小,使得在影片创作的过程中在景色变化和处理方面还与剧场电影有很大差距,但是通过合理的构图、音效的加入以及故事情节的展开,也能够创造出电视电影的经典之作。

总之,国产电视电影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二十几年,作品也出现了不少,但仍需要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使该类型的电影市场逐渐展开,适应电视观众的观影需要,同时,也可以推进国产电视电影的在创作上有着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 徐怀静.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3]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4] 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第8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时光・相机・记录》讲的是汕头有一个旧城区,20年代和上海的外滩一样是一个古城区。这个地方现在已经衰落了,有很多外地人迁进,里面的人也在迁出。我就想找一些人进行访问。经过一段时间,我和这里的人很熟了,就筛选了一些对象,针对他们做一个纪录片。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就做了这样一部片子。开始我选择了一个中年人、一个老人。由于种种原因,我选了一位20多岁的男人和一位30多岁的男人,我和他们很熟以后,打消了我们的隔膜,让他们自己拿着照相机愿意怎么拍就怎么拍。回过头来,我们出了几个很有趣的结果。我们得到几个年龄不同的人他们的顾虑和自己的理想都在这部纪录片上反映出来。

杜庆春:我们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有几个感受。给不同的人发一个照相机,让他们自己去记录,这个形式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形式。包括去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的作品,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影像学的方法,现在都变成一种自然的方法。像南非给黑人社区很多无业、失业的年轻人解读他们心里的困惑,就是采用给他们发一个照相机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拍社区的生活。我们觉得这样的方法在中国大学生纪录片里进行实验还是很少的,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新鲜的。因为我们高校体制内的纪录片拍摄形态过于单一,所以我们觉得有一些新的不同形式出现,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是,选择三个不同的人拍周边的东西,当然会不一样,这是肯定会不一样的。问题是一个编导怎么处理这个不一样的影像。因为不一样的影像仅仅是你给别人看,一个年轻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中年人、一个儿童,这样简单的罗列是不是就简单地满足编导、创作者的目的,这部分是要做思考的。

其实你片中的三个人有很有意思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区别,小朋友的汕头是一个“我的城市的汕头”,这个汕头完全是现代式的。这个城市是不断成长的。而20多岁的小伙子眼中的汕头,其实他是有记忆的,所以他就找他的学校。另外一个出租车司机眼中的汕头很有意思,更准确的讲,他不是讲“我的汕头”,而是“他们的汕头”,这里面讲的就是中国都市的变迁和人聚居的状况。纪录片工作者在别人提供差异性影像之后,还应该有自己的考虑和呈现的能力。

陈汉元:《时光・相机・记录》从片名,要让我琢磨琢磨通过什么要说明什么。我还一时概括不出来想说明什么。

一个专题片应该很明确通过什么说明什么,一部好的电视连续剧应该是通过什么很可能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效果,或者说观众得琢磨琢磨,然后你想到的是这个,我想到的是那个。我认为这样的连续剧才是好的。电视剧或者纪录片通过什么说明什么,看完了,得出一个结论,这种片子再烂不过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我刚才说你的纪录片需要想一想,还不能说通过什么得到什么,嘴上不说出来,解说词不写出来,但是作为作者,心里头还是应该明白。但现在我看了你的片子之后,我还是概括不起来你想干什么,想说什么。

蒙青: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就象一部电影,每一天发现每一件事,就好像一幅照片。人生就是把这一格一格的记起来,变成一部片子。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下,人生和影像之间有一种关系,我就是通过人生的照相,把影像记录下来,一生也就变成了一部纪录片。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

《时光・相机・记录》好多地方拍得挺有趣,纪录片如果拍的不好玩,总是装高雅、深沉、有学问、高尚,谁还愿意看?所以纪录片怎么录,确实是一个问题。其中拍摄人物的细节、情节,“有趣”挺要紧。有运气方面,也有选择的能力。非常不错。

尹鸿: 《时光・相机・记录》这部片子我看的时候更像是一个作业,构思很好。你们找到了一个新办法,三台相机在三个不同年龄人的手里,用不同的视觉看待世界,然后总结起来。其实我们很多人做过,他看世界,我们看他。然后我们记录下来。说实在的,你用纪实的方法做这个作品,会面临很多难度。因为三个人有一个摄影机跟着的时候,很难呈现出他本来应该呈现的状态。你也很难去挑选出他镜头里的世界是他想表达的世界,而另一个世界不是他想表达的世界。所以他在虚构作品的过程当中,如果加一个概念,会比较好控制。我认为他们三个人就是这么去看三个世界的,但是在一个记录性作品当中,你就很难取舍。你虽然有这个概念纪录生活,但是你会发现,你很难整理,这三个人的世界就变得很散落。

你剪辑的过程,并不是这三个人的世界。你的这个想法是对的,但是你要考虑,我最后执行的时候,我的目标是什么。应该让人拿得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能不能完成我想要达到的目标。我能理解你想要达到的目标,我也理解你采用这种方式是什么过程。其实你剪到了很好的东西,但是由于先天对你的局限性,使你做起来很吃力。最后完成这个概念的力度稍微显得弱了一点,但是我觉得这种思路和想法,从我个人来讲,学生得有一种观察事物的角度、概念、方式,帮助整理生活,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戴锦华:每个影片都唤起了期待。觉得要是都再做得好一点,比如在哪个方面做得更精细一点就是非常有趣、非常好的纪录片。

我觉得纪录片这个概念是特别成问题的概念。它像太宽的光谱,在光谱的那边基本上是社会的行动,比如我用这个形态当做喊口号、当做声明。像我们这样一个影像展,因为我们都是业余的,资金非常短缺,时间非常紧张,设备非常差的情况下,要拍故事片、纪录片。故事片一定有很大的记录风格,比如自然光、业余演员或者专业演员等。我们的纪录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拍出长期跟拍的东西,但是都面临着比较共同的问题。我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捕捉一个对象,还要有一个重点,就是你有什么要说的,对整个影片的影像,最后是怎么结构性的组成起来,这是必须考虑的。

《时光・相机・记录》的创意非常好,跟踪纪录片的方式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方式,因为我们是故事片,不会到现场拍摄,我们现在是DV时代,我们的成本是非常低的。所以这不是说我现在开拍,而是随时要有一种意识,随时机器是打开的。

作品类型:纪录片

作品时长:27分钟

创作时间:2006年1月

作品简介:

这是一部运用dogme95(道格码95)理念的作品,聚焦于故事内容的本身并强调故事的真实性,故事背景安排在汕头老城区,作者把相机交给三个年龄相差10岁的人,让他们完全按自己的意愿拍摄,用开放的方式和观众一起探求照片介入人类生活的哲学意义和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方式的变化。照相机是“窗口”“镜子”,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通过相机反映出来,照相机三个哲学功能(记录、操控、探索)也得以在此片充分体现。

第一作者:蒙青

第9篇:儿童故事片范文

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是一块多民族和谐共处的乐土,在这片乐土上,有湛蓝的天空,有深蓝的河水、有金黄的土地……最让人难忘的是:在这个幸福的家园里,各族人民其乐融融,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不眠乐章。

一个闲暇的午后,我打开电脑,观看了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出品,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和新疆伊宁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伊宁不眠夜》,看后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伊宁市‘五个一’工程之一,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伊宁不眠夜》,全景展示了本地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民俗风情、服饰饮食和歌舞音乐等,演示了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民族团结一致、和谐相处的生活现状。是伊宁市开展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尝试,对宣传伊宁、宣传新疆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聪明顽皮的男孩玉米提作为学校轮滑队的骨干,在练习滑轮时摔伤了脑袋,轮滑鞋也被父母没收送人。有一天放学后,其他孩子都被父母接走了,孤单失落的玉米提被阿依古丽老师交给学校看门人阿里木临时照看。玉米提为了参加第二天的轮滑比赛,悄悄地离开阿里木爷爷,下决心要找到一双轮滑鞋。发现玉米提不见了,阿里木爷爷心急火燎地赶着一辆马车到处寻找玉米提,阿依古丽老师和她的男朋友艾山,还有许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也都在费尽心思地寻找玉米提和阿里木爷爷。在寻找轮滑鞋的途中,玉米提和阿里木爷爷遇到了快递员大玉米提,他正在寻找丢失了的邮包。三个人分分合合,与出租司机,婚礼上的人群,旅店老板娘,药店医生,餐馆老板,西瓜搬运人等各色人等打交道,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经过了一个不寻常的不眠之夜,阿里木爷爷终于帮助玉米提找到了轮滑鞋,大玉米提丢失了的邮包也在玉米提手中失而复得。第二天清晨,玉米提如愿参加了轮滑比赛,获得了冠军,实现了怀揣一年之久的梦想。

这部影片不仅充满了童趣和乐趣,还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不畏苦难、锐意进取、积极向上、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向观众们展示了伊犁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看后,很多动人的场面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样做才是对孩子负责,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呢?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树立凡事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坚定信念。而孩子们在无形的鼓舞和激励中,一定会收获自信和力量,一定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